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第一章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内耳的血管:
主要来自小脑下前动脉或基底动脉分出的迷路动脉,极少数来 自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的分支。
膜 迷 路
四、位听神经及传导径路 听神经于延髓和脑桥之间离开脑干,偕同面神经进入内耳道即 分为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二支。 (一)蜗神经及其传导径路: 1、位于蜗轴与骨螺旋板相接处的螺旋神经节,由双极细胞组成。 双极细胞的中枢突组成蜗神经,神经束的外层纤维来自耳蜗底周, 故传达高频冲动,蜗神经中心部的纤维来自蜗顶。 2、传导径路: (1)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中枢突→蜗神经(第一级神经元)→ 蜗神经核(第二极神经元)→双侧橄榄体(第三极神经元)→外 侧丘系上行→下丘(第四级神经元)→经内囊至大脑皮层的听区。 (2)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外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并终止外 侧丘系统→内侧膝新诗体柱(第四级神经元)→经内囊至大脑皮 层的听区 。 (二)前庭神经及其传导径路: 传导径路: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分别通过前庭脊 髓束,前庭小脑束,前庭皮层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眼 动通路与其他系统发生功能联系。
(6)血肿及渗出物难以吸收。
耳 的 解 剖
耳郭表面标志
(二)外耳道 : 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 组成,外1/3为软 骨部,内2/3为骨部。 1、外耳道稍呈S形,外段向内、向前,因此检查外耳道或鼓膜 时应将耳廓向后上方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便于检查;但在 小儿仅有弧形弯曲,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后下牵引。 2、因鼓膜位置倾斜,所以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长。在外耳道 的软骨部和骨部交界处较窄称外耳道峡部,外耳道异物多停留于 此。 3、外耳道的前方为颞颌关节,外耳道炎症时,张口及咀嚼可引 起疼痛。 (三)外耳的神经: 1、下颌神经耳颞支: 2、迷走神经耳支: 3、其他: (四)外耳的血管与淋巴: 1、血供: 2、淋巴:
施瓦巴赫 比较受检 试验 者与正常 (ST) 人的骨导 听力
声波自外界经空气传入内耳
另一途径为声波自外耳→鼓膜→中耳鼓室内空气→蜗窗传入 内耳,但以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的径路最有效。
四、半规管的生理功能(音叉试验 )
目的 林纳试验 比 较 受 检 (RT) 者 气 导 和 骨导的长 短 韦伯试验 比 较 双 耳 (WT) 骨导听力 结果 临床意义
气导>骨导RT(+) 正常或感音神经性聋 气导<骨导RT(-) 传导性聋 气导=骨导RT(±) 中度传导性或混聋 →偏向患侧或较重侧 →偏向健侧 =两侧相等 骨导延长(+) 骨导缩短(-) 骨导相等(±) 传导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或两耳听力损失 相等 传导性聋 感音神经性聋 正常
1、空气传导:声波→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外淋巴 →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 2、骨传导:指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产生相应的波动,并 激动耳蜗的Corti器产生听觉,有移动式骨导与压缩式骨导两种方 式。 二、外耳主要生理功能 收集声波,声源定向,外耳道有一定的增压作用。此外,外耳 对中、内耳具有保护作用。 三、耳蜗的主要功能: 传音功能和感音功能。
四、教学重点:
(一)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 (二)鼓室之分部、各壁的重要结构与毗邻关系 (三)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幼儿咽鼓管的差异 (四)耳的各部的主要功能 (五)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五、教学难点: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 六、教学方法:源自文库述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二、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4个部分。 (一)鼓室 : 1、鼓室为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的含气腔,向前通过咽鼓 管与鼻咽部相交通,向后通过鼓窦入口与乳突相连。以鼓膜紧张 部上下缘 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1)上鼓室 (2)中鼓室 (3)下鼓室 2、鼓室有6个壁,分别为外、内、前、后、顶、 底壁。 (1)外侧壁:骨部及膜部构成。 鼓膜:高9.0mm,宽8mm,厚0.1mm,介于鼓室与外耳道之间, 呈向内凹陷的浅漏斗状,由后外上向前内下方倾斜,与外耳道底 约呈450~500角,分为紧张部和松驰部,锤骨柄及其短突、脐部、 光锥。 鼓膜的结构分为3层:从外向内分别为上皮层、纤维层、 粘膜 层。 由锤骨柄之延长线及通过鼓膜脐与锤骨柄垂直的假想线可将鼓 膜分为四个象限:前上、前下、后上、后下。
鼓室各壁示意图
鼓 膜
正常鼓膜有以下标志: A、锤骨短突:鼓膜前上部灰白色的小突起,系锤骨短突自鼓膜深 面的凸起。 B、鼓膜前后皱襞:为自锤骨短突向前、后引伸的鼓膜皱襞,皱襞 上面为鼓膜松弛部,下面为鼓膜紧张部。鼓膜内陷者,其前后皱 襞尤为明显。 C、锤骨柄:透过鼓膜表面的浅粉红色条纹状影,自短突向下微向 后止于鼓脐。 D、光锥:鼓脐向前下方达鼓膜边缘的三角形的反光区。
耳 的 应 用 解 剖学 及 生 理 学
一、课时安排:75分钟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目的要求:
(一)了解耳廓、外耳道的特点。 (二)熟悉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 (三)熟悉鼓室之分部、各壁的重要结构与毗邻关系,了解鼓室内 容物。 (四)了解鼓室、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毗邻关系。 (五)熟悉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幼儿咽鼓管的差异。 (六)了解内耳的分部,熟悉内耳听觉与平衡器官的位置与结构。 (七)熟悉耳的各部的主要功能 (八)熟悉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九)了解声音在耳内的传播途径及有关的听力学知识。 (十)了解内耳在维持机体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 一、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与外耳道 (一)耳廓: 1、耳轮、耳轮脚、对耳轮、三角窝、耳垂、耳屏、对耳屏、耳 屏间切迹。 2、耳廓除耳垂为脂肪与结缔组织构成外,其余部分均有软骨支 架,外覆软骨膜和皮肤 。 3、临床意义:
(1)皮下组织少,血液供应差,损伤后易感染。 (2)皮肤与软骨膜连接较紧,耳廓软骨与外耳道软骨部相连,因而外耳道炎症 时压迫或牵拉耳廓可产生剧痛。 (3)耳屏与耳轮脚之间无软骨连接,中耳手术循此作耳内切口可不伤及软骨。 (4)耳廓的长轴与鼻梁平行,可作为耳廓整形手术 的依据。 (5)易致冻伤。
听小骨
砧骨血运较差,上鼓室病变时,易受侵犯坏死
成人与儿童咽鼓管的比较
乳 突 类 型
三、内耳: 又名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含有听觉与位觉重要感受装置, 分骨迷路与膜迷路。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膜迷路含有内淋巴, 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管没有交通,外淋 巴系统是开放的,与脑脊液相通。 (一)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构成,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1、前庭: 2、半规管: 3、耳蜗: 从蜗轴伸出的骨螺旋板在骨蜗管中同样旋绕,再由基底膜自骨 螺旋板延续至骨蜗管外壁,将骨蜗管分为上、下两腔,上腔又由 前庭膜分为两个腔,故骨蜗内共有三个管腔: (1)上方者名前庭阶,自前庭开始。 (2)中间为膜蜗管,又名中阶。 (3)下方者为鼓阶,起自蜗窗,为蜗窗膜所封闭。
(2)内壁:( 即内耳的外壁。) 鼓岬为内壁中央较大的隆凸,系耳蜗底周所在处,其表面有鼓室神 经丛。 (3)前壁: 前壁下部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2个口,上方为鼓 膜张肌半管的开口,下为 咽鼓管半管的鼓室口。 (4)后壁:(又名乳突壁): 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部有一小口,名鼓窦入口, 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窦入口之内侧有外半规管凸。 (5)顶壁:(又名鼓室盖) 其上为颅中窝。 (6)底壁: 下壁由一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隔。先天性缺损时,颈静脉 球突入鼓室,鼓膜可呈蓝色。
五、面神经:
为一混合神经,以运动纤维为主,少部分为感觉纤维和副交感 纤维,是人体中穿过骨管最长的颅神经。 面神经全长分为8段:①运动神经核上段;②运动神经核段;③ 小脑脑桥角段;④内耳道段;⑤迷路段;⑥鼓室段;⑦乳突段; ⑧颞骨外段。






一、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与平衡觉。 听觉是人的主观感觉,声音是一种物理性能。物体振动后引起 空气的振动而形成声波。不同物体的振动可产生不同的声波,并 各具有不同的频率、波长、振幅和波形。物体每秒振动次数称频 率,其单位为赫(hertz,简写Hz),如频率高,波长就短。频率 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则决定声音的强度。人的听 觉感觉范围在20~20000Hz,但对语言频率500~3000Hz的声波 最敏感。声音强度以分贝(decibel,简写dB)计算。足以引起听 觉的最小声音强度,就是某人对该频率声波的听阈。 A、人耳听觉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HZ范围之间,但对 1000~3000HZ的声波最敏感。 B、声音的强度称声强,声强级以分贝(dB)为单位。 C、听阈:引起人耳听觉的某一最小声强值称听阈,人耳的听阈 随声波频率的不同而各异。 D、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种,一种为空气传导,另一种为骨 传导。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3、鼓室内容物:包括听骨、肌肉、韧带和神经。 (1)听骨:锤骨、砧骨、镫骨构成听骨链,借韧带悬吊于鼓室 腔。 (2)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鼓膜张肌:收缩时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减少鼓膜 振幅,防止强声损伤鼓膜与内耳。 镫骨肌:收缩时牵拉镫骨头向后,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 前缘向外跷起,可减少内耳压力。 (3)韧带:6条韧带:锤骨上韧带、锤骨前韧带、锤骨外侧韧带、 砧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 镫骨环韧带,其作用是将听骨固定于 鼓室内。 (4)神经:鼓室神经丛位于鼓岬表面,由舌咽神经鼓室支和颈 内动脉交感神经丛的分支组成;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分出鼓索神经, 横过鼓室后与舌神经合并,司舌前2/3味觉。 (二)咽鼓管 (三)鼓窦:出生时即已存在,是鼓室与乳突的通道。 (四)乳突:按气房发育程度分四型:气化型、松质型(板障型)、 硬化型、混合型。正常人以气化型见。
内耳腔和内外淋巴
骨迷路(右)
耳 蜗
(二)膜迷路: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可分为椭圆 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相通。整个膜迷路系统是密 闭的,内含内淋巴液。 椭圆囊内有椭圆囊斑,球囊内有球囊斑,膜半规管壶腹内有 壶腹嵴,它们是位觉感受器。corfi器(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