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布龙村风貌改造可研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7篇
![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a902c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6.png)
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7篇建设美丽乡村演讲稿1各位领导、同志们:首先感谢领导提供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__年10月以来,白泉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推进以“生态白泉〃养生休闲”为主题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下面我就白泉乡__村“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旅游开展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二、主要做法乡党委政府坚持统一建设方向,统编建设规划,统排建设项目,统筹建设要素,统抓建设管理,从基础抓起、整体推进,着力塑造规划科学、村容整洁、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形象。
(一)、围绕一个规划,全面落实“五好标准”在试点建设中,白泉乡紧紧围绕“生态白泉〃养生休闲”定位,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制定“美丽乡村”建设两年计划和五年规划,坚持好住、好吃、好看、好玩、好购“五好建设标准”,统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和生态环保四大要素,依托本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突出“山”的特色和灵魂,坚持以“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为中心,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抓手,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规模经营带动要素聚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将__村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度假观光、避暑养生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村落。
(二)突出两大重点,全面整治农村环境1、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全面覆盖一是明确责任。
与居民签定门前“三包”责任书,落实环境卫生长期维护责任。
该村乡财政出资添设活动密闭垃圾桶80个。
采取“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全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该村达96%。
二是保障有力。
乡财政从有限的财力中每年切出2万3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其中5000元用于__村。
乡政府投入20余万元新购置1台垃圾清运车,1台洒水车,提高卫生清扫保洁质量。
三是强化管理。
一方面:采取低保户轮流出义工定期对三不管地带进行清扫保洁,邀请离退休村干部及优秀共产党员充当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员,定期巡查督促,加强保洁及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建立季度巡查评比制度,提升居民环境卫生意识。
创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创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539ef8f240c844769eaeebc.png)
创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行性报告第一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新尼孙上村创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1.2 项目建设内容:(1)村内环卫设施方面:购置环卫设备。
包括:垃圾箱40个;果皮箱30个;人力三轮垃圾车30个。
(2)村容美化亮化方面:亮化、绿化新尼孙上村,新建步行街观光路灯100盏,扩建风景树栽种1000株及绿化街道两旁。
(3)村内公共活动场所方面:配套建设民俗旅游文化广场及商业街的健身器材1套及配套相关的休闲石凳。
民俗旅游文化广场旁建设6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同时铺设花砖。
(4)其他公共设施方面:建设新尼孙上村生活污水排水管网、小区供排水及供热建设。
新建水冲式厕所80户。
1.1.3 项目固定资产投资:800.0 万元。
其中:申请县级配套资金35 万元;申请乡级配套资金5 万元;申请村级自筹资金27 万元;申请援疆资金148 万元;申请乡镇环境整治资金10 万元;申请供排水项目资金50 万元;申请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5万元;申请美丽乡村试点经费500.0 万元1.1.4 项目承办单位: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1.1.5 项目建设地点: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新尼孙上村1.1.6 项目建设负责人:江波拉提(昭苏县洪纳海乡乡长)1.1.7 项目建设期:10个月(即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1.2 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新尼孙上村基本概况(一)自然环境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新尼孙上村位于乡政府0.5 公里处,地处东经81° 45’ 00〃、北纬44° 35’ 00〃之间,东与农四师75团接壤,西与胡松图哈尔逊蒙古民族乡毗邻,南与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依山相隔,北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
境内森林、矿产、水力、旅游、农业、畜牧业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现有水利设施主要为夏塔河、西水东调二分干渠及75 团干渠水利工程。
夏特河总长47.5 公里,河床宽220 米,积水面积92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8.9 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96 亿立方米,占全县总径流量的17.10%。
赴XX调研学习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赴XX调研学习乡村振兴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501483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e.png)
赴XX调研学习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安排,X月XX日至XX日,区政协副主席全泰源组织镇村组部分委员赴XX XX市、XX市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建设情况。
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听取经验、现场交流等形式,走访了XX 区屿头乡沙滩村、宁溪镇乌岩头村,绿沃川农业有限公司,蓝美生态庄园,中德活力农耕农场;XX市农村创业生活服务赶街网络服务公司,“XX山耕”,莲都区大木山茶园种植基地、古堰画乡、云上平田和陈家铺民宿等XX余个地点,现将学习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XX区和XX市基本情况XX市XX区,位于XX黄金海岸线中部,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全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余万人,辖X个街道、X个镇、X个乡。
XX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舞台,聚力打通“两山”「X」转化通道,坚定沿着“八八战略”「X」路子,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积极探索提炼的乡村振兴“工作十法”「X」被新华社《智库瞭望》《国家财经周刊》和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中央核心媒体专题报道。
XX市,地处XX西南部,形成“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全市总人口XXX余万人,X.XX万平方公里,辖X个区X个县,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XX最大的山区,被誉“XX绿谷”“中国生态第一市”。
XX市始终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模范生。
习总书记在XX主政期间,曾先后X次到XX调研,鲜明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XX 来说尤为如此”。
二、看到、听到了什么?20XX年,时任XX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XX省亲自部署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X」工程、“两山”项目和“八八战略”,十五年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启示。
近年来,XX省XX市XX 区和XX市两个地区,紧紧围绕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立足生态优势,通过“系统推进”“生态宜居”“农村电商”“小镇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呼和浩特脑包村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2页精选文档
![呼和浩特脑包村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2页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824375ebcd126fff6050b22.png)
目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编制原则及依据第三节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第四节研究过程及研究范围第五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二章市场分析第三章建设条件和建设地址选择第一节建设条件第二节建设地址的选择第四章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第五章建设方案第一节平面布置方案第二节建筑方案第三节建筑设计第四节结构设计第五节设备方案第六章节能、环保与消防劳动安全-第七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第八章项目实施计划与项目管理第一节项目实施计划第二节项目的管理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第一节投资估算第二节资金筹措第十章财务评价第一节基础数据的选取第二节财务评价第十一章社会评价第十二章结论和建议付图;1、地形规划图2、总体规划图付表:1、总投资估算汇总表2、资金使用计划及资金筹措表3、无形及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4、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5、总成本费用估算表6、固定资产贷款偿还表7、主营业务收入估算表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总论概述一、呼和浩特市概述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部边疆的战略要冲和边陲重镇。
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国家沿边开放带与黄河经济开发带的交汇点,是我国与蒙古、俄罗斯以及东欧各国贸易往来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坐落于土默川平原上。
南临黄河,北靠阴山,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05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辖市内4 区和6 个旗县区。
总人口267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58 万人。
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等36 个民族聚居的地区。
具有400 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十分悠久。
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化首府为目标,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四大工程十八个重点项目,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健康发展,社会局面保持稳定。
《2024年国内外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研究》范文
![《2024年国内外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81941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6.png)
《国内外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棕地问题日益凸显。
棕地,通常指因工业生产、污染等废弃的空地,不仅存在环境问题,也影响城市整体景观。
如何进行棕地的景观更新,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现状(一)国内现状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老工业区逐渐被废弃,形成了大量的棕地。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棕地治理与景观更新,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棕地生态修复和城市更新。
例如,上海、广州等城市在棕地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进绿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使棕地成为城市新的增长点。
(二)国外现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棕地治理和景观更新起步较早。
这些国家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棕地的生态修复和再开发。
同时,他们还注重引入新的产业和功能,使棕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例如,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棕地项目,通过综合整治和再开发,成功实现了从废弃工业区到现代化商业区的转变。
三、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问题与挑战(一)国内问题与挑战虽然我国在棕地治理和景观更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如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
此外,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问题与挑战在发达国家,虽然棕地治理和景观更新的经验较为丰富,但仍面临新的挑战。
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确保再开发的可持续性等。
此外,如何确保公众参与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也是国外棕地治理和景观更新面临的挑战。
四、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策略与方法(一)国内策略与方法针对国内棕地治理和景观更新的问题与挑战,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提高技术手段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同时,注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公众参与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确保棕地治理和景观更新的顺利进行。
《2024年内蒙古武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武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c1dc5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2.png)
《内蒙古武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国家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视,武川县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农村区域,其人居环境治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武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该地区乃至全国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二、武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武川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农村地区广袤,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民环保意识有所提高。
然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仍需完善。
2. 垃圾处理问题: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程度低。
3. 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部分村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等现象。
4. 治理机制不健全: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治理效率有待提高。
四、问题成因分析1. 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2. 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支撑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
3. 宣传教育不足: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村民环保意识淡薄。
4. 治理机制不成熟: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五、解决策略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农村地区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
2. 推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推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3.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4. 建立多元共治机制:政府应引导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成合力。
5. 实施政策扶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企业和村民给予政策扶持和奖励。
6.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文化遗产村落改造工程可研报告
![文化遗产村落改造工程可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fb7330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1.png)
文化遗产村落改造工程可研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和评估文化遗产村落改造工程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已有的文化遗产村落改造案例进行研究和对比,我们将探讨改造工程的必要性、影响因素以及预期效益。
2. 背景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然而,许多文化遗产村落却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面临着人口流失、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困境等问题。
因此,通过对文化遗产村落进行改造工程,可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
3. 改造工程的必要性3.1 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村落改造工程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建筑、工艺品和传统俗等。
通过修复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确保它们得到有效地保存,并向后代传承。
3.2 旅游开发与经济增长通过改造工程,文化遗产村落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提供就业机会,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3.3 社区发展与社会稳定文化遗产村落改造工程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这将增加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社区发展。
4. 影响因素4.1 资金和资源文化遗产村落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这涉及到政府资金的安排、项目的筹备工作以及合作伙伴的支持等方面。
4.2 管理和运营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对于工程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包括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营。
4.3 社会影响和环境保护改造工程可能对当地社区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考虑社会影响评估和环境保护措施,确保改造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公益性。
5. 预期效益5.1 经济效益通过文化遗产村落改造工程,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旅游业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并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5.2 社会效益改造工程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024年农房改造风貌方案范文(三篇)
![2024年农房改造风貌方案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40775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f.png)
2024年农房改造风貌方案范文____年农房改造风貌方案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农村房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宜居的需求。
为了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制定了农房改造风貌方案,旨在将农村房屋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农村的整体风貌,并加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造内容1. 基础设施改善首先,我们计划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
优化农村道路网络,改善路面硬化情况,便利农民的出行;加强供水系统建设,提高供水质量,确保农民的安全饮水;完善供电系统,保障农村居民的用电需求。
2. 房屋外立面改造为了提高农村房屋的外观美观度和耐久度,我们将对农村房屋的外立面进行改造。
首先,选用高耐久性的外墙材料,如瓷砖、岩板等,提高房屋的保温性和防水性能;其次,在外墙上设置装饰性的窗户和门,增加房屋的通风和采光性能;最后,通过喷涂等手段进行适当的色彩装饰,增加房屋的美观度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3. 室内空间改造为了提供更为舒适和实用的居住环境,我们将对农村房屋的室内空间进行改造。
首先,对房屋内部进行空间优化,改善房间布局,增加利用率;其次,增加室内采光设施,使室内更明亮;最后,提供适宜的墙体和地面装饰材料,使室内具有更为舒适的感觉。
4. 环保改造在农村房屋改造中,我们将注重环保方面的考虑。
在材料选取方面,优先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如竹木、生态砖等;在能源利用方面,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供暖和照明;在废水和废弃物处理方面,规定农村房屋必须进行合规处理,确保环境的卫生和健康。
三、保障措施为了顺利实施农房改造风貌方案,我们将采取以下保障措施:1. 财政支持:通过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政府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农房改造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2. 技术指导:建立农房改造技术指导中心,为农民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和指导,确保改造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024年国内外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研究》范文
![《2024年国内外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3b9381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5.png)
《国内外城市棕地的景观更新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棕地问题日益凸显。
棕地,指因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而废弃的土地,其环境问题、安全问题及景观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背景及现状(一)国内城市棕地景观更新背景及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棕地。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开始对棕地景观更新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在棕地景观更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对污染土壤的修复、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景观设计的创新等。
然而,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更新速度较慢、政策支持不足等。
(二)国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背景及现状国外在棕地景观更新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许多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推动棕地景观更新。
同时,国外学者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欧洲国家在棕地更新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美国则更加注重棕地更新的经济效益与社区参与。
三、国内外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的研究方法与策略(一)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棕地景观更新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
实地调查可以了解棕地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案例分析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数据统计则可以量化分析棕地更新的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研究策略1. 生态优先策略:在棕地景观更新中,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通过修复污染土壤、恢复植被等措施,提高棕地的生态价值。
2. 社区参与策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棕地景观更新的决策、设计、施工等环节,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3. 政策引导策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棕地景观更新。
例如,提供资金扶持、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为棕地更新提供有力的保障。
4. 创新设计策略:在棕地景观更新中,应注重创新设计,将现代科技、文化元素等融入设计中,提高棕地的景观价值。
延续里下河水乡地貌特征的新乡村聚落—以盐城穆沟村新型社区为例
![延续里下河水乡地貌特征的新乡村聚落—以盐城穆沟村新型社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a27d0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1.png)
316城市 环境 设计 学术 143 | 06 | 2023摘要:本文基于2018年江苏省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以江苏盐城穆沟新村设计实践为例,探索里下河地区水乡新聚落文脉、地脉传承的设计方法,展开对水乡地貌和聚落形态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的探讨,打破乡村新民居常见的机械化的行列式布局。
研究从地景、聚落、风貌三个尺度逐步展开,从“水-田-村”相生的湖荡地貌特征、水网组团状的聚落肌理、水乡民居的风貌特征三个角度对穆沟老村的地貌和风貌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于新村的建设。
新村的设计实践是谨慎介入自然的改造,通过最少的改变,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地貌,实现对水文地理环境的尊重、村庄地域性特征的表达、村民归属感的传递、当地生活习惯的延续,为水乡地区广大农村新乡村聚落的建设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that Jiangsu Province launched in 2020. It uses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Mugou Village, Ya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new village inheriting the culture and leylines of the Lixiahe Area, and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 waterside villag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settlement form, abandoning the mechanical layout of the general rural resettlement. The research proceeds with three scales: the landscape, settlement texture, and village features. It then analyzes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village features from the lakesid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water-field-village," the settlements cluster in the water network in the Lixiahe Area, and the village features along the water's edge that are used in the new village's constructio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takes careful steps to modify nature while minimizing change and maximiz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alizing respect for the original hydr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long the lake texture, expressing the villag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ransmitting the villager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ntinuing local living customs, which has made a significant effort at the design practice of a vast rural new residence in the waterside village area.关键词:穆沟新居;水乡聚落;新型农村社区;设计实践Keywords: Mugou new residence, waterside village, new rural community, design practice 方茗周凌*胡任元李晓云FANG MingZHOU Ling*HU RenyuanLI Xiaoyun 文章编号: 1672-9080(2023)10-0316-05DOI : 10.19974/ 21-1508/T U.2023.10.0316 中图分类号:TU 241.4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 2023-02-06修回日期: 2023-08-03The New Rural Settlement that Contin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ide Villag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Lixiahe Area—A Case Study of Yancheng Mugou New Rural Community延续里下河水乡地貌特征的新乡村聚落―以盐城穆沟村新型社区为例1 里下河湖荡水乡——“水-田-村”相生的聚落形态里下河平原为江苏省沿海江滩湖洼平原内的一片凹陷洼地,其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至通扬运河,东抵串场河,西侧以里运河为界[1],涉及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五座城市。
XX村回族风情一条街建设项目建议书
![XX村回族风情一条街建设项目建议书](https://img.taocdn.com/s3/m/8149d599dd3383c4bb4cd267.png)
三一文库()/各类材料/企划方案〔XX村回族风情一条街建设项目建议书〕*县镇村回族风情一条街建设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X村回族风情一条街建设项目责任单位:X镇人民政府责任人:X(副镇长)电话:X承担单位:X村承担单位负责人:X(村委会主任)电话:X编制时间:二○○六年X村回族风情一条街建设项目建议书一、总论X村地处X县城中心地段,交通发达,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全村现有居民78户、人口287人,回族占总人口的80%。
该村行政区域内有城关清真寺、映月桥、观音阁、七层楼、大悲寺5大人文旅游景点,经该村向西可骑马到达牟尼沟风景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XX年实施的新村建设和20XX 年松州古城进行大规模改造以后,该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目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该村没有形成特色产业、没有村级集体企业,以致农民群众收入渠道狭窄,增收十分困难,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942元,大大低于全县人均纯收入2111元的水平;农户居住的房屋大多数年久失修,并且十分拥挤,环境卫生也非常差。
为加快农村建设步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该村两委会决定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结合居民大多数为回族的实际情况,整合区域内现有的旅游资,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开发旅游的核心项目之一,就是建设“回族风情一条街”。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回族风情一条街”对于推动进安镇X村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可以进一步改善该村的基础设施状况。
经过详细规划的“回族风情一条街”南北纵贯全村,是该村的主要街道,辐射了全村70%的农户;这条街建成后,将为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大方便,将加速该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是将为该村发展旅游业,群众从事旅游服务业创造良好条件。
这条街建成后,将增加经营门面60间,为该村群众从事涉旅经营创造了条件;将有力推动进安镇“松州古城民风民俗旅游线路”的形成,逐步使X村成为松州古城旅游的新亮点。
风貌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风貌改造施工组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6977718de80d4d8d15a4fe7.png)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万州区柱山乡云安村美丽家园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单位:重庆亚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人员:审核人员:审批人员:编制时间:2018年4月23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及概况一、编制依据二、工程概况第二章工程特点及施工重点、难点一、本工程特点二、施工重点、难点第三章施工部署一、工程目标二、管理组织机构三、施工部署四、施工准备工作五、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第四章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一、原有建筑饰面拆除、建筑垃圾清理二、脚手架工程三、屋顶改造四、瓷砖墙五、油漆墙面六、人行道改造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一、质量目标二、质量保证体系三、组织保证措施四、质量管理制度五、技术保证措施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和保证制度一、安全生产目标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三、安全生产教育四、安全技术措施和保证制度五、工程安全措施六、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七、成品保护措施八、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技术措施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附表二: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第一章编制依据及概况一、编制依据(一)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项目万州区柱山乡云安村美丽家园工程施工合同、效果图和建筑施工图纸;(二)主要图集、标准、规程、规范: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 J84-2001)3、施工合同和设计图纸二、工程概况(一)工程简介:一、本工程特点:1、本工程为人行道铺装和建筑立面风貌改造工程,由原建筑的基础上更改修补,在使用功能上没有多少的改变。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结合两者不同特点组织有针对性的施工。
2、本工程是城市风貌有整体提升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节约资金,粗粮细做,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二、施工重点、难点:1、本工程为城市风貌提升工程,将在部分旧墙体上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原有结构的保护。
2、本工程城市风貌提升的质量要求较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以强有力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装饰工程质量。
美丽乡村表态发言[范文][修改版]
![美丽乡村表态发言[范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75620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7.png)
第一篇:美丽乡村表态发言[范文]美丽乡村表态发言提纲一、健全机构。
成立了xx新区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即综合执法局牵头,一名副局长分管)、村组干部重点抓的管理网络(全乡保洁员144名,保洁公司10人)。
二、加大宣传。
召开了全体机关干部、村两委及部分村民代表参加的推进大会,传达贯彻区委、政府建设“美丽乡村”会议精神,部署“美丽乡村”年度工作计划,借助各村广播、宣传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发动乡村两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
三、强化措施。
1、抓基础。
一是配齐配足相关公共设施,如垃圾池、垃圾房、垃圾运输车、垃圾中转站等。
今年新建垃圾池55个,共达165个,配备垃圾桶14400个,计划新建一个垃圾压缩站;二是加强保洁队伍建设。
从责任分工、经费保障到制度完善入手,强化保洁人员责任心,创新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目前正在拿方案走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外包。
2、大投入。
一是上级财政专项配套,区每村5万拨付各村;二是积极争取环保、交通、林业、美丽乡村等涉农项目资金;三是民间名人捐资;四是采取以奖代补,为充分调动各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季度检查,全乡拿13万元作为奖励,办一个高标准示范点奖补10万元。
3、重示范。
一是制定规划,新区制定了美丽乡村三年规划,特别是示范村湾的规划请专人设计;二是打造片区,2015年依托大湖社区和龙潭社区两个项目建设的契机,将粑铺经大湖龙潭至崔汤村沿线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区;三是办示范点。
计划投资100万元对区领导姜书记挂点的大湖村螺蛳湾,赵主任挂点的崔汤村张刘湾,王区长挂点的粑铺村余家湾,杨主席挂点的龙潭村吕家湾进行高标准打造,同时对“美丽乡村”示范村黄岭村全面提档升级,作为全市的亮点展现,为其他村树立标杆,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xx新区“美丽乡村”工作的迅猛实施。
第二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表态发言**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表态发言一、目前现状和存在问题今年以来,**村按照《市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5〕78号)和《加快推进2016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16〕54号)文件精神,加大力度推进**村整体乡村环境大整治。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纳录新村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纳录新村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443da3fcc175527072208f3.png)
纳录新村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文本第一章总论 (3)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 (9)第三章项目建设需求分析 (14)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项目建设内容 (15)第五章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 (16)第六章总平面图布置方案 (19)第七章项目建设技术与工程方案 (22)第八章环境保护、卫生和劳动安全 (30)第九章建筑节能工程及措施 (35)第十章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 (37)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进度 (39)第十二章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39)第十三章效益分析 (42)第十四章招投标方案 (45)第十五章项目管理方案 (48)第十六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 (51)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52)附件图件第一章总论1.1、项目背景1、项目名称: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纳录新村安置区配套基础建设项目2、项目建设地点: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纳录新村3、项目承办单位:4、承办单位概况:兴义市信恒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兴义市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心、兴义市博大基本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属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2005年8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兴义市博大基本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9月成立正科级事业单位—兴义市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心,内设人秘股、财务股、投融资管理股、工程建设管理。
2009年4月由市直属机关工委批复成立中共兴义市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中心支部。
2012年4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兴义市信恒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公司直属兴义市人民政府,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代表市政府所辖国有资本实行授权经营的国有资本运营机构;主要经营范围:经政府授权管理市级基本建设资金、监督管理国有资产运作、从事新老城区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及水利、交通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非金融性投资;工程管理服务;管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国内广告设计、制作、发布。
5、法定代表人:何正翔6、项目性质:新建7、建设用地: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纳录新村安置区共占地164864.08㎡。
《2024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9fa9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7.png)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城中村”改造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为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与基本情况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其“城中村”是指城市内部仍保留着农村建制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与周边城市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二)存在问题1. 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狭窄、排水不畅、供电供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
2. 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3. 居民生活水平低:居民生活环境差,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4. 城市管理困难:由于“城中村”的特殊性质,城市管理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
三、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一)推动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改造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二)提升城市形象“城中村”改造有助于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
(三)改善居民生活“城中村”改造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的路径与措施(一)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改造方案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科学的改造方案,明确改造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道路、排水、供电、供水等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土地利用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整理和重新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政策支持,引导居民参与改造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改造,如提供安置房、就业扶持等措施。
五、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的挑战与对策(一)资金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
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实施计划(7篇)
![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实施计划(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e9586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6.png)
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实施计划(7篇)乡村绿化美化工作实施计划篇1“美丽家园”行动重点解决农村生活集聚区环境卫生脏乱差、村容村貌品质不高等问题,全面提升村庄生活品质。
主要措施:一是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二是加强村庄风貌管控,三是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四是提高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五是推动厕所革命,六是持续推进道路设施综合整治工作。
示范项目建设:选取田心社区鹿苑路作为“美丽家园”示范点,结合__镇的地域特色和市民需求,聘请有资质的园林设计公司制作针对鹿苑路实际的建设方案,参照方案的规划设计,以接近效果图为标准,__年底前完成道路升级、绿化美化、建筑立面整改、广告整治和完善公共设施五大类建设内容。
“美丽田园”行动着重解田园生产区域土地荒芜、杂草丛生、面源污染、乱搭乱建等问题。
主要措施:一是推进田园环境整洁化。
二是推进农业用房有序化。
三是开展美丽田园建设。
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示范项目建设:以__、林村为示范社区,充分挖掘农业产业、田园风光等资源,大力发展稻香农田、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美丽花园、清洁鱼塘、多彩林场,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
打造一批景色优美、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美丽新田园,促进农田变美景,田园变景区。
“美丽河湖”行动重点解决农村江河水系污染、水道不畅、岸线不下美等问题,努力打造岭南美丽水乡。
主要措施:一是扎实开展河长制工作,二是开展“五清”专项行动,三是推进“清四乱”行动,四是开展河湖综合整治工作。
示范项目建设:一是全面深度推进利是陂水综合整治,力争__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综合整治目标。
在此基础上,再投资6000多万元,围绕利是陂水建设大型人工湿地公园;然后结合城市经营理念,统筹周边约1600亩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二是开展__水库周边环境保护及提升工程,结合__社区开展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加强__水库周边环境保护工作,彻底清除库边污染,提升防洪能力,并融合到__整体示范工程中。
经典案例-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典案例-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f03b8014693daef5ff73d9e.png)
东川红土地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篇项目背景一、红土地镇基本情况红土地镇是一个新组建的镇。
2005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原法者乡、原新田乡,合并设立红土地镇,因境内拥有世界著名的红土地而得名,位于东川区西南部,距东川主城区75公里,西沿轿子雪山山麓走向与禄劝县转龙镇、乌蒙乡、雪山乡接壤,南与寻甸县凤仪乡、联合乡、金源乡相接。
全镇国土面积322。
93平方公里,境内山多谷深,多为河流峡谷地带,全昆明市最高海拔4344。
1米的雪岭也雄踞于红土地镇内,全镇最低海拔1450米,相对高差2894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
全镇现辖15个村民委员会,122个村民小组,134个自然村,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22249人,分布有彝、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39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4。
2元;全镇财政收入完成61.85万元。
红土地镇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并存,境内轿子雪山与红土地互为链接,交相辉映。
东川红土地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
近几年来,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外摄影家捕捉最美的镜头的发烧级摄影胜地。
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火红的土壤上,一年四季洋麦花、荞子花、洋芋花、油菜花和萝卜花交替开放,色彩斑斓炫目,鲜艳浓烈的色块一直铺到天边。
奇丽的色彩,映衬着高原上特有的蓝天白云,不断的风云变幻,演绎出无穷无尽的巨幅长轴画卷,令无数游客流连其中,乐不知返.红土地在网上的知名度日益提高,迄今全国各地的各类网站已发布了近万条有关红土地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让人无数次震撼的红土地”、“无法想象、让人惊叹的奇景"、“色彩的国度”、“红绿交织成的美丽画面"、“东川红土地气势迫人”、“大地原来可以如此绚丽”、“激情燃烧的高原”、“奇异的红土地、大地色彩的律动"、“疑是彩霞落九天”、“那里有世间最美的土地,还有世间最好的乡人,如果不去那就白活了"等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无不证明东川红土地拥有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生态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可行研究性报告
![生态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可行研究性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821d933ccbff121dd36839b.png)
生态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可行研究性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目录第一章总论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概况 (9)1.3 问题与建议 (12)第二章项目建设意义与必要性 (13)2.1项目建设的背景 (13)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第三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确定 (21)3.1 需求分析 (21)3.2 建设规模的确定 (22)3.3建筑规模及内容一览表 (23)第四章项目场址及建设条件 (25)4.1项目场址 (25)4.2 场址现状 (25)4.3 建设条件 (25)第五章工程规划方案 (28)5.1 建筑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28)5.2 总平面布置 (28)第六章工程技术方案 (30)6.1 建筑工程 (30)6. 国家与地方的其他现行规范和规定。
(30)6.2 结构工程 (32)6.3 给排水工程 (34)6.4 电气工程 (38)6.5 智能化系统 (40)6.6空调系统 (42)第七章节能篇 (43)7.1 设计依据 (43)7.2建筑节能措施 (44)7.3 给排水节能措施 (45)7.4 电气节能措施 (46)第八章环境保护 (47)8.1 环境保护 (47)8.2 项目建设和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 (47)8.3其他环境保护措施 (50)第九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52)9.1概述 (52)9.2建设管理 (52)9.3 人力资源配备人员培训 (53)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 (54)10.1 建设工期 (54)10.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54)第十一章项目招投标 (56)11.1招标范围 (56)11.2招标组织形式 (56)11.3招标方式 (56)第十二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8)12.1投资估算 (58)12.2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 (60)第十三章财务评价 (61)13.1 项目概况 (61)13.2 建设期及资金使用计划 (61)13.3 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 (61)12.4 财务分析 (62)12.5 偿债能力分析 (64)12.6 财务评价结论 (64)第十四章综合效益分析 (65)14.1经济效益 (65)14.2 社会效益分析 (65)14.3 生态效益分析 (66)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某某生态扶贫移民搬迁项目1.1.2承办单位:某某资产经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1.3 编制依据(1)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修订)》(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2008年)(2)规范、规程及标准①设计标准、规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005年)《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②环境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 12523-200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30325-200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2002③《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文(3)有关规划、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2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2174号;《关于改革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5】34号;《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桂发【2015】12号);《xx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xx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三五”规划》;《某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xx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电网公司 - 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桂电计〔2016〕11号);公安厅 - 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生态移民有关工作的通知(桂公通〔2016〕41号);广电局 -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印发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新广发〔2016〕24号);《x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xx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5】90号);桂政办发〔2016〕26号x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2016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厅 - xx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桂国土资发〔2016〕7号);环保厅 - 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桂环发〔2016〕1号);交通厅 - xx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意见(桂交规划发〔2016〕4号);林业厅 - 关于印发自治区林业厅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林计发〔2016〕8号);民政厅 - 自治区民政厅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桂民函〔2016〕48号);农业厅 - 自治区农业厅关于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意见(桂农业发〔2016〕8号);人社厅 - xx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关于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桂人社办发〔2016〕13号);审计厅 - xx壮族自治区审计厅关于报送全区审计机关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的函(桂审农函〔2015〕296号);水利厅 - 关于印发支持和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桂水规计〔2016〕5号);卫计委 - 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意见(桂卫财务发〔2016〕20号);住建厅 - 关于印发《xx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支持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施意见(2015-2020)》的通知(桂建村镇〔2016〕4号);(4)相关的各项规范、规定和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
什布龙村风貌改造可研报告
![什布龙村风貌改造可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6d001afad6195f312ba6a7.png)
红原县查尔玛乡什布龙村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村容村貌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红原县查尔玛乡人民政府编制时间:二〇一一年三月红原县查尔玛乡什布龙村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村容村貌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一、基本情况什布龙村位于红原县查尔玛乡东部,东与红原县江茸乡江宫玛村接壤,南与马尔康县沙尔宗乡交界,西与本村什布龙村相邻,北和阿坝县查理乡接壤。
平均海拔3456米,属牧业村,全村现有草场总面积405780亩,各类牲畜总存栏29683混合头。
全村共有185户,964人。
全村人均年收入2940元。
二、编制依据及范围按照中央及省、州关于“牧民定居”工程的安排部署要求。
我乡在2010年启动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全乡新建牧民定居住房72户,其中:什布龙村22户;全乡完成定居房提升改造139户,其中:什布龙村18户。
为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该村的旅游形象,为牧民群众创造增加收入的条件,对定居点的村容村貌统一规划,并建设实施。
三、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查尔玛乡什布龙村牧民定居点,包括入户大门、庭院改造和村容村貌改造。
四、结论与建议为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该村形象,为牧民群众创造增加收入的条件,对全村的村容村貌统一规划,并建设实施。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一、项目背景查尔玛乡什布龙村牧民定居点位于通往查龙林区及马尔康县道路旁,为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该村形象,为牧民群众创造增加收入的条件,需要对全村的村容村貌统一规划,并建设实施。
二、建设的必要性什布龙定居点的选址是为了改善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为促进牧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因此需要对该村的风貌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以提升该村的整体形象,同时为了村容的整洁,美化定居点内的环境,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牧区新村,切实改善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发展该村的旅游产业。
第三章建设条件一、建设地选择该项目位于查尔玛乡什布龙村牧民定居点内。
二、地理区位查尔玛乡什布龙牧民定居点位于红原县东南部,距县城96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原县查尔玛乡什布龙村
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村容村貌整治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编制单位:红原县查尔玛乡人民政府
编制时间:二〇一一年三月
红原县查尔玛乡什布龙村
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村容村貌整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基本情况
什布龙村位于红原县查尔玛乡东部,东与红原县江茸乡江宫玛村接壤,南与马尔康县沙尔宗乡交界,西与本村什布龙村相邻,北和阿坝县查理乡接壤。
平均海拔3456米,属牧业村,全村现有草场总面积405780亩,各类牲畜总存栏29683混合头。
全村共有185户,964人。
全村人均年收入2940元。
二、编制依据及范围
按照中央及省、州关于“牧民定居”工程的安排部署要求。
我乡在2010年启动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全乡新建牧民定居住房72户,其中:什布龙村22户;全乡完成定居房提升改造139户,其中:什布龙村18户。
为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该村的旅游形象,为牧民群众创造增加收入的条件,对定居点的村容村貌统一规划,并建设实施。
三、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查尔玛乡什布龙村牧民定居点,包括入户大门、庭院改造和村容村貌改造。
四、结论与建议
为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该村形象,为牧民群众创造增加收入的条件,对全村的村容村貌统一规划,并建设实施。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查尔玛乡什布龙村牧民定居点位于通往查龙林区及马尔康县道路旁,为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该村形象,为牧民群众创造增加收入的条件,需要对全村的村容村貌统一规划,并建设实施。
二、建设的必要性
什布龙定居点的选址是为了改善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为促进牧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因此需要对该村的风貌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以提升该村的整体形象,同时为了村容的整洁,美化定居点内的环境,打造独具魅力的特色牧区新村,切实改善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发展该村的旅游产业。
第三章建设条件
一、建设地选择
该项目位于查尔玛乡什布龙村牧民定居点内。
二、地理区位
查尔玛乡什布龙牧民定居点位于红原县东南部,距县城96公里。
三、社会经济条件
查尔玛乡什布龙村是纯牧业村,均为藏族群众,在定居以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经济收入单一。
四、基础设施条件
(一)交通
该定居点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96公里,只有一条通乡油路与209省道相连,较为偏远,交通十分不便。
(二)供电
全乡定居点范围内,供电设施完备,定居户都实现了电线安装全覆盖。
(三)供水
2010年实施了水网工程,每户均实现24小时供水。
(四)排水
排水设施不全,排水主要是自然渗漏。
(五)通讯
全乡定居点范围内,移动、电信信号全面覆盖。
第四章工程建设内容和规模
一、工程建设内容
牧民定居点风貌改造。
包括生态围栏(修剪),庭院入口门
及门柱,外墙粉刷,入户道路,新建水沟及路面清理,定居点绿化,路灯安装等。
二、工程建设规模
该项目位于查尔玛乡什布龙牧民定居点。
(一)老村主体道路两侧环境整治及绿化
什布龙村进村主道约1200米,因两侧显得非常零乱,老村环境整体较差,为此对老村主体道路两侧环境整治和绿化,以形成完善的绿地生态环境系统,达到绿化、美化的作用。
主要工程量:
1、拆出主道沿线烂棚2处、违章建筑1处。
2、清出主道沿线垃圾、乱石、淤泥100立方米。
3、回填黑土100立方米,并放坡造形。
4、植树30株,种草3000平方米进行全面绿化。
(二)老村主体道路两侧民居风貌改造
对老村主体道路可视范围内已建设的住房进行风貌改造,彰显民族建筑风格。
屋脊上增设藏式装饰物;房屋吊檐上绘制或者安装嘎拖图案或预制件;门窗套安装和绘制藏式门窗棂和线条,外墙的正面和后面、山墙较空的地方,绘制藏式墙体图案;墙裙以帐篷上的花纹和线条进行装饰,在重要节点适当贴文化石。
工程量:835平方米。
(三)村主道两侧围栏改造
采取两种方式实施,共292米。
其中:水泥柱+杉原条+柳条型生物围栏200米;
木条栅型围栏92米。
(四)停车场
1.建设规模:306平方米
2.主要工序:
(1)场内清淤200立方米,碎石回填200立方米;
(2)铺设水泥稳定层40立方米;
(3)地面硬化。
(五)景石
在绿化地段主要节点放置景石。
工程量4块,共5吨。
第五章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依据及说明
根据中央及省、州“牧民定居工程”的相关安排和部署,结合我乡“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定居点风貌改造的建设投资。
二、总投资
经测算:2011年度查尔玛乡什布龙村工程总投资176000.00元。
其中:老村主道两侧环境整治及绿化4.4万元,风貌改选3.6万元,道路3万元;围栏改造3.6万元,景石3万元。
三、资金筹措
财政拨款,村民投工投劳。
第六章环境保护
一、环境现状
植被:建设地为高原草甸地形,植被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完好。
水质:除沼泽水外,绝大部份水质良好。
物理性质,水温一般在4-12℃。
浅层地下水一般无色、无味、透明、无肉眼可见的水生物及令人厌恶物质。
矿化度偏低,一般小于0.1克/升,河谷地带的矿化度略偏高。
阳值一般6.8-7.9.水质类型多属软淡水与微硬水。
极个别硬水,一般小于4.2 度,最大不超过
8.4-16.8 度。
二、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该项目对自然环境和水质无污染。
三、环境保护措施
禁止在非指定区域内取土取石。
工程完工后,恢复取土取石区域内的植被。
道路两侧进行绿化。
四、水土保持措施
工程完工后,恢复取土取石区域内的植被。
道路两侧进行绿化。
第七章项目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
查尔玛乡什布龙村风貌改造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朱大刚,副组长:蒋加兵、徐川、陈晓强,成员:三郎恒周、纳玛扎西、甲依、松冷、潘波。
二、项目管理
(一)项目工程进度、质量由陈晓强负责。
(二)项目资金由向财务人员管理支付,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监督。
第八章建设进度及招标初步方案
一、项目进度安排
2011年9月4日进场施工,2011年9月30日工程竣工。
9月5日—9月10日施工队入场,修剪生态围栏
9月10日—9月15日庭院入口门、雨棚。
9月15日—9月25日墙面抹灰,门窗、封檐板油漆,外墙、屋脊乳胶漆,围墙上色,预埋钢管,入户混泥土路,人行道砖铺设。
9月25日—9月28日路面清理,庭院绿化。
9月29日—9月30日施工队清场,竣工验收。
二、竞价初步方案
选择三家以上施工单位竞价谈判。
第九章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风貌改造提升完成后,能全面提升该村的旅游形象,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年后牧民年人均收入增长500元。
二、社会效益
风貌改造提升完成后改善了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将有效促进我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树立感恩报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