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四篇)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感悟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在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伟大,也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参观心得感悟。
首先,都江堰水利工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规模和精确性。
从远处望去,堰塞湖的水如同一面平静的镜子,美丽而宁静。
然而当我走近堤坝时,才发现这个项目有多么庞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达65.6公里,由主渠、分渠和排泄工程组成,完美地将岷江水引入四川平原。
整个工程的建造高度精确,坡度合理,利用了水流的自然声波和自重力,使水能够自然地流动到各个地方,实现了整个工程的无损耗。
这种精确性和科学性令我深感敬佩,也让我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我认识到了水利工程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古代人民深知水利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需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平原地区的灌溉问题,还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供应,使蓬勃发展的农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正是因为先民们的智慧和努力,四川平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次,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古人在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条件,借助山川地势,采用错层放线的方法,使水能够顺势流动,并通过开挖渠道和堰坝的方式,使水能够在各个地方顺利畅通。
他们没有对自然进行过度的改变,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的资源。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恢复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保护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最后,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 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 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 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 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 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 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 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 积18.
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截流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 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都江堰的灌溉系统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中国古代以其众多精巧的水利工程而闻名于世。
其中,都江堰的灌溉系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工程壮举。
本文将详细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工程构造和对当地农业生产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始建于公元256年,是当时称为蜀国的巴蜀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
当时,巴蜀地区由于地势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经常受到旱涝灾害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官员李冰领导下的工程师团队历时近10年,成功地建造了都江堰灌溉系统。
二、工程构造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两条水渠组成,即岷江河道和川江河道。
岷江河道是从岷江引来的主渠,通过绕山而行,然后分流入侧渠,最终进入川江河道。
这样的设计使得水能够从高处引入并分布到适当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为了保证水流顺畅,工程师们采用了一种被称为"鱼鳞式"宽浅沟渠的设计。
宽浅沟渠以其宽度相对较大、倾斜度较小的特点,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河流水位的波动,并减少淤泥的堆积。
这种设计在都江堰的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系统的稳定和持续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都江堰的灌溉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巴蜀地区的农田灌溉条件,对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灌溉系统的引入使得农田的耕作面积得以扩大,增加了农作物的种植量。
同时,灌溉所提供的水源也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份,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此外,都江堰的灌溉系统还在农田排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排除农田中过多的积水,避免土壤中盐分的积累,从而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这对于巴蜀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该地区盐碱化现象比较严重。
综上所述,都江堰的灌溉系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
它的建造不仅解决了当地旱涝灾害的问题,也大大促进了巴蜀地区的农业生产。
而今,都江堰已成为人们游览的热点景点,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智慧的活生生证明。
都江堰介绍
5
文化价值
1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 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
2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和水平,同
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 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朝圣
6
旅游景点
01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 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2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 由鱼嘴、飞沙堰和宝
因其形似鱼嘴 而得名。鱼嘴位于岷 江分流处,主要作用 是分流岷江的水流, 使其分为内江和外江 两个支流。内江供灌 溉使用,外江则用于 排洪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 ,主要作用是防止外 江洪水冲入内江,同 时将泥沙从内江中排 出。飞沙堰的设计非 常巧妙,当洪水来临 时,它会自行提高水 位,将洪水导向外江
1
据传,当时蜀郡郡守李冰率领 百姓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
程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56年,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 统一中国,在蜀郡(今四川成都) 修筑都江堰,以便治理蜀地的 岷江
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在蜀地的 统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同时 也为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 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推动力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入 口,位于灌县(今都 江堰市)城外。它的 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 的水量,保证灌溉用 的水量充足而不过多 。同时,宝瓶口还可 以防止外江洪水流入 内江
工程结构
3
灌溉系统
1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主要包括干渠、支渠 和斗渠等
2 干渠从宝瓶口引水,贯穿整个灌溉区, 为各个支渠和斗渠提供水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岷江的壮丽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传统的水利工程,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这项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审判都江堰的水资源的同时,保护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对洪水的防御。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当时的三星堆氏族首领李冰主持设计与建造,旨在解决当时的水灾问题。
工程采用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工筑堤的策略,将水流自然分配到灌溉区域,并用活动堤坝与积淀池进行水库管理。
整个设计是非常科学且适应性强的,考虑到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考虑及自然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工程在这几千年的运行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宋朝时期,为了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和质量,都江堰的上游和下游处加设了一个宝瓶口和蟹洲堰,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效率。
同时工程的维护、疏通也逐渐成为周边的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维稳事务。
1975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6月28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程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度约50公里,主要可分为分水口、堰塞和灌溉沟渠三部分构成。
分水口分水口位于都江堰的主河道上,主要起到将成都平原数量庞大的水流分为两个分水系统的作用。
从这里分出的一部分水流被引至龙池,也就是上游积淀池,然后经过蟹洲口流出,供给成都平原地区进行灌溉用途。
另一部分水流则通过宝相口,也就是下游补库、补河口汇入大江口。
堰塞堰塞又被称作“公元前256年李冰堰”,总长约370米,紧贴着都江堰的下游,可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设施”。
堰塞主要是由大量的石头与碎石拼成的石坝,与寿池相连,于此调节水位,使水流平稳。
堰塞两侧的石堤可随需调节水位,同时该堰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坝建筑之一,至今仍保持完好。
除此之外,堰塞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设施,例如洩洪孔、进水口、倒导坎等。
这些设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堰塞的稳定性与防御性,防止水位升高款型变形,将水库边坡处的坡面稀土拦截,提高了施工质量。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在此之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 行了维护和修建,使其功能更加 完善
2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 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 上游的河口,因其形 状如同鱼嘴而得名。 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 江,其中内江为主要 灌溉通道。在洪水期 ,鱼嘴分水堤能够有 效地将洪水导入外江 ,以防止内江的水位 过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 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追溯至公元前 256年左右,那时秦国蜀郡太守李
穿其中
4
世界遗产地位
世界遗产地位
1998年灌溉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 第20届会议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2018年4月,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维护与保护
维护与保护
1 都江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确保都江堰的长久使用。其中包括定期 的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维修闸门等措施, 以保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正常发挥
工程结构
3
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
1
2
3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创建,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都江堰水利工程方案
都江堰水利工程方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广人众、河流众多,历史古老。
在这样的国家,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自古以来,中国就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水库、水渠、灌溉系统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秦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由灌溉系统和防洪系统组成,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
在古代,这个工程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古代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是十分重视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原始人力和简易工具。
为了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人们用了近二百万个土包和土罐子。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是灌溉系统和防洪系统。
灌溉系统包括以成灌河为主干的灌溉渠系,辅以排泄渠系,为周围的稻田、菜园、果园进行灌溉;防洪系统主要是由大码头堡和豆腐坝组成,这些防洪设施在古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要保护好这项伟大的工程,还要传承好这项伟大的文化。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从政策、法律、经济、技术、人力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都江堰水利工程。
首先,我们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加大对都江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
其次,我们要加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研究,加大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复和保护力度。
最后,我们要加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和了解。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以水利灌溉为主要目的,通过引水、分水、排水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当地的水利灌溉问题,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引水、分水、排水和堤围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引水,都江堰利用岷江河水,通过引水渠将水引入成都平原,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其次是分水,都江堰通过分水堰和分水渠,将引入的水分配到各个农田中,保证了各地农田的灌溉需求。
再次是排水,都江堰通过排水渠将灌溉后的多余水排出,保证了灌溉后的农田不会积水。
最后是堤围,都江堰的堤围工程,有效地防止了岷江河水泛滥,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农田和居民。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通过引水、分水、排水和堤围等一系列工程措施,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利灌溉问题,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对于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是通过引水、分水、排水和堤围等一系列工程措施,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利灌溉问题,保障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不仅在古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对于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1、介绍1.1 工程概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该工程由秦蜀两地之水,利用川西岷江的水源,经过分洪闸和引水渠将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该地区的水灾问题,同时为农田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1.2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如今的都江堰已成为世界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瑰宝。
2、工程原理2.1 水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川西的岷江,通过引流和分洪使岷江的水进入成都平原。
2.2 分洪管理为了保证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工程设有分洪闸,用以分洪和调节水流。
当岷江水位过高时,分洪闸自动打开,将多余的水流引入成都平原的渠道。
2.3 引水渠道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有多条引水渠道,用以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的农田和城市。
2.4 灌溉系统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灌溉系统,将引入渠道的水源分配到成都平原的农田,实现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
3、工程维护与保护3.1 维护措施为了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工程部门定期对工程进行巡视和检修,保障各个部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 工程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加强对工程的保护工作,确保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得以保留。
附件:-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建设、改造和管理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河口海岸等水体的工程。
2、分洪闸:用以分洪和调节水流的水闸,主要用于确保水利工程不因水量过大而溃堤、淹没。
3、引水渠道:用以引导水流的人工水道,通常用于将水源从远处引入需要用水的地区。
四川都江堰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四川都江堰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由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被誉为“水利工程的奇迹”。
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历时四十多年才完成。
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流,防止洪水灾害,并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问题,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都江堰的建设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李贺。
他们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和开凿水闸等方式,将岷江和都江水源引入成灌溉系统。
这个系统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一条是岷江引水渠,另一条是都江引水渠。
岷江引水渠主要负责引水,而都江引水渠则负责分水和灌溉。
这两条渠道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问题,还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在都江堰的灌溉下,农田的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此外,都江堰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在洪水来临时,都江堰可以通过调节水流的方式,将洪水引入渠道,避免了洪水对农田和居民的破坏。
这种防洪措施在古代是非常先进的,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环境。
都江堰的建设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都江堰的启发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工程项目。
这些工程项目不仅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今天的都江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欣赏这个古代水利工程的壮丽景观。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它的存在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意识到水利工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都江堰的成功建设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都江堰工程介绍
都江堰工程介绍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完成于公元前251年,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中的代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四川盆地长期以来因地理位置导致的水灾问题,同时也用于农田灌溉,为周围的农田提供水源。
这个工程系统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即岷江和成江,沿着山脉的自然轮廓,经过各种渠道分支,最终将水引入农田。
这种渠道设计确保了水流的平衡,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系统,使农田能够在干旱季节保持充足的水供应。
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李冰的古代工程师,他是当时的四川省总督。
据史书记载,李冰费尽心思研究地理地貌,亲自引导工人开凿山岭,挖掘渠道,最终实现了用水灌溉的目的。
李冰还建造了一座纪念碑,详细介绍了这个宏伟工程的建设历程和功绩。
都江堰工程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该工程的成功,四川盆地得以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这种灌溉系统的使用还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使得四川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除了对农业的影响外,都江堰工程还具有宗教和文化上的意义。
它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壮举,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工程中的一些建筑和附属设施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景点包括都江堰水利博物馆和李冰祠堂,展示了工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时至今日,都江堰工程仍在为周围地区提供重要的水资源。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瑰宝。
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能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上的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和灌溉系统解决了四川盆地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课件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推动农业文明发展
01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之一,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02
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
里产生了著名的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彰显人类智慧与创造
03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体现了人与自
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01
自然环境
岷江水流湍急,山势陡峭,建 设难度很大。
02
技术难题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需要解 决如何稳定分水堤、如何控制 内江水量、如何防止泥沙淤积
等问题。
03
人力物力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组 织难度很大。
建设成果和影响
01
建设成果
02
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成功,实现了对成都平原的水源控制,满足了 灌溉和防洪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都江堰的水力发电功能不仅满足 了周边地区的电力需求,还促进 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质改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使 得岷江水质得到改善,减少了水 体污染,提高了周边地区的水环
境质量。
生态保护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注重生态 保护,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 等措施,保护了周边地区的生态
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THANKS
法规制定
制定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 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自然灾害
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地震 、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对工程的安全运行构成 潜在威胁。
都江堰 原理
都江堰原理
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项宏伟工程。
它以其独特的水利原理和精湛的工程技术,成为中国古代农田灌溉体系的典范。
都江堰的主要原理是运用水力学原理和地理形势,通过引水分流、引水梯级和排水设计等工程手段,将岷江水引入河谷地带,再逐级引入田地中,实现对该地区农田的灌溉和排涝。
具体来说,首先在岷江上游的日屋山下设置了一座堰坝,用来拦截水流,形成堰塞湖,然后通过一条以冯翊河为主干的引渠,将水引入到都江堰地区,引渠在途中设置了多处泄洪口和泄水口,以平衡水量。
引渠到达都江堰后,再经过隔水处的分流,将水分散到几条次级的引横渠,引横渠细分成无数条小渠道,沿地势和地块进行布置,最终将水引入田地中,实现农田的灌溉。
都江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有效地控制了水害。
由于利用地理条件和工程设计,都江堰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引水系统,能够调节水流并分散水势,防止了水的过度堆积和农田的淹没。
此外,堰塞湖也能够缓冲岷江的洪峰流量,减轻了下游的洪水压力,防止了洪灾的发生。
因此,都江堰不仅是一项灌溉工程,更是一项综合利用水资源、防洪抗灾和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原理
都江堰工程原理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由灌溉工程和防洪工程两部分组成,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一。
都江堰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引水、分水、控水和排水四个方面,下面将对都江堰工程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都江堰工程的引水原理是指通过渠道将水引入灌溉区域。
都江堰利用岷江的水源,通过修建堰坝和引水渠,将水引入成灌溉用水。
在引水过程中,都江堰工程充分利用了地形和水流的原理,通过修建堰坝和渠道,将水从高处引入低处,使得灌溉用水能够顺利流入农田,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其次,都江堰工程的分水原理是指在引入水源后,将水分配到不同的灌溉区域。
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都江堰工程利用分水口和分水渠的原理,将引入的水资源分配到不同的农田和灌溉区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控水原理是都江堰工程的关键之一。
都江堰工程通过修建堰坝和闸门,利用水的自然重力和流动原理,实现了对水流量的控制和调节。
在不同的季节和水情条件下,都江堰工程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打开或关闭闸门,调节水流量,保证了农田灌溉的需要,并且有效防止了洪灾的发生。
最后,都江堰工程的排水原理是指在灌溉结束后,将多余的水排出灌溉区域,防止水浸泡农田和房屋。
都江堰工程通过排水渠和排水口,将多余的水资源排出灌溉区域,保证了农田和房屋的安全。
综上所述,都江堰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引水、分水、控水和排水四个方面。
它充分利用了地形和水流的原理,实现了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灌溉需求的满足。
都江堰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都江堰工程的原理和实践,对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独奇千古 福泽万世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是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是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此外,飞沙堰巧妙利用离心力,将上游来的泥沙抛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渠道的通畅。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口子,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都江堰之所以千古不废,不仅因为工程技术高超,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也是重要原因。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历代都江堰治水者上下求索,励精图治,探寻都江堰的最佳布局和工程构造,促进了都江堰治水技术和制度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笼” “杩槎” “羊圈” “干砌卵石”等堰工技术和岁修制度,总结出“三字经” “六字诀” “八字格言”等治水原则和治水理念,孕育出极具魅力、内涵丰富的治水文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江堰水利工程迎来了飞跃发展,先后实施了渠首整治、渠系调整、闸群配套、平原及丘陵灌区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发展成为引、蓄、提相结合的特大型水利工程系统,灌溉面积由282万亩扩大到目前的1091万亩,供水区范围涵盖成都市在内的7市37县(市、区)。
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和改造,至今仍在使用。
都江堰不仅为四川平原的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起到了抵御洪水、防灾减灾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都江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一伟大工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1. 都江堰的建造和历史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战国时期,由蜀国的著名政治家和水利工程师李冰主持。
当时,成都平原气候干旱,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当地的灌溉和水资源问题,李冰带领大批民工修筑了都江堰。
都江堰利用岷江和大渡河水源,通过修建水渠、堤坝和闸门,将水分配到成都平原各个地区,实现了农田的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
2. 都江堰的工程特点和设计原理都江堰的工程设计十分巧妙,融合了水利工程和景观设计的元素。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西部的灌溉系统和东部的防洪系统。
灌溉系统主要负责将水引入农田,供给灌溉使用,而防洪系统则能在洪水来临时调节水流,防止灾害发生。
都江堰的设计原理可以总结为“分、进、调、和”,即将水源分配到各个灌区,进一步调节水流,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都江堰的影响和意义都江堰不仅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灌溉条件,也对当地的经济和人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解决了平原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了农田的灌溉需求,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其次,成都平原因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使得当地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增长。
最后,都江堰的成功建造和运行成为了古代水利工程史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水利工程起到了示范作用。
4. 都江堰的保护和世界遗产认定为了保护都江堰这一宝贵的水利工程遗产,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994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处世界遗产项目。
此后,都江堰得到了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保护和管理,包括维护工程、宣传教育和游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这一古老工程的传承和永久性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
(Mount Qin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2000 年根据C 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都江堰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
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
它处于岷江从山区泻入程度平原的地方。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经常泛滥;之后程度平原沃野千里,成为“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成为一项举世瞩目的伟
大工程。
工程最主要部分为渠首工程。
渠首分别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
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坝,把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
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还能有效地控制进水流量,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飞沙堰溢洪道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飞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的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成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以其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
由于都江堰的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225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其伟大成就是举世共睹的。
因此,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利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
都江堰势力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鱼嘴”分水提
把岷江水一分为二
“飞沙堰”溢洪道
把多余的洪水和流沙排入外
江
“宝瓶口”引水口自行调控
的节制问,是
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
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
有的水利专有他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
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李冰父子
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
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太史公司马迁在他《史记·河渠书》中记下这位创建都江堰丰功伟迹的水利专家和地方官,但他只写了“蜀守冰”,没有写他姓什么。
这位水利专家的姓,是后来班固的《汉书》才补上的。
班固写上李冰的名字不错,因为我们在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刻李冰,衣襟上清晰刻有李冰的名字。
史书记载的李冰创建都江堰,“凿离堆”就是在前山脚开一个口子,就是宝瓶口和它下面那条内江河道。
“壅江作栅”就是修筑金刚堤分水,开凿那条引水河道。
“穿二江于成都江之中”,就是开今天蒲柏桥靠太平街那条柏条河和走马河。
鱼嘴引水经宝瓶口,流入二江,以利漂送木竹、灌溉航运。
这就是《史记》说的“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食其利。
”此外,李冰还在岷江右岸。
都江堰渠首附近,又开了一条人工
河道羊摩江,灌溉岷江河西广大地区。
此河经今玉堂镇、中兴镇、民兴乡、徐渡乡境内进入崇庆县,全长约60
公里,故道大体在今天的沙黑河。
古书上没有记载李冰生平,那是因为秦始皇搞坑儒焚书和秦汉时战争的毁坏,档案文书损坏太多的缘故。
关于都江堰建造时间古今历史上虽有许多争论,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是在公元前256年。
李冰是—个爱民的地方官,也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专家。
他在四川任职期中,不仅创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还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工程。
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还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祟庆县修建文井江,在广部凿盐井,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什邡县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
他的功绩,可以说是“泽被千秋”,万古不朽,其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数的。
当然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
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
关于李二郎的历史记载甚少,并且众说纷云,有的讲确有其人,有的讲属子虚乌有。
《灌县志》说“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无证,性喜猎”,是认为确有其人其事的。
宋代很有名的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个儿子”,因此,宋贞宗“御刺李二郎神碑”。
这样一来他也就正式成了李冰家族中的一员,成为辅佐其父成就大业的元勋之一,干百年来也受到广大人民的推祟、敬仰和顶礼膜拜。
中国有句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
创建都江堰的伟绩丰功当属李冰,但要永远保持也确非一件易事。
历史上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洪灾,决堤泛滥,淹没农田,白浪滔天,沃野平原汪洋一片的事常有发生。
因此,历代都把维修都江堰作为当时的一件大事。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文帝时蜀郡守文翁,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唐贞观年间孟州长史高俭,武则天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唐玄宗时章仇兼琼,唐末四川节度使高骈,宋代赵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当普,明代的卢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来通、强望泰、丁宝祯,民国时期的张沅等都为都江堰修固完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载入史册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