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视阈中的水族双歌与土家族民歌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
跨文化视域下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与传承作者:董宸陈蕾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14期摘要: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生產劳动中创造出众多文化瑰宝,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最具代表性。
“伊玛堪”不仅能够从各方面反映出赫哲族的渔猎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在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伊玛堪”的性质出发,对其文化内涵展开研究,分析其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进行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跨文化伊玛堪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12-03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间的交流持续不断,并且世界各国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也在不断相互融合。
“伊玛堪”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赫哲族独有的民间说唱艺术,是赫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赫哲族发展了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
在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这种艺术形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赫哲族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渔猎文化,“伊玛堪”这种流传近千年的艺术形式面临失传的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如何通过跨文化传播解决赫哲族“伊玛堪”所面临的境遇,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赫哲族文化,甚至中国民族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伊玛堪的文化背景赫哲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著名的三江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渔业经济为主的民族。
由于受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赫哲族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直到20世纪,赫哲族才开始脱离氏族公社阶段。
赫哲族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占赫哲族总人口的80%以上。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这种说唱艺术由演唱者徒口叙述,没有乐器伴奏,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没有自己的史志,所以可以说“伊玛堪”是赫哲族的史鉴之一,伊玛堪是用口述史的方式传述着赫哲人的历史。
土家族牛角腔民歌的音乐特点探析
Vo l.32No .4Apr.2011第32卷第4期2011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人口有620多万的土家族分布地区山势险恶、河流纵横、气候温和、交通闭塞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以群团式为主的生产方式,不仅影响着土家族勤朴、勇敢、粗犷、豪爽性格的形成,而且也自然而然地直接影响着土家族民歌等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风格。
民歌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人民爱唱歌,开口一唱一大箩”。
从来源而论,土家民歌来自巴歌。
唐代刘禹锡根据巴歌创作的《竹枝词》世代相沿,其特点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
土家族至今传唱的“杨柳”即为《竹枝词》之一种。
在土家与汉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土家民歌又受汉族诗歌的不小影响。
由于土家人多会汉语,或既说汉语又会讲土家话,因此演唱土家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唱的。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它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
一、土家民歌的特点1.土家族音乐从题材来看,有的反映生产劳动,有的反映与大自然斗争,有的反映阶级斗争,有的反映爱情和婚姻,有的反映传说故事,有的反映日常生活,等等。
2.从艺术特征来看,它的旋律基调,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属于“牛角腔”的旋律基调。
3.从体裁来看,土家民歌体裁与汉族民歌的三分法体裁有很大的区别,土家族的民歌大体上分为风俗歌、号子、山歌和小调等种类。
以上的分类充分地说明了土家族音乐旋律贴近生活,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方法丰富多样的音乐特点。
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体裁以及专业音乐形式。
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二、土家族“牛角腔”和土家族歌乐的联系(一)风俗歌土家人在长期劳动实践和社会斗争中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史诗性和风俗性的民歌,统称为风俗歌。
也可以叫吟诵调。
长阳土家族传统民歌音乐特征探析
长阳土家族传统民歌音乐特征探析作者:邹宜宁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3期【摘要】长阳土家族的传统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各项现实活动中慢慢积累而创作出来的。
本文通过对长阳土家族传统民歌的言语特点、演唱特色等艺术表现形式做简要分析,为土家族传统民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长阳土家族;传统民歌;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许多民族的国家,土家族就是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质朴、勤恳的土家族是很长一段时期到现在通过工作生活和各项现实活动中创造制作出的有着浓厚区域特性的独特的音乐文化,土家族(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与汉族、苗族等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的语言无自己的文字,通用汉语,苗语,用汉文表意。
中国在1957年把它定为土家族。
土家族传统民俗乐曲的区域特色非常丰厚,曲风独特。
而其独具的曲风的产生,和土族的民风民俗、习性,还有其独有的说话腔调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土家族传统民俗乐曲的取材和特点各不相同,但是这些乐曲中又有着相同的特性及吸引听众的地方。
它是中华民族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长阳土家族民歌的各类特点概述长阳土家族原住民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生活及感情交谈中创造制作出了独特具备区域特性的土家传统民俗乐曲。
这些乐曲的歌词质朴、朗朗上口、方便流传、体裁多元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山歌长阳土家族的山野歌曲歌词多样,品种也很多,涵盖了情歌对唱、盘歌等等。
在唱歌的方式里面可把其区分成平腔和高腔:高腔具备洪亮、豪迈的特征,曲调在副歌阶段有着较大的跳跃性,节拍多变。
拖腔很长,在引曲或者副歌部分的自由延展相对多一些,高音部分使用纯假音的唱法。
中音和低音运用豪迈的真声唱法。
发音喷口力度大;平腔通常又称为“低腔”,演唱的音律比较稳定,凄美抒怀。
不常使用拖腔。
(二)号子长阳土家族的号子一般是通过农田耕种及给船只拉纤这些行为中创作而出的,使得在工作的时候相互协作,解除劳累,鼓足士气。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海洋民俗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的语言特点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和诗意。
本文基于语域理论,以汕尾渔歌为例,深入探讨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的特点及其深层含义。
一、语域理论简介语域理论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W. Labov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语言或社会方言,语言是社会行为的产物,应随社会变迁而变化。
语域则指的是特定社会环境中发言者的语言使用方式和风格。
二、汕尾渔歌的语言特点1.口头传承与表演特质汕尾渔歌是一种以口头传承和表演形式传播的民俗文化。
在歌曲的表演过程中,歌唱者往往会有动作、表情等多媒体元素的加入,这些元素凸显了渔歌作为一种表演性民俗文化的特点。
2.海洋生活体验的体现汕尾地处海洋之滨,渔民是当地重要的职业群体。
因此,汕尾渔歌中常出现海洋、渔民和船只等与海洋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
通过词汇的使用,渔歌体现了海洋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环境的表达。
例如,“啊呶一匹船喊渔鱼,勾鳍鳍里面渔头”,生动地描绘出了渔民在海洋中捕鱼的情景。
3.地方特色与民俗寓意汕尾渔歌还展现了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
在词汇使用上,渔歌往往运用当地方言、俚语以及词语的特点,使得歌曲更具地域特色。
同时,渔歌还融入了丰富的民俗寓意,如对渔民勇壮和生活安康的祝福,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三、汕尾渔歌语言特点的深层含义1.传统文化的延续汕尾渔歌作为一种口头传统,用语言的方式传承了汕尾地区的海洋民俗文化。
渔歌语言特点的保留和传播,使得古老的海洋文化得以延续,这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2.民俗意象的寄托语言特点中展现出的海洋生活体验、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通过渔歌的传唱和表演,将这些意象寄托给了听众。
听众通过感受和理解渔歌中的语言特点,加深对海洋民俗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3.社会关系的凝聚渔歌作为一种社交性的歌曲形式,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
浅析土家族山歌的音乐特点及其演唱艺术
浅析土家族山歌的音乐特点及其演唱艺术【摘要】:土家族山歌,是辛勤劳动人民用来情感表达的关键方式。
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的山歌,具有独特的音律且歌曲形式短小,这是一种土家族人民所特有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侧面反映出人民向往的田间自由生活,属于特定环境、特定人文环境所诞生的具有文化气息的产物。
【关键词】:土家族;山歌;音乐1土家族山歌的内容1.1劳动歌劳动歌,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劳动人民在进行田间劳动时所唱的一种独特形式的歌曲。
对于劳动歌,其有着显著的特性,那就是易于上口、旋律简单,易于记忆,同时在进行演唱时能够使得演唱人心情愉悦。
其歌词也较为简单,就是表达土家族人在田间劳作时所出现的一些趣事。
对于劳动歌的表演形式,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为了表达出劳作时的情感,如朴素勤劳、豪迈奔放等。
劳动歌在演唱时一般是采取七字,主要体现了人民在进行劳作时的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1.2生活歌生活歌,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土家族人在日常生活所唱的歌曲,能够表达出当地的风俗习惯。
生活歌能够真实地描述土家族人辛勤劳动的生活,虽然韵律十分简洁,但是却有着十分浓厚的情感。
例如,比较有名的生活歌-《哭嫁歌》,这首歌就能够有效的表达出未出嫁姑娘的内心,在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待出嫁姑娘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一般会进行整夜的歌唱,曲调并不复杂,但是却能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留恋与不舍的情感。
1.3摆手歌对于摆手歌,顾名思义,就是在进行摆手活动过程中所演唱的歌曲,属于原生态的土家族文化。
相较于劳动歌与生活歌,摆手歌要更加正式,要在摆手堂内才能举行,同时还有不同的形式,主要分为行堂歌和坐堂歌。
对于行堂歌,其在进行演唱时,需要有人来领唱,而且在演唱时需要利用摆手舞。
而对于坐堂歌,则能够坐着唱歌,还可以分为独唱、细唱等。
摆手歌也能够由专人进行领唱,也能够即兴表演。
2土家族山歌的艺术特征2.1土家族山歌的语言特征在土家族山歌演唱时,利用方言进行演唱,有着特有的修辞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土家族婚嫁歌
浅析土家族婚嫁歌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了丰富的音乐文化。
土家族音乐以民歌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他们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和场合,即兴编词演唱歌曲。
在土家族地区,人们把一天分为三六九等,分别是早上、中午和晚上。
早晨人们要打鸣,中午要吃午饭,晚上要吃晚饭。
土家族婚嫁歌是土家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创作、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是土家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土家族人的风俗习惯,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1.土家族婚嫁歌的形成与发展土家族的音乐文化源于生活,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活,反映了土家族人的历史与现实。
土家族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
由于土家族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恶劣,劳动条件艰苦,因此原始宗教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对祭祀和巫术仪式非常重视。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的存在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会唱民歌、山歌等歌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土家族人民与中原汉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秦汉时期,土家先民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当时,土家先民被称为“巴蛮”。
到了隋唐时期,土家族地区进入了鼎盛时期,也是土家族音乐发展最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土家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其中,最著名、最著名的是《乌蒙》《龙船调》《摆手歌》等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音乐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音乐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要求。
2.土家族婚嫁歌的艺术特征土家族婚嫁歌的题材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情歌:是土家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歌曲类型,主要内容是抒发男女双方的爱慕之情和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土家族婚嫁歌中,情歌是最常见的类型。
在众多的情歌中,有一首是这样的:“你一句我一句,我俩你一句我一句;你两句我两句,我俩你两句我两句;你三句我三句,我三句你三段;你三段我三段,我们唱着多甜蜜……”(二)情歌:也有不少是情歌,主要内容是赞美新嫁娘。
试论水族双歌
作者: 潘朝霖[1];刘之侠[2]
作者机构: [1]贵州民族学院;[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76-81页
主题词: 拟人手法;艺术特色;水族文化;象征手法;寓言;拟人法;演唱者;衬腔;语言特点;演唱形式
摘要: <正>水族双歌是特别受到水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综合表演艺术,而由于介绍研究不多,其他民族的读者对它也许会很陌生.因此,对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作一点研究论述,很有价值.双歌,水语称为“旭早”,“旭’即歌,“早”意为双,对.也有人将双歌称之为“旭凡”,其意为有唱有说的歌,也即是说唱综合艺术.这两种叫法是从不同侧面对双歌特点的概括.总起来说,所谓双歌,一是相对单歌而言.单歌也是水族歌谣的一种形式,即在一首歌中能独立、完整地表现某种情感;二是双歌表演时是双方对唱,而且所唱的歌每组都呈偶数,尤其是寓言式的双歌一般需要相辅相成的组歌对唱,才能完整地表达某种情感.由于双歌多在酒席上或悼丧活动中演唱,因此也有人称之
为“酒歌”或“大歌”.。
小学音乐土家族民歌《乃哟乃》教学设计表1
跟琴加表情演唱
32’00”-33’00”
培养学生的演唱表现力。
跟琴加表情演唱
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体验摆手舞
33’30”-36’35”
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带领学生们去感受土家族的节日气氛,用学跳摆手舞的方式更近一步感受与贴切土家族。
教师教跳摆手舞
学生学跳摆手舞
拓展延伸,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41’00”-43’20”
歌曲和摆手舞的巩固练习
全体学生参加表演秀,选部分学生上台。
学生参加表演秀
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六、教学流程图
一、基本信息
学校全称
课名
一对一数字环境下图示法探究
土家族民歌《乃哟乃》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人音版
章节
第二课幸福的歌
课时
第一课时
年级
二年级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有弹性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乃哟乃》。
2.能准确模唱“ sol mi do”三个音,并能根据图示法用唱名模唱歌曲的旋律。
3.在“听、说、唱、练、跳”的音乐活动中体验与表达出土家族儿童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三、学习者分析
活泼好动是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孩子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有意注意力时间稍短。教师需要有效进行动静结合,在教学设计上更要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在“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的音乐活动中,让学生们感受快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出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对土家族民歌风格的良好体验。
初步跟琴完整演唱歌曲
27’05”-27’30”
土家族五句山歌的类型和特点——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山歌为例
土家族五句山歌的类型和特点——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山歌为例张丽剑;刘晓艳【摘要】歌以言志,土家山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卸甲坪土家族乡做深入调查后的结果表明土家族山歌反映的不仅仅是韵律和节奏,土家山歌更是民族精神、风情习俗、地域特色的浓缩,是全面、深入了解土家文化的重要渠道.土家山歌可分为劳动歌(耨草锣鼓)和生活歌两大类,土家山歌因其句式特别又称为五句山歌,具有赋比兴、双关、叠音、方言化等明显特点.【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5)001【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土家五句山歌;类型;特点【作者】张丽剑;刘晓艳【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3土家山歌浩如烟海,类型多样,有长歌、短歌,有七句歌、五句歌,有劳动歌、情歌、生活歌、叙事歌等,不同类型的歌在“滑”、“倚”、“颤”、“假声”等手法运用方面均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土家族山歌气息悠长,音域宽广。
下文以土家五句山歌为研究对象,选取卸甲坪土家族乡山歌作深入调查,卸甲坪土家族乡,位于湖北省松滋市西南边陲山区,素有“荆州屋脊”之称。
该乡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武陵山东麓,是“两省四县市”的结合部位。
东北紧接松滋市重镇刘家场,西南与湖南石门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同山共岭。
这里属于武陵余脉,神奇广袤,既有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也有特产丰富的冲积平原;既有幽深峡谷泛潺潺流水,也有山间盆地及层层梯田。
卸甲坪土家族乡的历史悠久,生活在这里的土家族人们傍山劳作,依地而生,世代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更创造出了浩如烟海、风韵别致、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土家五句山歌。
一、土家五句山歌的类型下文力图以地方性知识为标准进行分类,用当地老百姓自己约定俗成的语言来表述不同山歌的类型。
山歌,又叫五句歌。
它以浓烈的地方劳动生活气息、土家族人民鲜活的形象和刚健清新的思想情操、日常的生活语言和歌韵味为特点,是一个地方民俗风情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
浅谈土家族原生态民歌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土家族人 , 群居 山寨 , 性格 豪放 、
■■ 智■■族原 生态■■ 土■■ 民 ■■ 朗。他们的民族文化历史悠 蓄,歌舞者身披法衣彩服 ,打吊唁。入 ■■慧土 家■,是 各个 历 是 时 家 族 人 生 真诚 、开 _ ,风格独特 。每逢 于堂前七 日,亲属邻里前往 鼓踏歌 , ■■民歌 史 期 人 民 ■ ■■ 长 ,表现形式多样 雾鍪 霉夜鋈 ■■ _ ■翟 雪 鬻警 的结 晶
优雅古朴的土 家歌舞使你 心旷神怡 ,
尤 其 是 土 家 的原 声 态 民歌 ,更是 把 你
寸养育起 ,背过许多山和坳 ,今 日一 旦离别去 ,怎叫女儿不伤心。 二是表 达对亲人 的离别之情 ;如 :花儿红 , n j青 ,哥嫂为妹最操心 ,哥妹今天 -L t -
带到一个古老 的岁月 ,享受着一个原 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凡土家族 民众 , 汁原味的天籁音 乐大餐 ,美不胜 收,
一
究韵律 ,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和传 承 宴后 ,载歌载舞 ,以示庆贺。可是 ,
嫁 ,唱 《 哭嫁歌 》用 “ ”的方式未 哭
表 达 自己 内心 的喜 1 和 1 I 兑 闫, 长。 哭 嫁 歌 有传 统 唱词 ,也 有 即兴 创 作 ,它主 要 表 达 这样 几种 情 感 :一 是 感 谢 父母 的养 育 之 恩 :如 :红 花 开 时
掀 ,今 日跳进烂泥塘 ,都怪媒人害人 精。 跳丧 舞 :土 家族跳丧舞又 叫打绕 棺 、丧 鼓 舞 、坐 夜 ,是 两 千年 前 传 承 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 ,停 灵枢
爱 情 歌 、哭 嫁 歌 、 叙 事 歌 、 上梁 歌 、 号 子 歌 、 扯谎 歌 、孝 歌 、善 歌 等 等 。
的基 石 。
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
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摘要:《龙船调》是土家族优秀民歌的代表,也是土家民族文化精华在音乐上的集中展现。
本文根据实地采风和主要的相关史料,对《龙船调》这首民歌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衍变作一些深入的探究。
论文关键词:龙船调,竹枝词,五句子,种瓜调悠久的历史产生了众多的民歌,众多的民歌中又出现了《龙船调》这支民歌奇葩。
究其渊源是由于土家族地区的音乐活动历史悠久,根据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区的考古发现,发掘的战国至东汉时期古代巴人的军乐器虎钮錞于,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正是土家族地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历史见证。
土家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同样源远流长,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在音乐上的天赋和创造力是令人惊讶的。
西汉刘向编辑《楚辞》,收录《宋玉对楚王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其中记述巴人之歌在楚国郢都竟然有数千人能够和而歌之!《华阳国志.巴志》云:“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歌舞以凌,殷人前途倒戈”。
这里可以看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歌声就曾在当时音乐高度发达的楚国都城流行,并且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们的歌舞还在武王伐纣战争中使用过,无疑巴人的歌声鼓舞了士气,震慑了敌人,这场正义的战争最终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唐宋时期,巴人其中的一支逐步由蛮夷向土家族过渡。
这一时期,巴人的歌曲大致还有两类在流传:一类是竹枝歌(竹枝曲);一类是五句子。
可能因为竹枝歌特别优雅,适合诗人吟咏的缘故,它后来竟被刘禹锡,顾况,白居易等中国大名鼎鼎的文人看重,由他们发端,蔚然成风,在诗坛上形成了一种广为流传的诗歌——竹枝词。
竹枝词这种诗歌形式在早年属巴国境内的土家族聚居区利川也无人不知。
据1981年民歌普查,利川全境共收集到各种民歌1420余首。
仔细分析这些民歌,我们发现其中有两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群类,其一是《龙船调》群类;其二是《五句子·穿歌尾子》群类。
试论土家族民歌之审美情趣
在 中华大 地 湘 、鄂 、渝 、黔 交界 处 的武 陵 山区 ,聚居 着 一个 十 分古 老但 又非 常年 轻 的少数 民族 。说古 老 ,是 因为 它是 远古 巴 人 的后 裔 ;说年 轻是 因为 新 中 国成 立 后的 1 5 年 u月 它才 被确 认 96 为 一个 单一 民族 。它 就是 中华 民族之 林 中的土 家 族 。土家 族 ,土 语 自称 “ 毕兹 卡 ” ,就 是 本地 人 之 意 。这个 拥 有8 2 余人 口的 们汉族 血 赤 的心 声 。” 0万 民族 ,其 古老 历 史可 以追 溯到 远 古羌 部落 。土 家族 在 山高 林密 、 三、情 歌 :痴 情情 歌 的审美 情趣 河 水碧绿 、溪 涧 清澈 、气 候温 和 的环 境 中生活 。古老 的历 史 ,秀 情 歌 是 土 家 民歌 之 精 华 , 有探 情 歌 、初 恋 歌 、接 情 歌 、热 美 的 山水 孕育 了独具特 色 的土 家文 化 ,生 长 出一枝 散发 着 乡土 芬 恋歌 、相 思歌 、苦 情歌 、离 别歌 等类 别 。土 家情 歌 ,其情 意纯 而 芳 的奇葩— —土 家 民歌 。 痴 ,情 调 质朴 而优 美 。有些 情 歌在情 急 之 时表现 出俏 皮 与机趣 , 饶 有 兴 味 。重 庆黔 江 地 区著 名 的 土 家情 歌 —— 《 高 山上 一 树 高 简述土 家族 民歌 土家 族 人 民能 歌 善舞 ,有着 悠 久 的历 史 。据 《 阳 国志 ・ 华 巴 槐 》等 ,位 列最优 秀 的中 国民歌之 属 。 志》 载 , “ 王伐 纣 ,前 歌后舞 。 ”这 “ 歌后 舞 ”者 ,正 是助 武 前 土 家族 情歌 不仅 数 量繁 多 ,而且 在 思想 性和 艺术 性上 都达 到 周武 王 伐 纣 的 巴人 。 巴人 之 师 不 仅 勇锐 ,而 且 能 歌 善 舞 ,他 们 了相 当 的高度 ,是 土家 族歌谣 中一 枝分 外夺 目的奇 葩 。 “ 以歌舞 凌殷人 ”,使殷 人 纷 纷倒 戈降周 。土家 族人 是 古代 巴人 土 家族 地 区虽 临近 中原 ,但 封 闭于崇 山峻岭 之中 ,文化 信息 的后裔 ,能 歌善舞 的传 统保 留至今 。 传播 不 便 。直至 “ 改土 归流 ”之 前 ,土家 族地 区与 中原 的 隔绝都 土 家族 民间歌 曲简称 为 民歌 。它 是 土家 族人 民在 长期 的劳动 还甚 为 严重 ,少 有封 建 文 明之风 的吹 拂 ,社会 生活 中遗 留的许 多 生活与 社会 生活 中,集体 创 作 出来 的 ,并用 口传 心授 及动 作模 仿 原始 因 素 ,制约着 人 们社 会 生活 的各个 方 面 。在 “ 改土 归流 ”之 的方式 而传 承衍 展 下来 的一 种土 家族 音乐 艺 术形 态之 一 。它 最能 前漫 长 的历 史时 期 中, 由于汉 文 化的 影 响鞭长 莫及 , “ 男女 授受 直 接反 映土 家族 人 的现实 生 活 ,因此 被土 家族 人 民普 遍掌 握 ,在 不亲 ”, “ 父母 之命 ,媒 妁之 言 ”的封 建 思想 未成 为束 缚人 性和 土 家人 居住 地域 广泛 流传 。 自古 以来 ,土 家族 儿 女 “ 为生 活 而生 婚姻 的枷 锁 ,土 家族 地 区男 女的交 往 是 比较 自由 的,情 歌是 男女 活 ”地创 作 了数 不胜 数 的 民歌 ,这些 丰 富多彩 的 民歌 分别 从不 同 传 情 最方 便最 直接 的工 具 ,成 为 了男 女婚姻 的 “ 媒人 ”, “ 以歌 方面 表现 着土家 族 的文化 风情 与审 美特 征。 为媒 ” ,这 就是 自古 以来土 家族 原始性 自主婚姻 的显 著特征 。 土家 族 民歌 丰富 多彩 、形 式 多样 ,有 祭祀 民 歌、丧 葬 民歌 、 在 “ 以歌 为媒 ”是 社会 生 活土 壤 中,土 家族 青 年男 女婚恋 极 劳动 歌谣 、 哭嫁 歌谣 、吼 山歌 和情 歌等 。其 中, 豪野粗 犷 的吼 山 少受 到社会 、家庭 、财 势等 因素 的影响 ,凭 借情 歌这 一媒 介就 可 歌 和 痴情 而 充 满 机 趣 的情 歌 ,是 最 富 有 民族 审美 情 趣 的土 家 民 以 自由地交 往 择偶 和相 恋成 婚 。 “ 以歌 为媒 ”给 青年 男女 提供 了 歌 。这两 类 民歌 ,所表 达 的极 富感 染力 的情 调 ,所 具有 的特 别美 直 接沟 通心 灵和 感 情 的有利 条件 ,双 方 能够通 过 面对 面地 唱歌 真 妙 的趣 味 ,最能 表现 出土家 族 的 民族 文化特 征 。 实地坦 露 自我 ,真 切地 感受 对方 ,女性 也能够 自由地表 达 内心 的 真 实愿望 。 二、 吼山歌 :豪野粗 犷 的审 美情趣 吼 山歌 又称 高 山号 子 ,具有 非 常独 特 的审美 情趣 。土家 人世 所 以, 这 时 的情 歌 所 唱 出 的感 情 就特 别真 诚 ,态 度 特 别 坦 居武 陵 山区 ,其 山远 离闹市 ,故 谓深 山;其 山高 耸入 云 ,故 谓高 率 ,毫 不遮 遮掩 掩 ,透 明度 很高 。在 土家 人 的心 目中 ,没有 诗歌 山 。吼 山歌 就 是生 活在 深远 而 高峻 的大 山 中的土 家族 人 的生 命之 相 伴 的男女 关系 ,是无情 无 爱的 ,是 最没 有生 活乐 趣 的 。因而 , 歌。 因此 ,养成 了爱唱 山歌 的 习惯 , “ 山里 人爱 唱歌 ,不 唱心 里 土家 人最 倾 心于 情 歌的 创作和 吟 唱 ,情 歌便 由此而 成为 土家 民歌 不快活 。 ” 正是 土家人 民喜 爱唱 歌 的写照 。 的精 华 。 我 们 都 知 道 , 诗 歌总 是 对 人 吟 唱 的 。 吼 山歌 大 概 是 一 个 例 土 家人 以歌 为媒 的 自由婚 恋 ,是最 符合 人 性 ,最 有 情趣 的婚 外 。这 种 歌 ,是 面 山而 歌 唱 , 更确 切 的 说 是 对着 山吼 唱 。所 谓 恋方 式 。依顺 天性 而情 趣 盎然 的 自由情 爱 ,孕 育 了纯情 ,痴情 的 “ ”,是 说这 种 山歌 要竭 尽全 力 ,用最 大 的音 量唱 出 ,不避 声 土家情 歌 。 吼 嘶 力 竭 ;其 音 高 则 举 世 罕 见 , 高得 让 专 业 的 高音 歌 唱 家 无 法 演 先 来看 一 首姑 娘 的情歌 : “ 水一 弯又 一弯 , 阿哥坐 船下 河 绿
水族民歌的分类
水族民歌的分类作者:赵凌谢传红来源:《艺海》2011年第09期摘要: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
水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
目前对于水族民歌分类的研究散见于一些理论专著中,这些专著对于水族民歌分类的理论构建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已有的专著中对于水族民歌的分类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原则,且各分类方法出现分类标准不一致的现象,对于水族民歌的后续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笔者以水族民歌的民间固有称谓法结合水族民歌的体裁特征,对水族民歌进行分类。
关键词:水族民歌分类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提炼加工,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
民歌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风物人情、审美情趣等。
对民歌进行合理的分类可以明确歌曲的功能与用途,便于后续研究。
水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但是关注于水族民歌研究的专著及论文并不多见,且水族民歌的分类在各专著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准则,这对于水族民歌的后续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笔者就水族民歌的民间固有称谓法结合水族民歌的体裁特征,对水族民歌进行分类。
一、已有专著中对于水族民歌的分类综述目前研究水族民间歌曲的论文及著作不多,关于水族民歌的分类可见于以下各类著作中。
这些专著对于水族民歌分类的理论构建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现一一介绍如下: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集萃水族篇、仡佬族篇——山奇水秀》中李继昌老师遵循水族民间传统的习惯称谓,将水族民歌分为:单歌、双歌(包含礼俗型双歌即酒歌与叙事说唱型双歌即旭早)、古歌(包含创世古歌、迁徙古歌、调歌、丧葬歌、诘俄伢)、儿歌。
此分类模式中,单歌与双歌体现的是水族民歌的演唱形式特点,古歌与儿歌体现的是水族民歌的表现内容,四个种类不是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划分,并且在此分类中水族的情歌、婚嫁歌、礼仪歌、风俗歌、生产劳动歌等似乎不能划归为上述的类别之中。
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的文化传承及其语言特色研究
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的文化传承及其语言特色研究作者:谭莹林芝雅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情歌是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一大特色,有着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魅力。
笔者通过认真研究仔细分析,精心挖掘湖北恩施土家情歌的文化内涵。
着重研究湖北恩施土家情歌的文化中发现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重要的流传特点,从而更为深刻地了解情歌文化的本身。
关键词:湖北恩施 ;土家族 ;情歌 ;语言中图分类号:G12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71-02湖北恩施是一个典型的山城,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这里集合了摆手舞、铜铃舞、撒尔嗬等众多名曲,还是“龙船调”的故乡。
因此,也被称之为“歌舞之乡”。
对“歌舞之乡”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竹枝词》。
由于土家族大家最早都习汉文,文学诗词作品首推《竹枝词》。
在戏剧方面,土家族与汉族接触较早,明末清初已经出现了戏剧演唱班子。
为了更好地传承土家族文化,为了有利于外界人士更真实地了解土家族,笔者亲自深入到了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了解调查研究土家族情歌。
希望能够挖掘到土家族情歌的文化内涵,弄清楚土家族情歌文化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传承土家族文化。
1 ; 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的文化传承湖北恩施土家族情歌文化及其流传习俗。
现存的调查情歌种类门类繁多,经过了筛选、原创、改编、再加工,现代的土家族情歌主要具体以下几个流传特点:1.1门类齐全,数量较多,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情歌是土家民歌的精华,有恋歌、相思歌、苦情歌、离别歌等等类别,情意浓烈,情调十分优美。
有些情歌还表现出诙谐调皮,饶有兴趣。
最早的情歌产生于青年男女对山歌的过程中,所谓自寻乐趣。
句式十分简短,但是铿锵有力,充分寄予了早期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懵懂追求。
大多数的歌谣多为土家本土语言的传唱,内容含蓄,也反映出来了土家先民的日常生活形态。
1.2流传受众面增加,流传角色不断在改变恩施土家区域有这样一句熟语:“有村就有歌”。
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及作品赏析
世界各国民歌的特点及作品赏析英国民歌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
人口的80%是英格兰人,还有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等。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历史上英国和爱尔兰曾居住着凯尔特、朱特、盎格鲁、撤克逊和诺曼等民族,国世纪时法国北部某些地区也曾辖属于英国。
爱尔兰独立后,英国与爱尔兰仍有不少微妙联系,因此英国音乐文化较为复杂。
英国民歌是七声自然调式,还有很多是五声音阶的调式,曲调具有哀愁伤感的特色。
英国的民间乡土音乐还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风俗习惯和基督相结合垢特色,有圣诞颂歌“凯罗尔”和在节日里围着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
I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的民间音乐独具特征,以至一直吸引着像海顿、贝多芬、格林卡等许多卓越的音乐家对这些民间音乐的兴趣。
在英国、苏格兰的民间音乐中,叙事体裁有着重要意义,苏格兰民间音乐的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旋律丰富,节奏明显。
爱尔兰民间音乐的调式是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为基础的,其中五声音阶的因素明显突出。
爱尔兰民歌中有很多独特的五拍子和拍子节奏,从中可看到古老说唱所留下的痕迹。
作品赏析《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民歌是苏格兰民歌中的佳作,由于这个曲子出现在美国40年代影片《魂断蓝桥》里,使这首歌曲在世界范围内已家喻户晓。
这首歌还有一个名字叫《一路平安》,人们习惯在和朋友告别时演唱这支歌。
这首歌的歌词是由18世纪苏格兰著名的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原苏格兰古老民歌《过去的好时光》而写的。
歌曲为2/4拍,采用典型的苏格兰五声调式写成。
歌曲分为AB两段,前八小节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结构规整,节奏鲜明,其特点是以附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
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婉转,情感丰富,歌词纯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还通过副段重复的歌词,更加渲染了分别时依恋不舍和分别后思恋之情的气氛,此歌唱出友谊地久天长的主题。
这首歌还有三拍子的记谱,电影《魂断蓝桥》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圆舞曲出现的。
意大利民歌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
文化珍宝:沿河土家族民歌
民歌在 全 国众 多非遗 项 目评 审 中脱
习俗 、 生 产 生 活等 信 息 为 内容 的 歌
曲总称 。
特征 。音 乐特征 是 曲调 大 多属 于徵
调 式 、 羽 调 式 二 种 不 同 的 五 声 音 阶, 常有“ 清角 ” 、 “ 变宫” 音出现 , 形
前 歌后 舞 ’ 也 。” 巴人在 战 争 中用 歌
舞 冲锋 开道 、 使敌人 闻歌 丧胆 , 举 手
格特 点 的 民族音 乐。歌 词特 征 是讲
究 意境 与喻 义 , 要 求押 韵 、 谐体 、 双
情、 有感 而发 所释 放 出来 , 其 题材 涉
及生 产 、 生活 各个领 域 山歌 中 方言土
语 与衬 词 的运 用较 为 广泛 , 是土 家 山歌 歌 词 中 能 影 响 风 格 的 重 要 因
素 。作 用在 于可 确定 土 家 山歌 的地
递情 感 , 内容 多为鼓 劲 、 协调 、 调侃 、
逗趣 , 表现 劳动 的愉 悦 , 传 递 美好 的
土 家 山 歌 是 土 家 族 人 民在 长 期 的历 史 发 展进 程 中 , 在特定的 山 地 自然 环 境 中 形成 并 传 唱 的 , 以传 递 土 家 族 历 史记 忆 、社 会 发 展 、 军 事战 争 、 宗 教信 仰 、 民族 情 感 、 民风
表性项目名录 , 贵州省沿河县《 土家
“ 周 武 王伐 纣 , 实 得 巴蜀 之 师 , 著 平
玛神 歌 、 跳 丧歌 、 哭嫁 歌 、 仪 式歌 等。
按唱 腔 分类 , 有 高腔 、 平 腔和 低腔 山 歌 。按歌 唱形 式 分 , 主要 有独 唱 、 对 唱、 组合 唱 、 一领 众合唱 等。 土 家 山 歌 是 一 种 富 有 鲜 明 风
土家族牛角腔民歌的音乐特点探析
土家族牛角腔民歌的音乐特点探析作者:洪森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洪森原(仰恩大学文艺教研部,福建泉州 362014)摘要: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斗争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是土家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牛角腔”是土家族音乐当中特有的旋律基调,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方法丰富多样,土家族的大型文化史诗“梯玛神歌”唱腔和基本旋律就由“ 牛角腔”的音型衍变而成。
关键词:土家族;牛角腔;民歌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180-02人口有620多万的土家族分布地区山势险恶、河流纵横、气候温和、交通闭塞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以群团式为主的生产方式,不仅影响着土家族勤朴、勇敢、粗犷、豪爽性格的形成,而且也自然而然地直接影响着土家族民歌等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风格。
民歌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人民爱唱歌,开口一唱一大箩”。
从来源而论,土家民歌来自巴歌。
唐代刘禹锡根据巴歌创作的《竹枝词》世代相沿,其特点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
土家族至今传唱的“杨柳”即为《竹枝词》之一种。
在土家与汉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土家民歌又受汉族诗歌的不小影响。
由于土家人多会汉语,或既说汉语又会讲土家话,因此演唱土家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唱的。
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构成的同一体民歌,它是文学与音乐交会的产物。
一、土家民歌的特点1.土家族音乐从题材来看,有的反映生产劳动,有的反映与大自然斗争,有的反映阶级斗争,有的反映爱情和婚姻,有的反映传说故事,有的反映日常生活,等等。
2.从艺术特征来看,它的旋律基调,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属于“牛角腔”的旋律基调。
3.从体裁来看,土家民歌体裁与汉族民歌的三分法体裁有很大的区别,土家族的民歌大体上分为风俗歌、号子、山歌和小调等种类。
以上的分类充分地说明了土家族音乐旋律贴近生活,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方法丰富多样的音乐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视阈中的水族双歌与土家族民歌民歌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创作之一,也是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生产劳动、节日喜庆、婚丧祭祀等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聚居在黔东南桂西北的水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而其中最有特色的无疑是水族双歌。
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民间歌谣特别发达。
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触景生情、遇事而歌、随编随唱,创作了数量众多的民歌:“一头芝麻撒上天,土家山歌万万千。
大江大河流不尽,土家山歌唱不完。
”这些民歌在民间以口传的方式代代相传,成为土家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族双歌和土家族民歌同属南方民歌,都符合民歌的基本条件:“第一,民众必得喜欢这些歌,必得唱这些歌;——它们必得‘在民众里活着’——第二,这些歌必得经过多年的口传而能够留存。
”在比较文学的视阈中考察水族双歌和土家族民歌,我们发现它们在结构形式、艺术手法、文化功能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它们虽然都是民间相传的歌谣,但产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却不同。
一、结构形式水族双歌,水语称“旭早”,意思是成双成对演唱的歌,即不是一个人吟唱而是有应答者;有的也称“旭凡”,意为有唱有说的歌,即歌手在吟唱时穿插有说白。
水族双歌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主要分为说白与吟唱相结合的双歌和无说白只有吟唱的双歌两大类。
其中既有说白又有歌唱表演的双歌,具有戏剧的一些特征。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一首水族双歌中有多个角色、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和矛盾冲突,需要说白(相当于舞台的画外音)来介绍演唱的角色、缘由及与故事相关的其他内容。
如《打渔人和龙女》前面的说白介绍打鱼人遇见龙女,龙女表示愿意作打鱼人的妻子,然后开始吟唱:“(渔人)随河走,才到海边。
/海湾边,遇见龙女。
/因打渔,有幸见龙。
/两相爱,命该相同。
/咱休息,畅谈一会。
/互相爱,在大海上。
/丢拦网,和你成亲。
/我的龙女呵!/(龙女)常在海,不在岸边,/常在洋,从不上岸。
/这一回,海边休息。
/在海边,遇你撒网,/站在船里。
/到河边,与你成亲。
/今相逢,十分高兴。
/咱玩耍,从今了结。
/我的撒网人啊!”通过吟唱来吐露心声,达到两情相悦的目的。
有些双歌的说白内容多,不仅在开头有,在吟唱的中间有,而且在故事的结尾还有,如《龙女和鱼郎》前面是说白,用大约300字的来介绍基本情况:佑在父母死后,被哥哥霸占家产,只能以打鱼为生。
龙女爱上了佑,就故意让他钓着,但佑被吓跑,于是龙女找来獭猫去传话,要佑去采药来治疗龙女的钩伤。
佑不辞劳苦,找来草药治好了龙女的伤。
于是,佑与龙女对歌表明心迹:“(佑唱):那尼河,绿水泱泱,/河中鱼,来来往往。
/听人说,水下龙宫,/亮堂堂,玉嵌金镶。
/你龙女,预示吉祥,/好比那,林中凤凰/。
我渔郎,对比敬仰。
/……(龙女唱):钓鱼人,常在河边;/打鱼人,常在深滩。
/我龙女,水中游玩,常简你孤孤单单。
/空肚皮,看守鱼竿;风雨里,无人照管,/孤苦人,非常可怜!”随着故事的发展,又有几段说白来交待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的有关情况:佑与龙女结婚后,过着幸福的日子;佑觉得应该感谢獭猫,同时请他到龙宫向龙女的父母报喜;龙女父母知道后派虾兵蟹将杀死獭猫,押送龙女回来与佑诀别。
整首双歌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张的矛盾冲突、多个人物形象通过说白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戏剧链。
可以说,就是一出讲述青年男女相爱的悲剧。
土家族民歌没有说白,但有一部分是词、乐、舞三者结合的同一体民歌。
“土家族民歌作为歌词与乐曲的同一体而产生的时候,是与土家族舞蹈这个视觉手段相结合的。
词、乐、舞三位—体统称为乐。
乐作为词、乐、舞的同—体产生和存在,是土家族人民表达情感之天然需要而造成的。
” 这种人们一边唱、一边跳的表演形式,具有歌舞的特征。
如唱摆手歌就是词、乐、舞结合的同一体。
摆手歌也叫“舍巴歌”,是土家族世代相传的古歌,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生产劳动、民间传说等。
摆手歌是在举行摆手舞活动中演唱,摆手舞是土家族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歌舞,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民族风格,气息浓郁,舞姿优美,节奏明快,清代诗人彭施铎有描述摆手歌舞的《竹枝词》:“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人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既给人造成视觉的美感,又给人带来听觉的冲击,从而抒发热烈的感情,具有歌舞的整体效果。
二、艺术手法民歌多采用人民新闻乐见的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水族双歌和土家族民歌为了更好体现民歌的娱乐、教化功能,很多时候都采用隐喻手法。
既有歌词的字面意思,还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如《种桃李歌》:“(出支):天仙造,桃李树种,/桃树种,撒坡东边,/李树种,撒山北岭。
/春日暖,雨水调匀,/桃李树,枝叶青青。
/春开花,夏结果实,/见桃李,人人高兴。
/(对支):柚桔种,天仙造来。
/多年生,长在山旁。
/夏季暖,枝叶茂盛,/深秋至,柚桔成长。
/地方人,看见柚桔,/拢树旁,仔细观望;/我兴奋,扛把锄头,/挖桔苗,栽在园里,/移柚树,栽在村旁。
/让柚树,树开鲜花,/果实壮,甜如蜜糖。
”此歌表面看来,是人们看见桃李树长得茂盛、果实丰收而发出感叹,其实,它还有更深层的意蕴。
茂盛的枝叶、硕大的果实,隐喻的是家庭的繁荣兴旺。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土家族民歌中大量出现。
土家族人感情热烈、性情爽直,在青年男女交往恋爱过程中,往往是直接表达情感或借用隐喻手法表达炙烈的情感。
如:“大田栽秧行对行,/中间留个鲤鱼塘。
/鲤鱼塘内好洗澡,/情妹房中好歇凉。
”再如:“一对鲤鱼乖(“漂亮”之意)又乖,/摇头摆尾上滩来。
小郎没有吃鱼份,/手提丝网撒不开。
”鱼在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是婚姻爱情的象征或性爱的隐喻。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雎鸠关关和鸣并在河洲捕鱼象征“君子”求“淑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鱼水之欢”来比喻夫妻之间的和谐美满,而“钓鱼”很多时候则指某人在外拈花惹草。
歌中“鲤鱼塘内好洗澡,情妹房中好歇凉”、“小郎没有吃鱼份,手提丝网撒不开”,其实就是隐喻男女双方的性爱。
在具体的民歌中,与隐喻联系在一起使用时,水族双歌多用拟人手法而土家族民歌多采用比兴手法。
水族双歌的寓言性强,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通过动、植物之间的对歌,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
人与植物对歌(《伯妈与梨树》)、植物与植物对歌(《李子和枇杷》)、动物与动物对歌如《鸭子和天鹅》、《白鹤与乌鸦》、《金鸡与凤凰》、《斑鸠与白竹鸡》、《猴子与山羊》、《阳雀与布谷鸟》等。
比兴艺术是民歌中最为常用和重要的表现手法。
从《诗经》中的到两汉乐府民歌和南北朝乐府民歌,其以比兴为主要特征的形象化表现手法历来为人们所借鉴。
土家族民歌多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触景生情、随感而歌,因此就修辞手法而言常用比兴和双关。
如:“大田薅秧行对行,/一路(“行”之意)青来一路黄。
/秧子黄来欠粪草,/情妹焦来欠小郎。
”由在田里薅秧看见成对成行的秧子起兴,用秧子焦黄不茂盛引出歌唱的内涵——情妹憔悴是缺乏情郎的关爱。
又如:“叫鸡(即”公鸡”)打架有客来,/剪刀落地有布裁,/情美见哥微微笑,/一定有话在心怀。
”土家族民间认为公鸡打架是客人到来的前兆,看见公鸡打架起兴,引出情哥与情妹见面互诉衷肠。
三、文化功能民歌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在传播历史知识、族群社交、道德教化、娱乐消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水族双歌和土家族民歌除了具有上述民歌共有的文化功能之外,彼此还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功能——水族双歌注重渲染气氛,土家族民歌强化个人情感的宣泄。
水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骆越人),后迁徙到今贵州东南部和广西北部毗邻地区。
由于所处的环境相对集中而封闭,养成了他们重传统、重亲情、重团体和淡薄知足的性格特征。
这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同时,水草肥沃、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很适合人聚居生活。
在这种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生产环境中生存的水族人,生活相对稳定,维持生计没有大的问题。
人们除了关心物质生活外,还关心精神生活,在欢快热烈的酒席上或庄重肃穆的丧葬中演唱双歌,因为参与者多而可以很好地渲染气氛。
如宴请客人喝酒,主人唱敬酒歌而客人则以歌回应。
如《敬酒歌》:(主人):“腊者业喂,腊乃育喂!酒不醇怪酿酒药,/味不香应怪曲娘。
/我心意溶在酒里,/不好喝你也该尝。
/你不饮也该接杯,/手拉手欢喜一场。
/我金银般贵的朋友哈喂。
”/(客人):“腊者业喂,腊乃育喂!主人家殷勤招待,/菜满桌窖酒飘香。
/你双手举杯相劝,/春风暖醉透心肠。
/慢慢来品尝美味,/到这里不醉何妨?/我金银般贵重的朋友哈喂。
”在喝酒唱歌的过程中,既有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对唱,也有其他人的衬腔(“腊者业喂,腊乃育喂!”就是其他人的衬腔),以歌伴酒,热闹非凡。
土家族先民是巴人融合当地土著而形成,辗转生活在湘、鄂、黔、渝三省一市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
”(道光《施南府志》卷二。
)山多、土多,对外交通不便,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土家族文化属于山地农耕文化,养成了土家族人朴实大方、热情奔放、吃苦耐劳、乐天安命的性格。
由于环境相对恶劣,人们的生活十分清苦,在这种背景下,土家族人更多的是关心物质生活问题,在艰苦的生活中通过民歌来宣泄情感。
如《单身苦》(之一):“单身苦来单身苦,/衣服开花又开朵。
/扯根茅草当丝线,/摘片树叶当布补。
”直接宣泄单身的痛苦,衣服破烂、无人照顾。
又如土家族女子出嫁时唱《哭嫁歌》来表现女子出嫁时的痛苦离别父母心念父母的养育之恩,离别哥嫂感谢哥嫂的关心之情,离别姊妹怀念姊妹的朋友之谊,同时,咒骂媒人贪图钱财而把自己推向火炕:“媒人是个攆仗狗,/吃了这头吃那头。
/你做媒人想穿鞋,/树上鸟儿哄得来。
/你做媒人想吃酒,/山上狮子哄得走。
/青布鞋子有一双,/媒人穿了烂脚杆。
/鞋子里白外面青,/媒人穿了烂脚筋……”从歌中我们明显感受到该女子内心强烈的情感,通过吟唱而宣泄出来。
水族双歌与土家族民歌都具有南方民歌细腻、质朴的特点,都具有娱乐、教化、社交和传播知识等功能,也都喜欢采用隐喻手法,从而增强了民歌的文化内涵。
但由于地域环境的制约和文化积淀的影响,土家族民歌更强化宣泄情感而水族双歌多注重渲染气氛;土家族民歌中有一部分具有歌舞的特点而水族双歌中有一部份具有戏剧的特征;土家族民歌多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而水族双歌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段。
通过对水族双歌和土家族民歌的比较,我们认为,民间歌谣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地理环境和文化基因有紧密的联系。
注释:(1)宋玉鹏:《土家族民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第1页。
(2)朱自清:《中国歌谣》,金城出版社,2021年,第8页。
(3)(4)(6)(11)潘朝霖、刘之侠编:《水族双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页,第1-2页,第306-307页,第2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