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更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考虑;不仅思考眼前利益,更为长远利益做打算。如果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就减少人们再去为私利而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了。

2.《论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

在《论语》中有很多都是提到理想人格,如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等,这些理想人格主要在《论语》中“仁”、“君子”、“修身”等讨论中有所体现。分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论语》中“仁”所体现的人格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一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和范畴,也是他和弟子谈论最多的一个范畴。孟子对“仁”的阐释是:“仁也者,人也。”;《说文解字》解释为:“仁,亲也。”在《论语》中,“仁”更可谓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多种场合,孔子和弟子们也从多方面阐释了“仁”的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仁”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人道理念和人性光辉,是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论语》中,“仁”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是对己的,强调如何通过自身修养到达仁的境界;另一个面是对人的,强调如何推己及人。然而对己是根本的,是推己及人的基础。就好像孔子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把自身的人格品质修养好,才能做到推己及人,最终成为“内圣外王”。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遵循礼仪有什么用?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礼乐又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缺少了仁,礼与乐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也就没有用了。相反,如果一个有仁的人,礼和乐的达成也是顺其自然的事了。所以,“仁”才是实现礼、乐的内在支撑。从此可以看得出,孔子对自身修养,对自身“仁”的重视程度。在他眼里,“仁”是一个人人格修养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达到了“仁”,不仅是自身人格的提升,也是推己及人的重要途径。“不仁者不可以长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就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会经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会长久处于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智慧的人从仁中获利。然而只有一个人的人格里面蕴含了“仁”,才有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不然安乐也只是短暂的。孔子也主张一个人能坚守住仁,而不是为了从仁中有所获得才仁,“仁”应该是我们品质内部所具有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表面上一副好人脸色的人,很少会有仁德。孔子认为,“仁”是在一个人内心的,恒定的品质,而不是在表面上伪装出来的,对人格塑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指导。也道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不是虚伪的仁,而是内心实在的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说:“假如立志于修行仁德,就不会有邪恶了。”这里更进一步说明了“仁”对人格塑造的积极意义,表明了“仁”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2)《论语》中“君子”所体现的人格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大概有一百多处。因为君子对于孔子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和伦理范畴,寄托了孔子太多的人生理想。在孔子看来,人生无非包括对内的追求和对外的追求两个方面,对内的追求是自我修身、完善人格;对外的追求是积极入世、建立功业,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内圣外王”的理念。君子是人生自我完善和外在事功的有机统一体。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是有价值诉求的。在孔子看来,人生的价值诉求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其中就有君子人格。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人格也从多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塑造。在子贡问君子处,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认为君子应是行在言先,言随行后,即做事在说话前。君子应该是谨慎说话,小心做事的,而非像当今的很多人一样立下很多宏愿,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了。从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的小事修养人格渐渐就能完善我们的人格了。“君子道者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