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合集下载

阅读,孩子一生的财富

阅读,孩子一生的财富

阅读,孩子一生的财富作者:严建平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17年第06期语文是一门难以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学科,但如果在语文学科上“耗时”越多,将来你的收获就会越大。

语文不仅影响着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理解能力,更是学生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石。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

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可见,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阅读习惯要从小培养,如果现在不给孩子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所谓阅读习惯的养成就是空口之谈。

孩子以后很可能会选择电脑游戏、手机、电视娱乐节目和肥皂剧等毫无价值的生活方式来荒废自己宝贵的时光了。

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积累、历练的过程,尤其是在阅读上“耗费”时间,不一定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学霸或事业辉煌的人,但肯定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丰盈的人,一个会思考,有主意的人。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让阅读成为孩子内心的需求爱上阅读的孩子就类似于吃到了美食的人,会特别喜欢看书,甚至会“上瘾”,看到喜欢的书会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下云。

而没有吃到美食的孩子,就会觉得阅读带来的只有痛苦,阅读就会成为他的负担,更别说喜欢了。

而这道菜是否好吃,完全取决于家长、教师给孩子选择的书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学生在家时,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书,不限制阅读内容,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

可从培养兴趣开始,每天规定时间进行阅读,比如读报纸,要求孩子读一版面的内容给家长听,或要求孩子读一则小故事,然后讲述给家长听等,家长要表现出很享受的样子,随着孩子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呈现丰富的表情,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在认真听他讲述,并且很喜欢他的阅读行为,给孩子以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坚持。

刚开始时孩子会有模有样地遵守规定,认真阅读,到后来就可能读几句话就要看下时间,再后来很可能就产生抗拒心理,不再执行原来的阅读规定。

此时,就是最关键的时刻,看到孩子这么抵触,是否还要坚持下去。

陈平原: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陈平原: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陈平原: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作者:唐山来源:《检察风云》2016年第23期“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因为这句话,让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成了“争议人物”。

语文重要吗?认识3000个汉字,不就算是会语文了吗?在当下中国,英语比语文重要,计算机知识比语文重要,数理化比语文重要……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现实生活中,能用中文表达自己想法的人如此之少,即使是一些院士、著名学者,写出来的文章亦常文不对题、语病连连。

问题的关键在于高考,高考语文教学的目的产生扭曲,学生们的考试得分能力固然提高了,可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却没有本质的提高。

我们语文教育没能给孩子们更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情感、更多元的思考,所以他们长大成人后,心灵仍处在贫困、饥渴和狭隘中,徘徊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并未真正实现精神上的成年。

著名学者王瑶先生曾质疑道,如今生活改善了,做学问的条件更好了,可为什么我们却培养不出梁启超、陈寅恪那样的大师了?他说:“总的感觉是学问越做越小,一代不如一代。

”今年,陈平原先生一口气推出《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六说语文教育》两本书,前者是大部头的专业学术著作,后者是随笔式的大众普及读物,但两书有共同的关切,即:该怎样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我没有夸大其词检察风云:您曾说“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这句话似乎引起了很大争议?陈平原:是的,这句话现在已经变成一句广告词了。

中小学在说,补习学校也在说,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其实这是我在一次演讲中说的一句话,有前言有后语,在那个具体语境中,这句话是没错的,单拿出来,自然会有争议。

不过,我至今对此仍未感到后悔。

其实每个人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语文。

你可能会买一本当年的语文课本来怀旧,可谁会去买一本当年的数学课本来怀旧呢?语文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是思维训练、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在所有课程中,语文给人书本之外的东西最多。

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

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
挥, 起源于一件小事。
可这正是 中学语 文或 大学 的文学课程 可 爱 的地方 , 其得 失成败 不是 一下子 就 显示 出 来 的, 往往潜移默化 , “ 润物细无 声” 。 比如 多 年后 回想 , 语 文课会 勾起你 无 限遐 思, 甚 至有
意收藏几册老 课本, 闲来不 时翻 阅; 数 学或 物
说, 语 文很 重 要, 但教 语文 课 的 门槛 很低 , 完 全 可以“ 无 师 自通” 。
育部 不 敢硬 性 规 定 , 任 凭各 大 学 自作 主 张。 相比之下, 台湾教 育界 目前还在 坚持 6个 学 分 的“ 大一国文” , 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 4年前, 在上海 哈佛 中心成立会 上, 与哈佛 大学英文 系教授交 流各 自的心得 与困
惑, 我谈及“ 大 一 国文” 的没 落以及 大 学生 写
4 O多年 后的今 天, 随着 基础 教育 水平 的 提升 以及高 等教 育 的普及 , 当一个 合格 的语 文教 师 , 不管教 的是 小 学、 中学还 是 大学 , 都 不太容 易 了。但 即便 如 此, 高 中的语 文课 或 大 学的文 学史课 程 , 依 旧注 重 自由 自在 的阅 读, 没有那么多“ 先修 课程” 的 限制, 也不太讲 究“ 循序 渐 进” 。面 对 浩 如 烟 海 的 名 著 或名 篇, 你愿意跳着读、 倒着读 , 甚 至反 着读 , 问题
多年 前 , 某教 授 很 悲伤 地 告诉 我 , 日本 的中学国文课本将 删 去鲁迅 的《 故 乡》 , 理由
是 国文 不该 收 外 国人 的作 品。后来 证 明是
误传 。据 东京 大 学 藤 井省 三教 授 告 知 : “日
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 台湾大学从事研 究或教 学。1 9 9 1 年, 被评 为

书香之家走出的北大才女

书香之家走出的北大才女

【精彩收藏】书香之家走出的北大才女——对话2014年高考固始县文科状元范雯玲作者:吴晓军范雯玲,女,出生于1998年农历二月初一,老家固始县泉河乡东街,现住固始县桃花坞中学教师家属院。

2014年高考,她以621分(其中语文140分,数学137分,外语131分,文综213分)全省第61名的优异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成为固始慈济高中文科生考入北大的第一人。

近日,笔者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

晓军:范雯玲同学,祝贺你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你的语文在高考时考了140分,这是令许多人惊叹的分数,是不是由于你的父亲是桃花坞中学的语文教师、母亲一直开了一间书店对你的影响?高考语文的总分很快要加到180分了,你觉得文学的作用和责任是什么?雯玲:小学三年级之前,我一直在泉河乡直小学就读,父亲从泉河中学调到桃花坞中学后,我就转到了固始七小读书。

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我从小就喜欢读书。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就捧起了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觉得小时候对名篇的理解实在是幼稚而肤浅。

“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它萌芽于一颗对世界的好奇心,帮助人们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圣经有“原罪说”,道德经有“自然说”,孟子有“性善说”,荀子有“性恶说”,说的都是心灵存在的方式。

生命本是无忧无虑无瑕无蔽的“万物之灵”,把“心”放到她本来的家园中去,放到最舒适最和谐的状态,清纯的心灵才是快乐的故乡。

读书的意义,就是把心灵擦亮,保持光明,看见自己,找回自己。

所以要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

高考重视语文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国人的心灵不能再继续贫瘠下去了。

我们应该用文学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生活照样很丰富。

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

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

怎么学好语文,怎么教好语文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3年第10期“知道很多,体会很浅”,这是今天我们文学教育的一个通病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最近几年我接触了不少北大文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

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基本上对很多作品都不了解,只会综合各种评论后再自己评论。

这么多硕士或博士,无论对于文学研究的某个现象,或社会某个现象,竟没有自己独立的真知灼见。

你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吗?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去年我在北大出版社的专著《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在三联书店出版的评论集《假如没有文学史……》都涉及你谈的这个问题。

可以这么说,“知道很多,体会很浅”,这是今天我们文学教育的一个通病。

我认为,这跟1903年开始建立的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有关。

以简明扼要的“文学史教材”为中心,“多快好省”地进行“文学教育”,我开玩笑说,这更像是在学外国文学,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某一时代的作家、文类、风格、流派等,并不苛求对作品有深入体会。

今天中国的文学教育,过于强调“系统性”,在我看来,不无偏颇。

其实,除了专家,普通人没必要全面掌握丰富的“文学史”知识。

一百多年来,文学史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日渐精微,迅速膨胀。

学者们不断发掘新的作家作品,下一代人的文学史图景,必定比上一代人更繁复、更庞杂。

这么一来,必须精简书目,有选择地阅读,否则,根本读不过来,也读不好。

我再三强调,当老师的,应该允许学生有所“不懂”,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真正“懂得”的。

北大中文系出考卷,基本上不考偏题、怪题,而且可以选答,就是基于此设想。

王旭明:目前高校文学院比比皆是,北大现在还叫中文系,一直没有改名是什么原因?陈平原:都说要“跟国际接轨”,目前中国大学的文学院,绝大部分是原先的中文系“升级换代”成的;而这恰好跟国际主流的大学“不接轨”。

香港中文大学的文学院有14个系,包括中文、英文、历史、哲学、艺术、音乐、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等,这倒是跟欧美及日本的大学类似。

著名学者陈平原呼吁重视文学教育

著名学者陈平原呼吁重视文学教育

昨天,著名学者陈平原携《六说文学教育》《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两部新著现身北大博雅论坛第70期活动,并以“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为主题与读者们进行了分享,并发出重视文学教育的呼吁。

陈平原说:“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

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他认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文学教育是为人的人生打底子,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文学教育。

他不断反省当下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吁要减少对知识的崇拜,而呼唤那些压在重床叠屋“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像力。

陈平原认为,接受文学教育,走入文学史必不可少。

在他看来,文学史是一本可敬、可爱又不无可疑的学问。

919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919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格尔木分公司9月19日周六例会分享学习主讲:北大中文系教授: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新教改后,语文的重要性凸显。

有些政策解读者甚至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对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一生成就的大小最直接相关的恐怕也是“阅读”。

文 | 陈平原1、准确、优雅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

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

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

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2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

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

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

发现语文之美 反思教育之责——从《六说文学教育》谈起

发现语文之美 反思教育之责——从《六说文学教育》谈起
视点
深度阅读
发现语文之美 反思教育之责
———从《六说文学教育》谈起
□陈平原
问 1:陈老师您好,我 们 知 道 您 从 1996 年 开 始 关 注 教 育 话题,到今年已经 20 年了。《六 说文学教育》 这本书应该说凝 结 了 您 这 20 年 对 文 学 教 育 的 思考和感悟。您之前其实关注 大学教育比较多,而这本书中 涉及了基础教育的话题。那么 您回归到基础教育的初衷是什 么呢?又想传达给读者一些什 么东西呢?
做小书的初衷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 这本 书因为很厚,专业的人会阅读, 但非专业的人不会阅读。这就说 到我另外一个想法:几年前我再 三说了— — —“怀念小书”。我曾经 写 过 一 篇 文 章 — — —《怀 念 “ 小
访谈背景:陈平原教授关 注中国文学教育已有 20 年之 久,由起初的关注大学教育逐 渐转变为关注基础教育,并专 门为此撰写 《六说文学教育》, 这也是陈平原教授众多著述中 唯一一本面向普通大众专谈文 学教育的读物。此次采访,我们 将与陈平原老师一起探讨新书 《六说文学教育》 的创作初心、 文学与语文的关系、文学教育 的重要性及其方法,以及现在 学者应该如何适应时代进行创 作等热点问题。
习、提升本国语言文字写作能力 学校也在说,弄得我很不好意
的那一种课程。但这个课程有一 思。我大概是在《语文之美与教
个问题,它不是教育部强行规定 育之责》中提出的,那文章是一
的,各个大学自由选择,所以“大 个演讲,但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是
没错的。 我说的是,回过头来看,中
小学教育,很多知识会更新换 代,比如算数等等。一辈子回过 头来看,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是 语文课。对中小学教育而言,每 一门课都很重要,但是本国语言 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 的、影响你一辈子的。所以我曾 经举一个例子说,你会买一本你 当年学的那个语文课本,做一个 怀旧。但一般来说不会买那个算 数的课本,因为那个怀旧怀不起 来。

语文学习,原来如此……

语文学习,原来如此……

龙源期刊网 语文学习,原来如此……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7年第35期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北大教授陈平原说: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上语文课、读课外书、参加社会实践都是语文学习的途径。

开学以来的高中生活,让你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回望你的语文学习经历,总有一节语文课,或者讀到的一本书,或者参加的一次社会实践,给了你特别的触动,让你一下子感受到语文学习如此美好。

请以“语文学习,是一件美丽的事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叙语文学习中特别的经历,表达你对语文学习的感悟和认识。

要求:(1)叙事要清晰、完整;(2)主题要集中明确,选材要精当,切合题意;(3)注意运用细节,人物形象鲜明生动;(4)不少于800字。

语文是各科的基础,语文学习是每个中学生最日常的功课,小而言之,一个人要想识字读书,了解文字的世界,绝对离不开语文;从大处讲,恰如陈平原教授所言,“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这当然不是说语文会决定你从事什么工作,而是说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深远意义,包括思想认识,精神气质,审美情趣等等,都可以在“语文”的身上找到渊源,这和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相通,只是陈教授所强调的更有现实意义罢了。

对于进入高中时代的学生来说,重新认识语文学习是有必要的,认真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则是必需的。

由题意可知,把握好题干所强调的“开学以来的高中生活,让你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这层意思,并在作文中使之得以充分体现是写好本文的关键。

其后的提示语则提供了具体写作的路子,即一节语文课,或者读到的一本书,或者参加的一次社会实践,不管从哪个角度入文,一定要表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并不难写,因为素材就在每一个写作者的身边,关键看你如何取舍、如何发现了。

作文能围绕“语文学习”“美丽”这两个关键词,选择精当材料,所述之事能让读者体会到“美丽”,能适时点题、主题集中就好,而不是去贴标签、喊口号。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文教育”之百沧桑》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文教育”之百沧桑》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中文教育”之百沧桑》阅读答案中文教育之百沧桑陈平原传统中国的书院教育,跟今天我们实行的大学制度,无疑有很大的差异。

站在中文系的立场来观察,首先,以前的书院教育,不管哪家哪派、何时何处,都““中国教育”之百沧桑陈平元传统中国的书院教育,跟今天我们实行的大学制度,无疑有很大的差异。

站在中文系的立场来观察,首先,以前的书院教育,不管哪家哪派、何时何处,都是以人文学为中心的。

到了晚清,随着西学东渐,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中文”或““文学”逐渐蜕变成众多科系中的一个。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18世纪以前的大学课程,都是以人文学为主导。

直到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起,人文学科逐渐从中心转向边缘。

一千八百九十八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标,声光电化(自然科学)、经济法律最有用,当然受到主事者的高度重视。

只是在““复制”整个西方大学制度时,““文学”作为众多学科中一个小小的分支,也被纳入其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专业化。

过去有句谚语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自清末以来,没有人敢这么说。

因为作为学者,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一大趋势,使中国语言文学的教育,呈现两个方向:一方面,它越来越成为众多学科中的一个,范围及功能大大缩小;但另一方面,它又掉转过来,逐渐变成一种““培养”或““有趣”--就好像画布上的“背景色,虽不显眼,但不可或缺。

在我看来,作为专家之学的““语言”文学”研究必须是少数;但如果来自“通识教育”如果你开始,你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如何看待通识教育,以及如何处理与专业教育的矛盾,目前中国学界仍在摸索中。

人的求知欲望和可用时间之间,本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既希望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修养,又要求其获得足够的专业训练,很难协调。

但有一点必须明白,大学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教你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你读书,养成好的眼光、习惯、方法和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2024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语文(江苏南通卷)

2024中考语文二模试卷语文(江苏南通卷)

2024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南通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共25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分)江南大地,人文荟萃。

五千年文明之光在这里shǎn yào,中国近代第一城在这里崛起。

今天,江海儿女正用zhì huì和汗水,绘就南通发展的绚丽篇章。

在这千帆竞发A百舸争流的时代,南通青年更应B(勇立潮头锐不可当)、奋发有为,与家乡共成长,用奋斗与担当写下最美的青春诗行!(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2)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处的标点符号是。

(1分)(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短语填在B处。

B处的短语是___________。

(1分)2.学校正在开展“青春当自强”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活动。

(5分)(1)【拟写标语】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宣传语。

(要求:紧扣主题)(2分)(2)【采访任务】2021年8月7日,南通籍盲生程溁如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

这个18岁的失明少年,勇敢执着,积极奋进,在熙暗中与音符相伴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光明世界。

程溁同学受邀来到了学校活动现场,请以光明初中小记者的身份,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对他进行采访。

你应该怎么说?(3分)整本书阅读。

(7分)【语段一】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

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

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

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

陈平原认为语文决定一辈子的道路

陈平原认为语文决定一辈子的道路

四 年 就 能 渐 入 佳 境 — — 其 智
力 及 潜 能 若 得 到 很 好 的激 发 , 日 后 的 发展 往往 更 令 人期 待 。 五、 大 学 生 一 定 要 学 会表 达 。 有 时候 , 一 辈 子 的道 路 ,就 凶 这 十 分 钟 二 十 分 钟 的发 言或 面试 决 定 , 因此 , 不 能轻视 。 说到底 , 中 学语 文 课 以 及 大 学 人 文学 科 ,就 是培 养擅 长 阅 读、 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 。
做m惊天动地 的大成绩 ,又似乎
与 专 业 训 练 无 关 。可 这 没 什 么好
嘲笑 的。 中文系 的基本训练 , 本来
就 是 为 你 的 一 生 打 底 子 ,促 成 你 日后 的 天 马 行 空 , 逸 兴遄 飞 。 ” 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录五条与 大家分 享 。一 、 阅读 与
写 作课 : 国外 高 校 是 抹 不 掉 的 必
指 这 些 一 时 没 有 实 际用 途 ,但 对 养 成 人 生 经 验 、文 化 品位 和 精 神
着空气讲 , “ 现场感 ” 很重要 , 必须 盯着学 生们 的眼 睛 , 时刻 与之交 流与对 话 , 这课 才能讲 好 。只顾 摆弄精美 的 P ,视在场的学生
为“ 无物 ” , 这不是成 功的教学 , 也 不 是 称 职 的教 师 。 四 、 某 种 意 义 上, 学文学 的, 太富贵 、 太顺 畅 、 太 精英 , 不 一 定 是 好 事 情 。关 于 中 学 语 文 课 以及 大 学 的 文 学 教 育 ,
境界有意 义的作 品。第二句 则是 在北 大 中文系 2 0 1 2届 毕业 典礼 上 的致 辞 : “ 中文 系 m身的人 , 常 被贬 抑为 ‘ 万 金油 ’ , 从政 、 经商 、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陈平原: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作者: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

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

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

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

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2、“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

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

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

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

陈平原 中文系的目标是培养学者

陈平原 中文系的目标是培养学者

陈平原:中文系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学者陈平原:各位朋友,晚上好。

闲话少说,我们马上进入主题。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学如何教育,主要围绕文学课堂。

其实前面有一个文学的概念文学的学科,再进入文学课堂。

这个是白鹿洞书院,这是北大的红楼宿舍,这是西南联大的老照片,从这个地方进来来找我们论述的话题。

文学门槛很低但不可否认它堂奥极深文学这个东西门槛很低很低,但是我以为它堂奥极深,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举两个故事。

三十年前我从广州到北大念书,每回坐火车需要大概36个小时,火车上总是会有人跟你聊天。

于是我特别担心人家跟我聊天,因为我不太会说假话。

人家问我做什么的、学什么的,我跟他说学文学。

这下子乱套了,所有人都跟你聊天。

每个人都读过文学,告诉你昨天晚上在火车上买了一本杂志,前天晚上看了电视,你怎么看,诸如此类。

这一类的问题问得你不胜其烦的时候,后来我学会一招,人家再问我“你学什么”的时候,我就告诉他是天体物理,以后人家就不跟我交流了。

后来发现最近几年天体物理也开始很多人关心,我觉得应该说核物理,这样的话大家不会再跟你讨论。

第二个也是个小故事,大概二十年前北大决定请武侠小说大家金庸来北大当客座教授,在我们临湖轩组织了一个很小的座谈会,10个学者跟他对话,只有我一个是中文系的,其他的是物理、化学、无线电的等等,每个人说起来都特别慷慨激昂。

我特别记得已经去世的王选先生,他是做汉字激光照排做得了不起的一个学者。

他很激动地跟他说,他每个星期都要回上海,交流问题,研究问题,一路上全靠金庸的小说解乏。

另外一个教授更离谱,说他胃不好,每次胃疼拿起小说就不疼了。

还有一个教授更离谱,他觉得《红楼梦》读不下去,但是金庸的小说实在太棒了,比《红楼梦》好多了。

只有我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因为没有一个人觉得他不懂文学,所以当每一个人在学校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讨论到物理的时候物理系的老师们发言算数,讨论到化学的时候化学系老师说话算数,只有讨论到文学的时候每个老师都能插嘴。

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学情监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在相应的位置。

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基础积累:共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晨起,我(穿梭/穿行)于小巷里,端祥这些异域情调的房子,去摸它花岗石的墙,去数它窗楣上的瓦。

这些房子的美,首先在于它的造型。

它很少有如四方盒子或火车厢式的整齐划一的(规格/规模),轮廓少直线,多折线或弧线:屋顶一色的红瓦,无一平顶,或成哥特式的尖突,或成四棱四面的盔形。

有时我走得远一些,喜欢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来回望全城。

但见群楼鳞次栉比,衬着如云的绿树,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①。

其实,如果单说这里的洋房就是比北京四合院美,比水乡竹楼美,或也未必。

只是骤然于我稔熟的土地上飞来异国房舍,便如②有一种移花接木的新奇之效。

又难得我们这个胸怀大度能兼容并蓄的民族,将这种建筑风格的异国种籽(保留/保存)下来,在华夏土地上终于蔚成一城。

青岛便得了一种他山之美,也就美得有了个性。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端祥轮廓(kuò) B.造型鳞次栉(zì)比C.一簇簇(cù)移花接木D.房舍(shě)兼容并蓄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穿梭规模保留B.穿行规格保留C.穿梭规格保存D.穿行规模保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①在蓝天碧海间又似一抹烧红的晚霞②几个对偶句偶然出现在一篇散体白话文中B.①又似一抹烧红的晚霞在蓝天碧海间②一篇散体白话文中偶然出现几个对偶句C.①又似一抹烧红的晚霞在蓝天碧海间②几个对偶句偶然出现在一篇散体白话文中D.①在蓝天碧海间又似一抹烧红的晚霞②一篇散体白话文中偶然出现几个对偶句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随着空间站转入长期在轨运营阶段,未来几年,长七火箭将保持每年两次左右的发射频率,为空间站天地物资运输提供保障。

与美共进,提高初中语文实用性之策略探究——以指导朗诵《少年中国说》为例

与美共进,提高初中语文实用性之策略探究——以指导朗诵《少年中国说》为例

与美共进,提高初中语文实用性之策略探究——以指导朗诵《少年中国说》为例摘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和美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认真落实这一点。

本文以朗诵指导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指导和培养。

关键词:语文美育朗诵艺术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2020教育部通知:美育将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德智体美劳的“五育”,教育部部长提出:新的一年要对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力,推动教体相融合、划出美育硬杠杠,构建劳动教育责任链条,美育的地位似乎提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一、糅合之必要性1.人生之必需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乔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实,撇开一些功利性和实效性,美育最重要的作用我窃以为在于它对一个人生活信念的影响。

离开象牙塔进入社会后,一个人如何看待事业的成败和对生活的感受都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识。

所以,这种源于主观意识的生活信念感完全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而这种生活的信念感则依赖美育的培养,通过美育教育,培养起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感受美的能力。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2.有利于提高语文的实效性。

陈平原反省大一统的教育弊端

陈平原反省大一统的教育弊端

今天中国教育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越来越规整、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均匀,虽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一流人才难得一见。

编写语文教材我为何知难而退“过多地站在大学教授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忽略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接受水平和欣赏趣味。

两年多前,我刚卸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有记者采访,问我为何不多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我的回答是:大学教授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当然有好处。

首先,打破了原先相对封闭的教材编纂格局;其次,能够更多地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延续性;再次,为教材革新提供某种理论高度以及象征资本。

但必须记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不是一回事情,切忌将原本在大学教的知识,提前压缩到中小学里边来。

而且,过多地站在大学教授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忽略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接受水平和欣赏趣味等。

还有,中国的问题太复杂了,城市和乡村、沿海与内陆,东西南北中,其实很不一样。

我们可不能拿百千万儿童当教学实验的白老鼠。

再说,编教材,除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还受商业利益的牵扯,其中的复杂性,非我等书生所能掌控。

这么说吧,为中小学生编教材,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能仅仅“玩票”性质,随随便便进来插一脚。

既然我做不到全身心投入,那就只好赶紧撤退。

文革中,我曾在粤东山村当民办教师,教了五年多语文,自我感觉很不错。

但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

那个时候的学生,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如今的中小学老师,也比我这“孩子王”强多了。

除非我重新调整研究计划,向我的师兄钱理群、温儒敏学习,腾出充足多的时间和空间,与中小学教师交朋友,否则,再也不敢涉足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了。

语文教师对学生人格养成很重要“多年前,我有一个硕士生即将毕业,学得不错,问她要不要考博士生。

她说不,早就立志要当中学语文老师了。

因为她念中学时,深受自己的语文老师的教诲与影响。

比起大学或者博士班来,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更大。

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性格基本定型了。

进了博士班,主要做的是专业训练。

中文教育的视野与情怀--读陈平原《花开叶落中文系》

中文教育的视野与情怀--读陈平原《花开叶落中文系》

中文教育的视野与情怀--读陈平原《花开叶落中文系》
马臻
【期刊名称】《年轻人:C版(学校天地)》
【年(卷),期】2022()12
【摘要】对我而言,陈平原的《花开叶落中文系》,无疑是一本亲切的著作。

作者在书中着力研究的,虽然是大学的中文教育,却与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一脉相通。

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不都是从中文系走出来的吗?虽然接受了多年中文教育的熏陶,但很多从事中文教育的人,并未窥见过如此浩瀚的中文教育世界。

作者在书中还写到了中文教育管理的得与失、苦与乐。

这就为全书在历史视野、理论视野、精神视野之外,扩充了实践视野,这些内容汇合成了此书浩瀚的中文教育世界。

【总页数】1页(P62-62)
【作者】马臻
【作者单位】长沙市明德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
2.春深万树梨花开——师专中文系写作教改初探
3.“中文学科建设:历史经验与全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浙江大学中文系系史》丛书首发式
4.陈平原:北大中文系不培养诗人和作家
5.花开无言,叶落无声,风过无影,水逝无痕——谈中职英语课堂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之美和教育之责(作者:陈平原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中小学的诸学科中,没有哪一门学科引发和关注和争议有语文这么大。

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母语教育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自然非同一般。

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

纵然在如今的中学,诸学科排位时总是“语数外”,语文貌似老大,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却难免沦为无足轻重“小三子”。

随着新高考(课程)改革的临近,国内语文教育界正在加紧“盘算”:借助这一重大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制,语文教育能否趁势出击——不要吝啬,为自己的重要再吆喝几声;另一方面,不该语文课背的包袱,是不是也可以放下了。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

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10年前,具体说是光绪29年(1903)11月,晚清最为重视教育的大臣张之洞在奉旨参与重订学堂章程时,在规定“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全勤习洋文”的同时,强调“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

之所以刻意凸显“中国文辞”,不是基于文学兴趣,而是担心西学大潮过于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

此立场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今天看来颇有预见性。

一、阅读与写作课:国外高校是抹不掉的必修课,我们还在由大学“自作主张”。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

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教育部在启动此次新高考改革时,已明确宣布取消中学的文理分科。

但至于今后大学是否要开设“大一国文”或“大学语文”,教育部不敢硬性规定,任凭各大学自作主张。

相比之下,台湾教育界目前还在坚持6个学分的“大一国文”,显得弥足珍贵。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

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

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

多年前,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

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国民心态;长远看,此举多少会影响日后的中日关系。

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二、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

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

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主讲文学史。

记得“文革”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

因为校长们觉得,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

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

但即便如此,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

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

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数学或物理就算了,因为相关知识你已经掌握了。

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课程)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

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活到老,学到老”。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

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

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

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

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

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

”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

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

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

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三、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

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

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

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

十年前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我在“前言”中称:“除了母语教学、人文内涵、艺术技巧等,我们更关注‘阅读快感’——读小说,如果味同嚼蜡,那将是极大的失败。

”其实,不仅是选修课,语文课本都得考虑学生的阅读趣味。

记得小时候新学期开学,最期待的就是领到语文课本,然后抢先阅读,半懂不懂,但非常愉快。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

“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

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

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

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

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在拙作《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的“开场白”中,我提及大物理学家费恩曼如何精心准备,投入极大热情,把物理学讲得出神入化,让人着迷,当时借用《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里的一段话:“对费恩曼来讲,演讲大厅是一个剧院,演讲就是一次表演,既要负责情节和形象,又要负责场面和烟火。

不论听众是什么样的人,大学生也好、研究生也好、他的同事也好、普通民众也好,他都真正能做到谈吐自如。

”不一定是学术大师,任何一个好老师,每堂课都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演出,既充满激情,又不可重复。

如承认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

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

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

这“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的妙喻,不是我的发明,其实来自叶圣陶、吕叔湘二位老前辈。

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

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

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四、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

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

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

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

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

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

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

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

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

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

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

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五、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表达。

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