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道家文化研习心得

合集下载

道家文化实践心得体会

道家文化实践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道家文化便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修炼方法,吸引了无数追求心灵净化和生命升华的志士仁人。

近年来,我有幸接触到道家文化,并投身于其修炼实践之中。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我对道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道家哲学的智慧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道,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与之抗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不强求结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念,减少烦恼,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3. 淡泊名利:道家认为,名利是人生的累赘,应当尽量减少对名利的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关注内心的需求,而不是被物质所束缚。

4. 修身养性:道家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人的身心和谐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心态。

二、道家修炼的方法道家修炼方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丹修炼:内丹修炼是道家修炼的核心,旨在通过调和人体内的阴阳五行,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呼吸吐纳、冥想静坐等方法,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调节。

2. 外丹修炼:外丹修炼是指通过炼制丹药来修炼身体,增强体质。

虽然现代社会中炼制丹药已经很少,但我通过学习外丹知识,对中药养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武术修炼:道家武术以柔克刚,强调内外兼修。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太极拳、形意拳等武术,不仅锻炼了身体,还陶冶了情操。

4. 食疗养生:道家认为,食物具有五行属性,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调整饮食结构,以保持身体健康。

三、道家文化的启示通过道家文化的学习和实践,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1. 增强自我认知:道家文化使我更加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学习道文化的心得体会推荐7篇

学习道文化的心得体会推荐7篇

学习道文化的心得体会推荐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学习道文化的心得体会推荐7篇通过书写体会从而能更好的向他人表达自身的意见,优质的心得体会是肯定会让读者的思想得到升华的,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学习道文化的心得体会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传统道家文化研习心得

中华传统道家文化研习心得

中華傳統道家文化研習心得蔣門馬在古希臘的傳說中,代達羅斯和伊卡洛斯,裝上了羽毛做的翅膀,飛離克里特島。

但飛行的興奮讓年輕的伊卡洛斯忘記了原始的目的,無視潛在的危險和父親的警告,飛得太高,結果太陽融化了封蠟,羽毛散落,最終淹死在大海裏,只有智慧的代達羅斯安全抵達了目的地①。

有的時候,路走得太遠,事情經歷得太多,人們很容易忘了原初的目的。

原材料經過無數道的加工改造,其結果未必合乎要求或達到目的,因此不得不放棄而從頭再來。

人類文明亦是如此。

歐洲的文藝復興,正是返回到歐洲文明的源頭,從希臘和羅馬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了日新不竭的創造力。

現在人們提倡學習和研讀傳統文化典籍,亦是希望能從民族傳統文化典籍中,找到根本和源頭,汲取不竭的源泉,獲得智慧的啟示。

道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柢,爲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蓋以天無道則不運,國無道則不治,人無道則不立,萬物無道則不生,道豈可須臾離乎?”(陳攖寧《中華全國道教會緣起》)《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謙謙,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其爲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本文係根據道家內部歷代相傳的眞知識,結合箇人研習所得,介紹中華民族傳統道家文化最根本的知識,希望能於讀者研習和理解中華民族傳統道家文化典籍有所裨益或啟發,並望讀者過河棄舟,得意忘言,可也。

一、放寬心胸,虛懷若谷在閱讀傳統文化典籍的時候,我們都是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水平,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對傳統文化典籍作出合乎已知理論和自己理解水平的解釋,或者拿著一套理論框架,帶著一種批判的眼光,居高臨下地審視傳統文化,合則留,不合則去,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似乎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通用6篇)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

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

“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

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学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中华传统道家文化研习心得

中华传统道家文化研习心得

中华传统道家文化研习心得蒋门马2009年7月31日定稿在古希腊的传说中,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装上了羽毛做的翅膀,飞离克里特岛。

但飞行的兴奋让年轻的伊卡洛斯忘记了原始的目的,无视潜在的危险和父亲的警告,飞得太高,结果太阳融化了封蜡,羽毛散落,最终淹死在大海里,只有智慧的代达罗斯安全抵达了目的地[①]。

有的时候,路走得太远,事情经历得太多,人们很容易忘了原初的目的。

原材料经过无数道的加工改造,其结果未必合乎要求或达到目的,因此不得不放弃而从头再来。

人类文明亦是如此。

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返回到欧洲文明的源头,从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了日新不竭的创造力。

现在人们提倡学习和研读传统文化典籍,亦是希望能从民族传统文化典籍中,找到根本和源头,汲取不竭的源泉,获得智慧的启示。

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柢,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盖以天无道则不运,国无道则不治,人无道则不立,万物无道则不生,道岂可须臾离乎?‛(陈撄宁《中华全国道教会缘起》)《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本文系根据道家内部历代相传的真知识,结合个人研习所得,介绍中华民族传统道家文化最根本的知识,希望能于读者研习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道家文化典籍有所裨益或启发,并望读者过河弃舟,得意忘言,可也。

一、放宽心胸,虚怀若谷在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时候,我们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传统文化典籍作出合乎已知理论和自己理解水平的解释,或者拿着一套理论框架,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视传统文化,合则留,不合则去,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容臵疑的。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优秀篇)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优秀篇)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优秀篇)清静无为篇一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哲学。

在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其中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在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

道教国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道教国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道教国学培训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道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此次培训让我对道教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道教的历史、哲学、伦理、宗教仪式等方面知识。

我了解到,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和谐。

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谋而合。

同时,道教强调“内观其心,外师造化”,提倡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一脉相承。

其次,培训让我对道教与儒家、佛教等宗教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道教与其他宗教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历史。

这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各种宗教在其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再次,此次培训让我对道教教职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了解了道教教职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这使我明白,作为一名道教教职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道教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此外,此次培训还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训练,使我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同时,培训班还安排了实地考察、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总之,此次道教国学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一些感悟:1.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传承和发扬道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各种宗教在其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作为道教教职人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道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道家文化感悟心得体会(2篇)

道家文化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道家文化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道家文化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道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

以下是我对这几个核心理念的感悟。

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人类应当顺应道,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念的核心。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顺应道。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放下执念,顺应事物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二、道家文化的智慧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几个方面智慧的感悟。

1. 生活智慧道家文化倡导“清静无为”,强调内心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压力重重。

学习道家文化,让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修身智慧道家文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重要任务。

通过修身,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心态。

在修身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内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 处世智慧道家文化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顺应他人,尊重他人。

学会宽容、谦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这一智慧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教弟子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道教弟子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道教文化,我便深深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在这段学习与修炼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道教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体会到了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下是我作为一名道教弟子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道教哲学思想的启示1. 道法自然道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在学习道教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道法自然”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名利,而是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心灵的平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

2.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放手,不要过度干预他人,也不要过分追求控制。

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给予他人成长的空间。

同时,也要学会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名利所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3. 天人合一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一思想让我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们要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只有实现天人合一,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二、道教修炼心得体会1. 内在修养道教修炼注重内在修养,强调“心性”的培养。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内心强大,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同时,内在修养还包括道德修养,我们要学会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做到心善、行善。

2. 外在修炼道教修炼还包括外在的修炼,如打坐、呼吸、吐纳等。

这些修炼方法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

在修炼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精力充沛,睡眠质量提高。

同时,修炼还让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呼吸,使身心达到平衡。

3. 灵性提升道教修炼旨在提升人的灵性,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天地沟通,感受宇宙的奥秘。

最新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体会(汇总11篇)

最新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体会(汇总11篇)

最新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体会(汇总11篇)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体会篇一第一段:引言,介绍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和学习的目的(150字)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智慧深远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学习道家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还能提供一种新的生活和思考的方式。

通过深入学习道家智慧,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启示力,下面将结合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分享一些关于学习道家智慧的心得。

第二段:道家观念的一些核心思想(250字)道家强调道的存在和变化。

在学习道家智慧时,我认识到道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一个无以名状的力量,它无处不在,贯穿自然和人类社会。

道家主张人应当与道相合,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健康和自在。

此外,道家还强调无为而治,提倡人们顺其自然,避免过度干预。

我从中受益匪浅,学会了更加接纳自然的变化和世界的多样性。

第三段:学习道家智慧对我的启示(300字)学习道家智慧使我更加看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压力所困扰,因此学会内心的平静变得尤为重要。

道家教诲我们通过内心的调整和放松来缓解压力,并找回真实自我。

在实践中,我尝试着每天寻找片刻的宁静,冥想和呼吸练习成为我保持内心安定的重要方法。

这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也提升了我在学习和工作上的效率。

第四段:学习道家智慧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启示(300字)道家智慧还对我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以和谐为基础,避免侵犯他人权益。

我通过学习,明白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包容,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观点。

此外,道家还提倡和谐的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要相互依存与和谐发展。

我开始更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浪费和消耗,鼓励身边的人也加入这个行列。

第五段:结尾,总结个人体会与行动计划(200字)通过学习道家智慧,我结识了一个更加内省和平静的自我,并体会到与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的美好。

道家文化第二集心得体会

道家文化第二集心得体会

道家文化第二集心得体会道家文化第二集心得体会《道家文化》是一部纪录片系列,共分为多集,通过多种形式展现了道家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我在观看了其中的第二集后,深受启发,对道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道家文化强调“道”与人的关系。

在这一集的纪录片中,我看到了道家文化对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视。

道家强调个体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主张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道家士人在山水之间修行的场景,他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天地同在。

这使我想起了现代人的生活态度,我们时常被繁忙的生活所迷惑,追求金钱和地位,却忽略了自我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文化给我指明了一条明晰的生活方向,让我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其次,道家文化注重养生保健。

道家提倡修身养性,强调身心灵的统一。

“养生之道,以养生为本。

”这是我从纪录片中学到的道家养生的核心理念。

纪录片中介绍了道家养生法、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等多个方面。

我了解到,道家注重通过调整内部和外部的能量与环境来达到健康的目标。

道家的养生法也强调了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由此可见,道家文化注重人的整体健康,提倡物我合一、自然调和的养生方式。

我深感道家养生理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对其多方面的养生方法和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道家文化追求的是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道家文化》第二集中,有一个名叫庄子的人物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人的内心境界的提升。

他用一个“大梦”来描述人生,认为人生只是一个短暂而虚幻的过程,应该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宽广。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激励和鼓舞的观点,它揭示了生活的本质和价值。

我们常常因为生活的琐碎而困扰,感到焦虑和迷茫,而庄子的“大梦”理论告诉我们,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只是过眼云烟,我们应该超越形式的束缚,寻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安宁。

最后,道家文化教导人们在思维和观念上进行转变。

道家重视品德修养,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在纪录片中,我了解到道家强调心灵的宁静与净化,主张涵养自己的心性,努力追求内心的纯净与温和。

学习道家感悟

学习道家感悟

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感悟自上个学期学习了《儒家思想研究》后,这个学期我又接着学习了《道家思想研究》。

感谢老师一年内的谆谆教诲,带领我相继感知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是老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

道家在随后的发展中,虽然未能和儒家一样成为正统官学,但是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极深的,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揉合了道家的思想。

它和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二者博大精深,各有所长,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道家思想学习后,现在我就来分享一下本学期的所感所悟吧!一、苦与乐并存在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我有着苦与乐的双重体会。

痛苦,是因为在理解文本这一方面,我遇到了很多障碍。

道家的著作,语言简洁凝练,意蕴深刻,让语言知识不够丰厚的我在学习中颇受打击,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无法给它断句,更不用说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晦涩难懂的语句,这是让我最为苦恼的一点。

例如在第一次接触老子思想,翻开《道德经》中的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时由于不能把握这里的“道”、“名”和“常”的意思,我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就出了差错,一看注解,才知道我所理解的和老子所想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曲解原意”这样的问题也屡屡出现,这是我在学习道家思想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学习虽有拦路虎,但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因为一旦我把老庄著作中的语句弄懂,理解了它的大意后,我就会觉得万分愉悦。

一方面,道家很多思想都是通过奇特的想象来传达的,如《庄子·逍遥游》就充满着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以幻想出来的鲲鹏之志表达了追求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

这样的独特表达方式,让我颇感新奇;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有着严密的辩证逻辑,特别是《庄子》的诸多篇目中,其阔达全面的辩证逻辑会让你惊叹不已。

道家的思想还是一门值得慢慢品味的哲学,很多道理和思想都是在细究之下才能得出结论。

道学文化心得体会教师

道学文化心得体会教师

心脏外科进修计划导言心脏外科是医学中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主要专注于心脏疾病的治疗和手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外科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心脏病患者的救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不断进修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状分析当前,心脏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心脏病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此外,与心脏病相关的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因此需要心脏外科医生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精准治疗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

当前,心脏外科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已经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给医生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为心脏外科医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医疗需求。

二、进修目标1.深入掌握心脏外科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2.学习和掌握心脏外科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3.积极参与心脏外科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拓展国际视野,促进学术合作。

4.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

5.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医德医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进修策略1.学习课程:选择心脏外科相关的进修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术、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2.临床实践:积极参与心脏外科手术和治疗工作,亲身实践和学习,锻炼临床技术能力,提高手术技能和熟练度。

3.学术交流:参加心脏外科相关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积极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

4.科研项目:参与心脏外科相关的科研项目,深入学习和研究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高科研水平,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5.团队合作:加强团队协作,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共同探讨心脏外科治疗方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道家文化读后感

道家文化读后感

道家文化读后感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在阅读了相关文献之后,我对道家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深感其博大精深、独特魅力,下面我将就个人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首先,道家文化强调“道”与“德”的重要性。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与自然合一。

《道德经》中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道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源是“道”,顺应道则是德。

这种观念对于人类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秉持孕育万物的道,注重培养自身的品德,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道家文化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德经》主张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强调以平和、温柔的方式应对外界的变化和挑战。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我们不应过分追求权力和掌控力,而是要学会放下自我,以适应和谐的心态去应对各种挑战。

只有在温和的态度下,才能够相处融洽,实现和平共处。

此外,道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道德经》中提到:“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心灵宁静的价值。

修身养性是一种内在的实践,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和提升自己的境界来达到人生的目的。

在这个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进步和拥有更多的外在财富,但是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精神的满足。

道家文化的价值观给予了我们思考的方向,提醒我们重视心灵的成长和心境的改变。

最后,道家文化强调“自然”和“朴素”的美学观。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推崇自然之美和朴素的审美标准。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外在的装饰和繁华过于追求,往往忽视了简朴和内在的美。

通过道家文化的启示,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简单的生活,并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的显赫魅力让我深感肃然起敬。

它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不仅有助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和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3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3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3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3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

其中许多思想精华。

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

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

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通过对《道德经》。

《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修身。

处事。

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

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

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

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

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是从谨信做起。

《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

有定处,还是房屋清。

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

我以前就是工作无计划,想到哪就做到哪,毫无头绪,且效率不高。

通过学了《弟子规》,我就开始按月。

按季制定工作规划,工作时不再手忙脚乱了。

三是讲诚信。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老子也说: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

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要宽厚仁爱,不能一味的进行处罚和批评,而要有一定的赞赏和激励,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把工作做得更好。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2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2024年道家的心得体会

2024年道家的心得体会

2024年道家的心得体会2024年道家的心得体会1(约2751字)就我自己体会,《易经》是用拟象思维方式写成的,如果你具有拟象思维方式,读懂《易经》就毫无困难,无非是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

如果你只有逻辑思维方式,那么《易经》你是不可能读懂的。

《易经》的要点其实就是简易,变易和不易。

简易就是认为世界的构成无非阴阳及其转化规律而已。

变易就是认为世界虽然变化多端,混乱无比,其实不过是错诸复杂而已。

成语错综复杂就来自于《易经》。

伏羲创立的八卦体系,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

所谓错卦,就是两个卦相对应的每一爻阴阳属性都是相反的。

如坎卦初、上爻为阴爻,中爻为阳爻;而与它形成“错卦”关系的离卦初、上爻为阳爻,中爻为阴爻。

所以互为错卦的卦在卦性和卦气上也是完全相对的。

(错卦又被称为反卦)例如:乾性健,卦气向上——坤性顺,卦气向下;震性动,卦气向上——巽性入,卦气向下;坎性陷,卦气向下——离性附,卦气向上;艮性止,卦气向上——兑性悦,卦气向下。

所谓综卦,就是把一个卦旋转180度,倒过来所形成的新卦,新旧两卦是互为综卦。

乾、坤、坎、离这四卦的综卦就是本身,所以它们是没有综卦的,因此它们又称为八卦中的四正卦。

四正卦在《易经》体系中代表的是宇宙的四个方向。

以“玄(天)道”为主线的两个方向是乾和坤,分别象征天地;以“黄(地)道”为主线的两个方向是离和坎,分别象征日月。

八卦中剩下的四卦就是四隅卦,其中震卦和艮卦形成综卦关系;巽卦和兑卦形成综卦关系。

四正四隅是有先天和后天的区别的,后天卦的方位是地球的层次,这时四正卦指东、西、南、北四个主方向,分别对应震、兑、离、坎四卦;而后天四隅则是指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现在我们读的.《易经》是周易,是周文王演化的,是八卦重叠而来的,所以有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叠而成的。

复卦和杂卦是针对六十四卦体系来说的。

所谓复卦就是与八个单卦相区别的。

三爻的卦称单卦,由两个单卦组成的六爻的卦称复卦。

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体会

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体会

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体会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道家思想是很抽象的,但又因为它抽象难学,所以我才想去学习它,深入地了解它,于是我报了刘周堂老师的道家思想研究这门课,一个学期以来,我对学习这门课程有了很多心得体会。

这门课程中,老师主要介绍讲解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道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开始,我并不十分赞同道家所主张的人生观和政治观,认为老子提倡的“柔弱处世”、“为而不争”的处世态度及“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是很消极的,后来,经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我不再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的了,反而觉得它有一种以退为进的特点。

就像老子提倡为人处世不能太刚强,而要“柔弱处世”,指出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现在想想,这样的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

有时候,柔弱往往容易生存,太过刚强则容易被毁灭,就像老子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令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如总是挺得笔直的树往往比善于弯腰的树容易被折断;玻璃和具有柔性的橡胶一起落到地上,破碎的肯定会是玻璃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柔弱的东西比刚强的东西更能生存。

并且,“水滴石穿”等现象也告诉我们“柔能胜刚”,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以后当我出去工作,从事教师这一行业时,一定会遇到很多调皮的、不听教的学生,如果我用老师的身份强行地压制他们,他们不但不服气,还可能会越来越叛逆,所以我必须要对他们有耐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教化他们,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成为一位真正受人尊敬的老师。

而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态度,并不是消极的什么都不去“为”,而是要顺应自然,不去“为”那些逆自然和道德事情。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靠万民的自为自治来实现无不为和无不治。

对道家文化的感悟

对道家文化的感悟

对道家文化的感悟
对道家文化的感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思想体系,道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发展,其理念与理论思想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首先,道家文化主张“自然而然”的写作思想,强调自然、简单、纯洁的生活态度,主张以一种“潜在的感悟力”感受世界的变迁,以“生而知之”的方式获取精神上的觉悟。

据记载,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共同之处就是拥护“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理念。

在道家思想中,“自然而然”的本质就是要人们摒弃煩躁、焦虑情绪,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发现大自然的美,道家文化也提倡静心、安居,只要人们不加注意,就可以自然地融入大自然,通过深入体验来领悟道理。

其次,在道家文化中,“谦卑”被视为一种美德,谦卑是一种以谦虚的态度学习,有效地去获取贵重知识的能力。

对于道家文化来说,“谦卑”是一种致力于摆脱尘世的个人心态,它不仅能安定人心,还能帮助我们降低自己,增强自我警惕和审视。

最后,自然无为的思想是道家文化的基础。

“无为”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调整自身使之与自然和谐,遵循自然规律,以实践指导行为和思想,使自身不断地契合自然,增强自身的自然能力。

如此,便能获得自然而然的感悟,发现道理,实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完美,并用新的力量去迎接生命新的变化。

通过对道家文化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道家文化的理念和思想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重建几何生活观,为人们营造一个自然、宁静的环境,带给我们一份美好,令我们在忙碌中仍然保持清澈的心灵。

中国古代道教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道教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道教史读后感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

在研读中国古代道教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与发展、核心思想与教义以及影响与传承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通过阅读后感,传达出道教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和深刻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道教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道教的本源可以从“道”这一概念开始讨论。

道教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个体心性的修养。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所著《道德经》被誉为道家经典之一。

中国古代道教在东汉时期得到了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道教的教派分布较广,其中以五斗米道和全真道最为著名。

五斗米道以张道陵为创始人,其教义注重道的修持和神仙信仰。

全真道则以王重阳和丘处机为创始人,强调道的修行和长生不老的追求。

二、道教的核心思想与教义道教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道法自然”和“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通过对道的修持实现心性的提升。

道教注重内在修行,提倡自然放任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在道教的教义中,有着诸多重要的概念。

其中,“无为而治”是道教思想最重要的教义之一,意味着不要干预自然,顺从自然的规律而行。

另外,“阴阳”、“五行”、“八卦”等观念也贯穿于道教的教义之中,它们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和人类的理解。

三、道教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道教的思想与文化与儒家和佛教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社会风尚和艺术方面,道教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例如,道教倡导的退隐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引导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此外,道教还对中国古代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传承并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教派。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相关推荐道家思想学习心得(精选10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家思想学习心得(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篇1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道家文化研习心得蒋门马2009年7月31日定稿在古希腊的传说中,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装上了羽毛做的翅膀,飞离克里特岛。

但飞行的兴奋让年轻的伊卡洛斯忘记了原始的目的,无视潜在的危险和父亲的警告,飞得太高,结果太阳融化了封蜡,羽毛散落,最终淹死在大海里,只有智慧的代达罗斯安全抵达了目的地[①]。

有的时候,路走得太远,事情经历得太多,人们很容易忘了原初的目的。

原材料经过无数道的加工改造,其结果未必合乎要求或达到目的,因此不得不放弃而从头再来。

人类文明亦是如此。

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返回到欧洲文明的源头,从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了日新不竭的创造力。

现在人们提倡学习和研读传统文化典籍,亦是希望能从民族传统文化典籍中,找到根本和源头,汲取不竭的源泉,获得智慧的启示。

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柢,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盖以天无道则不运,国无道则不治,人无道则不立,万物无道则不生,道岂可须臾离乎?‛(陈撄宁《中华全国道教会缘起》)《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本文系根据道家内部历代相传的真知识,结合个人研习所得,介绍中华民族传统道家文化最根本的知识,希望能于读者研习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道家文化典籍有所裨益或启发,并望读者过河弃舟,得意忘言,可也。

一、放宽心胸,虚怀若谷在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时候,我们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传统文化典籍作出合乎已知理论和自己理解水平的解释,或者拿着一套理论框架,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视传统文化,合则留,不合则去,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似乎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容臵疑的。

荀子说:‚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杨倞注:以己意度古人之意)。

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度也。

‛(《荀子•非相》) 所谓‚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大雅•巧言》) 。

但‚人心隔肚皮”,即使‚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终究是隔靴搔痒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感慨“人生难得一知己”,高喊“理解万岁”。

在同一时代的人们尚且如此难以理解,在今人和古人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列子•说符》中有个故事说:‚人有亡鈇者,意(怀疑)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抇(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以此推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果真就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吗?我们凭甚么确定自己绝对不会误解古人?我们是否应该尽可能地放下自己的主观臆度,不参照任何别的理论框架,不宥于见闻觉知,放宽心胸,虚怀若谷,按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固有的语言、固有的逻辑,进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结构框架中,用自己的身心实践,在日常行为处事中贯彻和体验这些思想学说,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真义?二、要契合,有相应,才能理解要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最首要的,是要与某个古人或某种思想学说有契合、有相应,亦就是说,要对某个古人或某种思想学说特别地感兴趣:对某个古人,有如得知己、如得师友、一见钟情、先得我心的感觉,自然与古人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对某种思想学说,钻之弥深,仰之弥高,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有如沐春风、如饮美酒的感觉,古人的思想学说自然融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林语堂说:“世间确有心灵契合这么一回事。

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时,他感觉就好像是他自幼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点。

‛‚就如男女一见钟情,一切恰当好处。

这个作者恰合于他:作者的风格、趣味、观点、思维方式,都恰到好处。

于是读者开始呑咽这个作者所写的一字一句,因为心灵契合,所以他全部吸收,立即消化。

[②]”但天下到底有多少人,在千载之后,还能与古人心灵相通、自然契合相应,而达到完全的理解?今人间不理解,尚能通过言语或文字进行交流,甚至于四目相对,即能明白对方的心意。

但是古人已逝,只有他们的言论或著作留传于世,根本无从交流,我们就只能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熟读能背典籍原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切实体会书中的事理,即使没有自然的契合和相应,但慢慢地,悠然会意,触类旁通,兴味就来了,温故而知新,滋味就愈觉隽永,“百读不厌,其义自见”,书中的道理,不劳他人笺注,亦能自然懂得了。

三、文字是荃蹄,所读实糟粕然而古书难读,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与古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至少隔了一层,要理解古人的思想学说,谈何容易?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周易•系辞上》) 这个道理,庄子在‚轮扁斲轮‛这个故事中说得最为明白:‚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庄子•天道》) 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第56章)黄元吉先生说:‚不可言者精华,可言者皆糟粕。

知者非不言,实难言也。

言者非不知,盖徒见其皮肤耳。

”(《道德经注释》)精华虽然是好东西,但糟粕其实亦未必是坏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就用酒糟来腌制食物,味道还真好。

刘基(伯温)就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

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归,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

’‛(《诚意伯文集》卷19) 用中山酒的糟粕浸渍过的鲁酒,还是比原来的鲁酒好喝,可见糟粕还真的是好东西。

但真正是精华的中山酒到底是怎样的呢?据汉代张华的《博物志》卷十记载:‚昔刘玄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当醉,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权葬之。

酒家计千日满,乃忆玄石前来酤酒,醉当醒耳,往视之。

云:‘玄石亡来三年,已葬。

’于是开棺,醉始醒。

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

’‛真的是:不知精华,怎识糟粕呀?虽说我们所读的都是糟粕,但得来亦不容易。

我们不能够把一切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表达水平不够,或者思考研究得还不够深入细致所致。

因为语言文字最能传达的,是物质的、现象的、甚至是静止的一面,亦就是‚形而下‛的一面;对于精神的、微妙的、灵动的、‚形而上‛的一面,就显得苍白无力。

譬如当我们感觉最幸福快乐、极度悲哀痛苦、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时候,有甚么语言文字能表达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彼此间有共同的体验,十分契合,自然就能理解,连语言文字都是多余的,所谓:“夫若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庄子•田子方》)虽说语言文字难以传达精细灵动的‚形而上‛的事物,我们亦不可能从语言文字上真正懂得甚么是‚道‛,但是为了能让人明白‚形而上‛的一些基本道理,不得已,还是要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传达,老子就明确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德经》第25章。

《清静经》:“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 因此“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1章) 故有语言文字是荃蹄的比喻:‚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佛教禅宗六祖慧能亦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 (《六祖坛经•机缘品》) 佛典中亦有“指月”的说法:‚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楞严经》卷二) 语言文字不过是一种载体,是一种交通工具而已,因此说‚文以载道‛(宋周惇颐《通书•文辞》)。

如果执着语言文字去求道,这就好比执着荃蹄为鱼兔、硬说手指就是月亮,是不可能理解传统文化的。

苏东坡的《日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钥,转而相(助)之,岂有既(尽)乎?[③]”庄子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庄子•逍遥游》) 可见除了语言文字的障碍之外,还有境界的不同,所谓‚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自然‚大声不入于里耳,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

‛(《庄子•天地》) 就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墟)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拘于俗,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淮南子•原道训》) 商鞅亦说:‚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商君书•更法》) 更何况道家的理论,大多建立在实际的身心修养和对大道的深切体悟上;若未得真师传授,未曾亲身实践体会,根本无从理解,所谓‚无师执文,万无一得‛(《大还丹契秘图》见《云笈七签》卷72)。

如果有得,大多亦如韩非子所说的:‚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悦)之,曰:‘举烛者,尚明也。

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三》)四、道是核心,必须师传和修证如果能够虚怀若谷,还能与古人有自然的契合或相应,对于传统文化中‚形而下‛的学问,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道‛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形而上‛的问题,单凭个人一己的颖悟和慧解,就恐怕难以为力,因此大多会认为,这些思想学说仅仅是理论的虚构或假设而已。

但事实情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道,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形而上‛的学问,绝对不是一个理论上的虚构或预设,亦不是一个概念上的存在;道是的的确确、真真实实存在的,并与自己的身心性命密切相关,而且必要有真师传授,自己亲身去修证体悟(得师印证确认方可),才能深刻理解、彻底明白。

只是世人信道者少,得真师传授而真心修道者又极少,道只为极少数人所体验证实而已。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正的道统,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心心相印的绝学,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愈见优异伟大的根本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