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观念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与观念更新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融合,最终朝着无国界经济转变的一种过程和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但首先需要转变的是观念。
在我国,这一点尤为重要。
本文试就当前需要解决的若干认识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不是“开放”的问题而是“融入”的问题
“开放”一词,意指一国打开“城门”,自己走出去,也允许别人走进来,是和闭关自守相对应的,而“融入”一词则是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主动出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我国过去面临的是“开放”的问题,建国初期,在经济上贴近苏联,而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脱离了世界经济主体,实际上是集体的闭关自守;以后既不同苏联来往又不同西方国家交流,搞了经济上的“独立王国”,脱离了国际化进程。
结果丧失了多次发展机遇。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外贸易、吸收外资的规模被世界所关注。
但目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市场化的改革及全球、区域性、世界性的经济组织有效地组织了各国的经济活动,信息技术使“地球村”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愿意还是不愿意,所有国家都会被“卷”进去。
自觉地“融入”其中,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近年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
证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
二、经济全球化不是单纯地追求贸易总量,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国际贸易的规模是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当前世界货物、劳务、资本、科技、信息、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加速,其规模迅猛扩大。
1990年至1995年间,世界贸易出口平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占世界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1980年至1981年的11种增加到1993年至1994年的21种。
这种发展规模是市场经济体制迅速扩张的结果。
80年代以来,原有的和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6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完美的制度,需要加以规范和完善。
发达国家也在进行改革,放松限制,推行自由市场思想,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还比较繁重。
这里特别应注意的是,只有市场化,只有市场经济的规则才是世界经济的共同语言,抛开市场化的改革就谈不上全球化,一个国家的改革可以有自己的特点,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特殊性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不应是刻意追求的目标,否则,会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三、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不是经济侵略,而是平等的贸易关系
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和商品输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流动的
必然趋势,是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的一般表现,正是这种流动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益处,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了大量的外国资金,从而为实现“赶超”战略奠定了基础,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例如,中国在1994年前,科技排位还在28名以后,1997年就已进到第20位。
韩国60年代初连一节电池也不会造,现在已成为尖端芯片的重要产地。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如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曾说过,“自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有70%是发展中国家促成的”。
而有少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慢,甚至长期倒退,这也可以说是没有抓住机遇,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化的结果。
当然,在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也不都是鲜花。
东南亚国家虽然在“赶超”战略方面出现了一些困难,这是经济发展周期的调整问题,不可否认其经济实力的明显增长。
国际贸易都是互利的,发达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源和劳务,这是由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只能靠经济实力来改变,而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条件,会有助于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格局。
所以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虽然有不平等的因素,有剥削的成分,但整体看还是互利的,不可简单地说成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更不能说成是新殖民主义.
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改变规则,而是适应规则
经济全球化要遵循统一的规则,统一的规则和秩序包括国际组织、
国际协议、国际法规则、国际惯例和各种技术经济规范等等。
如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信息技术协议》、《电信贸易协议》、《开放金融市场协议》以及被世界各国认可并执行的ISO一9000质量认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PPM环境标准限制等。
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和本身经济实力的局限性,目前只能遵循现有的国际规则,而不是改变规则。
从实际来看,国际经济秩序终归取决于实力的对比。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投票权取决于成员国以特别提款权计算的份额大小,因而使美国实际上享有了否决权。
从我国的情况看,还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规则的制定和修改都没有发言权,而且在按照国际惯例行事方面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还不是企业法人;关税较高,而且没有实行“纯关税”制,进口贸易的80%受许可证、数量配额等非关税措施的控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还不够,如金融、保险的地域和数量限制很多,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刚刚开始试点;还有知识产权、投资措施、技术标准、农产品和纺织品进口问题等。
所以,应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按国际技术标准改造我们的产业,按国际通用规则完善管理办法,才能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奠定基础,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经济全球化不是各国主权的强化,而是主权属性的弱化
各国主权弱化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地理扩张倾向。
市场经济是极富穿透力的一种力量,其逻辑是将经济活动集中便于生产并获得
高额利润的地力,经济越繁荣,就越需要人们尽量地交流商品和投资,这位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使主权的行使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如与国际接轨,参与一体化限制了国家的经济决策权;对外开放影响国家对资源和领土的管理权;跨国公司打乱了一国的经济增量权;无国界经济侵蚀了公众对祖国的忠诚感;国际协调机构“吞噬”了一国的部分行政权等等,正如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所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
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
在认识市场经济和国家主权的关系方面,还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在主权问题上轻易让步,使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受损;二是抱住过时的观念,不能积极参与全球化。
我们应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权衡利弊,明确得失,既立足于当前,更应考虑长远,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较大收益。
六、在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比劳动力的作用更为明显
经济的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这是由资本积累的特点所决定的。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冲说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本制度,是一种“全球性”的制度,一
旦有了根基,它就会难以抑制地在内部增长壮大,并不可遏止地向外部蔓延,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最根本的力量。
资本取得对劳动力的优势,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原始的资本积累,是靠对劳动力的直接剥削来进行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者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本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之后,工人的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资本在其规模上已居于统治的地位;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政治因素使得垄断资本力量加强,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本运作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进入经济一体化后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和较廉价的劳动力,使得资本可以到世界的任何地方寻求最低工资,从而也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劳动工资,如美国就开始实行了低工资战略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世界性资本积累的结构已发生了变化;依靠科技,依靠资金的投入,对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