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合集下载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基于第三方支付视角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基于第三方支付视角

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机理基于第三方支付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手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特别是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推动下,电子货币的使用更加便捷、高效,对传统的货币政策实施和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机理,特别是从第三方支付视角出发,深入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以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

本文将梳理电子货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明确电子货币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支付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包括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最终目标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结合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实际运作情况,探讨电子货币在第三方支付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将对电子货币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在机理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电子货币和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二、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工具,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电子货币,也被称为数字货币或虚拟货币,是以电子形式存在,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和使用的货币。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去中心化、匿名性和便捷性,这些特性使得电子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充分就业等,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健康与稳定。

然而,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货币发行对货币政策影响

数字货币发行对货币政策影响

数字货币发行对货币政策影响一、数字货币的概念与发展现状数字货币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货币。

它可以分为法定数字货币和非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是由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具有法定货币的地位和属性。

非法定数字货币则是由私人机构或组织发行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等。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加速,数字货币的发展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

许多国家的银行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数字货币的发行和应用。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展了数字货币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数字货币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字化。

数字货币以数字化形式存在,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存储和交易。

二是便捷性。

数字货币的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无需像传统货币那样进行繁琐的现金交易或转账手续。

三是安全性。

数字货币采用了先进的加密技术,保障了交易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四是可追溯性。

数字货币的交易记录可以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便于监管和审计。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货币政策是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元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需求,对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适当调整。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等金融资产,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照规定向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和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率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银行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

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行为。

三、数字货币发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字货币的发行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数字货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可以促进金融交易的活跃度,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

东北财经大学431金融学综合历年真题精选及答案解析(2020最新整理)

东北财经大学431金融学综合历年真题精选及答案解析(2020最新整理)

东北财经大学431金融学综合历年真题精选及答案解析(2020最新整理)第 1题:单选题(本题3分)下列经济活动中,能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的是( )A.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B.发行优先股C.资本公积转增资本D.向股东进行现金分红【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发行可转债,资产负债率会上升;发行优先股,计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下降;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调整,不影响资产负债率;现金分红导致未分配利润减少,所有者权益和资产减少,资产负债率上升。

第 2题:单选题(本题3分)下列关于国际金融市场表述不正确的是( )A.欧洲货币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B.扬基债券和熊猫债券都属于外国债券C.欧洲债券是借款人为欧洲企业所发行的债券D.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外国金融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E.欧洲货币市场的利差小于美国本土银行的利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欧洲债券是市场所在地非居民在面值货币国家以外的若干个市场发行的国际债券。

第 3题:单选题(本题3分)甲公司发行面值1 000元、年股利率为10%的优先股,净发行价格为923.08元,则优先股的资本成本为 ( )A.11.9%B.13%C.10.83%D.97%【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由923.08 =(1000×0.1)/r可以求得r= 10.83%。

第 4题:单选题(本题3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不包括 ( )A.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B.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贴现票据C.国际市场上收购黄金C.国际市场上收购黄金D.购买政府部门的债券E.回购央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国际市场上收购黄金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黄金储备增加,只影响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结构而不影响国内基础货币变化,其他四项皆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

第 5题:单选题(本题3分)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38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 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 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39Biblioteka (1)信贷配额管理:是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 供求状况及客观经济形势的需要,权衡轻重缓急, 对商业银行系统的信贷资金加以合理的分配和必要 的限制。 (2)流动性比率管理: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在 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 (3)利率上限: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 机构存贷利率的最高水平。最常用的直接信用管制 工具。 (4)直接干预: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的业务范围、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等业务活动进行 干预。 (5)特种存款:中央银行为了控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 构利用过剩的超额准备金扩张信用,而采用行政手 段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减超额准 备金的一部分缴存中央银行的措施。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 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 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 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 利率。
34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涵义: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不动产以外的耐 ★在消费过度膨胀时:可对消费信用采取一些必
要的管理措施。 (1)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款的最低 限额 (2)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 (3)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
第八章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1
第一节 货币政策概述
2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广义: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 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影响货币 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 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 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 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 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和措施 的总和。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打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问过程(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问,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问,称为行动时滞。

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②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

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与金融条件。

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a.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距:b.市场时滞是指从中问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2)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一般说来,时滞短,则政策见效快,也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但相对来说,时滞长短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滞是否稳定可预测。

如果时滞不稳定,难以预测,那么,即使货币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出台的时机也合适,但货币政策可能会在错误的时点上生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

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虽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难以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

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的对策,货币当局的政策可能归于无效。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作者:王先福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文章对在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各种约束进行了阐述,并实证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效果。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能解释近年来的GDP的增长,我国可以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替代目前状况。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利率市场化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相关约束分析1998年,央行宣告取消沿用多年的信贷计划管理,表明货币政策模式由总量的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变基本确立。

间接调控方式主要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作为中介指标的变量(如利率、基础货币等),从而最终控制社会货币总量的宏观调控模式。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间接调控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受到货币政策工具约束、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约束以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约束。

1、政策工具约束(1)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缺点是中介机构不足,只有人民银行管理的资金交易中心发挥着大小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结算中介作用。

现实情况是:交易量较少,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大;由于市场分割,金融工具和创新不足,资金流向同向性严重,效率低下;在目前宏观经济状况下,相对企业贷款而言稳定,被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不愿出售,使得公开市场的操作基础大打折扣。

(2)法定准备金率。

1998年3月央行将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并为存款准备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备付金率从18%~20%下调到8%,1999年又下调至6%。

一般认为准备金的下降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多倍增长,但从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看,其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3)再贴现业务。

由于我国商业信用不发达、规模小、信用低下,再贴现市场对利率水平和货币需求没有太大的作用。

同时商业银行手中持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再贴现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也不大。

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分析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一国货币流通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使用效率和交易活跃程度。

本文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中的交易频率,通常用GDP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来表示。

简单来说,货币流通速度反映了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次数。

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1.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普及提高了货币交易的便捷性和速度,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

2.经济结构:不同行业的交易活跃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控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4.人们的支付习惯:支付习惯的改变,例如更多的人选择线上支付而非现金支付,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5.经济信心:经济信心的提高会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方法1.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比较货币流通速度与GDP增速的趋势,可以分析货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效率。

2.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胀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比较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胀率的变化,可以研究通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3.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政策的调控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流通速度是反映货币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于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制定货币政策以及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好地把握货币流通速度的动态变化,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章国民收⼊核算1、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选择使⽤GDP这⼀指标?国内⽣产总值(GDP)和国民⽣产总值(GNP)均指⼀个国家⼀定时期内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区别在于,GDP是以地域划分的,是⽣产的概念;⽽GNP以⼈⼝划分,是收⼊的概念。

西⽅宏观经济学将国内⽣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指标,原因在于,GDP确实代表⼀国或⼀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在⼀定时期内全部⽣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国总体经济运⾏表现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国(或地区)的经济实⼒,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说个⼈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出,即建造新⼚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产经营活动。

⼈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种产权转移活动,因⽽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GDP。

公司从⼈们⼿⾥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再去购买⼚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3、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GNP之中?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GNP是指某个特定国家⼀定时期内⽣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不是⽣产额。

4、为什么转移⽀付不计⼊GNP之中?因为政府转移⽀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从⼀个⼈或⼀个组织转移到另⼀个⼈或另⼀个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

5、为什么GNP中只计⼊净出⼝?进⼝应从本国购买中减去,因为进⼝表⽰收⼊流⼊到国外,不是⽤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出;出⼝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表⽰收⼊从国外流⼊,是⽤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出。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一、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

1.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决策时滞。

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

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

1.操作时滞。

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货币金融学重点(最终版)

货币金融学重点(最终版)

货币金融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信用凭证,是货币形式的现代形态。

2 格雷欣法则: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当金价与银价的市场定价与法定定价不一致的时候,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 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4 银行汇票:是一个银行向另一个银行签发的汇票,即一个银行将签发的汇票交汇款人寄给收款人后,由收款人向另一个银行取款。

5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承兑银行承兑付款的商业汇票。

6 派生存款: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发放贷款、办理贴现等业务所创造的的存款。

7 货币供给:又称货币供应,是指银行体系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向流通领域投放、创造货币的全过程。

8 货币发行: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

9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

二计算题1 票据贴现2 债券发行价格:3 货币供应量的计算4 准备金相关的计算三.简答题1.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有何关系?联系: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银行信用是商业信用的保证;区别:(1)商业信用是直接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银行信用的债权人债务人分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3)商业信用包含了商品买卖与货币借贷两种行为;银行信用是一种单纯的货币借贷行为;(4)商业信用属于直接信用,是工商企业优先采用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的信用,属于间接信用;(5)在产业周期各阶段上,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相一致的;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不相一致的。

2.货币发挥各项职能有何特点?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993年,通货膨胀突破了两位数,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上升到24.1%。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导致的宏观经济失衡、 经济秩序紊乱的局面,1993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综合治 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约法三章”,坚决查处乱拆借、乱集资、乱提高 利率等非法行为,堵住资金流失的“邪门”; 二是适时微调,在总量从紧的原则下,改进贷款供应,保 证资金重点需求,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开好资金投放 “正道”;三是灵活利用利率杠杆,及时开办保值储蓄, 促进货币回笼。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坚持实 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 1996 年底,适度从紧的 货币政策收到明显成效,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 实现“软着陆”。
1、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缺乏灵活性,利率无法作为传导体 系之一 2、商业银行机制不健全 3、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4、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灵敏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 增长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
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因素 1、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2、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合理预期) 3、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4、其它客观经济条件变化、政治不稳定等等因 素的影响
2003年-2008年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2003年通货膨胀率由负转正,特别是从05年-08年上半年CPI指数显著 上升,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攀高,连续6 个月超过国际公认的、可忍受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11月 的CPI同比上涨6.9%,再度刷新10月6.5%的1996年以来的最高纪 录。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 的货币政策。2007年,人民银行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采 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

货币金融学重点归纳

货币金融学重点归纳

货币金融学一、名词解释1.信用货币: 是以信用为保证, 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制造的信用凭证, 是货币形式的现代形态。

★2.格雷欣法则: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 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被人们收藏、熔化或输出, 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将充斥市场。

3.货币制度: 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

4.信用: 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5.基准利率: 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6.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拆合多少单位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7、间接标价法: 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拆合多少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8、直接金融市场:以证券类金融机构为核心, 通过资金盈余者直接购买资金短缺者债权或产权来融通资金所形成的市场。

9、间接金融市场: 以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核心, 通过存款类金融机构向资金盈余者出售金融工具, 向资金短缺者提供资金所形成的市场。

10、货币市场: 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金借贷或短期信用工具买卖所形成的供求关系的总和。

★11.同业拆借: 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为解决临时资金困难, 调剂头寸所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

12.票据贴现: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票据转让给贴现银行, 以取得资金的行为。

13、金融远期: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 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14.金融期权: 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权利的合约。

15.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基金受益凭证聚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资金, 进行多元化证券组合投资, 将投资收益按基金份额进行分配的金融机构。

16、政策性银行: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 为贯彻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 以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和长远利益为目标, 在特定的业务领域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的专业性金融机构。

17、中央银行:18、货币需求: 指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 对货币需求的量的总和。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和金融问题。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那么,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单位流通的次数,通常用GDP和货币供应量的比值来表示。

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时,说明单位货币的流通频率减少,也就是说同样数量的货币在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变慢。

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主要是受到以下经济和金融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主要经济因素之一。

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了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下降,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趋缓,这直接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趋势。

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也导致了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

金融体系的发展和调整也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重要因素。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程度不断增加,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

金融体系的调整也直接影响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资金流动的受限,都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也使得货币在不同金融工具之间流动速度变慢,从而间接影响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货币政策的调控也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一个重要金融因素。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当货币政策过度宽松或者过度紧缩时,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实施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逐渐减少,从而也影响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放贷政策也直接影响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信贷的收紧导致了货币在企业之间的流动速度减缓,从而影响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金融硕士金融学综合(选择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金融硕士金融学综合(选择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金融硕士金融学综合(选择题)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证券组合风险的大小不仅与单个证券的风险有关,而且与各个证券收益率间的( )有关系A.协方差B.标准差C.系数D.标准离差率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风险与收益2.一般而言,一个投资项目,只要当其( )高于其资本成本率,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否则,该项目将无利可图,甚至亏损A.预期资本成本率B.投资收益率C.无风险收益率D.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3.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 )职能。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信用产生过程。

信用产生于商品的延期支付,即货币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知识模块:利率4.中央银行成立之初的职能是( )A.最后贷款人B.组织全国票据的交换和清算C.给政府发放贷款D.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物价稳定E.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正确答案:C解析:中央银行成立之初主要为满足政府的融资需要。

知识模块:现代货币创造机制5.引起货币乘数变小的因素有( )A.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能力普遍增强B.银行为活期存款客户提供的服务更加优质C.税率上升引发的逃税动机增强D.定期存款利率下降E.泰德利差(TED)缩小正确答案:C解析:税率上升引发的逃税动机增强会导致地下现金交易增多,货币乘数下降,其他选项会使得货币乘数上升。

E项中,TED缩小,商业银行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负债,故同A项一样,使货币乘数上升。

知识模块:现代货币创造机制6.投资者通过货币资金的利率持续上涨判断出货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 )。

A.聚敛功能B.配置功能C.调节功能D.反映功能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

通过货币资金的利率持续上涨判断出货币市场出现的状况,就是表现金融市场的反映功能。

知识模块:金融市场与机构7.一般而言,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与风险性、收益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 )。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1. 引言1.1 概述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背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有效流通速度呈现逐渐减缓的趋势。

这一现象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调控、金融体制改革、数字货币发展以及货币持有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背景上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凸显。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导致货币需求减少、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疲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流通渠道日益完善,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数字货币的兴起及发展也对传统货币的流通速度产生一定的冲击。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只有深入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对策来应对。

1.2 分析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意味着单位货币流通的频率减少,导致货币在经济中的传递速度变慢,可能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那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能会变得不够灵活,限制了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

在一个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环境中,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会受到削弱,可能会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还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因为货币在经济中的流通速度下降,可能会导致资金过度聚集在某些领域,加剧价格泡沫的形成。

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对经济和金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因素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宏观经济因素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减少,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意愿降低,导致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变慢。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摘要: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等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逐步市场化和国际化,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传递的因素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些问题日渐凸现。

近年来货币政策工具是如何使用,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本文在此对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及经济数据的反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一、引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1929—1933年的大危机使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催生了凯恩斯主义( keynesianism)的形成与发展。

该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

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

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

可见,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然而,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又普遍出现了滞胀的经济现象,滞胀现在又使一批经济学家认识到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引发了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古典主义因此而复活,以弗里德曼( friedman )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在继承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发展了现在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是一常量,价格和工资也相对灵活,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但长期却是无效的,由此他们将滞胀归咎于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失误。

新古典经济学以自发均衡和理性预期假说为前提,论证了被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无效、预料之外的货币政策有效的结论。

紧接着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政策无效性结论,它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3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3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3(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从经济形势变化需要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称作( )。

(分数:2.00)A.外部时滞B.内部时滞√C.操作时滞D.决策时滞解析:解析:考查货币政策时滞的类型和定义,从经济形势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称为内部时滞。

[拓展补充]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发生变动到有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内部时滞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因素。

2.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新政策的出台并加以实施所需要的时间,称作( )。

(分数:2.00)A.外部时滞B.市场时滞C.决策时滞D.行动时滞√解析:解析:考查货币政策时滞的类型和定义。

[拓展补充]内部时滞包括:①认识时滞,指从经济形势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

这种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信息收集的程度、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测能力。

②行动时滞,指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新政策的出台并加以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这种时滞取决于货币当局制定政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

3.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到整个社会的产出、就业、物价、收入等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过程,称作( )。

(分数:2.00)A.产出时滞√B.市场时滞C.决策时滞D.行动时滞解析:解析:考查货币政策时滞的类型和定义。

4.货币政策调整后,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的时间过程,称作( )。

(分数:2.00)A.产出时滞B.市场时滞C.决策时滞√D.行动时滞解析:解析:考查货币政策时滞的类型和定义。

5.下列属于内部时滞范畴的是( )。

(分数:2.00)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解析:解析:考查货币政策时滞的类型和定义。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货币流通速度作为现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影响着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政策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不论是按M1口径还是按M2口径测算,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货币流通速度为何逐年下降,它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标签:货币流通速度M1 M2 影响因素一、问题的提出货币流通速度是现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影响着一国一定时期内有效总需求的大小,并通过有效总需求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是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货币流通量可以看成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而货币流通速度在相当程度上是货币当局所不能控制的,它是由交易和支付制度、人们遵守制度的程度、人们对未来情况预期、利率、信用的发达速度、运输与通讯条件及其他“与流通中货币量没有明显关系”的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

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也曾总结出1∶8的货币投放比率。

但在改革开放进入经济转轨期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将结合我国近年的经济实践,就这一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分析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及GDP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与此相反,货币流通速度则逐年递减,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三、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1.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所谓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活动在国民經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也就是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展。

一般以M2/GDP(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作为衡量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生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个体、私营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货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逐年下降。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2005-2015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2005-2015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2005-2015朱梦琪
【期刊名称】《财讯》
【年(卷),期】2017(000)033
【摘要】引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形势与走向备受全球关注,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正面临着投资减速、外贸下滑、产能过剩、房地产调整艰难等几大问题.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金融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经济更加有效率、更加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2页(P1-2)
【作者】朱梦琪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试析货币流通速度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J], 李俊
2.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2005-2015 [J], 朱梦琪
3.我国货币政策的工具变量效应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997-2004年的实证分析 [J], 乔婕
4.关于我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利用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J], 石柱鲜;石圣东;黄红梅
5.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J], 邵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流通速度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09 4
除了货币供应量以外,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能否有效扩张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货币流通速度。

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大小还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

从目前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虽然增加,但货币流通速度却大幅度下滑,说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较弱。

所以,尽管我国仍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物价及经济增速仍在下滑。

据此,为了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当前我们还必须提升货币流通速度,以此增加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的有效性。

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并提供资金支持。

众所周知,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基础货币或货币乘数上升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银行信贷也会随之相应上升。

在我国,外汇占款一直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

同时,我国央行正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中央政府也在扩大支出,政府存款在下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

今年一季度2月、3月份我国基础货币虽有所下降,但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率也在下降。

去年末我国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为5.11%,今年3月末超额准备金率为2.28%,大幅下降了2.83个百分点。

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会上升,货币供应量也将增加。

例如,今年1月份,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20968.7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2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10572.76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3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23918.64亿元,新增贷款为1.89万亿元。

虽然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上升,但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只有6.1%,创数据公布以来新低。

另外,CPI同比下降1.2%,PPI同比下降6%,市场预期4月份CPI和PPI 将继续维持负增长,降幅还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那么,为什么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在上升,但通缩压力却依然较大呢?
笔者认为,除了货币供应量以外,影响经济能否有效扩张还有另一重要因素--货币流通速度。

即使银行资金能够放贷出去,货币供给增加,但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大小还依赖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根据传统货币数量说理论,一定时期内流通的货币数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国内生产总值,要实现一定规模的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和一定水平的货币流通速度。

即使经济体的货币存量增加,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流通受阻,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交易水平将下降,整个经济规模也会下滑,实体经济增长将会变缓。

其实,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反映了一定量的货币供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下降了,货币扩张对经济刺激的效果下降。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可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扩张货币供应量,但却不能够直接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通常,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变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利率下调,货币需求上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降低,人们并不急于消费和投资,尤其在经济不景气时更是如此。

货币流通速度变慢,通货紧缩恶化;利率上调,货币需求下降,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人们增加消费和投资,尤其在经济高涨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通货膨胀加剧。

在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央行(如美联储、日本央行等)把利率降得很低,人们对货币需求无限大,货币市场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此时,货币流通速度很低,货币政策效果也较弱。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比之下,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却不一样。

政府扩大支出,将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经济会相应扩张,这也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财政政策为何更有效的原因之一。

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来看,2008年一季度货币流通速度为0.1509、二季度为0.1633、三季度为0.1630、四季度为0.2004(数据突增主要是由于年末因素)、2009年一季度为0.1285。

由此可见,2009年一季度,虽然货币供应量增加,但货币流通速度大幅度下滑。

因此,虽然货币扩张,但物价还是在继续下滑,经济增长速度变缓。

当然,除了利率以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还有很多,包括通货膨胀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市场预期等。

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会上升,货币流通速度将会加快;如果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和股票等)的收益率上升了,将降低持有货币愿望,货币流通速度也将加快;如果市场预期经济前景将改善,人们会扩大消费和投资,货币流通速度也将加快。

实际上,货币流通速度与这些因素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加速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上升也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如一旦经济恢复,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通货膨胀将上升。

因此,市场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是,一旦经济转暖,通货膨胀是否会重新抬头,货币流通速度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因此,为了目前促进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交易顺利完成,拉动内需,刺激国内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提升货币流通速度,以此增加货币政策拉动经济的有效性。

一是提升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鼓励企业和居民投资、消费,扩大内需,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在目前经济情况下,信心依然比黄金还重要,企业和居民有信心增加支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经济才能迅速恢复。

二是通过金融创新,直接注资于实体经济,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企业和银行应积极利用金融创新手段发行商业票据、债券或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金融工具,将社会上的闲置资金吸引过来,扩大消费和投资。

这时,即使货币供应量不变,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加快了,总需求、生产、物价都上升了。

三是财政政策更有效,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扩大支出能够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要注重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有效性,用好用足国家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计划、安排,促进经济尽快恢复。

四是有关通缩或通胀的争论,以及宏观经济是否会由通缩转变为通胀,央行更应关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央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能够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但是对货币流通速度应该加以监测、判断,把握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方向、节奏和力度的有效性。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