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隐喻的深刻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隐喻的深刻内涵
作者:白巧灵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1隐喻(Metaphor)基本含义及功能分析
Ametaphorusingconceptsisadescrip-tionofanobjectorevent,realorimagined,usingconceptsthatcannotbe.Theo bjectap-pliedtotheobjectoreventinaconventionalway,theobjectortheeventbeingd escribediscalledthetarget[1]。西赛罗[2]认为:“隐喻是明喻的简化形式,它被缩减成一个词。这个词被放到一个不属于它的位置上,却好象就是它的位置。”卡西尔将隐喻分狭义的隐喻和广义的隐喻两种:前者是指“有意识地以彼思想内容的名称指代此思想内容,后者是”基本隐喻“或根本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形式、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神话的以及语言的概念本身得以表达的条件”。亚里士多德[3]在《诗学》中定义隐喻是:“隐喻是通过将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构成,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从属到种,或从属到属,或根据类推。”Lakoff等人对隐喻的解读:“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表达中,而且在思维和行动中。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隐喻”顾名思义就是不明显的比喻,亦称“暗喻”;在功能上,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它更是思维的问题;在结构上“,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即始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之间的映射。隐喻的理解就是两域之间的语义迁移
和潜在相似性的激活。
2隐喻的基本派别(Thebasicfactionsofmetaphor)
2.1夸美纽斯的“种子”隐喻(SeedMetaphor)“种子”的隐喻首次出现在夸美纽斯的巨著《大教学论》中,喻指一种“神圣的可教性”成为他所有认知思想的理论基石。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种子”的隐喻。第一,他指出人乃是一切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备、最美好的。今生是永生的预备阶段,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第二,提出“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者的“种子”,牢牢地种植于每个人的身上,使人敬爱上帝、领悟事实、按道德律生存。夸美纽斯说“:我们是上帝的天国所拔掉的树木,但是根抵仍在,一旦上帝的仁慈给了它们以雨露和阳光,它们就仍可以再生。”这个“再生”的过程指的就是人受认知的过程,其宗旨在于呼唤人本性的回归,使人回到本真的状态。
2.2洛克的“白板说”隐喻“(Whiteboard”metaphor)在约翰•洛克时代,笛卡儿提出的天赋观念论受到了宗教支持者的鼓吹,宣称上帝观念天赋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说,认为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他假定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等着外在力量的雕琢、塑造。后来,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这就是“白板说”。他认为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其天性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认知者可以任意涂写和塑造,“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
们的认知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认知之故。”洛克十分重视认知的作用,认为认知在人的成长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能力和性格。
2.3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隐喻(“Prisonerofthecave”metaphor)在隐喻学说上,存在着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派别:一个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赞赏派”,另一个是以柏拉图为代表人物的“贬斥派”。柏氏理论认为哲学讨论的是真理,而修辞格却教人如何“花言巧语”,是与哲学的宗旨背道而驰的。柏拉图是娴熟运用隐喻的大师,他很多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认知理念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运用了三个隐喻来阐明理念论,即“太阳之喻”“、线段之喻”和“洞喻”。“洞喻”有很浓厚的哲学意味,说明了认知的本质和受过认知的人的本质的。“洞喻”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犹如被囚禁在洞穴的囚徒一样,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终日面壁而站,只能看到前壁上光线照射的各种影子。
2.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隐喻(“Mid-wifery”metaphor)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认为,经验仅仅是激发先验观念的必要手段,它能清理隐晦在灵魂中的模糊观念,从而获取绝对确实的新知识,因而谈话法是帮助学生回忆固有知识的有效途径。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他的观点,提出了“知识就是回忆”[1]的学说,认为一切学习都不过是回忆罢了。他的教学方法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感兴趣的人生问题。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
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
3隐喻的研究意义
3.1丰富了隐喻研究内容语言学是以认知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认知问题关乎人的成长和发展。人的成长和发展既表现为个体外在的身体和社会身份的变化,也表现为个体内在的人生阅历的积累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表述需要用多种方法。要想从整体上把握认知过程中人的发展和变化,并将其形成文字表述出来,就更不容易了。科学的方法仅仅局限于对事实的外在观察,不能描述人的内在世界,无法对其进行质的把握。
3.2更好把握语言学的本质认知隐喻的存在,凸显了认知活动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主义特点。认知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认知学者面对的是一个有意义的认知世界,认知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不全部属于科学世界范畴。隐喻语言具有丰富的人文认知价值,认识的生动,理喻的洞见。认知隐喻是个人对认知理念的理解和表达,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感及其厚实的文化意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科学化语言不足的填补。
3.3有利于认知理念的研究和反思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隐喻的意义就在于对认知活动的内在性、精神性、文化性的深刻把握和独特呈现。探究认知隐喻的意蕴,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对认知的某种理解,也是对精神世界的探询。运用隐喻,使对认知过程和认知本真的探讨更具诱人的魅力。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