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模拟(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

”材料意在说明
A.郡县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
C.官僚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是历史进步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5、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中心在西汉、唐代以陕西为多,东汉以河南最多。

此外,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宋元以后,重灾区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

这反映了
A.政治动荡易引发自然灾害
B.自然灾害制约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C.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变动
D.自然灾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6、理学被认为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北宋时受到外界强烈的抨击,以至于程颐被朝廷禁
止授徒讲学。

理学“反动”表现为
A.用“天理”来阐释儒家思想
B.过分束缚思想压制人性
C.强调伦理道德忽视君权
D.利用佛道宗教抑制儒教
27、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
谤。

”这反映了
A.李鸿章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B.李鸿章因洋务成效显著被同行妒忌
C.洋务运动学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李鸿章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相冲突
28、有人曾对《东方杂志》1915- 1921年开设的“法令”栏目公布的法规统计如下:
年份1915

1916
年|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公布法令、
条例数目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B.军阀统治出现意识形态认同危机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D.参加一战降低了人民参政的兴趣
29、1935年,南方的红军突破重重围剿,在甘肃哈达铺邮局意外得到不少报纸,如1935年7
月23日天津《大公报》载,“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8 县,半赤化10余县……”红军因此奔赴陕北。

这表明
A报纸舆论受到国民政府的严格控制 B.遵义会议后革命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C.国民政府时期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
D.中共有效地利用新式媒介获取信息
30、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1949 -1980年中国钢产量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7)》,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钢铁生产开始艰难起步
B.人民公社化运动直接促成了钢产量第一个高潮出现
C.1960 年国民经济比例调整导致钢铁产量回落
D.“文革”内乱导致钢产量急剧下降
31、古雅典在公民大会上对于重要问题可能进行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在下
一次会议上被修改。

这些做法
A.有利于公民决策的合理性
B.体现了群体决策的广泛性
C.说明了轮番而治的民主性
D.反映了直接民主的随意性
32、美国自1790年首次人口普查以来,每十年一次的普查成为美国代议政制的基础。

其普在的
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到
A.新一届总统人选
B.参议院的席位分配
C.众议院的席位分配
D.执政党地位的变化
33、俄国政论家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是极其热烈的革命者、
理论家和大规模社会摧毁活动的实践者,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列宁是政治领域的独裁者,经济领域的多元论者。

这一认识反映了
A 列宁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属性 B.苏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D.苏俄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34、引力波也被称为“时空的涟漪”,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
传播并传输能量。

成功预言了引力波存在的科学理论还
A.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35、“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一种现象,它揭示了
A.发达国家控制世界贸易的现实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必然趋势
C.区域集团化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D.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本质问题
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

董仲舒在判处232件案件后,总结自己的主张和经验,编成了一部《春秋决事比》(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术语,指具有权威性的、在裁判中可以援引的判例),并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

此后,“春秋决狱”盛极一时,此风一直沿袭到魏晋。

——摘编自蒋来用著《法学的故事——推开法律之门》材料二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

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

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 只是到了最近30 年,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

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

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而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始终没有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认为人类要遵从的规则也是自然界规则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最大的概念叫做“天”,人是属于天的一部分,要遵中“天”的运行规律(天条)。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人类要遵守自然界的整体规律。

因此,中华文明不是个精确的文明,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而注意“实用”。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决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15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西方法律有何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分)
4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管在表面上西方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政策对立十分激烈,但在实际的政策上,某种纯粹的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越来越少,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多元社会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所以,在现代西方民主政制的多数政治原则之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

否则,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难以与其多元主义的理念共存。

——晓林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材料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在一份奏析中总结旧军制积弊有七,人皆乌合,来去无恒,一弊也。

兵皆缺额,且充杂差,二弊也。

里居不确。

良莠不分,三弊也。

摊派刻扣,四弊也。

新式枪炮,抛弃损环,五弊也。

营垒工程,不知讲求,六弊也。

营弁习尚奢华,七弊也。

张之洞提出,惟有仿行东西洋各国,裁撤旧营(包括绿营制兵,练兵防勇),推广新式军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军队涣散、国防空虚的被动挨打局面。

他驳斥守旧势力阻挠改革的论调:“试思环球各强国其练兵皆同此一法,而谓中华兵力最弱之国反能别创一器一法以取胜,此事理之所必无者也。


——摘自冯天瑜《晚清重臣——张之洞》材料二张之洞在《请添练精兵折》中指出:“必须扫除故套,参用西法,参用各国洋舟教习,讲求枪炮理法,兼司营垒测绘,始可谓之为兵”……“请仿英、法之总营务处,日本之参谋本部,于都城专设衙门,掌全国水陆兵制、饷章、地理绘图、操练法式、储备粮饷、转运舟车、外交侦探等事。

平日之预筹,临时之调度,悉以此官掌之。

兼采众长,务求实用”。

这些建议对于清政府军事方面的“新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自冯天瑜《晚清重臣——张之洞》(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主张军事改革的主要背景和依据。

(7分)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张之洞的军事改革主张及其作用。

(8分)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科学家相继论证了核裂变的相关理论,如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和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

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奧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推动,1939 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

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
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

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

”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而在1948年,美国储存的原子弹已经由13枚增加到50枚,极大地保持着对苏优势。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原子弹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子弹研制成功带来的历史影响。

(9分)
47、(15分)【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沈括(1031- -1095),宇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曾跟随为官的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

仁宗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技思想家之一。

《宋史》卷331《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沈括因支持变法而被任命为删定三司条例官。

熙宁六年曾连续三个月进行测量,才得到极星离开北极三度有余的结论。

为了验证“虹能入溪涧饮水”的问题,曾“与同职扣涧观之”,进而发现“自西望东则见,立润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此外如关于凹、凸面镜的成像特点的认识,关于指南针装置方式的认识,关于月亮盈亏现象的认识等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经反复思索,研究后仍无法解决的,他就只是如实记录,并说明不知其中道理的症结所在,而决不故弄玄虚,妄下断语。

例如,在记述磁针有指南、也有指北的现象后,说“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沈括的主要人生历程。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沈括具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科学精神? (7分)
24-30 BCADBDC 31-35 ACCDD
41、(1)特点。

“论心定罪”原则即以人们的主观动机是否符合儒家所倡导的礼义标准来决
定刑事责任的有无与轻重。

(或以儒家经义附会法律作为司法审判的主要依据)(3分)社会背景:思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任意刑杀;(3分)
政治:汉武帝重用儒生,使大批儒生得到提拔,进入仕途,参与司法,他们没有像秦朝的官员那样经受过法律教育,故多以自己所擅长的儒经来议论、裁决案件。

(3分)
影响:它强调情理道德的作用,考虑人们主观上的善恶,根据不同的情形灵活处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的僵化性;但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实践中司法的滥用,蔑视国家法律权威,难免造成“人治”局面。

(6分)
(2)差异:西方的法律在社会地位上神圣不可侵犯;在内容上强调法律条文的精细、准确和“契约精神”,在运用过程中注重审判轻视调解,不怕对抗。

(6分)
原因: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形成不同的文明,深刻地影响着各自的法律习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思维习惯的影响。

(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42、观点: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现实政治是多种力量妥协的结果。

(2分)
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经过多年的反复较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与封建王权达成妥协,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

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二者联合斗争,最终通过与议会中占主体的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达成妥协,推动了1832 年议会改革,使英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面对邦联制下的社会动荡,各种政治力量聚集费城,经过长达近半年的争吵,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等不同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

1789年大革命后的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经过长期斗争,历经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帝制、封建专制,最终达成妥协,艰难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8分)
结论:综上所述,多元主义社会下,意味着多种利益诉求、政治主张的碰撞与交融,在多元社会环境中,妥协是推动现实政治进步的有效选择。

(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5、(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军事技术方面学习西方;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失败;传
统旧军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导致军队涣散,国家被动挨打。

(6分)
依据:世界各强国采用新军制而强大。

(1分)
(2)主张:仿效东西洋各国,裁撤旧营,推广新式军制;聘请西方教官,改革训练方法、战术原则;改善军械装备;借鉴英、法、日等国,加强国家军事管理和指挥系统的建设。

(任答2点得4 分)
作用:对于清政府军事方面的“新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外国军事侵略。

(4分)
46、(1)原因:自然科学的发展;法西斯德国研制原子弹的威胁;法西斯实施种族灭绝和文化
专制政策,欧洲大批科学家移居美国。

(6分)
(2)影响:原子弹投放日本,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力量,成为其推行霸权的工具;推动了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为二战后和平利用核能奠定了基础。

(9分)
47、(1)人生历程:少年游历多地,勤奋好学;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支持王安石变法,
担当要职;投身科技事业,编著《梦溪笔谈》。

(8分)
(2)精神: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重视对事物的观察和科学实验,力图从中发现科学事实和客观规律;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7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