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和节目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28 号)《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已经1997年8月1日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7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一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广播电视管理,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和采编、制作、播放、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等活动。

第三条广播电视事业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四条国家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广播电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需要和财力逐步增加投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国家支持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国家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和边远贫困地区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第五条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

第六条全国性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团体按照其章程,实行自律管理,并在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第七条国家对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第八条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规划,确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总量、布局第 1 页共9 页和结构。

本条例所称广播电台、电视台是指采编、制作并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播放广播电视节目的机构。

第九条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专业人员;(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三)有必要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稳定的资金保障;(四)有必要的场所。

审批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除依照前款所列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的广播电视建设规划和技术发展规划。

第十条广播电台、电视台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管理,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管理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机构(以下简称电视中心)进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时的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条电视中心应建立健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体制,明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

第四条电视中心应加强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核和监督工作,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合法合规播出。

第五条电视中心应加强与国家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监管部门的合作和沟通,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确保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工作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六条电视中心应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和技术水平。

第二章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管理第七条电视中心应建立广播电视节目审核制度,确保所有广播电视节目都经过审核后方可播出。

第八条电视中心应组织专业人员对节目进行审核,包括节目的时长、内容、质量等方面的审核。

第九条电视中心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审核能力,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核。

第十条电视中心应建立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计划制度,明确节目播出的时间和频率。

第三章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管理第十一条电视中心应制定广播电视节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进行管理和保障。

第十二条电视中心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和播出过程中不受干扰和破坏。

第十三条电视中心应建立广播电视节目的备份制度,确保节目的内容和素材能够及时备份和存储。

第十四条电视中心应加强对广播电视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顺利进行。

第四章互联网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第十五条电视中心应加强对互联网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管理,遵守相关互联网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第十六条电视中心应建立合理的互联网广播电视节目审核制度,对互联网节目进行审核后方可播出。

第二章-广播电视体制

第二章-广播电视体制

(二)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先决条件
❖ 核心因素: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 其它因素:地理、人口、语言、成本、历史 传统等。
(三)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
❖ 广播电视媒介具有社会属性,是人们享 有的普遍的权利,但是,由于电子资源有限, 往往是由社会精英分子去经营,他们要有公 信心。
(四)广播电视体制的法制化管理
二、广播电视体制的分类及特点
❖ 私营商业制; ❖ 公共服务制; ❖ 公有国营制
(一)私营商业制
❖ 广播电视机构由财团或个人所有或经营,赢利为 其重要目的,其财政收入来源于商业广告、节目收 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国家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和 法规来进行管理。
❖ 代表机构: ❖ ——美国CBS、NBC、ABC、CNN、FOX ❖ ——台湾台视、中视、华视 ❖ ——香港TVB、ATV
❖ 现在的发展趋势是美国模式、西欧/日本 模式和中国模式。
为,而不直接控制、监管媒体所传达的内容,即 “内容中立”。
❖ 3、媒介法律的主要内容 ❖ 之一 ❖ 以法律形式确认信息自由流动的基本原则及实现
这一原则的具体保障: ❖ (一)自由表达的权利; ❖ (二)知情权。
❖ 之二 ❖ 以法律形式调整媒介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侵权问题: ❖ (一)维护公共权利; ❖ (二)保障公民的私权利。
(三)公有国营制
❖ 广播电视直接由执政党或政府来管理、控制,以 国家利益为最高指针,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 款。
❖; ❖ ——美国政府新闻署下属的国际广播电台(VOA美
国之音等); ❖ ——古巴、北朝鲜等国的电视台。
❖ 以上三种体制各有利弊,都是在媒介、政 府、市场三者的冲突、平衡中作出自己的选 择,现在很多国家都是多种体制并存。

第二章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
➢音调〔pitch〕:声响的上下〔高音、高音〕,由〝频率〞 〔frequency〕决议,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单位Hz〕,人耳听觉 范围20~20000Hz。 20Hz以下称为次声波,20000Hz以上称为超声 波〕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也是音调的重 要方式 。
➢音色〔music quality〕:声响的特性,由发声物体自身体料、结构 决议。音色是声响的特征,依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 声响强度的状况下,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人收回的。
广播中的言语都是声化的〝人声言语〞,它是指广播中 的人物在表达思想情感和表达事情时分收回的有声话语。
1、提供信息。 2、整合节目,过渡内容。 3、制造情境。 4、营建作品情节。
广播言语的特征——
1、口语化〔繁复明快,深刻易懂,详细笼统,难听顺耳, 好说上口〕
如:很鲜———味真美;很酸———酸溜溜;很脆———嘎 嘣脆;很硬———梆硬硬;很香———喷香等
〔1〕少用衔接词,使句子变短
书面言语里经常用〝由于——所以〞、〝虽然——但是 〞、〝与其——不如〞、〝不但——而且〞之类的关联词, 行动言语里却很少运用,而是多用并列句,用上下旬之间的 内容来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
〔2〕一个长句改成几个短句
〝明天上午,联想集团与全球半导体公司工业巨子美国国度半导体 公司,在北京结合宣布国际第一家合资信息家电产品实验室——‘联 想——国半结合实验室’正式成立。〞
3、明晰化 少用单音字词、多用叠音字词;防止同音异意字词惹起的曲解
例如 这次考核全部合格〔这次考核全不合格〕
这次考核全都合格 〔这次考核全部都不合格〕 著名——注明;证件——政见;围观——为官;走进——走近;
4、笼统化 契合广播特点的笼统化言语应具有的表现方式 〔1〕要准确地运用动词,让笼统化的言语发生〝动感〞 ; 如某省广播电台播出的〝牛车把式开上了皇冠轿车〞的音讯,在写牛 把式张维敏接受记者采访时,是〝抻了抻上衣,脸下流显露一种自得 神色〞;在引见人物阅历时,不是复杂的平铺直述,而是写〝扔下了 鞭杆,开上了小手扶……又驾起了皇冠车〞。〝抻〞、〝流露〞、〝 扔下〞、〝开上〞、〝驾起〞等动词的描写,使听众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一个憨厚而机敏的农民笼统,豁然站在听众面前。 〔2〕要用〝浮雕〞式的细节描写,增强广播言语的笼统性 ; 在〝职工食堂谨防油耗子〞的音讯中,运用 〝浮雕〞描写,事务长家

02章广播电视体制

02章广播电视体制

个人不是受他人主宰的附属品,而是能够在矛盾的事实 面前分辨真伪、选择好坏的有理性的动物 传媒的频道资源虽然属于公有,但媒体的机器设备却属 于私人财产,媒体以服务公众的义务换取使用频率的 特权
美国的商营制
市场取向、利润驱动
经营目标是向广告主提供大规模的受众;因此需要吸引 受众的注意,节目趋于娱乐化
FCC
8
广播电视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
广播电视不仅是一种物质承载式的公用事业 ,还是一种媒介与人密切互动的文化行为, 它在社会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 的沟通和整合功能
公共传媒 公共信托者
英国和欧洲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独占式公共广播体制,代 表国家从事全国性的普遍公共服务广播;
美国认为商业经营也是一种普遍的服务方式,因而建立 了在广告基础上运作的商营广播体制
注意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普遍要求和在各个国家中的不同含 义。 注意三种体制的异同,及其相互融合的趋势。对不同体制做出分析 和评价。
25
传媒机构享有的自由有多宽泛,其限度在哪里?
资本运作?国家赋税支持?
商业经营还是公共机构独家垄断?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与基础 1.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先决条件
决定广播电视体制的,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 态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先决条件。 这些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因素还有幅员、人口、语言、 地理(地形地貌)、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 统
6
小国电视覆盖费用低:新加坡、卢森堡、荷兰
英国人口分布不均,很难用统一的电视频道覆盖全国 美国有地方主义色彩的广播政策,商业广播网与地方广 播电视台签署收费协议后联网 语言是传播利器,也是传播障碍(加拿大)
2.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第二章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第二章
1953全
新中国建立后 电视台
0
上海解放 后私营电 台
22
1952剩余
部归为国
家和政府
16提出
公私合营
中国广播电视实行国家所有制形式的特点
办台资金由国家按预算拨给,办台 所需的物资由国家按计划供给,
办台所需的频道资源由国家指配,
办台所需的人员由国家定编定员, 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由党委按干部 管理权限指配
的播国 不电营 足视广
没有危机感,内部缺乏活 力,组织层次较多,创新 少
公营的广播电视与政府之间的实质关系
它的名义上是独立的,不受政府领导,不对政府负 责,不代表任何党派,自定工作方针,自己制作节 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这种所有制形式的广播 电视台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负责人由政府 首脑任命,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视听费由政府的邮 政部门或其他部门代收。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创办与管理
第一节:中西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比较
第二节:中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特点和 创新策略 第三节:广播电视运作的法规监管
广播电视的所有制形式
西方国 家广播 电视的 所有制 形式
所有制泛指人们对物质资料 的占有形式,我们通常称之 为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人所有 制
国家所有 制
公共所有 制

目监测设施。
广播电视 还包括网络资源和无线电频 传输覆盖 率资源的管理使用等。 网
台及有线电视传输网,此外
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有序运行,是新闻传播的基本保证,所 以我国法律对于广播电视设施严加保护 • • • • 1987年国务院发布的《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 1993年发布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 1994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的《有线电视管理规定》 1997年《刑法》设立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 和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 •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对建设、管理、保护广播电视传输 覆盖网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 • 2000年国务院颁布新的《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

广电史2(广电体制)

广电史2(广电体制)

2、公共制度型
这一制度是广播电视传播管理的特 有现象。广播电视台既不为政府所有, 也不为商业财团所有,国家不直接参与 管理,而是由国家特许的非盈利性公司 或社会各界的联合体进行管理。这些管 理机构实行独立自治,依照国家颁布的 广播电视法规开展传播活动,经费来源 主要是视听接收费以及少量的广告费。
实行公共制度的国家有: 德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挪威、 芬兰、丹麦、荷兰、比利时、瑞士、以色列等 国家

b、同时因为电波资源的有限性和传 播范围的无边界性,广播电视更应当 是人们给予共同关注并严格管理和规 范的事业。
3、公共服务的实现——寻找公共 信托者
公共信托者: 广播电视频率为公共资源,是公 民人人皆可享有的普遍权利;不过由 于电子资源有限,实施广播电视服务 的便只能是被选中从事传播的专门机 构,这些机构接受社会的委托,向人 民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概念 二、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 三、广播电视体制的类型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概念
1、定义:
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国家的广播电 视事业赖以建立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 法。主要取决于国家对广播电视事业进 行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规定,特别是广播 电视事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它也包括 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 路线、方针、政策。
1、商业制度型
电台、电视台(网)由财团(或 个人)控制,政府通过审批营业执照 进行宏观管理。经费来源完全依靠广 告收入。
实行这一传播制度类型的国家和地区有: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 香港、台湾、黎巴嫩、阿根廷、巴拉圭、尼 加拉瓜等。
﹡对商营制的评价:
由于商营广播电视主要以营利为 目的,基本遵循“利润第一”的原则, 极力提高收视率,因此节目内容只能 针对最大多数人的较低趣味,娱乐漫 无节制,具有表现性和暴力的天然倾 向;加之广告成灾,受到很多批评。

第二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 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广播电视的传播语言——在广播电视上使用的,能够表达思想情感、并使得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一切手段、方法方式,包括口头语言、屏幕语言、各种音响等声音的三个要素——语言、音响、音乐(一)语言广播中的语言都是声化的“人声语言”,它是指广播中的人物在表达思想情感和叙述事情时候发出的有声话语。

1、提供信息。

2、整合节目,过渡内容。

3、制造情境。

4、营造作品情节。

(二)音乐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

1)组成广播文艺节目;2)充当广播电台和节目的标志(开始曲);3)节目内容的间隔过渡;4)深化节目主题;5)渲染情绪,烘托气氛;6)协调节目要素,提高表现力。

(三)音响1、音响的概念音响——指除语言和音乐之外所有声音的统称。

在广播新闻中,它被用来指报道、解说语言(不包括采访对话语言)和音乐节目、节目音乐以外的一切声音。

2、音响的类型●新闻性音响:实况音响、历史性资料音响●音响效果——音响效果是信息传播者制造出来的或转借来的声音。

包括写实性音响夸张性音响3、音响的作用:1)加强广播内容真实感;2)用来表现时间和空间;3)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如球赛);4)刻划人物心理5)在文艺作品中构成情节例子广播剧第二篇电视声音和画面的配合关系一、声画合一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画中人、物往往就是声音的发声源,或者声音直接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

1.画内声画合一——同期声讲话和同期声音响2.画外声画合一——播音语言与画面的统一二、声画对位概念:镜头画面与声音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组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完整word版)中外广播电视史

(完整word版)中外广播电视史

(完整word版)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章广播电视体制第一节广播电视体制概述1、广播电视体制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决定广播电视体制有哪些因素?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国家广播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恶化结构方式。

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制度”和“体系”两个部分,它既包含理念和法规的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

决定广播电视体制的,主要是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先决条件,如幅员、人口、语言、地理、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种,且相互作用。

2、从实质上说,世界历史上哟那几种主要的广播电视体制?各有什么特点?从本质上气氛,广播电视体制可以分为商营制(私人商业制)、公法制(公共服务制)、国营制(公有国营制)三种不同的体制。

㈠、商营制(私营商营制)特点:①将广播电视经营看着纯粹的市场行为,基本是按商业公司的方法运作;②经费来源靠广告收入;③以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为基础;④媒体的频道资源属于公共所以,但媒体的机器设备属于私人财产,媒体以服务公众的义务换取使用频率的特权;⑤商营传媒通过服务获取利润,它的经营目标主要是向广告主提供大规模的受众,而为了吸引和保持受众,又要向消费者提供娱乐性强的节目;⑥商营电视的节目娱乐性强,生动活泼,吸引力大,富有经济效益。

㈡、公法制(公共服务制)特点:①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国名征收使用接收机的税款(视听费);②一般不受政府直接控制,而是由政府任命或批准一个半独立的传媒机构从事具体的广播活动,并处于立法机构的常规监督下;③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而言,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是面面俱到的;④就广播电视传播功能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自治的;⑤就社会舆论表达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应该具有多样化、普遍性的特点;⑥就文化角色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民族语言、精神、美学的体现,总体格调偏向高雅;⑦就社会地位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在政治生活中位置独特;⑧就经济机制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具有非商业主义的传统;㈢、国营制(公有国营制)特点:①主要指导思想为集体主义;②广播电视事业为国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③国家以较严格的意识形态尺度对广播电视事业实行十分严厉的政治控制和行政干预;④传媒追随它所从属的政治体制,传媒的活动服从于政府控制社会的目标;⑤传媒财政来自国家拨款;⑥节目侧重于政治宣传和推行政府政令,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

第二章 广播电视监管制度

第二章 广播电视监管制度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二章
广播电视监管制度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导言:
广播电视监管制度的确立是各国广播电视法的主要内容。 各国对广播电视的监管主要包括刚性的监管和软性的监 管。
刚性的监管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广播电 视的监管,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来督
促落实。
软性的监管主要包括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对广播电 视的监督,依靠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被监督者的自觉意识来
二、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确立
2.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变革 我国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局限性:(P91)
政事不分,以政代事,削弱了广播电视参与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主动精神与内在动力。
条块分割,以块为主,抑制了广播电视系统优势与整体功 能的开发。
宣传与事业管理的双重职能,行政机关式的管理,难以适
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自我革新的要求。 自设藩篱,封闭运行,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开发利用社会资
督促落实。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广播电视监管机构 第二节 广播电视监管手段 第三节 广播电视监管特点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 广播电视监管机构
广播电视监管来自法律授权,对广播电视实施
监管的机构包括国会、议会等立法机关,法院、
法庭等司法机关,以及政府有关部委和依法成 立的独立监管机构。绝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广
2.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变革 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念陈旧。 最后,管理手段薄弱。(管理政策不系统,缺乏关于广播
电视管理的完整立法;管理机构建立不科学;缺乏独立和
公平的监督机构。)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 广播电视监管机构

广播电视概论1-4章

广播电视概论1-4章

广播电视概论1-4章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1、KDKA1920年11月2日,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

2、电视的诞生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

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美国是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

3、广播电视的特征1、对象广泛。

2、时效性强。

3、丰富直观4、接受随意。

5、顺序接受。

6、转瞬即逝。

4、从传统上看,政府对广播电视的管理和控制总是严于报刊的原因(公共性、稀有性)第一,开办一家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和办一家报纸有根本的不同,世界上许多报纸在传统上多是家族企业,办报可以只使用私人投资而不需要占用公共资源,但广播电视需要使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空中的无线电波并非私人财物,而是公共资源。

因此,这些公共资源可以由谁使用,谁不能使用,如果使用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如此等等,便需要一定专门机构来进行管理;第二,无线电频率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区域里,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报刊的出版发行在理论上是可以无穷多的,但广播电视则不能无限度地发展。

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认为,对广播电视所需要的无线电频率资源,应该是限制性的使用,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无线电波频率的使用进行适当的分配和管理。

广播电视业者获得的,并不是对其所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资源的拥有,而更像是一种公共资源的信托者,在使用这些资源的同时满足适当的信托条件,以确保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5、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1、国家拥有和经营型2、公共机构经营型1997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肯定了中国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事业建设、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体制。

第二章-广播电视监管制度

第二章-广播电视监管制度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 广播电视监管机构
二、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确立
2.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变革 我国现行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局限性:(P91)
政事不分,以政代事,削弱了广播电视参与经济和社会生 活的主动精神与内在动力。 条块分割,以块为主,抑制了广播电视系统优势与整体功 能的开发。 宣传与事业管理的双重职能,行政机关式的管理,难以适 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自我革新的要求。 自设藩篱,封闭运行,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开发利用社会资 源。
3.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财政、信贷、利率、 汇率等经济杠杆手段。在广播电视领域,各国主要 通过价格、财税、设立基金等经济手段进行调控。 (P98)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二节 广播电视监管手段
各国对广播电视的监管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行业自律。
4.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技术标准、技术加密、监测等手 段。(P105)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节 广播电视监管机构
一、广播电视监管机构的类型(P86)
按照监管对象不同,划分为:统一监管机构,即对 公共、商业、宣传服务类广播电视实施统一监管管 理;分类监管机构,即对公共、商业、宣传服务类 广播电视实施分别监管。 按照是否隶属于政府,可分为:政府监管机构,即 监管机构从属于政府,向政府和议会负责;独立行 政监管机构,即不是政府组成部门,直接向议会负 责。 我国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一监管。
广播电视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二节 广播电视监管手段
各国对广播电视的监管手段主要有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行业自律。
1.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手段。司法手 段主要包括司法调查、司法调解、司法审判、司法 执行等方式。(P95)

第二章 广播电视体制(供播音和编导学生用)

第二章  广播电视体制(供播音和编导学生用)

第二章广播电视体制概述一广播电视体制的概念:1 是一国广播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2 包括:体系与制度两大方面,既包含理念和法规的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

二影响广播电视体制建立的因素1 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2、自然的和社会的先决条件:(1)地理因素(幅员)(2)人口因素(密度)(3)语言因素。

3、国际惯例的约束三、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广播电视频率为公共资源,是公民人人皆可享有的普遍权利;但是,由于电子资源有限,实施广播电视服务的只能是被选中从事传播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接受社会的委托,向人民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于是,“公共传媒”和“公共信托者”的概念由此发展起来。

谁是这个“公共信托者”呢?英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选择的是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独占式公共广播体制,代表国家从事全国性的普遍公共服务广播;美国认为商业经营也是一种普遍的服务方式,因而建立的是在广告基础上运作的商营广播体制。

(三)广播电视体制的分类及特点:⒈商营制(私营商业制)商营制的特点:⑴源流:①广播在起源阶段都经历过短暂的无政府状态②思想理论基础:自由主义理论③广告的采用促使商营制形成④二战结束后,商营制地位得到巩固⑵代表国家: 美国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⑶经营:遵循典型的商业经营思路⑷内容选择:①通过专门的调查机构分析受众②生动活泼,吸引力强,富有经济效益③趣味低级,娱乐无节制美国广播商营制的确立过程1、美国早期广播制度:在上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与同时期的英国相同,偏向采取公共广播制度。

2、商营化开端:1922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纽约州开设的电台WEAF,首次正式接受商业广告。

3、向商营化的倾斜:第二届华盛顿无线电会议,胡佛鼓励WEAF电台的做法。

1928年FRC发布“第40号总命令”,频率重新分配的决策明显向NBC与CBS(商营型)倾斜。

4、非营利电台集结抗争1930年,九个全国性教育组织组成“广播教育全国委员会”NCER(佩恩基金会支持),连同劳工电台与宗教电台,并与当时的商营电台及FRC斗争。

第二章 广播电视制度及体制改革

第二章 广播电视制度及体制改革

国有有限商业制
完全靠政府拨款转为〝事业管理, 企业运作〞。
主要依托广告和其他商业支出支 撑
政府与之并不完全脱离,只要优 胜劣败,而没有优胜劣汰。二 中国的旧事源自制中宣部旧事出版总署
广电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新华社
媒体消费者:出版社、电视台、电台、网络、互联网效劳站、网页信息提供者
媒体市场:书籍、杂志、报纸、电影、电视广播节目、IP地址
1983年3月第11次广播电视任务会议 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 四级混合掩盖
管理原那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条〔业务〕:广电部、厅、局
块〔职能〕:各级政府
〝四级办〞的局限 初衷:开展广电事业,提高人口掩盖率 弊端:重复资源,管理混乱,壁垒威严
1000多家无线台 1000多家有线台 1000多家教育台
控制的方式
人事 简报 打招呼 内容审查 市场调控
三 中国旧事体制革新的主要特点
1、中心确保,边缘打破。 2、以经济体制革新推进旧事体制革
新。 3、上下协作,摸着石头过河。
三、广电体制的革新
1、结构调整:由〝四级办〞管 理形式到〝二级电视,三级报纸, 四级广播〞
行政壁垒下的四级建制
第二章 广播电视制度及 体制改革
2021年7月24日星期六
一 当今世界的三大广播电视体制
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体制。中国 公私统筹的双轨制。西欧、日本 完全商业化体制。美国
商业化体制
1980年代以前,«反垄断法»:一个 广播公司在全国最多只能拥有12家 电视台;不能同时拥有无线、有线, 电视台和电台;在同一个城市里不 能拥有两家电视台。〝反垄断原那 么〞〝公正原那么〞
集团化运营
第一个地级:1999年6月,无锡广电集 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公营的意大利广播公司与私营的菲宁维特 集团
英国:公营的BBC和私营的ITV 法国:公营的 日本:公营的NHK和私营的四大电视网
-
欧日广播电视体制双轨制的原因:
1,在政治上,旨在防止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 控制全国舆论。公司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持政治 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
-
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与基础 1,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先决条件 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国土幅员、人口、
语言、地理、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 等许多种,而且相互作用。
-
2,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 与传统的报业不同,从广播电视初创阶段起,人们
就认为广播是“公共”的媒介,是应当严格管理和 认真规范的事业。这和电波频率的有限性和电子传 播范围的无边界有关。
2,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 从不同渠道获取利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 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3,在文化上,旨在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 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 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体制和节目
-
广播电视体制概述
广播电视体制是一国广播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 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制 度”和“体系”两个部分,它既包含理念和法规的 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广播电视体制主 要取决于国家对广播电视事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行 政法规,特别是广播电视事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也包括广播电视媒介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线方针.
-
广播电视频率为公共资源,是公民人人皆可享有的 普遍权利,不过,由于电子资源有限,实施广播服 务的只能是被选中从事传播的专门媒介机构。这些 机构接受社会的委托,向人们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于是“公共媒介”和“公众信托者”的概念就发展 起来了。这些见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
1992年美国第一次华盛顿无线电会议对广播确立了 三个基本的信条:
-
-
2,公共服务制(公法制) 以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和德国为代表。
-
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特点:
1)就广播电视内容而言,公共广播电视的节目是 面面俱到的;
(2)就传播功能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自治的; (3)就社会舆论表达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剧由多
样化、普遍性和广泛的特点;
-
(4)就文化角色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民族语言、 精神、美学的体现。
-
广播电视体制的分类及特点
1,私营商业制(商营制) 以美国为代表。完全按商业公司的方法来运作。
-
在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了美国独特的商业广 播电视体制及其实践。媒介的频道资源虽然属于公 共所有,但媒体的机器设备却属于私人财产。媒体 以服务公众的义务换取使用频率的特权。在“信托 制”的名义下,美国广播电视自称服务于整个社会, 服务于整个“消费者”,节目以娱乐为主,》 (Telecommunication Act of 1996)是迄今为止最 新的有关电信、电视的法案。《1996年电信法》于 1996年2月8日生效,它是对美国《1934年通信法》 的重大修改。
-
与《1934年通信法》相比,《1996年电信法》的主 要特点是:首先,放宽了国家对广播电台、电视台 所有制的限制。例如,废除了以往一个广播公司最 多只能拥有12家电视台的数目限制,允许业主在一 个市场内同时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同时拥有无 线电视网和有线电视系统,只是要求其在美国本土 的受众覆盖不得超过35%。《1996年电信法》还将 广播电视执照的拥有期限从以往的5年和7年一律延 长到8年。
-
其次,〈〈1996年电信法》打破了媒介种类的限制 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 争。该法的制定者认为,它将为美国提供几百万个 就业机会,同时也将促进信息时代自由竞争高潮的 到来。FCC的现任主席里德.福特这样说道:“这 一新法律拆除了通讯领域的柏林墙。”
《1996年电信法》是放松管制主张的产物,这促成 了美国电视业在20世纪90年代前所未有的大兼并与 集中、整合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国的电 子传播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 地位。
-
世界广播电视的三种所有制
一、私营媒介的基本特点 1,独立 2,以营利为目的 3,把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作为媒体的生命线 4,市场竞争激烈,使节目既丰富多彩又有媚俗倾

-
世界广播电视的三种运营模式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私营媒介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 运作模式
二、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公司兼顾的双轨制运作 模式
(5)就社会地位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在政治生活 中位置独特,显示出政治控制与媒介独立的博弈现 象。
(6)就经济机制而言,公共广播具有非商业主义 的传统。
-
3, 公有国营制(国营制) 广播电视事业为国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 代表:前苏联、中国。
-
公有国营的广播电视体制规定,广播电视事业为国 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广播电视是国家的宣传 工具,旨在推行政府的政令,并对民众进行思想教 育和行为指导,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任 务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实行这种体制的国 家以较严格的意识形态尺度对广播电视事业实行比 公共服务广播电视更为直接和有力的政治控制和行 政干预。
1,频率属于大众,属于全体人民; 2,由于频率有限,联邦政府应该在广播频带中建
立秩序,管理和约束广播行为; 3,私人所有的电台也可以为公众利益广播,它们
应该而且必须提供公共服务。 这就是美国广播电视法规所依据的美国“信托制”
模式的来源。
-
美国确立广播电视体制的三个法案: 《1927年无线电法》 《1934年电信法》 《1996年电信法》
-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电视(telivision )广 播与音频广播(radio)属于共同的广播事业 (broadcasting )的组成部分。广播体制和电视 体制通常也是合二为一的。广播电视体制是在广播 时代逐渐形成的;到了电视时代,广播电视体制逐 步完备。后来,有线电视和卫星传播参与进来,但 它们与广播电视的功能和特性还是有很多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