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苏联)史归纳姓名:
一、封建主义时代(略)
二、资本主义时代
(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观点之一)。
(二)1907年参与三国协约,卷入一战东线战场,激化国内矛盾。
(三)推翻沙皇专制制度:1917年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的背景:
性质:
结果:
三、社会主义时代
(一)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
1、原因:
(1)帝国主义中比较最薄弱的国家。
(2)一战激化了俄国各种矛盾。
(3)二月革命除沙皇,并开始出现两个政权。
(4)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党比较成熟(成立时间:标志:
纲领:)
(5)列宁主义指导,诞生标志:;
A一战期间提出:;
B《四月提纲》内容:
意义:
C七月流血指出:和平夺权已经不能实现,并编写《》
2、过程:
(1)发动起义: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起义开始,高潮是攻占冬宫。
(2)11月7日晨:
11月7日上午
11月7日下午:
11月7日晚: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意义:
(1)对俄国: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前提。
(2)对民族解放: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如第三国际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苏联模式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关系)。
(3)对国际格局: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模式的探索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
【一】列宁时代(1917-1924):从教条到创新。
1、错误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时间:1918年——1920年。
(2)背景:A、三年国内战争的需要。B、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左倾教条。
(3)内容:
A、纯粹的公有制:
工业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农业上,余粮收集制;劳动上,义务劳动。
B、纯粹计划经济:取消一切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4)影响:适应战争需要;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正确探索: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1928年。
(2)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与共产党人的教条主义导致严重的。(3)内容:A、所有制改革(公有制+私有制):工业上,在坚持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
控制经济命脉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中小企业租让和租借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农业上,实行;劳动上,实行的工资制。
B、计划经济改革(计划+市场),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4)影响:
【二】斯大林时代(1924-1953):专制主义与教条主义下的迅速工业化。
【工业化】
1、原因:(1)在资本主义包围下需要摆脱农业国面貌,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就需要尽快实现工业化。(2)专制体制与左倾错误结合的产物。
2、内容:(1)工业化过程:
A、1925年召开联共大,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方针。
B、1926年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
C、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2年),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2)特点:
A、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B、强调爱国热情与奉献,“勒紧裤腰带”。
C、搞农业集体化,放弃新经济政策,牺牲农民利益损伤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
料、资金,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
D、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经济结构。(存在问题)
【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
2、内容与特点:
(1)经济上: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模式,排斥经济。
发展方向:并且优先发展重工特别是军用工业。
(2)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与斯大林。掀起大清洗运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思想文化上,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用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管理控制。
3、影响:(背出)(1)积极: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难题,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二战奠定了工业基础。
(2)消极:A、片面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与轻工业发展。B、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压抑地方与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失去活力。C、个人崇拜与专断,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严重破坏D、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E、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产生深
远影响。
【二战】
1、在二战前局部战争中的表现:援助西班牙,共产国际号召组成“国际纵队”。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2、在二战前欧洲安保中表现:
(1)与英法进行缔结同盟条约谈判,努力失败。
(2)1939年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有秘密协议,两国瓜分欧洲。
(影响)
3、苏德战争:(1)爆发:年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德国扫清了苏联两边侧翼,德国占有强大军事资源;苏联肃反运动导致军队建设受损,受“东方战线”与〈苏德
互不侵犯条约〉麻痹,估计错误,战备迟缓,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德国考虑到上述因素,1941年6月22日实施计划的突袭。
影响: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苏联损失惨重。
(2)莫斯科战役:年9月-12月。利用严冬,在的指挥下,歼灭德军50余万,德国陆军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破产。
(3)斯大林格勒战役:
A、时间:1942年月-1943年月。
B、原因:莫斯科战役后德国仍掌握战场主动权,将进攻重点转向南方,欲夺取战略物资产地,为此必须攻占斯大林格勒。
C、过程:德军空袭-德军第集团军进入市区-苏联军民巷战-苏军反攻-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
D、影响:是苏德战场最激烈的战役,是苏德战场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转折点。
(4)库尔斯克战役:
A、时间:年7月。
B、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企图夺回战场主动权,力图消灭库尔斯克苏军主力。
C、过程:普罗霍洛夫卡发生二战规模最大坦克会战。
D、影响:德军失去战场主动权,苏军乘胜追击,到年基本收复全部国土,并进
入东南欧。
(5)易北河会师与柏林战役: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同时苏军发动对柏林最后进攻,并攻克,希特勒自杀,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4、二战中的合作:
(1)美英援助苏联:1941年8月《》前,英美宣布支持苏联,此后,三
国在莫斯科签订英美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3)1943年底苏美英会议,决定1944年5月美英开辟第二战场,并就战后处置
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交换意见。
(4)1945年2月,美苏英首脑在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国处理以及战后
世界和平与安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