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简介

合集下载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周朝时期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左右,当时的贵族们会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到山林、河边祭祀祖先,祈求农业丰收和诸事顺利。

到了秦朝时期,清明节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公共的祭祀活动,人们开始在清明节登高、踏青、祭祖、扫墓,成为一种习俗。

在宋朝以后,清明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人们追思先人和扫墓祭奠的日子。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直至今日仍然被人们世代相传。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前后踏青祭祖,扫墓祭奠先人,表达对故去亲人的追念和怀念之情,也是风俗习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民俗节日。

清明节也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节,人们踏青之际,最好的办法是接触自然,去感受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从而增强体质,也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的好时机。

清明节,也是一个寄托了人们哀思与祭奠情感的节日,同时也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日子。

清明节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演变

清明节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演变

清明节传统节日的习俗与演变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既是纪念祖先、悼念逝者的日子,也是春季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清明节的习俗源远流长,经过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传统习俗的起源、演变以及现代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介绍。

1. 清明节的起源与意义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寒食节,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优秀政治家贤人吕不韦的父亲,因此在这一天要禁火寒食,表达对逝者的尊重。

后来,寒食节与踏青活动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意味着追思先祖,祭扫坟墓,同时也是绿意盎然的春季。

2. 祭扫祖先的习俗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扫墓祭奠,这被视为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悼念。

祭扫的过程中,家人会簇拥在一起,焚烧纸钱、烧香、敬献食物,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祭扫完成后,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

3. 踏青郊游的习俗清明节也是春季踏青游玩的时候。

人们会选择在这个季节踏青郊游,赏花赏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许多地方会举办各种庙会活动、文化展览和民俗表演,吸引游客和当地居民一同欢庆节日。

踏青郊游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有助于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4. 饮食文化的演变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有一些饮食方面的传统习俗。

如清明时节要吃寒食,这是古代寒食节的遗俗。

此外,清明还有一道具有地域性的名菜——清明团,它是由糯米制成,口感软糯,色香味俱佳。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饮食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清明节期间的食物种类也日益多样化。

5. 清明节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清明节的习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祭祀过程中开始采用环保型祭扫方式,减少燃烧的纸钱数量,使用环保材料。

同时,很多人也选择通过线上祭扫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这一方式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逐渐兴起。

总结:清明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拥有丰富多样的习俗与演变。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起源与祭祀习俗的历史背景

清明节的起源与祭祀习俗的历史背景

清明节的起源与祭祀习俗的历史背景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扫墓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和宗教观念,而祭祀习俗的历史背景又源远流长。

本文将分别从清明节的起源和祭祀习俗的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介子推设立的“上巳节”就是清明节的前身。

上巳节起初是为了祭祀祖先、祈求神明保佑、祛除疫病,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带有花朝游玩的节日。

随着历史的演变,南宋时期的文人苏轼将上巳节与清明节联系在一起,并将清明节定为一个与祭祖和扫墓有关的节日。

从此,清明节正式成为一个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二、祭祀习俗的历史背景1. 扫墓祭祀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中国古人认为祭祖是孝道的重要表现,而清明节则是最佳时机。

古时人们会整装前往祖坟,烧纸燃香,向祖先们表达敬意和思念之情。

同时,也会将坟墓扫洒干净,剪除杂草,祈求祖先们的保佑和安宁。

2.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一个春季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古人在清明节期间会结伴出行,游览名胜古迹,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踏青郊游不仅锻炼身体,也是一种欣赏春光、舒缓压力的方式。

3. 插柳戴桃花清明节也有一系列与春天和生机有关的习俗。

古人认为柳树和桃花能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戴上柳条或桃花枝,以求吉祥和庇佑。

这一习俗也成为了传统的风景线之一。

4. 考古祭祀在近年来,清明节也逐渐与中国传统艺术及文化相关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有人利用清明假期进行传统的文化活动,如演唱传统曲艺,观看杂技表演和民间舞蹈等。

这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凝聚了古代人们的孝道和尊重祖先的情感。

祭祀习俗的历史背景与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祭祀祖先、扫墓、踏青郊游以及插柳戴桃花等活动,人们在清明节期间不仅缅怀先祖,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清明节风俗的简短介绍

清明节风俗的简短介绍

清明节风俗的简短介绍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呀,那可是咱们中国一个特别传统又很有意义的节日呢。

它的起源呢,据说跟古代的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

在春秋时期,有个叫介子推的忠臣,他跟着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后来重耳成为国君,介子推却不贪图荣华富贵,躲进深山。

重耳为了逼他出来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出来。

重耳很后悔,就下令在介子推死的这天禁火寒食,慢慢就演变成了寒食节,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就融合到一起啦。

二、清明节的风俗1. 扫墓祭祖这可是清明节最主要的风俗啦。

咱们都会去祖先的坟前,清理一下杂草,给坟头添点土,然后摆上鲜花呀、水果呀、点心之类的供品,再点上香,烧点纸钱,向祖先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跟祖先说说家里的事情,就好像祖先还在身边一样,这种感觉很奇妙呢。

感觉这是一种传承,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家族的根在哪里。

2. 踏青清明节的时候,天气开始变暖了,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时候出去踏青可舒服啦。

大家会到郊外去走走,看看绿草、鲜花,呼吸新鲜的空气。

就像从冬天的沉闷中一下子解放出来一样。

有时候还会放风筝呢,在空旷的地方,看着风筝飞得高高的,就感觉自己的烦恼也都跟着飞走了。

3. 插柳这个风俗也很有趣。

有说法是插柳可以辟邪呢。

很多地方都会在清明节的时候,把柳枝插在门上或者屋檐下。

柳树也象征着生命力,春天柳树发芽,插柳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向往和祝福吧。

4. 吃清明粿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习俗。

清明粿的样子可多啦,有圆形的、有饺子形状的。

里面的馅料也各种各样,有甜的豆沙馅,也有咸的春笋、肉丁馅之类的。

做清明粿的过程也很欢乐呢,一家人围在一起,揉面、包馅,然后蒸出来的清明粿热气腾腾的,吃起来特别香。

三、清明节风俗的意义这些清明节的风俗,其实都有着很深的意义。

扫墓祭祖是对祖先的敬重和缅怀,让我们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踏青呢,是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生活。

插柳有着辟邪祈福的美好愿望,而吃清明粿则是一种美食文化的传承。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

清明节的起源与相关民间传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举行。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踏青等活动。

与这个特殊节日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民间传说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起源和相关民间传说。

一、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按照传统习俗,清明时节要举行祭祀仪式来纪念祖先。

这可以追溯到古代华夏族人对死者的敬仰和尊重。

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人们表达对逝去祖先的哀思,感恩他们为自己和后代所做的贡献。

二、民间传说1. 伯阳传说相传,战国时期的伯阳人养牛耕地,一天他带着一头老母牛去耕地时,被贵族少爷抢走了母牛。

伯阳伤心欲绝,于是他饿死在了土地上。

为了赎回伯阳的冤屈,广大百姓在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提前挖土累土,将土堆高过伯阳牛的背,希望地下的伯阳能够感受到人们的心意。

后来这个习俗就传承至今,并成为了清明节扫墓的一部分。

2. 七仙女传说相传,古代的一个贵族少爷在清明时节与一个农家姑娘结婚,但少爷的母亲不同意这门亲事,于是将姑娘关进了一个山洞里。

清明时节,姑娘忍不住哭泣,她的眼泪化作了七位仙女,仙女们为了给姑娘买衣裳,舞娘与农民舞蹈,赚了很多钱。

因此,后来人们在清明时节舞称“踏青舞”。

3. 青龙传说相传在古代,青龙是一个凶猛的怪兽,每当清明时节,它会出现在村庄附近,吞噬小孩子。

为了防止青龙的出现,村民们在清明时节都在门前插上五彩纸,燃放鞭炮以驱赶青龙。

这个传说渐渐演变成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放鞭炮。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祭拜和怀念之情。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

同时,这个节日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如伯阳传说、七仙女传说和青龙传说等,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乐趣。

通过清明节的庆祝和活动,人们不仅向祖先表达了敬意和感恩之情,也传承了民间文化和价值观念。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悼念先人、感受自然的节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一、寒食节: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身,它起源于战国时期。

传说在楚国有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他为国家的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害于世。

屈原的死让楚国的人民深感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贡献,人们在春天的第一天立下了“禁火”之令,禁止燃烧火灾。

同时,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寒食节还会举行划龙舟的活动,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二、道家文化与清明节的融合公元前770年左右,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美好,以此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踏青的习俗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逐渐成为了纪念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扫除尘埃,献上鲜花、食品以示悼念和敬意。

同时,也会焚烧纸钱,以供给逝去的先人在阴间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传统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四、清明节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们更注重合理安排假期,同时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因此,在清明节的假期里,人们经常选择出游或者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迎春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

总结: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寒食节为清明节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道家文化的融合使得清明节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则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尊重和缅怀之情。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与悼念的节日,也是人们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时刻。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时节,人们以默哀、扫墓、祭祖等方式来纪念已故亲人,同时也是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时机。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

一、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战事频繁,百姓生活艰辛。

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战国时期的人们开始在春天的第一天祭拜祖先。

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会回到人间,所以要为他们献上美食和祭品,以示怀念和尊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习俗,并被定为节日。

清明节在唐朝时正式定名为“清明”,意为“明亮而清澈的天气”。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拜: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和亲人墓地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坟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落叶,再将鲜花、食物和酒水摆放在墓前。

同时,家人会为已故亲人烧纸钱、燃香拜祭,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人们喜欢出门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很多地方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等,大家可以尽情享受春天的快乐。

3. 植树义务:每年的清明节,也是一个植树的好时机。

人们会自愿参加植树义务活动,为环境绿化出一份力。

这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4. 吃清明食品:清明节有一些特色的食品,如青团、清明粥等。

青团是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绿色糕点,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新生。

清明粥是由各种杂粮和豆类制成的粥,不仅有助于清理肠胃,还寓意祛病除发。

5. 放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受欢迎的习俗就是放风筝。

人们将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风筝放在空中,享受风的吹拂和风筝的飞舞。

放风筝寓意着祈求好运和驱除邪气。

三、传承与现代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通过扫墓祭拜祖先,人们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也传承了家族的传统和情感。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起源于寒食节和谷雨节的部分风俗,后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宗教仪式。

在清明节这一天,中国人会祭祀祖先,扫墓祭拜,踏青游玩,祓除疫疠,还有一些特色饮食和文化活动。

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因地域、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精神和意义是一样的。

下面我们将就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进行详细介绍。

一、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悠久,十分丰富。

清明节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四月清明,神仲开始占田”。

《仪礼》也有“流不流仪于清明”的记载。

据传说,夏禹治水之际,《尚书》中有“除残贼乎清明”的记载,是指夏禹治水后,开始种田的阳明节。

而《淮南子》则说:“禹治水九年,始除疠首于军,而后戒于国,故不流仪于清明则令谷人祭。

” “流不流仪于清明”一句,说明了在禹治水之前,人们是不允许在清明节举行祭祀或宴会的。

《春秋公羊传》中还记载了关于清明三月的习俗:“五十日以前,皆无大事,不宾朋属。

至五十日者,陵南乃雍,人始杂祭。

”(《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一年》)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了清明节在古代就有特殊的纪念仪式或活动。

清明节原本是一个祭祀祖先、扫墓祭拜的节日。

孔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有“当清宫、礼器,有往来者。

或点箆,或葺之,芑会,和田如秩。

”的描述。

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载“孟子闻死事,祭而后哭。

”此处的“死事”即指的是扫墓祭拜等事宜,清明节作为扫墓的节日,远在孔子及以前就已出现。

此外,清明节还与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上古时代,中国有一个对人民生活十分关怀的饶颐帝。

饶颐帝拥有一块神奇的玉石,只要将玉石抛向地面,就会吸引大量水银。

而且只要玉石一动,地上的人造景物就会动起来。

因为神奇的玉石的存在,上古时代一直有丰收的好年景,而且颐帝对百姓生活也十分关怀,百姓对颐帝深感敬仰。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清明节风俗活动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清明节风俗活动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清明节风俗活动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为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风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清明节起源传统

清明节起源传统

清明节的历史与传统习俗一、清明节的历史与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庆祝。

这个节日不仅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气,也是一年一度的重要纪念日,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1. 起源与传说清明节的起源与古代祭扫的习俗息息相关。

根据历史记载,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祭扫活动与农事生产有紧密的联系。

清明节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该书提到“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清新和万物复苏。

在这一时期,人们认为清明节是进行祭扫和祈福的最佳时机,以此来缅怀先人和祈求未来的丰收。

2. 历史演变清明节在历史上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清明节是一个主要用于祭扫和祈福的节日。

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民间习俗,如踏青和春游。

明清时期,清明节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包括了风筝放飞、插柳等习俗。

现代社会中,虽然清明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在一些城市有所减少,但祭扫先人和踏青的习俗仍然被广泛保留。

二、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清明节的庆祝习俗包括扫墓祭祖、踏青游春、放风筝等。

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节日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对春天的珍视。

1. 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墓地进行扫墓,清理墓碑上的杂草,献上花卉、食品和纸钱等祭品。

扫墓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同时也寓意着对家族未来的祝福。

仪式通常包括点香、叩拜、诵经等,体现了对先人的尊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踏青游春踏青游春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节日当天,人们会到郊外踏青,享受春天的自然美景。

踏青活动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一种庆祝春天到来的方式。

人们通常会在大自然中散步、野餐、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

踏青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3. 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节日当天,许多人会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以寓意驱逐病邪、祈求健康和幸福。

风筝的升起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具有象征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清明节始于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伯陈,后演变为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四月五日左右,此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是一个适合出行踏青的好时节。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古代民间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据史书记载,周代将领“介子推”的母亲丧,介子推不自杀而丧位。

他在丧母
初期穿马口铁,终日不食。

介子推为时子秦宣太后的别王,他的行为鼓舞了秦王破釜沉舟,九死一生,继而入秦越界,兼并天下。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已
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民间还有一些其他传统的活动。

比如,“踏青”就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青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春天的气息,放松身心。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清明饼”、“踏青”的习俗,象征着新生
活的开始。

清明饼是一种寓意丧葬的食品,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

踏青则是在清明节期间外出郊游的传统,可以让人们呼吸到春天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总的来说,清明节既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欢
乐祥和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除了祭祀之外,还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进亲情友情。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传承至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人的尊重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好时节,感悟生命的意义,让清明节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美好记忆。

祝大家节日愉快!。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四或初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的法定节日,也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悼念逝去的亲人,并进行祭奠活动。

清明节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明节的起源、传统习俗和现代意义。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周朝时期的蔡国(今河南省南阳市),最早的清明节是蔡国人民为了祭拜蔡宗室的墓地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节日。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扫墓祭祖。

这是中国人承传几千年的传统,也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人们会整理祖坟,清除杂草,并在墓前摆放鲜花、烛台和祭品,烧纸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同时,人们还会向祖先敬献美食和酒水,以示对祖先的犒赏之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气候宜人。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踏青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此时,乡村和公园会举办各种游园活动,人们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享受春天的阳光和清新空气。

3. 悬挂柳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植树节日。

人们会在住宅门前悬挂柳条,寓意新春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希望。

同时,柳条还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家庭平安。

4. 蹴鞠比赛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活动,就是举行蹴鞠比赛。

蹴鞠是一种古老的足球运动,它起源于中国古代。

人们会组织球队进行比赛,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期间放假出游或者外出度假,参与扫墓祭祖的人数逐渐减少。

尽管如此,清明节仍然保持着它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家族情感。

无论人们身处何地,都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环保和文明的象征。

在扫墓祭祖的过程中,人们会倡导文明祭扫,提倡绿色生态,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每年清明节扫墓祭祀是隆重习俗之一,你对清明节这个节日是否还知之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清明节的来历:最早起源于寒食节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清明节的来历,可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甚至在重耳饥寒交迫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慕名利,携母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和母亲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且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北方,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杂草,献上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在一些地方,还有添土、烧纸钱等传统。

而在南方,除了扫墓,还有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是用糯米粉和艾草汁制成的绿色团子,内馅通常有豆沙、芝麻等,口感软糯,味道清香。

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春天的迎接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江浙一带,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

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心愿和祝福,然后将风筝放飞,寓意着放走晦气,迎接好运。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在四川,成都一带则会在清明节插杨柳。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玩耍,大人们则漫步在花丛中,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亲近自然、传承文化的节日。

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人,同时也让我们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习俗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清明节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始终不变。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具有悼念祖先、扫墓祭祀的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节日意义三个方面详细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

一、清明节的历史起源清明节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一个具有悼念和祭拜祖先的节日。

据传,晋国人民为纪念贤臣介子推,这一天戒除烟火,特意设立“寒食节”,以表达对贤臣的敬仰之情。

后来渐渐衍化为纪念先祖、扫墓敬祭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的名字来源于《尚书·周书·夏书》中的“清明之日”。

清明即大概地处在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春分”后的两周内,象征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在这个时节,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坟,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2. 祭祀祖先:在清明节,家庭会备办丰盛的食物,摆放在祖先牌位前或者坟前作为供品,祭祀祖先。

这种传统认为祖先在另一个世界里仍然存在,对于子孙后代有一定的保佑和庇佑作用。

3. 务农行乐:清明节也是春耕时节,农耕民众会在这天进行特殊的活动,如办农耕文艺表演、举行田野运动会等,既庆祝丰收的同时也增进农民之间的友谊。

4. 编织柳条、放风筝:清明时节正值春风吹拂,人们会采摘柳条编织柳艺品,将其挂在门前或者佩戴在头发上,寓意吉祥。

同时,清明节还是放风筝的好时机,人们会放飞各式各样的彩色风筝,享受春天的美好。

三、清明节的意义1. 祭扫祖先:清明节是祭扫祖先的重要时刻,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弘扬着尊重祖先、敬畏生命的优秀传统。

2. 重视亲情:清明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加深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亲情的关怀,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3. 勤劳务实:由于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时节,清明节也象征着农耕民众忙碌的开始。

劳动与务实的精神被强调,同时也增进了人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清明节各地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清明节各地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清明节各地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历史渊源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

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

【导语】清明节兼具⾃然与⼈⽂两⼤内涵,既是节⽓⼜是节⽇。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的主题。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欢迎阅读!1.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5⽇前后,节⽇的来历和纪念介⼦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重⽿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处渺⽆⼈烟的地⽅,⼜累⼜饿,再也⽆⼒站起来。

随⾂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点吃的,正在⼤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介⼦推⾛到僻静处,从⾃⼰的⼤腿上割下了⼀块⾁,煮了⼀碗⾁汤让公⼦喝了,重⽿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发现⾁是介⼦推⾃⼰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九年后,重⽿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公。

即位后⽂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唯独忘了介⼦推。

很多⼈为介⼦推鸣不平,劝他⾯君讨赏,然⽽介⼦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

他打好⾏装,同悄悄的到绵⼭隐居去了。

晋⽂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带⼈去请介⼦推,然⽽介⼦推已离家去了绵⼭。

绵⼭⼭⾼路险,树⽊茂密,找寻两个⼈谈何容易,有⼈献计,从三⾯⽕烧绵⼭,逼出介⼦推。

⼤⽕烧遍绵⼭,却没见介⼦推的⾝影,⽕熄后,⼈们才发现背着⽼母亲的介⼦推已坐在⼀棵⽼柳树下死了。

晋⽂公见状,恸哭。

装殓时,从树洞⾥发现⼀⾎书,上写道:“割⾁奉君尽丹⼼,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推,晋⽂公下令将这⼀天定为寒⾷节。

第⼆年晋⽂公率众⾂登⼭祭奠,发现⽼柳树死⽽复活。

便赐⽼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节的后⼀天定为清明节。

2.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节要寒⾷禁⽕,为了防⽌寒⾷冷餐伤⾝,所以⼤家来参加⼀些体育活动,来锻炼⾝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部分地区妇⼥忌⾏路。

傍晚以前,要在⼤门前洒⼀条灰线,据说可以阻⽌⿁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离死别的悲酸泪,⼜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个富有特⾊的节⽇。

清明节的来源和意义

清明节的来源和意义

清明节的来源和意义一、来源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它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1、节气起源清明最初是一个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天。

此时,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2、祭祀文化起源清明节的祭祀文化则源于古代的寒食节。

寒食节传说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复国后,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抱着大树被烧死。

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逐渐演变成寒食节。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扫墓祭祖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二、意义1、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清明节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祭祖扫墓,这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追思,更是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通过扫墓,人们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教育后代不忘根本,铭记家族历史。

2、弘扬孝道,传承美德清明节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清明节的祭祀仪式,人们强化了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3、踏青郊游,亲近自然除了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是人们亲近自然、享受春天的重要时节。

古时,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外出踏青,欣赏春光,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这一习俗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简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但在起初,清明其实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繁忙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
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

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

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逝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步浓重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管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手册,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手册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步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悲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

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交融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致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开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方案,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

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
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繁忙、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将来,共创幸福美妙将来,是我们过节的主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