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模拟(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材料意在说明

A.郡县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

C.官僚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是历史进步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25、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自然灾害多发区域中心在西汉、唐代以陕西为多,东汉以河南最多。

此外,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宋元以后,重灾区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这反映了

A.政治动荡易引发自然灾害

B.自然灾害制约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C.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变动

D.自然灾害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6、理学被认为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北宋时受到外界强烈的抨击,以至于程颐被朝廷禁

止授徒讲学。理学“反动”表现为

A.用“天理”来阐释儒家思想

B.过分束缚思想压制人性

C.强调伦理道德忽视君权

D.利用佛道宗教抑制儒教

27、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

谤。”这反映了

A.李鸿章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B.李鸿章因洋务成效显著被同行妒忌

C.洋务运动学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李鸿章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相冲突

28、有人曾对《东方杂志》1915- 1921年开设的“法令”栏目公布的法规统计如下:

年份1915

1916

年|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公布法令、

条例数目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辛亥革命后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B.军阀统治出现意识形态认同危机

C.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

D.参加一战降低了人民参政的兴趣

29、1935年,南方的红军突破重重围剿,在甘肃哈达铺邮局意外得到不少报纸,如1935年7

月23日天津《大公报》载,“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8 县,半赤化10余县……”红军因此奔赴陕北。这表明

A报纸舆论受到国民政府的严格控制 B.遵义会议后革命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C.国民政府时期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

D.中共有效地利用新式媒介获取信息

30、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1949 -1980年中国钢产量情况(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07)》,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钢铁生产开始艰难起步

B.人民公社化运动直接促成了钢产量第一个高潮出现

C.1960 年国民经济比例调整导致钢铁产量回落

D.“文革”内乱导致钢产量急剧下降

31、古雅典在公民大会上对于重要问题可能进行两次投票,第一次所做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在下

一次会议上被修改。这些做法

A.有利于公民决策的合理性

B.体现了群体决策的广泛性

C.说明了轮番而治的民主性

D.反映了直接民主的随意性

32、美国自1790年首次人口普查以来,每十年一次的普查成为美国代议政制的基础。其普在的

结果可能直接影响到

A.新一届总统人选

B.参议院的席位分配

C.众议院的席位分配

D.执政党地位的变化

33、俄国政论家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是极其热烈的革命者、

理论家和大规模社会摧毁活动的实践者,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列宁是政治领域的独裁者,经济领域的多元论者。这一认识反映了

A 列宁具有两面性的阶级属性 B.苏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C.列宁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D.苏俄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34、引力波也被称为“时空的涟漪”,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

传播并传输能量。成功预言了引力波存在的科学理论还

A.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35、“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一种现象,它揭示了

A.发达国家控制世界贸易的现实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必然趋势

C.区域集团化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D.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本质问题

4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决狱”是指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董仲舒在判处232件案件后,总结自己的主张和经验,编成了一部《春秋决事比》(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术语,指具有权威性的、在裁判中可以援引的判例),并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此后,“春秋决狱”盛极一时,此风一直沿袭到魏晋。

——摘编自蒋来用著《法学的故事——推开法律之门》材料二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轻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 只是到了最近30 年,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

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地生活在世界上的。

而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始终没有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认为人类要遵从的规则也是自然界规则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最大的概念叫做“天”,人是属于天的一部分,要遵中“天”的运行规律(天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人类要遵守自然界的整体规律。因此,中华文明不是个精确的文明,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而注意“实用”。

——摘编自《文明的差异之道德与法律》(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决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

(15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与中国古代法律相比,西方法律有何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分)

4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