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20条汇总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考研文学专业入学考试文学理论名词解释(2)
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文学理论32条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32条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32条名词解释1.文如其人——扬雄——言如心声,书如心画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2.隐含读者——伊瑟尔——创作动机、选材、文本内涵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读者,而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即隐含的接受者3.期待视野——姚斯——文体、形象、意蕴他认为读者在阅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时,绝不是脑子一片空白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他原有的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来欣赏文艺作品,这就形成了每个读者在进行审美阅读时的前期结构和心理图式,也就是什么经验的“期待视野”。

4.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第一个象、景是可以“置于眉睫之前”“目击可图”的现实景象、图画景象,第二个象,景是处于前者之外的“诗家之景”。

5.文学风格流派文学风格是成熟的作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力的标志。

文学流派是文学风格的随性者,它是随着相似风格的作家群出现而出现的,没有风格就没有流派。

文学流派的产生是文学创作活动繁荣的标志。

6.理解与误解读者的前理解、先入为主的思想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等构成对话关系,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存在不同于偏差。

7.召唤结构——伊瑟尔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发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述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8.填空是指在文学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言—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迷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

因此需要读者对未尽内容的想象补充,即填空。

9.对话是指文本是一个吁请、呼唤,它渴望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所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本质、规律和价值的理论体系。

它囊括了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解释。

1. 传统现实主义(Traditional Realism):传统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它致力于真实、客观地再现日常生活。

传统现实主义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普通人,作品内容通常涉及社会问题,注重社会生活的真实细节。

2.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是一种通过文字再现人类思维过程和意识流动的文学技巧。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记忆,作者可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人物的意识世界。

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延续,强调对话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拼贴化的形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追求对真理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反思。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关注文本结构和语言结构的文学理论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通过结构和符号系统来构建的,强调在文本中寻找潜在的隐喻和规律。

5. 敘事者(Narrator):敘事者是文学作品中负责讲述故事的人或人物。

敘事者可以是第一人称敘事者,以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敘事者,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6. 拟人化(Personification):拟人化是一种修辞手法,将非人物化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拟人化,作家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非生物的物体具备生命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 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一种将事物转化为象征或符号来表示深层含义的文学运动。

在象征主义作品中,一些具体的形象或物体可以代表更深层的意义或情感。

8. 批评学(Criticism):批评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理论和方法。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导论(1--2章)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必背大集合

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必背大集合

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必背大集合文学类、专业考研的同学都知道,专业课的复习大部分就是靠记忆,记住各种文学现象、流派、创作方法等等,才可以区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才可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创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记忆在文学专业考研中占取十分重要的位置,当然记忆也不是完全地死记硬背,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万学·海文专业课研究组分析归纳出文学专业中几乎每年必考的名词解释,供大家参考记忆。

文学论调《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九)

文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九)

文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九)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

功利性。

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

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

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

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途径。

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韵味:作品xx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

群体文化的表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3)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3)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20条汇总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散文: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是将情感和直观形象融合在一起的“合金”,表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2.灵感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状态,在思维活动中短暂出现并迅速消失。

3.艺术传达是作家通过语言文字将头脑中的作品雏形转化为物象的过程,将意象变为具体形象。

4.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来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是从事物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得出一般性的概念,最终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是将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表象的过程。

7.___是不同表象之间根据内在联系而联结起来的过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类型。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大脑中再创造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是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10.文学风格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是作家个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中的体现。

11.“风格即人”是指风格必须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2.文学流派是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

13.文学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14.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时所遵循的反映和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5.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所隐含的思想蕴藉。

解类书籍不同,它更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在文学鉴赏中,读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形式、题材、主题、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来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

通过文学鉴赏,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文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十二)

文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十二)

文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十二)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

心灵共鸣:读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活跃的情感交流及对应关系的阅读心理现象。

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文学批评:以文学接受为基础,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注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

倡导"细读法"。

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论,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

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

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

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原理、规律以及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方法和途径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结构、文学形态、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批评(Traditional Criticism)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强调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它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进行评判,并提供给读者理解和解释的指导,旨在探索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其与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2.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语言系统来构建的。

它强调文本自身的结构和形式,并通过分析文本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揭示作品中深层的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象征、隐喻和语言游戏。

3. 释义学(Hermeneutics)释义学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它关注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释义学关注文学作品的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通过解读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揭示作品的意义。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和思想的潮流,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理性和宏大叙事,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它以游戏、幽默、讽刺和互文性为特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结构和形式,挑战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固有观念和预期。

5. 叙述学(Narratology)叙述学是研究叙述结构和技巧的文学理论。

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分析故事的元素和故事的组织方式。

叙述学探讨故事的时间、空间、角色和情节,并研究叙述者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文学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向。

文学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2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3、主导性与多样性(略)24、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26、推陈出新(略)27、人民性(略)28、精神生产(略)29、艺术生产(略)30、文学创造的客体(略)31、文学创造的主体(略)32、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35、艺术构思: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36、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37、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38、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39、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40、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41、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42、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43、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44、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45、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2.情节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3.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4.召唤结构召唤结构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8、狭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题材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主题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何谓体裁?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文学专业的名词解释给分点

文学专业的名词解释给分点

文学专业的名词解释给分点文学专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学科之一,它涉及广泛的内容和词汇。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文学专业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文学: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涵盖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格式,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来描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述和分析的学科。

它关注作品的主题、风格、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并对其进行解读和评价。

文学批评可以帮助读者和学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三、文学史:文学史研究的是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它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并从中寻找普遍的规律和共同的价值观。

通过研究文学史,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四、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理论体系。

它探讨文学的本质、意义以及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不同的文学理论流派有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例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等。

五、代表作:代表作是指一个作家或时代最为重要、典型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往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代表性,能够反映出特定时期和文学流派的特点。

通过研究代表作,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位作家或一段历史背景。

六、文学奖项:文学奖项是对杰出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表彰和奖励。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不同的文学奖项,如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

文学奖项的设立旨在鼓励文学创作的优秀和创新,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各个奖项的历史和评选标准也是重要的。

七、文学期刊:文学期刊是刊载文学作品和批评文章的刊物。

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作家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同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和交流的空间。

文学期刊在文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文坛的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八、文学角色扮演:文学角色扮演是一种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为基础进行表演和互动的活动。

通过扮演文学人物,参与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意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

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的工具。

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

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

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

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

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

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

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

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

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

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

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