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教案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1.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底边长度、底角大小等。
2.分组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各小组学生还需探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尝试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到位。
-表现优秀的作业将在课堂上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会使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判定定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勇于尝试,不怕困难,培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重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想: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如建筑物的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对称性分析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设想:通过引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确定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和中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手段自主探索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8.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激发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实物,如等腰三角形的玩具、等腰三角形的图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加深印象。
6.布置课后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7.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但学习动机和兴趣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部分学生可能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中,提出一些需要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采用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初二下册数学 1 等腰三角形 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二下册数学 1 等腰三角形 教案(教学设计)

1 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在证明过程中,掌握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过程性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2.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情感态度目标1.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醒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该推论的证明思路,但由于一个暑假的遗忘,可能部分学生的表述未必严谨、规范,教学中注意提醒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二、探究归纳探究一:活动内容: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活动目的:通过折纸活动过程,获得有关命题的证明思路,并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再次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活动,以及具体的折纸操作,学生一般都能得到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当然,可能部分学生得到的定理并不全面,在学生小组的交流中,通过同伴的互相补充,一般都可以得到所有的性质定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组的巡视,提醒学生思考多种证明思路,思考不同的辅助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三线合一”. 探究二:活动内容: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问,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下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注意最好让两至三个学生板演证明,其余学生挑选其一证明.其后,教师通过课件汇总各小组的结果以及具体证明方法,让学生明晰证明过程.(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活动目的:和学生一起完成性质定理的证明,可以让学生自主经历命题的证明过程;明晰证明过程,给学生一定的规范,起到一种引领作用;活动2则是前面命题的直接推论,力图让学生形成拓广命题的意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练习.三、交流反思1.具体有关性质定理.2.通过折纸活动对获得的定理给予了严格的证明,为今后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3.体会了证明一个命题的严格的要求,体会了证明的必要性.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探索的步骤: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四、检测反馈学生自主完成P4第2题:如图,在△ABD中,AC⊥BD,垂足为C,AC=BC=CD.(1)求证:△ABD是等腰三角形.(2)求∠BAD的度数.五、布置作业P4 习题1.1 第1,2题.六、板书设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学生板演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七、教学反思本节关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回顾过程,关注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较好,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活动中,如何在学生活动与规范表达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具体各部分时间比例的分配可能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具体状况进行适度的调整.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过程性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能力.2.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情感态度目标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重点难点】重点: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引入本课研究内容.二、探究归纳1.探究活动一内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问: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2.探究活动二内容:提醒学生在得到上面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已知:在△ABC中,AB=BC=AC.求证:∠A=∠B=∠C=60°.证明:在△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同理:∠C=∠A,∴∠A=∠B=∠C(等量代换).又∵∠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60°.活动效果: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这些定理的证明,能规范地写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的证明过程.三、交流反思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探索的步骤:观察—归纳—猜想—证明.2.通过本节课探索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四、检测反馈1.等边三角形练习: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2.等腰三角形特殊线段的应用:如图,在△ABC中,若AB=AC,∠A=40°,O点是△ABC的角平分线BD与高线CE的交点,则∠DOC的度数为________.五、布置作业1.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求证:BD=CE.2.证明: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六、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实际上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但也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因为学生先前这样的经验较少,因而对一些班级学生而言,完成全部这些教学任务,可能时间偏紧,为此,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内容,将部分内容延伸到课外,当然,也可以设计为两个课时,将研究过程进一步展开.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反证法的基本证明思路,并能简单应用.过程性目标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情感态度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难点:灵活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活动过程:通过问题串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的思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问题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问题2.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吗?二、探究归纳探究一:教师: “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学生]如图,在△ABC中,∠B=∠C,要想证明AB=AC,只要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AB与AC成为对应边就可以了.探究二:导出反证法: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想法: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是∠B≠∠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你能理解他的推理过程吗?反证法的定义是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也是证明命题的一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反证法.三、交流反思(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4)举例谈谈用反证法证明的基本思路.四、检测反馈1.如图,BD平分∠CBA,CD平分∠ACB,且MN∥BC,设AB=12,AC=18,求△AMN的周长.2.现有等腰三角形纸片,如果能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原纸片一次剪开成两块等腰三角形纸片,问此时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五、布置作业已知:如图,∠CAE是△ABC的外角,AD∥BC且∠1=∠2.求证:AB=AC.六、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反证法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实际上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但也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因为学生先前这样的经验较少,因而对一些班级学生而言,完成全部这些教学任务,可能时间偏紧.第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2.理解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性目标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重点难点】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活动内容:教师回顾前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如何判别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呢?从而引入新课.二、探究归纳探究一:学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并交流汇报各自的结论,教师适时要求学生给出相对规范的证明,概括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下表:1.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探究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1.将等边三角形沿对称轴能剪成两个什么特殊的三角形?2.你能猜测这个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吗?学生发现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三、交流反思让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小结,注意总结具体的知识、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如分类讨论思想、逆向思维等.四、检测反馈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求腰上的高CD的长.解:∵∠ABC=∠ACB=15°,∴∠DAC=∠ABC+∠ACB=15°+15°=30°,∴CD=AC=×2a=a(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五、布置作业P12 习题1.4 第1,2题六、板书设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2.3.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学生板演本节课,难点在于探究两个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和“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由于设计了三角板操作的实践活动,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因而,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灵活,方法多样,取得较好的效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案: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3.等腰三角形底角和顶角的计算;
4.等腰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使学生能够把握图形的特征,发展几何直观;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等腰三角形是指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它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等腰三角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解决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综合问题: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问题,如等腰三角形与其他几何图形的组合问题,学生难以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举例解释:
针对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
-设计不同类型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的方式,探索和解决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复杂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等腰三角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生活中几何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共同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四)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四)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4.成功体验: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
5.拓展延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设疑、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教师应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
3.拓展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简洁的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四)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四)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中几何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和拓展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圆等知识打下基础。
2.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优化课堂互动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2.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效果;
3.搜集学生反馈意见,了解教学中的不足。

1.1等腰三角形(4)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1等腰三角形(4)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1. 形成空间观念,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提高几何直观能力。
2. 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推理。
3.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运用等腰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4.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分析,学会从数据中发现规律,提高数学抽象能力。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基本的几何图形识别和性质理解能力,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但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深入学习尚属初步阶段。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推理和论证能力,但独立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需加强。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学习习惯和方法有待改进,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其次,课堂提问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底角和顶角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详细和生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和几何画板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关系。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我觉得可以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比如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创新教学与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1)实际应用(2分钟)
让学生举例说明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拓展思考(3分钟)
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非等腰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解题速度较慢,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速度。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3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1.1 第3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反证法的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反证法的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反证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反证法的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等腰三角形的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反证法的相关案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2.呈现(10分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编教案系列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教具准备作图工具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现在大家来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呢?[生甲]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生乙]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那么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能说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并讨论:思考:如图,位于在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大约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生甲]应该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因为两艘救生船的速度相同,同时出发,•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应该相同,也就是OA=OB ,所以两船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生乙]我认为能同时赶到O 点的位置很重要,也就是∠A 如果不等于∠B ,•那么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就不一定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师]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一般化,在一般的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生丙]我想它们所对的边应该相等.[师]为什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呢?同学们思考一下,给出一个简单的证明. [生丁]我是运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的. (投影仪演示了同学证明过程)[例1]已知:在△ABC 中,∠B=∠C (如图). 求证:AB=AC .证明:作∠BAC 的平分线AD . 在△BAD 和△CAD 中12,,,B C AD AD ∠=∠⎧⎪∠=∠⎨⎪=⎩∴△BAD ≌△CAD (AAS ). ∴AB=AC .提问:你还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师]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初步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简单运用. (演示课件)[例2]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师]这个题是文字叙述的证明题,•我们首先得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相应的数学语言,再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21D CA21EDA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2,AD ∥BC (如图). 求证:AB=AC .[师]同学们先思考,再分析.[生]要证明AB=AC ,可先证明∠B=∠C .[师]这位同学首先想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很好! [生]接下来,可以找∠B 、∠C 与∠1、∠2的关系. [师]我们共同证明,注意每一步证明的理论根据. (演示课件,括号内部分由学生来填) 证明:∵AD ∥BC ,∴∠1=∠B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B=∠C ,∴AB=AC (等角对等边).[师]看大屏幕,同学们试着完成这个题. (课件演示)已知:如图,AD ∥BC ,BD 平分∠ABC . 求证:AB=AD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 证明:∵AD ∥BC ,∴∠ADB=∠DB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D 平分∠ABC , ∴∠ABD=∠DBC , ∴∠ABD=∠ADB , ∴AB=AD (等角对等边). [师]下面来看另一个例题. (演示课件)[例3]如图(1),标杆AB 的高为5米,为了将它固定,需要由它的中点C•向地面上与点B 距离相等的D 、E 两点拉两条绳子,使得D 、B 、E 在一条直线上,量得DE=4米,•绳子CD 和CE 要多长?DCABCA[师]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解决这类型问题,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本题是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腰长的问题.解:选取比例尺为1:100(即为1cm代表1m).(1)作线段DE=4cm;(2)作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MN,与DE交于点B;(3)在MN上截取BC=2.5cm;(4)连接CD、CE,△CDE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量出CD的长,•就可以算出要求的绳长.[师]同学们按以上步骤来做一做,看结果是多少.Ⅲ.随堂练习(一)课本1.如图,∠A=36°,∠DBC=36°,∠C=72°,分别计算∠1、∠2的度数,•并说明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逐步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2.进一步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基本事实的内容.3.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或三角板、等腰三角形纸片.四、相关资源微课,知识卡片图片.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通过动画,回忆8条基本事实.8条基本事实具体内容为: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A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B,∠C叫做底角.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回忆8条基本事实和等腰三角形相关定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还引出了本章证明的主要依据.【探究新知】1.想一想:已经探索过的“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你能用有关的基本事实和已经学习过的定理证明吗?已知: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在△ABC和△DEF中∵∠A+∠B+∠C=180°,∠D+∠E+∠F=180°.∴∠C=180°-(∠A+∠B),∠F=180°-(∠D+∠E)∵∠A=∠D,∠B=∠E∴∠C=∠F又BC=EF,∠B=∠E,∴△ABC≌△DEF.证明得到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根据全等三角形定义,还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基本事实证明“角角边”定理.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可以提醒学生首先根据命题画出几何图案,在结合几何图案用数学符号写出“已知”“求证”,最后写出证明过程.“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提出,以便后续证明使用.2.做一做:现在请同学们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 ,AC 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 ,如图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3.议一议:我们曾经探索过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请选择一条进行证明,并与同伴交流. (1)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述为:等边对等角)(2)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 求证:∠B=∠C .分析:我们刚刚利用折叠的方法说明了这两个底角相等.实际上,折痕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了两个全等三角形.这启发我们,可以作一条辅助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证明这两个底角相等.证明:如图,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BBB→→∵ AB =AC ,BC =CD ,AD =AD . ∴△ABD ≌△ACD (SSS).∴∠B=∠C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另外可以作顶角平分线,证明依据为SAS ;可能有学生作底边上的高并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对此,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勾股定理尚未用基本事实证明过,从逻辑上来说,勾股定理不能作为这里证明的依据;另外还可以不加辅助线证明△ABC ≌△ACB ,关键是把一个等腰三角形看成两个三角形,任何一个三角形都能与本身重合.)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 . 求证:∠ADB =∠ADC =90°,∠BAD =∠CAD .证明:由△ABD ≌△ACD 可知,∠BAD =∠CAD ,∠ADB =∠ADC =90°.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回忆以前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复习证明的思路.通过证明,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学中鼓励学生寻求其他证明方法.【典例精析】例1.已知:在△ABC 中,AB =AC ,∠B =80°,求∠C 和∠A 的度数.生: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困难小组交流合作,互相补充.并独立完成解答. 师:出示多媒体答案,强调巡视时发现的问题. 解:∵在△ABC 中,AB =AC ,∠B =80°,ACB∴∠C =∠B =80°∠A =180°-(∠B +∠C )=20° ∴∠C =80°,∠A =20°.例2.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A =30°,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生: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困难小组交流合作,互相补充并独立完成解答. 师:出示多媒体答案,强调巡视时发现的问题. 找学生板演步骤,师点拨.解:由AB =AC ,∠A =30°,得∠ABC =∠C =12×(180°-30°)=75°, 又∵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ABD =12∠ABC =12×75°=37.5°, ∴∠ADB =180°-30°-37.5°=112.5°.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提高逻辑思维水平.【课堂练习】1.等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等于100°,则另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 A .40°,40° B .100°,20°C .50°,50°D .40°,40°或100°,20° 2. 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比顶角大15°,那么顶角为( ) A .45° B .40° C .55° D .50°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A .顶角B .顶角的一半C .顶角的2倍D .底角的一半 4.已知△ABC 的周长为36cm ,且AB =AC ,又AD ⊥BC ,D 为垂足,△ABD 的周长为30cm ,那么AD 的长为( )DACBA .6cmB .8cmC .12cmD .20cm 5.如图,已知AB =AC=BD ,那么( )A .∠1=∠2B .2∠1+∠2=180°C .∠1+3∠2=180°D .3∠1-∠2=180°6.如图,在△ABC 中,D 是AC 上的一点,且AD =BD =BC ,∠DBC =40° ,则∠A=_______,∠C=______,∠ABC =________.7.有一个角为20°的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8.如图,在△ABC 中,∠B =∠C ,点D ,E 分别在BC ,AC 边上,∠CDE =15°,且∠AED =∠ADE ,求∠BAD 的度数.参考答案:1. A . 2.D . 3.B . 4.C . 5. D .6.35°,70°,75°.解析:根据AD =BD =BC ,可知△BCD ,△ABD 均为等腰三角形,因为∠DBC =40°,所以∠C=∠BDC =70°,所以∠ADB =110°,则∠A =35°. 7. 140°,20°或80°,80°.8.解:∵在△ABD 中,∠BAD =180°﹣∠B ﹣∠ADB ,∠ADB =180°﹣∠ADC , ∴∠BAD =∠ADC ﹣∠B ,∵∠B =∠C ,∠CDE =15°,且∠AED =∠ADE ,∴∠BAD =∠ADE +15°﹣∠B =∠B +15°+15°﹣∠B =30°.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掌握应用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解决问题能力,巩固推理的能力.六、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简称“三线合一”).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1DCBA CDABE DACB七、板书设计1.1等腰三角形(1)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及反证法》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1节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教材通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反证法的运用,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等环节,逐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等环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的推理过程,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证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反证法的理解与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几何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汇报展示:各组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讲解答案。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并分享成果。

6.总结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定义:两腰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a.两腰相等b.底角相等c.高线、中线、角平分线重合2.假设结论不成立3.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4.矛盾说明假设不成立,结论成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描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性质的运用不够熟练,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三角板、直尺、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角形性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掌握程度。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_7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反证法》教案_7

()
( A )35° ( B) 20° (C)35 °或 20°( D)无法确定
4.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一个底角的 3 倍,则顶角的度数为
,底角的
度数为
5.等腰三角形三个内角与顶角的外角之和等于 260°,则它的底角度数为
6.等腰△ ABC 中, AB=AC , BC=6cm,则△ 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
三等分,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

( A )3 (B) 4 ( C)5 (D) 6
2.如图,在△ ABC 中, AB=AC ,BD=BC , AD=DE=EB ,则∠ A 等于( )
( A )30° ( B) 36° (C)45 °(D) 54°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7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夹的角的度数是
7.已知如图,在△ ABC 中,∠ B=90°,AB =BC, BD =CE,M 是 AC 的中点,
求证:△ DEM 是等腰三角形
六、能力提升: 1.如图,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 =AC ,∠A =90°,BD 平分∠ ABC ,DE⊥BC 且 BC=10,求△ DCE 的周长。
2.已知△ ABC 中, AB=AC ,D、M 分别为 AC 、BC 的中点, E 为 BC 延长线上 一点,且 CE=12 BC,求证:(1)∠ DMC= ∠ DCM ;(2)DB=DE
布置作业: 【评价反思】
自 学习态度 A
B
C
D
我 学习效果 A
B
C
D
评 合作情况 A
B
C
D
价 尚需改进


等腰 三角形的
相等。反过来,有两个角相等的三 角形


定理: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第1讲-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第1讲-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底边相等、高相等、中线相等、角平分线相等等性质,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性质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举例:在等腰三角形ABC中,若AB=AC,则∠B=∠C,BC为底边,AD为高,AE为角平分线,其中AD、AE、BC三条线段相等。
举例:在直角三角形HIJ中,若IJ为斜边,IJ²=IH²+HJ²。
(4)勾股定理的应用: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的不定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等。
举例: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长。
2.教学难点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多种判定方法,如两边相等、两角相等、对角线相等等,并能灵活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积极,课堂氛围也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但在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时,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吃力。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三角形,比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或是家具的形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的奥秘。
突破方法:通过画图、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学生容易混淆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需要强调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特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教案:1.1.4 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教案:1.1.4 等腰三角形

课题:1.1.4等腰三角形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1.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其证明,理解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证明,并能利用这两个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3.经历实际操作,探索含有30º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及其推理证明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4.在具体问题的证明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逆向思维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以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难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尺、两个带30度角的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生准备两个含30度角的相同的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问题1: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 问题2:(1)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具备什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呢?生:质疑思考.师: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补充条件ABCAC B补充条件A BCB CA处理方式: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适当补充.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特有性质;如边的关系、角的关系,三线合一等一些重要性质.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那么具备什么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本节课让我们共同探讨“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板书课题:1.1等腰三角形(4)】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利用问题引入新课,直接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边)三角形呢?从而引入新课.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师:要解决上面的问题,如果运用分类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考虑添加条件? 生:可以从两方面添加:(1)添加“边”的条件.(2)添加“角”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自由探索讨论一下.探究一、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说明你的理由? 生:理由:∵∠B=∠C ,∴AB=AC . ∵∠A =∠C , ∴AB=BC . ∴AB=AC=B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探究二、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师:请说明你的理由?生:以∠A =60°来说明. ∵AB=AC ,∴∠C=∠B .∵∠A =60°.ABC顶角为60°ABCAC B∴18060602B C -∠=∠==. ∴∠A=∠B=∠C .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生:以∠B =60°或∠C =60°来说明.∵AB=AC , ∠B =60°,∴∠C =∠B =60°.∴∠A =0018060B C -∠-∠=. ∴∠A =∠B =∠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师:能用文字语言描述这个结论吗?生: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处理方式:这两个问题是以不同的三角形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分别得到两个定理.问题二60°的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应关注得出证明思路的过程,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有意识地渗透分类的思想. 应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交流证明过程.设计意图:对证明思路可与同伴交流,然后再去证明.提醒学生运用分类思想,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到 .经历定理的探究过程,即明确有关定理,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三、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1.判断正误:(1)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2)有两个角为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3)有一个外角是12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4)有两个外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5)三个外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 2.如图,△ABC 中AB=AC ,AO 平分∠BAC ,若∠BOC=60°,则△BOC •的形状是( )A 、等边三角形底角为60°ABCACB2 1 ABCO2题图B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不等边三角形处理方式:习题1是采用学生抢答形式,其他同学判断说明.习题2直接利用定理由学生说明完成.设计意图:把所学定理应用到例题求解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掌握一般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四、操作探究,获取新知我们还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研究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同学们请拿出三角板,做一做:用含30°角的两个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生:能拼成等边三角形.师:谁能说明为什么得到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生1:图(1)中因为△ABC ≌△ACD ,所以AB =AD .又因为Rt△ABC 中,∠BAC =30°,所以∠BAD =60°,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生2:图(1)中,∠B =∠D =60°,所以∠BAD =∠BAC +∠CAD =30°+30°=60°,所以∠B =∠C =∠BAD =60°,即△ABC 是等边三角形.师:在你所拼得的等边三角形中,有哪些线段存在相等关系,有哪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生:分析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 =90°,∠BAC =30° 求证:BC =12AB . 分析:你能否由拼图得到启示,作辅助线把拼图的另一部分构造出来? 证明:延长BC 至D ,使CD =BC ,连接AD .∵∠ACB =90°, ∴∠ACD =90°. ∵AC =AC ,A 30° 30°DCBDCBA∴△ABC ≌△ADC (SAS).∴AB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BAC =30°, ∴∠B =60.∴△ABD 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BC =12BD =12AB . 师生共同总结: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师:指导学生利用符号语言表达定理.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在Rt △ABC 中,∠C =90°, ∵∠BAC=30°, ∴BC =12AB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学以致用 小试牛刀:如图,在Rt △ABC 中, ∠ACB=90°,CD 是△ABC 的高,且BD=1,求AD 的长.处理方式:利用拼图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这两个三角尺恰好可以拼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从而将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转化为“半个”等边三角形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巩固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拼摆三角尺的活动过程,发现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先从问题出发,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拼摆、探索发现并得到结论.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五、学以致用,巩固新知DCBA师:呈现例题,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新定理解答例题. 例4求证: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那么腰上的高是腰长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 △ABC 中,AB =AC ,∠B =15°,CD 是腰AB 上的高. 求证:CD =12AB . 师:这是一道文字叙述题,首先把它用已知、求的形式转化成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ADC 中,AB =AC ,∠B =∠ACB 而∠DAC 是△ABC 的一个外角,而∠DAC =2×15°=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12AB . (两名学生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步骤的规范性.)解:在△ABC 中, ∵AB=AC ,∠B=15°,∴∠ACB=∠B =15°(等角对等边) ∴∠DAC=∠B+∠ACB =15°+15°=30°. ∵CD 是腰AB 上的高, ∴∠ADC=90°. ∴CD=12AC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学以致用 小试牛刀:3.如图,某市在“旧城改造”中计划在市内一块三角形空地上种植某种草皮以美化环境,已知这种草皮每平方米售价a 元,则购买这种草皮至少要 ______ 元.处理方式:教师适度点拨,分析.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此题.设计意图:在例题求解中巩固新知.先让两名同学黑板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板演,最后老师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步骤的规范性. 五、盘点收获,反思提升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感悟与收获?生1:本节课我学会了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C BAD生2:我们可以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生3: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分类讨论思想、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由 15°等角度去寻找与30°特殊角,从而构造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解题.生4:学习了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定理,它可以用来寻找线段之间的关系和求线段的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以形成完整知识结构,培养了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有针对性的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六、达标检测,反馈矫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收获了不少,下面让我们测试一下吧. A 类1.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D ⊥BC ,DE ⊥AB ,垂足分别为D ,E ,如果AB =8 cm ,则BD =_________cm ,∠BDE =__________°,BE =__________c m.2.房梁的一部分如图所示,其中BC ⊥AC ,∠A =30°,AB =7.4m ,点D 是AB 的中点,DE ⊥AC ,垂足为E .求BC ,DE 的长. B 类3.将一个有45°角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一张宽为3cm 的纸带边沿上.另一个顶点在纸带的另一边沿上,测得三角板的一边与纸带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成30°角,如图,则三角板的最大边的长为( )A 、3cmB 、6cmC 、32cmD 、62cm设计意图: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可以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便于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B 类题目可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果.3题图1题图BECDA2题图七、布置作业,落实目标基础作业:课本第12页习题1.4 第 1、2、3题.拓展作业:《数学助学》第10-11页自主评价1-6题板书设计:§1.1 等腰三角形(4)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例题4 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重合。

学生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索和证明这些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对图形的变换、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不是很熟悉,需要通过练习来加深理解。

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可能刚开始接触,需要通过操作活动来探索和证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证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活动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直尺、圆规。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学习。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知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三角板、直尺、圆规拼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然后用这些工具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等腰三角形-教案

《1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2、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教学重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教学过程(一)直观演示,大胆猜想1、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2、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例、△ABC中,AB=AC,求证:∠B=∠CB1、思考: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解答〕证明:做顶角的平分线AD,AD平分∠A,AD⊥BC.D C B在△ABD 和△ACD 中⎪⎩⎪⎨⎧===CD BD AD AD AC AB所以△ABD ≌△ACD (SSS ),所以∠B=∠C ,∠BAD =∠CAD ,∠ADB =∠ADC =90°. 思考: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2、想一想:在上图中,线段AD 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 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1)如果AB =AC ,AD 是角的平分线那么-----------------------------------.(2)如果AB =AC ,AD ⊥BC 那么-------------------------------------.(3)如果AB =AC ,BD =CD 那么------------------------------------.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探索和应用.教学过程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3.分别演示:在△ABC 中,∠ABD =k 1∠ABC ,∠ACE =k1∠ACB ,k =31,41时,BD 是否与CE 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 为其他整数时,BD 与CE 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 =k 1AC ,AE =k 1AB ,k =21,31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 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第3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二、新课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 =30°,∠BAC可求,所以∠1可求.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 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三、小结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第4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会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3)使学生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2)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拼等边三角形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大胆猜想等良好品质.(2)使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归纳、推理和证明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等腰三角形概念及性质:(1)叫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相等.(3)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二.新课讲解活动一:等边三角形的证明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2.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数学表达: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活动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拼一拼:你能用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摆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图1)图(1)学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拼并观察图形,分析数量关系,发现∠BAD=60°,而∠B=∠D=60°,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D=2BC,进而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各组学生是否发现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情况进行点拨、引导.2.说一说:你能利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吗?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形指出,在Rt△ABC中,因为∠A=30°,所以∠A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AB的一半.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叙述进行板书,根据学生叙述情况进行追问、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证一证:师生活动:教师通过追问“这条性质一定是真命题吗?你能验证吗?”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图形,自主尝试证明这条性质的正确性.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证明方法,根据学生是否有不同证明方法找学生展示讲解,师生质疑.活动三:变式练习,深化性质1.已知如图(3),在Rt△ABC中,因为∠A=3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为:A、B、C、图(3)图(4)2.已知如图(4),△ABC,∠C=90°,∠A=30°,DE⊥AC于点E,FG⊥AB于点G,请你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写出不同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练习,小组展示,师生质疑矫正.教师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找准30°角所对的直角边,能否根据性质写出线段间的关系.活动四:应用提高、拓展创新1.如图(5)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立柱BC、DE需要多长?图(5)图(6)2.已知:如图,△ABC中,∠ACB=90°,CD是高,∠A=30°.求证:BD=AB.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

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运用SSS、SAS、ASA、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的运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剪刀、彩笔。

3.教学素材:三角形全等的案例、等腰三角形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找出全等的三角形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SS、SAS、ASA、AAS,并简要介绍每个条件的含义。

然后,通过实例展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尝试找出全等的三角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答案。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教师通过PPT呈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等腰三角形(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3、通过探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懈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说理方法.
学习过程:
一、前置准备: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证明的基本步骤.
2、列举我们已知道的公理:
(1)公理:同位角,两直线平行.
(2)公理:两直线,同位角.
(3)公理: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公理: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公理: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公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注: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都可以看作公理.
二、自主学习:
利用已有的基本事实和定理证明:
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证明:
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
三、合作交流;
议一议:(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
(2)请你选择等腰三角形的一条性质进行证明,并与同伴交流.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述为)
已知:
求证:
证明:
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与同伴交流.
(提示1: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AD;
提示2:分别延长AB、AC至点E、D,使BE=CD,连接CE、BD,先证明
△ACE≌△ABD,再证明△CBE≌△BCD,得出∠CBE=∠BCD,运用等角的补角相等即可得出)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四、归纳总结:1、我的收获?
2、我不明白的问题?
五、例题解析:
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DE⊥AB, DF⊥AC,试猜想EF与AD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六、当堂训练:
1、下列各组几何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
A、各有一个角是55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两个等边三角形;
C、腰长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D、各有一个角是500,腰长都为6cm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2、如图,已知:AB∥CD,AB=CD,若要使△ABE≌△CDF,仍需添加一个
条件,下列条件中,哪一个不能使△ABE≌△CDF的是()
A、∠A=∠B ;
B、BF=CE;
C、AE∥DF;
D、AE=DF.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等于500则其余两角的度数为。

4、(1)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5,则它的周长为.
(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3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5、△ABC中,AB=AC, 且BD=BC=AD,则∠A的度数为.
6、如图,已知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学习笔记:
课下训练:P4 习题1、2
中考真题:已知:如图,△ABC中,AD是高,CE是中线,DC=BE, DG⊥CE,G 是垂足,求证:
(1)G是CE中点(2)∠B=2∠B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