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决定了孩子的品德修养,还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校园中出现行为问题,尤其是校园暴力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从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中,父母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他们会教会孩子尊重他人,懂得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解决冲突的方式。
这种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对抵制校园暴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少学生在校园中出现行为问题,其中一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恶劣的家庭教育方式。
校园暴力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一些家长可能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甚至采用暴力方式进行教育。
这种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性,无法与同学和谐相处。
此外,家庭教育方式还可能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密切关系,从而影响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举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它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灌输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存在着过度宠溺或放任自流的现象,很可能导致孩子在校园中产生问题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不尊重教师的权威,违反校规校纪等,对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构成威胁。
然而,要理解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的责任归咎于家庭。
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同样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些学生为了融入同学圈子,可能会模仿其他同学的行为,甚至参与校园暴力活动。
因此,了解学生处于哪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并综合分析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学生行为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关键。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攻击行为是儿童常见的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定义与表现儿童攻击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如打、踢、咬)、言语攻击(如辱骂、威胁)以及社交攻击(如排斥、欺凌)。
这些攻击行为可能对受害儿童造成身心伤害,并对其社交和学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因年龄和性别而异。
幼儿时期,攻击行为可能表现为打闹、抢夺玩具等。
而学龄期儿童则更常见于言语攻击和社交排斥。
攻击行为的频率和严重性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养方式及其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1. 惩罚性教养方式采用过度惩罚的教养方式,如体罚或严厉批评,会使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学习到攻击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产生攻击行为的模仿效应。
2. 忽视型教养方式忽视孩子的需要、情感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会使儿童产生挫败感和愤怒,从而增加了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忽视孩子的行为问题可能使孩子感到被冷落,从而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3. 温暖支持型教养方式温暖支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这种教养方式可以降低儿童的攻击行为,并帮助他们学会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三、促进积极父母教养方式的建议为了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非常重要。
父母应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并以支持和理解的态度回应他们。
有效的沟通和信任有助于减少孩子表达不满的攻击行为。
2. 培养积极的解决问题能力父母可以教授孩子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如有效的沟通、寻求妥协和控制情绪等。
这有助于孩子学会用更积极的方式解决冲突,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青春期心理辅导如何处理家庭暴力与虐待
青春期心理辅导如何处理家庭暴力与虐待家庭暴力与虐待是一种对青春期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他们来说,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家庭暴力与虐待的存在却让他们失去了成长的安全感和积极的心态。
在进行青春期心理辅导时,如何正确处理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和辅导人员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家庭暴力的定义、影响、干预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家庭暴力与虐待的定义家庭暴力与虐待可以包括肢体暴力、精神虐待、性侵犯和经济剥削等多种形式。
肢体暴力是指通过打、踢、拳打脚踢等方式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伤害;精神虐待则是指言语上的恐吓、威胁、侮辱等有损对方心理健康的行为;性侵犯则是指强迫他人发生性行为;经济剥削是指强迫他人参与非法劳动,剥夺合理的生活条件等。
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暴力与虐待对青春期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暴力与虐待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2. 人际交往问题:青春期是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家庭暴力与虐待的存在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戒备心理,不愿意与人交流,同时也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3. 学业压力增加:家庭暴力与虐待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导致他们在学业方面出现问题。
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和学校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出现。
三、处理家庭暴力与虐待问题的干预方法1. 建立安全环境: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保护。
教育工作者和辅导人员应该与家庭成员合作,制定安全计划,并确保计划的有效执行。
2. 提供心理支持:青春期孩子面对家庭暴力与虐待时,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辅导人员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倾听和鼓励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
父母 教 养 方式 与青 少年 攻 击 行 为 的关 系
晏 富宗 , 罗贵 明
(. 1 宜春职业技术 学院 教育 系 , 江西 宜春 3 6 0 ;. 春学院 师范教育学 院 , 30 0 2 宜 江西 宜 春 3 6 0 3 0 0)
摘 要 :为 了探 讨 父 母教 养 方式 对 青 少年 攻 击行 为 的影 响 , 用 父母 教 养 方 式量 表 和 攻 击 性 问 采 卷 , 4 2名 青 少年 施测 . 果显 示 : 少年 总 攻 击 和敌 意 指 标 存 在 性 别 和年 级 差 异 , 对 8 结 青 身体 攻 击 和 愤怒 指标 存在性 别 差异. 关分析 显 示 , 相 父母 教养 方 式 与攻 击行 为存 在 不 同程 度 的相 关性 ; 归分 回
Re a i n h p b t e r n a a i t e n l to s i e we n Pa e t lRe r ng Pa t r s
a d Ad l s e g e s v h v o s n o e c ntAg r s i e Be a i r
22 攻击 行 为的 个别 差 异 .
以性别 、 级为 自变 量 , 年 以总 攻击 及其 4个 维 度 为因变量 , 进行 多元方差 分析 , 分析结 果见表 2 表 3 、 .
结果显 示 , 总攻击 的性 别主效应 显著 ( F一 7 1 , . 5 < 00 ) 年级 主效应 显著 ( = .5 < 0 0 ) 身 体 .1 , F= 4 , =2 .5 ;
1 3 统 计 工 具 .
采用 S S 1 . P S 1 5统 计 软 件 包 进 行 所 有 统 计
分析 .
注: *为 p< 0 0 ;* *为 p< 0 0 ; .5 . 1 ** *为 p< 0 0 1 下 同 .0,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一、引言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
二、影响因素1. 父母的期望与压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压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导致他们承受过大的压力,可能会造成心理负担和焦虑,甚至引发抑郁症等问题。
2. 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过于溺爱或过分严厉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合理的教养方式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以及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三、正面影响1. 情感支持父母对大学生的情感支持是提高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可以给予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能量,使他们有更好的应对能力,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2. 友好沟通父母与大学生之间的友好沟通可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并减少情绪问题的发生。
积极倾听和理解大学生的心声,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有助于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四、负面影响1. 过度保护父母对大学生过度的保护会使他们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导致依赖性增加,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
长期下来,可能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例如自卑、社交焦虑等。
2. 过度干预过度干预是指父母在大学生的生活中过分控制和干预,不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不满和反抗心理,甚至引发叛逆和冲突。
五、相互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促进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业。
相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问题。
六、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父母的期望和压力、教养方式的选择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父母应关注自身的教养方式,注重情感支持和友好沟通,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引言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校园欺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而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是否会参与或是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以及施害者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父母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研究表明,一些家长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比如体罚、批评、威胁等,会增加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或者施害者的概率。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暴躁、攻击性强、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更容易以攻击他人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参与或发起校园欺凌行为。
相对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一些家长采取溺爱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纵容过度,不愿意纠正孩子的错误,会使孩子产生自私、自大、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这样的孩子在校园中更容易以欺负弱小者、不尊重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从而成为校园欺凌的施害者。
3. 温和理性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温和理性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能够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同情心、责任感等正面品质,注重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以理性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健康的人际关系,遇事有着正确的处理方式,不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和施害者。
二、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1.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父母采取温和理性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感、自控能力等正面品质,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更容易与同学和老师相处融洽,不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
2. 培养孩子正确的冲突处理能力温和理性的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冲突处理能力,让孩子懂得以平等、理性和和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易以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也不易被他人攻击。
从而有效减少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或施害者的可能性。
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11), 1337-1343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7.711166The Campus Bullying Behavior andParenting Style: The Mediation Effects ofPeer RelationshipXinyang Ma1, Ying Xie2, Yi Chen1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2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sultation Center, Chongqing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Received: Nov. 8th, 2017; accepted: Nov. 20th, 2017; published: Nov. 28th, 2017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ampus bullying i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er relationship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mpus bullying and parenting style. Methods: 585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general situation scale, the bullying beha-vior scale, parenting style scale and peer relationship scale. Results: 1) The bullying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ositive parenting style, whil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negative parenting style; 2) The bullying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eer acceptance, whil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eer fear inferiority; 3) Both the peer acceptance and the peer fear inferiority hav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llying behavior and parenting relation. Con-clusion: Peer relationship has a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mpus bullying and parenting style.KeywordsBullying Behavior, Parenting Style, Peer Relationship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马欣阳1,谢颖2,陈逸1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2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重庆收稿日期:2017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8日马欣阳 等摘 要目的:了解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并探讨同伴关系在校园欺凌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密切相关
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密切相关一、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家庭教育的日渐重视,家长普遍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
然而,从各类事件中也可以看到,校园暴力等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在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和校园暴力之间的密切关联。
二、教育理念的影响1. 家庭教育中的“严厉教育”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当今社会,不少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孩子的教育采取严厉的态度。
他们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因此在教育中,要对孩子进行尽可能多的管制和控制。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容易造成叛逆情绪,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反抗。
2. 家庭教育中的“恶性竞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异常状态有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强调要与他人竞争,为了孩子的成功,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恶性竞争”的教育模式,往往会让孩子处于一种异常的状态之中。
他们往往会感到压力巨大,焦虑或者抑郁等情况。
三、校园暴力的发生原因1. 学生自身的压力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考试竞争日益加剧,孩子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种问题,校园暴力往往就是由于学生们自身的压力过大,难以承受而导致的。
2. 家长的过度干涉在现代社会,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过分干涉,未能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孩子感到紧张不安,从而发生校园暴力等恶性事件。
3. 学校教育的问题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学校的教育往往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些欠缺质量的学校教育,往往会让学生的情绪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从而导致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四、家庭教育和校园暴力之间的联系1. 家庭环境与学生态度的形成对于社会的未来而言,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念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孩子与人竞争、强调孩子的成绩,则会导致孩子容易从事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而且,家长过于干涉孩子的生活也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2. 家庭教育程度对孩子影响的大小学生的教育程度与家庭中的教育有密切关系。
宽松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
宽松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宽松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孩子的约束力度较小,对孩子的行为和决策给予较少干预和指导的教养方式。
与严格教养方式相比,宽松教养方式可能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宽松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宽松教养方式可能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在宽松教养方式下,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决策给予较少干预和指导,孩子可能会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
这样一来,幼儿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架、咬人、踢人等。
家长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可能会采取较为温和和姑息的态度,进一步鼓励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宽松教养方式可能会降低孩子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在宽松教养方式下,孩子往往没有受到明确的规则和限制,对于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可能缺乏敏感性。
这样一来,孩子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权益和情感。
在面对冲突和困难时,幼儿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将自己的需求放在他人之上。
家长需要建立明确的规则和限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
当孩子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家长需要及时制止并给予适当的惩罚和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让孩子意识到攻击行为的负面影响,并帮助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家长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道德素质。
家长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和谈话等方式增加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孩子能够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感。
宽松教养方式下,家长过度干预和指导可能限制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和责任感。
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宽松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应该建立明确的规则和限制,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道德素质,并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感。
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家庭环境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家庭环境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 家庭环境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校园暴力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成绩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研究校园暴力的原因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了家庭环境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与校园暴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家庭环境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在塑造学生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通过家庭教育,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培养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然而,有些家庭却缺乏对孩子行为的正确引导和培养,甚至存在着草率纵容和过度惩罚的不良教育方式,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在学校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与不幸福也会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经常发生父母争吵、家暴或家庭内部冲突的家庭,会使孩子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这种负面情绪可能通过攻击行为来释放。
此外,在单亲家庭或缺乏父母监管的家庭中,孩子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和指导,因而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另一方面,校园暴力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作用的。
校园暴力发生后,学生的家庭环境往往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扰。
家长可能因为对孩子行为的困惑而感到无助,也有可能因此产生自责或愤怒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和监督,使孩子更容易继续产生攻击性行为。
因此,在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时,家庭教育也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考虑。
针对家庭环境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善。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育儿水平,帮助他们提供正确的行为引导和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此外,学校和社区应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教育难题。
其次,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家庭教育资源。
家长应关注家庭关系的和谐,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氛围。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摘要: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指个体应对挫折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因素有性别、年级、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等。
在这些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21世纪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就导致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各种压力,个体如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他们的应对方式会是怎样的?很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如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输入“应对方式”一词,会发现研究这一领域的文章相当多。
而在这些研究中,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成熟和半成熟之间,他们有独立发展的意识但是做事还不够稳重;从外部环境来说,大学阶段的个体面临着无法预测的转变和挑战,例如:新的生活方式、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方式等等。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级、人格特点、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特别重要。
一、相关概念应对(Coping)又称应付,是从应激到适应的心理过程,是个体面对应激情景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作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
而应对方式(Copingstyle)则是指个体应对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应对方式的分类有很多种,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
Lazarus把应对分为四种:采用积极行为、回避、攻击和听之任之。
后来他又把应对划分为情绪应对、认知应对和行为应对三种类型。
我国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石林、江乾金等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张亚宁在其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中区分出倾诉、发泄、压抑、消遣、升华、超脱、物质滥用、自我惩罚等八个因子;肖计划、许秀峰等在参考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6个因子的应付方式问卷,这些因子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缩、合理化。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孙金辉(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以60名宁夏大学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而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攻击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教养方式与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具有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与攻击的各个因子都有显著正相关,其中父亲拒绝、母亲拒绝、母亲惩罚三个维度与攻击总分以及以及攻击的四个因子均有显著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否定对攻击行为的预测可达到23.9%。
因此,本研究得出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并对其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攻击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宁夏大学学生1. 引言1.1 攻击行为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又称侵犯行为,是指出于某种目的为他人所不愿意接受的伤害行为(陈立民, 张霞, 夏荣, 2011)。
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消极行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伤害意图、伤害行为、伤害后果(郑全全, 2002)。
Bush认为攻击行为是造成其他个体各个方面受到伤害的行为,它包括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四个方面,他强调攻击行为的对象和结果。
目前有关攻击行为的研究显示,大约有70% 的少年在13 岁之前因暴力犯罪而被认为有攻击行为;而且如果个体在童年时期的攻击性水平比同龄人高,那么以后他们犯罪的可能性会比同龄人大(吕勤, 陈会昌, 王莉, 2003)这说明攻击行为对个体的暴力犯罪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杨青, 韩利萍等人(2012)研究发现性别角色会影响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双性化的个体在攻击行为的各个维度上及攻击总分的维度上都是得分最高的。
这说明双性化的大学生拥有很强的攻击行为倾向,这对双性化是完善人格的结论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随着教育社会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生群体的暴力犯罪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因此对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且能够为今后干预大学生攻击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
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校园欺凌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校园欺凌的背后,除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外,父母家庭教养方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
深入研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对于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多样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在不断多样化和更新。
一些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独立性和逆商,容易在校园中出现欺凌行为;而一些父母对孩子严苛苛刻,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让孩子产生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种种教养方式的不当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态度,也容易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通过深入研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的关系,可以有效指导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养,从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家庭环境对孩子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的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预防和干预。
本研究旨在揭示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建立和谐的家庭和校园环境。
通过研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我们可以为实现校园欺凌零容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和策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3 研究意义校园欺凌是一个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而父母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影响学生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十分重要。
研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现实层面上,通过深入研究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如何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来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家庭教育如何影响孩子的校园暴力行为
家庭教育如何影响孩子的校园暴力行为随着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人们开始反思暴力行为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除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外,家庭教育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
第一,家庭的温暖与睦相处。
一个和谐的家庭,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亲情的环境中,能够趋于稳定和平静。
这样的孩子在面对冲突时会更加理性和冷静,不易急躁冲动,从而降低了产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
同时,孩子们在家中也能够体验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和关爱的情感体验,这也能够有效减轻孩子们内心的压力,避免其出现暴力情绪。
第二,教育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排除一些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的心理因素干扰,暴力行为的原因更多地是因为孩子们的价值观不正确,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
在家庭中,家长需要认真教育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准则。
让孩子知道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了解犯罪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危害,学习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能够有效预防孩子出现暴力情况,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第三,技巧性的父母。
每个家长都渴望做出正确的决定,它有时可能需要用到合适的技巧。
与其采用惩罚,孩子们在受到家长严厉惩罚时,他们会对惩罚产生反感,让孩子们更加偏离轨道。
因此,父母应该更聪明地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孩子。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和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克服障碍。
这种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预防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大有裨益。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石,在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支持下,保护孩子的校园暴力问题将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行为息息相关。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温暖,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使孩子获得成功。
所有这些,才能够进一步预防和缓解校园暴力事件。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引言: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发展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未来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中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联,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2. 温暖与关怀的教养方式温暖与关怀的教养方式强调亲子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这种教养方式通常能够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稳固的情感纽带,提高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和抗挫折能力。
这种教养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3. 惩罚与冷漠的教养方式惩罚与冷漠的教养方式常表现为对孩子的体罚、威胁、批评和冷漠态度。
这种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温情会使孩子感到孤立和被忽视,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4. 规范的教养方式规范的教养方式强调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同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认可和奖励。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自律性。
规范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
5. 模仿和学习理论模仿和学习理论认为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
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暴力行为,孩子有可能模仿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温暖与关怀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惩罚与冷漠的教养方式则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规范的教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榜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行为和社交技能。
因此,父母应该意识到自身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并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此处省略参考文献,字数限制不足无法插入,请见谅。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一、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
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
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
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校园欺凌与家长教育的相互关系
校园欺凌与家长教育的相互关系校园欺凌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无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痛苦和创伤,也对全校的氛围造成了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家长的教育和家庭环境在这一现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理解校园欺凌与家长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校园欺凌通常指在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身体、社交或网络等方式对特定个体进行的恶意攻击。
受害者往往无法自我保护,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不仅在学习上表现不佳,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有自残和自杀的风险。
这种情况加深了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
家长教育的方式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社交技巧、情绪管理和道德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化场所,家长的行为和言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认知。
当家长通过积极的方式教育孩子,强调同理心、尊重和友善时,孩子更可能在校园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抵制欺凌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如果家长对于校园欺凌抱有消极态度,或者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孩子可能在面对欺凌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
此外,家长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如果家长在家庭中使用暴力或讽刺的方式进行教育,孩子可能会在校园中模仿这些行为,导致欺凌现象的产生。
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在校园内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如果孩子遭遇欺凌,家长的支持和信任是他们勇敢站出来的动力。
同时,家长还应教导孩子怎样处理冲突和建立友谊,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校园中建立健康的关系,也能够培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面对陌生人时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
教育是一个双向过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政策和活动,也使得学校能更好地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破坏性行为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破坏性行为的关系青少年破坏性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对青少年本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青少年破坏性行为的成因众多,其中一项关键因素便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破坏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先,父母的模范行为在青少年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从小就将父母作为最重要的榜样,他们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
如果父母以积极正面的方式解决问题,尊重他人并且表现出道德上的正确行为,那么孩子们也很可能在面对困难时选择相同的做法。
相反,如果父母的行为不端正,懦弱或暴力倾向明显,那么孩子们就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并模仿他们。
因此,父母的行为对青少年破坏性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父母的情感关系和沟通方式也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关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核心,父母之间的积极互动以及与孩子的良好沟通是塑造他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关键。
如果父母之间存在激烈争吵、冷漠或缺乏情感交流,那么孩子们就会感到孤立和沮丧,他们可能寻求别的途径来寻求情感满足,从而导致破坏性行为的产生。
然而,如果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并且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引导,从而减少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过度严厉或过度宽容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的问题行为增加。
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可能使孩子感到压力过大,缺乏自信和自尊心,从而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寻求刺激。
另一方面,过度宽容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纪律,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
因此,父母应该采取适度而有结构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明确的行为规范,并给予适度的责任和自主权,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教育和启发孩子的能力也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一个关键因素。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才能,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资源去培养和发展。
亲子教育对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
亲子教育对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是一种危害深远的社会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亲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探讨亲子教育在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亲子教育来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亲子教育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教育和交流活动,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过程中,亲子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亲子教育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言传身教能够传授给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当父母注重道德教育,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时,孩子对他人的尊重、友善和关心等美德就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塑造,从而减少了参与欺凌的可能性。
其次,亲子教育能够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人际关系技巧。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自信、积极地面对外界的挑战。
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支持和理解时,他们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面对校园欺凌的压力。
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也是亲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可通过培养孩子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学相处,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欺凌行为。
最后,亲子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能力。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教导孩子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减少因情绪问题导致的欺凌行为。
同时,父母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孩子学会理性思考和解决各种冲突的方式,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有效亲子教育的实施为了实现有效的亲子教育,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增强家校合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切关联的,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校园欺凌的防范与干预之策。
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了解校园欺凌的特点和预防方法,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
宽松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
宽松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宽松教养方式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
宽松教养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宽松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1. 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漠视宽松教养方式下,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出过度的宽容和漠视。
他们很少制定明确的规矩和约束,也很少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幼儿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 缺乏家庭纪律在宽松教养下,家庭纪律往往十分松散,孩子的行为很少受到限制和约束。
家长过分迁就孩子的需求,不愿意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约束和教导。
这种情况下,幼儿容易养成任性、暴躁、攻击性的行为习惯。
3. 孩子自我中心在宽松教养下,家长往往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一样去呵护,过分迁就孩子的一切需求。
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种自我中心的习惯,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关注,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对策1. 构建家庭纪律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制定明确的规矩和纪律,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适当的限制和约束。
父母要有一致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举止,不能互相矛盾。
只有家庭纪律得到了有效的构建和执行,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增强亲子沟通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但同时也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规范,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3.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家庭责任,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和他人的影响。
4. 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引导者,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言行举止,要做一个合格的榜样,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灌输正确的行为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270-277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5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5.54037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hildhood Abuse and Parental RearingPatternsLiangkai Zhou, Xinhua Tao, Juanhua Fu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Email: zhouliangkai1989@Received: Apr. 3rd, 2015; accepted: Apr. 23rd, 2015; published: Apr. 29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paper was ai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ldhood abu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parenting rearing patterns, 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inappropriate parenting and child abuse. 545 college students from grade 1 to 2 were as-sessed with CTQ-SF and EMB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physical abuse, sexual abuse, emotional neglect and physical neglect of schoolboys were higher than schoolgirls (t = 3.02, 2.70,5.11, 4.33, all p < 0.01); all kinds of childhood abuse were severer in the one-child family; and thehigh level of education of parents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for child abuse. Parental punishment,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refusing denial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 abuse (r = 0.146 -0.506, p < 0.05); and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with emotional abuse, physical abuse, physical neglect and emotional neglect (r = −0.623 - −0.104, p < 0.05). Many factors cause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Rearing patter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KeywordsChildhood Abus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周良凯,陶新华,傅鹃花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江苏苏州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Email: zhouliangkai1989@收稿日期:2015年4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4月23日;发布日期:2015年4月29日摘要探讨儿童期虐待的影响因素,以及儿童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减少不适宜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和儿童虐待提供依据。
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某大学大一大二年级545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男生躯体受虐,性受虐,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状况较女生多(t = 3.02, 2.70, 5.11, 4.33, p均< 0.01);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儿童期虐待各个因子上都要显著;父母文化水平高是儿童虐待的保护性因素。
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儿童虐待都呈正相关(r = 0.146~0.506, p < 0.05);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呈负相关(r = −0.623~−0.104, p < 0.05)。
说明家庭中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儿童虐待,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期虐待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1. 引言儿童期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剥削(WHO, 1999)。
儿童虐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心理卫生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没有受到足够多的重视。
近些年来,媒体不断曝光虐童事件,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儿童虐待对儿童成长影响非常大。
童年期受虐大学生的抑郁、消极应对的得分显著高于非虐待大学生(杨世昌等,2011)。
对初中生的调查研究指出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与初中生伤害和暴力的发生有关,是伤害和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余婷婷等,2013)。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徐慧等,2008)。
大量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有很大影响。
研究显示父母情感温暖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张秀阁,2003)。
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苑光宗等,2011)。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自我价值感,学生所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越多,其自我价值感的水平越高(王蕾,2000)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侯日霞等,2011)。
国内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为童年受虐待的重要影响因素(乔侠等,2010)。
还有研究显示儿童虐待与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密切相关(杨世昌等,2005)。
目前对于儿童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各自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关于儿童虐待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
不适宜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虐待,但是对于什么样不适宜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虐待却没有明确的描述。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方法,对545名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和父母教养方式状况进行调查,在前人基础上验证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虐待的相关关系,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中有可能导致儿童虐待的危险因素,为减少不适宜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和儿童虐待提供依据。
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2. 对象和方法2.1. 被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底月到4月底之间,在某高校各专业大一大二班级中间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695份,回收624份,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87.34%。
2.2. 研究工具童年期创伤问卷中文版,采用美国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Bernstein等于1998编制的CTQ-SF问卷,国内赵幸福等人(2005)将其译制成中文,经检验,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77,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41~0.68。
内容效度检验显示,量表分量表与总量表相关系数为0.45~0.76;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均超过各分量表与其他分量表之间的相关。
该量表共28个条目,按5级评分: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
共包含5个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各因子得分越高代表受虐越严重。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中文版,采用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arlo Perris等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EMBU),国内岳冬梅等人(1993)引进并修订了该量表,经测验有较好的信度、效度。
其中父亲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46~0.85,母亲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69~0.88。
该量表共66个条目,四级评分:从不、偶尔、经常、总是。
本次测试为了方便起见将其改为五级评分:从不、偶尔、有时、经常、总是,与童年期创伤问卷相同。
其中父亲养育方式包含6个因子:1) 情感温暖、理解;2) 惩罚、严厉;3) 过分干涉;4) 偏爱被试;5) 拒绝、否认;6) 过度保护。
母亲养育方式包含5个因子:1) 情感温暖、理解;2) 过度干涉、过度保护;3) 拒绝、否认;4) 惩罚、严厉;5) 偏爱被试,各因子得分越高代表这一养育方式越突出。
2.3. 施测方法主要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匿名的方式,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测量的目的,集体施测,当场填写、回收问卷。
2.4.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有效数据输入SPSS19.0,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
3. 结果3.1. 一般情况年龄17~23岁,平均19.66 ± 1.05岁。
男生211人,女生344人。
独生子女270人,非独生子女275人。
9人父亲已去世,1人母亲去世。
35人父母离异。
父亲学历大学(包括大专)及以上163人,中专(包括高中) 197人,初中146人,小学及以下39人。
母亲学历大学(包括大专)及以上108人,中专(包括高中) 177人,初中186人,小学及以下74人。
父亲职业工人251人,农民82人,知识分子90人,干部61人,个体户8人。
母亲职业工人247人,农民111人,知识分子90人,干部38人,个体户10人。
3.2. 儿童期受虐待的状况对影响儿童期受虐和父母教养方式的二分类变量进行t检验,对影响童年期受虐的多分类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