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防治对策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一、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天气是大气污染的一种严重表现,主要由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形成。
其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活动排放:许多工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排放物会随着空气流动传播,并聚集成雾霾。
2. 汽车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尤其是柴油车的排放更为严重。
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尾气排放成为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
3. 燃煤排放:燃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应方式之一,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对于大气质量有直接影响。
4.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释放(如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加之低温天气条件下,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稳定性较弱,更易导致其积累。
二、法律层面应对雾霾状况的现状我国对于大气污染和雾霾问题的态度逐渐转变,法律层面的应对也在不断加强。
下面是我国法律层面应对雾霾的一些主要政策:1. 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于2016年实施,明确了大气污染应对的责任和措施,并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
它强调了各地政府的责任,对于重点区域和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控制措施。
2. 废气排放标准:为了控制燃煤和工业排放的污染物,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废气排放标准,要求企业和工厂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
这些标准被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于监管和执法。
3. 车辆尾气排放标准:我国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标准,如国Ⅳ和国Ⅴ排放标准,以降低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此外,对柴油车和老旧车辆的淘汰和更新也是政府的政策措施之一。
4. 温室气体减排: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签署方和实施者,承诺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
三、操作层面的政策建议除了法律层面的应对,我们还可以从操作层面来进一步改善和应对雾霾问题。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雾霾的成因和治理》篇一雾霾的成因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频繁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探讨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方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雾霾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在空气中滞留,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排放等是雾霾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农村焚烧等也是形成雾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雾霾的治理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治理方法:1. 减少污染源排放(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工业污染排放标准。
(2)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结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禁止农村焚烧等行为。
2. 增加环境容量(1)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扬尘。
(2)水体治理:保护水源地,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建设生态屏障:在重点区域建设生态屏障,减少污染物扩散。
3. 提高治理技术(1)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2)智能化监测:建立智能化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治理,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雾霾的形成和扩散,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治理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024年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范文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治理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治理的深层含义,以期为相关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成因1. 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工厂、车辆等排放源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这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失衡的现象,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城市规划与布局不合理城市规划与布局的不合理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一些城市过度集中发展工业、交通等产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导致污染物难以有效扩散和净化。
此外,城市绿化不足、建筑密度过大等问题也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3. 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人不重视环境保护,随意排放污染物,缺乏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空气污染,也使得雾霾天气的治理工作更加困难。
三、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治理哲学思考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治理雾霾天气,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同时,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 科学规划城市发展与布局科学规划城市发展与布局是治理雾霾天气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科学合理,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物扩散条件等因素。
要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有效净化空气。
3. 强化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强化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是治理雾霾天气的必要措施。
要通过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等手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让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环保法规,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雾霾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治理对策,本文将从雾霾的成因、影响因素、治理对策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雾霾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在静稳天气条件下,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易在低空积累,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如山区、河谷等地形,易形成雾霾的滞留和积累。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秸秆焚烧等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质,加剧雾霾的形成。
三、雾霾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雾霾问题往往更为严重。
2. 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会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加剧雾霾问题。
3. 气象条件: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等气象因素,对雾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重要影响。
4. 区域性污染:区域性的污染传输和累积,也会加剧雾霾问题。
四、治理对策1. 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大环保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工业排放和煤炭消费。
2. 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提高车辆排放标准。
3. 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禁止秸秆焚烧等行为。
4. 植树造林与城市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
5.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性污染治理,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6.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对雾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雾霾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层等气象条件,导致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难以扩散。
(2)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例如,山区、谷地等地区容易形成雾霾。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来源。
(3)生活污染:烹饪、取暖等生活活动产生的烟尘、颗粒物等也会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三、治理对策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治理对策:1. 强化政策引导(1)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对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等进行有效控制。
(2)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推广绿色发展模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方式,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提升科技水平(1)研发新型技术: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发力度,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推广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公众参与(1)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鼓励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交通排放。
(3)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交通、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天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以及大气化学反应等。
1.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影响雾霾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气温逆层出现时,空气流动性差,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悬浮物不易扩散,为雾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长期的高温干旱气候以及寒潮等极端天气现象也会加剧雾霾天气的发生。
2. 污染物排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不断累积,为雾霾天气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大气化学反应在特定的气象条件下,大气中的污染物会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这些二次污染物会进一步加剧雾霾天气的严重程度。
三、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针对雾霾天气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治理:1. 优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如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
2. 强化污染源控制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
同时,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的治理,如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等。
3. 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绿地面积。
绿植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减轻雾霾天气的严重程度。
同时,绿化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4.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由于雾霾天气往往具有跨区域的特点,因此需要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策略。
各地区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共同应对雾霾天气。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鼓励公众采取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式,减少个人污染物的排放。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雾霾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因此,对雾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治理对策,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象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现象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滞留,从而形成雾霾。
(2)气候变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大气环流变化,也可能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钢铁、电力、化工等重工业行业的排放是雾霾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等交通工具的排放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3)生活污染:燃煤、燃油等生活方式的污染排放也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4)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绿化不足、建筑密度过大等问题也可能导致雾霾问题的加剧。
三、治理对策1. 政策层面(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染排放进行严格监管。
(2)制定长期治理规划: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有效的雾霾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和责任主体。
(3)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经济,减少工业排放。
(4)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合作,实施雾霾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2. 技术层面(1)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应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和减排效果。
(2)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燃煤、燃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
(3)加强大气监测:建立完善的大气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浓度,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使用,减少交通排放。
3. 社会层面(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雾霾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公众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工作,如参与志愿者活动、提供污染线索等。
《2024年雾霾现象下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范文

《雾霾现象下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大气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其中,雾霾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已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雾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本文将针对雾霾现象下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进行法律对策的研究和探讨。
二、雾霾现象及其影响雾霾现象主要指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升高,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的现象。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生活燃煤等多个方面。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对交通、农业、生态等多个领域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现状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原则、责任主体、管理措施等内容,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现有法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四、法律对策研究(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不足,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应明确各级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
其次,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此外,还应制定更加具体、可操作的管理措施,如排放标准、污染治理技术规范等。
(二)强化执法力度执法是保障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关键。
因此,应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
一方面,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应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
同时,还应加强执法监督,防止执法过程中的腐败和不正之风。
(三)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应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首先,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排放标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规定。
《2024年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范文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雾霾天气的形成,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排放的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形成了雾霾。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如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等。
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雾霾天气的另一重要原因。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活垃圾等,都是雾霾天气的重要来源。
此外,城市规划不合理、绿化不足等因素也会导致雾霾天气的加剧。
三、哲学思考面对雾霾天气,我们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我们的活动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活动的局限性。
我们的活动虽然创造了文明,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上认识到人类活动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
四、治理方法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推动企业加强环保意识,减少污染排放。
2.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如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减少浪费。
3. 城市规划与绿化城市规划应该注重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
同时,应该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工业布局等,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4. 科技创新与应用科技创新是治理雾霾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更加有效地监测和治理污染源,提高治理效率。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结论雾霾天气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2024年雾霾现象下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范文

《雾霾现象下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雾霾现象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雾霾现象下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雾霾现象概述雾霾是一种由大量烟尘、污染物等形成的空气污染现象,主要由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等污染源造成。
雾霾天气不仅使空气质量严重下降,还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因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三、当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
这些法律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由于雾霾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的法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法律对策研究(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雾霾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污染者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加强执法力度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应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和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者依法严惩不贷。
同时,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推广绿色发展模式推广绿色发展模式是防治雾霾的重要措施之一。
应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排放;鼓励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使用;鼓励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化率等。
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四)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雾霾现象具有跨区域性特点,因此应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
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制定治理方案和措施,共同应对雾霾现象。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雾霾问题,本文将从雾霾的成因、影响及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象条件:大气稳定、风速低、湿度大等气象条件容易形成雾霾。
这些气象条件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从而形成雾霾。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雾霾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影响。
如山区、盆地等地形容易形成局部气流循环,使得污染物在局部地区积聚。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排放等也是雾霾的重要来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排放对雾霾的贡献越来越大。
(3)生活污染: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农田焚烧等也是雾霾的来源之一。
此外,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燃煤排放等也会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三、雾霾的影响雾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雾霾中的颗粒物能直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其次,雾霾还会影响能见度,给交通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此外,雾霾还会对植物生长、土壤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
四、治理对策1. 控制工业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放监管,严格实施环保法规,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2. 减少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车辆尾气排放。
3. 治理生活污染: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的管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排放。
此外,加强农田管理,防止农田焚烧等污染行为的发生。
4. 气象调控:利用气象手段进行雾霾治理。
例如,在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而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减少排放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增雨等方式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
《2024年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范文

《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天气成为全球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尤其在冬季,中国部分城市常被浓重的雾霾笼罩。
这种天气的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质量,也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及预防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天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污染物包括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生活垃圾焚烧等产生的有害物质。
当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雾霾天气。
此外,气象条件也是影响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
如气温低、湿度大、风力小等气象条件容易使污染物在大气中滞留,从而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三、雾霾天气的治理针对雾霾天气的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强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排放量。
其次,应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此外,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出行也是治理雾霾天气的重要措施。
例如,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等。
在技术层面,可以利用先进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等措施,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气象条件进行人工干预,如利用人工降雨等方式清除大气中的污染物。
四、雾霾天气的预防预防雾霾天气同样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雾霾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其次,倡导绿色生活,鼓励人们使用环保产品、减少能源消耗等。
此外,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雾霾天气带来的影响。
如减少室外活动、佩戴防护口罩等。
在政策层面,政府应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防治雾霾天气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同时,还应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环保科技研发,为治理雾霾天气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
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

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引言: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成为中国大陆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雾霾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空气质量,还涉及健康、经济、社会稳定等多个层面。
在这种背景下,雾霾天气引发了一系列法律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包括环境立法的不足、责任追究、公众知情权和刑事法律保护等等。
一、环境立法的不足在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中,首先需要面对的是环境立法的不足。
当前中国的环境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但是在雾霾治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雾霾天气的具体防治措施规定并不明确,也没有设立具体的行政机关负责雾霾治理等等。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环境立法,定义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行为。
此外,还应该强化环境权益保护,加大对企业等污染源的严格监管和处罚力度,以提高雾霾治理的效果。
二、责任追究在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中,还需要重点关注责任追究的问题。
雾霾治理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它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主体的责任问题。
首先,政府需要承担起雾霾治理的主导责任,加强监管、制定政策和措施,确保治理进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企业应当负有生产和经营责任,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遵守环保相关法规。
最后,个人应当要有环保意识,减少个人行为所引起的污染,如减少机动车使用、合理使用能源等。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建立起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并实施有效的监督、调查和惩罚机制。
三、公众知情权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还需要关注公众知情权的保护。
公众作为雾霾治理的直接受益者和承受者,有权了解雾霾状况、治理进程和相关政策等信息。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公众对雾霾天气的信息获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目前,雾霾相关的监测数据和信息较为闭塞,缺乏透明度和及时性。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建立起公众知情权的保护机制,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公开雾霾信息,提供相关的防护知识和建议,同时完善监测网络和报告制度,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雾霾信息。
《2024年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范文

《浅谈“雾霾”成因及治理》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雾霾天气因其频发性和危害性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雾霾的成因,探讨其治理措施,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雾霾的成因雾霾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这些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2. 机动车尾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
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容易形成二次污染物,进一步加剧雾霾天气。
3. 气象条件:不利的气象条件如静风、逆温等,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4. 城市绿化不足:城市绿化不足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绿地对空气中的粉尘有很好的吸附和净化作用,城市绿化不足则导致空气中的粉尘难以得到有效净化。
三、雾霾的治理措施针对雾霾成因,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
以下是主要的治理措施:1. 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减少废气、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2. 改善交通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高排放车辆的行驶,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同时,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
3. 气象条件利用:通过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改善不利的气象条件,促进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4. 加强城市绿化:加大城市绿化投入,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
绿地对空气中的粉尘有很好的吸附和净化作用,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5. 法律法规完善: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氛围。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雾霾不仅降低了空气质量,还对交通、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了解雾霾天气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雾霾天气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层等气象条件容易导致污染物在低空积聚,形成雾霾。
(2)地形地貌:山地、盆地等地形地貌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等交通排放也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3)生活污染:燃煤、燃油等生活污染物的排放也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雾霾天气的影响1. 对环境的污染:雾霾天气使得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升高,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 对交通的影响: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影响交通安全。
3.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中,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四、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1. 源头控制(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减少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鼓励发展绿色产业。
(2)减少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质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3)控制生活污染:加强燃煤、燃油等生活污染源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
2. 治理措施(1)强化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更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
(2)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状况,为治理提供依据。
(3)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4)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五、结论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要有效治理雾霾天气,需要从源头控制入手,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雾霾天气日益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焦点。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 气象条件(1)静稳天气: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的重要气象条件。
当大气层结稳定,风力较小,空气流动性差时,污染物容易在近地面层积聚,形成雾霾。
(2)湿度:湿度是影响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有利于颗粒物的吸湿增长,从而加重雾霾程度。
2. 人类活动(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也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
(3)生活污染:燃煤、燃油等生活污染源同样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三、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针对雾霾天气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治理措施:1. 源头控制(1)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鼓励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2)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3)加强交通管理: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2. 技术手段(1)提高污染物治理效率:加强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污染物治理效率。
(2)利用科技手段:利用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1)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2)鼓励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参与环保志愿活动等,共同保护环境。
四、结论与建议雾霾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多管齐下。
《2024年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范文

《雾霾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雾霾天气频发,成为我国众多城市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雾霾不仅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分析雾霾的成因并制定有效的治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文将对雾霾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雾霾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容易导致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累,形成雾霾。
(2)大气湿度:适宜的湿度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持续。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重要来源。
(2)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雾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3)生活排放:农村地区生物质燃烧、城市供暖等生活排放的污染物也是雾霾的来源之一。
(4)区域性污染:某些地区的工业、交通等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区域性污染严重,容易形成区域性雾霾。
三、治理对策针对雾霾的成因,应采取以下治理对策:1. 源头控制(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减少高污染行业的比重。
(2)加强工业排放标准:制定严格的工业排放标准,并确保企业达标排放。
(3)绿色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高排放车辆的行驶,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
(4)农村污染治理:加强农村地区生物质燃烧的管理和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
2. 过程控制(1)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如空气质量监测站、排放控制设施等,实时监测和治理大气污染。
(2)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形成跨区域的污染防治机制,共同应对区域性雾霾。
3. 政策支持与引导(1)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环保产业和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2)宣传教育: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3)法律保障: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结论雾霾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雾霾的成因和治理》篇一雾霾的成因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频繁地影响着我国各大城市。
其高浓度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深入了解雾霾的成因及有效的治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雾霾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二、雾霾的成因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是影响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静风、低湿、逆温等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使得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形成雾霾。
此外,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和消散。
2. 人为因素: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建筑扬尘等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建筑物、道路和车辆使得扬尘和尾气排放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雾霾的严重性。
三、雾霾的影响雾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环境影响:雾霾中的颗粒物会吸附在大气中,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出行。
同时,这些颗粒物还会对建筑、植物等造成损害。
2. 健康影响:长期暴露在雾霾环境中,人们易患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雾霾的危害更为严重。
四、雾霾的治理针对雾霾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气象条件,降低雾霾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1. 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如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消费量。
2. 控制工业排放: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对工业企业的排放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应加强监管,推动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3. 优化交通结构: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等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减少交通拥堵和车辆尾气排放。
4. 增加绿化面积:城市绿化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可以吸收大气中的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
《2024年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范文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成因及其治理的哲学思考》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治理策略。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1. 环境因素城市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因素。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使得雾霾天气频繁出现。
2. 人文因素除了环境因素外,人文因素也是导致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此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不力,也是导致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三、治理雾霾天气的哲学思考面对城市雾霾天气频发的现象,我们应该从哲学角度出发,思考治理雾霾的路径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环境问题,制定科学的治理策略。
最后,我们要注重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四、治理雾霾的具体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大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
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2. 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是治理雾霾的重要途径。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产业发展,减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是治理雾霾的基础。
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4. 科技手段的应用科技手段的应用也是治理雾霾的重要途径。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

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法律层面应对状况与操作层面政策建议雾霾问题近年来成为了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挑战之一。
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有效应对雾霾天气,必须加强法律层面的应对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操作层面政策建议。
一、雾霾天气的成因1. 煤炭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来源,过度开采和使用煤炭导致大量的燃煤排放物进入大气中,成为主要的雾霾成因之一。
2. 工业生产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特别是重工业和化工产业的排放对雾霾贡献较大。
3. 机动车尾气排放:机动车普及率的提高导致了大量的尾气排放,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颗粒物等成分对雾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地区以燃煤、生物质燃料等为能源的农村居民和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等活动也对雾霾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法律层面应对状况1.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提高法律对雾霾防治的规范性、刚性与有效性。
2. 强化环境监管力度:加大对排放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环境违法行为的成本,对违法企业依法追究责任,并采取有效的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 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政府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确立目标、任务和时间表,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治理大气污染的合力。
三、操作层面政策建议1. 促进清洁能源发展: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减少煤炭消耗,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应用。
2.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环保监管,推动工业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优化交通结构:鼓励城市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推广电动车,并加大对柴油车的治理力度,控制车辆尾气排放。
4. 提倡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 雾 霾 ;PM2.5; 法 律 规 制 ; 预 防 ; 治 理 ; 救 济 基金项 目: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青 年 资 助 项 目 (12CFX091);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11YJA820124);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J12WB11);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发 展 计 划 (4083/112007); 山东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 (4072/112030) 作者简介:白洋,男,法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山东 淄 博 255049); 刘 晓 源, 男, 法 学 博 士,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 中 图 分 类 号 :D922.68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0169(2013)06-0027-07
第三,公众和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雾霾的频发 不仅是 “天灾”更多的源于 “人祸”,公众社会责任 感的缺失亦是导致环境生态恶化的主要诱因。民众 的范围不仅包括对环境污染负有直接责任的中小企 业,还包括现实生活中以邻为壑的环境污染者个人。 比如,企业为了经济利益逃避环境治理责任,直排 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气。公众个体在环境保护面前亦 虚伪而缺少行动力,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如豪宅、高 排量汽车等,成为大多数人竞相追逐的炫耀目标追 求。而雾霾的频发,公众不单单是受害者,也是施 害者。只有当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成为社会个体普 遍追求的生活方式,才能降低雾霾发生的频率。
白 洋,刘晓源
摘 要: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诱因源于空气中 PM2.5含量超标。我国现 有 和 雾 霾 防 治 相 关 的 法 律 制 度 从 植 根的法治土壤到制度具体实施都存在诸多问题,主 要 表 现 为 立 法 理 念 滞 后 、政 府 责 任 缺 失、PM2.5 法 律 规 制 空 白、总量控制有待完善、机动车尾气监管有待加强等。根治雾霾的对策亦须从上述层面入手,在预防为主、防 治结合立法 理 念 的 指 引 下, 通 过 落 实 政 府 环 境 责 任, 按 照 源 头 治 理 和 总 量 控 制 的 治 理 模 式, 从 “防”、 “治”、 “救济” 三个层面,运用规划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环评制度、总量 控 制 制 度、 区 域 联 防 制 度、 预 警 监 测 制 度 等 手段,全过程监管,才能实现对雾霾的有效治理。
环境公共物品的维护离不开政府的公权力干预。然 而,如果政府缺乏监管,权利寻租、渎职懈怠、徇 私舞弊、贪污腐败等弊端便随之而来,导致 “政府 失灵”现象。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管中同 样存在上述症结。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以及专项规 划的制定 (比如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战 略)、 项 目 的 审 批、具体监管执法等领域,受地方利益、个人政治 前途因素及信息不足、认识能力有限等主客观因素 的影响,往往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利益,政府 执政思路的迷失对雾霾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 责任。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制定有 “政府环境责 任”的相关规定,但是在具体的问责机制上却缺少 “细则性” 的规定,最 终 导 致 “政 府 对 环 境 质 量 负 责”沦为具文。另外,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公益诉讼 特别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缺失,使得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毒瘤难以根除,大量环境法 律法规如同虚设,严重影响了现有的大气环境的治 理效果。因此如何有效落实政府的环境责任,促其 严格环境执法,成为解决雾霾问题的关键所在。
② 以广东的雾霾天气成因为例,广东的北面有南岭,当 北 方 来 的冷空气不够强,不能翻越南岭的 时 候,广 东 就 出 现 小 静 风 气 候,加 上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 越 高,使 风 流 经 城 区 时 明 显 减 弱。 静 风 气 候 的 出 现 ,不 利 于 大 气 污 染 物 向 城 区 外 围 扩 展 稀 释 ,积 累 起 来 就变成了灰霾。广东灰霾天气最严重的 时 间 是 每 年 的 10 月、11 月、 12月和次年的1月,而 灰 霾 的 出 现 与 冷 空 气 的 周 期 基 本 一 致 ,当 北 方 的 冷 空 气 够 强 ,能 够 翻 越 南 岭 时 ,广 东 的 灰 霾 天 气 也 就 消 失 。 参 见 周 郎 若 :《灰 霾 绕 不 过 去 的 话 题 》,《人 民 之 声 》,2010 年 第 10 期 。
第 13 卷 第 6 期 2013 年 11 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3 No.6 Nov.2013
“雾 霾 ” 成 因 的 深 层 法 律 思 考 及 防 治 对 策
— 28 —
白 洋,等:“雾霾” 成因的深层法律思考及4] 因此,立法中 应 尽 快加入 PM2.5防治的规定才能有效应对雾霾。
第二,总量控制的范围和标准有待提高。雾霾 产生的实质根源在于人类的排放行为超出了大气容 量极限,即违背了环境科 学 上 的 “负 载 定 额 律”①。 因此,实施总量控制是应对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天 气的基本手段。现行的 《大气污染防治法》 亦采纳 了这一基本制度,但是其适用的范围仅限于 “尚未 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 定的酸雨控 制 区、SO2 控 制 区”, 导 致 雾 霾 频 发 的 PM2.5并没有 纳 入 到 总 量 控 制 的 范 畴 中, 这 不 得 不说是 现 有 法 律 的 一 大 缺 陷。 此 外, 当 前 SO2 的 减排量远高于现有大气环境容量极限,仍需进一步 加大减排力度。据环保 部 统 计 数 据 显 示,2010 年, 全国 SO2 总排量达2 320万吨,而我国现有的大气 环境容 量 只 能 容 纳 1 000 多 万 吨 SO2, 每 年 2% 左 右的减排量远不能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的要求。要根 本改变现有大气环境质量,各类大气污染物至少要 在现有 排 放 基 础 上 减 排 30% ~50%, 甚 至 更 多, 才能实现空气质量的扭转 。 [5]
一、引 言
试图探寻问题应对之方,希冀能够为我国大气环境 的改善有所裨益。
2013年以 来, 我 国 中 东 部 地 区 相 继 出 现 了 长 时间和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整个华北、黄淮、甚至 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 民群 众的身体健 康 和 日 常 生 活 ①。 雾 霾 天 气 的 形 成 既有客观上的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主观原因。从 客观原因来看,如果空气湿度较高,又适值气流变 化不大,导致大气水平流动变弱的情况下,极易出 现雾霾天 气[1]。2013 年 伊 始 的 雾 霾 天 气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气 候 环 境 下 促 成 的 ②。 从 主 观 原 因 来 看 , 引 发 雾霾天气的直接 诱 因 是 大 气 中 细 微 颗 粒 物 (PM10 和 PM2.5) 含量 严 重 超 标。PM2.5 主 要 来 源 于 工 业生产、汽车尾气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据中国科 学院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专项研究组对北京年 初雾霾的监测结果显示,机动车、燃煤采暖及工业 排放对北京强霾污染的 “贡献” 超50% 。 [2]
雾霾的复杂成因决定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综合 治理的手段,其中,系统而有效的法律应对机制是 雾霾防治工作的根本保障。本文拟从法律制度运行 的视角来分析现有雾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
二、雾霾防治相关的法律制度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
“雾霾” 的频发,不禁让我们反思现有大气污 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缺失及存在的问题。
(一) 雾霾防治相关的法律现状 当前,在和雾霾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形
① 例如2013年的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 陷 入 严 重 的 雾 霾 和 污 染 天 中 ,遭 遇 “史 上 最 脏 ”,还 正 在 向 南 北 扩 张 。 中 国 环 境 监 测总站重点监测的33个城市,空 气 质 量 级 别 都 是 “严 重 污 染”,北 京 PM2 5浓度逼近1000。市 民 抱 怨 “空 气 有 毒”,还 严 重 影 响 了 交 通, 多 地 高 速 关 闭 、航 班 取 消 或 延 误 。 参 见 王 彬 辉 :《面 对 雾 霾 ,我 们 必 须 有 所 作 为 》,《人 民 法 院 报 》,2013 年 1 月 17 日 。
(二) 雾霾相关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综上,我国在与治理雾霾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 的法律规制上并不比发达的工业国家落后多少,甚 至许多治理手段为我国首创,如三同时制度、在线 监测制度等。然而,超前的大气环境立法并没有遏 制日益恶化的大气污染,甚至出现雾霾频发的严重 污染事件。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有法律制度中症 结所在。从整个制度的运行来看,问题主要出在以 下几个环节: 1.宏观层 面 法 治 运 行 环 境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第 一,立法理念滞后。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法》 在 立 法 目 的上持 “目的二 元 论”, 即 在 经 济 发 展 和 环 境 保 护 这对范畴中,既要 “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 境,保障人体健康”, 还 要 “促 进 经 济 和 社 会 的 可 持续发展”, 二 者 并 行 不 悖, 并 无 主 次 之 分。 然 而 在现实的法律运行过程中,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很 难协调一致,往往是牺牲环境利益保障经济利益, 从而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加大了环境治 理的成本,这是大气污染防治法甚至是我国当前整 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 目的二元论的立法模式从本质上来看,仍是一种狭 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主导的产物,其忽视了环境 自身的价值,已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理念。环境利 益优先经济利益的立法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环境 立法的主流趋势 。 [3] 因此,立法理念上的转变 势 在 必行。 第二,政府环境责任缺失。大气环境是一种典 型的公共 物 品, 具 有 非 竞 争 性 及 非 排 他 性 显 著 特 征。在公共物品的治理上,经济人的自利性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