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绿色化研究
新时代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对策探究
新时代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对策探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开始倡导绿色消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
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我国,绿色消费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消费观念的转变,绿色消费有了较快发展。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文件推动绿色消费,我国发展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的顶层设计逐渐完善。
2022年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在重点消费领域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加强对绿色消费的科技与服务支撑,建立和完善绿色消费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绿色消费的激励体系政策。
2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各个领域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途径,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着力破解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在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全民推行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和意义(一)绿色消费的内涵。
“绿色”一般包含节能和环保,代表着生命、健康和活力。
绿色消费是指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在产品设计、生产、流通、使用和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行为。
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社会生态意识的体现,又是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从具体实施层面来看,绿色消费主要包括产品绿色消费和服务绿色消费。
产品绿色消费主要体现在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上;服务绿色消费则体现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包括餐饮、住宿、家居等方面。
从整体来看,绿色消费涉及多个领域,是一种政策导向,还是一种生活和消费理念。
(一)绿色消费的意义。
绿色消费对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保障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新时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积累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难题,但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色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体系,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绿色供应链创新技术与应用。
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保护生态环境,涉及绿色消费、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一,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
绿色决定了发展的成色。
坚持绿色发展,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改变“开采一生产一使用一废弃”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其二,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其三,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同时要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需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协同发力,需要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聚焦关键环节,探索有效做法和实现路径,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代意义研究
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代意义研究绿色象征着生机,象征着活力,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发展的生命底色。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绿色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大潮中,始终离不开的课题,本文首先剖析了绿色发展形成的过程,并对于绿色发展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以此更加深刻的研究绿色发展理念。
标签: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当代意义当今国家之间经济竞争力不断加强,世界政治格局不断变化,我国也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传统的“唯经济增长”发展观已经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国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如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点,从而达到经济价值、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使我国社会发展的绿色福利惠及人民,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战能否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否顺利推进。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1.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党的十八大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对于将绿色发展理念确定为我国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环境保护政策,是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其不可磨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将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生态思想作为其重要逻辑起点,将西方生态学专家对于人类社会工业发展进程的反思与批判作为其理论借鉴与参考,将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传承下来的绿色发展思想作为其丰富的理论源头和历史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领导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以及为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制定和提出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资源和现实依据。
2.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当下,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全球的生态危机频发,已然超负荷的自然与一味追求发展的人类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实践,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基础之上形成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生态红线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环境问题,但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和关键要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A.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
从最早的狩猎采集阶段,到农业文明的出现,再到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和资源的有限性,开始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相对简单,主要依靠观察和经验来适应自然环境。
在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较少,与自然界保持着较为和谐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学会种植作物和养殖家畜,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张,农业生产逐渐出现了过度开发的现象,导致了土地退化、水源枯竭等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根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通过整体规划、协同发展等手段,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这一理念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相统一,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
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时,需要考虑到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需要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协调。
这意味着政府在生态建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企业、公民履行环境责任。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需要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结合。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因此,在生态建设中,需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还需要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建设中,需要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融入到现代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态文化。
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如何平衡国家、企业和公民的利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制建设来促进生态建设,如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促使公众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的共同努力。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不仅可以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也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新时代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培养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培养与实践研究作者:刘娟来源:《卷宗》2019年第21期摘要:我国已经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新时代,但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对这一现实问题做出的有力回应。
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背景,在论述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必要性及其意义的基础之上,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所需扩展的内容和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生命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活动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也就是说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
二是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
比如: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强调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还强调应将此理念放置于社会发展其他领域中去。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新情境,顺势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到教育中去,以当前教育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推行“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也显得同样重要。
1 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的必要性1)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普及绿色发展理念刻不容缓。
整个地球正面临着能源资源减少;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森林覆盖面积减少;水资源污染等多种生态危机。
而这种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全球性的灾难,没有任何一国可以置身事外。
要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迫在眉睫。
新时代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向研究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二〇年第一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一、新时代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向的战略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砥砺奋进,我国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外汇储备国和货物贸易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令整个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奇迹”。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环境已成为最突出短板,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生产生活。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六大原则,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新时代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向研究张 壮 窦慧慧摘 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途径和方式。
进入新时代,推动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化方向转变,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就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对其战略背景、重大意义、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
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是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向的根本动力,绿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是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向的重要抓手。
因此,要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转型,让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新时尚,必须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共同托起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新”时代,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新”时代,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摘要】新时代带来了许多变化,人们对生活也有了新的期待。
科技的日益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节奏加快,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有更多选择。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更加便捷获取,同时也让社交更加便利。
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人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下,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但也会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将更加智能化、绿色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时代的生活将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让我们拥抱变化,迎接未来的生活。
【关键词】新时代、生活变化、科技发展、生活节奏、多样化、互联网、环境保护、影响、生活方式、发展趋势、未来展望1. 引言1.1 新时代带来的变化"新"时代带来的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将会出现诸多变化。
科技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科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会随之加快,工作压力和竞争环境会变得更加激烈,需要人们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这个新的时代。
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也将会成为新时代的一个特点,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传递更快捷,人们的社交和工作方式也随之变化。
而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生活中将会出现更多的环保举措和方式。
这些变化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期待和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带来的种种变化。
1.2 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人们对生活的期待是多方面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过去,人们更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和稳定,追求安逸和安定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期待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内在价值的追求,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054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指导思想: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人与自然共生相伴,只有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才能避免因为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而遭受反噬。
这是无法抗拒的客观现实,现代化社会应该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与前提,这一思想既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步入新时代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新时代我国国情发展的客观要求。
过去我国的发展是以过度消耗自然为代价的,这是由于当时对环境的重要性还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也没有将环境问题提高到战略位置进行保护所致。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问题上升到与国家发展、人民长治久安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这与我国国情是一致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全方位、全过程的治理,才能确保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的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只有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来深入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精神,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有去企业产能、去污染环境产业,构建绿色美丽新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对自然的利用一定要建立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既要充分发挥自然的作用让其为人类所用,又要严格控制环境问题让其位于临界点之上,努力为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个合理、有效、和谐的状态,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牢固树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
一定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摆在首要位置;在党员干部心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要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是最能普惠百姓、最具有公平性特征的产品,督促他们全心全意的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协调好保护、稳定、发展与改革之间的关系,就老问题的解决与新能源的寻找上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力度与节奏、找准方向,要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引导产业发展、优化经济布局、倒逼结构调整,积极促进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有计划的让经济增长摆脱把资源环境作为最重要因素的困境,搭建绿色惠民、发展与富国的品台,让绿色的贫困走向美丽的富饶,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边共赢。
新时代全方位推动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研究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第16卷第5期2023年10月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16No.5Oct.2023收稿日期:2023-06-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ZDA048);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调研项目“异质性视角下我国居民绿色消费调查及对策研究”(2024QNZX022);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成果。
作者简介:“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本文执笔: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陈素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润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钢,北京印刷学院刘瑞轩。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专题之五:低碳生活与绿色发展】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3.05.01新时代全方位推动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研究“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06)摘 要:低碳生活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组(IGDS)围绕低碳生活展开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居民具有环境保护责任感,对低碳行为具有良好预期,愿意为低碳生活承担额外成本,吃穿住行用游等领域低碳生活实践取得显著效果,但低碳生活转型在认知和实践层面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应加强针对性宣传教育,培育城乡居民低碳生活意识;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注重低碳生活的市场化激励与精准性财政支持;立足吃穿住行用游低碳生活实践,以供给系统变革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完善基础设施,为广泛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提供硬件保障。
关 键 词:新时代;低碳生活;低碳认知;低碳实践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23)05-0385-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列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年轻人的十种新生活方式
年轻人的十种新生活方式
: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采取新的生活模式来改
变自己的一生。
以下就是年轻人通常采取的十种新生活方式:
1.以绿色为主:为了保护环境,更多的年轻人开始了“绿色生活”的概念,尽
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鼓励使用环保产品,以及推广“低碳生活”和“环保出行”。
2.尊重健康:年轻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走出室外,培养绿色出行、锻炼减
肥的习惯。
3.素食化:素食不仅可以保护动物,还可以减轻身体负担,提升长期健康。
4.诚信为本:承诺,兑现,不背弃原则,真诚负责的态度,都能让你从中受益。
5.确定理想:从不放弃追求自己理想的年轻人正成为新时代新势力。
6.友谊第一:意味着,把友谊当作生活的精华,以友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感情。
7.学会放下:学会放弃哪些不健康的想法,无关的争议,让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
8.珍视内心:及时充实与放松自己,让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自我,珍视内心世界。
9.热爱群体:参与公益活动,参加团队活动等,可以把爱心传播出去,并收获
快乐与感动!
10.宽容退步:宽容的心态才是学习的根本,学会面对挫折,体谅他人,重新
拾起信心,努力勇往直前。
以上是十种新生活方式,它们能够给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带来无限的魅力和乐趣,让每一个人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多彩!。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路径研究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路径研究引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期望和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经过一定的路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路径。
一、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民才能够有更多的财富和物质条件来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经济增长方式不够创新,贫富差距扩大等。
我们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1.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的路径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们需要加强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通过科技创新、科学技术进步等途径,推动经济发展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2.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
我们需要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传统产业转向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的社会制度。
只有社会公平才能让人民有机会平等享受社会资源和发展机会。
1.加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要通过改革来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减少贫富差距。
2.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基本权益和保障的重要保障。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让人民真正感受到社会公平和公正。
三、生态文明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好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新”时代,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新”时代,生活会有哪些变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被称为“新时代”的时期,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社会结构到个人生活习惯,从科技创新到人际关系,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
那么,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科技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进行在线购物等各种活动。
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更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
通过智能家居设备,我们可以实现家居自动化管理;通过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我们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运动情况;通过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自动停车等功能。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高效和智能化。
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结构和职业发展。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安稳的生活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然后在同一家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
然而在新时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结构和职业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由职业、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许多年轻人选择创业,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钱和物质。
与此互联网、自媒体等新的职业形式不断涌现,给我们的职业选择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新的社会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新时代,不再是传统的家庭三口之家,而是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家庭结构。
这种多样化的家庭结构,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社会体验和思考。
新时代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过去,消费主要以实体消费为主,人们需要亲自到商店购买商品。
然而在新时代,随着电子商务、无现金支付等新型消费模式的普及,我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时代下的绿色转型与循环发展论析
新时代下的绿色转型与循环发展论析随着人类产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当今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在中国,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推行,以及推进绿色发展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战略,也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因此,本文将围绕“新时代下的绿色转型与循环发展”这一主题,从市场角度、政策角度、技术角度、文化角度四方面开展论述。
一、市场角度市场需求和供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反映,环保行业的需求日益上升,绿色产业崛起,成为推动我国中国经济新轮回的重要动力。
1.绿色产业的崛起在市场环境的推动下,绿色产业迅速崛起,金融、能源、建筑、纺织、制造等行业都将绿色产业作为核心战略,如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近年来,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崛起,绿色债券发行总额已突破3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交通也在不断发展,电动汽车、共享单车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筑职业中,绿色建筑已成为业内普遍认可的发展方向之一;在制造业中,绿色制造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重要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工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可随着消费升级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可度也在逐渐增加。
据统计,中国消费者在绿色消费方面的支付意愿达到78%。
消费者购买环保、绿色产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绿色化妆品、绿色家居用品、绿色食品等产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推动了环保商品和绿色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张。
二、政策角度政策是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绿色转型和循环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持。
1.政府大力推进环保治理在国家治理方针的全面转型中,政府大力推进环保治理,具体体现在加强环保法治体系建设及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开展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绿色发展的宣传推广,等等。
这些措施和行动,有效推动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为绿色转型和循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启示作者:邓丽君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9期【摘要】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发展“快车道”,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并取得历史性的显著成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绿色发展、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高全民参与意识,不断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关键字】新时代生态文明成就启示【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规律,在充分吸收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借鉴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思想引领行动,价值决定方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并取得历史性的显著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全国绿地面积明显扩大,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约8.6%提高到2019年的22.96%。
全国森林蓄积量逐年增加,草地累计退化速度放缓,全国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全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效果明显的良好态势。
在水体治理上,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明显改善。
与2012年相比,2019年七大流域和西北诸河、浙闽片河和西南诸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
湖泊富营养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在大气治理上,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明显下降。
目前我国环境质量整体呈稳中向好趋势。
二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都前所未有。
“四梁八柱”的构建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完整性,它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方面分别建立起不同的环境治理制度。
“新”时代,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新”时代,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新时代,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深刻变革,都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将迎来更多的便利和挑战,生活将会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将会引起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会迎来更加智能化的生活。
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加便利的生活体验。
人们将可以通过智能设备来实现远程控制家电、智能安防监控、智能健康管理等功能,生活将会更加便捷、舒适。
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也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结构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新兴产业的出现将会给就业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国际化合作的加深也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社会的互联互通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也将会更加广泛。
这样的变化将会促进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共融,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在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将会受到挑战,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将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对于生活的追求将会更加多元化,人们将会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将会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环境和资源的变化也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资源的日益紧缺,人们将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人们将会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会更加注重健康和平衡,追求身心的健康和快乐将会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目标。
在新时代,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革、环境和资源的改变都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绿色生活方式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考试日期:年月日绿色生活方式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摘要:“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六篇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新形势之下有新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需求,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绿色;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当今世界所发生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都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现代表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又统一的,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靠自然界生存发展,人的活动也要服从自然规律和环境秩序;与此同时,人对自然具有认识和改造的能力,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在我们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反过来又破坏和限制了人类活动。
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新时代下加快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绿色代表着自然、生态和环保,绿色生活方式指以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展开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这一建设目标旨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观的转变。
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采取了多项政策和措施。
例如,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律法规,加强了环保执法力度,并建立了严密的监测体系。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排放。
这些举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例如,加强湿地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政策,恢复和重建了大量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率。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同时,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了能源的节约与管理,鼓励企业和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推行高效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此外,中国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促进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三、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坚持推动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化。
为此,中国初步建立了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政策体系。
在绿色发展方面,中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教育高教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绿色化研究◆王娜摘要:“生活方式绿色化”作为人类思想意识和价值规范的文化积淀,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使然。
“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构建不仅需要人们从理念与实践上认识其重要性、迫切性,还需要社会的正面宣传、教育的文化引领、政府的强化保障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协调推进。
关键词:新时代;绿色发展;生活方式;文化自觉收稿日期:2018-08-14作者简介:王娜(1979—),女,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普遍关注,“绿色发展”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绿色发展”,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全局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新诠释。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求我们在积极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的同时,还应注重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如果说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国家从宏观层面着眼于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方式,那么“生活方式绿色化”强调的则是公众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养成上,一定要有与时俱进的绿色生活新理念。
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当前,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也成为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瓶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和人们对“建设(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46)美丽中国”的期待,“生活方式绿色化”作为人类思想意识和价值规范的文化积淀,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使然。
总体来看,“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构建不仅需要人们从理念与实践上认识其重要性、迫切性,还需要社会的正面宣传、教育的文化引领、政府的强化保障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等多个方面形成合力,协调推进。
一、树立绿色理念,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内化于心大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只是这个庞大系统中的一部分。
不管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类的生存发展终归要依赖于自然。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共处。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人们对“绿色发展”自古就有着客观的认识,如“天人合一”“见素抱朴”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绿色生活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与警示。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人们自觉地树立绿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内化为思想力和行动力,进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二、注重实践养成,助推“生活方式绿色化”外化于行当前,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与消费行为造成了很多的资源浪费,盲目从众、攀比、追求新时尚、无计划消费等现象较为普遍。
公众和社会的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人人都自觉参与和践行环境保护,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将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反之,一些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害。
2018年是我国“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推进年。
要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从构思落实到行动,我们既要将所树立的绿色理念内化于心,达成全社会共识,还要注重实践,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活方式绿色化”。
从个人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绿色、环保、低碳,让“生活方式绿色化”成为人们的主流选择和日常行为习惯。
三、坚持正面宣传,营造“生活方式绿色化”社会氛围坚持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举措。
为此,我们应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宣传工作。
第一,积极发挥各类媒体的优势。
要及时刊发“生活方式绿色化”相关报道及评论,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页、微博、微信、手机APP、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和载体宣传“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相关精神要求与行为指南,让“生活方式绿2018第11期教育视点河南教育高教色化”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第二,拓宽宣传深度广度。
组织“生活方式绿色化”主题宣传活动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
一方面可开展主题征文、知识竞答、投诉现场处理、倡议书签名、便民服务等系列活动,呼吁大家共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印发“生活方式绿色化”宣传单,开展“生活方式绿色化”入户宣传,将“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生活理念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人。
第三,深入挖掘,选树典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旗帜。
抓好典型示范,是“生活方式绿色化”推进的重要举措。
要深入挖掘各单位及个人在“生活方式绿色化”推行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并及时做好先进事迹、经验及典型人物的深度报道,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感召人、影响人,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学先进、当先进,让人们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参与中进一步提升思想建设能力,自觉投身到“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践中去。
第四,建立投诉举报平台。
为了呼吁广大群众更好地践行“生活方式绿色化”,对于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奢侈浪费等与“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背道而驰的不良行为,要建立投诉举报平台,并通过媒体在短时间内给予曝光批评,促使这些不良行为做出改变,然后逐渐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社会新风尚。
四、开展环保教育,培育“生活方式绿色化”文化自觉文化的存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文化中内蕴的道德、理性对伦理主体(人)的精神价值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现代公民,我们理应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精神架构,并以“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文化自觉来推动形成“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方式绿色化”价值观。
教育是文化传播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
要培育全社会“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文化自觉,首先,要把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引导人们从小树立勤俭节约和绿色环保的价值观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教育体系,加强全民环境保护知识教育,通过环境保护教育积极培育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低碳意识、节约意识。
再次,把环境保护课程纳入国民教育和干部培训体系,帮助人们逐步建立起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自觉性与责任感,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
五、强化政府保障,构建“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机制在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进程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与引导作用。
首先,政府应做到率先垂范,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各地发展的“生活方式绿色化”政策措施与体制机制。
其次,政府应注意倾听群众呼声,努力保障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
再次,政府应致力于向社会大众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扶植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研发上不断努力。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并将绿色采购情况划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估范围,从而保障“生活方式绿色化”有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进步。
六、完善法律法规,支撑“生活方式绿色化”协调推进当前,我国关于绿色生活和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短板,这些短板不利于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不利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要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就必须选择污染少、能耗低的经济发展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并建立一支高效负责的环保执法队伍。
因此,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法治环境是“生活方式绿色化”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此,首先,我们应从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着手,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其次,我们应注重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运作的法治化,切实做到将“生活方式绿色化”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使法律法规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行为约束。
七、结语现今社会,随着环境保护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发展,人们也日益认识到,想要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的问题,人类就要摒弃工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育新时代、新形势、新发展要求下的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理念,践行绿色生活,培育绿色文化,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履行好个人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新时代背景下,“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实践,它要求人们坚持知行合一,从个人做起,共同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1]胡雪艳,郭立宏.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N].光明日报,2016-05-03.[2]李玉滑.“生活方式绿色化”须人人参与[N].光明日报,2015-04-0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4]贾真,葛察忠,李晓亮.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措施及完善建议[J].环境保护科学, 2015,(5).[5]王妍.现代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范式[J].长白学刊,2008,(2).[6]封丽霞.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7]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N].人民日报,2015-12-22.责编:卫静2018第11期教育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