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化倾向、人文关怀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通过分析指出,商业利益驱动、新闻自律不力、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等造成其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闻报道;道德失范;探究
一、新闻道德与新闻道德失范
新闻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交流活动;是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新闻道德内化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又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规范性调节体系。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报道者在采写、编辑、刊播新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是极为鲜明的。比如,新闻记者以新闻为武器、讴歌正义。又如,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新闻的社会效益,利用新闻对他人诋毁、诽谤。这些行为,由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性质,能够对其进行道德善恶的评价,因此既是新闻工作行为,又是道德行为。新闻道德不仅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且其导向功能也是十分巨大的。
新闻道德失范。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
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大众传播中的道德失范,是指大众传媒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在不明显违反现行法律的前提下,主观故意从事有违行业准则与新闻专业精神的职业行为及交往活动①。职业道德是一种主要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一般通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职业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反映和体现出来②。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新闻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形态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对新闻报道行为特殊的规范意义。新闻道德的失范必然将造成价值标准的混乱。不仅影响某个个体,还会影响某个社会群体、某个领域,甚至整个社会。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品质修养上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首先,这是由新闻工作者诉诸舆论而参与国家治理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所决定的。其次,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全社会特别是民众道德养成教育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全面性和影响力。
二、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表现
虚假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真实性是媒体伦理的最高准则和核心内容,而真实性的失效则是以虚假新闻的形式表现出来。新闻的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第二,添枝加叶,层层拔高。第三,要件残缺,隐瞒事实。第四,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主要表现为: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
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第五,因果不符。主要表现为: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有偿新闻。有偿新闻与虚假新闻、低俗新闻和不良广告一起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典型的有偿新闻表现为接受劳务费、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获取各类消费、好处,以及可能会影响到公正采访和报道的礼品。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家理所应当工作流程,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新闻记者接受采访对象的红包、免费旅游的,也有报道对象专门请记者去做宣传送现金、提供服务的。媒体有时因经济因素而报道某些新闻,有时也会忽视某些新闻,即有偿不闻,在获得经济利益后对信息进行有意隐瞒。导致了在新闻报道中重利忘义,见利忘义的选择。
媚俗化倾向。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倾向是我国大众传播向市场化、娱乐化发展的极端趋势,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指出,传媒所获得的最大经济回报来自于“第二次售卖”,即将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出售”给广告商或一切对于这些受众的媒介关
注感兴趣的政治宣传者、宗教宣传者等。而一些媒体则片面实践了麦克卢汉的“注意力理论”。他们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一味迎合受众口味,大量刊登有立竽见影之效的刺激性新闻,扩大发行量和收视率、点击率,追求高额广告收入。传媒界产生了自己的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即导致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特别是有的媒体请专家分析犯罪分子的杀人动机,竟然把原因归结于客观,更像是为凶手开罪。这样难免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辨证判断和认识,甚至诱发人们的犯罪行为,从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另外,有的媒体则习惯集中性地进行大量的犯罪报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恐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极大。
人文关怀缺失。新闻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这要求新闻报道中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来处理媒体与观众、媒体与市场的关系。报道内容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但是,新闻媒体为了获得发行量和收视率,不惜以牺牲人文精神为代价。比如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歧视和新闻报道用语充满嘲讽和歧视等等道德失范现象。有些对于暴力事件的报道,不少媒体为了增加吸引注意力,不加处理地将犯罪过程、犯罪手段的原始记录报道出来,一方面缺乏人文关怀,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对受害者心理形成第二次伤害。另一方面,为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起到了一种“技术指导”的作用,对暴力的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示范效应”,从而间接对社会暴力推波助澜。
三、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探究
当前,新闻媒体的失范现象和越轨行为的出现,是缺乏以伦理学为基础而产生的,这深刻反映了我国新闻工作者价值观迷失,缺乏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实质上也是传媒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媒介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今天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人为了从媒体竞争中获得经济利益,采取不道德手段,而现阶段媒体市场监管不到位更是助长了这些不当行为,并使得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从业者难以将这些职业规范内化到他们的职业行为中去。
商业利益驱动。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里提到,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新闻场,也成为记者的最后的判断标准。通过收视率,经济逻辑置入文化生产之中,由此形成收视率的经济逻辑。因此,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影响,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和记者施加影响。同样,借助整个新闻场的作用,经济又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的文化生产场。同时,由于新闻场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场,新闻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转变,“当利润、收视率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把越来越多的观众引向犯罪、暴力、灾难和名人新闻时,这种新闻就会泛滥。从媒体营销学角度看,新闻等于生意、新闻等于营销。从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中外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声称的或勇敢呼喊的“新闻独立”或者“新闻自由”其实并没有获得真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