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思考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的一种恒久动力支持系统,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这个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企业文化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在企业兼
并与重组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合则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
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建设企业文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明晰建设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文化融合与创新过程中的主旨
精神。
企业文化核心目标:塑造“企业人”
理解企业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企业文化重在“化人”,即帮助企业的员
工真正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可
以说,企业文化的中心目标就是塑造企业人,企业文化离不开“企业人”的塑造。而在实
际情况中,许多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却倾向在“人”之外设计方案、展开工作,
例如,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购买篮球队、足球队、歌舞团等文娱项目。而事实上,这些
并不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导方面,充其量只是辅助性工具,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塑
造人心、改变观念,从而帮助员工实现由一个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
何谓“企业人”?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员工才称为企业人,当我们谈及人的时候,在
哲学层面讲,人是一个身心复合体,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一个二重性的存在。人既有灵魂,还有肉体,是灵与肉的存在。从人的身体角度讲,人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但除了身
体之外,人还有心灵,心灵的建构构成了人类文化成长最广阔的空间。从人的二重性这个
角度来分析,企业人讲究全身心融入。作为一个企业老板,都不能容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职工,即人虽然在我的企业但是心就没有投入进来,或者说心从来没有在过我的企业。
但这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绝非纸上谈兵,现实中经常发生,这就需要企业积极
主动塑造的“企业人”。
而企业人的塑造是一个过程,这里我们可以把员工的企业实践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合格——投入——创造——忘我。第一个层次:合格员工。“格”代表企业的规章制度,合“格”是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中规中矩地
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一个企业老板对员工的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员工。第二个层次:员
工全身心地、投入性地开展工作。投入性不仅仅是一个身份到位、行为规范的问题,它还
涉及到心理认同、文化认同问题。第三个层次: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员工创新能力的
培养是企业创新的最基础工程。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把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个最基础的工作做好,企业才有可持续的创新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老板眼中不能仅仅盯住高端员工,高端员工当然是人才,但是,这些高端员工的昨天和前天可能就是企业的普通员工,我们应把企业创新的眼光放在企业最基层的地方,对有培养潜质的基层员工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基层员工来说,这种帮助就是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一个人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雪中送炭,而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难做的事也是雪中送炭。从效果上讲,雪中送炭最能赢得人心,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为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可以先在一些企业的细节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专门设立一个信箱——职工合理化建议箱,让员工每月至少提一条关于企业的创新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这种创造性的意识,并让每一个员工都形成这种参与意识,而且应该变成一个刚性要求。最具可操作性的企业创新行为往往来自于企业第一线。在一线操作的员工,可能比工程师的感受更直接,更能知道哪种方法更到位、更效率。假设有一个3 000人的企业,一个员工每月提一条建议,就是3 000条建议,按1%的合理化采中率,则共有30条,用到企业革新上,形成的效益就会很可观。
最后,员工是忘我的员工。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忘我的员工是在企业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要求,并不是说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真正地忘我。例如,有企业的口号是:在岗一分钟,奉献60秒。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员工并不喜欢这个口号,许多员工说看到这个口号感觉老板像张着血盆大口要一口吞掉员工。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倡忘我精神?是因为即使做不到大公无私,做到先公后私还是具有可行性的。特别是在企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员工能不能真正把企业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考虑,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培养忘我精神就是要让企业获得一种企业精神的成长未来、成长空间,例如企业愿景,它就是全体企业员工共同期望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有忘我要素体现在其中。
从管理的高度来看待文化融合与创新
当我们从塑造企业人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的时候,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创新是一种管理诉求。而文化管理则是建设企业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企业经历了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三个历程,特别是对于国企来说,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更深刻。如果把10年作为企业成长的一个阶段,这30多年正好是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文化管理阶段这三个阶段。通过文化建设来超越传统管理视野,提升企业凝聚力,打造高绩效团队,这是一个企业健康成长所不容回避的首先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倡导“管理在现场,指挥在一线”的口号,领导干部要和员工搞“三同”,说明那时候的主要管理模式是经验管理。经验管理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那
就是在人性假设方面,它是一种“经济人”的假设。在老板的心中,员工是经济人,来企
业一天则企业发一天工资。员工也定位自己为经济动物:我来企业并没有别的奢望,只是
为了养家糊口。经验管理的最大优点是领导能够随时掌控企业的运行情况。与此同时,经
验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企业一线中去了,那么相
对应地,企业家对企业的战略、对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精力投入就减少了。现在流行一种
说法,企业家要用80%的时间去思考企业的未来。这句话说明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战略
谋划是很重要的,而在经验管理模式的背景下,企业家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在企业内部,
有时甚至要合衣而睡在办公室,完全不可能拿出这么多时间来思考企业的未来。但是,在
目前这种激烈的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相比起内部处理的细节问题,企业更重要的是
要有明确的发展战略。经验管理的第二个问题在于因为要层层监督、层层管理,导致管理
成本太高。从本质上讲,现场管理的本质就是监督管理,企业家在一线的原因在于企业家
不相信自己不在的情况下员工会好好干活。而人的心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逆反心理:你
越不相信我,我就越不出活。监督管理的客观效果加剧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不信任。可见,经验管理是人治,人治会经常导致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企业文化融合要正视文化差异、各美其美。两个企业在重组过程中,要正视文化差异,不
要简单粗暴地把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说到各美其美,企业都有自己辉煌的过去,成
长的历史,应正视兼并企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简单地忽略这种
企业认同,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费孝通先生在说到两种文化交流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首先着眼于不用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如何相处,其实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也具有这种特点,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有历史,要看到不同
资源的独特价值。文化只有通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形成文化合金,打造出一个
“合金”企业文化。合金意味着文化形态的新的形成,而不是简单的原有文化的相加。
文化融合中的常见问题
文化融合中的常见问题,首先表现为集而不团,忽视文化跟进。虽然整体的协调到位了,但是文化的跟进却没有跟上,而企业最重要的是应该文化先行。第二,漠视员工归属
感和文化认同。企业的老板不要以一种强势的行政命令方式来解决文化认同问题,因为企
业文化是一种塑心工程,即塑造心灵的工程,和制度不一样,制度是束身工程,即制度是
约束规范人的身体行为,而文化是塑造心灵的,所以文化的提升是从身体到心灵的提升工程。束身容易塑心难。制度推行不难,难在老板能不能从我做起,如果能做到,那么制度
不难做到。最难做到的是文化认同,因为文化认同要大家从内心拥戴企业的价值观。企业
文化启动慢,不能操之过急。世界500强企业对文化的改造周期平均为6~8年的时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