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性顺口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性的顺口溜
碱溶钾钠钡和铵,全溶水者硝酸盐。
氯化物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有钡铅。
磷、碳、硅酸亚硫酸,钾钠铵盐能溶完。
银盐可溶只一个,氢硫酸盐碱一般。
微溶硫酸银亚汞,氢氧化钙氯化铅;
亚硫酸镁硫酸钙,硅酸和镁的碳酸盐。
“碱溶钾钠钡和铵,”意思是碱类物质中可溶的是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全溶水者硝酸盐。”是指所有硝酸盐都是可溶于水的。
“氯化物不溶银亚汞,”是指氯化物中不溶的有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其它是氯化物都是或溶的。“硫酸盐不溶有钡铅。”硫酸盐有不溶于水的有硫酸钡和硫酸铅。
“磷、碳、硅酸亚硫酸,钾钠铵盐能溶完。”是指磷酸盐、碳酸盐、硅酸盐、亚硫酸盐中。只有钾、钠、铵的磷酸盐、碳酸盐、硅酸盐、亚硫酸盐三种类型的盐可溶于水,其它盐是不溶于水的
“银盐可溶只一个,氢硫酸盐碱一般。”银盐只有硝酸银可溶。其余的银的氢硫酸盐、或碱都是不溶的。
“微溶硫酸银亚汞,氢氧化钙氯化铅;亚硫酸镁硫酸钙,硅酸和镁的碳酸盐。”是指微溶的有硫酸银、硫酸亚汞、氢氧化钙和氯化铅;亚硫酸镁、硫酸钙、硅酸以及碳酸镁。
溶解性顺口溜:
氢氧钾钠钙钡溶,盐酸除银和亚汞;较易记住的版本:钾钠铵盐皆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
硫酸不溶有钡铅,钾钠铵硝全都溶;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硫酸盐不溶硫酸钡;
碳酸盐中多不溶,只有钾钠铵盐溶。多数不溶碳酸盐,微溶盐中有三种;
酸易溶碱难溶,碱中钾钠钡钙溶。
钾钠硝铵溶水快,硫酸盐除钡银钙,
氯化物中银不溶,碳酸盐中多不溶。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溶,盐酸除银,硫酸除钡。其他盐类均不溶)
(微溶盐:硫酸钙,硫酸银,碳酸镁)
碱性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是碱
碱性氧化物全部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就是酸性氧化物Na2O2既不是碱性氧化物又不是酸性氧化物。Al2O3、BeO、Cr2O3、ZnO,MnO2为两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还可以和对应的酸式盐反应
——Na20+2NaHSO4===2Na2SO4+H2O
当然,碱性氧化物只是从理论上可以视为对应碱脱水后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碱性氧化物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注意:★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不一定就是碱性氧化物,如SiO2可以与HF反应,但SiO2却是酸性氧化物(应要注意,SiO2可以与HF反应是SiO2的特性,与它是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无关!)。
★碱金属的氧化物不一定就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碱,但它是过氧化物而不是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是一类能与水作用生成酸或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但一般不与正盐或酸式盐反应。一般是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和某些过渡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例如三氧化硫SO3、五氧化二磷P2O5、七氧化二锰Mn2O7、三氧化铬CrO3等
1、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跟水直接化合生成含氧酸.
CO2+H2O=H2CO3
SO3+H2O=H2SO4
SO2+H2O=(可逆)H2SO3 (亚硫酸)
2、含氧酸也可以受热分解生成酸性氧化物.例如,将硫酸加热可得到三氧
化硫和水:
H2SO4=SO3↑+H2O
在这里三氧化硫可以看做是硫酸脱水后的生成物,因此也把酸性氧化物叫做酸酐.每个酸酐都有对应的酸
SiO2,N2O5,也是酸性氧化物,但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与水直接化合生成硅酸
3、判定酸性氧化物最重要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
注意
酸性氧化物中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中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
含氧酸才有酸性氧化物
Phone 4天线门爆发苹果粉丝忠诚是否有理?
7月20日,据外电报道,苹果公司似乎正在电子世界中处理iPhone 4令人尴尬的天线问题,或许现在不应该买苹果产品。但是,苹果的问题并非仅是天线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广泛的模式化的应用问题,包括批准体制、税负过重的3G网络、电话无法使用一个最流行的网络平台等。这个问题会让人思考一下品牌的问题以及它们对我们在市场中的决策会有何影响
品牌会使我们无视于一款产品客观存在的优缺点吗?在两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如何抉择?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基于某些难以说清的原因选择一款我们“喜欢”的产品,而不是那款客观而言性能更好的产品?
或许一个有关笔的实验无法回答所有这些问题,或完全理清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迷恋苹果、可口可乐或星巴克等品牌的谜团。但《消费者调查》(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一篇新文章至少能提供一些线索。这篇文章探索了品牌与产品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
正如你怀疑的那样,结果证明这些事实并不是始终(或可能甚至不是经常)推动我们抉择的那些因素。
在一系列实验中,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的市场营销教授登普西(Melanie Dempse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米切尔(Andrew A. Mitchell)准备探求下列哪些因素将占据主导地位:对两个品牌的正面或负面的“感受”以及相关事实。
为了寻找一款几乎完全实用主义(即与感受很不相关)且一群大学生受试者非常熟悉的产品,他们把目标定为普通的笔。
第一个实验中,受试者面对两个虚构的品牌。其目的是为了使参与者习惯于对两个品牌有正面或负面的感受。作法是向受试者展示数百幅图片,一些是品牌的图片,一些是形象,一些是语言描述,还有一些是品牌、形象与文字的组合。尽管图片随机出现,但受到控制,因此一个品牌与正面的形象及文字相关,而另一个品牌则与负面的形象及文字关联。
参与者并未注意到这种情况,但此举在他们心目中产生了所需的感情联系。之前的实验显示它的确能相当容易地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一种“我喜欢它,但不知道为什么”的效果。正面的“联系”会停留在你的脑海中,但你可能完全意识不到它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是每一名市场营销人员和品牌经理梦想实现的目标。
然而,当这些潜意识中的正面的品牌联系与这些品牌的事实发生冲突时会怎样?实验要求参与者阅读一系列广告,其中给正面品牌较差的特性,而给负面品牌较好的特性。(无保修与终身保修;墨水可写一英里与可写1.5英里,可选双色墨水与可选七色墨水。)
怪事来了。一些参与者被要求在阅读和使用这些信息时对产品进行评估,从而对品牌形成一种观点。其他人被要求评价广告是否容易理解。在第一种情况下,实验对象被明确知告,要把注意力放在内容上,结果他们的行为不出预料,不管先前是让他们习惯于产生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联想,他们都选择了拥有更好性能的笔。
但是,如果不特别指导他们根据事实来形成对品牌的观点,他们会以压倒性的多数选择较差的那个品牌,也就是先前让他们习惯于产生正面联想的品牌。根据跟踪问卷调查,虽然选择较差的品牌,但他们也是在吸收了提供给他们的那些产品信息后才做出选择的。
换言之,就算他们获得了那些信息,知道哪个品牌的笔更好,他们还是根据潜意识的、温暖的、柔和的品牌联想,而不是根据冰冷、坚硬的事实来进行选择。另外在第二次实验中,实验对象被提前告知,要仔细选择,因为在调查结束时会被要求面对包括实验设计者在内的一群人,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给出合理化的解释。参与者获得了进行理性选择的进一步鼓励,但第一实验中的规律依然存在。
这并没有解开有关iPhone的迷题(尤其因为选择一部手机而不是另一部,除了网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