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谈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谈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一、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条件(一)先天因素。
在气质与性格上,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先天差别。
这种差别是由父母因素、家庭因素、血缘和地缘因素等造成。
例如,抑郁质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同情心,这类人看不得别人受苦。
(二)后天因素。
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怎样做人,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为恶,这些观念的形成是从家庭起步的,因此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理想人格的形成和规范作用很大,它要求家庭中的成人对孩子不仅要进行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更主要的是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不仅要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方面的训练,更要进行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和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训练。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新三字经》第2页,广东教育出版社)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因为德智在全部教育过程中起统帅指导作用,它决定智育和其它教育的方向和道路。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学校教育的特点是规范性,学校是学生理想人格形成的主要场所。
学校教师不仅要讲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参加未来社会实践的本领,还要为学生指明社会规范好坏、是非的标准,指明社会行为的善恶、美丑、真假的标准,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感悟人生的能力,通过自我反思与实践,达到人格的净化与升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时刻在影响学生,都有学生在模仿,因此,学校教师不仅是学生智力心灵的工程师,更是学生人品人格的工程师。
二、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一)理想人格的塑造起步于人类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获得和自我在众人中的形象的关注,深化于人与人之间关系重要性的感悟。
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们,对自我人格的塑造,首先表现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主动接触人,广泛交友,主动涉世是理想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
在涉世进程中态度热忱、和气诚恳、谦虚谨慎也是一种必要条件。
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
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引言: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对于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期间是我们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塑造理想人格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想人格的定义入手,探讨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塑造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一、理想人格的定义与内涵理想人格是指个体所追求和钟爱的高尚品质和道德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人在道德价值取舍中所选择和追求的人格特征。
理想人格具有积极向上的品质和道德准则,包括责任感、诚实守信、勇气、自律、正直、宽容等。
理想人格是我们与他人相处和发展的基准,也是我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社会价值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大学生理想人格是指大学生基于个体自身对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念,所形成的高尚品质和道德特征。
作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大学生要具备爱国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追求卓越的学术品质:大学生应当具备追求卓越的学术品质,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学术研究上不断追求创新。
3. 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应当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4. 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应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适度锻炼身体,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
5. 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应当具备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思考、独立决策和创新解决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并且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三、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
塑造理想人格需要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等方面进行。
1. 自我认知:大学生首先需要对自己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价值观念。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1、总和式定义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
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
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略论《孟子》的理想人格
2017.04一、理想人格概述人格是指人在世界万物中的格位,主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和格式。
从实质来看,人格是对道德理想的体现,但与一般道德理想不同,人格理想是对人格的进一步转化,可以表现出具体的形态,成为人格典范。
理想人格就是在某一种文化中,受到人们极力推崇和尊重的人格范型,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文化中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特征。
理想人格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完美至善的,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它与现实人格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是人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表现为一定的超前性。
二、《孟子》对理想人格的阐释1.人性善《孟子》理想人格学说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性善”,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羞恶、恭敬以及是非“四心”,这可以看作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区别人与动物之间差异的主要特征。
这“四心”的延续就是其中道德修养的延续。
同时孟子也认为,如果人们主观的努力程度不够,或者是受到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都有可能会丧失“本心”。
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希望保持善的本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教育。
2.人皆可以为尧舜尧和舜作为我国古史中的圣明君主,受到古代以及当代人的仰慕,其思想道德已经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是理想人格的典范。
《孟子》中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其含义主要是尧、舜所具备的理想人格是可达到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与尧、舜相同的理想人格。
从中可以看出,孟子的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并以尧舜的理想人格为目标,提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修己、善其身孟子认为,如果想使社会和谐,那么社会中的所有个体都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这也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的“修己”“善其身”强调的都是在道德观念上注重自律和自重。
首先,人们如果想成为有道德的人,必须做到修己、善其身。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目标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吃喝需求的话,则与动物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人们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略论《孟子》的理想人格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蔡君52DOI:10.16412/ki.1001-8476.2017.11.026ywjszxk@修养,加强对良好品格的培养,塑造理想人格。
巴金构建理想人格形象的特征
巴金构建理想人格形象的特征人格是一个普通而复杂的概念,对它的解释各有不同,从伦理学的角度,人格是指“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1 ”这就是说,人格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是人处事为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准则,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格是个人自然心理和文化心理的总和,是现实的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本2 。
这说明人格的形成有各种因素,有生理基础、外部世界、文化观念的原因,最终才形成人的本质精神。
这种本质精神又转化为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
综合上述两种观念,人格就应该是在长期的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社会影响之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它对人的行为规范、人生态度起着强烈的制约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是一种社会文化学的解释,它反映在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任何作家都不能回避。
“没有人格的作家,就不能算好作家,没有思想的作品也不能算好作品,人格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
”3 歌德说的好:“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4但是不同的文化观念造成不同的人格品位。
作家只要生活在社会生态环境之下,受到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教育,就必定要形成一种文化观念,并以此来认识社会,左右自己的人生。
文化观念是作家对本传统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接受、认同、整合之后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对作家的人生态度、创作倾向起着历史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1. 巴金理想人格的第一个特征――善良巴金从小是在“人类之爱”的熏陶下度过的。
母亲“爱一切的人”的思想对巴金的创作思想影响极为深刻。
“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在我的幼小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5 不仅如此,母亲还教巴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奴婢,怜恤他们” 6。
在巴金幼小的心灵里,母亲总是和爱结合为一体的,这对他一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巴金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常常提到这一点,《序》里说:“她给了这颗无所不爱的心,她教我爱人祝福人。
[重点]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
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
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
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
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
《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
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
对理想人格的理解
对理想人格的理解
理想人格是指在伦理学、心理学、法律等不同领域所提出的、对于一个人应有的优秀个性品质的集合。
它代表了人们对于自身人格素质的最高期望和追求,通常包括良好的道德品格、卓越的个人能力、高尚的情感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等。
在伦理学上,理想人格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圣人”的境界,即达到了道德高度的人。
在心理学上,理想人格则是指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优秀性格、气质、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
在法律上,理想人格则是指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和素质,即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法律人格和道德品格。
理想人格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复杂、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个体在自身的道德、能力、情感等方面不断努力和提高。
同时,理想人格的实现也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
大 的 必要 性
关键 词
中图分 类号 : 6 1 G 4
文 章编 号 : 0 90 9 (0 90 .1 . 1 1 0 . 5 22 0 ) 1 70 3
理想人格是对一个人的人格终极 目标的设定, 是符合社会 发展需 要 的人格 。 人才强 国战略是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由之路 , 当代 大学生是 国家未来人才梯 队中的中坚力量 ,在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
心 价 值 体 系 , 养 全 面 发 展 人 才 的 需 要 培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在教育 实践 中历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 品质教育的重要性 , 把它们作 为与科学文化知识同等重要的 目标纬度加 以实施, 人格正 而 是思怨政 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集 中体现, 理想人格是 当代大学生人格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 e A d S cey
{占 l 轴会 ; I J
29( ) 0.L 01-
当代 大 学 生 理 想人 格 塑造 的 重大 意义
刘
摘 要
塑造 日益显现 其 重 大意 叉。
登
李娜娜
在 知识 经 济初显 端倪 的今 天 , 才 的素质 在 国家发展 、 会 进 步 中具有 决 定作 用 , 人 社 因此 , 强 当代 大学生理 想人 格 加 大学生 理 想人 格 塑造 意义
可 塑 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 国际地位 日益提 高, 中国不仅一举洗刷 了任人欺凌的百年耻辱 , 在 国际环境中处于近代以来 的最好时期, 而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 日
可 待 。 活 在 祖 国 和 平 崛 起 进 程 中 的 天 之 骄 子 , 然 需 要 满 腔 的 热 情 生 诚
对人格一词的解释
对人格一词的解释
“人格”一词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个性、性格、特质、行为模式和思想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心理学中,人格被认为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它包括个体的情感、认知、动机、价值观、态度、信仰等方面,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人格也可以指一个人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以及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反映了个体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行为表现,同时也受到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当代中国_理想人格_的塑造_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_理想人格_的阐释
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塑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阐释①王根顺 陈秋生 郝路军(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思想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备受推崇。
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外,更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研究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发展,对于构建当前我国理想人格,引导国人良好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格;社会现实;传统文化观念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01-0264(2007)02-0011-04Shape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 G G en -shun ,CHEN Qiu -sheng ,HAO Lu -jun(Lan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 Institute ,Lanzhou ,G ansu )Abstract :In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ideal personality is one of the fundmentalities and co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was praised highly in every stage of history.In addition to being influ 2enc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also go hand in hand with social reality.To study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hinese history can b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Chinese current ideal personality and to lead to good spiritual pursuit.K ey Words :ideal personality ,social reality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 作为教育思想的目的指向或最终归宿,理想人格是人生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其为教育规定了高远的目标和人性改造的发展方向。
论儒道佛三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构成的意义
论儒道佛三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构成的意义摘要:君子、真人和菩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它们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格的构成至今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君子人格可以使大学生在人格构成上具有关怀他人、重情守信、文质彬彬等品格;真人人格可以使大学生在人格构成上具有宽容、豁达等品格;菩萨人格可以使大学生在人格构成上具有智慧、悲悯、愿望、意志等品格。
关键词:理想人格;君子;真人;菩萨;大学生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且结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在人格修养上分别有君子、真人和菩萨的目标,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多重人格, 根本上讲均是受此三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实际上,和对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成的影响一样,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构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德育,就其基本方面来讲是成功的, 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目前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就是,我们在才、德问题上偏重了才的培养,而于德的一面则重视得还不够,在才的培养上又受工具理性的影响而偏重了其功利性和应用性的一面。
再者,尽管我们也耗费了极大的力气来进行德育,但我们的德育却因流于相对空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价值观的教育而使其成效不能令人满意。
对于以上不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关于理想人格的定位能够对我们起到一定程度的补救的作用。
一、儒家理想人格及其对大学生人格构成的意义《资治通鉴》上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1]。
就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的定位可见,儒家是以德才结合为标准来定位人格的。
一般说来,尽管儒家也认为通过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实际上圣人的层次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就连孔子自己也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2]47,孔子的圣人的地位是后人追封的。
圣人的要求极难达到,小人或愚人的人格,又是为人所不齿的,故对儒家来说,其理想人格实际上是君子。
【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培育新时代理想人格
【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培育新时代理想人格【摘要】在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应注重自愿与自觉、自律与他律、德育与才育和重义与趋利等四个方面的统一。
【关键词】人格;理想人格;儒释道;马xx主义不管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还是在日常言语表述中,“人格”一词被广泛使用,从不同侧重点出发,人格含义众多,并未形成统一认识。
从词源学上讲,我国古代汉语中有“人性”、“品格”之类的词,却并未出现“人格”一词的连用。
“中文中的‘人格’这个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人格’一词则来自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
”我们通常认为,英文personality 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而persona一词最初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理想人格,指的是理想中的人格状态,针对现实人格而言,是一种超越人格,是一种想要达到而又很难达到的人格境界。
狭义地理解,理想人格是某一社会、某种文化中人们最为推崇的人格模型,它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
广义地理解,理想人格是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后的存在状态。
理想人格是各个时代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人格化身,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区域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间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理想人格不是唯一的,不存在普适性。
一、儒释道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影响至深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在社会领域呈现出来的面貌主要是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总体来讲是追求天人合一,具体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圣贤。
内圣的核心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要符合“仁”的标准,外王的核心就是实现社会理想,总的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圣贤的人格内涵标准不一,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必也圣乎”(《论语·雍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荀子认为“圣人者,人之所积也”,所以“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
人格第一单元人格概述一人格的定义人格是各种心理.课件
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第2页,共75页。
人格的特性
▪ 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都不一样
▪毛泽东、周恩来、基辛格、周笔畅、T. Hanks
▪ 整体性:各种心理特性构成一个整体,否则“人格分裂”
• 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 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 气质无好坏之分。 •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
第6页,共75页。
(2)性格
• 性格(character)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 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 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 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
第10页,共75页。
• 本我(id) – 位于底层。
– 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心理需要。
– 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Freud称其为libido。 – 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和混乱无序的。
– 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ego)
– 位于中间层。
– 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 – 其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调节本我,一方面受制
第16页,共75页。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操作方式5×操作内容4×操作产品6)
第17页,共75页。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高和低,正态分布) ▪ 能力类型的差异(个人的特长)
▪ 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早慧和大器晚成)
第18页,共75页。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作者:刘登李娜娜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1期摘要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今天,人才的素质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日益显现其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意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17-01理想人格是对一个人的人格终极目标的设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
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人才梯队中的中坚力量,在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格危机”的状况下,大学生理想的塑造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历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把它们作为与科学文化知识同等重要的目标纬度加以实施,而人格正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理想人格是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的价值追求,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热切期望和要求,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思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培养,能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发展,主动做好意思形态工作,做到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永远占据大学生的思想高地。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实现未来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同样,真正的人才绝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容器,而是科学知识与理想人格和谐发展的时代精英,这样的人才才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的成长还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之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生理发育和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格的塑造
***
人格的塑造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 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 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 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 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 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 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人格的塑造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 同的。
人格的塑造
1 2 3 4
外倾思维型
内倾思维型
5 6 7 8
外倾感觉型 内倾感觉型
外倾情感型
内倾情感型
外倾直觉型 内倾直觉型
人格的塑造
一、健康人格的特征 健康的人格,不仅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 也是人们充分发展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具有 健康人格的人,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有意识 地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正视自 己,正视过去,面对现实,注重未来,渴望迎 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 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我们日常生 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人格的塑造
气 质 的 四 种 基 本 类 型
胆汁质(兴奋型):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勇敢
积极,但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暴躁,具有很高的兴奋性 和较弱的抑制力,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克服 在达到既定目标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但是,一旦精力消 耗殆尽,往往对自己的努力推动信心。胆汁质的人适合 做开拓性的工作,如进入商界会有不错的成绩,但是要 克服自制力不足的毛病,否则成不了大器。 多血质(活泼型):神经过程平衡而灵活、活跃好 动、表情外露、善于交际、适应性强,但做事缺乏持久 性,注意力容易转移,适合从事多变和多样化的工作。 他们是杰出的活动家,对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够持 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工作受挫或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时,热情就会锐减。记者、管理人员、律师、公关与人 事工作很适合他们。
孔子理想人格
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说起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学说,到底定义是如何,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法,没有标准的衡量范式。
一般看来,将孔子的“理想人格”定义为以下几个版本:第一种,最普遍的版本说法。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内仁外礼”的“仁一礼”人格。
之所以感觉上最为普遍,是因为其言简意赅,简单一句话,就将其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令人很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
第二种,比较详尽版本。
此版本为第一版本的扩展说,讲具体的“内仁外礼”扩展说明了一下,如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礼”统一的伦路到的为基础,以“圣人”和“君子”为主要模式,包含对“仁”“义”“礼”“智”“信”的综合要求,表现为“内圣外王”的人世型人格。
第三种,从较深入的精神层面上阐述的版本。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内涵、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和理想人格的层次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中,提出了立志、学习、克己和修己、内省等几种途径。
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对其概念上定义的版本,我自己就只写了这简单三个版本,而对其深刻的含义剖析,孔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详细含义的简单概述如下。
孔子对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格,包含着对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全面要求。
我简单的概括这五方面的要点来说明: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以一个圣哲胸怀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在他的理想人格里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孔子认为天地万物人为贵。
孔子认为仁之方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主张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尊重和同情。
第二,仁本身包含有义。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理想人格中要求中“仁”最为重要,它不是一个道德的重点,而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人的理想人格不是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能得到最终实现,而是在对“仁”的终生追求中完成的。
⑵义而对于“义”,孔子在义利关系上,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应把义放在首位,将利益放在第二位。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作者:郭亚斐来源:《党员生活》2018年第04期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素质。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一种理想化设计,指向于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主要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的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体现着做人的标准和道德的楷模。
具体来说,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某种文化精神或价值,而为人们尊崇和追求的人格。
理想人格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又是对现实的一种体现和反映,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关注理想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不仅设计了自己的理想人格的范式,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
在诸多理想人格的构建中,儒家理想人格最为完备,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一)基本模式:圣人、贤人、君子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有许多的不同称谓,诸如圣人、贤人、君子、仁人、大丈夫、成人等,儒家学者将其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序列。
首先是圣人。
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
圣人不仅博通万物,拥有超常的智慧,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天下为己任,泛爱民众。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尧、舜、禹、周公等都是圣人的典型代表。
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为的最高目标,但这种人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一般人很难做到。
其次是贤人。
贤人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
贤人德行高尚,才能出众,财产富足。
再次是君子。
君子是道德修养较为圆满之人。
君子人格与圣贤人格既有层次境界高低区别,又可以相达相通。
君子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修养修行达至贤人、圣人的境界。
因此,相对于圣贤人格,君子人格表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最为儒家所器重。
此外,还有一些理想人格模式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譬如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突出强调的是人的气质、气节,如浩然之气、正义之气、铮铮风骨,它是儒家各层次理想人格都要具备的一种精神风貌。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姓名:钟姣学号:20142206011035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凸现出来。
为此,正确看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
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助于启迪今天的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社会朝着健康、良性的轨道迈进。
【关键词】理想人格社会道德原因对策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具体含义及内容理想人格的树立和追求,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标准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必须表现在人的普遍人格层次的提高。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人的幸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历史已经证明,物质的丰富,仅仅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人的幸福将越来越多取决于自身人格的进化。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儒家学派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德、知、志、美是祟高的理想人格组成要素,真、善、美则是理想人格的有机统一。
他们励志追求以下五大理想人格境界:一、博爱为理想,仁义为核心的精神境界。
二、中庸风度。
即不为成见所拘,不为七情所困。
三、利他的精神。
四、重道轻利的情操。
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参政观。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如道家所主张的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与宁静恬淡的心理境界,就取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超然宁静的审美态度。
二、社会道德发展现状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
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
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
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
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
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
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
《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
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
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
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更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考虑;不仅思考眼前利益,更为长远利益做打算。
如果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就减少人们再去为私利而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了。
2.《论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在《论语》中有很多都是提到理想人格,如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等,这些理想人格主要在《论语》中“仁”、“君子”、“修身”等讨论中有所体现。
分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论语》中“仁”所体现的人格“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09次。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畴,也是他和弟子谈论最多的一个范畴。
孟子对“仁”的阐释是:“仁也者,人也。
”;《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
”在《论语》中,“仁”更可谓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多种场合,孔子和弟子们也从多方面阐释了“仁”的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
由此可见,“仁”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人道理念和人性光辉,是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论语》中,“仁”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对己的,强调如何通过自身修养到达仁的境界;另一个面是对人的,强调如何推己及人。
然而对己是根本的,是推己及人的基础。
就好像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把自身的人格品质修养好,才能做到推己及人,最终成为“内圣外王”。
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循礼仪有什么用?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礼乐又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缺少了仁,礼与乐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也就没有用了。
相反,如果一个有仁的人,礼和乐的达成也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所以,“仁”才是实现礼、乐的内在支撑。
从此可以看得出,孔子对自身修养,对自身“仁”的重视程度。
在他眼里,“仁”是一个人人格修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达到了“仁”,不仅是自身人格的提升,也是推己及人的重要途径。
“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会经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会长久处于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智慧的人从仁中获利。
然而只有一个人的人格里面蕴含了“仁”,才有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不然安乐也只是短暂的。
孔子也主张一个人能坚守住仁,而不是为了从仁中有所获得才仁,“仁”应该是我们品质内部所具有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表面上一副好人脸色的人,很少会有仁德。
孔子认为,“仁”是在一个人内心的,恒定的品质,而不是在表面上伪装出来的,对人格塑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指导。
也道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不是虚伪的仁,而是内心实在的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假如立志于修行仁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这里更进一步说明了“仁”对人格塑造的积极意义,表明了“仁”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2)《论语》中“君子”所体现的人格君子,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大概有一百多处。
因为君子对于孔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和伦理范畴,寄托了孔子太多的人生理想。
在孔子看来,人生无非包括对内的追求和对外的追求两个方面,对内的追求是自我修身、完善人格;对外的追求是积极入世、建立功业,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内圣外王”的理念。
君子是人生自我完善和外在事功的有机统一体。
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是有价值诉求的。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价值诉求是丰富的、多层次的。
其中就有君子人格。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人格。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塑造。
在子贡问君子处,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认为君子应是行在言先,言随行后,即做事在说话前。
君子应该是谨慎说话,小心做事的,而非像当今的很多人一样立下很多宏愿,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了。
从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的小事修养人格渐渐就能完善我们的人格了。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应该遵循三条原则,即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人面对事情的时候过分的忧虑、迷惑和畏惧,导致我们和机会失之交臂,贻误了成功的时机。
所以,《论语》中君子的这些品质给我们人格的塑造以启示,指导我们培养坚韧不屈的人格。
使我们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还有“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君子不能像容器一样只有一种功能。
在孔子眼里,君子就应该是博学多才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种技能,这样的观点也启发着我们不断学习进取,使自己的充实,向着君子这一人格标准进发。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即君子在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警戒自己:少年时,血气未定,自控能力较差,应该在娱乐贪玩方面警戒自己;壮年时,血气正旺,应该在争强好胜方面警戒自己;年老了,血气已衰,应在应该在贪图名利方面警戒自己。
孔子这段话告诉我们,追求君子人格,需要用一生去努力,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兴之所至,也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
所以《论语》中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不仅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而且要持之以恒。
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矛盾,找寻最佳办法让我们人格得以完善。
(3)《论语》中“修身”所体现的人格孔子认为,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通过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他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多大区别,由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就有很大的区别了。
他不仅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差异,而且探讨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或条件,完善人格的方法与途径。
所以,我们人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后天“修身”得来,通过学习修养身心对人格进行塑造。
孔子也特别注重修身来对人格形成造成影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人生的伟大抱负,首先就得修身,只有通过修身,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了以后方可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中关于“修身”方法很多。
其中就有“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都会反思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为人做事是不是做到忠心不二?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实守信?学到的东西是否复习了?孔子在这里就是传授了这样一种修身之道,对我们人格进行影响,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像孔子所做的那样,问问自己每天都过得是否问心无愧,那很长时间以后,我们的人格也一定后有所提升。
“见贤思齐焉,见不闲而内自省。
”意思是,看到闲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的缺点,看看自己若有和他同样的缺点就提醒自己加以改正。
通过这样的修身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在交往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别人优秀的品质,改正自己不好的性格,那人格的塑造也就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就选择那些好的方面来学习,不好的方面来改正。
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
我们也要知道修身所为的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就是说,修养自己严肃的对待工作,尊敬别人,修养自己使别人的到安宁快乐,使百姓得到安宁快乐。
修身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人格也就得以完善了,不仅这样的人不会对社会有危害,更会造福他人,造福百姓。
《论语》中关于修身的论述非常丰富,经常阅读,时时温习,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格的自我完善。
3.《论语》中传统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脱节的原因虽然《论语》中给了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理想人格修成的理论,但现实中的人格却是与理想人格存在着很大差距,或者可以说现实人格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那这些差距是怎样的,是怎么造成的这种差距,我们又应该怎么努力来弥合这样的差距呢?(1)《论语》中传统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现状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一种“家天下”式的“朝代”国家,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公我与私我的界限,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多将一个人的公我与私我真正分开,造成事实上的公我与私我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
《论语》中太过高尚的君子人格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形成一种信仰,约束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导致社会上很多人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而不顾他人安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情社会冷漠,人们形成一种“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人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