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资料12 秦伯未 内经知要浅解(续)
秦伯未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与特色
![秦伯未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与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f78bda8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e.png)
秦伯未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与特色李楠;农汉才;高飞【摘要】秦伯未先生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研究方面有极高造诣,既往研究者多关注其学术成就,但对其研究《黄帝内经》的方法鲜有论述.故在分析秦伯未先生《内经》相关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传统研究方法与西方科学方法的相互结合,二是注重关键问题的比较与辨析,敢于挑战名家观点,三是强调结合临床探索《内经》的学术思想,反对理论空谈.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内经》仍具有借鉴意义,在研究秦伯未先生学术成果的同时,更要了解其治学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内经》奠定基础.【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4【总页数】2页(P460,552)【关键词】《黄帝内经》;研究方法;秦伯未【作者】李楠;农汉才;高飞【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秦伯未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尤其对《内经》有深入研究,故有“秦内经”之美誉。
既往有大量的文章总结他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但其研究《内经》的具体方法却鲜有论述。
笔者将有关《内经》的著作与论文逐一分析,发现他除了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底蕴外,更有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使其在《内经》研究领域独树一帜。
本文拟对秦伯未研究《内经》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以求为学习、研究《内经》提供思路与借鉴。
1 中西方法互参,构建学术框架古代研究《内经》的方法归纳起来大体包括4个方面,即文字校勘与注释、分类研究、专题研究、临床病证研究[1]。
民国时期,中西医学思想产生了激烈碰撞,在中医科学化思潮影响下,当时许多医家开始倡导并尝试用西医知识阐述中医药理论,或用科学方法研究整理中医药传统知识。
这一过程中,中西医学在思想体系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成为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部分学者简单地将中西医学知识堆砌在一起,或简单地引用理化试验结果验证中医知识,虽然在局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学术体系的整体性。
病机十九条解析
![病机十九条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f324ca16fc700aba68fc97.png)
病机十九条解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6日□洪文旭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
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
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
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
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
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
病机十九条解析
![病机十九条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a20e0aaf1ffc4ffe47acfe.png)
解析《内经》“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该篇首先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论断,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十九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重温起来仍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的基本内容五脏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凡由风邪引起的肢体震颤、头晕目眩之证,都与肝脏有关。
因肝为风木,主疏泄、藏血,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风病发生。
风有虚实之分:虚则肝阴亏虚,头目失养而致头晕目眩,肝血不足,血虚生风而致手足颤动;实则肝郁化火,神魂失藏而致头痛目赤,热极生风,筋脉失养而致手足抽搐。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凡由寒邪引起的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证,都与肾脏有关。
因肾为水火之宅,寓藏元阴元阳,一旦阴阳失调,多会导致寒病发生。
寒有内外之分:外则侵袭人体,营卫凝滞而致形体拘挛;内则命门火衰,筋骨失养而致关节屈伸不利。
“诸zhū气qì月yuè贲bēn郁yù,皆jiē属shǔ于yú肺fèi”。
凡由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喘逆、胸部痞闷之证,都与肺脏有关。
因肺主一身之气,一旦气机失调,就会导致气病的发生。
气有虚实之分:虚则肺失清肃,宣散无力而致咳嗽喘逆;实则寒邪袭肺,郁久化热而致胸部痞闷。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凡由湿邪引起的水湿停滞、浮肿胀满之证,都与脾脏有关。
因脾主运化,一旦水湿停留,就会导致湿病的发生。
湿有内外之分:外则寒邪困脾,水湿四溢而致肌肤浮肿;内则脾阳不足,痰饮聚腹而致中焦胀满。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凡由热邪引起的皮肤疮疡、红肿发痒之证,都与心脏有关。
因心主火,火亢则血热,热邪与血相搏而致皮肤疮疡。
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实热则局部痛重且胀,虚热则局部痒而不痛。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凡出现肢体枯痿、气喘发呕之证,都与上焦有关。
痿分皮、肉、脉、筋、骨五种,分属五脏。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https://img.taocdn.com/s3/m/7fcea52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4.png)
中医入门-秦伯未秦伯未中医入门-百度文库百度文库搜索文档或关键词普通分享>秦伯未中医入门VIP免费2016-07-2070页用App免费查看秦伯未中医入门(一)?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
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
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
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
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
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
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
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
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
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前言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
学习中医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学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1c4704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6.png)
学习中医学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学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我是20级电子信息班的一名学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医学方向),其实是喜欢学医的,结果没想到学的是与医学无关的,所以希望在选修课上可以普及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选了《中医医学案概论》这门选修课。
学习后深感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伟大。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及一些感想。
通过学习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
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
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封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修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敬仰的伟大先师。
“精”为先,“诚”为辅,只有具备“精诚”着,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
纵观慢慢中华几千年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施人道不分贵贱: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
他们撰写的每一篇医案谨慎真实让我懂得实践真理的统一。
医者中的智者应是众智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担负着挽救生命和发扬中医的双重责任,每一篇医案便是他们留给后人们最好的纪念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这门课后有一些小小的建议,希望老师可以看看。
有时候,对我们这种初学者授以长篇大论的医学知识其实我们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看一些图片啊,实时的医学视频等,可以提高大家的兴趣。
所以建议老师可以在讲课中给我们加一些相关视频,或者相关图片及新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其实在很多时候,不论是我们的这个专业还是医学专业学生都会多少有些迷茫关于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可以用到哪儿,如何可以让他们运用得更好,希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下。
还有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课程的初期给我们放一个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引入到课程内,或者实践教学,其实我们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想过把医生瘾,老师可以实际教我们如何把脉,如何辨别疾病的发生之类的,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前实习。
1956年资料12 秦伯未 内经知要浅解(续)
![1956年资料12 秦伯未 内经知要浅解(续)](https://img.taocdn.com/s3/m/2dc47e02de80d4d8d15a4f90.png)
【应用】略记大意。
【原文语译】“灵枢”腹论上说:心胀的症状,心烦气状,胁下胀满,痛连小腹;脾胀的症状,干呕,四肢烦阳,体重无力,睡眠不安;肾胀的症状,腹内胀满,背部不舒,腰髀疼痛;胃胀的症状,腹内胀满,胃脘疼痛,鼻孔感觉焦气,饮食减少,大便困难;大肠胀的症状,肠鸣漉漉作痛,——冬季再受寒邪,便加水泻;小肠胀的症状,小腹胀满,牵及腰痛;膀胱服的症状,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三焦胀的症状,皮肤肿,按上去中空不坚;胆胀的症状,胁下胀痛,口内苦,多歏息。一般由气逆放下,营卫不畅,寒邪和正气阻滞,遂成胀病了。
鸡矢醴:方名,古代的酒剂。按马玄台注:“鸡矢醴方兑医学正传、古今医鉴、袖珍等书及它书甚多,用鸡屎白干者八合炒香,以无灰好酒三碗人之,共煎至于一半许,用布滤出其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至辰巳时大便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饮一次,则渐皱至膝上而病愈矣。”此方取其通利二便,但近时已少用。
内经把热病称做伤寒一类,张仲景著伤寒论包括一般热性病;内经把症状用六经来划分,伤寒论也用六经来区别症候群。究竟内经和伤寒论是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疑问。有人说,内经有一日、二日是循序的按日病程记录,伤寒论没有标明日期是一个不循序的病程分类;内经的症状和伤寒论六经提纲相比不尽符合,所以内经和伤寒能不能并为一谈。我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次序,与内经的六经次序基本上相同,它在太隐篇里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脈若静者为不传,”又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傅也,”又说:“伤寒三日,少阳脈小者,为欲已也。”可见伤寒论也注意到日期,这日期与内经没有异样,此其一。在症状方面,伤寒论里太阳、少阳、太阴的提纲与内经相类,阳明、少阴和厥阴的提纲虽有出入,但在条文里仍可寻得。如阳明篇的“脉浮登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少阴篇的“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厥阴篇的“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等,实际上并无距离,此其二。其它叙述两感的症状,六经欲愈的症状,以及辨脉的方法、用药的规律和鉴别伤寒与温病等等,两两对照,都有共同之点。这些可以说明伤寒论为中医杰出的著作,然而不是仲景凭空创造的,他接受了前人的思想指导,在实践中积累丰富起来的。他在序文里说,“勤求古训”和“撰用素问,老老实实托出了他学问的渊源。少数人把内经和伤寒论分割的主要因素,在放“汉书艺文志”将内经列入医经家,伤寒论列入经方家,放是看作内经仅仅是理论害不切放实用,并看到内经里有很多 地方讲究针灸,疑心是针灸的专书对内科没有多大用处。另一方面,受了日本研究汉医以伤寒论为对象的影响,以为日本维新后的医学比中国进步,他们既不重视内经可想而知,从而连本国前贤的伤寒论注释和伤寒门医案都不信任,全部崇拜日本汉医的作品,主观地把祖国医学历史斩断。这样,便产生了废医存药和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理论等一系列的错误,也陷入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的严重错误。通过了本节的学习,至少会明确伤寒论的成功并非与内经漠不相关,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它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还会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经典么?略抒我见,请读者加以批评。
精深中医入门 秦伯未
![精深中医入门 秦伯未](https://img.taocdn.com/s3/m/331849d3551810a6f524864a.png)
中医入门秦伯未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
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
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
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
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
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
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
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
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
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
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
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前言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
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著名中医药学家秦伯未详解五脏生理病理与用药指南
![著名中医药学家秦伯未详解五脏生理病理与用药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b6fa1c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e.png)
著名中医药学家秦伯未详解五脏生理病理与用药指南秦伯未(1901~1970年),原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
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诵读医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先悬壶沪上,后曾在中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执教,精研内、难、仲景学说,致力于医教研工作。
1955年调北京,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秦氏一生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内科杂病。
对时令病、老年病,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秦氏从早年著《内经类证》,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到晚年集理论与临床之大成的《谦斋医学讲稿》一书的出版,共著书六十余部,计千万余字,真可谓邃精岐黄、著作等身。
秦氏还广列门墙,遍栽桃李,不遗余力地培养中医人才,尤其在中医教学、中医函授教学和普及中医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我国最早开办中医函授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继承与发扬中医科学、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医的理论以脏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施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
要了解脏腑发病及其用药法则,首先要了解它的重要性。
中医对于疾病,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对于病因,主要分为内、外和不内外因;对于辨证,主要分为八纲、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脏腑。
这里不再多引文献来说明,只举一个浅近的具体例子。
比如说,感受风寒引起咳嗽,因肺主皮毛,职司清肃,常用麻黄、紫苏疏散,杏仁、象贝化痰止咳。
即使邪在鼻腔、喉头,出现鼻塞流涕,喉痒音哑,治疗上也从“肺开窍于鼻”和“喉为肺系”来考虑,用辛夷、苍耳子通窍和蝉衣、胖大海等润喉。
这些药物都是走肺经的,也就是都通过肺脏来治疗。
再说,感受风寒后出现腹痛泄泻,饮食呆减,则因胃肠主受纳、消化、排泄,故常用紫苏、木香、乌药、生姜等温中散寒的胃肠药。
中医文献学心得体会(专业18篇)
![中医文献学心得体会(专业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1225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3.png)
中医文献学心得体会(专业1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文献学心得体会(专业18篇)心得体会是整理和归纳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思考和实践经验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中医医师述职报告范文
![中医医师述职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80189a58f5f61fb73666cd.png)
中医医师述职报告范文【篇一】中医医师述职报告范文在中医院书记及院长的领导下,一年来,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医院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以病人为中心的业务工作、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我在支部负责宣传及影像科的工作:一、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医院的一个优势,是团结全院职工、搞好各项的中心环节。
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政治优势,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起来,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
实践证明,医院业务工作越繁忙,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发挥好这个政治优势,更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因此,以专题学习讨论、到善洲林场学习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我院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经常性的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创建活动。
争先创优活动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了创建“党员先锋岗”、“先进党小组”、今年又开展创建《创建等级医院》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医院文化建设,骨伤科得患者好评,加强法制宣传和行风建设。
我们紧密结合本院的中心任务和职工队伍的实际,加大了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组织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学习领会《纲要》同“四亮四评”的精神和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签定责任书,开展创建绿色环保医院等方法,强化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改善了就医环境,密切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受到县卫生局的充分肯定,到太平镇绿水村挂钩村进行扶贫活动、支持资金0.00元,帮助建设党员活动室,二、党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中医个人学习总结
![中医个人学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71f66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6.png)
中医个人学习总结学习中医学已有半载,总觉得这门学科有种朦胧美,博大精深。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
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
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煮沸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基准,去认知黏稠之性状,表明舌苔黏稠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认知湿性黏腻的病原体特点。
融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化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
例如人体皮肤着凉之后,可知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呕吐等哮喘症状,中医给以宣肺活血药物化疗后,哮喘复发。
以此表明肺主跨媒体、生发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
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
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中医的临床工作分成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全面落实在方药上。
如果没准确的处方,绝对不能更上一层楼的疗效。
故中医历年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运动“三件宝”。
“汤头”即为“方歌”。
中医虽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后汉书》辅行。
建议“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领域自如。
“脉诀”就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
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盛行最甚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二要用,故云脉必“二李”。
当然存有精力多念几部更好。
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
《药性诗赋》就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很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确对初学用药勒皮伊初步轮廓。
尽管有些内容已相左时代的建议,但仍为社会各界中医所钟爱。
除上述“三件宝”外,不容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
众所周知,针灸就是国粹,就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利器”。
1957年资料1 秦伯未 金匮要略祛病浅说
![1957年资料1 秦伯未 金匮要略祛病浅说](https://img.taocdn.com/s3/m/68e42337dd36a32d73758177.png)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金匮要略”祛病浅说秦伯未引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的著作。
本人认为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是学习他的辨证论治方法。
懂得了基本法则,不但全部伤寒论容易会通,阅读其它医书也容易迎刃而解。
伤寒论最可宝贵的地方就在于此。
金匮要略叙述四十多种杂病,比较分散,没有系统可寻。
但其辨证论治的诊疗规律还是一致的,并因此可以看到伤寒论方剂的灵活运用。
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然是两部书,一治外感病,一治杂病,应该保持密切联系。
金匮要略里叙述的内科、外科和妇科等疾患,在应用上显然不够的。
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研究,充实了很多内容,这些补充材料散见在各家集子里。
我们钻研金匮要略的时候,要理解它的实质和精神,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的一面,不能仅仅在一证一方上用功夫,正如研究伤寒论应该和后世的温病学说结合一样。
只有这样,才能扩大金匮要略的证治范围,且在无形中消除经方派和时方派的不正确观点,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张仲景接受了内经的理论指导,我们学习内经知要之后,必须时常加以回顾。
内经不是纯理论性的,有它事实的根据,再通过金匮要略的临床实践,正好体会中医学术怎样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
有些人非议中医只有经验无理论,有些中医自己还硬把内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分割成两个系统,这是绝对错误的看法。
金匮要略的註释过去有五十多家,多数是采取逐条笺注形式。
本文就我个人最近温习体会所得,并结合二十年前教授及门弟子的经验,仅就疾病方面分类写出。
由于争取公余时间,并缺乏参考资料,当然极不充分而且极其浅陋的。
希望读者们随时把不同意见提出,自当虚心地接受,作进一步的修正。
一、痉病痉原文作痓,痓音翅,据广雅註是恶的意思,和本症不符合,巢氏病源和千金方都作痉,后来也有好多人疑是痉字传写错误,本人亦同意改为痉字,以归一致。
学习中医个人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个人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9e6ba7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a.png)
学习中医个人心得体会学习中医个人心得体会(篇1)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
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20__年我去__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
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
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
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
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
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
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
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
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
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
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一开始看到一两个临床症候表现,就会去想是不是某个病机,是表是里?是寒是热?再多几个临床症候出现,就会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机相对应吗?有矛盾吗?多次重复这种思考,最后就得出一个病机,就是这个条文想要表达的中心病机。
1956年资料12 从学习内经知要说到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1956年资料12 从学习内经知要说到通因通用、塞因塞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569328915f804d2b16c190.png)
从学习内经知要说到“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樊干卿
中西医同志们都学习了或复习了内经知要,我以为更有必要读内经或选读内经原文;因为还有有用的和重要的地方,内经知要没有采入甚至节录原文不免有些断章取义,不读原文易生误解,例如内经知要治则篇录内经至真要大输的一段“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把帝曰以下九字抹掉,这样对放下文可能有错误的体会,反治二字是下文关键处,没有反治的看法,那么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是不是就等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了反治的观点,才体会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是技术上的问题,因此知道热以治寒佐以寒药,寒以治热佐以热药,或是热药冶服,寒药热服,所谓因势利导,防其格拒不入;才体会到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是方法上的问题,更可以了解通因塞用、塞因通用,才是正治的手段。
余听鸿诊余集:“琴川赵氏女关格案,用大半夏汤吞金匮肾气丸,后以饭作丸清米饮吞之获愈”,这病当然不是食道癌或胃癌,可是上闭为格,下闭为关,上下阻塞的病,不用通利药而用肾气丸,我也曾学习这个办法,治老人虚症有效,也是“塞因塞用”的理路扩充出来的。
总之医者和疾病作斗争,诊察病的虚实,不异于侦察敌情的虚实,毛主席矛盾论昭示我们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必须根据客观现实,从全面看问题,精细地深入地研究事物的矛盾特点,中国医学是符合这个理论的。古人说:“大虚有盛状,大实有羸候”,说明不要从表面判断虚实。再拿脉来讲,谁都知道脉数为热,脉迟为寒,黄宫繡脉理求真:“人见数脉多作热治,距知脉有真假,数有虚实,景岳曰:‘里热为数,而真热未必数’。”张景岳脉神章是这样说的:“数热之说大有谬误,自余历验以来,凡见内热伏火等症脉反不数,而惟洪滑有力。”陆渊雷诊断治疗数脉条下引薛惧斋伤寒后条辨:“人知数为热,不知沈细中见数为寒甚,真险寒证脉常一息七八至者,但按之无力而数尔。”我们常遇到心力衰竭患者脉常数,结核病晚期脉常数。至于迟脉为寒,似乎没有什么可议的,但是迟为寒不过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前面已经说过迟滑是可下的脉象,所以张景岳也说:“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见迟不可以概言寒”,阳明症悉具,脉沉迟有力。又程应旋曰:“迟脉亦有邪聚热结,腹满胃实,阻住经隧而成者,不可不知。”大家都知道传染病里面急性脑脊髓膜炎脉迟,伤寒病虽然发高热脉是缓慢的。这一些辨证辨脉的言论,就是说诊断一个病要从全面着眼,不可强调主观的偏见,内经上说:“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能合色脉,就是从全面看问题,“色”包括了一切诊断方法(在今天来讲自然不局限于望诊闻诊问诊),最后再拿脉来参考作处方的准则,这样才能把“先其所因”做到完备,不至误诊误治,才可能把握病的真实情况,然后施用通、塞、补、泻的治法。
1956年资料12 关于“经脉”之我见
![1956年资料12 关于“经脉”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e6d9f8160b4e767f5acfce90.png)
(一)“经脉”是否实有其物?
灵枢经水篇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灵枢脉度篇又云:“手之六阳(益生按:系指两手的太阳、少阳、阳明经而言,每只手三条阳经,两只手就是六条阳经,简称“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益生按:系指每条隐经长五尺),五六三丈……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篇又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益生按:应该是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络大盛”。从上面所引的经文之中,首先说明古人对于“经脉”不是凭自己主观的想象,而是经过实地解剖观察得来的,并指示后人还可以从解剖中去观察,“经脉”不仅实有其物,并且可以度量它的长短。就是不解剖,也可以观察到某些部分;经文指出:“经脉”虽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但络脉则是浮而常见的。尤其是喝了酒的人,由于血管充血,称为“经络”大盛。他的络脉更为显著。这里所说的络脉,就是浅在的静脉。同时经文还指出了十二经的内容实质,包括气血两种东西,有的多血少气,有的少血多气,有的皆多血气,有的皆少血气。并指明深藏分肉之间的正干,即较大的动脉称为“经脉”;动脉和静脉的小分支称为络脉,或简称为络;更小的分支则称为孙络,简称孙。这些都说得很具体,而且与人体的实际情况相合。因此,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经脉”是实有其物的。
(三)“经脉”是否还包括神经?
难经第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这里从部位上看,所指的是脊髓与脑髓。再看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它的病变现象也是脑脊髓的病变现象。甲乙经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篇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经也,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曰缪刺”。从这里叮以看出,巨刺与缪刺都是左侧有病应刺右侧的穴位,右侧有病则刺左侧的穴化;不过巨刺是刺经上的穴,缪刺是刺络上的穴;经与络虽有大小的差别,但都是左右交错而刺,这也符合神经纤维从脑脊髓中左右相互交叉而出的道理。
最新中医个人述职报告
![最新中医个人述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248f2a5cfc789eb172dc8dd.png)
中医个人述职报告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个人中医学习报告第二篇:中医执业医师述职报告第三篇:中医肛肠科护士长述职报告范文第四篇:中医医院党政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第五篇:个人述职述廉述职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个人中医学习报告个人中医学习报告学习中医学已有半载,总觉得这门学科有种朦胧美,博大精深。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
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
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
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
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
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
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
要打好基本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
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
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
“汤头”即“方歌”。
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
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
“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
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
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
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必须熟记。
【原文语译】“素问”腹中论上说:心腹胀满,早上吃了东西到晚上不想再吃的,这种病叫做鼓胀,可用“鸡矢醴”方,服一剂能知药效,二剂即可痊愈。
【名词浅解】腹中论:素问内篇名,论鼓胀、血枯、伏梁、热中和消中等病放出治法,因这些病都在腹内,故名腹中。
【体会】生气通天论里曾说:“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与本节所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热虽甚不死”和“可汗而已”,意义完全相同,本节就在这基础上把病程、症状等加以较详细的叙述,成为急性热病的专论。由于寒邪所引起的登热,不同于温热之邪,故内经在本篇原文里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的指出,很显然,这里所谓伤寒是外感的通称,说明受了寒邪可以成热病,如果在夏至前后感邪而生的热病,由于气候的性质改变,便是温病和热病了。
【体会】鼓胀的原因不一,本节所指者似为湿滞中阻脾不运化,即病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一种。鸡矢醴方的作用,亦与后来用鸡金散(鸡内金、沉香、砂仁、香橼为末,人参汤下)及和中汤(五谷虫、枳实、陈皮、茯苓、半夏、山查、神粬、麦芽、砂仁、香附)一类方剂意义相近。
【应用】略记大意。
【原文语译】“灵枢”腹论上说:心胀的症状,心烦气短,睡眠不安;肺胀的症状,胸中虚闷,气喘欬嗽;肝胀的症状,胁下胀满,痛连小腹;脾胀的症状,干呕,四肢烦阳,体重无力,睡眠不安;肾胀的症状,腹内胀满,背部不舒,腰髀疼痛;胃胀的症状,腹内胀满,胃脘疼痛,鼻孔感觉焦气,饮食减少,大便困难;大肠胀的症状,肠鸣漉漉作痛,——冬季再受
【补充】内经本篇的治法以针刺为主,曾说:“无刺熇熇(热甚貌)之热,无刺浑浑(盛而且乱的意思)之脉,无刺漉漉(形容汗多)之汗。”又说:“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可见前人对于治瘧经验相当丰富,用针如此,用药也不例外。
【应用】择要熟记,
【原文语译】“素问”欬论上说:皮毛和肺关联,皮毛受了寒邪,可以影响到肺;吃了寒凉的东西,胃里受到冷的刺激,也能从胃脈影响到肺。肺受内外寒气的袭击,便成欬嗽。(中赂)肺欬的症状,欬嗽气喘有声,剧烈的可以吐血;心欬的症状,欬嗽胸痛,喉中妨碍如梗,剧烈的咽肿喉痹作痛:肝欬的症状,欬嗽两胁疼痛,剧烈的不能转侧,转侧时雨胁胀满;脾欬的症状,欬嗽右胁下痛,隐隐牵及肩背,剧烈的不能动,动了欬嗽更繁;肾咳的症状,欬嗽腰背牵痛,剧烈的咯吐粘涎。五脏欬嗽不愈,还能连及六腑,如:脾欬不愈连及胃,胃欬的症状,欲嗽呕吐,剧烈的呕出蛔虫;肝欬不愈连及胆,胆欬的症状,欬嗽呕吐苦汁;肺欬不愈连及大肠,大肠欬的症状,欬嗽大便不禁;心欬不愈连及小肠,小肠欬的症状,欬嗽放矢气;肾欬不愈连及膀胱,膀胱欬的症状,欬嗽遗尿;一般欬嗽经久,都能连及三焦,三焦欬的症状,欬嗽腹胀,不能饮食。这些脏腑之欬,没有不与肺胃有关,故多喘息涕睡,面部浮肿。
【名词浅解】胀论:灵枢内篇名,专论五脏六腑胀病的症状。
气癃:指膀胱气闭,小便不利。
【体会】本节所论胀病,是气血不利所引起的一般胸腹胀满症,在内经原文里说得很明白:“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黄帝曰:夫气之分人胀也,在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服之舍(指病所)也。黄帝曰:愿闻胀之公。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通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据此,这里的胀并不指定一脏一腑,看到某一部份的症状,就认作某一脏腑的胀病而已。
【名词浅解】热论:素问内篇名,专论外因的热病,概括了病程、症状、治法和饮食禁忌等。
两感:指表里同病,如太阳与少阴同病为头痛、口干、烦满,阳明与太阴同病为腹满、身热、不欲贪、谵语,少阳与厥阴同病为耳聋、囊缩、厥逆。
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说明病邪发展的次序,含有第一期、第二期……的意思,不但不能呆板地看作一天,也不能认为热病一定要经过这六个阶段才会痊愈。
内经把热病
称做伤寒一类,张仲景著伤寒论包括一般热性病;内经把症状用六经来划分,伤寒论也用六经来区别症候群。究竟内经和伤寒论是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疑问。有人说,内经有一日、二日是循序的按日病程记录,伤寒论没有标明日期是一个不循序的病程分类;内经的症状和伤寒论六经提纲相比不尽符合,所以内经和伤寒能不能并为一谈。我认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次序,与内经的六经次序基本上相同,它在太隐篇里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脈若静者为不传,”又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傅也,”又说:“伤寒三日,少阳脈小者,为欲已也。”可见伤寒论也注意到日期,这日期与内经没有异样,此其一。在症状方面,伤寒论里太阳、少阳、太阴的提纲与内经相类,阳明、少阴和厥阴的提纲虽有出入,但在条文里仍可寻得。如阳明篇的“脉浮登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少阴篇的“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厥阴篇的“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等,实际上并无距离,此其二。其它叙述两感的症状,六经欲愈的症状,以及辨脉的方法、用药的规律和鉴别伤寒与温病等等,两两对照,都有共同之点。这些可以说明伤寒论为中医杰出的著作,然而不是仲景凭空创造的,他接受了前人的思想指导,在实践中积累丰富起来的。他在序文里说,“勤求古训”和“撰用素问,老老实实托出了他学问的渊源。少数人把内经和伤寒论分割的主要因素,在放“汉书艺文志”将内经列入医经家,伤寒论列入经方家,放是看作内经仅仅是理论害不切放实用,并看到内经里有很多 地方讲究针灸,疑心是针灸的专书对内科没有多大用处。另一方面,受了日本研究汉医以伤寒论为对象的影响,以为日本维新后的医学比中国进步,他们既不重视内经可想而知,从而连本国前贤的伤寒论注释和伤寒门医案都不信任,全部崇拜日本汉医的作品,主观地把祖国医学历史斩断。这样,便产生了废医存药和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理论等一系列的错误,也陷入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的严重错误。通过了本节的学习,至少会明确伤寒论的成功并非与内经漠不相关,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它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还会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经典么?略抒我见,请读者加以批评。
、肋间神经痛、支气管喘息和急慢支气管炎等症在内,因此中医治欬,极其重视兼症。一般分为外感和内伤,即内经“皮毛先受邪气”和“寒饮食入胃”的内、外二因,又注意在痰和气的辨别,即内经“聚于胃,关于肺”的二个病所。从而观察痰多痰少,干欬无痰,痰粘不爽,痰薄滑利,以及固欬而气逆,因气逆而作欬,因欬而痰升,因痰升而作欬等等,用来分别其寒、热、虚、实,作为止欬化痰的目标。
秦伯未
【原文语译】“素问”热论上帝问:“现在的热病,都是伤于寒邪的一类。有痊愈的,也有死亡的,它的死亡期多在六、七天间,痊愈期在十天以上,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太阳是三阳经的总纲,它的经脉连及督脉风府穴,督脉主持一身的阳气,故太阳成为阳气最旺的一支经脉。人们感受寒邪后发热,由于邪伤在表,热势虽高,不会死亡,只有表里同病,那就不免危险了。
【名词浅解】瘧论:素问内篇名,专论各种瘧疾的成因,症状和病理。
【体会】本节描写瘧疾症状,异常细腻,但在分类方面,可能包括假性瘧疾在内,应予分辨。关于病理,在古代没有发现瘧原虫以前,认为外邪引起、阴阳交争是不足奇怪的。问题在于发现瘧原虫后的今天,依据前人理论使用药物或针灸疗法,仍能收到相当效果,或许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应用】必须熟记,概括了欬嗽的一般症治。
【原文语译】“素问”经脉别论上脱:夜间行走过劳而喘息,是肾伤影响于肺;跌仆恐惧而喘息,是肝伤影响于脾;受惊受恐而喘息,是肺 伤影响于心;也有度水或跌仆而喘息,则由伤肾与骨,体力强的可以自愈,衰弱的就留着成病了。
【名词浅解】淫气:指病变产生的不平之气,亦即病邪,能由本脏损及它脏。
伤了寒邪的病程:第一天是太阳受病,太阳经沿头项下行挟脊抵腰,故为头项痛,腰脊牵强;第二天是阳明受病,阳明主肌肉,经脉挟鼻络目,故为壮热目痛,鼻孔干燥,不能安卧;第三天是少阳受病,少阳主胆,经脉沿胁肋至耳,故为胸胁疼痛,耳聋。凡是三隐经受病而没有传到阴脏的,都可用汗法来治愈。第四天太阴受病,太阴经散布胃中络于食道,故为腹内服满,咽喉干燥;第五天少阴受病,少阴经从肾上布于肺和舌根,故为口燥舌干作渴;第六天厥阴受病,厥阴经沿前阴络于肝,故为烦闷阴囊收缩。至此三阴三隐、五脏六腑都受病邪,气血的流行障碍,内脏的机能停顿,便是死期了。所以伤寒不满三天的病在表,可用汗法治愈,已满三天的病在里,当用通泄的方法来治。
鸡矢醴:方名,古代的酒剂。按马玄台注:“鸡矢醴方兑医学正传、古今医鉴、袖珍等书及它书甚多,用鸡屎白干者八合炒香,以无灰好酒三碗人之,共煎至于一半许,用布滤出其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至辰巳时大便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饮一次,则渐皱至膝上而病愈矣。”此方取其通利二便,但近时已少用。
【应用】必须熟记,与伤寒论参看。
【原文语译】“素问”瘧论上帝问:“瘧疾都由风邪引起,为什么发作和休止有一定的时间呢?”岐伯说:“瘧疾的发作,先从毫毛感觉凛寒,接着伸腰呵欠,又接着冷抖口齿作战,腰脊异常酸疼,经过了寒冷时期,再接着里外壮热,头痛如
【名词浅解】欬论:素问内篇名,专论各种欬嗽的成因和症状。
【体会】欬嗽以肺为主要受病器官,内经已有指出,所说五脏六腑之欬,乃因欬嗽而引起的并发症,即把经脏的部分和作用定名,绝对不是五脏六腑病变能直接产生欬嗽。从现代医学来说,很可能包括了肺结核、胸膜炎
【应用】必须熟记。
【原文语译】“灵枢”水胀论上说:目下微肿,像刚睡起的样子,颈部人迎脉搏动有力,时作欬嗽,阴股不暖,足胚浮肿,腹部逐渐胀大,这时水症已成了。用手按在腹上,放手后腹肌随即平复,好比中间包着水液形状,便是水胀的特征。膚胀是寒气在于皮肤之内,即诊时然如鼓不实,腹大身肿,皮肤不像水肿的薄亮,按在腹上,凹陷处也不随手平复,皮色并无异样,这是膚胀的特征。鼓胀呢?腹胀周身都肿,和膚胀相似,但面色苍黄,腹筋突起,这是它的特征了。此外有肠覃症,寒气聚在肠外,阳气阻滞不通,因而在隐癖地方瘀血逐渐积聚,形成瘜肉,初起仅如鸡卵大,慢慢增长到成病时候,好像怀孕一样,长远的可以经过好几年,按上去异常坚硬,但推它又会移动,月经照常来潮,这是肠覃的症候。石瘕生在子宫,由放寒气侵入子宫口,子宫受到寒冷的刺激,瘀血停留,逐日加大,也好像怀孕现象,月经并且停止。这两种都是妇科病,可用逐瘀通利方法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