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
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 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 引言天府新区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全国首个由国家战略层面规划建设的城市新区,也是四川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
为了实现天府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需要对城市和农村进行规划,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篇文章将对天府新区城市农村规划方案进行探讨。
## 城市规划### 建设宜居城市天府新区作为现代化城市,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城市布局。
将城市分为不同功能区域,如商业中心、住宅区、工业区等,合理规划交通和基础设施,减少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
2. 打造生态环保城市。
加大绿化力度,建设公园和绿地,增加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3. 建设公共设施。
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 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天府新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智慧城市关注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营中的应用,旨在提供便利的市民服务,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 建设智能交通系统。
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交通信息的及时共享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事故。
2. 推广智慧能源系统。
通过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构建智慧社区。
利用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提供便民服务和社交功能,增加居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 农村规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天府新区,乡村规划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 保护农村传统文化。
1.19-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的通知填报时间: 2010-01-19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第七秘书处∙文号:成办发〔2009〕69号签发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签发时间:2009-12-17生效时间:2009-12-17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08〕40号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将我市打造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的工作部署,结合成都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一主要成效。
2003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将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圈层特色初步显现,形成了一圈层休闲农业、二圈层优质高效农业、三圈层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格局。
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蔬菜、水果、茶叶、生猪、畜禽、花卉和木竹产业蓬勃发展。
截止2008年底,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达212个,其中标准化基地158个。
农业园区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市5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农庄、基地和农业加工园区、农业物流园区共计177个,年产值340亿元。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耕保制度和耕保基金的建立有效促进了耕地保护,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640万亩以上。
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8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40万亩,每亩肥料利用率提高4-5个百分点,地力得到有效恢复和提升。
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粮油产量分别稳定在275万吨和21万吨以上;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总产量达635万吨;肉类、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97万吨、19万吨和10万吨。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6.11.14
•【字号】成府函〔2016〕165号
•【施行日期】2016.11.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都市
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的批复
成府函〔2016〕165号
市发改委:
你委《关于报请审定〈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送审稿)〉的请示》(成发改农经〔2016〕776号)收悉。
经研究,市政府原则同意《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批复。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4日。
成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6)外销及加工蔬菜。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4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15万亩、温江区2万亩、都江堰市14万亩、彭州市25万亩、崇州市8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15万亩、大邑县9万亩、新津县8万亩。
(7)反(错)季蔬菜。建设生态高效反季节或错季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分别为:新都区2万亩、温江区1万亩、都江堰市3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2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2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2万亩。
其他 142 32 142 33
小计 680 276 680 280
油菜 140 21 140 23
蔬菜 城市蔬菜 102 180 105 195
外销蔬菜 133 235 135 240
反季蔬菜 40 71 40 75
小计 275 486 280 510
特色水果 猕猴桃 25 15 25 16.5
(4)油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10万亩、温江区3万亩、都江堰市8.7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22万亩、崇州市17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2万亩、郫县7.5万亩、大邑县13.5万亩、蒲江县8万亩、新津县7.3万亩。
成都田长制实施方案
成都田长制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农业产业发展一直是市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收入,成都市决定全面实施田长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2.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3.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三、实施内容。
1. 确定田长候选人员,在各乡镇村设立田长候选人员名单,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田长候选人员,确保田长具有一定的民主合法性和代表性。
2. 田长培训,对选举产生的田长候选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田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
3. 田长制实施,田长负责本村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工作,协助村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计划,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科学用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4. 政策支持,成都市政府将加大对田长制实施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田长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 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田长绩效考核机制,对田长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对工作出色的田长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田长进行督促和指导,确保田长制的有效实施。
四、实施保障。
1. 资金保障,成都市政府将专门拨款支持田长制实施,确保田长有足够的经费用于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工作。
2. 政策支持,成都市政府将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流转支持、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田长制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3. 资源整合,成都市政府将整合农业生产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农业技术资源等,为田长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五、实施效果。
1. 农产品产量提高,通过田长制的实施,农业生产组织更加科学合理,农产品产量得到提高,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
成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成都农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民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成都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农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趋势:成都市农业将逐渐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方向转变。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规模化经营成为必然趋势。
农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都农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增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逐步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
同时,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三、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成都市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事观光农园等丰富多样的农业旅游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推动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
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成都农业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五、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产品品牌化:成都农业将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
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控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培育和推广农产品品牌,提升成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六、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经济转型:成都市将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七、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成都市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懂农业、懂信息化的专业人才,推动农业全面发展。
成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成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农村振兴,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成都市制定了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成都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生活富裕化、乡风文明整治化、生态环境优美化。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项目,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重点任务。
1.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成都市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2.发展乡村产业。
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利用成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5.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四、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资金到位,支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优化政策环境。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简化手续,降低农民创业和就业的门槛。
3.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4.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乡村振兴工作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一支懂农业、懂乡村、懂农民的专业人才队伍。
3.完善政策法规。
根据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六、结语。
成都市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成都市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成都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年)
市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规划(2010—2017年)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实践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中,把现代农业发展放到城乡一体化工作全局中整体谋划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新跨越,实现市委市政府“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区新目标,依据《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和《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0-2017年。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为动力,科技为支撑,项目为载体,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流通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改善农村生态,尽快形成全市现代农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示区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
(二)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类分圈层推进;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坚持公益型基础性项目政府主导,产业化项目市场主导;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主体作用。
(三)发展目标在2010-2017年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
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形成,规模、效益和示进一步显现。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新台阶。
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28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23万吨以上;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总产量65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量1500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130万吨以上;禽蛋总产量22万吨以上;水产品总产量15万吨以上。
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78%。
——农业结构调整上新台阶。
圈层特色和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成灌高速和沙西线粮经产业带基本建成,在优势特色产区和带动作用强的区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30-40个,基本涵盖全市不同类型区域和不同产业。
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化率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95%以上。
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日期:2013-01-21 16:15作者:成都市来源:农业部点击次数:156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成都市人民政府编制二〇一一年三月第一章规划总则1.1 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
2010年8月,农业部认定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都市被确定为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科学引导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农业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成都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
1.3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全域,包括9区4市6县,幅员面积约1.24万km2。
●一圈层——主要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二圈层——主要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
●三圈层——主要包括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
1.4 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四川省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纲要(2011-2015年)》;●《四川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的通知》(川农业〔2009〕195号);●《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10〕19号);●部、省、市领导有关示范区建设的讲话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实施方案等;●成都市统计年鉴。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为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
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种植业产值22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
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带。
2009年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4万亩,油菜播种面积15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8万亩。
2.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日渐突出,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日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规模小,名优品牌少;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
(二)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成都农业文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都农业文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其农业发展一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成都农业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成都农业文明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成都农业文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创新、高效”的农业发展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农业现代化。
其中,农业科技的进步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
此外,成都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成都农业文明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土地资源的减少和农民劳动力的流失,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困难。
其次,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也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在未来,成都农业文明的发展将面临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
成都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和利用。
成都将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推进农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三,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成都将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四,加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成都将打造农业旅游品牌,推动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成都市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科技的转化率。
第三,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
第四,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最后,成都农业文明发展也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成都 乡村振兴 实施方案
成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成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乡村振兴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人口外流、农业产业衰退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实现成都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环境改善、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构建美丽宜居乡村。
三、重点任务。
1. 加强农业产业发展。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促进农村就业创业。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推动农村就业创业,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4.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充分挖掘成都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5. 加强乡村环境保护。
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污水治理等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6.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水平,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保障措施。
1.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加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2. 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整合各类资金资源,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3. 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机制,强化绩效评价,推动实施方案的落实和效果评估。
五、实施路径。
1. 政府引导。
政府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和推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2.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乡村振兴格局。
成都的现代农业上新台阶
成都的现代农业上新台阶【发展定位】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定位,成都市将打造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西部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中心。
【发展目标】到2017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将达到5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10元;科技进步贡献率57%;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7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0万千瓦;耕地有效灌溉率达98%;单位耕地创造农业产值13000元;农副产品加工产值24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78%;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就业45万人;休闲农业旅游收入36亿元;森林覆盖率达39.4%。
昨日,由市农委、四川省农科院和四川比尔农业科技咨询中心共同编制的《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正式出台。
据悉,这是我市今后10年现代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全市农业生产布局、产业打造、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今后增长潜力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将按照“全域成都”发展理念,坚持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构建成都现代农业,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导区的目标。
布局规划错位发展各圈层都有侧重在《规划》上,记者看到,今后全市将按照一、二、三圈层的功能和城市发展定位,进行农业布局的错位发展。
据悉,第一圈层为城市农业布局,以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服务城市、美化城市为主,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重点发展城市景观农业、农业主题公园、市民农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会展农业等;第二圈层为近郊农业布局,将以生产和辐射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生活功能。
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绿色蔬菜、高档苗木花卉、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物流等产业,使之成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在承接一圈层和成都外部技术、资金、资源辐射的同时,带动远郊农业圈层发展;而第三圈层为远郊农业布局,将以生产和生态功能为重点,兼顾生活休闲功能。
四川省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日期:2013-01-21 16:15作者:市来源:农业部点击次数:156市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规划(2011~2015年)市人民政府编制二〇一一年三月第一章规划总则1.1 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精神,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部在全国围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创建工作。
2010年8月,农业部认定50个县(区、市、垦区)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市被确定为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区。
为科学引导市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充分发挥示区的示带动作用,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本规划。
1.2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规划基期年为2010年。
1.3 规划围本规划围为市全域,包括9区4市6县,幅员面积约1.24万km2。
●一圈层——主要包括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二圈层——主要包括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和郫县。
●三圈层——主要包括都江堰市、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
1.4 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省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纲要(2011-2015年)》;●《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的通知》(川农业〔2009〕195号);●《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10〕19号);●部、省、市领导有关示区建设的讲话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实施方案等;●市统计年鉴。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10.11•【字号】成农发[2010]31号•【施行日期】2010.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成农发〔2010〕31号)各区(市)县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局(统筹委),高新区经发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10〕19号)精神,加快成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牢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本底和根基,我们会同各区(市)县,认真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
根据市委分管领导的批示精神,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尽快完善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职责,抓紧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一日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和经营,根据《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10〕19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按照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和“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要求,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打牢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本底和根基。
坚持以市场需求和流通来带动产业发展,通过提升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方式,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重点重点发展三类设施:1、智能设施。
主要是智能温室配套连栋大棚,用于新品种研发、展示和工厂化制种育苗。
2、标准设施。
主要是标准钢架大棚,用于高端园艺作物商品化生产和种苗繁育。
成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成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成都作为中国农业强市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本实施方案旨在制定一系列措施,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成都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任务1.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自主创新。
-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 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优化农业生产管理。
2.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加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集聚效应。
-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3.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水利效率。
- 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农业发展。
- 推进农村交通建设,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
4. 加强农民素质提升- 推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 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生活保障能力。
- 打造农民创业就业平台,鼓励农民增加收入来源。
三、实施措施1. 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发展。
- 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 设立奖补资金,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发展。
2.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 鼓励农业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合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 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人员素质。
3. 推进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 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 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 支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
4.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 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
- 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为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成都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2009年,我市农业增加值达267.8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 7129元,增长10%;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1.1亿元,增长3.7%。
但相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我市农业发展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业和养殖集约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产品物流体系薄弱,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种植业产值22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6%。
粮油、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茶叶、中药材、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带。
2009年末,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4万亩,油菜播种面积15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38万亩。
2.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市城乡建设用地矛盾日渐突出,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日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种植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规模小,名优品牌少;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
(二)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养殖业产值达201.8亿元(含牧业、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5.8%。
近年来,通过加快畜禽结构调整,推进规模养殖,我市现已建成一批生猪、肉(奶)牛、鸡鸭兔和水产等规模养殖小区(场)。
截至2009年底,全市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有3022个,规模化养殖率提高到33.27%;生猪存栏达527万头,年出栏1081万头;养殖水面13.24万亩,水产品总量达10.5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达到55 %。
2.存在的问题。
畜禽良繁、动物防疫、投入品质量监管、养殖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薄弱;畜产品竞争力不强,销售渠道窄,市场占有率低,深加工产业链短;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9年,我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产值达841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65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9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12家,50亿元以上的3家。
涌现出“美好”、“通威”、“得益绿色”、“棒棒娃”、“豪吉”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沿新都区、郫县、温江区、双流县、锦江区、成都高新区、金牛区,形成了以饮料、调味品、休闲食品生产为主的产业聚集带,沿邛崃市、新津县、崇州市、蒲江县,形成了以肉类加工、白酒制造和茶叶加工为主的产业聚集带。
2.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不匹配;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加工领域缺乏国际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品牌认知度低,市场竞争力弱。
(四)农业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至2009年,全市大型农业物流市场有13家,其中,一圈层3家,二圈层8家,三圈层2家,年交易额累计300亿元以上。
2.存在的问题。
农业物流业总体规模偏小,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的农业物流市场仅6家;农业物流业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物流发展需要;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物流业基本上只具备单一的市场交易功能,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切实加强城乡统筹,深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积极打造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西部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万元(见表一)。
成都市现代农业总体发展目标(表一)分产业目标具体如下:(一)优势特色种植业。
1.发展目标。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以提高粮食单产为主,在充分考虑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的前提下确定种植业主要发展目标(见表二)成都市优势特色种植业发展目标(表二)2.发展方向。
根据“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大力推进新品种示范、推广,提高种植业良种化水平;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整合,积极引进优势企业,提高种植业组织化程度。
3.规划布局。
(1)水稻。
建设国家级、省级水稻生产基地330万亩。
分别为:龙泉驿区2万亩、青白江区15万亩、新都区30万亩、温江区8万亩、都江堰市23万亩、彭州市40万亩、邛崃市36万亩、崇州市42万亩、金堂县20万亩、双流县34万亩、郫县23万亩、大邑县26万亩、蒲江县15万亩、新津县16万亩。
(2)小麦。
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分别布局在青白江区8万亩、新都区8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6万亩、邛崃市10万亩、崇州市20万亩、金堂县2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5万亩、大邑县12万亩、新津县6万亩。
(3)马铃薯。
建设高产马铃薯生产基地78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4万亩、都江堰市1万亩、彭州市7万亩、邛崃市12万亩、崇州市10万亩、金堂县12万亩、双流县10万亩、大邑县8万亩、蒲江县8万亩。
建设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10万亩,其中,彭州市5万亩、大邑县5万亩。
(4)油菜。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140万亩,分别为:青白江区6万亩、新都区10万亩、温江区3万亩、都江堰市8.7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22万亩、崇州市17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2万亩、郫县7.5万亩、大邑县13.5万亩、蒲江县8万亩、新津县7.3万亩。
(5)城市蔬菜。
建设优质、安全的城市蔬菜生产基地10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5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7万亩、温江区5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22万亩、邛崃市5万亩、崇州市6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5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5万亩、新津县5万亩。
(6)外销及加工蔬菜。
建设优质高效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35万亩,分别为:龙泉驿区4万亩、青白江区5万亩、新都区15万亩、温江区2万亩、都江堰市14万亩、彭州市25万亩、崇州市8万亩、金堂县15万亩、双流县15万亩、郫县15万亩、大邑县9万亩、新津县8万亩。
(7)反(错)季蔬菜。
建设生态高效反季节或错季蔬菜生产基地40万亩,分别为:新都区2万亩、温江区1万亩、都江堰市3万亩、彭州市10万亩、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2万亩、金堂县10万亩、双流县2万亩、大邑县5万亩、蒲江县2万亩。
(8)猕猴桃。
沿龙门山低山丘陵区(海拔500至1200米)建设猕猴桃生产基地25万亩,分别为:都江堰市12万亩(含猕猴桃科技产业园)、蒲江县5万亩、彭州市5万亩(含猕猴桃基因库基地)、邛崃市3万亩,形成龙门山脉优质猕猴桃产业带。
在都江堰市建设猕猴桃科技产业园。
在彭州市建设猕猴桃基因库为载体的主题公园。
(9)伏季水果。
沿龙泉山丘陵区建设以枇杷、水蜜桃、早熟梨、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生产基地68万亩。
分别为:龙泉驿区21万亩、青白江区9万亩、金堂县13万亩、双流县25万亩。
在龙泉驿区建设伏季水果科技产业园。
(10)食用菌。
建设以姬菇、平菇,黄背木耳等产品为主的木腐食用菌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青白江区3万亩、彭州市1万亩、金堂县6万亩;建设双孢蘑菇、草菇、姬松茸等产品为主的草腐食用菌生产基地12万亩,其中邛崃市3万亩、崇州市3万亩、大邑县4万亩、新津县2万亩;建设外销珍稀食用菌基地3万亩,其中青白江区1万亩,金堂县、郫县、大邑县共计2万亩。
在青白江区和郫县各建设1个珍稀食用菌科技产业园。
(11)花卉苗木。
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7万亩。
苗木基地分别为:温江区13万亩、都江堰市5万亩、崇州市2万亩、郫县5万亩;在金堂县建设2万亩鲜切花生产基地,形成以温江区为核心,涵盖都江堰市、崇州市、郫县相邻区域的苗木产业圈,其中,温江区主要建设观叶植物生产基地和花卉苗木科技产业园,温江区、都江堰市、崇州市、郫县建设绿化苗木生产基地,都江堰市、崇州市建设兰花生产基地,金堂县主要建设鲜切花生产基地。
(12)茶叶。
沿龙门山低山丘陵区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12万亩,其中都江堰市5万亩、彭州市3万亩、崇州市1万亩、大邑县3万亩。
沿邛崃山丘陵地区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23万亩,其中蒲江县13万亩、邛崃市10万亩。
在蒲江县建设茶叶科技产业园。
(13)中药材。
沿龙门山和邛崃山区域建设中药材产业带,重点发展黄连、川芎、郁金和杜仲、黄柏、厚朴等三木药材,规划面积25万亩,其中都江堰市10万亩、彭州市5万亩、崇州市2万亩、大邑县5万亩、邛崃市3万亩。
(14)林竹。
沿龙门山、邛崃山、龙泉山及其延伸区域的低山丘陵区建设林竹生产基地360万亩,分别为:都江堰市38万亩、彭州市40万亩、崇州市28万亩、大邑县67.7万亩、邛崃市61.1万亩、蒲江县32万亩、金堂县34万亩、龙泉驿区23万亩、双流县27万亩、青白江区9.2万亩。
(二)优势养殖业。
1.发展目标。
(1)畜禽养殖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生猪存栏400万头,出栏1000万头;家禽存栏4500万只,出栏1亿只;到2020年,实现生猪存栏300万头,出栏800万头;家禽存栏3000万只,出栏8000万只。
(2)水产养殖发展目标。
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4.8万亩,可养殖面积达到35.5万亩,产量达12万吨,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2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8.3万亩,可养殖面积达到15.3万亩,产量达13万吨,实现产值52亿元。
2.发展方向。
全面提高DYC、PIC、托佩克等优良生猪的养殖覆盖面和养殖水平;加大彭县黄鸡、青脚麻鸡、鲑鳟鱼、鲟鱼等特色优良家禽水产品种的推广,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规模化健康养殖,推动生猪、家禽养殖小区建设;推动生猪、家禽及水产养殖向成都都市经济圈的合作地区转移;提升养殖业疫病防控水平;严格控制养殖业污染,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实现养殖业污染物“零排放”;建立完善生猪、家禽、水产等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