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2.pdf

合集下载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

清初唐宋诗之争研究清初唐宋诗之争是指清代初期文学家们在诗歌创作上对于模仿唐朝诗歌还是宋朝诗歌的争论。

这场争论涉及到文学发展的脉络、诗人的创作倾向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对清朝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宋诗之争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学家们对诗歌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唐朝诗歌以格律严谨、辞藻华丽、意境深远为主要特点,而宋朝诗歌则更注重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强调诗歌的理趣和深沉的思想。

在清初,一些文学家如钱谦益、吴伟业等,他们追慕唐朝的诗歌传统,认为唐朝的诗歌是诗歌创作的正宗。

他们主张诗歌应该遵循严格的格律和韵脚,通过精美的辞藻来表达深刻的意境。

而另一派文学家如朱彝尊、查慎行等则更倾向于宋朝的诗歌风格。

他们强调诗歌应该表现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以及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唐宋诗之争在清初文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相互碰撞,使得清朝诗歌在争论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诗人如王士禛、袁枚等,尝试将两种不同的风格融合在自己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唐宋诗之争的影响不仅限于清朝,它还影响了后来文学的发展。

在这场争论中,文学家们对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清初唐宋诗之争是清朝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反映了文学家们对诗歌创作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这场争论对清朝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旨在探讨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首先,我们将对律诗的定型进行定义,然后搜集相关资料,阐述观点,并进行论证。

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

一、律诗定型的定义律诗是一种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其特点是每首诗八句,共四联。

每句五个字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律诗称为七言律诗。

律诗要求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追求。

二、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初唐时期是指唐朝建立到玄宗开元初年的时期,大约是618年至713年。

唐宋诗之争——古代诗歌研究 PPT课件

唐宋诗之争——古代诗歌研究 PPT课件


54、最伟大的思想和行动往往需要最微不足道的开始。

5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6、远大抱负始于高中,辉煌人生起于今日。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58、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59、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从今天开始,每天微笑吧。

60、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天下皆难事。

74、先知三日,富贵十年。付诸行动,你就会得到力量。

75、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76、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77、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78、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79、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80、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唐,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

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

必出宋人也.



录》
—《谈艺


唐人已开其端: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韩愈<嗟哉董生行>
文 为
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 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 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

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

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

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

contents•引言•唐宋诗之争的起源与初期发展目录•清代晚期的唐宋诗之争高潮•唐宋诗之争的衰落与余波•对唐宋诗之争的反思与评价引言清代晚期,文学创作与理论探讨达到高峰,诗人与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唐宋诗词的优劣与传承。

文学发展时代背景学术背景随着清朝衰落,西方文化入侵,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唐宋诗之争成为文人关注焦点。

清代学术繁荣,学者们对唐宋诗词的研究日益深入,引发了对唐宋诗优劣的争议。

030201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背景唐宋诗之争推动了清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催生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与文学理论。

文学意义这场争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我反省与更新,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意义唐宋诗之争反映了清代晚期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成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视角。

历史意义争论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论述范围本文将对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观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论述目标通过分析唐宋诗之争的流变过程,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以期对当今文学创作与理论探讨提供借鉴与启示。

同时,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深入研究,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清代晚期文学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所在。

论述的范围和目标期发展唐诗特点: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意境深远著称,重视情感表达和自然描写,追求音韵和谐和形式完美。

宋诗特点:宋诗则倾向于理性思考和学问体现,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讲究字句的锤炼和意象的新颖。

这两个时期的诗歌差异,为后来的唐宋诗之争埋下了伏笔。

起源:唐代诗与宋代诗的差异与特点观点:袁枚主张唐诗优于宋诗,认为唐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而赵翼则推崇宋诗,认为宋诗学问深厚、思想性强。

这些观点引发了文坛上的热烈讨论,推动了唐宋诗之争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人物:初期的唐宋诗之争主要涉及到袁枚、赵翼等文人。

初期争论:主要人物与观点初期影响:文坛风气与诗歌创作唐宋诗之争使得文坛上的风气变得更加活跃,文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诗歌的本质和特点,推动了诗歌理论的深入探讨。

唐宋之争与《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

唐宋之争与《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

唐宋之争与《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作者:蒋勇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3期摘要:《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去清人宗唐祧宋论争最激烈的时代不远,且处于中国古代学术的全面总结阶段,它对唐宋诗文的评价与判断颇具意义。

《总目》与清代帝王和官方宗唐的立场大致相同,《总目》宗唐立场对唐宋诗文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以唐律宋”倾向,这一倾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唐遗风”,二是“学唐而不得”,三是“晚唐丘壑”。

关键词:唐宋之争《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宗唐以唐律宋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2-46-60诗学上的唐宋之争于南宋初现端倪1,后经元、明以至清代,唐宋之争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公案之一。

学界不乏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青木正儿《清代文学批评史》虽以“清代文学批评史”为名,但基本是以清代“唐宋诗之争”为线索而展开的2;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以时代为序,较早梳理了南宋以至清代唐宋诗论争的诗学发展脉络,并对代表人物作了重点考察3;戴文和《“唐诗”“宋诗”之争研究》从“研究基础”“历史概述”和“唐宋诗之争的检讨”三方面对唐宋诗之争的学术基础、历史历程和理论反思进行系统研究;王英志主编《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分“顺康雍时期”“乾嘉时期”“道咸同光时期”三编,将清代各个时期宗唐法宋风气之流转、宗尚群体以及诗学的论争和理论主张进行全方位的介绍4。

除上述对唐宋诗之争作全景式的、流变发展史的梳理以外,也有以唐宋诗之争为背景,进行微观的、个体性的探讨,如潘务正《论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唐宋诗之争——兼论清初翰林院内外诗风差异》,从清初诗坛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之间的论争这一受人关注的事件入手,分析了历史上翰林与主事诗歌主张矛盾与差异的原因,认为“汪氏和徐乾学之间的诗学论争则关涉到翰林院的‘玉堂家数’与失意文人‘不平则鸣’思想的对立”5。

代亮《邓汉仪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走向》一文以邓汉仪的个案研究,展示了“清初宗唐诗学突破自我、创新范式的重要表征,也折射出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复杂面向与态势”6。

16中国文学批评史唐2讲

16中国文学批评史唐2讲

唐人诗格、诗式之类佳作,于后世具有深远 影响者,大多出自释子之手,如《诗式》就是释皎 然撰写的。皎然,中唐诗僧,姓谢字清书,湖州人, 以《诗式》一书名世。诗式,指诗的法则、法式。 皎然《诗式》五卷(足本),既标举论诗宗旨,又品 评具体诗作;品评诗歌,以书中标举的五种诗格( 含十九体)为准,各自摘录汉至中唐诗歌名作丽句 为例。是书所论,触及诗歌内容、形式、风格、意 境以及复古与通变等重要论题,于意境之说尤多创 见。

唐人诗格、诗式、诗例、诗句图之类诗学人 门之作,是唐代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 诗学批评现象。基本特点:
一是重格律,强调诗歌声律的严密性; 二是重法式,讲究作诗方法的规范化。
唐人诗格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理论 批评现象,为什么会崛起?
第一、诗歌创作本身需要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唐人对永明声律学说既有继承,又有新的改进和 发展,主要表现在: (1)对声律规则的简化, (2)对联规则的发展, (3)对用韵篇章的定型。经过唐人的努力实践, 大力创作格律诗,在中国诗史上实现了由五言古诗等 向格律严密的近体律诗的重大转变。所以,唐人诗格 、诗式、诗品、诗例、诗句图之类论诗著作的兴起, 乃是“诗唐”时代之使然。
佛教以形象教人,“象教”之理的传播,客观上促 成了唐人诗格、诗式、诗品、诗例、诗句图之作对于诗 歌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等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唐代百花 齐放,僧侣、尼姑之辈,亦以释子诗僧为荣耀,既超脱 尘世,又附庸风雅。唐代释子对唐诗创作和诗歌理论的 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他们大多以禅入诗,以禅喻诗, 以禅论诗,重韵味,贵神韵,讲究格调,追求诗歌意境 之美;于作诗、谈诗、论诗之余,他们也写诗格之作, 这就出现了皎然《诗式》、《诗议》、《诗评》、释虚 中《流类手鉴》、释齐己《风骚旨格》、《玄机分明要 览》、僧淳《诗评》、僧保暹《处囊诀》等等。

唐宋诗之争简述[权威资料]

唐宋诗之争简述[权威资料]

唐宋诗之争简述[权威资料]唐宋诗之争简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段你来我往不断诉讼的一段公案,它起源于南宋江西派,滥觞于张戒,横贯历史800多年,其焦点为到底是宗唐还是宗宋。

本文将扼要地简介唐宋诗之争的历史;阐明有关唐宋诗之争的要点;分析唐宋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总结唐宋诗之争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历史;要点;风格特点;意义影响一、唐宋诗之争的历史有关唐宋诗之争的争论从南宋至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南宋时期唐宋诗之争的起源于南宋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但追其本源,可究到宋初以来诗歌的流变。

宋朝初期,诗歌的风格仍旧沿袭唐风,尤其是中晚唐的诗歌风格,宋朝的文人对此不满并进行改革创新,经过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人的努力,开创了宋诗风气:诗歌的内容包括谈笑、谐谑、人情、物态等;在形式上“以文入诗”,“以议入诗”。

苏东坡、黄庭坚在宋诗上更是各成风格,尤其是黄庭坚写诗遵循法度,自创理论,易于被后世学习。

他的诗擅长炼字、用体,引经据典,被称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江西派便是苏黄的拥护者,自北宋末60余年,江西派影响极大并发展至极端,这引起了许多文人的不满,南宋人对江西派评论,从而引发了唐宋诗之争。

出现了永嘉、江西两派的对垒,永嘉派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

而严羽则从另一个角度反驳江西诗派,他以盛唐为法,说江西诗病。

王若虚、元好问也极力贬斥宋诗、苏黄与江西派。

但从总个时期来讲,宗宋的思想占主流。

(二)元明时期元明时期总体上由宗唐的潮流站主导。

先有元朝四大家以唐诗为准,如白朴的《墙头马上》,此剧的素材,便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后有明朝复古尊唐之论,虽然明初有宋濂等支持宋诗的文人,但他们远远不敌于前后七子,前后七子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以致不仅明初主唐音。

之中公安派以三袁为代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7、“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第二章:两汉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

杨慎论唐宋诗之争摘要: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杨慎;唐诗;宋诗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都能运用自如,而且雅俗兼擅,诗词皆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不但如此,杨慎也对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精辟的见解。

杨慎对诗歌比兴手法和含蓄风格二者关系的阐述、对“诗史”内涵的诠释以及有关诗史之别的论述、对李杜二人的定位、在唐宋诗之争问题上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后世所起到的方法论上的启示、《诗话》对律诗起源的探究和《词品》对词的起源的探究……所有这些深知灼见,都显示了杨慎文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为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讨论这些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时,都无法绕开杨慎而谈其流变。

本文拟就杨慎对“唐宋诗之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

而且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

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

王水照先生认为:“在宋代诗歌史上,最先开启唐宋诗轩轾之争的,当数魏泰、陈岩肖、叶梦得诸人。

从诗歌发展史以及创作规律的角度来区分唐宋诗界限的,首推张戒。

”其实据现有资料,我们发现,张戒之前的欧阳修却是划诗歌为唐、宋的第一人。

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里说:“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而不喜唐诗之“僻固而狭隘”,已带有尊宋贬唐的倾向。

南宋的张戒发难苏、黄及江西诗派,其《岁寒堂诗话》则以唐诗为学习的楷模。

继之永嘉四灵和江湖派以晚唐为宗,与江西派对峙;而江西派则以方回为领袖,回击两派的攻击。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

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张毅内容提要20世纪初,“同光体”与“南社”的宗宋、崇唐之争,是规模唐音或宋调的旧体诗创作的绝响,也是现代宋诗研究的起点。

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现代学者对于宋诗的评价长期偏低,并为唐、宋诗优劣论所困。

到80年代后,人们方逐渐摆脱成见束缚,对宋诗特征及其艺术特质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唐诗;宋诗;诗歌史宋诗是有别于唐诗的一种古典诗歌范式,唐、宋诗之争为中国诗史上聚讼纷繁的一大公案。

20世纪的宋诗学研究,从世纪初“同光体”的诗论开始,经历过二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发展,至80年代之后进入繁荣和成熟时期。

在这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并涉及到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宋诗、如何把握宋诗的艺术特征等重要问题。

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此后学诗者,不入于唐,即出于宋,很难摆脱唐音、宋调的影响。

围绕着宗唐还是宗宋,诗论家们一直争论不休,至清末民初“同光体”诗出现,使近代以来的宋诗运动变得声势浩大起来,宗宋或崇唐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

所谓“同光体”,原为近代诗坛旧体诗的一个创作流派,后来成为各种宋诗派的总称,被视为宋诗运动的代表。

同光体诗风的特点在于“不专宗盛唐”。

清末民初著名的“同光体”诗人兼诗论家陈衍说:“‘同光体’者,余与苏堪戏曰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也。

”(1)以此作为“同光体”诗人有别于他人的创作宗旨。

他编著的《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和《宋诗精华录》,不仅是宋诗派运动的创作总结,也是推崇宋诗的理论著述,其论诗主张对20世纪的宋诗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据这三部著作所言,“同光体”的“不专宗盛唐”,含有以下三方面的具体内容:(一)“三元”说。

这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衍客居武昌时与沈曾植论诗时提出来的。

他说:“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

君(指沈曾植)谓三元皆外国探险家觅新世界、殖民政策、开埠头本领,故有‘开天启疆域’云云。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明李东阳云:“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

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1]但选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又为历代论诗家所喜用。

所以考察选本发展的历史,对于把握历代诗学思想的演进,关系甚大。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

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

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

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但从总体上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

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

而对于宋诗的认识,即使当前仍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本文拟通过对历代主要宋诗选本的发展的探讨,来看诗坛上聚讼纷纷达数百年之久的唐宋诗之争。

有的选本,所收非止宋诗,但因其对宋诗的流传,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故理应也列入讨论的范围。

对于诗学思想不甚显明或影响一般的选本,则相应地在叙述上从略。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浅论唐宋诗风之争06041125 黄文娟综观我国古代诗坛,唐诗与宋诗就如同两支绚丽的奇葩,各以其独有的特色交相辉映。

然而自南宋迄于近代,唐诗与宋诗之间的争论在这八百余年的岁月里一直上演着。

但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

要研究唐宋诗之间的差异,就必须先得知道这个问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基于这个问题,饶毅、张红是如此总结的:“围绕着对唐诗、宋诗的评价问题而展开的论争,揭示的是诗歌本质、诗歌批评原则、诗歌审美特征等一系列诗学命题,涉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文学的各个领域,它所阐发的诗学见解、所解决的诗歌创作问题、所拓展的诗论领域等等,都决定了‘唐宋诗之争’的诗歌理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学与哲学、美学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而它决不仅仅是唐诗、宋诗的优劣问题及诗学宗尚的归属问题,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学术之争,是关于诗歌的美学论争①。

”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中,曾经独具慧眼地指出:“唐宋诗人之异点,先粗略论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这一论断可以说是非常地精辟的。

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诗歌的对比,来说说唐诗与宋诗究竟有何不同。

一、唐诗重情,宋诗主理对于唐诗和宋诗的相异之处,严羽是如此陈述的:“诗者,吟咏性情也。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②”也就是说唐诗重抒情,所要表达的是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和兴趣意味;而宋诗则是主议论,所要表达的则是一种清清楚楚的人生哲理。

在具体阐释二者之间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诗。

浅谈唐宋诗之争

浅谈唐宋诗之争

浅谈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摘要】:“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大公案 , 延续了近千年。

唐诗研究也许可以无视”唐宋诗之争”的存在,但宋诗研究是无法绕开唐诗的。

无论是对宋诗进行历史定位还是艺术概括 , 都离不开唐诗这一参照物 , 甚至宋诗的分期也深受唐诗的四分法的启示和影响。

“唐宋诗之争”主要特征是一个“争”字,宗唐、宗宋、兼融唐宋、以唐宋为滋养另立新说是四种类别。

但黄宗羲则从“性情论”入手,强调作者思想感情及价值取向才是学诗者区分诗派的基石,给当时唐宋诗之争的尴尬死局带来了全新的创造性思考维度。

【关键字】:唐宋诗之争性情论黄宗羲区分唐诗和宋诗两种诗歌范型的优劣高下,是南宋以来诗歌界的一大公案,,以至后面酿成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近乎一千年的唐宋诗之争。

唐宋诗之争滥觞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张戒, 至南宋末,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正式提出“以盛唐为法”“不做开元、天宝以下人物”的诗学主张,即全面宗唐黜宋,唐宋诗之争的旗帜正式树起。

而颇多金元学者也对此认同,这种“尊唐贬宋”的思想潮流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对唐宋诗的评价,如明代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而明代复古诗论家更是把唐宋诗之争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以宋人主理来概括宋诗的特征,并反对宋诗;清代王洋的“神韵学”、沈德潜“格调说”等均是从不同方面回应尚唐诗的回响。

虽然唐诗站绝对优势,但师法宋诗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康熙年间,吴之振在京师大力推动“师法宋诗”的风气,一反明代“唐诗独尊”的一统局面,诗人王士祯、叶燮、钱谦益等也给予了积极的响应,至康熙十八年,习宋诗已经成为全国的潮流,连部分尚唐诗的诗人如毛奇龄也对宋诗的地位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

与此情况下,唐宋诗之争又再度成为热议。

但讨论之初,唐宋诗并非陷入“一山不能藏二虎”的死局中,折衷派对唐宋诗之间的争拗有过贯通两者的思考。

如黄宗羲,他希望跳出以时代划分诗派的思维模式,引入“性情论”来否定唐宋诗的楚河汉界,以此否定唐宋诗之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5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50

▪ 三、唐宋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与演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寒门地位的上升与三教融合
▪ 唐宋,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多元发展、分途深化的时期。不仅分受儒家、佛道影响 的文学理论批评各自形成特色、演化成流派,而且批评中诗论、文论的分野日益清 晰,成为现代文学理论中诗歌、散文二元区分观念重要的本土资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宋代文化由唐的“外向”转 向了“内倾”,显得相对封 闭、内省、淡雅,透露着浓 浓的思辨性和沉潜思绪,审 美趣味朝精致细腻、平淡老 成方向发展。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宋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 是理学的出现。理学(又称道 学)由北宋的周敦颐、二程、 张载等开创,至南宋的朱熹集 其大成,与唐代三教并存、兼 容不同,宋代理学实现了以尊 奉儒学为正统、同时又合理吸 纳道佛思想的新三教合一。
▪ 与诗歌演进中唐音宋调判然两 分不同,古文运动则在中唐形 成文学思潮而在北宋得到继承 和发展。出现了后人所称的 “唐宋八大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Fra bibliotek三、唐宋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与演变
▪ 初唐时期,一方面六朝宫廷、艳丽之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像陈 子昂和以刘知幾为代表的初唐史家那样批评六朝的思想。 ▪ 盛唐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录唐开元二年(714)至天宝十二载(753)二十四 位诗人二百三十四首,开诗歌选体批评之先河。
太上老君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在六朝 就已开始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 影响。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 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 为中国化的佛教。隋唐两代是 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 佛教的成熟期。
玄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唐代佛教宗派众多,规模庞大, 各具特色,其中以形成于盛唐、 广泛传播于中唐之后的禅宗影 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禅宗 又有南北宗之分,分别由五祖 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创建。 北宗主“渐修”,南宗则讲 “顿悟”。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4(宋金元)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4(宋金元)

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三、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对文学艺术的构思和创作过 程有相当深人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 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云: 天公水墨自奇绝,瘦竹枯松写残 月。„„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龙眠居士本诗人, 能使龙池飞霹雳。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龙眠胸 中有千驹,不独画肉兼画骨。 诗人在“妙想”的过程中,必须善于把握机遇,捕捉住灵感萌 发、兴会标举时刻所闪现的奇妙景象。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答谢民师书》)“作诗火急追亡 道,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宋初盛行的“时文”,五代的“今体”。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 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 的《樊南甲集序》 特点:“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杨亿(974-1020)、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崇尚晚唐李商隐,追 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 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并在杨亿等人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颇具有影响力的西昆体。 《西昆酬唱集序》 “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 慕” 、“雕章丽句,脍炙人口”
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五、论艺术创作中的法度和自然。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法度和自 然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法度是指创作的具体规则, 它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任何人在创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文学艺术创作又不能完全受其控制,循规 蹈矩,亦步亦趋,从而丧失自己的革新、创造精神。 苏轼在《评草书》中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 人是一快也。” 《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 是。” 其法度也就是“无法之法”,也就是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 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 故苏轼在《书所作字后》中说:“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 乃为得之。”

散论唐宋诗之争

散论唐宋诗之争

散论唐宋诗之争摘要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一种转折时期。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论出,唐宋诗之争暂告一段落。

然而人们对于宋诗的认识一直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宋诗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由唐宋诗之争的持续可以看出,唐诗的发展空间甚大,宋诗崇明尚理,乃唐诗影响之下的感性转化成果,若以文为诗,以教益启示为一种使命,必定使诗歌创作有所突破。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同光体”,主要观点,宋诗特点唐宋诗之争,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古典诗歌创作当中,你是向唐人还是向宋人学习。

历代的唐宋诗之争,实质上并不旨在谈论唐宋诗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说唐以后的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唐诗而言,宋诗是否具有其独特的超越意义。

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就是从古典文学进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文学或者是近代文学的这样一种转折时期。

这个转折时期,当时就有所谓的“同光体”。

“同光体”的代表人物是陈衍。

陈衍主张宋诗“学人之诗”,尤其是古体诗,古体诗当中又主要以文为诗,诗歌创作的散文化,所以更多地认为宋诗写得好的是古体,特别是“七古”。

陈衍在《宋诗精华录》里面提及:“宋诗的精华,不在古体而在近体诗”。

钱钟书在《谈艺录》当中,认为唐诗和宋诗不应该按朝代来划分,不应该按朝代划分。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