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漫谈纺纱智能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已来,漫谈纺纱智能化

王果刚

(中国纱线网)

近几年,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纺纱智能化在行业内发展得如火如荼。无锡一棉、江苏大生、魏桥纺织等企业都走在行业前列,在节省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卓有成效。但是纺纱智能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成本过高、技术更新极快;中小企业在这场智能化的大潮中能否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今天我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一下纺纱智能化面临的问题以及突围之路。

智能制造是当前的一大热点,在中国的纺织界,同样也成为大家所高度关心的话题,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断上升的用工成本和人力资源短缺成为纺织企业近年来最大的痛点之一,而纺纱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可以有效解决纺织企业用工多、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质量稳定性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实现纺纱智能化,成为目前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

对于纺纱行业来说,一提到智能制造,似乎有几个标志性的特征。比如说,熄灯生产、工人用iPad操作、粗细络包联……再比如,极低的万锭用工!

老王最近参加了几个以纺织智能制造为主题的会议,分别遇到了无锡一棉、山东魏桥、江苏大生、山东华兴等企业的领导与专家,他们的经验介绍中也都把用工水平的提高作为智能化的成效之一。

无锡一棉宣布,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万锭用工10人!

当然,智能化给传统的纺织工业带来的变化绝不仅仅是用人的减少。

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纺织业前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带来生产技术的创新、产业模式的创新和产业形态的转变!

我们来看看专家们描绘未来中国纺纱产业的一些特征:

纺纱全流程自动化生产;

数字化监控;

智能化管理;

纺纱技术的更加智能复杂;

纺织产品的更加丰富多彩;

工序间物料自动输送;

筒子纱自动打包;

夜班无人值守;

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故障可远程控制与诊断;

万锭用工10人以内;

………

有一个企业的技术专家说,智能纺纱就是要让生产过程中所有看不见的都成为能看得见的,比如纱线张力,钢丝圈速度、胶辊压力………

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

不过老王也听到另外一种声音。

山东华兴纺织集团于2015年年底建成投产的5万纱锭智能纺纱生产线,采用粗细络联一体纺纱系统,实现了半制品、成品的在线检测和控制、筒纱智能包装和输送入库。谈到这条智能纺纱生产线,董事长胡广敏说,花了巨资建成的据称是行业最先进的智能生产线,不知道是不是会成为“先驱”?

老王深有感触。

从业内已经建成的智能化车间看,两大问题非常突出:投资成本极高,技术更新极快。

溢达集团在新疆投资5600万美元建成一个3万纱锭的智能化车间,采用了国际一流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还开发出了IMS集成信息监控系统,实现了生产状态可视化、设备运行状态监控、质量在线检测、能源使用量监控、自动生成生产报表等,实现了从棉包到筒纱的全流程质量测试和控制,产量统计及核算,技术人员可以充分

利用集成信息监控系统,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但据说这个投资额大约是常规方案的6-7倍!不知道智能化带来的效率和价格的提高能否与巨大的投入匹配?

技术更新也是企业在实施智能化项目之前需要三思的问题。我们只要看智能手机,即使是苹果那样的高端产品,过一年就会因为技术更新迭代而导致价格大幅缩水。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互联网的发明不过44年;从门户网站到电子商务的崛起不过5年;从智能手机普及到微商遍地不过1年。在工业领域里的智能化技术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也许今天你签订合同购买的是当前最先进的智能化纺纱设备,等你投产时就会发现已经是型号落后的、需要更新换代的产品了呢!

老王前不久请教过无锡一棉董事长周晔君,深受启发。

从现象上看,无锡一棉是中国纺织行业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其发展的背景与过程。在打造智能化生产体系之前,他们几乎做了十几年的基础工作。老王归纳一下,大概要走过如下的路径:首先是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其次是建设传感网络,实现管理过程的全面数字化;

再次是通过计算机、ERP、互联网+等手段,实现数据的集成处理和管理,加上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

最后才是实现智能化。

老王最大的体会是,他们是完全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循序渐进,积小跬而成大步。这应该是值得大多数企业学习和参考的。

纺纱智能化,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只是一个基础,但其核心却是“智”和“能”的融合问题,“智”体现在设备、仪器等硬件和信息系统等软件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方面;而“能”则要回归到人问题上来,包括人的技术水平及其主观能动性。只有能够真正做到人机有效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因此并不是企业购置了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就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

无锡一棉技术素养的积累和管理经验的沉淀,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具备的。

近日一家叫杭州昇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纺纱智能生产管理云平台产品,引起了老王的关注,他们的专家张永焱曾经全过程参与了天虹纺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他们提出的理念也许更适合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那就是模块化、智能化、平台化、个性化定制,围绕生产制造企业的“人、机、料、法、环”这五大生产要素,提供全流程专业纺纱生产现场技术支持,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双网结合技术,跟随着外界先进网络技术进步的步伐,以纺纱生产企业低投入、模组化、渐进式的推广模式,实现纺纱工厂智能化现场管理。目前中国沿海各大省份都纷纷组织发起“企业上云”的鼓励政策,这将会为我们纺纱生产制造企业带来新的福音。

今天的话题就说到这里,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纱线网微信公众号和中国纱线网纺织大学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