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
美学概论第五讲美感(二)
因此,他会把美说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 美判断也看成仿佛是逻辑判断(即通过对象的概念 来得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尽管它只是审美判断, 只涉及对象的形象显现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之所 以这样看,是由于审美判断毕竟和逻辑判断有些类 似,可以假定它对于一切人都有效,但是这种普遍 性不能来自概念,因为不能由概念就转到快感或不 快感,……因此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 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都有效。这种 普遍性并不靠对象,这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 普遍性是主观的。
康德美学的哲学背景
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哥 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背景: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 哲学的价值定位:人(卢梭的影响) 哲学问题的目标: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
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 研究的出发点:人的心理能力(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
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只有在一个不是 理解为外部感觉、而是理解为出自我们自己 认识能力的自由游戏之结果的共通感的前提 下,才能作鉴赏判断。
这种共通感为此目的就不能建立于经验之上, 因为它要授权我们作出那些包含有一个应当 在内的判断:它不是说,每个人将会与我们 的判断协和一致,而是说,每个人应当与此 协调一致。
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审 美判断的心理特征的。
“无目的”是从客观上讲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它不 存在任何与客观存在相联系的目的,只是一种超脱的 自由的心境。
“合目的性”是从主观上讲审美判断的核心依据,也 被称为“主观合目的性”。这种“合目的性”`虽也 离不开客体,但只联系客体的形式,而这客体形式经由 想象的作用所形成的表象已不是对客体形式的简单 再现,而是变了形的表象,因而这种“合目的性”仅限 于主体的一种心意状态,并不与客体存在发生直接联 系。
美学
名词解释1美感: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
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狭义上的美感(侧重共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和具体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侧重历时性)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系统,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
若设AB为1,则该比为0.618:1或1:0.618,一般取其近似值5:8。
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
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西方美学史》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朱光潜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这就是他的美学定义: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
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
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第一卷第138页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这就是艺术的内容。
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至于宗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例如用父子的图像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个别形象又含有普遍概念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美的定义中所说的“显现”有“现外形”和“放光辉”的意思,它与“存在”是对立的。
比方说画马只取马的外在形象,不把马当作实际存在的可骑行的东西来看待。
如果舍形象而穷究“存在”的实质,那就成为哲学的抽象思考,就失去艺术所必有的“直接性”了。
这种“显现”就是一种自否定即自生发的辩证过程。
“显现”的结果就是一件艺术作品。
在艺术作品中,人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直接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人们常说,艺术寓无限于有限。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黑格尔的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说法。
黑格尔的定义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拿我们中国目前文艺为例来说,大多数文艺作品都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黑格尔所理解的“理念”或理性内容,这普遍的理性内容体现于不同作品的不同的感性形象。
每一部成功的作品都是这个理念(总路线精神)的具体的感性显现,都是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的统一。
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感性认识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和理性认识⼀样,也能够通向真理,提供知识。
美学正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鲍姆加登认为科学和艺术都追求真,但两者追求真的⽅式却是不⼀样的。
科学的求真要求⽤完善的理性,通过个别事物具体的、⽣动的、表象的舍弃,抽象出具有⾼度概括⼒的⼀般概念;⽽审美的求真则正好和前者相反,它是运⽤“低级的感性认识”,尽量把握事物的完善,鲍姆加登从四个⽅⾯对这个界定做了具体解释:低级认识论、⾃由艺术的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
低级认识论——鲍姆加登认为认识论不应只包括研究理性认识的科学,还应包括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所以,他把逻辑学称作⾼级认识论,与此相对⽴,把美学称作低级认识论。
这⾥的⾼级、低级并不构成对⽐关系。
鲍姆加登认为认识论不应只包括研究理性认识的科学,还应包括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所以,他把逻辑学称作⾼级认识论,与此相对⽴,把美学称作低级认识论。
这⾥并⽆贬低美学的意思,⽽是要强调美学与逻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并使两者彼此并列,同属于哲学认识论。
实际上,这个规定主要是将美学作为⼀门独⽴学科纳⼊哲学之中,厘清其性质,并为之定位。
⾃由艺术的理论——在西⽅,“艺术”这⼀词所包含的涵义⾮常⼴泛。
它既可泛指⼈类活动的技艺,包括⼀切⾮⾃然的⼈⼯制品;也可专指绘画、雕塑、建筑、⾳乐、舞蹈、戏剧、⽂学等专供欣赏的各种艺术作品。
鲍姆加登所说的“⾃由艺术”,就是后⼀种含义,它⼜称作“美的艺术”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它所要研究的主要是认识的美或美的认识问题,也就是审美问题。
所谓“美的思维”,也就是“以美的⽅式进⾏思维”。
鲍姆加登说:“美学是同⼈的⼼灵中以美的⽅式进⾏思维的⾃然禀赋⼀起产⽣的。
” 可见,“以美的⽅式进⾏思维”是⼈天⽣的审美能⼒。
鲍姆加登认为,“认识的美”是“以美的⽅式进⾏思维的⼈所取得的成果”,所以主体先天的审美能⼒(也即以美的⽅式进⾏思维的天赋的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及样题
《美学原理》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部分:美学的基本概念: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1735 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1750 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美学的诞生:1750 年(单选)7、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美学
1.美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
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再次,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的。
2.应该如何认识美的本质特征?答: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
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任何抽象的概念、道理,以及科学的定义、公式,它们可以是非常正确的,甚至是真理,但却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审美对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美的感性存在,仅仅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感性存在,也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
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它既不是单纯表现在内容上。
3.人的美由哪些方面构成?试评价人造美女的现象。
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源于品行、修养、人格等内在方面的精神特质,包括道德、理想、才识、情感等,称内在美;二是人的外在体现,包括语言、举止、服饰、仪容、形体等,称外在美。
美学原理答案--网络课程--美学原理--网络课程
美学原理答案--网络课程--美学原理--网络课程1 - [0324]《美学原理》平时作业第1 批次 [单选题]在中国提倡"美育代宗教”的人是() 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蔡元培参考答案:D [单选题]首先提出"寓教于乐”的人()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贺拉斯 D:布瓦洛参考答案:C [单选题]相当于优美的中国美学范畴是() A:大 B:雄浑C:阴柔之美 D:阳刚之美参考答案:C [单选题]第一次提出崇高概念的人是() A:A 柏拉图 B:B 亚里士多德 C:C 朗吉弩斯 D:D 贺拉斯- 2 - 参考答案:C [单选题]汉语里"美”字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参考答案:B [单选题]崇尚自然美,反对人工雕琢的美的先秦诸子是() A:A 孔子 B:B 孟子 C:C 庄子 D:D 韩非子参考答案:C [单选题]集中体现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著作是()A:《共产党宣言》 B:《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资本论》 D:《经济学导言》参考答案:B [单选题]康德主要美学著作是()。
A:A 美学 B:B 判断力批判 C:C 纯粹理性批判 D:D 拉奥孔参考答案:B - 3 - [单选题]强调"美善结合”的是() A:A、儒家 B:B、道家C:c、墨家 D:D、法家参考答案:A [单选题]美学之父是() A:A 康德 B:B 鲍姆嘉通 C:C 黑格尔 D:D 维科参考答案:B 平时作业第2 批次 [单选题]柏格森的喜剧理论是() A:突然荣耀说 B:乖讹说 C:生命机械化说 D:对立因素倒置说参考答案:C [单选题]提出喜剧成因是”预期失望"的是() A:霍布斯 B:鲁迅 C:蔡元培 D:康德参考答案:D [单选题]相当于崇高这一范畴的中国概念是() A:韵味 - 4 - B:阴柔 C:雄浑 D:意境参考答案:C [单选题]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过失悲剧 C:性格悲剧 D:社会悲剧参考答案:C [单选题]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并列,作为一组审美范畴来详细研究的人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利奥塔参考答案:A [单选题]"美是使人幸福的东西",这是奥地利哲学家()的定义。
北语 20春《美学》作业_1234
20春《美学》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5道小题, 总分值60分)1.德国美学家()提出“性格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对悲剧进行解释。
A. 康德B. 黑格尔C. 克罗齐D. 胡塞尔答:B V:131;9666;2906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在1750年提出了“美学”这门研究“感性”的学科,并认为“美”就是()。
A. 完善的感性B. 诗性智慧C. 和谐D. 自然的合目的性答:A3.()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展开的最基本样式。
A. 时间样式B. 空间样式C. 语言样式D. 显现样式答:A4.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法国的萨特等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悲剧家的悲剧作品属于()。
A. 命运悲剧B. 性格悲剧C. 存在悲剧答:C5.笑是对严肃的解除,是()的胜利。
A. 感受力B. 理解力C. 亲和力D. 生命力答:D6.人类审美活动迄今所形成的美感经验形态包括优美、崇高、()、悲剧、丑、荒诞。
A. 和谐B. 滑稽C. 自然D. 喜剧答:D7.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其本性是()。
A. 求真的活动B. 求善的活动C. 人的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D.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答:C8.语言诞生的最初行为就是()。
A. 诗歌B. 命名C. 书法D. 篆刻答:B9.“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是指艺术品接受过程中的那一阶段A. 观B. 品C. 悟D. 想答:C10.诗性智慧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以己度物的隐喻,另一个是()A. 以己度物的暗示B. 形象的隐喻C. 想象D. 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答:D11.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美”,就是(),又被称做阴柔美、秀美或典雅美。
A. 崇高B. 喜悦C. 愉悦D. 优美12.一个在时间序列中呈现的东西,在空间中只能压缩为一个()才能呈现。
A. 思想B. 时间C. 体积D. 物13.“美是不依赖概念而作为一个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此话出自A. 康德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1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于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A. 席勒B. 歌德C. 费希特D. 鲍姆嘉登15.物的()不仅是形式的承载者,还是人的存在性境域得以呈现、显现的奠基。
全国自考《美学》简答题押题题库(附答案)
《美学》简答题押题题库(附答案)简述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答:审美境界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趣.它具体表达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和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乂是有限与无限的超越,从而到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审美经验有哪些特点?答: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它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审美经验中当然也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但它不是主要的,这些理性的、认识的因素不是与感性并列的,而是被感性整合着、渗透于感性经验中,不露痕迹.(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经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审美经验有其自己的结构和动态展开的过程.简述判断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因素.答: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关犍是要把握两个因素.(1)我们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个人的审美趣味无论具有多大的分歧,它总是要在审美对象当中进行选择,它所做出的评价也必须符合对象的审美价值.(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局部,必须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因此,好的审美趣味必须不会完全局限F对象的具体特征,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由此做出的选择和评价才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简述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答:⑴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是审美活动的特征之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就是bl的本身.(2)所谓他律性,是说审美活动并不是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它与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并受其影响,因此,审美活动具有他律性.所以说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简述席勒的游戏说理论的意义与缺乏.答:意义:(1)他试图从人的生命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提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肯定的.(2)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物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缺乏:把游戏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显然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主要表现在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确实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可以看成是同义词,这样,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简述悲剧的主要特征.答: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认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和对立状态.简述柏拉图的美育观.答:①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哲学家.②柏拉图认为必须从幼年起就对人施行严格的教育,而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美育.他认为用故事形成儿童的心灵,比用手形成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因此,必须用高尚的文艺作品陶冶青少年的心灵.③柏拉图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简述审美实践是一种人生实践.答:①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和开展需要,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开展和文明的进化.②审美实践以人生实践为源泉,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简述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答:①指艺术品中的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②是艺术品直接性的物质存在.③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简述意象的结构.答:①作为一种心理存在的审美表象系统.②“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意”借“象”而成形.③“象” 由想象创造出来,能表达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简述审美情趣的标准.答:(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你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审美情趣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响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2)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局部,必然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要提高我们的审美趣味,就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理想.简述悲剧的特征.答:(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认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简述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答:艺术品的鉴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品、悟.①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②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开展想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③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简述蔡元培的美育观.答:①蔡元培是率先把“美育” 一词引入中国的美学家,也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②他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③ 他十分推崇美育的价值,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 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他把没有看成是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简述自由是美学与实践存在论之间的中介.答:①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②自由也是从人的实践- --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③人生在世一旦到达自由状态,审美情景就会应运而生.简述巫术活动对审美原始发生的重要意义.答:①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②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③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简述梁启超的美育观.答:①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倡导美育的先驱之一,他的美育思想因他本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影响力而颇受时人重视.②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拿趣味当手段,是教育的• 种方法;拿趣味当目的,才是真正的教育.③他认为,美育是通过情感去感化别人的.他把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种力,强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他趣味教育观的补充.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答:(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2)艺术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简述独特的艺术意象与客观对象的原型的区别.答:①客观对■象的原型转变为知觉表象.②表象上渗透着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③表象与表象的关系依主体自身的规律发生转变.④表象本身作为主体的心理形式与原型完全不同.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一审美形态的研究贡献.答:1853年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出版,不仅是第一步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其主要贡献有:(1)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其与美一样同属美学理论的范围.(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3)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必须使之服从于美的一般法那么.(4)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简述决定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因素.答:审美经验之所以具有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①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亳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②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可防止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简述审美经验的超越性.答:①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②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③审美经验还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简述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①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审美经验中理性的活动规律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而不是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烦死判断力”.在反思判断中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必须直接从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去发现其普遍性,因而主体不需要也不可能把对象分解为抽象的概念,而必须保持其完整的感性形象. 这样,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中,理解因为必然表现为既超乎感性又始终不脱离感性,而是积淀在感性之中,与想象和情感水乳交融,无法分解.②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使审美对象的含义显得丰富多彩和不可穷尽.这与审美对■象自身的特性和理解活动自身的特点相关,审美对象中包含的理性因素是以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所以必须通过渗透着理性因素的直观活动来理解,这种直观活动更加具体,但也更加模糊和含蓄,能把握到的意义也显得不够确定.审美理解运用的是反思判断力,这就决定了在审美经验中主体自身要更深地参与进来,因此,审美主体所获得的是对于对象带有个体色彩的审美体验,理解也就带有多义性的特点.简述意象和和意境的关系.①二者的联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它要求的是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意境和意象是相通的,两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②二者的区别:首先,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那么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所谓“境生于象外”,就是说意象是“意”紧紧依托着“象”,虽包含着超越性,但只有当“意”突破了“象”的束缚,向哲理性、终极性升华时才逼近了“意境” .再次, 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那么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 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为什么说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答:①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审美的,以以意象世界作为核心的艺术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审美.同时,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②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因为艺术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艺术的种种非审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单独存在,只能表达在意象体系中,离开了意象,这种因素就不再是艺术的有机组成局部,艺术的多元功能正是这些非审美因素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间接实现的.艺术接受过程中,欣赏者如何实现意象的重建?答:①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艺术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重建的,因为艺术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为接受者感知,艺术作品本身也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只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③接受者意象的生成的契机来源于艺术品,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美育与德育的区别是什么?答:①德育是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而美育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境界;②美育是建立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而德育带有强制性;③美育是由内而外,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而德育是从外在形态,对人们进行道德规范,通过理智的约束,是一种制止的方法.简述审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答:①境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状态,人们在心灵上有不同样式的生存状态,在社会实践中生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②审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拟高层次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过审美,使主体的精神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重组和塑造,他将以新的姿态重新返回现实并改造现实.因此,审美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简述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答:审美价值具有一般的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在,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那么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肉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开展而开展.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FI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简述审美体验的起始终结都是感觉.答:审美经验从感觉开始,也以感觉告终,但是作为结果的审美感觉与前者对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另外,它们的区别还在于后者还使得主体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度,到达了一种体验的深度.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答: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艺术的存在论.(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艺术的本质表达于意象世界,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结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 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开放性.在现实中,自我封闭的艺术品是不存在的,就其本质而言,艺术品只有在向艺术家与接受者两头开放时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即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一艺术品一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意象是如何生成的?答: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D意象的孕育是这一过程的开端.它来自于主体对对象世界的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的激荡,同时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排除功利杂念,使口常自我暂时退隐,能在审美状态下以虚空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2)意象孕育成熟后,就进入意象的生产阶段.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使意象进一步完善并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首先,把酝酿中的意象明晰化,感觉整体化;其次,使意象获得外在形式符号;再次,使之获得物态化和物化的实在形式;最后,从艺术意象的孕育到艺术品的物态化和物化,需要通过种种技巧与操作来完成,这就属于生产范围.简述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答: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内涵的三种主要观点,即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而实际上美育与其有明显的区别:①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相关,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②其次,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J'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③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感教育那么是要到达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审美境界的特点是什么?答:①从心境上看,审美境界较大程度上超越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和有限性,到达相对自由的状态.②从接受效果上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到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其中,有限的是景和物,无限的是情、思、想象和韵味.简述劳动说的意义和缺憾.答:劳动说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比拟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普列汉诺夫, 他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并且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的一定开展水平相•致.劳动说在••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决定性作用.缺乏之处在于,它只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不能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也忽视了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所需要的一些中间环节.简述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答:(1)生产性,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其一是指真猛形态的历史生成,其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就结局而言,中西古代悲剧大相异趣,但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而言,那么中西又有相通之处.简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原理.答:他认为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但当这种图式无法同化外界事物时,认知机制就设法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答:中国古代美育思想:(1)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到达天人和谐.(2)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3)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意于道德教化,三美具擅.中国现代美育思想:(1)蔡元培率先引入“美育”一词, 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2)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3)王国维那么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答: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所谓非实体性,指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性实体,而且不是精神性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关照与体验之中;开放性,是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又决非仅仅表现为一种有限的单纯的物.任何物质,如果它们缺乏内涵,了无余韵,不能使人从中看到更多、更深、更远的东西,他们也就很难转化为真正有价值的审美对象.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答:(1)黑格尔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乂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2)崇高应当存在于艺术之中,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于他所说的“象征艺术” Z 中.他认为崇高是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只是内容的象征.(3)他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一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答:①审美经验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所形成的审美关系,是审美对象在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被构建并得到的感受和评价的动态过程.②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本身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因此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审美经验能帮助人们净化自身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对他们的人生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艺术品包括哪些层次结构?它们的功能和关系如何?答:艺术品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交卷、录像带等.它是艺术品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与传达.(2)形式符号层,指艺术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他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它有时独立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指示、负载艺术意象的功能.(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它潜在于形式符号层中,在鉴赏中生成审美对象,是艺术品审美价值的集中表达.(4)意境超验层,印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品的终极和归宿.它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根本无从谈起.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到意象世界层,再到意境超验层,艺术品一层层走向了纵深.艺术品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它们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各自的地位,离开了整体,每一单个层次都亳无意义.艺术敏感的含义及其特征是什么?答: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
北京语言大学22春“公共课”《美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3
北京语言大学22春“公共课”《美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手艺的核心是()。
A.技术B.技艺C.艺D.手参考答案:C2.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喜剧形式,或喜剧的达成,都是()对理性的超越。
A.创造力B.超我C.自我D.本能冲动参考答案:D3.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把滑稽和丑的概念联系起来的美学家是()。
A.康德B.黑格尔C.亚里士多德D.休谟参考答案:C4.中国古代的()是巫术思想的产物A.天人感应B.中庸之道C.齐一思想D.境界说参考答案:A5.显现形式的展开样式就是在介质的奠基基础上所形成的更高层次的展开。
这些基本的展开样式有()。
A.空间样式B.时间样式C.力的样式D.语言样式参考答案:ABCD6.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
A.鲍姆嘉登B.孟子C.维柯D.亚里士多德参考答案:A7.就审美活动而言,()才是其核心。
A.表达B.思考C.显现D.怀疑参考答案:C8.一个()的形成,意味着使一个事物凝固并突出出来。
A.时间B.空间C.片断D.思想参考答案:BB.技艺C.艺D.手参考答案:C10.美育不需要对别人进行说教,而是让人在生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A.升华B.陶冶C.训练D.改造参考答案:B11.可以说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诗句的美学观点是()A.距离说B.快乐说C.完满说D.移情说参考答案:D12.德国美学家卡西尔和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等主张,艺术是创造()。
A.生命的思想B.思想的生命C.形式的生命D.生命的符号形式参考答案:D13.()的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另一种美魅力或魔力。
A.理性参考答案:C14.正式提出“崇高”概念并系统探讨的是()。
A.爱迪生《论想象的快乐》B.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C.康德《判断力批判》D.朗吉弩斯《论崇高》参考答案:D15.()是审美活动和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是其唯一标志。
美学资料整理
b.柏拉图美在理念,美感是迷狂,艺术是模仿,是影子的影子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2.2.2中世纪美学的代表人物
古典性艺术: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静穆和悦
浪漫性艺术:精神内容超过物质形式情感的激动
什么是现代?
传统古希腊—近代思想主题是理性
现代后黑格尔——海德格尔思想主题是存在
后现代现代之后思想主题是语言
现代美学
2.4.1存在维度2.4.2心理维度2.4.3形式和符号维度
现代美学的基本特点
反诗学反美学反艺术哲学
2.4智慧
1、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关于人的基本规定的知识,不再是人与动物的区分,而是人与自身的区分。卢梭: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公民康德:人与自身相区分,才能成为理性的人
2、智慧的表达形式
纯粹语言,在历史上表现为神言、天言、圣言,而不是人言,区别于欲望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如中国的四书五经
西方的《荷马史诗》、《新约全书》等。
存在维度
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达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早期:世界——基于此在的理解阐释语言的意义,为诠释学美学奠定基础。中期:历史——美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晚期:语言——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孤零零地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耀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双鞋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颤栗。
2020超星艺术哲学美是如何诞生的 课后题
1.1 艺术的原初意义(上)已完成本次成绩:1001【单选题】主管“techne(艺术)”的女神是()。
•A、维纳斯•B、雅典娜•C、阿尔特弥斯•D、西弥斯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多选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或肯定或否定地获得真理的五个东西包括()。
•A、技艺•B、知识•C、聪明•D、智慧与理智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3【判断题】荷马把“雅典娜”翻译成“多样猜度者”。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雅典娜”的词根和猫头鹰有关,猫头鹰的特性可以表征艺术家勇往直前,同时具备回顾和反思的能力。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 艺术的原初意义(中)已完成本次成绩:1001【单选题】被西方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人是()。
•A、赫拉克莱提斯•B、奥斯勒•C、希波克拉底•D、伊本西纳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阿多诺认为“摹仿”意味着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A、依靠•B、孤立•C、对立•D、亲密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多选题】无论是physis还是techne,都是()。
•A、让不可见者成为可见的•B、让可见者变得不可见•C、使不在场者在场•D、使在场者不在场我的答案:AC得分:25.0分4【判断题】“摹仿”就是人对自然的一种临摹、复制和借鉴。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31【单选题】现代技术也是一种“解蔽”,但这种解蔽是一种对自然的()。
现代技术之本质是(),标示其对自然的总体()。
•A、促逼-摆置-集置•B、促逼-集置-摆置•C、摆置-促逼-集置•D、摆置-集置-促逼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单选题】柏拉图时期的idea最接近的含义是()。
•A、相•B、观念•C、个体特点•D、内在主体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单选题】在西方哲学里,包含着一个()优先的特征。
•A、触觉•B、听觉•C、视觉•D、味觉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判断题】人的各种感官是割裂开的。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美学原理》形考任务1-4试题和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美学原理》形考任务1-4试题和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名词解释(共4道试题, 共20分)1.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或者: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 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 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2.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 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 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 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 摹仿说摹仿说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摹仿说认为, 人类有一种摹仿的天性与本能, 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 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是, 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 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4. 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 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游戏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有过剩的精力, 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 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但是, 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 是错误的, 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 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二、判断正误, 并说明理由(共3道试题, 共15分)1.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错误。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几种类型。
2.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正确。
鲍姆嘉通于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 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分析对象
作 为美 之 可 能 的“ 性 " 学 感
以马 克 思《 4年 经 济 学哲 学手稿 》 分析 对 象 14 8 为
李 一鸣
( 南省委党校 《 东方 》 志社 , 南 海 口 51O) 海 新 杂 海 7 l O
摘 要 : 姆 嘉 通 首 次 明确 提 出要 建 立 一 门 系 统 研 究 “ 性 ” 鲍 感 的学 科 “ 性 学 ” 即美 学 , 且 将 美 学 大 厦 建 感 , 并 筑 在 “ 性 ” 一基 石 之 上 。马 克 思 在 《 8 4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不 厌 其 烦 地 提 到 “ 性 ” 词 。 通 过 感 这 14 中 感 一 分 析 其 中“ 性 世 界 ” “ 性 需要 ” “ 性 意 识 ” 核 心 概 念 的 意 义 , 可 挖 掘 出 “ 性 ” 包 含 的 美 学 意 感 、感 与 感 等 即 感 所 蕴: 一方 面 “ 性 世 界 ” 体 现 的美 学 对 象 世 界是 可 能 的 , 一 方 面从 作 为 审 美 主 体 的 人 人 手 , 讨 对 象 感 所 另 探 世 界 诉 诸 于 人 的“ 性 需 要 ” “ 性 意 识 ” 以实 现 “ 性 ” 解 放 与 超 越 。 感 与 感 , 感 的
候 , 实 的认识 就参 加进 来 了 , 有一 种更 精致 的 真 它
工 具”】 _5。如 果 说 因 为 基 于 唯 物 主 义 的现 实 基 J
念及 以 特
《 稿 》 中心 , 清 马 克 思 “ 性 “ 念 的 主 要 内 手 为 厘 感 概 涵 , 重点分 析 其所 蕴含 的美 学意 义 。 并
关 键 词 : 克 思 ;8 4年经 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性 ; 性 现 实 ; 性 活 动 马 14 感 感 感
美学原理.
1.美感: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
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
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
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
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
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
趣味无可争辩。
”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4.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美学概论(美感的本质)
2、深层的心理结构体现在:
(1)心理的与生理的;(2)具象的与抽象 的;(3)个性的与社会的;(4)功利性与愉 悦性。 十一、形式美的欣赏:
(一)什么是形式美:
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的因素的有规律 的组合。 举例:视觉形象图
举例:(1)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对 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
(2)荀子:“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 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 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不知其安。”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咏柳词”林黛玉:“漂泊一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举例:(1)中国戏曲的欣赏——虚拟的原则 用细碎的台步和飘舞的水袖表现织女 的凌空驾云;用连续的筋斗表现孙悟空来去自 如;喂鸡没有鸡,做鞋没有针线等。
(2)《红楼梦》中:宝钗扑蝶
3、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举例:(1)同是菊花,陶渊明:“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田园牧 歌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 ——苦闷、忧郁、多愁 (2)同是明月,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 问青天。”——飞进神话的浪漫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思乡情怀
(3)对比联想:由对某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 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艺术中,形象的反衬 就是对比联想的运用。
举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二)审美想象
1、想象的内涵: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指 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 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 形象。
2、想象的形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审美感知与审美主体的生理快感有一定 关系,但并不是纯感性的,而是渗透着理性 和思维的。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课后思考题
第一讲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什么区别?中国人观照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不相同。
由此形成了中西审美意识和艺术意识的重要区别。
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要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
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同是观照宇宙的美,中国人和西方人竟有那样的不同,根本原因是由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事物自身的美是自在之美,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和其他事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的本质特征,而这一系列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理式。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他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这种普遍因素的存在,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美的理式的四个特征。
第一,永恒性。
第二,绝对性。
第三,单一性(一类中只有一个)。
第四,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式。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什么特点?亚里士多德否定理式的孤立存在,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在事物本身中寻找美的根源。
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第二,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徘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然而在美学上,他多持唯物主义观点,从客观现实和事物自然属性上寻求美的方向。
5.分析“美是价值”的命题。
美作为价值,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外部形式;第二个层次是事物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这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由事物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对“感性”概念多有论及,而尤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最为集中,感性世界、感性意识、感性需要和感性活动等概念在该书中都有精妙和独到的分析。
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哲学史中的“感性“概念及其内涵后,回归到马克思著作本身,特别是以《手稿》为中心,厘清马克思“感性“概念的主要内涵,并重点分析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感性:美学大厦的奠基石“感性”作为一个与“感觉”密切相关的哲学术语,在西方认识论哲学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所谓感觉,是指基于人类生理机能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它们通过肉体感官的直接接触,提供了人的认识的大部分来源,但这些知识在未获得理性认可之前,仅仅是粗糙的、暗昧的、不精确的感性认识。
“感性”的字面含义即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综合性直观认识,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历代哲学家看来是十分清楚而且必然的。
如德谟克利特即认为,“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
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但是真实的认识和这完全不同”。
“当暗昧的认识在无限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1]51。
如果说因为基于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的缘故,德谟克利特所划分的这两种认识主要是精确程度上的差异,“暗昧的认识”有可能上升为对物质性的原子和虚空的“真实的认识”,那么在全善完美的理念世界笼罩下的柏拉图则将知识断然划分为意见和真理两个部分,二者分别是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
他说,在真理的认识中,“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不用任何感性事物帮忙,单凭理念本身,就可以达到理念”[1]93。
这里的理念世界的理性就是完全脱离了感性世界,超越了人的感觉认知行为。
关于“感性”概念本身虽然众说纷纭,但又有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如感性与理性的对峙,感性趋向理性的可能性以及感性世界的可亲近和丰富性等。
但这些都只是哲学史中的“感性”,远还没有进入本文所要讨论的美学视野。
众所周知,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系统确立起来,并且是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
他说:“希腊的哲学家和教会的神学者曾经慎重地区分感性事物与理性事物。
显而易见,他们并不把理性同感性事物等量齐观……理性事物应该凭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认识,而感性事物[应该凭低级认识能力去认识]则属于知觉的科学,或美学(Aesthetc)。
”[2]由此可见,鲍姆嘉通接受了关于感性和理性的传统划分,并由此提出,关于理性一直以来由逻辑学进行研究,而关于感性的认识却还没有专门学科来加以研究。
他提出要建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并命名为“感性学”(美学)。
我们显然没有必要在此重复鲍姆嘉通关于美学的性质、对象等等的讨论。
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原初的美学理论视野,帮助我们运用美学分析的眼光进入马克思的思想世界,聚焦于“感性”。
二、感性现实:美学的对象世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3]90,马克思在《手稿》中如是说。
在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外部的“自然界“,乃是自在自为的、具有规律性的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科学研究都是以这个外在世界为对象的,经过人为的经验活动,打上了人的烙印,才是所谓的对象性的世界,“人的世界”。
因此,科学从自然界出发是比较好理解的。
但是为什么马克思会认为“关于人的科学”也是以“自然界”为“直接对象”的呢?显然,在马克思看来,这里的“自然界”是有别于完全脱离于人类活动的“自在世界”的。
他明确地强调:“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从中产生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3]53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别出心裁地以“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界”来加以补充说明,依靠“感性”范畴来打通主体和客体二极,对冷冰冰的“自然界”作出全新的理解。
这一思想其实等于是把传统哲学的目光从天上拉回到地上,自然界不再是陌生的和外在的,而是与人自身密切相关。
同时,经此一变,研究工业实践活动(如后来其在《资本论》中所做的那样),就等于是在研究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问题。
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感性世界”,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3]88,这就要求在人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中,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投射到外在的自然界,因为完全脱离了人类活动的自然界以及非感性的抽象世界是不存在的;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实在性同样论证了自然界的实际的“可以通过感官直觉”的“感性”存在。
并且由于“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感觉到的、感性的存在,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3]92。
这就把自然界、个体存在以及社会关系建立在坚定的唯物主义“感性”本体论基础之上。
但这个“感性世界”何以成为美学的对象世界呢?把马克思意义上的“感性”与美学的相关性揭示出来,人们脑海中无疑会最先想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他的“新感性”说不仅成为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思潮的一种锐利武器,而且给美学也带来了新的维度——即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对人类“爱欲”的升华,塑造一种具有“新感性”的文明,以期达到对资本主义制度压抑与扭曲下“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的改造。
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尔库塞几乎所有理论乃是对马克思光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新感性”的提出也不例外——它正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感性”的充分理解和借用的基础之上。
同时,马尔库塞也是最先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介绍和评价的西方学者之一,认为它的发表“必将成为马克思研究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4],他自己也正是借助这一契机,促使自己的思想发生了进一步的深化,此后,他始终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站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前线。
但如同上文所指出的,本文的主要目的,乃是回归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身,下面遂对其“感性”的美学意蕴试作一分析。
而马尔库塞对于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吸收,我们在下文中还会适当论及。
首先,我们可以在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两个方面对“感性世界”加以分析,以此探讨美学因此而可能。
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3]53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知,“感性世界“具有丰富多样的客观存在,而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恰是构成美学的对象世界的物质基础——如果劳动体现为人对自然界的丰富性的拥有,体现出人的自由的本质,也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
但是在马克思所考察的当时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3]88。
在这里,“对象的形式”以“感性的”即“有用的”与“异己的”两种途径(或相反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一方面,私人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劳动者虽然生产了整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却外在于劳动者本身,所以是“异己的”,劳动成为人类自由的枷锁,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的双重异化关系。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劳动成为自由的选择,劳动者生产着整个世界的同时,也拥有着整个世界。
那么,“感性的”世界也因此而成为审美的可能对象,在这样的世界与社会关系中,感性的丰富性提供着美学的基石。
同样,在狭隘意义上的,如果劳动者的劳动是为了维持“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没有体现出劳动者对劳动的自由选择,同样也是非审美的存在。
只有消灭了这种由私有制所导致的“异化劳动”,审美的对象世界才是真正确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诗意的生存方式才最终实现。
在随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这个未来的社会进行了诗意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5]美学的对象世界正是在这种“感性”的意义上才成为可能。
三、感性活动: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在对“劳动异化”的四个环节进行具体阐述时,马克思提出了“人是类存在物”的概念。
他认为由于人具有自己的意识,并且能够“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由此证明人所具有的“类本质”。
人类据此也与动物区别开来,“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3]56-58。
人类的这种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活动,既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自然界,也是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只是按照自己的尺度来生产,而且自由地选择“对象化”的过程,一种体现自由精神与意志的过程。
而这些都是与人的“感性”分不开的,诚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3]89,而这个“感性”一旦获得解放,“与那种以它们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结合起来,将会指导‘人对自然的占有’,那时,自然就会失掉其‘纯粹的实用性’,它就不仅作为一种原材料——有机的或无机的物质,还作为有其自身存在价值的生命力量,作为主体-客体而表现出来”[6]125-126。
其美学意义也由可能随之变成现实。
马尔库塞也肯定美学的根基就在这种感性之中。
所有称得上是美的东西,它首先就要诉诸于人的感官,是感性的。
而这些具有快感的东西,正是尚未升华的冲动对象。
“感性意识”是什么?“感性需要”又作何理解?所谓感性意识实际上是指对物的感性意识,或通过感性意识到的存在物。
所谓感性需要指人自身的感性需要。
通过感性,把人与物、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的“感性活动”或说对象化,对主客对立的、片面性的形而上学进行超越。
在马克思看来,“对象性的本质在我身上的统治,我的本质活动的感性的爆发,是激情,从而激情在这里就成了我的本质的活动”[3]90。
而这个“感性的爆发”出来的“激情”的对象化过程,是具有两种指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