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合集下载

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第二章

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第二章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率先发展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第一个重要基地。

1841至1860,香港先后出版了英文报刊17种。

影响较较大的有《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中国之友》创刊,小马礼逊等担任主笔,以敢言着称,同情太平天国运动,1866年迁至上海并改为晚报,是上海第一份晚报)《香港纪录报》(广州纪录报迁至香港后改名,反对香港政府)《德臣报》(香满仓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香港电讯报》等。

《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创刊于1845年,初为周刊,1862年改为日报,1974年停刊,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政治上,该报持亲政府的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的合同,成为官方的出版机构。

1876年,《德臣报》和《香港晚邮报与船期录》合并,改为日报,用《德臣报》的名义出版。

《孖刺报》:创刊于1857年,为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1941年停刊。

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一译《香港公报》,HongkongGazette)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创办人为约翰¤马礼逊。

半月刊,主要用来颁布英国政府的命令。

二、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遐迩贯珍》(ChineseSerial)(ChineseSerial)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

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

刊有中英对照目录。

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

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峰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3、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还有更加明显的宣传目的。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7、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报,带有”新闻信”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8、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9、宋代邸报: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官便成了国家的工作人员。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进奏官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2020年云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考研真题及考研参考书

2020年云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考研真题及考研参考书

2020年云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硕士考研真题及考研参考书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联合各大新传名校导师及考研状元联合整理2019年9月10日星期日【温馨解析】就以北京地区为例,招生新闻传播考研的院校就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最近几年名校新传硕士考研越来越灵活了。

建议参考一下书目作为备考的参考:《新闻传播硕士考研笔记及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笔记、习题详解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此外,院校选择也很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是成功的关键,但是考生信息有限,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在这里,大家可以直接联系我,我免费给大家做规划和咨询。

【复习技巧】根据育明教育大印老师(V153********)近10年考研咨询经验,建议7月之前在辅导老师的指导(在校教授与在读博士、硕士共同辅导)下一定要明确复习的重点,这个阶段不要做笔记,因为做笔记就是抄书,没有任何意义;8-10月进行背诵并整理笔记,为第二轮复习;11-12月进行第三轮复习并进行4-5次全真模拟练习。

【真题笔记】【考点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育明教育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报业的重点开始由香港转向上海,上海报业异常发达。

此外,该时期上海报界竞争硝烟四起,对此需要有具体认知。

热点链接:此处的《北华捷报》报馆、《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都需要记忆,在历年的真题中反复出现。

1.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是1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周刊,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北华捷报》初期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

该报新闻不多,言论则反映英国在华商人的利益,被视为“英国官报”。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出版综合性日报《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继续出版。

方汉奇中新史笔记

方汉奇中新史笔记

绪论1,历史是一门实验科学2,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额历史a,唐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发展时期1100左右【小报(古代主流媒体)官报(宋非法民间出版物)京报(合法民间出版物)】b,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c,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前10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人自办报纸的第一次高潮期①京报邵飘萍创现代京报②1815年中文近代报纸起源,外国人在南洋地区办中文报,之后外国人到中国领土上办报中国近代报纸多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是由外国人开启的③一战后,香港成为办报中心二战后1860年左右,上海成为办报中心④种类:宗教类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商业类集中在上海,二战后上海新报申报⑤北大新闻学研究会邵飘萍徐宝璜d,1911——1927e,1927——1949国民党和共产党新闻事业对立格局形成与演变时期①1927.4——1937.7 两极新闻事业格局形成②1937.7——1945.8 两级新闻事业格局暂时共处③1945.9——1949.10 两级新闻事业格局在大陆的较量期在此时期国民党三管齐下,不分伯仲,报纸广播通讯社均有所发展。

共产党着力发展报刊,其他两者薄弱。

五种政权控制媒体(共产党报刊;国民党均发展;日伪;苏联广播美国广播)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第一节背景: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

商品经济催生了规模化、系统化、组织化的新闻传播行业。

1906年在德意志地区出现的两种周报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报刊从政党报刊时期走向了商业报刊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由英国传教士在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

英国政府借助传教士改变人们思想信仰,用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

“伦敦布道会”1804年,设立了中国布道团。

派遣罗伯特·马里逊到达中国。

在到来之前学习各种,还编了字典。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2005年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02什么是“开元杂报”?)宋代的邸报和小报元明清三代的新闻传播(04年-报房京报的产生、内容和性质如何?)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宗教内容已经完全消失,主要刊登各国和广州新闻,以及航 运消息、物价行情等。
(四)早期中文期刊的特点
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创办人与伦敦布道会有一定关系, 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 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日益 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越来越重视。
28
⑶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①出版发行各类期刊
文艺期刊 以图画为主的刊物 《民报》
②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29
四、上海早期报业竞争 (一)《字林沪报》 1.创刊 2.改变
聘请中国人为主笔。 改进报纸内容和体例。 加强报纸新闻版。 改用毛边纸单面印刷。
30
(二)《新闻报》的创办 1.创刊 以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 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主要 读者群。 2.福开森接办
20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一、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 (一)两次鸦片战争中上海在外报出版地位中的变化 (二)60年代前:《北华捷报》和《字林西报》 1.《北华捷报》 2.《字林西报》
21
《北 华 捷 报》
《字 林 西 报》
(二)60年代后上海英文报纸的发展 《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
期、式样与发行
出版周期:月刊 样式 发行:免费发送
5
5.《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内容 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宗教。 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科学知识,主要为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时事政治问题。 注意:新闻并未受到重视。
6
6.宣传特点 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也就是说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来 表达基督教义。 在写作上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2 时10分 19秒上 午2时1 0分02:10:1921 .1.19

第三章 鸦片战争后外报的发展情况

第三章 鸦片战争后外报的发展情况
1、宗教报纸由以前的主流地位降为次流,商业报纸
地位上升,成为当时创办报刊的主流方向。
2、坚持了以报刊为宣传手段的传统策略,但是有所
变化。报刊敢于干涉中国内政,试图用言论影响
中国政策方向。
3、此时的报纸的发行总量增加了。
香港报纸的影响
一、上海的两次发展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将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 并且强行建立了所谓“国中之国”的租界。随着外国侵略 者在上海的经济活动、宗教活动的广泛开展,上海的报业 在19世纪50年代后开始起步。但是时间上比香港晚了8年。 且发展程度也不及香港。1860年为止,在上海仅仅只有4 种英文报纸。 2、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长江中下游生产的恢复、商 业贸易的活跃,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上海迅速取代广州、 香港,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工商业 的中心。上海 租界人口激增至数十万,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此时,上 海的报业也开始后来居上,至19世纪90年代为止上海已 经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注意】
这些多语种报刊的出版,显现了中国
近代报业的半殖民地色彩。
三、上海的中文报刊
1、《六合丛谈》
(1)创办:1851年1月26日(咸丰七年正月初一)创刊, 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月刊。由英国伦敦会在上海 设立的墨海书馆主办。主编:传教士伟烈亚力
(alexander wylie)。
(2)性质:宗教报纸 。但它并不是单纯介绍宗教教义,而
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3)又及:王韬也曾参与该刊工作,这是他最早的报刊活 动。
2、《上海新报》
(1)创办:
1861年11月下旬创刊(咸丰十一年十月),
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1872年12月
31日停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学分析(一)本能的需求(二)生存、生产的需要(三)文化生活的需要二、古代传播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二)语言的产生及其在传播史上的意义1、语言的产生2、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三)古代口语传播的诸种形式(四)古代口语传播阶段的辅助传播手段三、古代传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字传播(一)文字的产生(二)文字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三)文字的产生及应用的历史意义第二个里程碑:四、古代传播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印刷传播(一)印刷术的发明(二)印刷术最初的应用(三)印刷传播的历史意义第三个里程碑第二节中国封建官报一、“新闻”概念的形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

”二、唐代的封建官报(一)唐玄宗开元年间朝政简报“开元杂报”。

(二)唐代中后期的进奏院状“新闻信”性质“敦煌进奏院状”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邸报”“定本”制度(六)宋代的非法小报。

小报产生的原因。

四、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五、明代的邸报和民间报房“批红”六、清代的官报与报房京报“辕门抄”七、封建官报在近代没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二、鸦片战争前的“外报”情况(一)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三)郭士立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勃兴香港成为外国人在华的报业基地。

(二)外国人在香港办报的“三步曲”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上海报业发展模式与香港相似。

五、外报的性质和影响六、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一)林则徐译报活动和《澳门新闻纸》(二)容闳及《汇报》(三)王韬及《循环日报》《弢园文录外编》(四)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着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因仗义执言 ,为民请命,而被查封,该报只办了92天〈民呼日报〉被封二十余天后,于右任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又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而触怒日本人,于是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又查封了〈民吁日报〉,该报只存在了48天,〈民吁日报〉被查封一年,1910年10月于右任有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都是于右任创办的,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有互相衔接,故人们称它们为“竖三民”。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推荐]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推荐]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负责人: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名词解释字林西报:上海第一家报刊,前身是1850年8月3日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的《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周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

以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各方人士的重视。

1951年3月终刊,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六合丛谈:创刊于1857年1月26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墨海书馆印行。

这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包括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王韬曾参加过该刊的编辑工作。

万国公报:创刊于1868年9月5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最初名称为《中国教会新报》,是一份宗教性报刊。

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稿件,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1874年9月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减少了宗教宣传,1907年12月停刊。

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成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办于上海,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初为周报,后来改为日报。

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伍德。

该报是英文《字林西报》的中文版,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伍德和林乐知担任主笔。

创办之初,是一份商业性报纸,主要刊登轮船航班和商情消息,而将时事要闻放在次要位置。

后来所刊载的新闻数量日益增多。

不重视言论。

1872年年底停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东西洋
考每月统记传》 (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 该刊虽为宗教性报刊,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 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的文章也不多见。它以介绍西 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 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 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它每期都刊 载新闻,以国际新闻居多,也有本地新闻。 (内容 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在业务上,(1)设立了新闻专栏,发表国际
和中国广州、澳门的新闻。选录《京报》。 (2)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3) 言论上设立专栏,重在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 题。(4)1833年该刊第五期所载的《新闻 纸略论》简介近代报纸的产生、现状及出版 自由观念,是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5)内容上更贴近生活,题材多样化,稿件 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 现的内容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等四人合资在上海创
刊《申报》。买办(经理)赵逸如,主笔蒋芷湘。四 开一张。用毛太纸单面印刷。初两日刊,第5期起 改日刊。1909年席裕福接盘全部产业,1912年由史 量才接盘,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申报》经历 了清朝同治、光绪、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 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重要的历史时期,内容丰 富,保存了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因此 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闲报〉是我国第一个副刊 《新闻报》 中外合资创办的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 1893年2月 17日创刊,著名报人蔡尔康主笔。由中外商人合组 公司创办,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在 内容上形成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的 主要特点。 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纸形成了《申报》,《新闻 报》、《字林沪报》三足鼎立的格局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本阶段特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报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 上海的外文报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商》、《文 汇报》三足鼎立,中文报形成了《申报》、《字林沪报》、 《新闻报》三足鼎立。
二、上海的外文报
1. 《北华捷报》第一份英文报,1850年创办 2.《字林西报》 《北华捷报》馆1864年出的综合性日报,以 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重视言论,基本态度是 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标榜“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杨乃武”案、对中法战争的报道;电讯、号外

革新社会新闻
曾经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 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军事新闻也有进步。
《申报》在中法战争中,曾经派出访员,进行细致的采 访和新闻追踪,写出了相当生动而真实的军事通讯。


首先,《申报》在本地设立了代销点,并且沿街零卖,做促销 广告。 其次,在外地,一面请电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还建立分销处。 这样,《申报》建立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商业网络。
⑵在广告方面:

以优惠价吸引华商登广告,; 先期免费宣传: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的甜头,然后 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
“神理”,宗教的内容占绝大篇幅。 “人道”,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把中国的传统思想道 德和西方的宗教联系到一起,把它们都归结为上帝意志的体 现。 “国俗”,即各国风土人情和天文地理知识。

宣传策略: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首先是用基 督教教义附会儒学;写作上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 的表现手法。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旧式的线装书。 文章短小、通俗。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21、1861年11月由字林洋行创办、由美国传 教士伍德主编的《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 份中文近代化报纸。 22、 《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 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 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 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 一是发表政论文章。创刊时头版就刊载 “论 说”。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 本侵略台湾,美查还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 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 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连续 报道 “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 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6、《中国丛报》:1832年5月在广州由裨治 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主张采用强有力 的决定性的 “炮口的交锋”来使中国屈服。 是西方武力侵华的舆论阵地,对英美的侵华 政策有明显的影响。 7、鸦片战争前后,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 共同处:其内容以提供军政情报和商业信息 为主,目的是为武装侵华服务,在业务上, 采、写、编、评已达到近代报刊的应有水平。
23、《字林沪报》连载长篇小说《野叟曝 言》,还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了我国第一 个副刊《消闲报》。 24、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 “申、新、 沪、”三报鼎立的格局,在报业发展上上海 后来居上,取代了香港、广州而成为全国新 兴的报兴中心。
25、《中外新闻七日录》创刊于1865年2月,是广 州最早的中文报刊。 26、1871年外国传教士组织了 “在华实用知识传 播会”,1872年该会机关刊物《中西闻见录》在北 京创刊,由丁韪良主编。外国人的办报活动就突破 了中国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禁区。 27、《时报》1886年8月在天津创刊。重视北方新 闻和言论。1890年英国传教士李堤摩太任主笔后, 发表了一系列变法主张,该报成为政论性报纸。这 时天津的《时报》和上海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 在华办的最有影响的两大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0 cul 鸦片战争后 14:12:53 2010-10-2 http://ww 4_8_26132
四、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


(二)香港中文报刊的崛起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8月1日创刊, 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是香港的第一份中 文报刊。 《遐迩贯珍》第月1日出版, 沿用线装本形式,每期12至24 页不等,主编英国传教士麦都 思。

一、鸦片战争前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 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 办。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马礼逊、米怜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牧师 ,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于1807年来华,成为第一 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传教士。

广州中文(商业)报刊《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创办于广州,每期3至8页不 等,连史纸石印。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每月 统记传》基本相似,只是宗教性内容完全消失,主要 刊登各国新闻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1839年停 刊。
三、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小结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出版 的中文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 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 志》,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内容多涉及文 化历史。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广州英文商业报刊《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Canton Register and Price Current)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鸦片战争后,外国报刊在上海的发展情况迅速而繁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外国报社的设立: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租界开放的商业
中心,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商人和传教士等涌入上海。

各国报社纷纷在上海设立分社或新闻机构,如英国的《北
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和《上海公报》(Shanghai Gazette)、美国的《华字报》(The China Press)等。

2.语言多样性:上海作为国际化城市,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人
士,外国报纸多语种的发行得以实现。

除了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和《上海公报》等也有中文版,以满足本地
人士的阅读需求。

3.技术和印刷业的发展:外国报纸在上海引入了先进的印刷
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报刊的质量和效率。

上海的印刷行业
也得到了发展,为外国报纸提供了高质量的印刷服务,推
动了报业的进一步发展。

4.新闻业竞争的加剧:鸦片战争后,上海新闻业竞争激烈,
外国报纸与中国报纸展开了市场竞争。

外国报纸采取了广
告营销手段和定期发行等策略,吸引读者和广告客户,提
高了市场份额。

5.影响力的扩大: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中国的政治、商
业和文化中心,外国报纸在上海的发展使其影响力进一步
扩大。

外国报纸在报道国内外新闻、商业信息和文化动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广大读者了解世界、掌握时事的重要渠道。

总之,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外国报纸在中国的重要基地,外国报纸在上海通过多样化的语言版本、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为上海的新闻界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动了上海成为中国的新闻媒体中心。

论上海近代报刊的诞生

论上海近代报刊的诞生

论上海近代报刊的诞生
秦绍德
【期刊名称】《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卷),期】1990(000)002
【摘要】鸦片战争前的上海,存在着近代报刊的需要和条件,但没能萌生出报刊的嫩芽。

上海近代史上第一批报刊是外来殖民者引进的。

近代上海都市的形成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1860至1895年,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新闻中心。

使近代报刊在上海扎根的决定性事件,是商业性报纸的出现。

中文报刊的崛起,意味着近代报刊开始进入中国社会。

【总页数】8页(P128-135)
【作者】秦绍德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相关文献】
1.上海市集邮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集邮学术研究征文二等奖《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上海 [J], 杨国华
2.上海新地王是否内定受质疑上海诞生全国新地王单宗地块总价248.5亿元 [J], 刘德炳
3.上海都市文化的“图像化”载体——漫画与中国近代报刊 [J], 王凯浩[1]
4.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发展上海城市燃气事业而努力——在庆祝上海城区基本实现
煤气化暨上海城市煤气诞生1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李龙龄
5.辛亥革命前上海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J], 韦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负责人: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名词解释字林西报:上海第一家报刊,前身是1850年8月3日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的《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周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

以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而受到中外各方人士的重视。

1951年3月终刊,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六合丛谈:创刊于1857年1月26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墨海书馆印行。

这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包括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王韬曾参加过该刊的编辑工作。

万国公报:创刊于1868年9月5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

最初名称为《中国教会新报》,是一份宗教性报刊。

内容以宣传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地、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稿件,以及有关中国教育方面的消息;1874年9月改名为《万国公报》,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减少了宗教宣传,1907年12月停刊。

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成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办于上海,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初为周报,后来改为日报。

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伍德。

该报是英文《字林西报》的中文版,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伍德和林乐知担任主笔。

创办之初,是一份商业性报纸,主要刊登轮船航班和商情消息,而将时事要闻放在次要位置。

后来所刊载的新闻数量日益增多。

不重视言论。

1872年年底停刊。

申报:《申报》全名为《申江新报》。

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

1872年4月30日创办于上海,英商人美查等4人合股创办。

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初为2日刊,第5期后改为日刊。

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因此重视新闻采集,扩大发行。

同时也是一家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申报》是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先后有蒋芷湘、钱昕伯等任主笔。

字林沪报:字林洋行于1882年5月发刊中文日报《沪报》,同年8月10日改名为《字林沪报》,毛边纸单面印刷,聘请戴谱笙、蔡尔康等担任主笔。

于1897年创办了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新闻报:1893年2月17日英商丹福士等创办于上海。

是旧中国地位、影响仅次于《申报》的第二家大报。

初创时为中外合资性质。

1899年美商福开森购得,聘请汪汉溪为该报“总理”,负责处理报馆一切事务。

逐渐发展成为一家以经济新闻为主要内容、以工商界为主要发行对象的报纸,重视经营与广告,发行量曾居全国报纸前列。

1949年5月停刊。

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是1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是《字林西报》上海出版的第一份晚报是《中国之友》国内最先使用煤气引擎转轮机印报的报纸是《文汇报》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57年1月26日创刊的《六合丛谈》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得到美国舆论的高度评价,赞扬为在中国“传播种子的人”是林乐知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是《格致汇编》中国最早出版的儿童刊物之一是《福幼报》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馆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的《上海新报》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申报》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是《申报》最早在国内报纸中使用了电报的是《申报》1874年1月30日,《申报》刊出来国内报纸的第一条电报新闻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的是《申报》最早刊登了国际旅游通讯的是《申报》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是在1872年《申报》中的《戏园琐谈》一文我国报纸刊载新闻人物画像之始是1876年《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为1872年11月11日申报馆出版的《寰瀛琐记》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是申报馆发刊的《民报》《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了我国报刊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字林沪报》出版晚刊《夜报》为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新闻报》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内容概况一、上海英文报刊的出版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1850年8月3日,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北华捷报》,由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

《北华捷报》初创时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

该报纸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英国官报”。

1856年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

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字林西报》成为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82年5月《字林西报》创办中文日报《沪报》,后改名为《字林沪报》至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继外文报刊后,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出版中文报刊。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率先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

《六合丛谈》的诞生及《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的变化,都重大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读者。

由天主教会出版的中文报刊《益闻路》、《圣心报》成为天主教在中国创办的主要机关刊物。

三、中文商业报纸的迅速发展随着西方国家的商品向中国的大量涌入,外商们迫切需要中文报刊来为其商品做广告,以便在中国人中间打开销路。

于是,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在上海应运而生。

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上海新报》在经历三个阶段蜕变后加上技术的提高以应对《申报》的挑战。

《申报》不断更新升级,继最早使用电报后还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是影响深远的报纸。

四、上海早期报业竞争《申报》创刊后,《上海新报》面临生存危机,最终因进口昂贵白报纸而亏损由此停刊。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格局,《字林沪报》为中国最早的中文晚报之一,但不久即停刊。

《新闻报》创刊后便与《申报》展开竞争,起初几经曲折,后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先例,发行数上涨,仅次于《申报》。

上海取代香港,成为全国报业中心。

思考题申报的创新在哪些方面?(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2)重视新闻的真实性;(3)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4)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5)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6)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申报》创刊的目的是什么?特点是什么?《申报》的主要把赢利作为办报首要目的特点:1、在经营管理方面,⑴尽量降低成本;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2、在编采业务方面,⑴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中国化。

⑵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政治倾向保守。

⑶重视新闻,为吸引读者,大量刊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

⑷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性内容。

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状况?1、《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家报刊。

1850年8月3日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并主编的英文周刊,英国商行字林洋行负责发行。

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信息,言论反映在华英商利益。

1856年增出《每日航运新闻》,被视为“英国官报”。

2、1864年7月1日,《每日航运新闻》扩为日报独立出版,定为《字林西报》。

(由来)《字林西报》重视新闻,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1951年3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

3、19世纪60年代以前,上海外报发展程度是赶不上香港的,而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则后来居上,报业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取代香港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的反映。

到了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4、外报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法国人在上海出版的中文报刊《益闻录》、《圣心报》。

上海早期的教会报刊:5、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是1857年1月创刊的《六合丛谈》,由伟烈亚力主编,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月刊。

除宗教内容外,还有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

6、《万国公报》:影响最大的要数《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出版的《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和主编,1874年9月改名《万国公报》。

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各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在介绍西学。

报道时事、宣传维新变法等方面,客观上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7、1861年11月由字林洋行创办、由美国传教士伍德主编的《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纸。

8、《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