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镇保护中的原住民保护

合集下载

传统民居 保护 实施方案

传统民居 保护 实施方案

传统民居保护实施方案传统民居保护实施方案。

传统民居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传统民居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形势。

为了有效保护传统民居,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护传统民居的基础。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传统民居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统民居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标准,规范传统民居的修缮和改造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密的法律保护网。

其次,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管理是保护工作的关键。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传统民居保护管理机构,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传统民居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加强对传统民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民居保护主题的展览和讲座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增强公众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统民居的良好氛围。

最后,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科学修缮和合理利用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修缮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对传统民居修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修缮工作符合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

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民居的合理利用,使传统民居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保护传统民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有效保护传统民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共同努力,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谈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

谈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

谈我国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原住居民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关于原住居民保护的问题却缺乏研究,本文阐述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原住居民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原住居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关对策。

[ 关键词] 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保护从1982年至今,国务院已先后公布了5批共10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20多年来,随着对人们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意识不断深化,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但主要集中在保护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生态环境、城市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原住居民的保护研究目前却很少被关注。

一、原住居民保护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提出和评定,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这些城市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发展历程、城市文化的时空连续、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而原住居民的保护对于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原住居民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主体“原住居民”是指原来住在本地的人,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当一个民族(族裔)迁徙到某一新地方,最初为“外来者”,世代相传,也变成了“原住居民”,这是相对于再迟来的“外来者”而言。

因此在本文中,是指长时期甚至祖祖辈辈居住在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当地居民”。

他们生存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对当地的情况最为了解,感情深厚,只有当他们有了保护名城的意识和行动,名城保护才有效果。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离开了当地居民便没有了基础和底气,原住居民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主体。

2.原住居民是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在历史文化旅游名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原住居民形成了悠久的文化和习俗,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而原住居民就是这文化资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保持名城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载体,他们所体现的民俗特征和人文环境是名城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历史民居建筑保护方案最新

历史民居建筑保护方案最新

历史民居建筑保护方案最新历史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历史民居建筑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历史民居建筑保护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历史建筑保护需要加强立法。

应当制定专门的法律文件,明确历史民居建筑的法律地位和保护要求,规范保护工作的进行。

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历史民居建筑的保护范围、原则和方法,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其次,历史民居建筑保护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历史民居建筑保护工作的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和补贴,以保障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捐赠、合作等方式,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历史民居建筑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三,历史民居建筑保护需要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历史民居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对于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民居建筑,要进行登记、评估和分类,明确保护等级和范围,并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

同时,加强对历史民居建筑的监督和检查,对于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历史民居建筑保护需要提升技术水平。

加强对历史民居建筑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注重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历史民居建筑保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和材料,提高历史民居建筑的保护质量和效果。

最后,历史民居建筑保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历史民居建筑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通过展览、讲座、媒体等形式普及知识,提高大众的文化素养和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与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培养青少年和居民对历史民居建筑保护的兴趣和热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综上所述,历史民居建筑保护方案应当从立法、财政支持、管理机制、技术水平和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安排,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古镇环境资源保护问题研究

古镇环境资源保护问题研究

古镇环境资源保护问题研究摘要:古镇是中华古镇瑰宝之一。

本文介绍了古镇的相关情况,对当地地区古镇环境资源治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希望提出理念引导、产业发展、自然环境资源保护、特色风貌、社会发展转型等策略。

关键词:古镇;环境资源保护;策略我国已经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生态文明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扩展。

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拉动城镇化发展的传统模式,也开始转向城乡统筹、节约资源和建设生态低碳城市,这种转身变化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面临新的课题。

本选题通过对古镇环境资源保护问题研究,在目前中部地区快速城镇化浪潮中,如何使古镇保护、发展与其人居环境资源相协调,是保证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古城的来源与保护意义1.1 古镇环境资源保护的概念1.1.1环境资源保护的起源古镇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4000多年前古镇地属滇池沿岸芦苇为障、岸柳成荫、村舍错落俨然一片水乡景色。

破旧的砖瓦房,宁静的石板路,都曾是你我青葱岁月的满满回忆。

昔日,商贾云集,高塔辉映,有五山、六寺、七阁、八庙和众多人文景观,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环境资源保护建筑遗址。

唐宋时已是滇池东昆岸的一大集镇,元代与同时设县,明清已成为商业、手工业很发达的乡镇。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曾是一个誉满滇中的古渡口,是环境资源保护名城古镇之一。

一步一景,每处细节都是一张美醉了的明信片。

古镇人文景观极为丰富,重要的环境资源保护遗存都得以保留。

尤其是那些用螺蛳壳和着粘土舂夯而成的院墙,依然在风雨中兀立;百年的土屋民居尚存,实属难得。

1.1.2保护的内容及问题结合国内历史街区、古镇古村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考虑环境资源保护旅游业态规模和步行尺度,并积极融入城市、发展多元化产业,基于古镇环境资源保护的休闲、餐饮、住宿、办公、居住职能,立足本地及区域环境资源保护需求、同时满足旅游需要,规划建议将古镇区分为三区互动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与实践简介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列入法律规定至今已经十周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公布五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81个。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达72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体系日臻完善。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大批有特色的名镇名村得到了保护。

一、发展过程虽然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就已经提出要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不少省份陆续开展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命名工作,2000年在我国政府的积极申报下,安徽省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但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是近十年的事情。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第一次以法的形式确认了名镇、名村在我国遗产保护体系中的地位。

第14条,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

”从此,中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大幕拉开。

2003年10月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2个,其中名镇10个;2005年公布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8个,其中名镇34个;2007年公布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个,其中名镇41个;2008年公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4个,其中名镇58个;2010年公布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9个,其中名镇38个。

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50个,其中名镇181个。

已公布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25个。

同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开始研究制定。

2008年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2008年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201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国家级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了检查,各省市在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既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原住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中的影响探究

原住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中的影响探究

原住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中的影响探究摘要:原住民不仅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象,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原住民已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本文以洛阳市老城为例,通过对老城原住民和历史文化街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原住民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中关于原住民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原住民;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1、引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重要方面,处理好原住民的问题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字街是洛阳市老城的中心商业街,这里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活着大量的原住民,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其独特的地位,游客逐年增多,商业发展迅速,但生活基础设施老旧,面临着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原住民也要应对搬迁等压力。

本文对老城原住民在十字街的保护和发展中带来的影响进行探究,找出合适的策略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和谐共生。

2、原住民的解读认知2.1认知原住民“原住民,即土著、原居民或称老户,是指某一地方较早定居的族群,与外来的移民和流动人口相比,在传统产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例如,台湾高山族、云南丽江纳西族皆属当地原住民,原住民传承着别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城都有老户,在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老城中连续居住五代以上,遵循当地风俗习惯的老户堪称老城里的原住民。

”本文是以洛阳市老城的原住民为研究对象。

2.2原住民的现状目前在国内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关于原住民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而导致原住民搬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很多有着特色风俗文化的传统村落中,越来越多的原住民也去了大城市发展;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处于旅游资源地区的原住民也被迫搬迁等等,总结发现原住民的现状可以归为两类:(一)迁出,如: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或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迫于城市旅游业发展、城市更新、修补等被政府强制性迁出;原住民们对老城的生活服务设施不满意而迁出;因自身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核心地段,因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不适合作为居住区而迁出;在一些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区域,因旅游业的开发,原住民被迫迁出图腾守护地等。

历史街区保护案例

历史街区保护案例

历史街区保护案例:巴黎蒙马特区背景巴黎蒙马特区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市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区。

它以蒙马特山而闻名,这座山丘海拔约130米,是巴黎市最高的点之一。

蒙马特区自19世纪末以来就成为艺术家、作家和文化人的聚集地,孕育了许多重要的艺术运动和思潮。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蒙马特区面临着许多挑战。

城市扩张导致了旧建筑的拆除和新建筑的兴起,传统的社区结构逐渐瓦解。

此外,旅游业的兴起也给蒙马特区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过度商业化、游客涌入等。

为了保护蒙马特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决定采取措施进行历史街区保护,并寻求与居民、艺术家和企业界合作,共同推动保护工作的进行。

过程1. 历史街区的划定和保护规划为了明确蒙马特区的保护范围和目标,当地政府与专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调查。

他们根据历史价值、建筑风格、文化活动等因素,划定了蒙马特区的历史街区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 保护历史建筑: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政府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行修复和维护。

- 限制新建筑高度:为了保持蒙马特山的独特景观,政府规定在山脚下禁止修建高层建筑。

- 规范商业活动:通过引入限制性措施,限制商业活动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并鼓励发展与历史街区相符合的文化艺术产业。

2. 吸引艺术家和文化机构为了保持蒙马特区作为艺术家聚集地的地位,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艺术家和文化机构。

他们提供了艺术家工作室的低廉租金,并支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

此外,政府还与文化机构合作,共同策划并推广蒙马特区的文化旅游项目。

3. 社区参与和居民保护为了确保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决策过程,并保护他们的权益。

政府与居民组织建立了定期沟通的机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政府还采取措施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对房价的过度炒作,以保护原住民的住房权益。

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巴黎蒙马特区成功实施了历史街区保护计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谈太原历史民居的保护

谈太原历史民居的保护
中 图分 类 号 : T U 2 4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历 史民居不是古 代帝王将相 的宫 殿 , 而是普通百 姓 的栖 身之 保存完 好的仅 占两成 , 剩下 的八 成均 受到不 同程 度 的损 坏 , 亟 需 所; 是不 同历史 时期 平 民百姓 生活 的真实 写照 , 在 建筑 和装饰 上 修 补。近年来 由于城 市建设 速度的迅猛 发展 , 在 大拆大 建 中大 量
谈 太 原 历 史 民 居 的 保 护
石 爱 萍
( 太原市住宅开发修建公司 ,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9 )

要: 结合太原 历史 民居的特色及现状 , 对进行历 史民居保 护提 出了几 点建议 , 总结归纳 了历史 民居街 区改造 中需要 注意 的事
项, 以期打造体现城市 发展轨迹 的文化历史街区、 展 示太原历史文化 的底 蕴。 关键 词 : 历史 民居 , 街区改造 , 保 护
并 与地 处南 华 门历史 文 化街 区周 围建筑 风 貌相 协 调 。 目 性 的城市 民居 , 在历史 发展 的各 个时期 , 其 建筑 都有 特定 的文 化 特性 , 根据 我市直管公房 中历史 民居 和文 物房 的调查 统计 工作 , 现 内涵 , 我们 如果不加以保护 , 会 形成历史 的断裂 , 使 子孙 后代无 法 前 , 辖直管公房 中挂牌 的文物 、 历史 民居共有 4 2处 、 5 8 6间 、 建筑面 积 了解到过去 的历史文 化。 9 9 30. 6 m2 因建成年代久 远 , 房屋破损 程 度严重 , 其 中危 险房 屋 2 O世纪 8 O年代开始 , 我 市开 展 了大规模 的市 政道 路拓宽 改 2处 、 4 8 4间、 建 筑面积 8 2 1 8 m , 占所辖 文物房屋 和历 史 民居 造建设 和房地 产 开发 建 设 , 在 解决 了居 民出行 和 住房 问题 的同 有 3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2015征求意见稿)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2015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Code for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Conservation Planning(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5/05/25)××××-××-××发布××××-××-××实施×××××××××发布前言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建标第17号文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衔接国家相关条例与办法,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调查与评价;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5、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6、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交: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励吾科技楼718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管理办公室(邮编:510641,E-mail:arosklsbs@ ,ardwxiao@)。

本规范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目录1 总则 (5)2 术语 (7)3 调查与评价 (9)3.1一般规定 (9)3.2调查内容与要求 (10)3.3综合评价 (11)4划定保护范围与制定保护措施 (11)4.1一般规定 (11)4.2划定保护范围 (13)4.3制定保护措施 (14)5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功能提升 (15)5.1一般规定 (15)5.2传统建筑的分类保护 (15)5.3传统建筑的功能提升 (16)6 基础设施与防灾措施 (17)6.1一般规定 (17)6.2道路交通设施 (18)6.3综合管线与沟渠 (19)6.4防灾措施 (19)附录 (21)附录A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情况调查内容与方法 (21)附录B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信息调查内容与方法 (22)附录C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价值特色综合评价 (24)附录D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条件评价 (26)本规范(标准、规程)用词说明 (27)引用标准名录 (28)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5)2 Terms (7)3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9)3.1 General requirements (9)3.2Investigation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10)3.3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11)4 Conservation area and measures (11)4.1General requirements (11)4.2 Defining conservation area (12)4.3 Conservation measures (14)5 Traditional buildings conservation (15)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5)5.2 Classific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5)5.3 Function improvemen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16)6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17)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6.2 Traffic facilities (18)6.3 Integrated pipeline and ditch (19)6.4Disaster prevention (19)Appendix A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21)Appendix B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resource investigation (22)Appendix 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value (24)Appendix 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26)1 总则1.0.1为科学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有效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与地域文化,制定本规范。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势、问题及对策仇保兴【摘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经建立30年,取得了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国际接轨等十个方面的成绩,但也面临决策者对名城保护工作不重视等六个方面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名城保护工作的七个方面的建议。

%The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in China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30 years and th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realized in ten aspects, namely, perfection of the protec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work with the world trend; however, there are also 6 aspects of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indifference of the decision-makers to the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work and thus 7 suggestions concerning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re proposed.【期刊名称】《中国名城》【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6页(P4-9)【关键词】名城保护30年;成绩;问题与挑战;建议【作者】仇保兴【作者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形势、问题及对策,主要包括:一、名城保护制度设立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二、当前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名城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老民居保护方案

老民居保护方案

老民居保护方案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民居面临着拆迁和改造的压力。

但是,老民居是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老民居保护的必要性、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方案。

老民居保护的必要性老民居不仅是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此外,老民居保存了传统建筑的技艺和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源。

因此,老民居保护具有以下必要性:传承历史文化老民居是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

保护老民居,有助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让人们了解和认识城市的发展历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民居保存了传统建筑的技艺和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源。

保护老民居,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保护。

能够吸引游客老民居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老民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体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保护老民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对历史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保护老民居,可以体现我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

老民居保护现状老民居的保护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以下问题:拆迁、改造和破坏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许多老民居被拆除或改造,一些老民居也由于基础设施和人为破坏,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缺乏专业保护人才老民居的保护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还很缺乏,导致老民居的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老民居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目前缺乏相关的投入和支持,导致老民居的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老民居保护方案为了有效保护老民居,应该采取以下方案: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老民居的保护和管理。

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规范老民居的维护和修缮,避免过度拆除和改造。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赵勇;梅静【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年(卷),期】2010(000)004【摘要】@@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回顾和总结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街巷风貌和典型民居建筑的古村镇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浪潮中,无情地被拆旧建新,使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格局荡然无存.如何针对目前保护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对策,以抢救更多的乡村历史遗存,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总页数】8页(P26-33)【作者】赵勇;梅静【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多规划与历史名镇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多规划与历史名镇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相关文献】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中的建筑分类策略研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为例 [J], 张弓;霍晓卫;张杰2.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承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贯彻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座谈会"上的讲话 [J],3.贯彻与执行并重保护与抢救联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讨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贯彻与落实 [J], 苏日娜;周恒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阶段 [J], 谢广山5.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焕发新的活力——陕西省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 [J], 何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民居保护方案

老民居保护方案

老民居保护方案
背景
老民居是指我国传统居住建筑,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由于年久失修、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原因,许多老民居面临着严重的损
毁和拆除风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保护措施
1. 宣传教育
加强对老民居文化价值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和责任感。

可以通过展览、讲座、宣传册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老
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文化内涵等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老民居保护工作。

2. 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老民居保护的扶持力度,包括财
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方式。

同时,应加强对城市规划的指导,将老民居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合理规划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发展。

3. 技术保障
加强老民居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探索适合老民居的维修和保
护方法。

针对不同的老民居类型和损坏程度,制定相应的维修方案和
技术标准。

并建立老民居保护专业队伍,提高老民居保护的技术水平。

4.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老民居保护中来,组织志愿者和文化爱好者
参与老民居保护的科普宣传、文化活动和维修工作。

同时,可以采取
文化遗产认领制度,让社会力量对老民居进行认领维护,形成多方参
与的保护机制。

结语
老民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老民居,既是保
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加快城市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老民居保护中,共同守护我们
的文化根基。

老民居保护方案

老民居保护方案

老民居保护方案在我国,有许多老民居和老建筑,这些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同时,这些老民居和老建筑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之一。

因此,制定一项完善的老民居保护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老民居保护的重要性老民居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

同时,它还是我们民族精神、文化传承、历史延续的具体体现。

因此,对于老民居的保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保护老民居,不仅仅是保护一座建筑,更是保护一段历史和一种传统文化。

这对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民居保护面临的问题在老民居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老建筑和老民居由于长期的使用和自然作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损伤和老化现象。

同时,由于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老民居所处的环境也变得不再适宜。

而一些传统的修建技艺已经逐渐消失,无法继承和保留。

这些都对老民居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老民居保护方案针对老民居保护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保护方案。

具体方案如下:1. 宣传教育对老民居的保护宣传教育应该加强,让公众了解老民居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加强老民居保护的法制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老民居保护。

2. 建立专业保护机构建立专业保护机构,负责老民居保护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工作。

同时,培养和推广传统保护技艺,让传统技艺不断发扬光大。

3. 加强老民居的维修和保养加大对老民居的维修和保养力度,及时处理各种老化和损伤状况,确保老民居的安全和稳定性。

4. 科学规划和管理在老民居保护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原则,确保保护的全面性、继承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要合理规划老民居的环境,使之更加适宜居住。

5. 加强合作和协调老民居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群众等都应该积极参与,加强合作和协调。

结论老民居保护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多元功能——空间适应性方法探索——以青街畲族自治乡为例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多元功能——空间适应性方法探索——以青街畲族自治乡为例
s a e, e s u l pe f n t n I ii ns se whc c r o a e e e h ii , a u a c n r 。 n p c s t p mut l u c i a so y t m, ih i o p r t s Sh t n ct n t r I e e y a d i o v n y s t d t n l ut r r s ra i na d d v lp r io a l e p e e v t n e e o me t Or a i r s r a in a d rg n r t nwi hg l h c I a i c u o n . g nc p e e v t n e e ai l ihi to a o e o l g I
Mu il u cJns a eAd pa iyi so i l lg e ev t n QigSr e tncy l e F n l -p c a tbl Hi r a l ePrs rai : n t t h it t p o i n t c Vi t a o e E i
i l eE a l/ o gSh o a g Zh n a g Xu)i Vl g x mpeS n a h n , a gY n , a ( n
点 ; 使 村 落 新 的 生 活形 态 和 保 护 发 展 多元 功能 相 适 应 。
[ 关键 词] 历史文化名村;多元功 能;空间;青街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0— 0 2 0 [ 1 0 — 0 2 2 1) 5 0 3 — 5 中图分类号] U 8 .9 [ T9 22 文献标识码] B
环 境 、 空 间场 所 所 发 生 的事 件 形 成 如 部 分 尺 度 、形 式 与 历 史 文化 名村 识 标 志等 。

历史保护街区人群案例

历史保护街区人群案例

历史保护街区人群案例
历史保护街区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为了保护特定区域的
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保护街区通常是指具
有历史价值、文化意义或建筑特色的街区,通过特定的法律、政策
和规划来保护和保存其独特的历史遗产。

人群案例是指在历史保护街区中,居住、工作或访问的人群的
案例。

这些案例可以涉及到居民的生活、工作、文化活动等方面,
以及他们与历史保护街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一个著名的历史保护街区人群案例是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尔区。

蒙马特尔区是巴黎市中心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和艺术氛围而闻名。

这个区域吸引了许多艺术家、作家、音乐
家和文化人居住和工作,成为了巴黎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中心。

在蒙
马特尔区,人们可以看到历史建筑、艺术家工作室、小酒馆和艺术
画廊等,这些都是吸引人群前来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例子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保护街区。

佛罗伦萨是文
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城市,拥有众多历史建筑和艺术珍品。

在佛罗伦
萨的历史保护街区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与游客共同生活和工作的
场景,他们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共同传承和创造着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保护街区人群案例表明,历史保护街区不仅是建筑和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活生生的社区,承载着居民和访客的生活和记忆。

通过保护历史保护街区,我们不仅可以保护历史遗产,也可以维护和促进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文化的传承。

历史城镇保护中关于原住民保护的探讨

历史城镇保护中关于原住民保护的探讨

历史城镇保护中关于原住民保护的探讨摘要:原住民是历史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城镇中的原住民世代繁衍生息,逐步创造了诸如江南水乡古镇等现今的古镇。

近年来,随着游客入侵、生活环境恶化、外部力量的干涉,原住民开始外迁,如何在历史城镇保护中发挥原住民保护的作用,成为历史城镇保护必须正视的问题。

Abstract: Aborigin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own. Historic town of Aboriginal cohort multiplied, gradually created such as Jiangnan Water Town, the town.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tourist invasion, worse living environment, external intervention, beginning with the indigenous peoples living in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and towns,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aboriginal protection, become the problem that must face up to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ies and towns关键词:历史城镇;原住民保护;以人为本;Key Words: historic towns; aboriginal protection; people-oriented;一、加强原住民保护的意义建筑遗产保护,特别是历史城镇保护,保护好其中的原住民,才是保证原真性的关键。

原真性是判断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否真实,衡量有人居住的历史城镇的功能和用途的标准之一。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


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
实施修缮工程
针对存在不同程度损坏的传统 民居,实施了修缮工程,包括 加固、修复、防水等措施,恢
复了民居原有风貌。
建立档案记录
为了更好地保存历史信息,对传 统民居建立了档案记录,包括文 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便后 续研究和利用。
加强日常管理
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力度,防 止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对传统民居 的影响。
要点三
保护成果
经过保护性修缮和维护,南大街历史 街区的传统风貌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 保护。街区内的传统民居建筑得到了 有效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得到 了维护和传承。同时,特色商业的发 展也带动了街区的经济活力提升。
西羊市历史街区保护案例
保护价值
西羊市历史街区是西安市明城区最具 代表性的回民街区之一,拥有独特的 伊斯兰文化和建筑风格。街区内的传 统民居建筑是研究明代地方回族文化 、宗教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 程
2023-11-07
目录
•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概述 •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现状 •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历程回顾 •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保护案例分析
01
西安明城区传统民居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展览、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传统民居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鼓励居民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支 持,促进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加强企业合作
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 互利共赢。

历史城区:从保护居民到被保护

历史城区:从保护居民到被保护

2012 城市规划历史城区:从保护居民到被保护——城市文化基因的消亡主持人:张松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体系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文物古迹保护三个重要层次。

第一,关于对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认识。

历史城市的形成与演变进程具有强烈的“整体性”特征,历史城市的特征就是在长期的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其文化聚居模式密切关联、和谐统一的城市空间形态。

原有北京旧城的营建规划体现出强烈的整体空间秩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所体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现在看来依然弥足珍贵。

在历史城市的保护思想发展过程中,从文物古迹的保护到历史文化街区再到历史城市的保护,已经逐渐形成了对城市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观念。

北京旧城作为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的历史城区,其保护与发展,依然应该恪守“整体保护”的原则,要把旧城看作“有生命的整体”,把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将动态的整体性保护误读为原封不动的静态的“全面保护”是对整体保护(integrated conservation)内涵的曲解。

强调北京旧城保护中的“整体性”也是一种研究历史、认识现实、面向未来的动态的思想方法。

第二,关于对多年来历史城区所受到破坏的反思。

回顾几十年来许多历史城市所遭受的严重破坏,由于对于历史保护认识的局限与偏差,第一种叫做建设性破坏,对历史城市保护的认识远远不够,但是城市建设快速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建设带来了很多对历史环境的破坏,比如在建国的初期;第二种叫做开发性破坏,在发展就是硬道理,城市开发经济利益至上思想的导引下,大量的房地产开发过程对历史街区带来摧毁性的破坏;第三种类型我称之为规划性破坏,这种类型的破坏有些还出现在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历史城市保护的时候,比如近十年左右的一段时间,多种类型的“规划”并没有完全体现城市历史保护的先决性条件,规划有时也成为推倒重建式开发的保护伞,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居民整体外迁,打造“绅士化”时尚街区的护身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4
第3 6卷 第 2 2期 20 1 0年 8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CTURE
Vo _ 6 No. 2 I3 2 Au 2 0 g. 01
文章编号 :0 96 2 (0 0 2 .0 40 10 —8 5 2 1 )20 4 .2
现今 的水 乡古镇 , 同时他们现在仍 生活在古镇 之 中。小桥 、 流水 、 到传统 的穿斗式木 结构 房屋 的修缮 场景 。房子新 修缮 的部分 是 颜 因此 新修建 的部分具 有极 强的可识别性 。 人家构成 了充满传 统意蕴 的水 乡生 活空 间 , 方文 化特色 , 至 全新 的树 干 , 色鲜亮 , 地 甚
师原本 的意 图大为不 同了L 。 39 J9
曾经 在中学语 文课 本中读过鲁迅先 生的一篇 文章《 戏》 当 社 ,
原住 民是 城市历史 的原 始记忆者 , 原住 民有着世 世代 代 口口 时对文 中所描述热 闹场 景充满 憧憬 , 对其 中的戏 台、 中看戏 的 水
相传 的历史记忆和生活场景 记忆 ( 图 1 , 是唯一 能够将 历史 船 、 见 )也 熙熙攘攘 的人群都很感兴趣 。不久 前在水 乡古镇 同里看 到了
性 ’1。 l [
人是 有感 情和有记 忆 的生 物 , 俗语 中所说 的“ 窝银窝 不如 金
自己的狗 窝” 讲的就是人 对长期 生 活的生存 环境 所有 的深厚 感 ,
情 。如曾经在 上海 闹得 沸沸扬 扬 的杨浦 区许 昌路 2 7弄 纺三 小 2
区的居 民联合 反对 开发动迁的事件 , 民对 自身 生存环境 的热 爱 居 使得他们 自发 的组 织起 来 , 有 钱有 势 的开 发商 坚决 的 说 出了 对
是一种独特 的邻里关 系。
但 同时翻新部分 的建 筑结 构形式 与建 筑材 料和旁 边 的老房子 并
没 有 多大 的 差 别 , 就 是 说 新 和 旧 的 风 格 是 一 致 和 统 一 的 。 由 也
12 原住 民保 护有利 于保 护人 类 的 口述和 无形遗 产 .
笔者不禁想到现今较为流行 的古建 筑修缮原 则和我们 的老 祖 瓦尔特 ・ 本雅明 ( l r e a i) Wae Bn mn 曾经说 过 :人类 生活 的丰 此 , t j “ 宗 留下来 的传 统建 筑修 缮文化是多么 的神似 。 富性依赖于我们记忆过 去的能力 。城市是 人们记忆 的存储地 , 是 . . 风俗 等 , 而 过去 的留存处 , 它的功用 中还 包括 储存着 各种 文化 象征 , 这些 记 1 3 3 因为原住 民保 留有传 统 的非物 质文化 遗产 , 这些是展示建 筑遗产本身的重要渠道 忆体现在建筑物上 , 而这些建筑物就此 具备 的含 意便可能 与建筑
事件 和场景 与建筑 遗产 本身建 立起 较 为全 面的联 系 的人 群 。保 这一 真实场景( 图 2 , 见 )虽然现在戏 台上 的表演商业氛 围过重 , 但 留这些 口述历史者 , 使他 们 与历史 的建成 环境 紧 密结合 , 互依 这些 表演 至少让人们认识到 了这一场景 的历史存在 , 相 也将 戏台及
只有在保 护好 建筑遗产 的同时保护好其 中的原住 民, 才是对
他们的努力最终还使 这一住 宅小 区列 入 了“ 海市第 4批 优 上 建筑遗产保护愿真性的恪守。原住 民是历史建成环境不可缺少 不 ,
_ J 的一部分 。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来 说 , 乡古镇 最概括 的意向即 秀历史建 筑名单 ”4。 水 . . 为“ 小桥 流水人 家”2。这 之 中的小桥 、 _ j 流水 、 人家 是一个 和谐 的 1 3 2 原住 民中的传统技术工 匠拥有传 统的修缮 技术 而且不可分割 的整体 。古镇 的居 民世代繁 衍生息 , 逐步 的创 造了 笔者 曾经到过湖南湘西 的凤凰古城 , 在凤凰县城 的古 城区看
关键词 : 原住 民, 历史城镇保护 , 以人为本
中 图 分 类 号 : J 8 . TI 4 1 9
文献标识码 : A 意识 较 强
1 原 住 民保护 的意 义所在 1 1 原住 民保 护符 合 建筑遗 产保 护原 真性 的原 则 .
“ 原真性可 以被理解为那些用来判定 文化遗 产意义 的信 息是 否真实” 对有 人居 住 的历 史城 镇 , 要考 虑 功能 与用 途 的真 实 “ 还
房子里面等等。而他们 的祖辈当时 的生活场景是 怎样 的, 现在 的 场景和当时有些什么差别也会常常提及到 。
2 1 因老城 区旅 游开发 的 需要 , . 原住 民被政府 强制迁 出
当今 的中国政 府处于极其强势 的状 态 , 在前 领导人邓小平发 展就是硬道理 的指导思想下 , 各级政府对 于古镇保护 抱着较为功
历 史 城 镇 保 护 中 的 原 住 民 保 护



要: 探讨 了原 住民保 护的意义所在 , 同时对现状原住 民外迁 的原 因—— 外部 力量介入 、 生活环境 恶化 以及 游客 的入
侵等进行 了梳理 , 并提 出了有 限疏散老城 、 改善环境、 限制游客 、 保障原住 民就业等对策。
存是非常重要 的。以笔者 对上海 的杨 浦 区复兴 岛附 近地块 的里 其周 边的建筑遗产进行 了比较好 的展 示。同时 , 古镇原有 的商业 弄调查 为例 , 尽管里弄住 区的居 民对 内部 的基 础设施 和居 住条件 街道包括 河街 和内街 中的各种 传统 文化 活动也 是对传 统街 区建 的恶 劣表示 了强烈的不满 , 当被 问及 住 区内部 的历史事 件和历 成 环 境 的 最 好 诠 释 。 但 史人物 时 , 民们便兴 奋起来 , 居 滔滔不 绝 的讲起 了他 们这里 的历 2 原 住 民迁 出古城 镇 的原 因探讨 史人 物—— 四人帮之一的王洪文 当初是 怎样搬到 这里 , 在哪栋 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