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的没落
河南大学兴衰
河南大学兴衰梦想着河大,淡蓝色古色古香式的牌坊校门承载着百年河南的教育兴衰,河大的盛况因历史和地理而湮没。
和河大无缘的我在没有光彩信纸的白纸上缓缓地书写着着落魄的豪门的兴衰。
院系调整前1903,1904年全国会试在七朝古都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
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在贡院之址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拔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
1923年3月3日,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
抗战和内战期间几经辗转搬迁,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重组河南大学,任命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校长。
30.40年代,河大之所以能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实力可想而知,举一个证据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
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
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
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大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
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创办于1923年,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大学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成为全国重要的抗战办学中心之一,承担了培养抗日后备军事干部和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介绍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及其价值。
一、河南大学的抗战时期历程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1年底,河南大学仍然坚持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尽管面临着战火和疫情的威胁,但仍在努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此时河南大学的校长为刘鸿业和杨照,学生人数达到了2000人。
第二阶段是从1942年初开始,河南大学开始转变为抗日办学中心,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2年1月,河南大学迁至洛阳,组建了华中军政大学,为日后的解放战争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干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河南大学又成为中原解放区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1.抗战教育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坚持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日思想教育,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同时,为了应对战争,河南大学增设了一些课程,如军事、防空、医疗、野战等,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2.民族团结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帮助少数民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时,河南大学还派出抗日志愿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充分发挥了高校应负的社会责任。
3.救亡组织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参与了各种救亡组织和活动,如光复会、救亡协会、抗敌文化协会等,为抗日工作赢得了声誉和荣誉。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1.弘扬爱国主义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今后的民族精神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推进教育发展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推进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军事教育方面,河南大学推动了现代军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为日后的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
1948 年国立河南大学南迁苏州探析
战前的河南大学农学院处在战火中的国立河南大学因国民党军队的暴行,教学秩序被打乱,校园被摧毁,校内师生分校长姚从吾奉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率校南迁苏州。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塔,面积最大,设有文、理、法、医四个学院。
二院位于开封南关干河沿,农、工学院设在此处。
三院为工学院附属高级工程职业学校,设在开封南关繁塔寺附近。
四院为妇产科医院及医学院附属产校,设在开封城内寺后街,靠近鼓楼。
[3]这四处校区从空间分布上看,校本部(一院)和四院在开封城内,二院、三院则位于开封城外南关。
1948年6月17日黄昏,华野向开封城南关发起进攻。
[4]河大南关两处校区的师生,为躲避炮火迁入开封城内。
因四院空间有限,无法容纳众多师生,故河大师生主要集中在校本部。
6月18日,驻守开封的国民党第66师,占领了河大校本部,驱逐师生,将学校改为防御工事、炮兵阵地。
[5]学生86ARCHIVES & CONSTRUCTION87ARCHIVES & CONSTRUCTION河南大学医学院苏州旧址平各院校106名教授,联名发表宣言,针对开封战役国民党军队的轰炸暴行,谴责政府破坏文教机关及轰炸城市的行为。
同日,北平9所院校的河南同乡会亦发表宣言,要求“严惩滥炸开封居民之责任”,政府“保证以后不再有残民之罪行”。
[29]对于国民党政府而言,面对河大遭受的困境,如果置之不理,将会受到更多的非议。
而化解潜在的学潮危机,又是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另一个因素。
内战开始后,国内学潮不断。
1946年底,因抗议美军强奸女大学生沈崇,北平2000多名学生游行示威。
1947年5月起,国统区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
[30]频发的学潮,令国民党政府头痛不已。
因此,若处置河大失当,很可能引发新的学生运动。
加之在开封战役期间,不少师生选择投奔解放区,若对河大置之不理,河大亦有可能被所谓“赤化”,于舆论宣传也不利,会给国民党政府控制中原地区的政局带来被动。
河南大学历史名场面
河南大学历史名场面要想回顾河南大学的历史,我们要先将时间拨回120年前的1902年。
这一年的中国多灾多难,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封建王朝与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而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大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第一个痕迹,便是举行了中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次会试。
而在此之后,科举取消,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兴办新式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史由此开端!而在河南大学,从河南大学的校徽上可以反映出来,它的历史并没有追溯到1902年,而是从1912年开始。
源自当时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在当时的国内,高等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国内高校都是刚刚起步,办学力量很弱,因此对于当时的有志青年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出国留学。
一方面可以去国外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接受最新政治理念,从根本上拯救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出现了“三大留学预备学校”,分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今清华大学)”、“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另一所,便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这是河南大学的第一个高峰,但后来的发展和如今的现状,河南大学与另外两所大学之间的差距,可谓是云泥之别了!到了民国时期,国内名义上统一,但实际上是军阀割据,各自为政。
当时控制河南的,是西北军阀冯玉祥。
旧时代军阀,特点是重视学校,因为学校可以为他们培养人才,并且赢得“重视文教”的美名。
因此他讲当时的“中州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更名)”、“河南法政学校”、“河南农业学校”合并改名为“河南大学”,这是河南大学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后来,“国民政府”为了拉拢冯玉祥,同时控制高等教育资源,给了河南大学“国立”的名头,河南大学从一个地方私立学校,一跃成为国内名义上的“顶尖高校”,成为了“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然而,虽说名义上站在了“国内顶尖”,但高校的发展,终究是看资源和钱的,河南大学的特殊背景,注定了它无法从“国民政府”拿到多少资源,而随着地方军阀的衰落,河南大学面子上依然“辉煌”,但里子已经开始烂了。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大学,其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河南大学创办于1923年,初名蓝旗中学,后经过多次更名演变,于1942年更名为河南大学。
在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在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承担了重大使命。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河南大学被迫停办,校舍被日本侵略者所占领,但师生并没有放弃教育事业。
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抗战,不仅积极宣传抗战思想,还组织了抗战晚会、募捐和义务劳动等活动,发扬了河南大学师生的抗战精神。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河南大学迁至均县临时办学,继续组织教学活动。
虽然校舍简陋,教学条件恶劣,但河南大学师生不畏艰难,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利用军队编排的空余时间进行授课,学生用夜晚学习和编写参考书籍,使办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河南大学的办学精神、办学品质和办学方法对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做出了重大贡献。
河南大学积极参与抗战,为保卫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许多师生参军参战,有的献身抗战,有的担任军队干部,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河南大学的师生在部队中还组织了教育前线文化小组,为战士们开展文化教育,激发他们的战斗士气。
河南大学的抗战精神和抗战事迹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反映了全国高校在抗战中所经历的艰辛与变革。
它是对中华民族抗战事业的一份珍贵见证,记录了当时河南大学师生为保卫祖国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它是一道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顽强的抗敌意志。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及其价值,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探索中国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并认识和研究这一历史,以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不断传承和发扬河南大学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第一: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十。
不过由于被分拆,竟落到了现在的一所地方院校!可悲啊!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校成为河南医科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大学,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已并入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
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成立河南师范大学,二是省会迁郑后一直没带走原河大文理科。
但是带走了原河大医学院、农学院,后来又拿走河大化学系成立河南化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
第二: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唯一一所大学,中国最早的研究生院就在此成立,不过1958年院系调整,学校从北京迁到了合肥,虽说没有分拆,但由于地理位置起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河南理工大学成立于1909年,本来是国立焦作工学院,后来该命名国立西北工学院。
不幸的是后来西北工学院被分拆,一部分成立了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剩下的一部分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而留给焦作的只剩下一个空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所河南理工大学,至今是一所不起眼的三流学校!第四: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最初称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
校址在太原市侯家巷(现太原师范专科学校)。
民国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于1937年至1939年停办。
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著名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
1953年院系调整后,取消山西大学建制,文,理两院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医、工两院相继独立建院,法学院称财经学院,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
不过到了现在却是一所地方院校,在全国高校中排不上名的!第五:河北大学1921年,法国政府商请罗马教廷批准,由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酥会士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称为“天津圣心学院”。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的抗战时期办学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河南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的成立既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对抗日反侵略的积极行动。
那个时候,学校的师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为保卫祖国和救亡图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由于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的严峻,河南大学迁往四川成都。
在那里,学校继续坚持着教育的使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动荡的年代里,河南大学不仅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还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具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和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河南大学又一次回到了郑州,继续维护着教育事业的进行。
那段时间的河南大学,坚持了学术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河南大学,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更是中国精神和文化的一个有力见证。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
它是当时中国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保护家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河南大学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使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它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动荡年代,河南大学顽强地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也有着深刻的现实价值。
它是对当今高校学子的一种榜样与鞭策。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应该像当年的河南大学师生一样,坚守初心,继续努力,不忘国家、不忘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它也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教育与引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以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为榜样,传承和发扬那段伟大的精神,坚持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大历程
文|李瑞媛整理有多少人了解河大的历史?又有多少人了解几代河大人在名校之路上所留下的汗水和眼泪呢?生根天津,岁月流转,沧桑巨变,我们生于斯养于斯的这所大学,已经走过了九十五年的风雨历程。
翻开厚厚的校史,我们发现河北大学的历史之源,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一年的天津工商大学。
巨人的兴起最初的工商大学是1921年由当时管理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酥会士在天津马场道创办的“天津工商大学”。
刚刚建成的工商大学,第1期只招收了51名学生,全校只有9名教师,在当时的高校园林里,它就像一棵小小的幼苗,因所设系科未达到三院九系的大学标准,1933年它在南京政府立案时不得不改名为工商学院。
由于学校加大系科建设力度,发展迅猛,达到三院十系的规模,1948年10月,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工商学院改名为私立津沽大学。
步入新高新中国的成立,在我校发展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1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津沽大学董事会的请求,批准津沽大学改为国立,任命著名物理学家张国藩教授为校长。
庆典大会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签名,津沽大学从此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沧桑裂变这时的津沽大学已经扩大为工学院、商学院、师范学院三院十三系,教师增至192人,在校学生达到1253人。
但是,行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大量人才。
国家需要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学校,进行重组改造。
1952年中央决定对天津市的三所大学进行院系调整。
原津沽大学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商学院并入南开大学,剩下的师范学院在原校址组建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市委文教部长梁寒冰兼任院长。
这次院系调整增强了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实力,而由津沽大学改建的天津师范学院只剩下了十分简陋的普通物理、化学两个实验室,和一些残缺的仪器设备。
面对搬迁一空的校园,一些教师蒙生了去意,教师队伍受到重创。
但是,天津师范学院的师生不甘衰落,决心使学校重新成为和南开大学一样的名校。
为了重振学校,中央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在经费和人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建立于1933年,当时的名称为河南省立师范大学,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太康县城区(现与太康市为同一城市),是河南省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河南大学逐渐转变为一所具有抗战特色的大学。
本文将从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其价值两方面来介绍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状况。
1.转型与调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河南大学随即关闭。
由于河南省作为战略要地,战争环境极其恶劣,直到1940年,河南大学才重新开学。
开学初期,河南大学继续了其原先的师范教育特色,大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范生。
1942年,河南大学转型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于次年实行校名更改,改为河南大学。
2.面临困境与挑战随着抗战的深入,在物质和资源上,河南大学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和挑战。
教师队伍和学生在战争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因战争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寝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基础教育设施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同时,日军在河南省的疯狂轰炸也对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坚持抗战特色虽然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独特的抗战办学特色。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提倡“爱国、进步、创新”的教育理念,力求培养出既具有优秀知识和技能,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人才。
4.勇敢抗敌、贡献抗战除了在办学方面坚持抗战特色外,河南大学在抗战中也多次展示了其英勇抗敌的精神。
抗战初期,河南大学成立了“教职员工义勇军”,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保卫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河南大学还积极投身于军事、工矿等紧急行业,为国家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大量人才和智力。
1.抗战精神的弘扬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充分展示了一所高等学府的抗战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河南大学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所弘扬的抗战精神,对于今天鼓舞国人斗志,推动国家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百年河大的三起三落
百年河大的三起三落作者:王可可来源:《人间》2016年第22期摘要:因时局需要,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预备留美学校成立,它是国内仅三所预备留美学校之一。
经过几任校长的努力,声名日涨,从中山大学到省立河南大学再到国立河南大学,在民国时期达到了它的辉煌的顶峰。
后在1952年政策的影响下被严重肢解,元气大伤,历经一段长时间的恢复,终又在21世纪的今天以百年老校之实之名,傲立与各大高校。
其中过程的三起三落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关键词:河南预备留美学校;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60-02本文以时间为主线,以校名的变化为关键字展开论述,分为三起三落。
各起落有背景、原因分析,从文化视角,政策视角等方面论述,中间结合着河大的历史描述,详尽地把河南大学的种种过往兴衰展现出来。
河南大学的发展过程有其典型性,同时也和当时代的大学一样有着共通性。
我们以河南大学这个百年老校为个案研究,以探讨各种内外因素对一所大学的成长的影响。
一、开头的璀璨中国的近代学校的建立有着极为明确的目标,即是富兵强国。
在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以前,国人并不觉得自己落后,沉浸在千年文明古国的骄傲中不愿醒来,直到被外敌强力打开国门,才被迫睁眼看世界,那些文化典籍汗牛充栋的代代积累和皓首穷经的书生们的满腹经纶,那些宣称动口不动手的儒雅君子们终于没有说服钢铁大炮只有声音没有语句的大口。
于是国人们才承认自己的整个教育实需变革,近代学校这才轰轰烈烈的走上了历史舞台。
河南预备留美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成。
起家:1911年教育界进步人士李时灿等人,上书当局倡议效法欧美引进西学。
他们有感于曾经辉煌过的河南如今已经落后,事半功倍的解救之法即是直接学习欧美。
尤其重要的,在1912年4月份,全国仅有三所类似学校,它们是北京清华学校(现在的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在的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创立于1912年,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先驱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回顾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探讨其在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所作出的贡献和价值。
1937年7月7日,日军攻占卢沟桥,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同年8月,河南省政府将河南大学迁至郑州市黄河南岸洛河口附近的葛洲坝(今河南大学新校区),并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
据统计,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先后迁校七次,经历了战火摧残、资金紧缺、师资短缺等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使命。
在师资方面,因抗战之故,不少教授被迫逃离校园,到达河南校区的教师大多来自国立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有不少知名教授,如数学家、教育家李煜熙、社会学家黄仁宇等,他们为河南大学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对国家的建设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教学方面,河南大学采取了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战争时期交通不便,许多学生难以到校上课,教师们则采用了集中授课与分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周末和晚上等时间进行集中授课,利用暑假和寒假进行分头指导,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河南大学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1. 培养优秀人才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不少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各领域的杰出人才。
比如,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战士、革命家都曾在河南大学学习过;高锟、钱伟长、钱崇澍等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都是河南大学的校友;李先念、田汉、李煜熙等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也曾在河南大学工作或学习。
这些人才的涌现,无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为抗战经济做出贡献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抗战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成立了物资调配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招募志愿者,为调配物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学校还培养了大批工程师、技术人才和农林专家,为国家的复兴和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历史与现状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的历史与现状河南大学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现代建筑群是该校的重要部分。
下面将围绕河南大学现代建筑群的历史和现状进行阐述。
一、历史河南大学的建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的河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了该校的前身。
经过多次改制和更名,1992年改为现在的河南大学。
早期建筑大多以西式建筑为主,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石井教学楼”、“邮电楼”等。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河南大学也在不断发展。
2001年,河南大学开始进行校园建设改造工程,大量新建、改造现代化建筑被兴建,包括中央楼、理学楼、计算机楼、语音楼等。
这些现代建筑群的建设改变了河南大学的面貌,提升了校园的品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二、现状河南大学现代建筑群的建设与发展,赋予了校园更多的功能和活力。
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所。
例如,现在的河南大学校园内有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所,如创客空间、实验室、图书馆等,这些场所相互关联,给学生提供了完美的学习环境。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中央楼,这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中央楼的建筑结构采用了中国的传统风格,并加入了现代技术元素,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中央楼还放置着学校的象征——“和谐之钟”,象征着学校的根本水平和特色品质。
此外,河南大学现代建筑群也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之一。
学校无数次的歌舞比赛、电影放映、主题活动等都是在现代建筑群中进行的。
在这种初步打造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们的思想得到了锻炼,头脑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总之,河南大学现代建筑群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为校园增色不少,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专业、学术威望,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了现代化教育带来的优势。
我国跌落“最惨”的大学,曾和清华上海交大齐名,如今被211抛弃
我国跌落“最惨”的大学,曾和清华上海交大齐名,如今被211抛弃我国跌落“最惨”的大学,曾和清华上海交大齐名,如今被211抛弃3天前来源:小王的教育观在我国如今高校林立,本科院校千余所,211院校112所,985高校39所,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曾几何时,就像人一样一生的轨迹有高有低,虽然如今我们提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等知名高校都觉得很牛气,但是在历史上还有一些大学曾经辉煌一时,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从辉煌走向没落,有些从高峰跌落低估,无不让人感到惋惜。
下面要讲到的这座高校曾是我国大学中的“王者”,辉煌的时候和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齐名,甚至大师云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曾经的一切早已不在,留给我们的是惋惜和哀叹,如今这所高校连211都不是,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依然实力强悍,而且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有重拾辉煌之势,这就是河南大学。
说起河南大学,可能一些不熟悉的小伙伴们就把它给贴上省会郑州高校的标签,实则不然,河南大学并不在郑州而是在离郑州不远的开封市。
河南大学历史悠久不仅是河南省最古老的大学拿到全国来说也算是建校比较早的大学了,河南大学始创于1902年的河南大学堂,那个时候清朝还没有灭亡,1903年到1904年中国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两次会试在此举行。
而河南大学正式建立而是于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当时在我国只有三所这样的留学培训基地,剩下两所为清华和上海南洋公学(如今的复旦大学),此后河南大学几经更改校名,在民国时期,河南大学的声望度和名誉度的地位非常强,算是高校中的“王者”中州大学时期的河南大学曾由著名教育家张鸿烈担任校长,冯友兰、曹理卿等名流之士在此执教,甚至如今留存下来的河南大学四个字也是由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所题写的。
当时的河南大学建立了包含有文、理、工、医、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综合实力在全国稳居前三的位置。
1952年院系调整哪些学校损失最大?有哪些学校逆袭获益?
1952年院系调整哪些学校损失最大?有哪些学校逆袭获益?1952年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件刻骨铭心的大事,对至今的教育格局仍然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是以众多综合性大学为母体,切分为多所专业性的院校,凭空生出没有历史渊源的钢铁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自然是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动了外科手术,因此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都说自己损失大,“如果不是那一次调整,今天我们学校将如何如何......”那么哪些学校损失最大呢?有没有学校反而是受益的呢?首先界定一个时间点,不一定特指1952这一年内发生的事情,也可以上溯到1949,下限可以到1954甚至1957这些后来的修正微调。
其次限定前后有沿革关系的学校,比如一夜消失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损失最大,凭空新办的什么钢铁学校、化工学院受益最大,这一种情形就不纳入比较了。
最后至来自解放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之类就不统计了,因为之前不算是严格意义的“学术性”大学,院系调整后当然是大收益的。
从苏联移交过来的哈工大也不好统计,中苏不同国籍也难以统一尺度。
所以主要是原国统区内的大学。
一、哪些学校损失最大?按照当今人们的“吐槽”而言,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因为从规模上有5-8个学院(大类)变成了文理学院或者单纯的工学院。
不过就精度而言,其实并非都有损失,很多只保留文理科或者工科的,精度基本上都得到了加强,成为地区性的龙头。
1、第一类是“五大母体”,按照普遍说法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被称为院系调整的“五大母体”,损失当然是巨大的。
不过,这5所学校在切割后虽然大瘦身,但是剩下的部分精度还是不错的,至少还是地区性强校。
其中前后变化最大的是国立央大,民国时期简直是巨无霸,当然院系调整后补充进入的也有一些优良资产。
其余4所的落差没有南大那么悲催。
另外厦门大学比起浙大、武大、中大,输出更多、吸纳更少(福建大学不多啊)。
2、第二类是民国时期实力相当不错的大学。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其办学历史源远流长。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艰难,但也展现了其办学的坚韧和价值。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入侵,许多大学被迫关闭,校园被转为军事据点或其他用途。
这一时期,河南大学经历了多次迁校和暂停办学的困境。
1937年,河南大学校长赵恆惕带领全校师生转移到南阳,继续进行抗战教育。
由于战乱等原因,校园一度面临关闭的危险。
不过,该校的师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团结和坚定的信念,在南阳坚持办学,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中还体现了其宝贵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该校仍然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校内举办了许多文艺活动,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前来讲学和演出。
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当时的教育环境和学校的处境。
面临战争和敌人入侵的威胁,河南大学的师生们依然坚持办学,坚守了院校的尊严和使命。
他们在困苦的环境中艰难前行,为抗战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珍惜和维护好今天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和校园环境,同时也教育着我们要有勇气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展现了该校的艰苦奋斗和教育价值。
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挑战,该校师生们坚持不懈,为抗战事业和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珍惜今天的教育资源,努力学习和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是中国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在抗战时期承担了传承教育的使命。
本文将从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以及其价值进行阐述。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抗日战争前期和抗日战争后期。
抗日战争前期,河南大学由于日军的侵略,不得不停止办学,学校师生被逼散落各地。
河南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们没有放弃抗战救国的信念,积极参加了河南抗日救亡同盟会、河南文化救国会等抗战组织。
他们在抗战前线担当重要职务,为保卫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后期,河南大学以洛阳为中心重新组织起来。
在这个时期,河南大学积极响应八路军的号召,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
学校成立了抗日校务委员会,为抗战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学校利用校园作为抗日根据地和军事基地,为八路军的作战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援。
学校还开设了抗日救国课程,培养了大批抗日英才。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河南大学校园被充分利用,成为抗战的前线基地,充分发挥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河南大学通过建立抗日救国课程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
河南大学校内外的广泛合作,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学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经验和价值对于现代高等教育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师生们坚持抗战救国的信念,展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对于现代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通过积极响应八路军号召,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展示了高校发挥综合实力的重要性,这对于现代高校的发展战略具有启示作用。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与社会的广泛合作,强化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对于现代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发展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卫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的办学经验和价值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充分汲取和运用。
漫谈河北工业大学评211工程、搬迁经过及其现状
漫谈河北工业大学评211工程、搬迁经过及其现状1996年河北推荐是河北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争取211工程院校名额,211入选的一个硬指标就是必须有博士点,而当时河北高校仅有河北工业和河北大学有博士点。
因此,河北其它高校就不要胡乱扯谎了,96年河北就这两个高校有博士点。
此时燕山大学还在黑龙江,不算河北的学校,而且燕大此时正在与吉林工大争夺机械部的211名额.本来论政、治优势,其实河大优势比河工强(别和我说贾XX,贾XX那会位置还不算高,也就是北京代市长而已)。
河大生在河北本土,省内一票河大校友,论人缘远比在天津的河工高。
在专家组评审之前,河大的呼声比河工高。
省内倾向河大,但是考虑到河大确实底气不那么足,怕不保险,当时国内大环境又偏向理工学校。
于是河北省又报了河工,河工只是一个备胎。
河北当时是把这两个学校都报给教育部了,但是报上去还要获得教育部211专家组审核(全是院士组成)此时出了一个很大的变数,就是三峡工程。
那是当年的举国之力的世纪工程,而这关键时候,河工的项目和技术中标,三峡核心发电机组核心技术选用了河工的某项关键技术。
因为项目中标,使河工的技术专家在三峡工程过程中与两院院士们交往颇深,这也让这些院士们了解到了河工的科研实力.一时间,河工作为一个省属高校在科技界声名大振。
于是,到了教育部专家组到河大和河工评审时,河大羸弱的科研实力被众院士所诟病,而河工的科研实力则得到了众专家一致认可。
在综合考虑下,两院院士组成的专家组全票通过河北工业大学。
因为河大本来是省内定的211,结果教育部出大名单时却风云突变,第一批211大名单为河北工业大学。
此事让省内感到特别难堪,于是后来为了安慰河大,给河大争取了省部共建,又承诺211给河工多少钱,就给河大多少钱.河工在天津,那是历史遗留问题。
天津曾是河北省会。
河北迁出天津时,要求天津的两个大学迁校,一个是河大,一个是河工。
(从这件事上就看出河北当时真的是乱七八糟了),倒霉的河大随河北迁到保定,一切安定后河北ZF却跑石家庄了.河大直接悲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大的没落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1896年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1911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之一。
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 以上见百度百科河南大学字条当时的河南大学虽然学术地位不如北大、清华、中央大学、浙大等名校,但是也聚集着一大批的学术巨擘,如范文澜、冯友兰、冯景兰、董作宾、郭绍虞、高亨、蒙文通、罗廷光、嵇文甫、罗章龙、毛礼锐等著名学者,培养出了高济宇、尹达、邓拓、杨廷宝、白寿彝、姚雪垠等一批未来中国的学术新秀和名人,因而河大卓卓然有成为一方学术重镇的气象。
直至1949年7月河南大学回归校园时,以教务长郝象吾(留美)为首的一批院系负责人80%以上是留学生,其中博士、硕士不乏其人,还不失为一流综合大学的编制。
以下为解放前河南大学校长名录以及学术背景:林伯襄:河南商城人,上海中国公学毕业,曾任河南教育厅第一科长、代理厅长、科长、教育款产处处长(民国时期)省教育厅副厅长(新中国成立后)丁德合:河南新乡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早逝李敬斋:河南汝南人,密歇根大学建筑工程学士,曾任南京政府地政部部长张鸿烈:河南固始人,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哲学硕士,曾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徐谦:安徽歙县人,清朝进士,曾任最高法院院长、司法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委凌冰:河南固始人,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国驻古巴公使查良钊:浙江海宁人,金庸之兄,曾任台湾“司法部”部长邓萃英:福建林森人,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黄际遇:广东澄海人,东京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数学硕士,早逝张仲鲁: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密苏里矿务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商科硕士,曾任煤炭总局副局长许心武:江苏仪征人,艾奥瓦大学水利硕士,曾任黄委会委员长杜俊: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硕士,代理校长,曾任河南省银行行长杨震文:河南南阳人,柏林大学文学硕士、副教授,著名翻译家刘季洪:江苏丰县人,华盛顿大学化学博士,曾任台湾“考试院”院长王广庆:河南新安人,日本私立法政学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员田培林:河南襄城人,柏林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可以看出,解放前的河大校长要么有过留学欧美的经历、要么曾经是或者以后是国民党要员。
这点不足为奇,民国时,延续中国尊重知识的传统以及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气,欧美留学归来从政非常普遍,远远没有今天的党派门户之见和政坛对欧美留学生的歧视。
河大命运的转折点是1948-1949年,解放军像历代的游牧民族一样,自北而南潮水般地席卷全国各地。
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开封,开封解放。
河大有着深厚的国民党背景,加之河南无论百姓还是文人均有唯中央政府马首是瞻的传统,河南师生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南迁,如同十年前西南联大那样。
在解放开封之前,1948年6月7日,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分住怡园、狮子林后院、沧浪亭等处。
据张静吾发表在《河南文史资料》上的回忆“五十年沧桑录”中记载:“开封第一次解放后几天,解放军自动撤退。
河大同事聚集在学校开会,时校长姚从吾已去南京,校事无人主持。
开会时谈到学校是否南迁,并说国民党政府对高等学校不重视,表示不满。
我不赞成南迁,因整个河大,尤其是医学院迁了数次,图书设备损失很大。
但我个人是要走的,因为我在解放战争中,几遭炮火,冒着弹雨到处躲避,实在是危险,我非军人又非河大或医学院负责人,即无守士之责亦无守职之责……又过几日,南京派社会部长谷正刚来校慰问。
是否迁校,他说回南京与教育部商谈。
又过几天,姚从吾来电说教育部已允河大迁苏州。
于是学校沿途设站,教职员生纷纷前往。
”可见,河大师生在此时,仍是一颗红心向国民党。
不可否认,河南师生此时是带着本能、习惯性逃亡南方的,多少有点无意识,其政治上并没有太多的考量。
1949年5月,逐鹿中原成功的共产党正式决定重组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亲自兼任校长。
原校长姚从吾赴台成功(后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而几千师生仍滞留南方,6月,省政府派人将南迁苏州的河大师生接回开封。
不知道这批南逃的师生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回到开封的。
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河大却选择了国民党。
1952年,出于打破民国的大学格局,并为学习苏联大学模式以及改造知识分子做准备,中央政府在全国高校推行院系调整。
河大为她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医学院、农学院分出,建立河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前身)、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水利系调入武汉大学,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
从此老河大四分五裂,原有的院级建制均改为系级建制。
河大也逐渐由河南大学慢慢改为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政府似乎确实有意地在雪藏河大。
以下为建国后历届河大校长资料吴芝圃:河南杞县人,河南人民革命大学校长,曾任河南省委书记嵇文甫: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北京大学毕业,留学苏联,中科院学部委员,曾任河南省副省长赵纪彬:河南内黄人,北京大学肄业,中科院学部委员,曾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长曲乃生:河南洛宁人,南开大学肄业,河南大学毕业,曾任河南省教育副厅长,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林李润田: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曾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靳德行:河南许昌人,河南大学毕业,曾任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王文金:河南人,河南大学毕业关爱和:河南汝南人,河南大学毕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党委书记,河南省政协常委,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第十六、十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娄源功:河南原阳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席。
其特点有二:一,全部是国内高校毕业,大多数学术素养与同辈比较,默默无闻二,其政治影响力仅限于河南境内,且影响力逐次递减,职位有省长、副省长,逐渐降格为省宣传部长、政协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这也是河大由“国立”降格为“省立”应有的变化吧。
解放后的河大杰出校友恐怕只有政治人士了吧,其中尤以现任国防部长梁光烈(1984—1986年河南大学党政干部班学习)为河大人津津乐道。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说河大从此躲在时代的阴影里踽踽独行,但是还是河南地区的学术重镇,为河南的教育做出来重大的贡献。
然而,郑大改变了这一切。
新世纪,郑大携省会之威,大踏步进入“211”,通过兼并、扩建等形式一跃成河南第一学府,而河大则仍守在黄河边的开封,和开封一样受着漫天黄河水的冲击。
河大人也忧心忡忡,然而多数人将河大的没落归结为开封的没落,于是河大甚至将分校设在了郑州,然而没落之势仍如黄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系列因素机缘巧合地聚集在一起,制造了河大的衰落。
首先是宋代以来,中国文化道统的南移,河南文化的衰落,注定了河大不能像浙大、南大等江南学府那样在短时间内通过吸纳本土的知识分子而迅速恢复元气。
其次,则是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因为诸多的因素,造成优秀人才外流,一个地区也会因为大量“流血”而贫血。
最后,则是河大与政府的恩怨情仇,受宠和失宠往往可以决定一所大学的命运。
封建社会的中国,皇权的治统和儒家的道统相互对立、相互制约。
政府的力量难以有效地到达草根阶层,基层由士绅充当政治、经济和文化首领。
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则多是三权分立,有限政府。
近代中国的衰落,政府统御社会的能力不足是一大因素。
共产党的胜利恰恰在于其植根基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国家的动员能力。
然而不幸的是,过犹不及,1949年后的中国政府成为一个超级政府,其权力的触角无所不在,也前所未有的伸向了草民的内心、影响到一盘散沙式的民众。
在此,民众的生活、言谈和举止和政府息息相关的时候,一个大学的沉浮的背后必然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s。
你不想理会政治、政治却不断地理会你,你身处在历史之中而不自觉,于是自己也成了过往云烟。
河大,注定是一个没落的贵族!河南大学叩拜教育部、河南省请求亡校书(作者不详)惊悉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等近期进入了211工程,不由得无比惭愧,愧对先贤、愧对乡亲!愧对教育部、河南省的栽培,惟有引决自裁方能谢天下!因此恳请教育部、河南省将河南大学撤消!河南省不让河南大学迁往省会,是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是避免迁校花费、带动开封复兴的高瞻远瞩。
相反,陕西将陕西科技大学由咸阳迁往西安、四川将西南石油学院由南充迁往成都是一个多么短视的行为。
教育部、河南省不让河南大学跨市合并,是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是避免只重视高校质量而不顾数量的高瞻远瞩。
相反,山东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跨市合并、急速膨胀严重的形成了行业垄断。
解放后,教育部拿走河南大学水利系、财经系、土木系、畜牧兽医系、植物病虫害系另建新校,是看得起河南大学。
河南省拿走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另建新校,也是看得起河南大学。
教育部让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湘潭大学进入省部共建,是只给钱和政策。
而不让河南大学进省部共建,是给了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
河南省不对开封的河南大学大投资,是避免资金打水漂的审慎行为,全国有哪个非省会级城市的大学能建好,河北大学、湘潭大学都不行。
西北农大是中央七个部委共建,有985工程的巨额资助,还赶不上华中农大。
50年来,河南省共给河南大学近亿元经费购买实验设备,已经快赶上了清华大学一年科研经费的十分之一。
建一栋大楼才花多少钱!经过合并和省部共建,河南省已经有了一所综合性大学。
一山不容二虎,北大迟早要被清华灭掉,河南应该敢为天下先,集中力量建清华。
长期以来,河南大学滥用英名,极大的损伤了国立河南大学的声望。
因此,强烈的恳请教育部、河南省将现在的河南大学撤消,他只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而已,是不佩称作大学的。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河南大学是有一席之地的,只是做了一点点贡献而已:一、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使汉字文化与先民文明彰现光芒。
二、勇攀高峰的河大学子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赵九章是“中国卫星之父”,“两弹一星”三大元勋之一;张劭在英国研制青霉素.....三、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第五中山大学、国立河南大学为代表的河大教育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现代启蒙与走向世界。
四、以台儿庄抗战医疗救护、学生抗日运动、学生参军为代表的河大抗日系列行动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
五、部分院系南迁,实现了国家50年代的院系调整和专业院校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