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细菌形态学检查
微生物形态学检验-PPT
➢ 培养特性:在沙氏培养基或营养琼脂上培养5-7日 可见菌落,菌落表面有皱折、呈颗粒状、黄色或深 橙色;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小、凸起、呈白色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 基本特征: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在麦康凯、伊红 亚甲蓝、中国蓝琼脂平板上形成发酵和不发酵乳糖 的菌落;在三糖铁或克氏双糖底层、上层产酸、产 气、氧化酶试验阴性
伤寒沙门氏菌 S.typhi
➢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细长,有周鞭毛
➢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上形成无色、透明菌落,SS平 板上呈无色、透明菌落、但大部分菌落中央呈黑色
肺炎克雷伯氏菌K.pneumoniae
➢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单个、成双或短链排 列,荚膜染色可见外周有透明、环状荚膜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 细菌分离培养:使细菌在平板上分散生长,便 于观察菌落特征,也易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生 化鉴定或血清学试验
➢ 细菌鉴定:形态与培养特性:形态、染色、培 养特性和菌落特征是鉴定细菌的初步依据
细菌形态与染色特点
➢ 染色性:革兰阳性、阴性,抗酸染色阳性、阴性等 ➢ 形状、大小和排列:球菌、杆菌、螺形菌,菌体大小、
荧光假单胞菌 P.fluorescens
➢ 形态与染色: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端鞭毛 ➢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上呈无色半透明菌落,在营养
琼脂上形成荧光色的菌落
恶臭假单胞菌 P.putida
➢ 形态与染色: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极端鞭毛 ➢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上呈较大无色、湿润菌落,在营
养琼脂上形成黄绿色菌落,紫外线下可见荧光
炭疽芽孢杆菌 B.anthracis
➢ 形态与染色:为致病细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 两端截平,体外培养后形成长链,排列呈竹节形。 在体内常单个存在或短链,有荚膜,在人工培养基 上可见芽孢,卵圆形并位于菌体中央,菌体不膨大
细菌形态学检查染色方法
细菌形态学检查染色方法
细菌形态学检查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
我们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细菌形态学
检查中,染色方法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它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
容易观察和分辨。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
1.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
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在这种染色方法中,先用紫普鲁士蓝染色,然后用碘液固定,再用酒精脱色,最后
用洋红染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会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
则会呈粉红色。
2. 厌氧染色法,厌氧染色法是专门用于观察厌氧菌的染色方法。
它与革兰氏染色法类似,但在脱色步骤中使用氢氟酸而不是酒精,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留厌氧菌的形态特征。
3. 阳性染色法,阳性染色法用于观察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形态
特征。
在这种染色方法中,通常使用甲基蓝或结晶紫等染料,可以
使细菌呈现出蓝色或紫色。
4. 阴性染色法,阴性染色法也是用于观察细菌细胞壁结构和形态特征的一种方法。
与阳性染色法不同的是,阴性染色法使用印度墨染料,可以使细菌呈现出浅红色或粉红色。
除了上述列举的染色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特殊的染色方法,如荧光染色、折射染色等,它们都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使用。
细菌形态学检查染色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的细菌种类、研究的目的以及实验室的设备和条件等因素。
希望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细菌形态学检查染色方法。
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
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细菌的形态检查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我们进行了一项细菌形态检查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希望能对细菌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包括形状、大小和结构等;2. 掌握细菌形态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分析不同形态的细菌在环境适应和病原性方面的差异。
实验方法:1. 样本收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样本,包括土壤、水体和人体等;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细菌样本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单一细菌种类的纯培养物;3. 镜检观察:将纯培养物取一滴放在玻璃片上,加一滴透明油滴于其上,用显微镜进行观察;4. 形态测量:通过显微镜观察,测量细菌的长度、宽度和形状等参数;5. 形态分类:根据细菌形态特征,将其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不同形态类型。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菌。
其中,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在0.5-2微米之间;杆菌呈长条状,长度在1-10微米之间;螺旋菌呈螺旋状,长度和宽度均在2-20微米之间。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特殊形态的细菌,如分枝杆菌和链球菌等。
讨论:细菌的形态特征与其在环境适应和病原性方面密切相关。
球菌通常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链球菌则常常是人体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其球状结构有助于其在宿主细胞表面附着和侵袭。
杆菌则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和生长速度,常见于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中。
螺旋菌则多分布于水体中,其螺旋形状有助于其在水中的游动。
细菌的形态特征还与其生长环境和营养需求密切相关。
例如,分枝杆菌的分枝结构有助于其吸收营养和释放代谢产物,使其能够在养分较为匮乏的环境中生存。
此外,细菌的形态特征还可用于分类和鉴定。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属于哪一类细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鉴定。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是指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大小来进
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
1. 显微镜观察,使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和结构。
通过放大细菌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细胞壁结构等
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2. 染色法,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折射率染色、吉
姆萨染色等,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显示出
形态特征,有助于鉴定。
3. 形态培养特性,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观察细菌在
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性和形态变化,如菌落形态、生长速度等。
4. 生化反应,通过观察细菌对不同生化试剂的反应,如碘试验、氧化酶试验等,来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5.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序列分析等技术,通过对细菌
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综上所述,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染色法、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和鉴定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5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电子显微镜 electron microscope
• 结构及原理 • 用途
电子波波长约为0.005nm 能分辨1nm的微粒
细菌的活体检查法
• 细菌的折光性不强,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 下能看见,但不清楚 • 一般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形态和排列、 以及大致估计细菌的大小 • 方法:悬滴法、压滴法
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法
• 对细菌进行固定后,进行适当染色,在 油镜下可清楚的观察
– – – – 细菌的染色反应性 形态、排列 特殊结构 准确测量细菌的大小
细菌的染色法
• 染色的一般原理
– 物理学说 – 化学学说 – 其它学说
常用的染料
• 酸性染料 电离后带负电荷,一般情况下 细菌都带负电荷,故细菌不着色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细菌形态学检查的意义
• 是细菌分类和鉴定所不可缺,并可为细菌进一 步鉴定提供依据 • 可以迅速了解临床标本中有无细菌及大致的数 量,并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染色性大致决定 其种属,对临床及时选用抗生素有一定参考意 义 • 验证培养物是否纯种 • 有少数细菌可根据形态学的检查得出初步诊断
暗视野显微镜 darkfiled microscope
• 结构及原 理 • 用途
– 未染色的 螺旋体的 形态和运 动观察
相差显微镜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 结构及原理 • 用途
– 用于观察细菌活 体的详细结构
荧光显微镜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 细胞壁缺失后G+细菌变为G-细菌
化学学说
• G+细菌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紫 及碘复合物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使结晶紫 不能逸出 • G-细菌含有少量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紫 及碘复合物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少,使结晶 紫容易逸出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法.ppt
显微镜是人类各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 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
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 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 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上图:这是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它有 一根内装透镜的简易皮管,安放在一个可调整的架子上。灌满水的玻璃球用来把光聚焦到物 体上。
1665年前后,英国的胡克在显微镜中加入粗动和 微动调焦机构、照明系统和承载标本片的工作台。 1673~1677年期间,荷兰的列文胡克制成单组元放大 镜式的高倍显微镜。
19世纪,高质量消色差浸液物镜的出现,使显微 镜观察微细结构的能力大为提高。1827年阿米奇第一 个采用了浸液物镜。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阿贝奠定 了显微镜成像的古典理论基础。
古典的光学显微镜只是光学元件和精密机械元件的组 合,它以人眼作为接收器来观察放大的像。后来在显微镜 中加入了摄影装置,以感光胶片作为可以记录和存储的接 收器。现代又普遍采用光电元件、电视摄像管和电荷耦合 器等作为显微镜的接收器,配以微型电子计算机后构成完 整的图像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第二节 显微镜原理
Numerical Aperature
Resolution
Rayleigh Criterion
; www.imb-jena.de See more interactive tutorials at
镜的性能
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 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 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细菌形态学检查
等电点学说
G+菌等电点(pI2~3) G-菌等电点(pI4~5)
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 多,所以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 牢固,不易脱色。
化学学说
G+菌菌体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 与碘、结晶紫等染料牢固结合,使 已着色的细菌不易被乙醇脱色
G-菌 菌体内含核糖核酸镁盐很少,故易 被脱色
三、器材和试剂
1、菌种
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2、试剂 革兰染色液
初染液 结晶紫 媒染液 卢戈氏碘液 脱色液 95%乙醇 复染液 稀释石碳酸复红
3、其它
载玻片 染色盘 接种环 酒精灯等
四、方法与步骤
1、细菌涂片的制备
涂片
干燥
固定
2、染色
1min
1min
初染(结晶紫)
媒染(卢戈氏碘液)
冲洗
冲洗
脱色
30s
(95%乙醇) 冲洗 吸干
复染(稀释石碳酸复红) 30s
冲洗
吸水纸
染色完成之后,在涂片区滴上香柏油使用油镜观察实验结果
五、注意事项
❖ 无菌操作(接种环灭菌和取菌) ❖ 涂片的厚度要适中 ❖ 染色的时间控制,一一半半 ❖ 冲洗的方法,不要对着涂片区冲洗
六、结果
初染
❖ 革兰染色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初 步分为革兰染色阳性菌和革兰染色阴性菌,在临床 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兰染色的方法 2、了解革兰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二、原理
1、通透性学说 2、等电点学说 3、化学学说
通透性学说
G+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且交联 度高,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进入
细菌形态学检查汇总PPT课件
显微镜放到实习台上时,先放镜座的一端,再 将镜座全部放稳,切不可使镜座全面同时与台 面接触,这样震动过大,透镜和微调节器的装 置易损坏。
11
显微镜的保护(二)
热固定,将已干燥的 涂片在火焰中迅速通 过3次,以手背皮肤接 触玻片不烫为佳。
17
制备涂片标本→染色
涂片
干燥
固定
水洗、吸干
镜检
染色
18
(二)革兰染色
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通过革兰染色将所有细菌分为G+菌和
G-菌两大类。
19
1、染色原理
细胞壁通性学说:与肽聚糖结构有关。 化学学说:与细菌细胞质中核糖核酸镁
5
实验工作台应每日清理,若有污染发生应立即 进行消毒;所有设备在使用后均必须及时清理 和处理,以保持无污染状态。
所有污染物-玻璃器皿、动物笼、实验装置等, 必须先经过消毒处理 (如:高压蒸气灭菌或化 学杀菌处理),再行清洗或重复使用。废弃物 需经适当之废弃物处理流程处置。
6
在接触传染性物质、化学物质和动物后脱掉手 套,切记洗手。
显微镜须经常保持清洁,勿使油污和灰尘附着。 如透镜部分不洁时,用擦镜纸轻擦,如有油污, 先将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拭去。
显微镜用完后,取下标本片,经聚光器降下, 再将物镜转成“八”字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 筒下降,以免接物镜与聚光器相碰。
12
三、不染色标本检查
应用:主要用于观察活菌的动力和运动 方式。
8பைடு நூலகம்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一)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二、染色标本
· 细菌标本经染色后,除能清楚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 排列方式外,还可根据染色反应将细菌进行分类,因 此染色标本的检查在细菌的初步鉴定中应用最广,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一)常用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复合染料。 ·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革兰染色、抗酸染色、
荧光染色。
革兰染色
三、生化反应
(一)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原理: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 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 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 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 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
方法:将待试菌接种于葡萄糖磷酸盐蛋白胨水中, 35℃孵育48~96h后,于5ml培养基中滴加5~6滴甲基红指示 剂,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定:呈现红色者为阳性,桔黄色为阴性,桔 红色为弱阳性。
应用:常用于肠杆菌科内某些种属的鉴别,如大肠 埃希菌和产气肠杆菌,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肠 杆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为阴性,而沙门菌属、志贺菌 属、枸橼酸杆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等为阳性。
3
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
晶紫和碘牢固的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
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
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2. 染色方法
1 标本涂片、干燥和固定。 2 染色:在已固定细菌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数滴, 室温作用1min,用细流水轻轻冲洗,甩去积水。再滴 加碘液数滴,室温作用1min,冲洗。滴加95%酒精数滴, 轻轻摇动玻片几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 使脱掉的染料随酒精流去,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 酒精无色为止(约需30s),立即用细流水将酒精冲掉。 再滴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约30s后用细流水冲洗。 3 标本染色后,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滴香柏油后 用油镜观察。
【生物课件】细菌形态学检查
革兰阳性菌
染色结果图
革兰阴细胞质中核糖核酸镁盐 有关 ★等电点学说:与细菌所带电荷有关
★
革兰染色意义
有助于鉴别细菌 ★有助于选择用药 ★有助于了解细菌的致病性
★
影响革兰染色的因素
操作因素 ★涂片的厚薄 ★脱色时间的长短 染液因素 ★卢戈碘液放置时间过长 ★ 95%乙醇挥发 ★结晶紫与草酸铵混合时间太长 细菌因素: ★细菌种类、 ★细菌菌龄
复染法基本程序
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革兰染色法(Gram染色)
染液组成: 结晶紫染液、卢戈碘液、95%乙醇、稀 释复红 染色方法:
结晶紫 1分钟 卢戈碘液 1分钟 95%乙醇 30S~1min 稀释复红 初染 媒染 复染 脱色
影响革兰染色的关键步骤是脱色
革兰染色结果
紫色--革兰阳性菌 红色--革兰阴性菌
压滴法
细菌悬液
盖玻片 载玻片
悬滴法
镜检
染色标本的检查
染色方法的种类 单染法:采用一种染料染色 复染法(鉴别染色):采用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不同染料进行先后染色,使不同种 类的细菌、同种细菌的不同结构,分别 染上不同的颜色,以便鉴别细菌。
染色标本检查的基本程序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 ★涂片方式 ★干燥的方法 ★固定的方法、目的 ★染料种类:碱性染料、酸性染料、中性染 料,碱性染料最常用
细菌形态学检查
细菌的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所用放大倍数:10×100=1000 所用镜头:油镜头 镜油:香柏油或石蜡油 香柏油折光率(n=1.515)与玻片折光 率(n=1.52)接近 显微镜使用完毕须擦拭镜头。
不染色标本检查
应用:主要用于观察活菌的动力和运动 方式 常用方法:压滴法、悬滴法、暗视野映 光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报告内容
1.绘图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的 基本示意图,记录革兰氏染色结果,分辨出革 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2.如果染色结果不理想,请分析原因。
• 细菌形态示意图绘图要求
1.选择形态典型的部分细菌,红兰色笔绘图。 2.绘细菌的形态、排列,细菌的大小比例应适 宜,轮廓上(如球菌、杆菌)应有所区分。 注明 菌名:大肠杆菌 染色法: 放大倍数:10×100
菌体内部物质缩水(60%) 形成圆或卵圆形小体。 功能:芽胞形态辨细菌, 灭菌标准抗力强。
实验报告
一、目的 二、原理(主要) 三、材料 四、方法 五、结果(2+3幅图) 六、意义 七、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
1、绘制所涂片染色的G+及G-菌的形态图并 注 明放大倍数
2、绘制示教片中各细菌特殊结构形态图并注 明放大倍数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学生进微生物实验室必须穿好工作服,离室需脱下 反折,要经常清洗消毒; 进实验室时随带书包、衣物等与实验无关物品一律 存放指定的储物柜内; 严禁在实验室进食、饮水和抽烟; 手拿培养物后或出实验室前要洗手,必要时用消毒 液泡手; 实验过程中避免一切不良的个人习惯;操作中产生 的垃圾不得随意抛掷,要扔在指定的桶内
(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制备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固定
(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1.涂片
① 接种环置于酒精灯的外焰中烧灼灭菌。
(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1.涂片
② 取1~2环生理盐水(NS)置于载玻片上,接种 环用火焰烧灼灭菌。
(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1.涂片
③ 小指和手掌小鱼肌侧拔掉棉塞,并烧灼试管口灭菌。 用已灭菌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试管中取适量菌,注意勿使沾 有菌液的接种环触及试管壁及试管口。
化学学说
G+菌菌体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 与碘、结晶紫等染料牢固结合,使 已着色的细菌不易被乙醇脱色 G-菌 菌体内含核糖核酸镁盐很少,故易 被脱色
三、器材和试剂
1、菌种
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2、试剂
初染液 媒染液 脱色液 复染液
革兰染色液
结晶紫 卢戈氏碘液 95%乙醇 稀释石碳酸复红 染色盘 接种环 酒精灯等
革兰染色法原理
3.化学学说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内含有某种特殊化学成
份,一般认为是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的复合物,
它能和料染一煤染剂复合物相互结合,使已着
色的细菌不易脱色。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
(一)实验材料
1.菌种 培养18~24h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及白色念珠菌。 2.试剂 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 3.仪器及用具 接种环、酒精灯、玻片、显微镜、香柏油等。
正染色
负染色
普通染色
特殊染色
简单染色法
复杂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
荚膜染色法
细胞壁染色法
抗酸染色
革兰氏染色
细菌特殊染色法
芽胞
鞭毛
革兰染色法
丹麦细菌学家Gram
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鉴
别细菌的染色法。
可将细菌鉴别为革 兰氏阳性G+菌和革兰氏
阴性G-菌两大类。
革兰染色法原理
1.通透性学说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比阴性菌低,
通透性学说
G+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且交联 度高,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进入 G-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 低,含大量脂质,乙醇易渗入。
等电点学说
G+菌等电点(pI2~3) G-菌等电点(pI4~5) 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 多,所以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 牢固,不易脱色。
从细胞质的基础颗粒长出,伸到细胞外面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功能:鞭毛运动可鉴定、与致病性有关、具有抗原性(H抗原)
菌发出比鞭毛更更细、短、直、硬和多的丝状蛋白附属 物,与运动无关,菌毛中空,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功能:普通菌毛附黏膜,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
荚膜
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厚度≥0.2μm边界 明显者称为荚膜,厚度<0.2μm者称为微荚膜 功能:荚膜护菌强致病---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 抗干燥作用、黏附作用
[实验内容]
一、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法
二、细菌的革兰染色检查法
三、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的观察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
2.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革兰染色的步骤,
判断革兰染色性及明确其临床意义。
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
• 显微镜的构造图 •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 油镜头的辨认
• 显微镜的维护
油镜加香柏油的原理
• 玻璃折射率: n=1.52 • 香柏油折射率: n=1.515
二、细菌标本染色检查法
细菌个体微小,无色半透明,染色后能在显 微镜下识别其各种不同结构,并鉴别细菌。
细菌染色法:
细菌染色 活菌染色 死菌染色
细 菌 形态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分类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活体)
悬滴法
压滴法
二、染色标本检查
单染法:简单染色,一种染料 (美兰染色)
复染法:复杂染色,两种以上染料(革兰染 色、抗酸染色)
染色标本检查法的一般步骤
一、涂片制备 涂片 干燥 二、染色 初染 媒染 固定 脱色 复染
注:固定的目的 1、杀死细菌,保持细菌原有的形态和结构 2、增加细菌的通透性,使细菌易于着色 3、使细菌牢牢地黏附在玻片上,不至于在染色 过程中被水冲掉
5.
清洗镜头:油镜使用完毕,先用擦镜纸擦去镜
头上和标本上的香柏油,再用擦镜纸沾少许二 甲苯(或乙醚)擦去残余的香柏油,最后再用 干擦镜纸擦干净。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一
实验报告书写
1.实验题目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材料
5.实验方法 6.实验结果 7.结果分析 8. 实验意义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 油镜观察结果1000倍
放大倍数:10×100
• 白色念珠菌革兰染色1000倍
放大倍数:10×100
革兰氏染色意义:
1.鉴别细菌
2.选择抗菌药物
3.研究细菌致病性
G+菌能产生外毒素, G-菌能产生内毒素,
两者的致病作用不同。
• 注意事项
1.脱色过度,可使 G+菌被误染为 G-菌; 2.脱色时间的长短还与涂片厚薄有关,以涂片薄 而均匀为好; 3.多种因素如菌龄、染色时间、pH等影响结果。
(二)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
3.固定
目的:使细菌蛋白变性,菌 体牢固黏附于玻片上,还可杀
死细菌。 玻片有菌膜一面向上,在火焰的外焰钟摆
样速度通过三次,时间约3秒钟。
革兰染色法操作步骤:
•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初染(结晶紫.碳酸钠) 媒染( 碘 液) 脱色(丙酮酒精)
复染( 复红)
革兰染色法
结晶紫、碳酸钠30秒 碘液媒染30秒 丙酮酒精数滴,脱色约5--10秒 碱性复红液2~3滴,5秒钟 待干,镜检。 注:每一步均需 细流水冲洗。
革兰染色(Gram stain)
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革兰染色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初 步分为革兰染色阳性菌和革兰染色阴性菌,在临床 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兰染色的方法 2、了解革兰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二、原理
1、通透性学说 2、等电点学说 3、化学学说
3、其它
载玻片
四、方法与步骤
1、细菌涂片的制备 涂片 2、染色 初染(结晶紫)
30s 1min
冲洗
干燥
固定
1min
冲洗
媒染(卢戈氏碘液)
脱色
(95%乙醇) 冲洗 吸干
复染(稀释石碳酸复红)
30s
冲洗
吸水纸
染色完成之后,在涂片区滴上香柏油使用油镜观察实验结果
五、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接种环灭菌和取菌) 涂片的厚度要适中 染色的时间控制,一一半半 冲洗的方法,不要对着涂片区冲洗
光圈开到最大。
转高倍镜头、滴加镜油、换油镜头:转动
转换器,使高倍镜头离开通光孔,在需观察部 位的玻片上滴加一滴香柏油,然后慢慢转动油 镜,在转换油镜时,从侧面水平注视镜头与玻 片的距离,使镜头浸入油中而又不以压破载玻 片为宜。
油镜的使用方法
4.
调试观察:观察目镜,并慢慢转动细调节器至
物象清晰为止。[如果不出现物象或者目标不 理想要重新寻找,在加油区之外重找时应按: 低倍→高倍→油镜程序。在加油区内重找应按: 低倍→油镜程序,不得经高倍镜,以免油沾污 镜头。]
透镜 折光率 油 1.515 1.0 空气
玻
1.52
璃
空
气
油镜原理示意图
物 低倍目镜
镜 10×
工作距离(mm) 5.40
高倍目镜
油镜头
40×
100×
0.390.11ຫໍສະໝຸດ 油镜的使用方法1.
寻找视野:在使用油镜之前,必须先经低、高
倍镜观察,然后将需进一步放大的部分移到视 野的中心。
2. 3.
增大光照强度:将聚光器上升到最高位置,
六、结果
初染
结 晶 紫
G+菌
媒染
卢 戈 氏 碘 液
脱色
95%
复染
石 碳 酸 复 红
乙 醇
G-菌
一
一
半
半
图一
图二
七、临床意义 1、鉴别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