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

合集下载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 进化论过分强调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 ▪ 强力意志就是要增长、改善、超越和创造自身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教学大纲(第三套)

教学大纲(第三套)

教案大纲 (第三套)(全校本科生选修课,课程名“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说明:现代西方哲学是哲学系本科生的专业课程。

学分数,周学时,总学时。

它适合文、史、哲三系及其他相关专业,如社会学系专业的学生。

本课程与西方哲学史课程有前后相继的关系。

它要求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来学习现代西方哲学。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从十九世纪到当代的各西方流派、思潮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力图通过理清近、现代西方哲学之间和当代西方哲学流派之间,以及当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与区别,来阐述当代西方哲学的思想特征和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与简况有大致清楚的了解,并能对之作出一些实事求是的批判分析。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

采用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

教材:《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主编,人民出版社。

绪论。

绪论主要讲授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特征和一般状况。

着重指出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反叛、批判和匡正是其主要特点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求学生掌握与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这个基本特征。

绪论共讲学时。

第一章:叔本华的唯意志论()第一节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第二节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三节悲观主义要求学生掌握以上内容,了解叔本华思想不同于近哲学之处,理解其实质。

第二章:尼采哲学()第一节尼采的生平与早期思想第二节尼采对传统价值的批判第一节尼采的超人学说第四节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尼采哲学的主要内容,理解尼采哲学反传统的实质。

第三章:克尔凯郭尔哲学()第一节克尔凯郭尔的生平与其对黑格尔的批判第二节人生三阶段理论第三节生存与畏的概念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克尔凯郭尔哲学的基本内容,理解他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意义,了解他对当代思想的影响。

第四章:柏格森哲学()第一节时间与绵延第二节创造进化论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内容,了解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实质。

第五章:实用主义()第一节皮尔士的实用主义第二节詹姆士的彻底经验论第三节杜威哲学第六章:分析哲学()第一节弗雷格及其意义理论第二节逻辑及其逻辑原子主义第三节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第四节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第五节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要求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上述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对分析哲学的特征与实质有所认识。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叔本华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三)人的全部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三、人生为什么很悲观?(或意志为什么令人
痛苦?) (一)人是利已主义的。 (二)欲望的满足总是受到条件的限制。 (三)人生活在摩耶(maja)之幕中。 (四)人生就是苦难。 “生命,整个儿地根本地就是痛苦,它是和痛 苦分不开的”,“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五)对知识乐观主义的批判。 (六)幸福与快乐包含在痛苦之中。 (七)世界唯有人的痛苦最深。 四、如何摆脱痛苦 (一)无关心的态度。 (二)转向艺术。 建筑 绘画或雕刻 诗歌 悲剧 音乐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三)否定意志但不自杀。
(四)改变观点,默认自己的痛苦,同情的爱。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一、引言 (一)时代背景 (二)个人情况 (三)思想背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二、人生为什么是痛苦的
(一)世界只是表象 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 (二)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2)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现代西方哲学
第一章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哲学
阿尔图尔·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德 国但泽 (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 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他早年在哥廷根大 学学习医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后,曾在魏玛、 德累斯顿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完整word版)尼采哲学

(完整word版)尼采哲学

论尼采的强力意志摘要: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一种很有市场的思想潮流,尤其是当代,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一、尼采的强力意志思想产生的背景强力意志是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一种价值尺度也译作权力意志的哲学理论,尼采的哲学思想形成于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即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尼采在垄断资本主义刚刚崭露头角的时代就主动地把论证社会的“强者”的权力意志当作他的哲学的根本目标,把他的整个哲学理论叫做“权力意志论"。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是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雄心勃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

二、尼采的强力意志尼采把叔本华的“生活意志”变为“强力意志"。

他说:“世界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同样,你本人除了强力意志之外,什么也不是”。

强力意志实际就是生命力。

为什么这种力量是世界和人的根本呢?尼采并没有做过多的本体论论证。

“强力意志”与其说是形而上学的本体,不如说是一种经验的概括,带有假设性质。

他说:“假如我们成功地把我们全部本能生活解释成一种基本形式的意志,即强力意志的发展与繁衍,假如可以用所有的有机功能来指示强力意志,那么,我们就有权把所有的活力都毫不含糊地定义为强力意志”.在他的眼里,世界处于万类竞长、生生不息的状态,这就已经证明了能动的生命意志的普遍存在和支配作用。

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

唯意志主义与叔本华唯意志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的一种把情感意志作非理性解释,并将其作用无限夸大的唯心主义哲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1788—1860)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在法国度过童年。

曾就学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因不满费希特的讲演,闭门自修。

1813年向耶拿大学提交论文《论因果律的四种根源》,次年获博士学位。

曾任柏林大学讲师(1820),因鄙视黑格尔,仅一年便愤而离去。

1831年后隐居至去世。

其代表作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此书长久不为人注目,直到19世纪50年代,他的哲学才成为一种时髦。

其时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一种对理性的不信任、逃避现实、悲观失望的情绪,叔本华的哲学正好迎合了这种情绪,于是很快流行开来。

叔本华的哲学为所谓“生命意志”哲学,其出发点是“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说,人不认识什么太阳,永远是眼睛看太阳;人也不认识什么地球,永远是手感触到地球;围绕着人的这个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作为表象的世界是世界外表的一面,它还有最内在的本质,那是“自在之物”,是意志。

由此,他提出第二个命题,即生命意志论的核心:“世界是我的意志。

”他还认为,人的活动和身体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不仅是人的内在本质,也是大自然的内在本质,水向低处流,磁针总指北,都是受意志的支配,人与自然的不同只是对意志的显现程度不同,有等级、层次之分。

意志所要的总是生命,又因为生命不是别的而只是这欲求在表象上的体现,所以意志也就是生命意志。

他认为,认识是意志的产物和工具,科学的理性认识只能认识现象世界即表象世界,只有非理性的直觉或观审才能认识理念,他所说的理念是所谓“事物的永恒形式或标准模式,是一种脱离了个性、脱离了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性共性。

”他还从生命意志论出发,提出了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生命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因对自己现状不满而追求挣扎,经常处在不满足的痛苦中,也处在追求挣扎的痛苦中,每一次满足又是新的追求挣扎的起点,生存的忧虑解除了,又追求性欲、爱情、声名、财富,这些满足了,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又围上来,所以“痛苦”是永无止境的;生物愈高级,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愈显著,在所有生物中,人最痛苦,人中的天才更痛苦,生命本身就是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尽管人们使尽浑身解数成功地绕过去了,他还是朝死亡驶去。

第一章非理性主义【唯意志主义(Voluntarism)】

第一章非理性主义【唯意志主义(Voluntarism)】

第一章非理性主义【唯意志主义(V oluntarism)】[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起源;了解人本主义的第一个流派——意志主义的产生过程、基本思想观点、流传演变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意志主义基本思想观点的评析,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意志主义哲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意志主义概述一、意志主义的形成1.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从科学方面看,自然科学在19世纪中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科学的成就使科学理性的社会地位、文化地位日益重要;然而,科学理性主义在社会文化中的扩张,导致了对人文性、对人文文化的挤压;尤其是唯科学主义倾向对世界本源、终极追求的彻底否定,引起了具有人文情怀的哲学家和人文学者的不满。

意志主义哲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2)思想渊源:任何哲学思潮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哲学思想的渊源和内在发展的根据。

意志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期还有其哲学思想的渊源。

发端于培根、笛卡尔的西方近代哲学把追求绝对可靠的知识作为哲学的目标。

然而,休谟和康德却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绝对知识的不可能性。

这样,怎样确立科学知识的可靠性也就成为哲学的重要问题。

既然不可能通过逻辑理性得到绝对超越性的知识,那么,以非理性的意志作为知识、真理和实在的最后根据也就自然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

意志主义哲学正是西方哲学内在逻辑发展的一个结果。

2.意志主义的产生和流传意志主义哲学最早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立者。

意志主义在当时的德国、法国、英国和北欧一些国家都有一定流传。

19世纪后期又为德国哲学家尼采加以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代表性思想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克尔凯郭尔的存在意志论。

二、意志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意志主义要求超越经验、现象去解释世界,要求探索经验世界以外的实在的世界的存在问题。

人生观之唯意志论

人生观之唯意志论

叔本华的一生
1788年生于但泽(今波兰)1860年病逝于德国。父是一大银行家, 母是一颇有才气的作家。童年学习经商,1809年赴哥丁根大学 学医,第二年改学哲学,181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柏林大 学哲学讲师,因反对黑格尔失败,愤而辞职。靠父亲的遗产生 活,独立从事哲学研究。1831年叔本华离开使他失望的柏林, 到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定居。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The woild as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个人生活上, 他几乎注定要沦于悲观:他没有母亲、妻子、子女、家庭甚至 没有故乡;在事业方面,早期,其学说和思想一直不被同时代 人理解、接受,没有成功和名誉。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2、在人类中,天才最痛苦
叔本华认为:痛苦量 = 欲望×主体感 受能力(知识、记忆等)。因此: 低等生物的感受能力趋近于零,它们感 受不到痛苦;人感受能力强,因而痛苦大。 人的感受能力与知识、记忆等直接相关,因 此,一个人增进知识,便是增加不幸。人类 天才的智力最高,知识最多,因而最痛苦。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叔本华
尼采
唯意志论的人生观
1、意志决定人生之痛苦与无聊
所谓“意志”,即人的欲望或需求。人 的所有活动、身体构造都是意志决定的。所 谓人生,就是在欲望和达到欲望之间消逝的。 当欲望不能满足时,人感受和体验到痛 苦;如果欲望完全得到满足,空虚和无聊便 会接踵而至;因此,“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 之间象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欢乐的童年,多采多姿的青年,困难重重的壮年,虚 弱堪怜的老年,最后的一段是疾痛的折磨和临终的苦 闷。生存本身便已是一个失错,接着一错再错。最后 不得不归于一杯黄土,其全部存在、全 部努力也委之 于灭绝。” “我们结婚不幸福,不结婚更不幸福;一个人独 处不快乐,在群体中也不快乐。人类犹如挤在一起取 暖的刺猬,靠得太近不舒服,离得太远又怕泠。” “人生,如果把它当做整体来看,那么,它永远 是一场悲剧;但观其细节,它又有喜剧的特点。”

《唯意志主义尼采》课件

《唯意志主义尼采》课件
唯意志主义对后来的哲学、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存在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唯意志主义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关系
唯意志主义与理性主义相对立,认为理性不能解释世界的本质,而意志 则超越了理性的范畴。
唯意志主义与实用主义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强调个体经验和行动的重要 性。但实用主义更注重实践和效果,而唯意志主义则更强调个体自由和
会稳定和发展。
05
总结与思考
对唯意志主义的思考与反思
唯意志主义强调个体意志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认为个体通 过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可以达到自由和真理。然而,这种观 点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忽视社会和客观条 件的限制和影响。
在反思唯意志主义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个体意志的有限性和 相对性,以及社会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同时,我们也应 该重视理性和科学的价值,寻求在客观规律和真理的基础上 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发主义简介 • 尼采的生平和思想背景 •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思想 • 尼采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 总结与思考
01
唯意志主义简介
唯意志主义的定义
唯意志主义是一种强调意志在宇宙中的根本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哲学观点。它认为 ,世界是由个体的意志所创造和塑造的,而非理性、逻辑或科学所能解释。
“超人”的概念
尼采提出了“超人”的概念,认 为超人是一种超越传统道德和文 化束缚的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创造力。
“超人”的特质
尼采认为,超人具有自主、勇敢、 独立、自由、创造等特质,能够超 越自己的局限,创造新的价值和意 义。
“超人”的使命
尼采认为,超人的使命是创造新的 文化和价值,引领人类走向更高的 境界。
03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思想
尼采对意志的强调
01

意志主义哲学剖析

意志主义哲学剖析

第四讲:意志主义哲学第一节:叔本华哲学一、“世界是我意志的表象”1、产生的背景叔本华时代的德国,在哲学上以黑格尔为为首的古典唯心主义占统治,其历史贡献在于将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主流思潮作了创造性的总结,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主流思潮:感性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依据和自由的保障。

只有摆脱感性的束缚的知识才是自由的,也就是人们在自由思考时,不计利害得失,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然而,人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知识,仍然受制于感性的材料,受制于感觉印象。

黑格尔:努力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感性只是理性历史和逻辑发展的一个比较低级的环节,这样,康德将感性与理性分割开来的问题依然存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建立在纯粹理性基础之上,而纯粹理性又因其“纯粹”性,常常只能是纯形式的,因而也常是空洞的。

然而,感性却不断向理性提出挑战:以它丰富多彩吸引着诗人、艺术家、哲学家,感性与真理是何种关系?康德:使哲学意义上的自由真正明确起来。

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道德的、实践的,而不是知识的。

实践道德的自由,与感性无关,它自己创造自由的价值,使之在无限的修善中转化为现实,这个过程,黑格尔发展成为绝对的知识,于是真理(自由的知识)在绝对精神中得到完成,但那个绝对的起始点原本是空洞的、形式的,只是在时间中、在历史中,才有其内容;不仅如此,绝对理念的内容,还是这个理念自己创造的,理性本身具有创造性,这是黑格尔的贡献。

然而,理性如何会有主动性、创造性?始终存在解释上的问题:因为理性总是形式的、逻辑的,而内容必定是“给予”的,因而是从外面“接受”的,知识——理性的创造性具有先天的限制。

怀疑论直到休谟:其作用只是引发出一个又一个的理论体系。

费尔巴哈:感性是真理的出发地,但又丢失了感性的能动性。

马克思:感性活动。

2、世界的本性是意志①非理性的意志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

意志非通常意义上的欲望,考察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而不是考察那些受制于感官的欲求。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

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

叔本华与尼采王国维十九世纪中,德意志之哲学界有二大伟人焉,曰叔本华(Schopenhauer),曰尼采(Nietzsche)。

二人者,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也同;其说之风靡一世,而毁誉各半也同。

就其学说言之,则其以意志为人性之根本也同,然一则以意志之灭绝,为其伦理学上之理想,一则反是;一则由意志同一之假说。

而唱绝对之博爱主义,一则唱绝对之个人主义。

夫尼采之学说,本自叔本华出,曷为而其终乃反对若是?岂尼采之背师,固若是其甚欤,抑叔本华之学说中,自有以启之者欤?自吾人观之,尼采之学说全本于叔氏:其第一期之说,即美术时代之说,其全负于叔氏,固可勿论;第二期之说,亦不过发挥叔氏之直观主义;其末期之说,虽若与叔氏相反对,然要之不外以叔氏之美学上之天才论,应用于伦理学而已。

兹比较二人之说,好学之君子以览观焉。

叔本华由鋭利之直观与深邃之研究,而证吾人之本质为意志,而其伦理学上之理想,则又在意志之寂灭。

然意志之寂灭之可能与否,一不可解之疑问也。

其批评见红楼梦评论第四章。

尼采亦以意志为人之本质,而独疑叔氏伦理学之寂灭说,谓欲寂灭此意志者亦一意志也,于是由叔氏之伦理学出,而趋于其反对之方向;又幸而于叔氏之伦理学上所不满足者,于其美学中发见其可模仿之点,即其天才论与知力的贵族主义,实可为超人说之标本者也。

要之,尼采之说,乃彻头彻尾发展其美学上之见解,而应用之于伦理学,犹赫尔德曼之无意识哲学发展其伦埋学之见解者也。

叔氏谓吾人之知识,无不从充足理由之原则者,独美术之知识不然,其言曰:一切科学,无不从充足理由原则之某形式者。

科学之题目但现象耳,现象之变化及关系耳。

今有一物焉,超乎一切变化关系之外,而为现象之内容,无以名之,名之曰实念。

问此实念之知识为何?曰美术是已。

夫美术者,实以静观中所得之实念,寓诸一物焉而再现之。

由其所寓之物之区别,而或谓之雕刻,或谓之绘画,或谓之诗歌、音乐。

然其惟一之渊源,则存于实念之知识,而又以传播此知识为其惟一之目的也。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

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

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

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

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

)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

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

)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

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

第一章 意志主义哲学

第一章 意志主义哲学

(1)作为表象的世界
a、作为经验和科学的世界,或换言之,人 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所及的世界,都不是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而只是 表象的世界。
b、表象即呈现于人的意识中的东西。作为 表象的世界即呈现于人的意识中的世界,只 相对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本身没有任何实在 的意义。 c、“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味着,主体与客 体统一于表象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 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元对立。
(3)作为绵延的意识状态之流
自我有外在的自我与内在的自我之分。 外在的自我是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空间中的自我;内在的自我是由内心体验 到的处在真正时间里的自我,这种自我也 即绵延。
内在的自我其实也就是自我的意识状态, 它是一股持续不断的流,没有任何过渡,每 一状态都伸展、渗透到别的状态中。
(1)对形而上学的理性观念的批判
a、 理性“篡改感官证据”,把感官显示的 生成变化的世界视为假象,而相信假象背后 有一个不变的“真正的世界”。所谓 “存在 者不变化,变化者不存在。”
b、形而上学崇尚理性贬低感性、崇尚灵魂 贬低肉体,因而扼杀、压制了人的生命本 能。 c、形而上学借以建构世界的工具——“逻辑” (即因果律与同一律)本身是“虚妄”的。
• 科学的理性认识的作用是实践性的,它充当 着生存意志维持其继续生存的工具。但理性 认识再怎么发达,也只能达到现象,不能达 到实在。
• 直觉认识的特点: a、无目的性 b、非逻辑性 c、自失性 d、超验性
3、悲观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 叔本华认为人生即痛苦:生存意志作为欲 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是痛苦;而暂时满足后 的空虚无聊同样也是痛苦。
• 柏格森的哲学工作,致力于批判机械论,反 对机械的“物质-材料主义”,提倡一种直接 本质的“精神主义”。 • 他以这种立场来理解宇宙万物的“创化”和 “创生”的过程,从而使这个世界不作为一 个死寂的“材料-物质”世界,而是作为一个 “生生不息”的“进化-变化”的世界展现在 人们面前。

叔本华尼采哲学

叔本华尼采哲学

第六讲: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都可归在“意志论”哲学名下,确有联系。

但这两种哲学的思想向度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是完全不同的。

此处先介绍叔本华的哲学,之后再概览尼采的哲学。

第一节、叔本华意志论的悲观人生哲学从年代上看,叔本华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出现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视之为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肇始者。

作为新哲学形态的始作俑者的叔本华,就当时的哲学界情况来说,他是适时来到这个世上的人物,因为传统哲学的思辨体系差不多己在黑格尔那里完成。

但就社会形成新的精神价值取向来说,他降生人世却稍嫌早了一点,因为明确的新的社会精神倾向的形成往往要比旧哲学的实际终结来的晚的多。

1818年,叔本华30岁时就完成了他的新哲学的创立,可沉寂了又一个30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并引发注意和兴趣。

对此,叔本华大概要千恩万谢地对待1848年全欧范围内那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正是这场失败革命给资产阶级带来的失落感和颓废情绪,使叔本华那悲切恍然色彩颇浓的哲学迎合了这个阶级的思想情调而被推崇为具有超前预知性的哲学理论,令其名噪德国,继尔名扬欧洲。

他原本预计不可能活着见到的殊荣竟让他有幸领受,然后带着某种欣慰,含笑告别了人世。

一、生平与秩事叔本华的全名是Authur Schopenhaur,生于1778年,卒于1860年,终年七十二岁。

其祖籍是荷兰人,父亲是一个继承祖业的银行家和富商。

父亲性格怪癖,刚愎暴躁,形体不佳,耳朵不灵,但天资甚高,见多识广,知识颇丰。

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尤为偏爱,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英国独具好感。

在政治上,他拥护民权,爱好自由,尊崇独立精神。

叔本华的母亲聪慧漂亮,富有文学才情和造诣,曾出版不少小说和游记之类的作品,是当时德国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懂几国语言。

19岁时与业己38岁的叔本华之父结合,两人除了互倚对方优势维持家庭的完整性之外,没有爱情,貌合神离地共同生活了二十年。

由于叔本华基本秉承了父亲的性格,又嫌其母不够贞洁,因此,几乎终生与母不和。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的哲学思想

〔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

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

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

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

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

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

”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

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

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

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

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

深入事物的根本,区分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

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

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

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

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而看不见人格。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奥瑟.叔本华(1788-1860)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乃至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

他的主要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句话,既是叔本华主要哲学著作的书名,又是他的全部哲学观点的出发点。

在康德的哲学中,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与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即本体之外的存在着的真实客体,其刺激我们的感观产生感觉,却不可知;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由自在物刺激感观所产生的感觉表象,即现象世界。

但叔本华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直接提出了:自在之物即意志存在,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认为一切外在物都是"我"的表象,我们不知道什么太阳,什么地球。

"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

我们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

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甚至可以这么说,当我们跳出自己的概念而研究自身的时候,自我本身也是作为一个概念性的表象而存在,所以在一个"我"的角度,世界都是以"表象"存在的。

那么世界作为"意志"而存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也有人翻译为意欲,对人而言,它表现为一种原始的欲望,对生存、温饱、性、荣誉等等一切满足人需要的欲的总括。

我们平时的意识只是心灵的表层,只有了解了隐藏在在意识下面的"意志",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看清自己。

当我们想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有个理由,当我们不想怎样怎样的时候我们也有个理由,这个理由是不需要理智与原因的,这是我们欲望,一种需求指导着我们。

"当我们用理智与解释与一个人争辩时,最令人头疼的是最后发祥它不愿理解你,我们必须在它的意志上做文章,.我们说服一个人,最终用的不是逻辑,要说服一个人,你就得打动他的切身利益,欲望和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1841)等。

部哲学观点的出发点。

山川河流,并不是事物本身,它们的存在不过是因为它们作为我的感觉而形成的表象。

表象世界就是现象世界,是"主体----- 客体"的结构,一半是事物本身给予我们的感觉材料,一半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世界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离意志的表现并受其支配,身体的行为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同时,人的各种器官也是自我的生存意志的外化和创造物。

动物的弱肉强食和本能、植物的适应环境、无机物的反应活动,都不过是生存意志的表露,都是意志以盲目的自然力作用的结果。

意志是主人,理性是奴仆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本体论观点,是建立在他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

他认为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

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根据,才能达到对生存意志的认识。

认识或把握生存意志只能依靠生存意志本身,即依靠意志的自我反省、内省、自我体验。

这种非理性的"直觉",是无需理性思维的直接领悟。

人们在亲切的观察中,自失于现象之中,人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主客体都消失了,达到了"忘物忘我"的境地,理性被超越了,认识在时空之外达到了对本质、对真理的把握。

叔本华认为,理性是驯服地为意志服务的工具,它的任务就是意志的根本要求------ 生存。

人的非理性的心理活动主宰和胜于人的理性,它支配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

他把理性和科学限定在认识现象世界的范围和作为意志工具的作用之中。

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

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

意志越旺盛,智力越发达,痛苦也就愈深重。

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

人生是苦难的,每个个人在这场悲剧中都是命中注定的悲剧演员。

世界是地狱,欲望是罪恶的源泉,人们在苦难中,穷于维持和肯定自己的生存,就会产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残暴和自私,牺牲或否定他人的生存,所以利己主义是必然的。

叔本华寻找着解脱人生苦难的良方,这就是必须彻底否定生存意志。

极端的方式是不足取的,如:自杀或患神经病,本身就是不满足的一种行动,只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更大途径是树立道德上的同情心和恻隐之心,个人通过沉思世界的邪恶、一切欲望的无益以及个人生存的虚幻从自私的意志中解脱出来;同时,由他人推及自己,感受别人的烦恼犹如自己的烦恼。

第四种途径是达到宗教境界,走禁欲之路才是最普遍、最有效的永久解脱之路。

禁欲主义的实际行动,必须以直观认识为先导,从自愿放弃一切欲望开始,通过甘于痛苦,达到死亡寂灭,即永久的"无我"境地。

对生存意志的彻底否定,一切意欲就彻底泯灭了,绝无所求,无所求就无所缺乏,也就无所谓痛苦与苦难了。

生存意志的客体性随着自愿的否定,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1884)、《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体系论》(1887)、《权力意志论》(1889-1895)。

他离经叛道的一生,确实地提出并解答了人类社会向哲学家提出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使他的哲学不可避免地对以后的哲学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近百年来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事物和他人的权力意志,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

权力意志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是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是纯粹的流变和永恒的回流、永远的轮回。

它永远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

在它的盲目冲撞中,世界的发展表现为一个“循环的力”,历史只不过“不差毫厘的重演”着,没有确定的未来目标。

在这种永恒的轮回中,尼采追求的是一种以下降求得上升、以痛苦求得快乐、以毁灭求得新生的悲剧观。

他在充分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的基础上,认为一个不变的世界并不是人们的幸运,因此,就必须对“权力意志”,权力意志不断的自我扩张和相互冲撞,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所以“人性恶”,人都是利己的。

生命的基础就是粗野的利己主义:侵略和防御。

一切道德上的是非、善恶都要以权力意志为衡量的标准。

而旧道德提倡的爱安稳、爱和平、与世无争、不求进取、乐天知命、自我牺牲,都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阻碍人向上升进,它抑制了权力意志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化。

尼采在冷酷的推倒一切传统价值的时候,把自己作为“杀死上帝的凶手”,反对基督教,他认为基督教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与生命是敌人生,是一种永恒不息的征服。

同时,尼采在专制倾向的意义上讲,超人是这样一种人:是优秀的民族精华,是从古至今的上等人和英雄中提升出来的新类型的人,是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和最理想的化身,是新文化的创造者和新世界的统治者他们全无同情、怜悯之心,只把群众当作用以发挥他们权力意志的工具,心安理得地接受千万人的牺牲。

一、生存意志与权力意志无论是叔本华还是尼采都以意志为本体, 都把意志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尼采接受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 同时又改造了意志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表现之一就是把生存意志改变为权力意志、强力意志。

他说: “哪里有生命, 哪里就有意志。

但不是生命意志,而是权力意志”, 并进一步指出: “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 追求财产的意志, 追求工具的意志, 追求奴仆(听命者) 和主子的意志, 这是以肉体为例”, “精神的功能就是陶铸的意志, 同化的意志等等”③。

他还从人的本质在于权力意志之中推论出任何生物的本质都是如此: “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比如生物有机体向周围世界摄取营养, 就是权力意志“占有”、“吞噬”、“征服”、奴役外物的表现。

生存、生命的意志是要活, 权力意志的本质是要抉取、获得、扩大、发展权力。

这样从仅仅追求生存到进而追求权力, 追求成为强者、支配者、统治者, 显然是一种主体意识高扬、努力向上的表现。

鲁迅指出: 人活在世上, “一要生存”、“二要发展”, 谁要阻拦就打倒谁, 推翻谁, 不能说与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本体论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二、直觉、真理与价值叔本华和尼采在认识论上都主张以直觉为核心。

认为世界的本质、本体不是理性的对象, 而是非理性的对象; 人不能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世界, 而只能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去体认、领悟、把握世界。

康德提出直觉大致上可以区分为三个方面: 整体感性能力、分析知性能力和统觉确信能力。

在意志主义看来这三个方面都要以意志为基础。

虽有这些共同点, 但在叔、尼的心目中意志在直觉认识中的作用与地位却又各不相同。

叔本华明确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

这里的表象不是感性意义上的, 而是理性意义上的。

他认为: 为认识而存在的世界只是表象的世界, 为意志而存在的世界才是本体的世界, 这一点显然和康德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一脉相承。

他还提出主、客体的区分是认识造成的, 而不是本来就是自在如此的。

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是纯客体的, 也不是纯主体的, 而是综合二者在内的统一。

其次, 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认为感性把握现象、理性把握本质这是天经地义的。

叔本华却认为理性整理感性所得的结果是不是和事物的本质一致不能在认识范围内解决。

因为理性背后还必然有一个整理理性的依据, 即意志。

两相比较, 意志更为根本。

如果把人设定为只是感性和逻辑(即理性) 的结合, 是永远把握不了事物本质的。

他举例说智慧常常从属于欲望, 一个最蠢笨的人, 只要谈论的问题与他的利益密切相关, 他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再如一般人总认为恋爱婚姻是基于理智的选择, 但仅靠理性不足以解释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恋爱和婚姻。

更根本的是基于不同的生存意志、情感等等。

再次,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理解事物内在本性的钥匙。

意志和理性、理智的关系犹如瞎子和瘸子, 认识是二者的统一。

没有意志, 认识就没有动力, 没有理性, 认识没有了工具。

但是以往人们只是把功劳归于理智, 认为和意志无关, 更有甚者, 把意志往往看成干扰理智的因素, 竭力加以排除。

实际上意志不仅起动力作用, 还起参照作用, 认识的结果是否正确, 是否合于主体意愿往往要受到意志的制约。

最后, 叔本华还确认只有意志的参与, 才能在最高的直觉中达到主客体的完全统一。

直觉是一种非理性状态, 不是依靠感觉和逻辑能够达到的。

在直觉中, 人们虽然不能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但却能体验、体认到, “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而只有强烈的意志参与, 才能使人容易进入直觉状态之中。

综观以上各点, 叔本华实际上一反传统认识论的发展, 打破理性主义的长期统治, 首次提出认识主体意向性问题, 开辟了主体性研究的新途径,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和叔本华注目的重点有别, 尼采在认识论上首先对传统的真理观提出质疑, 认为一向被人们奉为神圣的、所谓普遍真理性命题是不存在的。

因为传统的真理观是“符合说”, 即人的认识和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相符合。

既然在意志主义看来: 第一, 并不存在着一个作为认识对象的纯粹自在之物, 任何事物都是建立在意志的基础上; 第二, 仅仅依靠理智、理性并不能把握对象, 因此所谓普遍有效的真理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托。

再则, 所谓真理性命题又都是由人提出来的, 认识和对象是否相符又是由人判定的, 而人和人又各不相同, 因而就不会有所谓公认的真理存在。

由此他确认人不应当为求真而牺牲, “真”只应做为价值领域的一部分, 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应被价值所取代, 宣称: “唯有我才掌握着‘真理’的准绳, 我是唯一的仲裁者”①, “人首先把价值置于事物之中以维护自己”②尼采提出: 价值在于前人没有意识到, 人云亦云没有价值。

真正的价值表现为“是人所非, 非人所是”。

从尼采的真理观和价值观可以看出它带有鲜明的非理性特征。

和叔本华一样,认为尊重理性会迷失自身, 且带来无穷灾难。

应当承认他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局限性和迷误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但同时又包含有夸大意志, 把人们导向普遍怀疑、否认真理客观性, 直至否认认识对象客观存在的不合理的另一面。

三、人生的痛苦和超人的快乐叔本华和尼采都很重视自己学说中的伦理思想, 用他们的话说: “人们在任何一个有连贯性的哲学探讨中, 总要把其中有关行为的一部分看成整个内容的总结论”。

这里的“有关行为的一部分”即伦理观, “整个内容”, 即包括伦理思想在内的本体论、认识论。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认为有关伦理的部分是其实践哲学, 而有关本体论、认识论的部分是其理论哲学, 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

这种看法和康德关于“三大批判”的划分及赋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有着某种师承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