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求索真理的历程

合集下载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54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54求索真理的历程

【典例6】 (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 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 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 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 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 “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 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 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 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 录。
用)
方法论
运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积极参加社 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
会实践活 实践的观点。如用实
动,在实践 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中检验和发 分析开展党的群众路
展认识
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原
因和意义;理解科学
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
坚持正确认 的形成及对我国的现
识科学理论 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
的指导作 进作用;科学的政绩
用。坚持理 观、绿色GDP等随着
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
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习近平告诫青 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 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 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和需求,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 ③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 说法错误,且直接经验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排除;实践具有直 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说法错误,排除。选D。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
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 揭开。这表明( A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新教材已删除“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等知识。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 代的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社会历史性,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 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 题意,选A项。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提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实践决定认 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二者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又要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
3.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的唯一标 准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
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
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
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自己
参加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别人那里
获得的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 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示】“三个有利于”标准与实践标准并不矛 盾,它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标要求
考纲呈现
考情分析
1.列举现实生活 中的实例,揭示 实践在探索真知 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2.明确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 的唯一标准。 3.树立与时俱进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共24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共24页
4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 理的历程》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理解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2024届高考政治第一轮高效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2024届高考政治第一轮高效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重点突破】
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易错警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 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 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
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
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
实践具有
( )。
A.自觉选择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观能动性
解析 由材料信息“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
存在”可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故选C。
答案 C
【训练2】► (2012·苏州三校联考)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 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14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十五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核心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2命题点1 实践的含义典例 1 (2010·上海高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故B正确。

命题点2 实践的特征典例2 (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人们对河流的正确认识是基于实践活动,①正确;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利用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具有历史性,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高考政治总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考政治总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2.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 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 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 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 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 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 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先导。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示: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 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提示:每个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 相对性的统一。
自我校对 问题探究 1.(1)× (2)× (3)× (4)× (5)× (6)× (7)×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 经验是认识的两条基本途径。不可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认识的途径。
3.①区别: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正确认识和 错误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 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 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成为理论。科学的理论是 正确的理论。
三、真理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客真观理性的立34场对 对、同 同观一 一点对 对和象 象方, 的法真不不理同同只的,有人知会 一识有 个结不 。构同、认认识识的能原力因和:认识水平不同。 5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提示: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理。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落实】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提供日益完备的 工具,…..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伽利略,他用自制望 远镜发现月球并不光滑,颠覆了很多人类已知的“成果”。 1969年“土星5号”火箭载着飞船开始了首次登月的太空 征程,人类实现了与月球的零距离触摸,之前摸索的各种 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这段时期人类探月活动进入高 潮。探月活动的发展得益于人类一次次地攻克科技难题, 但今天月球中仍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去研究,对月球的研 究成果也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落实】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伽利略,他用自制望 远镜发现月球并不光滑,颠覆了很多人类已知的“成果”。 1969年“土星5号”火箭载着飞船开始了首次登月的太空 征程,人类实现了与月球的零距离触摸,之前摸索的各种 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这段时期人类探月活动进入高 潮。探月活动的发展得益于人类一次次地攻克科技难题, 但今天月球中仍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去研究,对月球的研 究成果也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题要求
(1)明确知识范围,紧扣论题。 (2)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3)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考点落实】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第一个系统观测月球的是伽利略,他用自制望 远镜发现月球并不光滑,颠覆了很多人类已知的“成果”。 1969年“土星5号”火箭载着飞船开始了首次登月的太空 征程,人类实现了与月球的零距离触摸,之前摸索的各种 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这段时期人类探月活动进入高 潮。探月活动的发展得益于人类一次次地攻克科技难题, 但今天月球中仍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去研究,对月球的研 究成果也将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材料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

方法:③④观点错误。
2.中国高铁在运营实践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 术还不完善和成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因为( )
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 点和真理的本质决定的。真理本身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不能用真理来检验真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铁在运营中出现了 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术要进一步完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中国高铁从高 速、降速、再到高速,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上升性。
1.美国科研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 的
脱氧核糖核酸(DNA),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 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经过多次失败的尝 试后,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此 举标志着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这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认识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 ④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例】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 哲学上看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方法】“行”是强调实践,“知”是强调认识,因此 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选C。
1.中国高铁十余年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 新之路,但在运营中出现许多事故,为总结教训,确 保安全,中国高铁实施全面降速。其中京津城际、沪 杭两条高铁的时速由350公里调整到300公里;合宁、 合武等高铁时速由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 识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考点归纳突破
例3 8月26日,武汉大学发电控制与电网智能化技术研究所内,工作人
员按下开关后,一盏30瓦的灯泡随即亮起,神奇的是,灯泡上并没有电线。
专家介绍,这背后使用的是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送技术。通过磁共振进行
答案:A 解析:“人类泛基因组”概念属于认识范畴,其首次被提出依赖于测序技 术和自主研发的基因组装工具,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答案为A。就每个人来说,认识 是有限的;就人类而言,认识是无限的,B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是具体 的、有条件的,C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错误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 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规模和水 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 条件的产物。
考点归纳突破
考点归纳突破
考点归纳突破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指: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特定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真理的运用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转化为谬误。其二, 真理是发展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实践 发展了,还照搬过去的理论,或者把将来才能做到的原则硬搬到当前现实中 实行,在这两种情况下,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其三,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 中某一个方面孤立地抽取出来,加以夸大,以至与其他原理相对立,也会丧失 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
考点归纳突破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 反映。 (2)真理的属性:最基本的属性是 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 正确 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客观 温馨提示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 真理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
直接现实
(2)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 、实践的 和实践的 主体 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的 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手段 、有 过程 ②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 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对象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又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目的 意识 产物。 (3)形式:改造自然的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 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 活动。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 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 ,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 具体的历史的 成谬误。 条件 (3)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范围 ①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②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温馨提示 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承认错误,不回避错误,客观分析错 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错误的办法,总结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
核心问题突破
疑难点拨
一、准确理解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实 践的客观物质性首先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无论是实践的主 体、实践的手段还是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考点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解析

2016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解析

2.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 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 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句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是:见到真实的情景,方才写得入神;无生活基础而一味 玄想虚拟,则难免失真。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 与C项相符。A、B两项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D项是一般 的景色描写。 答案 C
实践中创造了美食并形成对美食的认识,②④可选。①错误,物
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③否定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
排除。答案为C。
2. .(2014·江苏)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 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 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 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 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
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
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A.①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文化意蕴,从哲学角度看,就是从物质到
意识,从客观到主观,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就是实践。人们在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1)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 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 动引向歧途。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到能力的升级
层级(三) 大题增分审答巧
命题角度一:依据类哲学题目
学案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层级(一) 基本知识掌握牢
含义
特 点
标志主 观同客 客 观相符 观 合的哲 性 学范畴, 是人们 对客观 条 事物及 件 其规律 性 的正确 具
反映 体 性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知识体系——定内容
把脉高考——定方向
考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 内容 限性是近五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
材料 设置
多以科学发现发明、名人名言、领导人讲话、发展观 念的转变、贴近生活的焦点事件等作为试题命制的背 景素材,考查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把握、对真理特征、 认识过程的理解
学案一 实践与认识
层级(一) 基本知识掌握牢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
人们改 主体:人 活动,不同于动物
客观世界的桥梁,
造客观
的本能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世界的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
对象:客
的活动,是一种直
物质活
自然界、人与社会
观世界
接现实性活动

之间的活动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 基本形
正确理解
侧重点
认识误区
实践是 认识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 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 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 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 现
强调的是认 识来源于实 践
把间接经验作 为认识的来源。 把认识的来源 与获得认识的 途径等同
正确理解
侧重点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 实践是认 要;实践的发展为人 识发展的 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2.6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2.6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

脱离实践、纸上 谈兵,认识不为 实践服务
2.明确实践问题上的几个“唯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4)实践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但不是认识的唯一目的。
3.厘清几点认知。 (1)目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通过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来源≠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 是实践,二是学习。
【答案】 C
核心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是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1)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 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 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必须且只能是人的活动,但并非人 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既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 界。
(3)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 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4)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活动。
2.实际和实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命题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金题对点练1】 (2014·大纲全国文综)农谚说:“蚯蚓 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 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 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 到”。这表明( )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考点预测突破+易错纠偏)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考点预测突破+易错纠偏)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 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 [特别提醒] 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 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 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 考”“辩论”“学习”等)不是实践。 • 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活动。
主观 能 动 性
社会历 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 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 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 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 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 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 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易错点:分不清实践的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客观的物 质性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强调的是实践是有目的、有意 识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 的孤立的活动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 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 [矫正训练] [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 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 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 和谐。由此可见( )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35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35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

【解析】本题考查取得农业成就的原因。从问题逻辑看,涉及的 知识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层面。从材 料逻辑看,材料既体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体现认识对实践的 指导作用。回答时,还应体现实践基础上的认识的深化发展。
真理与认识过程
1.真理的属性
特点
解读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界限,不容
【答案】B
【解析】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 活动。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方面一直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 重大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说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现实 性活动,故①③正确;选项②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的直接 现实性,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无关,故排除;真理在形式上是主 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故④错误。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呈现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结晶。①错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社会实践,不是源于理论研 究和理论斗争。④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 时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不是完成了这一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理解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的。

【注意】①“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

但不可混淆搭配。

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②“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就是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4.理解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辨析】有用的就是真理吗?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2)真理的特点: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第二、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关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

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

②真理的相对性A、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条件和范围从空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正确认识。

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提示】这里的特定过程从时间上讲,即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

【注意】不能绝对地说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真理是绝对的,从真理的相对性(具体的、有条件的)来说,真理又是相对的,所以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5.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第一、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注意】既不能理解为任何正确的认识都要经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不能理解为只要经历一次或几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第二、认识的主体即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第三、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提示】认识的无限性,即认识是发展的,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原理及方法论]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意]意识与认识不能混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

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特征】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

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辩证法的范围。

在近几年高考中,本单元的内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

其中,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和状态)、矛盾的观点(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备受关注的知识点。

从考查的题型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几乎覆盖了所有题型,综合多年的高考试题,主观题通过辨析或论述等形式考查辩证法内容的几率最大。

从能力要求上看,着重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要求较高。

因而在本单元的复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特别要注意对一些名言、俗语的辨析和时政知识的结合与渗透。

就考查的热点问题来看,在复习中要特别关注以下热点:联系的观点要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发展的观点则要特别注意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等时政问题;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则要注意科技的自主创新、创造性思维、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热点;矛盾观则贯穿于上述这些时政问题中,作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理所当然的考查重点。

估计20XX年高考仍然会把上述热点作为考试题的背景资料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度和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认真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注意从细小点入手去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第二,要注意运用教材中的理论和哲学思维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特别要全面分析和把握上述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要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第三,选择政治练习时,一定要注意试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题不在多,而在精。

【知识网络】思想方法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

联系的特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