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作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 范文精选
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精选范文一: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
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
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范文二:生于1977年末的我,对于那年全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隐隐约约在父辈们的口中知其一二。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高考1977描写的是一群南方人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下乡的知青生活,描写了他们为了追求幸福,借助高考逃离北大荒的矛盾与痛苦,幸福与追求.而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历史反革命的父亲为了女儿能踏上这迟来11年的改革火车,不辞千里为女儿送上复习教科书和解开女儿的政治思想包袱,甚至为了女儿能通过政审关,在那个政治气氛浓厚的年代里,不惜以身试法,私刻公章。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1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
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
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
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老迟——全剧的重要人物,喜欢把钢印系在腰间,钢印代表了权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剧以他为挽留知情进而阻碍高考政策的落实作为矛盾的引发点,随着剧情的推进,老迟的思想也产生变化,到最后是赞同政策落实并参与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
几个知青悄悄的潜入图书馆“盗借”学习资料被抓之后,老迟一边说不管,却又跑到公安局带人。
假公章证明文件的更改等情节,一个刚强、失落、耿直却很善良可爱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
改革实际涉及自己利益,让钢印、证明、介绍信等不好使以后,扭曲的政策在被废止,新兴的选拔制度,平等参与权利的落实,可以看到老迟代表的落后的权力观在被瓦解过程中的冲撞。
连长——为爱情、为友情有坚持有担当的汉子。
身上闪现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芒,爱情面前没有阶级成分的分别,也婉拒老迟的忠告,坚守自己内心的爱情;珍惜友情愿意与知青们打成一片,也愿意为小根宝背起300斤的麻包,去为别人赢取一次推荐机会,也最终愿意不辜负老迟的信任,留在了农场,自己交了一份白卷。
虽然是演绎,却也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友情、爱情、事业权衡清楚的。
陈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亲,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是“历史反革命”身上处处显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可以千里迢迢去隐晦探望女儿,为女儿准备资料……冒充干部被扭送招生办路上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昭显了一位迂腐却又深藏爱的父亲形象的高大。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高考1977》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1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
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
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
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
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
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
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
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
它们切肤地疼痛着。
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
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
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
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1当年的高考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知青,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是在将近结束的一场景——男女主人公带着伙伴一起追赶火车,奔跑在雪地树林之间,那是希望之路,通过高考改变未来之路的大道,阳光洒下,铺上一层神圣的光芒,而路上不断有人倒下,那突兀不平的坚硬的石头,厚厚的雪地阻碍了他们,火车毫不留情地离去,他们带着倒下的人的希望连带自己的梦想一道破灭,无奈,气馁,不甘,愤怒,绝望,迷茫,难过。
一群人在火车站旁,面对着升起的太阳却再也看不见光明,可这时那位本来不通情理,固执,只讲组织原则的老迟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子的人奔驰到了考场,未来就在眼前了。
无庸置理这一段是最煽情的,把满怀希望,希望破灭,重拾希望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对我们是极其有教育意义的,要为机子的理想奋斗,即使结局让你失望,至少过程不会让自己后悔。
这部电影虽然叫做《高考1977》,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角色却是老迟与陈琼的父亲,一个是把党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腰间总是挂着一枚红印章的农场革委会主任,一个是为了女儿不惜私刻公章违反法律的历史反革命知识分子。
这两个任务刻画的笔墨太深,而让参加高考的人显得不如他们记忆深刻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两个人物也成了最大的败笔,老迟的转变太快,显得稍有突兀,最后一段他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时。
”是矫情,完全没有他们追赶火车那场戏的感觉。
这是为了处理情节而在故事内容上没有详略得当。
陈琼的父亲看得出很爱自己的女儿,却胆大包天,妄想把自己身份“转”正来帮女儿,结果还是差点毁了女儿,这也太“爱”了,人物越丰满,要顾忌的就越多,虽然这更能体现她的伟大父爱,可想想也知,随随便便之人也能将假章刻得与真章相同,父亲不应该这样被体现。
不过他也坚信自己的清白,为人正直不屈却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这部电影里的那种牺牲、奉献、正直、执着追求是应让我们这一代反思的。
当今通过高考已然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抱着这种态度,没有应有的目标只会让前路茫茫,道德、体育、劳动、艺术上的缺失,只有“智”上的发展,最终是能通过高考,但过不了社会能力这一关。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1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
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
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 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
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
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
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
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
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
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
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
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高考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以及高考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重要性。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整个社会充满了紧张、压抑和冷漠的氛围。
人们生活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无法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然而,这并没有击败人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和渴望。
影片中,很多学生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学习,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战胜困难,为自己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考在这个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考是一个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时刻,整个家庭都会为此付出全力。
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舍弃了自己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父母为了供儿子上大学不惜卖掉了家里的贵重物品,甚至家里的饭都不放盐。
这种对高考的重视和牺牲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高考对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影响。
影片中还展示了高考对学生们心理的巨大影响。
他们经历了考前的紧张与压力,每一个敲击键盘的声音,每一次草稿纸上的划动,都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焦虑和希望。
这些学生们用十几年的辛勤学习换来了一次能决定自己未来命运的机会。
每当失利,都会有一位学生选择自杀,或者被周围的人责怪,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教育竞争的残酷和无情。
《高考1977》是一部温情的电影,它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的珍视和追求,对家庭和个人命运的重视。
它让我明白了尽管历史在变,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是不变的。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已经不再是人们命运的唯一决定因素,但是高考依然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看完电影后,我深思自己对高考的态度。
高考已经成为了现代中国教育的独特符号,它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
我认为,高考不应该成为一种评价学生绝对能力的标准,它应该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天赋和兴趣,高考应该更加公正地评价和挖掘学生的优点和才能。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高考1977观后感2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拥有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然而,看着这部影片也在回味,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上大学还是靠推荐,靠一个红印章,靠鲁莽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后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人们还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反复书写者“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后乃至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然持续,致使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限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影片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远的离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的民族之列……当影片播放起当时的情景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分厂,虽然只是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影片所展示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确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确实是令中国人毛骨悚然!还好,短暂的影片,就像流云,瞬间在我的眼前展示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烈火的情景。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二):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
⾼考1977优秀观后感 ⾼考1977优秀范⽂⼀ 看完⾼考1977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这部电影拍的很好。
原以为这是⼀部很刻板的电影,原以为这样题材的电影总是会从学⽣,家长,⽼师三维⼀体的来描写,看后才明⽩不是这样的。
本⽚从细微⼊⼿,围绕⿊龙江农场三分⼚的插队知青展开。
以时代的变迁为⼤背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穿插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爱,强⼦、阿三等⼈之间的友情,还有⽼迟这⼀级组织在时代变迁下,对于渴望知识青年从顽固到帮助的过程,语⾔诙谐幽默,没有脱离⽣活,真实感⼈,从⼀个特别的视⾓,诠释出爱情、亲情、友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时代的变迁。
⼀个时代的变迁,总是会深远的影响⼀个国家和民族,总是会给后⼈留下点什么。
1977年12⽉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的考⽣的信⼼,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
正如影⽚中陈琼的⽗亲陈甫德所说,恢复⾼考⽐⾼考本⾝更有意义。
影⽚中其实描述了两个感⼈的爱情故事。
⼀个很明显,就是潘志友和陈琼之间的爱情。
在那样的年代,许多的爱情都是⼀种渴望最终很难实现。
当时的成分观念和组织省察太严苛和偏激。
正如在影⽚中,⽼迟对潘志友说,你的成分好,⼜是⼲部,她也长得不咋地啊,为什么喜欢上她,你⼩⼼以后,交结婚申请,不给盖戳等等话。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琼以莫⼤的勇⽓为潘志友留下,⽽潘志友⽤莫⼤的勇⽓将陈琼送进了新的时代。
在影⽚中,陈琼对潘志友说,“我答应⽼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出考场,对⽼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起在这扎下根。
”还有⼀个爱情故事就是陈琼的⽗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
陈琼⽗亲由于被判为历史反⾰命,被迫断掉六亲。
在影⽚中陈琼曾哭着在门外对⽗亲说,“妈妈在去世前让我⼀定要转告你,如果有来世,她还愿意和你做夫妻。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一>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人怕高考,有点人还在主张消除高考。
我自个儿也是一个十分害怕高考的学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实在可谓是我生打中目标最幽暗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一辈子中最不可以遗忘的也最没想到记起的年月。
高考,是全部80后,90后的人没有办法避开的一道儿门槛,还在细小的时刻听觉里就塞满着被前贤说烂的一句话是“高考可以变更人的命数”。
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于是千军万马挥杆而起,充满着斗志,紧锁着眉心,憋红着脸,握着双拳,眼神儿炯炯看着前方,狠命地向着这个越来越矮的门槛跑来。
不过看过《高考1977》这部影片儿,我对高考,对那一个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时代有了一个从新的知道得清楚。
过去也听人讲评过那段年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觉得糊涂。
现在,当故事变为影片儿展如今我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看见了那一个时期的伟大变迁,看见了一群献身的热情小伙子的奋斗历程,看见了和日常代久违了的一种神魂、一种寻求。
在影片儿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还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加入高考并不关紧,能否录取并不关紧,关紧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当我们永恒深深地记在。
因为失往了对知识的尊敬,事物就会行动蛮横,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惨痛苦的记忆。
1977年12月被好些个述评家称为“一个国度和时期的拐点”,因为它所还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然而,人的共同体的醒悟。
《高考1977》可贵之居于于它不止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发鼓励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会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机会,爱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看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五篇
看高考1977电影观后感五篇高考1977观后感一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
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1977年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高考1977观后感二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
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
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
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电影高考19775篇
电影高考19775篇高考_77,这群年轻人最终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每颗为梦想而流的泪水都将浇灌出世间最美的花蕾!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考_77的观后感大家有所帮助.高考_77观后感1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_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_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高考_77观后感2黑白,是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倒影,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_____的一切辉煌,同时黑白也拽出了高考学生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使我们与现实相隔,然而,就在这只有黑白颜色的岁月里,却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迹.感动之坚持那是一群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社会青年,为了赶到高考的考场,他们拼尽全力,一路赶来,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机却半路出了故障,他们跑着冲向火车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次爬起……他们的坚持只为了能够争取回城的名额,还有,在一个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将小根宝回城的最后一点希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苦,他单薄的身躯,羸弱的肩膀,去争取那微不足道的命运,依靠自己来改写自己的命运,他全力以赴,虽败犹荣.这一群气血方刚的青年,为了奔赴高考考场,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而坚持着,在北方的冰天雪地种,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的爬起!从他们的那一双坚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中的确有意样东西,叫〝坚持〞!感动之执着那是一青年对知识的执着.当听到又要回复高考的消息,大家的心都动了,为了寻找复习书,于是大家商量一起去偷书.虽然偷书失败了,不过好心的人们还给他们留下了一套资料.当听到广播里面传来高考改革,自愿报考,择优录取的消息,这一群在北大荒呆了整整八年的亲年们,纷纷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他们想要参加高考,可是老迟却给了他们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他们以绝食的方式反抗老迟.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新生活.感动之亲情人们都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在影片中那位慈祥的父亲,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地快要站不住的父亲,一个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为了让女儿拥有高考的权利,他不惜私刻公章伪造〝出身证明〞,这个行为在当时要被戴上〝现行__〞的帽子,但再大的罪他也无所畏惧,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儿,感动了老迟,感动了高招办的主人,同时,也深深地出动了我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他有力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用恒不变的.在剧中,青年们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感动,在那时,想要读书是那么的困难,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刻苦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高考_77观后感3今天下午,我们兴高采烈的去体育馆看电影——《高考_77》.电影开始了,刹那间,体育馆里鸦雀无声.这部电影是讲,一些知识青年耽误了高考20__年后,终于等上了高考.可是他们没有复习资料,他们只好去书院偷了些书和资料……他们恳求厂长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去参加高考,可是,厂长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还找借口说要进行一次小测试,要是通过就能去,如果没通过就从此不要再提高考.有些人为了高考绝食进行抗议.一次,装喇叭的时候,强子在下面看着,上面的人喇叭没拿稳,突然,喇叭掉了下来,小根宝为了救强子,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是这件事使强子奋发图强要考上大学,否则他觉得对不起小根宝.他们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着.厂长最终被他们所感动了.后来,他们乘着车子在赶往高考的路上,突然,车子坏了.为了不耽误一分钟,他们赶快跳下车拼命笨向火车站.有些人,在途中跌倒无法赶到火车站,去参加高考.无情的火车站长,不肯多一分钟来等待迟到的人们.正在这时,他们的厂长出现,他们感到喜出望外,厂长把他们送进了高考的殿堂.最后,他们没有辜负厂长的期望,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大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要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高考_77观后感4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比如,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假如不是当年______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______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______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进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出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那种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______复出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它把知青内心那种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出来.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有点名不符实.所谓《高考_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__陈甫德.从性格和气质上说,这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迟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爱,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但却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看到老迟亲自开着农场拖拉机送知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毫无生命气息的一粒尘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着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着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而陈甫德这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__,竟然毫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一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犯科的下三烂,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爱.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从大喇叭里传出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高考_77观后感5《高考_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高考_77》讲述了一群因_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_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______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_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电影高考_77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分享5篇)
高考1977观后感(分享5篇)高考1977观后感(篇1)很早就知道这部电泡茶水影了,下载了也很长时泡茶水间了。
一直放在电脑里泡茶水没看。
今天终于有机会泡茶水在话,这是一部优秀的泡茶水话,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电影,因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时期,涉及动荡年代。
但是无论怎么说,难掩她的优秀,深刻,真实,感人。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话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
即使这个年代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仅隔一年,不论中央还是地方,恐惧的惯性仍然驱使着人们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驾在人性之上。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毛泽东的造神运动很成功,甚至隔了几十年,到了现在,仍有人深深的拥护者毛主席的一切。
但是,但是,仅隔一年,邓小平敢于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睿智,大胆,敢作敢当,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知道小平同志当年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就像当初的上山下乡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一样。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
人性的泯灭与光辉并存,思想的脆弱与激情交织。
政治压力的强大__强大到泯灭父女亲情,强大到摧毁男女爱情,这两种人世间最伟大最真诚的情感__是无法估量的。
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码代表着未来的年轻人的人心未死。
也许死过,但是他们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样,一遇到春风照样生根发芽然后沐浴着阳光雨露疯长。
不错,人心未死,只是冬眠。
只有少数的顽固派仍然固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错误的成规自以为是的指导着自己的和别人的方向。
当然最后,顽固派也苏醒了。
不是屈服,是真正的苏醒。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确的。
人们总会去相信。
但是错误的。
再强大也会被历史揭开。
毋庸置疑。
当人心被压抑久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看不到希望,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的时候,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就像紧闭的大门突然打开了一条细细的小缝,透出了一丝光亮。
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
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第一篇:高考1977观后感1000字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不过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己实实在在的体会,现在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
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
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角色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特别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
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意义大于高考,史实本身意义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
十年,二十年,时间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
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知道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
新的高考制度不在考虑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终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今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
因为自己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己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
当知道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
可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己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作文】高考1977 r这群年轻人最终冲破了一切,抵达了梦想。
每颗为梦想而流的泪水都将浇灌出世间最美的花蕾!下面是的为你们轄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高考1977观后感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
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
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爰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
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
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矣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2」\的火苗开始墓延f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
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岀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夕H专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養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
当这片火迎看北国的风能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
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寸,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
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
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
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
当拖拉机坏掉r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
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这是i 怎样的年代f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岀所,偷书不成t反遭惩罚,然而,n :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
是的,知识本就有看这种力量。
带看“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看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a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另游的无奈与沸,这是时代的罪过。
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T长证明。
这是f 父亲的力一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
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
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r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岀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
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養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高考1977观后感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岀来。
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
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比如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走不会忘掉"感恩"二宇。
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EU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可以把历史演讲的动因归结到某个个人身上去吗?因为某个伟人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起过关键作用,就可以用一种夸张的英雄史观来看待历史的发展吗?固然”感恩”二字可以代表一代人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
但这是一种被道德化了的历史意识,很难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得到其他代际人群的共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影片旁白中所流露岀的对伟人的感激和膜拜”曲附抒情的言说方式,似乎很难被作为晚辈的观众所普遍认同。
人们面对历史,任何时候,仅有激-情都是不够的。
历史的发展也很难用善恶、恩威这些简单的道德概念来解释。
大多数情况下,看待历史还是更需要哪怕有点冷漠,却相对比较中立和稳妥的客观和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头那一幕农场知青在广场上看露天电影”从银幕上看到邓■小-平复岀的桥段,就远比抒情的旁白更有说服力。
它用一种不动声色,又质朴内敛的影像呈现,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I氤特别是中间忽然停电,知青用脚踏车发电继续收看《新闻简报》的段落,应该被看成是本片的一处神来之笔。
它把知青内心另附期待变革的饥渴和焦灼”不露痕迹却又淋漓尽致地宣泄了岀来。
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电影叙事。
在我看来,这部彩片有点名不符实。
所谓《高考1977》,主要角色当然应该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
但实际上,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两个父亲。
一个是孙海影扮演的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一个是赵有亮扮演的历史反革命陈甫德。
从性格和气质上说,垃两个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识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他讲组织原则,讲党性,讲立场,但有点不通情理,甚至对知青有点粗暴;陈甫德是个知识分子,他充满父爰,为女丿L不惜以身犯险,但却臺无组织纪律观念,甚至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当然,老迟最后转变了。
从一个铁石心肠的工农干部,变成了一个"肩起命运的闸门,将年轻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亲。
看到老迟亲自开看农场拖拉机幽青赶考的场景我脑子里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前面这句鲁迅曾经讲过的话。
影片开始,思想僵化的老迟像是飘浮在历史天空中臺无生命气息的一^t埃,而到影片最后,他终于向着人性的光辉敞开了胸怀。
相比之下,陈甫德的形象就显得苍白了许多,这个肩负看历史十字架,却极富自我牺牲的父亲形,以一种虎头坨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结尾不知所终。
对此我曾不无遗憾地说,这个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号,而应该是一记铿锵有力、斩钉截铁的惊叹号。
与这两个父亲息息相关的,是那两枚公章,这是影片中最发人深省的影像符号。
第一枚公章,是永远别在老迟裤腰上的农场革委会的公章。
它是组织与权力的象征。
在那个年代,一切个人命运都取决于这枚公章,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饭,每一个与活看相关的细节都必须盖上相当于组织认可的公章。
离开了公章,一个人就如同被剥夺了生的权利。
于是,老迟因为拥有公章而成为一个侧身于权力巅峰的人■对于农场知青来说,他不是别的什么r而是掌握知青生杀大权的上帝。
而陈甫德汝样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历史反革命,竟然皇无顾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组织和权威发起了挑战。
在当年,这极可能为他带来杀身之祸。
但为了向女儿赎罪,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也许这是出于陈甫德的-种道德自信:当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坚信自己的清白。
于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种作奸y酣的下三烂r而成为一种为亲情自我牺牲的伟大的父爰。
与两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农场中那个整天哇啦哇啦叫唤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了望塔。
高音喇叭也是一个组织权威的象征’是中国集权时代话语霸权的独特符号。
从大喇W厘传出的是组织权威的声音,它可以随时随地昂首阔步地闯入每个人的私人生活。
只要喇叭一响,所有个人空间立刻四分五裂,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在组织强大的声浪中土崩瓦解。
高考1977观后感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T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
影片描述了在1977 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
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
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收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
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
1977年12月]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识等来了拿着填満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
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
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
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己,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呈,让自己的人生尽星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用瞎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睑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 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看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4收宝"的小孩。
一副<M\ 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 斤重的袋子。
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
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走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 ,让他参加了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 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