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版画
中国版画
xx版画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
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起源发展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
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中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
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
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
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
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
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
元代的「平话」刻本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中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
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
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
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
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
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
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
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欣赏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原中央美院院长、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江丰传世经典版画作品赏析
原中央美院院长、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江丰传世经典版画作品赏析重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幅幅熟悉的、带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欣赏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新锐们的创作,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文化自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题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美术如何适应社会进步,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
毛泽东同志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论述,才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制定的艺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
50年代,为了使包括亿万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民大众享用美术,遵照党中央指示精神,美术界和出版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大力发展在群众中易于传播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艺术。
其中以图为主、辅以文字,既能传播文化知识,又能普及美育的连环画,尤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50年代中期,李可染、傅抱石、石鲁、赵望云、关山月等艺术名家外出写生,在全国美术界掀起写生热潮,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冲击,美术界开展的关于中国艺术如何走向现代的学术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西方艺术的现代创新之路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观念和技巧可以适当借鉴,但它反传统的激进思想和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实践,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中国现代艺术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从现实社会人们审美需求出发,参照国际视野,探求自己的前行之路。
中国艺术家以平和、镇定的心态对待之,关注和吸收其利用新信息媒介丰富艺术创造手段的一些新成果,为我所用。
他们坚信兼重理性和感情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永恒价值。
属于视觉艺术的美术创造,乃依靠形式承载思想感情,刺激人们的视觉和感动人们的心灵,只有创作者运用心、眼、手合作的创造,作品才能有动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中国古版画的研究将近一个世纪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结出丰硕的果实。
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这段时期,对版画史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大都为藏书家,如董康、陶湘、王孝慈、郑振铎、傅惜华、刘世珩等人。
他们或是对古籍版本的喜好、或是对戏曲的热衷加以收藏,或重新刊刻古籍。
其中郑振铎作为奠基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四十年代就出版了《中国版画史图录》,此书从唐至清收录了佛经、小说、戏曲的插图,以及画谱、笺谱等一千余幅图。
2、建国后至文革前。
1949年后,郑振铎,作为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依然未曾放弃对古版画的研究,并于1954年主持编辑《古本戏曲丛刊》。
1960年代王伯敏的《中国版画简史》和郭味蕖的《中国版画史略》相继问世,充实了古版画的研究内容。
3、文革结束后至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的十余年,是本文梳理的重点。
文革结束后至现在,古版画研究的历程已走过三十余年,纵观这三十余年的发展基本上还是稳步发展,同时亦有所突破,为便于叙述,以下将这三十余年的研究历程分三个阶段叙述。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段时期正是文革后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年代,较之于经济需要迫切发展来说,文化领域稍显滞后。
但是,国家在这方面依然重视,这段时期的版画史专著大都为文革前和文革期间完成的,如郑振铎的《中国古代木刻画选》、《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等,傅惜华的《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周芜的《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插图选》、《中国版画百图》、《武林插图选集》、《徽派版画论集》等相继出版。
给正在致力于版画、版本以及文学戏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不可多得珍贵资料。
这些著作除了具备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借鉴之处外,同时,也标志着古版画研究已开始朝着专题性和精深方面发展,如周芜的《武林插图选集》和《徽派版画史论集》,尤其是《徽派版画史论集》的出版,在当时版画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标志性的作用,此书的关键之一基本解决了徽州歙县虬村黄氏刻工的诸多问题,对后人在研究明清版画,尤其是徽州刻工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流派划分版画史的研究从那时开始全面展开。
山美版高中美术鉴赏《20世纪油画、版画创作》课件设计
美术现象:美术学校开始建立,油画开始真正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
发展
徐悲鸿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刘海粟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 林风眠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培育出中国第 一批美术人
《痛苦》83.5x151.8cm
思考:这一阶段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蒋介石政府对内压迫民主革命,对外屈膝投降,日本侵略 我国东三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经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抗 日战争胜利,之后是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 :油画式微,新兴木刻运动蓬勃发展,发挥了它批判社会现 实、揭露丑恶现象、反侵略、反内战的巨大功能。 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 延安版画创作 李桦 力群 古元 1931年 木刻讲习所
四、第四阶段:80年代以后
伤痕美术 罗中立《父亲》、高小华《为什么》 85新潮美术 王广义 毛旭辉等 90年代以后(当下绘画形态)写实、写意、抽象、具象,综合材料 艺术样式丰富,艺术思维开阔,艺术作品异彩纷呈
大家琢磨一下: 以下作品分别出现在那个时间段?为什么?
《瞄准》 夏风 1945
《1968年x月x日雪》 196x296cm 1979年 程丛林
《血缘——大家庭一号》 张晓刚
北大荒套色版画 晁楣 《松谷》 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江 国油画或版画作品。 二、写出该作品的创作年代、风格与创作背景,以 WORD形式呈现出来,小组内进行分析、交流。
《为什么》 高小华 107x136cm 1978
年
8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青年艺术家不再 满足于刻板的写实手法和传统的艺术构思、艺术形式,他们将所有西方现代派艺术 风格拿来实验,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思考。如王广义、徐冰、毛旭辉等人
《毛泽东1号》 1988 王广义
从版画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
从版画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作者:张键尹艺周琳来源:《艺海》2012年第06期[摘要]我国版画从解放前宣扬抗日救亡贬斥社会黑暗,转型为歌颂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繁荣美好。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版画经鲁迅先生提倡以来,当代创作版画艺术登上我国艺术的历史舞台,它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可以说一本版画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
[关键词]版画艺术作品主题题材中国社会巨变艺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主题和题材两个方面,主题的艺术家借助这些内容表现的内心世界,是作品的灵魂;题材表现的是画面的内容。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主题的,所谓的没用主题,即所谓的“纯抽象”的艺术作品,因为他们追求“无主题”,实际就是艺术作品的主题。
但是对于其它画种,版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更加贴近生活。
也许是油画中的静物和风景以及中国画的山水、花鸟所表达的主题相对含蓄的缘由。
主题是有的,但不可以直接看到,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的。
正如版画理论家齐凤阁教授在总结创作版画特征时所说:“创作版画,以迥异于古代复制版画的崭新姿态,映现了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表现了现、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和感情世界,以新的题材内容,新的人物形象,新的形式风格,开始了版画的新时代。
”【1】那么,另一方面,从版画主题和题材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几十年来的风雨苍桑,感受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
回顾版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1949年解放前,为旧中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称之为多变的社会主义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为社会主义新时期。
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期盼黎明的呐喊这是一个既黑暗又充满了无限希望的时代,这时候的版画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现实的指控;另一种是觉醒的呐喊,通常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开的。
例如刘岘的《小贩》、《乞丐》、《人力车夫》、《贫困》,陈铁耕的《母与子》,罗清桢的《起卸工人》、《逆水行舟》、《劫后余生》,汪刃锋的《嘉陵纤夫》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让人顿生悲悯,李桦的《老渔夫》,赖少其的《饿》,汪仞锋的《嘉陵纤夫》引发无限同情,李桦的《苦耕》、《粮丁去后》更是让人说不出心中滋味,因为他们生活不下去的是自己的骨肉同胞!另外,旧中国的三座大山,有两个是中国的统治者加给自己的同胞;另一类版画作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像李桦的《怒吼吧中国》,作品以被缚的巨人或沉睡的雄狮象征中华民族在拼力挣扎,要拾起地上的匕首,割断身上的绳索的强烈表现,着实震动了亿万人的心灵。
(完整版)古元版画作品欣赏
古元版画作品欣赏古元版画作品欣赏(1919.10—1996.8)广东中山人。
擅长木刻、水彩画。
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木刻创作,参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撰文称赞古元作品。
他创作了不少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并授予甲等奖。
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
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
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
作品有《减租会》、《烧毁旧地契》、《人桥》、《刘志丹和赤卫军》、《枣园灯光》等。
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等。
古元的作品,表现生活中的中国人,人物形象鲜活,画面场景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陆定一称从古元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农民的热爱,和对于农民情感的深刻体会,这些特点,在当今中国艺术界,即使不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多得的”。
同为版画家的力群则称赞古元“真有把陕北的黄土变成金子的本领,在他的刻刀下,把最平凡的事物刻成了诗一般美的图画”。
延安时期,由于画具等材料短缺,艺术家创作版画要比其他画种容易,即便如此,他们通常也要自己制作木刻刀、自己寻找木料并用石头磨平,而所用纸张也只是三五九旅生产的马兰纸。
据古元之女古安村介绍,1945年古元随鲁艺学员转赴东北,冒险将自己的作品各选一件随身带走,使这套作品成为孤本。
“文革”时期这套作品被抄走,几经波折,所幸最后完整回到古元手中。
70年来,这些作品由于纸质等原因很少与观众见面,此次成套集中展出殊为不易。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在纪念古元的文章中称“古元和他的艺术在我思维的网络中是一个坐标,这就像棋谱上的几个重要的‘点’”。
“看到他木刻中不到两寸大小的人物,就像读鲁迅精辟的文字,得到的是一种真正关于中国人的信息。
版画的发展历程
展着 的人 民审 美 的需 要 :版 画 的艺 术 形 式 说 , 又可 分 为 油 印 和 水 印木 刻 两 类 。 刻 版 刷 , 以将 油 墨通 过 有 孑 的 丝 网 . 印到 纸 木 可 L 刮 注重 简 洁 、 快 、 纯 、 明 单 强烈 的 处 理 ; 画 因 画 的艺 术 特 色 是 自画 、 版 自刻 、 自印 , 以 刀 上 。丝 网 印刷 方 法 取 材 也 十分 丰 富 , 尼 龙 是 有 为 有 了“ ”某 作 品可 反 复 印制 , 数 件 到 代 笔 , 版 , 从 以木 代 纸 , 成 了别 的 绘 画 工 具 所 不 网 、 属 网 及其 他 材 料 。 四种 不 同 的版 画 形 金 这 数 十件 、 件 , 有 作 者 签 名 的 都 是 原 作 . 能 出现 的效 果 。 内木 刻 的对 比强 烈 , 着 类 别 都 具有 独特 的表 现效 果 。 有 时 候 艺 术 百 凡 黑 有
式 越 趋 多 元 化 .装 饰 性 ” 便 成 为 了其 中 的 铜 、锌 等 版 面 上雕 刻或 腐 蚀 后 印 刷 出来 的 即 成 凹版 . 掉 余 始 , 经 过 印 刷 机 印 刷 。 “ 去 再
一
版 当媒 介 限 于线 的粗 细 、 蚀 时 间 的 长 短 不 同 , 由 腐 还 种 表 现形 式 。 是 以其 独特 的表 现 手 法 : 图 画 。也 就 是说 版 画是 以 借 助 “ ” 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变 形 夸 张 的 造 型 、具 有 审 美 意 识 的形 式 美 物所 制作 的绘 画形 式 . 细 地 说 , 是 艺 术 于 版 面 上 涂 油 墨 多少 等 等 原 因 ,画 面 上 会 详 就 法 则 、 有 张 力 的构 图 、 比调 和 的 色 彩 、 家 利 用 木 版 、 版 、 版 、 版 和 丝 网 版 等 形 成层 次 丰 富 的 变 化 。 可 以套 色 , 有 独 富 对 铜 锌 石 也 具
版画百年——【1900—2000】典藏作品集(7)
版画百年——【1900—2000】典藏作品集(7)1930——194930年代初因鲁迅先生的倡导,创作版画兴起。
其精神取向与社会的启蒙、救亡相一致,一批艺术学徒以描绘人民疾苦、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宣传鼓励为宗旨,把艺术创作与劳苦大众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热情。
但因作者对民众的生活了解不够,理解不深,题材上存有狭窄、空泛之感,加之写实技巧不高,人物刻画不够具体、真实,而显现出概念化倾向。
就表现形式而言,留有欧化模仿的痕迹,而缺少中国线刻艺术的简洁明朗。
40年代是大陆版画的成长期。
在创作上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以揭露、批判为宗旨,其战斗精神与30年代的版画一脉相通,但在思想内涵的深化与艺术本体意识的增强两方面均有飞跃。
另一种类型以肯定、赞颂为基调,通过对解放区新生活及反侵略、反内战斗争场面的刻画,表现时代的变迁,提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这类作品在民族风格的确立上,实现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转折。
尽管今天看来,其由欧化到民族化的转换有矫枉过正、弱化创作版画特性之虞,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无疑具有历史意义。
121 桂林紧急疏散蔡迪支 1945 木版23×32cm122 打靶夏风 1945 木版12.8×16.6cm123 采石工王琦 1954 木版23×28c m 王琦(1918年-),四川宜宾人。
1919年随父母亲去重庆定居。
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
后在国统区参加革命文艺活动。
解放后,历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美术》和《版画》主编,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124 粮丁去后李桦1946 木版24×34cm 李桦(1907年-1994年),广东番禺人,192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留校任教。
欣赏云南版画的基本艺术特征
欣赏云南版画的基本艺术特征【收藏】云南古代版画,溯源可到唐、宋时南诏、大理国时期,为传播道经文的书版木刻插图等。
如今仍在民间流存着节祭用的木刻年门画,甲马纸、灶王爷像等传统样式。
云南现代版画,于三十年代末始有出现。
四十年代民主运动中发挥过战斗作用。
五十年代初,随军进入云南的部队美术作者与为数不多的本土版画作者,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边防斗争、军民关系为题材,创作了一批歌颂民主改革、憧憬新生活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版画。
六十年代初,新中国美术院校版画专业毕业生来到云南,带来严格的基础训练和专业化的版画技巧,开始版画的学院制教学。
文革前后的版画学科学生,成为八十年代云南版画创作的生力军。
自1984年至今十多年来,云南版画在中国画坛崛起,在全国美展、版画展中,作品入选数和获奖数由位列倒数至名列前茅,成为继四川、黑龙江、江苏之后的中国当代版画四大流派之一。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一个美丽、丰富、神奇的地方。
放眼云岭高原,从皑皑雪峰到漫漫雨林,一条千姿百态的大自然风景线,横呈面前;二十六个民族神奇多彩的风情习俗,俨然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展现延绵;无比丰富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艺术,似一座艺术迷宫,让人流连忘返。
是历千百年发展变化的“美的历程”;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积淀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难以言表的意境美。
在这片原野上成长的云南版画,有雄浑、粗犷、古拙的阳刚壮美,又有绮丽、缜密、飘逸的阴柔秀美。
“写实风与装饰风共存,具象性与抽象性并举;造型夸张而不流于怪诞,色彩华丽而不近于庸俗,构图充实而不陷于繁冗,想象丰富而不类乎玄虚。
”(王琦)十余年来,云南版画创作经历了“风情热”、“回归热”、“寻根热”等探索过程,但无论怎样变化,总隐含着一个心照不宣的着眼点,那些以地方、民族、传统为题材的作品,却国科将艺术形式从命题的囹圄中解脱,以形的变幻和色彩的变奏为创作本体。
在色彩、线条、块面、刀法、木味、肌理、构成等诸多造型因素的审美性上下功夫,强化艺术语言的独立性,独特性和艺术个性,突破陈规的约束和客观特象的局限。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摘要:新兴木刻版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地位对于这个时代来讲也是不可泯灭的。
新兴木刻版画之所以快速发展,得益于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新一批木刻版画家的创作及发展,也归功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使然。
木刻版画发展到今天更加具有魅力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新兴木刻版画;鲁迅;一批木刻版画家;版画作品时代分析一、鲁迅是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推动者和奠基人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思想界似乎一下子打开了大门,知识分子们把西方的思想,一股脑儿的全都介绍进来。
但是,由于当时底层的大部分民众都是文盲,这些启蒙思想进入到了中国之后,根本没有办法渗入到民众的头脑当中。
面对启蒙运动的上不达下,鲁迅在文字之外用表现性更强的更有感染力的画面去展现,而黑白分明、表现性突出的木刻版画无疑是当时最适合中国时局的。
版画家赵延年先生曾经说过,“鲁迅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的母亲”。
他对中国版画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可以说是不惜一切的。
鲁迅通过朝花旬刊来介绍外国美术,1928年鲁迅在上海创办《奔流》杂志,他对这个杂志的质量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希望能够多加一点精美的插图,但是当时的印刷条件和理念远远不能满足鲁迅的要求。
有感于中国在这方面的落后,同时也是出于对这一门艺术的敏感和自觉,鲁迅就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力推动版画艺术。
1930年7月6-8日,鲁迅提供部分作品并资助资金,支持左翼美术组织“时代美术社”。
1930年10月14-15日,与内山完造合作,在北四川路日商购买组合第一店楼上举办《世界作家版画展》。
1931年鲁迅举办木刻讲习班,通过生动的画面讲述新兴木刻版画兴起的源流。
版画家李桦认为木刻讲习班对中国新兴版画的推动是非常重要的,也推动了广州美术版画的发展。
鲁迅全集里记载,他现存指导青年木刻书信126封,详细讨论青年木刻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思想。
他还不断地介绍外国版画家,当时在鲁迅身边聚集了很多进步青年,他们对这些新兴事物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而且版画它自身的特点也契合了广泛宣传进步思想的需求。
黑白木刻版画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开题报告
黑白木刻版画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开题报告一、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现代形态的黑白木刻版画至今不到80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发展历程却是波澜壮阔和异彩纷呈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文化的繁荣,思想观念的变革,审美意识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版画艺术的多样化发展,黑白木刻艺术创作也借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新时期,黑白木刻艺术创作、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丰富多彩。
2000年11月,“中国百年版画展”在重庆开幕;2005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新世纪中国黑白木刻第一回展”在西南大学举办;2006年12月,“21世纪中国首届黑白木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
“此次展览体现了中国黑白木刻艺术重新崛起的良好势头。
”同年,“新世纪中国首届黑白木刻版画学术研讨会”在山城重庆召开。
一系列关于黑白木刻艺术的展览和学术研讨等活动的蓬勃开展,为黑白木刻艺术家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有利条件,促动了他们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图式的新变化,大大推进了黑白木刻艺术在新时期的影响力和发展水平,这无疑昭示着新时期黑白木刻艺术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国外研究现状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当时最著名的木版画作家是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他在木版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创立和完善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以其深邃自由的艺术思想、精细严谨的艺术风格、饱满完美的构成图式、精湛娴熟的艺术技巧,把欧洲木版画推向一个历史的巅峰。
在这个世纪中,版画题材已不再为宗教和神话所束缚,画家的眼光转向了现代生活,雕刀木口木刻的出现给版画艺术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18世纪英国画家托马斯·毕维克出生于英国纽卡斯尔,从小在金银器作坊做学徒,经过几年刻苦训练,掌握了雕版技术,成为一个成熟的雕版师,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使木刻从沉寂中得到了复兴。
红色记忆——黑龙江省美术馆藏经典版画作品展等
144红色记忆—黑龙江省美术馆藏经典版画作品展6月1日,由黑龙江省美术馆、黑龙江省版画院主办的“红色记忆—黑龙江省美术馆藏经典版画作品展”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开幕。
展出的100件作品皆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其中有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的经典之作,有知青版画家的时代印痕,还有垦区、大庆、鸡西、阿城、大兴安岭等版画创作群体的代表作品。
周韶华捐赠作品展6月2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周韶华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出周韶华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163件作品,为绘画作品、诗稿书法、采风手记、创作素材、手稿5部分,代表了周韶华各个时期的创作成果。
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6月8日,“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分为时代强音、现实关切、意象生成、传统再造、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和历史回望八个板块,展出四川美术学院最有代表性的老一辈教育家和新生代艺术家200余人近300件作品。
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开馆6月12日,陈文增定瓷艺术馆开馆暨纪念陈文增逝世一周年系列活动在曲阳举行。
此次活动除陈文增陶瓷、书法、诗词作品展外,还包括全国陶瓷名家名作邀请展、陈文增诗抄书法作品邀请展、陈文增师生作品展和《陈文增丛稿》等文献作品集首发暨陈文增大师周年祭追思会。
陈文增生前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新中国美术家系列—云南省作品展6月13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担任艺术指导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云南省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
展出罗江、杨卫民、寇元勋、李平、杨正国、肖凡、满江红、赵芳、杨鹏9位云南籍艺术家的56幅国画作品。
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6月14日,由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办、上海市12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浅论中国版画艺术概貌及发展趋势
浅论中国版画艺术概貌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中国版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版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
自汉代的“印半文半画”的风格开始,版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隋唐时期,木刻版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宋代的青绿山水木刻版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后世的版画艺术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版画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版画艺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版画艺术开始受到西方现代版画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版画家。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版画艺术经历了政治运动的洗礼,产生了一批政治宣传为主题的版画作品。
中国版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从古代的印章文化到现代的多样化表现方式,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1.2 中国版画艺术的特点1. 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国版画艺术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常常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中国版画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2. 厚重的历史底蕴:中国版画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版画艺术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吸收融合了各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多样的表现形式:中国版画艺术在形式上多样化,既有木刻、石印、铜印等传统版画技法,也有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等现代技术。
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得中国版画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4. 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中国版画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创作激情,他们通过线条、色彩、形状等元素的运用,表达出对生活、对现实、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5.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版画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追求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引领着中国版画艺术向前发展。
从色彩语言角度浅析新中国“十七年”套色风景版画
4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2期总第827期No.22,2020Total of 827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使整个社会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同时,也使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出现新的机遇。
自1949年至1966年,这“十七年”版画在历史使命上不同于新兴版画,在表现形式和题材选择上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兴木刻运动时期以描绘中国人民灾难生活的黑白木刻版画表现形式为主,而“十七年”套色风景版画大量出现,为这一时期的版画发展带来丰富的色彩。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共举办了五次全国版画展览。
1954年9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会标志着新中国版画起点。
力群在《版画艺术的新收获》中总结了这次全国版画展览会的三个特点,其中“第二个特点:作品题材所具有的广泛性和作风上的多样性[1]。
”“从祖国的海洋到大陆,从边疆到内陆[2]”“从风景到静物[3]”和“第三个特点:套色木刻较多,它将近占了整个展览会作品的半数[4]。
”充分说明,从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会开始,套色风景版画开始大量地出现并逐渐与黑白木刻并驾齐驱,甚至有赶超的势头。
本文主要是以新中国“十七年”套色风景版画作为切入点,对套色风景版画创作中所使用的色彩语言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套色风景版画创作中的色彩构成,浅析新中国“十七年”的版画家如何通过色彩语言反映来表现版画家们对新中国的感受与表达,以及如何运用色彩语言来建构抒情、诗意、愉悦的“十七年”版画的画面,经过梳理总结套色风景版画中色彩语言中部分的特定程式,进而阐述“十七年”套色风景版画的色彩语言对当代版画创作的启示。
1 从色彩构成语言角度分析“十七年”套色风景版画色彩作为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造型语言系统共同构成了视觉艺术不可缺少的基础语言,不仅关系到整个画面的表现力,也影响着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和观念表达。
“对于人类而言,色彩不仅是有机的或物理的变体,而且是一种语言参照,是思想的辅助方式,智慧的支撑和生活的向导[5]。
浅谈中国版画艺术从古至今的演变
浅谈中国版画艺术从古至今的演变浅谈中国版画艺术从古至今的演变论文导读:中国复制版画有始于隋,盛于唐,精于明的说法。
关键词:复制版画,古代版画创作版画,新兴与抗战木刻,现代版画按照时间的顺序中国版画刻可简要分为古代版画阶段、新兴木刻与抗战木刻阶段、现代版画阶段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版画自然也产生于中国,凸版印刷早期雏形是从印章、拓石演变而来的。
早在商代就有印章出现,石刻几乎与印章同时产生,为人们提供了大面积复制的方法。
真正标志着印刷术产生的是雕版印刷。
雕版的方法是将写好的字或图反贴在木板上,将空白地方雕刻掉,制成凸版,拓墨后再将纸放在木雕版上压印,制成卷轴式的书。
目前被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木刻版画是1990年于我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的一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即《金刚经》)的卷首扉页画《诋树给孤独园说法图》。
参考。
参考。
从这幅木版画的印刻手法来看,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推断我国版画出现的年代比唐代还要更早些.唐代的木刻版画主要为佛教服务,大多反映佛经中的情节,宣扬因果轮回的宗教思想。
画中的佛、菩萨、罗汉、金刚等形象采用工整细腻的线描阳刻手法,强调用线造型,这与当时的画风十分吻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木刻版画日后发展的主要形式。
雕版印刷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是我国雕版印刷高度发展的时代。
因此,中国复制版画有始于隋,盛于唐,精于明的说法。
版画已不再是单一的佛教题材,开始和民众生活需求结合起来。
插图的形式经常出现于各类图书中,题材范围涉及方方面面。
元代已产生了两版套色技术,世界上最早的套色版书籍是元代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明代是我国传统木版画发展的全盛时期。
经济的发展带来书籍发行量的剧增。
当时出现了以黄、汪两家为代表的安微新安派,还有江苏的金陵派、福建建安派等,湖州凌蒙首次用四色套印出版图书《世说新语》,使分色套印得以实现。
金陵人胡正言创造发明了版技术的代表作。
延安时期版画
1942年5月发表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为斗争的武 器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
《到前 线去》 被公认 为是抗 日时期 美术作 品的代 表作, 成为中 国革命 博物馆 收藏的 珍品。
《到前线去》胡一川 1932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李桦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组画《怒潮》之一) 1947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李桦《怒吼吧! 中国》1935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减租会 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它表现了千百年来,匍 匐在地主老财脚下的贫农、佃户,今天直起腰来和“东家” 做说理斗争。
力群 《 饮 》 1940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中国版画百年1950-1979.(四)
中国版画百年1950-1979.(四)红装素裹任意1964木版44×41cm任意(1925年-),浙江萧山人。
1948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曾任上海教育出版社美编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窗前王莉莎1962木版33×42cm王莉莎(1934年-),女,上海人,原籍浙江镇海。
1961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到广州美术学院任教至今,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畔莫测1962木版攻读李焕民1962木版63.5×56cm李焕民(1930年-),北京人。
1947年入北平国立艺专美术系学习,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4年起在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工作,曾任副主席,省文联党组书记,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待渔归杨讷维1962木版28×39cm杨讷维(1912年-1981年),广西藤县人,30年代以文艺为武器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
解放后历任华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黎族卫生员张信让1962木版44×33.5cm张信让(1925年-1999年),山东蓬莱人。
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后在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工作,曾任广州美术学院纪委书记和版画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归来赵瑞椿1962木版山村秋景董其中1963木版春潮黄永玉1963木版雁翎队捷归宋广训1965木版55×72cm宋广训(1930年-),河北霸县人,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卧虎山下庙会李飚1964木版大江东去丰中铁1964木版86.5×55.5cm丰中铁(1917年-1998年),四川广安人。
1935年在上海自学木刻,1937年在重庆组织木刻研究会,为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理事,负责重庆会务,解放后在四川文联任职。
延安时期版画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
《到前 线去》 被公认 为是抗 日时期 美术作 品的代 表作, 成为中 国革命 博物馆 收藏的 珍品。
《到前线去》胡一川 1932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李桦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组画《怒潮》之一) 李桦《怒吼吧! 中国》1935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减租会 古元 1943年 版画《减租会》是延安整风后古 元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它表现了千百年来,匍 匐在地主老财脚下的贫农、佃户,今天直起腰来和“东家” 做说理斗争。
力群 《 饮 》 1940年
延 安 时 期 版 画 艺 术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组画怒潮之一1947年1943年版画减租会是延安整风后古元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它表现了千百年来匍匐在地主老财脚下的贫农佃户今天直起腰来和东家做说理斗争
延安时期版画艺术 的诞生背景:
1942年5月发表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作为斗争的武 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的版画
20083214690 08级综绘安亮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版画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第三个高峰在此时期形成。
正是由於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版画在语境变异和视觉革命中,开始了艺术文本和精神家园的重构,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30年版画变革、演化的总体趋势是摆脱历史重负而走向本体的精纯,由单一、封闭、附属型,向多维、开放、自主型演变,由一般性政治宣传与浅层次反映生活走向精神深处,由艺术语言的粗糙陈旧蜕变为精到新颖。
这30年可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突破了人们的思想禁区,大量涌入的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唤醒了画家们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其创作热情。
画家队伍可谓三世同堂,三四十年代起步的老画家不断推出新作;五六十年代起步的中年画家进入创作盛期,风格形成,个性显现;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版坛新秀崭露头角,既体现出新学院训练的扎实功底,又蕴含著新观念、新知识结构,给版画带来生机。
从版画的区域格局来看,打破了原来以北京为中心,四川、黑龙江、江苏三足鼎立的局面,浙江、云南、贵州、内蒙古、安徽、广东、江西等地的版画均呈上升的趋势,全国形成辐射、扩张的多角形。
尤其各地版画群体的崛起,不仅壮大了版画的声势,而且使版画空前普及。
这种群体现象虽因追风互仿有趋同弊端,而且后来因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而逐渐解体,但无论对当时版画的繁荣,还是对版画家的培养、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一时期版画创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画家与院校教师的作品上。
在题材方面,摆脱历史重负而走进现实风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它标示著版画再次由附属状态转向自主。
风情版画消解了五六十年代版画再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虽然有些作品以表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为主旨,但多是运用现代科技符号,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如北大荒、江苏、云南、内蒙古等以少数民族为表现物件的版画尤其如此。
而一些院校教师的作品或表现平常人的沉重乃至欢愉,或在历史题材中寻求切入点,有的也钟情乡土,但后来则较早地走出风情,进入观念理性的表现。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由於环境宽松,束缚减少,创作自由,美术界如开闸的河水奔腾、激荡,尤以油画、国画为最,青年艺术群体涌现,前卫美展不断,伴随著激烈的论争,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理论家称其为“85美术新潮”。
相比之下版画略显沉稳、守常与滞后,但若与其历史相比,却较任何时期都激进、活跃,特别是稍后掀起的冲击波,推动了版画向现代的转型。
这种转化的外在标志是版画视觉形态的变革。
首先是对传统图式结构的破坏与重组,“突破三维空间的局限与传统的透视法则,往往以时空错位的构成方式,打破和谐而追求失衡感,倾斜重心而追求失控感,颠覆秩序而追求零乱感等”。
包括黑白布局与刀痕肌理的置陈都注重视觉冲击力与怪异的特性,而较少司空见惯的范式与赏心悦目的效果。
其次是从传统的造型语系和色彩语系中脱出,借助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资源,或开发本土的民间语言资源,著力於形象的变幻与色彩的出新。
这场革命就视觉形态而言,是20世纪初版画创作在我国兴起以来外在形态最明显的一次改观,其中虽然不乏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生硬模仿与照搬,且因观念差异而受到种种非难,但真正意义的本体建设却从这破坏中开始。
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由於市场的冲击(版画销路受阻,市场效应差)
和版画家自身的原因,版画队伍缩小,群众性版画活动减少,所以有版画滑坡之说,甚至有人惊呼“版画有被挤出三大画种的危险!”但从作者阵营的纯化与艺术品质的继续攀升角度看,版画的发展、推进又是正常的。
人们习惯於以历史上特殊时期版画的特殊地位与阵势为参照系,其实,由於版画制作过程复杂,任何国家的版画规模都不会超过油画和民族画种。
而且衡量一个画种的水准,首先应看其品质,而不是看其数量。
如此说来,版画由大轰大嗡趋於沉寂,由裂变而形成多元格局,因转型走出传统而切入当代,是合乎规律的常态发展,是对以往的匡正。
在这常态的多向发展期,40岁左右的版画家走向成熟,30岁左右的青年版画家也浮出水面,他们是此时创作的中坚力量。
前者经历过“文革”动乱,上山下乡,有过深刻的生活体验,又接受过学院的正规训练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洗礼,经历丰富、功底扎实、观念现代,经过90年代初对版画创作的历史省思后,他们丢开他人艺术的拐杖而注重个性寻索,加之有的因采取一种样式化的画风,很快形成自己的面貌。
后者经历单纯,但所接受的视觉资讯却现代而庞杂,他们步入艺术的门槛之时,西方现代艺术正在中国流行,中国美术正在转型裂变,这便很难形成统一的价值理想,加之商品大潮及消费时代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往往以一种玩世不恭、随意、调侃甚至亵渎的方式对待艺术,但在一些有才华的版画青年无拘无束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新锐的创意。
他们的作品与那些前辈画家形成对比并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版画的多元态势。
从整体上看,多向发展期的版画重本体建设,但因有的在制作上已走到极致,所以人们开始呼唤对现实的关怀及版画的精神文化品格。
在近几届全国版画展及全国美展的版画作品中确实出现了主题回归现实的势头。
而青年版画家及学生的创作与一些学术性展览,则较少现实生活的转述,而著力于历史文化符号与抽象理性结构的重组,符号理性的追求,作为一种趋势,再塑了中国版画的学术品格与新的气质,但其真正成熟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