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小儿发热是儿童常见的急症,由于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较差,且汗腺也未发育完全。
所以较成人而言更容易发热,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脱水、心率增快等,严重者可发生惊厥。
临床上治疗小儿发热通常以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广泛应用,小儿发热的中西医特色疗法作用显著,大大缩短了患儿治疗的周期,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一、中医特色疗法1、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因简单方便易行,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不受设备和医疗条件限制等,在临床应用广泛。
在小儿发烧时,家长可以帮孩子做清天河水、退六腑及清肺经。
清天河水操作时选用清水做介质,方法如下:从小儿手掌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中点,为一次,1岁以下清100次左右,1-3岁清300-500次,3岁以上可以清800-1000次,建议操作3-5分钟,休息5分钟再操作,视发热情况一天可操作1-3回,此穴位具有清热凉血,利尿除烦的作用,这个穴位比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适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发热;退六腑操作时,以食、中二指指腹,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推至掌根,为一次,次数同上,退六腑性寒凉,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等实热均有效;清肺经操作时使用推法,清肺由指根推至指尖;反之补肺,每次推100-500次,适用于外感发热以及肺胃实热引起的发热。
2、中药贴敷疗法:中药贴敷疗法是将所需要的药材磨成粉状,然后调制成糊状,敷贴在穴位上,可以起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发热的患儿可以选择麻黄,桂枝、葛根、薄荷,冰片适量,贴敷大椎、膻中、涌泉、曲池等穴位。
3、沐浴法:利用中药的药液洗浴人体外表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因为小儿的肌肤比较柔嫩,皮肤的温度也会高于成人,且皮肤角质层没有成年人发达,这就导致皮肤的渗透作用较强,所以药浴可以加速药物的透皮吸收,加速患儿的体温降低。
首先将发热洗药包主要含青蒿、柴胡、连翘等中药,放入开水中(约1500ml)闷泡5-10分钟,然后加入冷水稀释至患儿皮肤可接受的温度,一定要注意避免烫伤患儿,药浴时间在15-20分钟为宜,用药液洗浴或擦浴,不但可以达到物理降温的意义,同时药物经皮吸收具有良好的退热的作用。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法。
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治疗儿童身体上出现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所采用的独特疗法。
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儿童体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提升机体自愈能力的效果。
相比于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具有疗效明显、无副作用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一些儿童慢性疾病的治疗,如小儿哮喘、遗尿症等。
同时,在儿科病症的预防上,针灸也被广泛应用。
二、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儿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激发机体自愈能力,对儿童疾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中草药具有疗效稳定、温和安全等优点,并且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儿童。
在中医儿科中,常用的中草药包括枸杞子、白术、黄芪、柴胡等,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解毒等功效。
三、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通过对儿童身体的按揉、摩擦、推拿等手法,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以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康复。
推拿疗法适用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化不良、运动障碍等疾病。
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儿童的体质,增强抵抗力。
四、食疗疗法食疗疗法是中医儿科中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疾病特点,中医医师制定相应的食谱,通过合理的食物组合和烹饪方法,调节儿童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在治疗小儿腮腺炎时,中医医师会建议患儿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清热解毒的食材,如苦瓜、西瓜等,以帮助儿童清除体内湿热。
五、养生保健中医儿科强调疾病的防治兼顾,提倡养生保健的理念。
通过调整儿童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膳食、增强体育锻炼等方法,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预防常见儿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儿科还特别重视季节保健,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起居习惯,从而提升儿童的自我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儿科在治疗儿童常见疾病上拥有独特的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

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中医儿科:中医对儿科疾病的独特疗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疾病常常是家长们最为担忧的问题。
而中医在儿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法,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认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器官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但又具有很强的生长发育潜力。
因此,在治疗儿科疾病时,中医会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采取温和、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药疗法是中医儿科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但与成人用药不同,儿科用药讲究剂量精准、药性平和。
比如,对于小儿感冒,可能会使用一些疏风解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这些中药经过合理的配伍和剂量调整,既能有效缓解症状,又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而且,中药不仅可以煎服,还可以制成口感较好的糖浆、颗粒等剂型,方便孩子服用。
除了口服中药,中医还有外治法。
小儿推拿就是备受家长们欢迎的一种。
通过按摩孩子身体上的特定穴位和经络,能够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比如,对于小儿积食,推拿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
对于小儿咳嗽,推拿相应的穴位可以宣肺止咳。
而且,小儿推拿操作简单,家长经过学习也可以在家中为孩子进行日常保健。
针灸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但因为孩子对针刺可能会有恐惧心理,所以多采用较为温和的艾灸。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小儿遗尿、寒性腹痛等病症,艾灸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中医儿科中,饮食调理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根据孩子的体质和病情,给予合适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体质偏热的孩子,可多吃一些清热降火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对于体质虚寒的孩子,则适宜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同时,中医还会强调饮食的规律和均衡,避免孩子挑食、偏食。
在治疗儿科常见疾病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
比如,小儿哮喘,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

儿科中医优势病种儿科中医是以中医理论与方法治疗儿童疾病的专科。
相比于西医儿科,儿科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治疗一些西医难以解决或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儿科中医的优势病种,具体分析如下:1.小儿咳喘小儿咳喘是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西医常用止咳、祛痰、扩张支气管等药物来治疗咳喘,但往往只能缓解病情,无法根治。
而儿科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从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综合分析患儿的病情,并根据患儿的体质差异,采用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来治疗,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2.小儿湿疹小儿湿疹是指皮肤潮湿、出现红斑、糜烂、瘙痒等症状的疾病。
西医常通过外用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来治疗,但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
而儿科中医强调通过调整患儿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来治疗湿疹。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中医穴位按摩等,通过调节患儿的体质,温里力强,使湿邪得到驱除,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
3.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加、呈水样、稀烂、呈较黄色等症状。
西医常用止泻药和补充水分电解质等方法治疗,但往往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
而儿科中医强调从病因、病机、辨证等方面综合分析,采用中药调理、脐疗、针刺等方法来治疗。
中医认为腹泻大都与脾胃功能不正常有关,通过中药调理能够达到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患儿的体质,从而根治疾病。
4.小儿夜啼小儿夜啼是指婴幼儿在夜间睡眠时频繁啼哭、难以安抚的症状。
西医常通过确定原因,如饥饿、疼痛等来进行治疗,但往往无明显效果。
儿科中医认为夜啼是由于脾肾虚弱、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通过中药调养脾肾、调理气血,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患儿的体质,达到安抚患儿的效果。
总结来说,儿科中医对于一些西医难治或无法根治的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
不同于西医的病因学,儿科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因、病机,针对患儿的体质特点、病情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
儿科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体质,改善患儿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辅助治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辅助治疗
中医辅助治疗常用于儿科常见病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例和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儿童感冒
症状特点
- 发热,
- 流鼻涕,
- 咳嗽,
- 喉咙痛。
中医辅助治疗方案
- 中药汤剂:根据病情,可选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药物。
- 穴位按摩:可按摩迎香穴、风池穴等穴位,促进病程缩短。
小儿肺炎
症状特点
- 发热,
- 咳嗽,
- 呼吸急促,
- 胸闷。
中医辅助治疗方案
- 中药汤剂:可以使用黄连解毒片、葛根黄连汤等药物,帮助
清热解毒。
- 刮痧疗法:对背部进行刮痧,促进气血循环,加速病情康复。
儿童腹泻
症状特点
- 大便次数增多,
- 呈水样或稀糊状,
- 伴有腹痛。
中医辅助治疗方案
- 中成药:可以使用山梨酒炒薏苡仁、六神丸等药物,有助于止泻、健脾。
- 饮食调理:适当避免生冷食物,增加稀粥等易消化的食物。
儿童哮喘
症状特点
- 呼吸困难,
- 喘息声,
- 咳嗽。
中医辅助治疗方案
- 中药汤剂: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汤、葱白豉汤等药物,有助于平喘化痰。
- 穴位按摩:可按摩太渊穴、百虚穴等穴位,缓解症状。
以上是一些常见病的中医辅助治疗方案,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
据患儿年龄、病情和中医师的建议来确定。
务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确保与专业中医师进行咨询。
中医儿科中医在儿科领域的特色疗法与调理

中医儿科中医在儿科领域的特色疗法与调理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领域中有着独特的特色疗法与调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中医在儿科领域的特色疗法与调理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在儿科领域的应用。
一、中医儿科特色疗法1.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儿童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发热、咳嗽等,中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特色疗法包括中药汤剂、颗粒剂和贴敷等。
中药汤剂是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配制而成,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改善疾病症状,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颗粒剂则更加方便使用,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剂量调整,达到遏制疾病发展的效果。
贴敷方法则是使用中药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以起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等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对于儿科疾病也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中医儿科中,通过对儿童特定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调理儿童的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功能,缓解儿童的不适症状。
在实践中,中医针灸常用于儿童的消化不良、失眠多梦、抵抗力低下等疾病的治疗。
针灸疗法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操作,确保使用安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独特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对儿童的健康发育至关重要。
儿童是生长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较快。
通过中医的推拿按摩可以促进儿童的血液循环、免疫系统发育等,从而改善儿童的生长发育状态。
推拿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摩腹、点穴等,通过按摩可以调理儿童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儿童的免疫力。
二、中医儿科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对于儿科疾病的调理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通过对儿童体质和疾病的辨证施治,推荐特定的饮食调理方案。
例如,对于脾虚型的儿童常见的食欲不振、便溏等问题,中医会建议适度进食温补、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小米粥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对儿童的肠胃造成伤害。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调理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调理方法
中医学认为,儿童的身体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在治疗儿童常
见病时,需要采用专门的中医调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调理
方法,用于治疗儿童常见病。
儿童感冒
-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草药来提高免
疫力,缓解感冒症状。
同时,中药也可以改善儿童的抵抗力,促进
康复。
- 食疗调理:多喝温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绿豆
汤等,有助于清热解毒,缓解儿童感冒。
儿童腹泻
-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藿香正气水、山楂等中药来调理儿童腹泻。
这些中药可以收敛肠道,止泻,并有助于恢复肠胃功能。
- 饮食调理:可以给儿童吃一些清淡食物,如稀饭、蒸蛋羹等,避免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减轻腹泻症状。
儿童过敏性皮肤炎
-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黄连、苦参等中药外用,抑制炎症反应和过敏反应,减轻儿童过敏性皮肤炎的症状。
- 保湿调理:保持室内空气湿润,给儿童使用保湿霜或者天然的植物油来保护皮肤,可以减轻瘙痒感和发炎现象。
儿童哮喘
-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枇杷叶、百部等草药来舒缓儿童哮喘的症状。
这些中药可以舒张支气管,减轻儿童呼吸困难。
- 环境调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过敏原,如烟尘、毛发等,在预防哮喘发作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调理方法,并不能替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在应用这些方法之前,应该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06
CATALOGUE
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与展望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国内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穴位选 择、药物配方、敷贴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大量的临床实 践也证明了中药穴位敷贴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
国外研究
虽然中药穴位敷贴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中医在国 际上的传播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 一领域。目前,已有一些国外医疗机构尝试将中药穴位敷贴 应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
穴位定位
确定穴位位置,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寻找敏感点,也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 进行定位。
敷贴方法与时间
敷贴方法
将制备好的药膏或药饼贴于选定的穴位上,用胶布固定,防止脱落。敷贴前可先 用酒精清洁皮肤。
敷贴时间
根据患儿年龄、体质和病情,敷贴时间一般为2-4小时。对于敏感体质的患儿, 应适当缩短敷贴时间,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 中药穴位敷贴汇报人源自xxx2024-01-24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中药穴位敷贴的基本原理 •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 • 中药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效果评价 • 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中药穴位敷贴在 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 用及优势。
遗尿
中药穴位敷贴可用于治疗小儿 遗尿,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膀 胱功能,减少夜间尿床现象。
不同年龄段的敷贴疗法
婴儿期
对于婴儿期的宝宝,中药穴位敷贴疗 法需特别注意敷贴时间和药物选择, 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幼儿期
幼儿期宝宝皮肤较为敏感,敷贴时应 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并控制敷贴时 间。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精)

中医儿科非药物特色疗法一、拇中指十穴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湿疹婴幼儿湿疹是临床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皮肤病,有剧烈瘙痒,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点,目前虽然中西医方法较多, 短期疗效较好, 但往往疗效不巩固, 易反复发作或加重, 很难从根本上治疗, 西医治疗一般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外涂, 由于小儿皮肤较嫩,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药物经皮吸收量较成人多, 全身长时间应用经吸收可产生柯兴氏综合征,免疫抑制,皮肤干燥及刺痛感等副作用,而该病的中成药味苦,口感不佳,婴儿拒服,喂药非常困难,使家长为难。
近年来由于药费不断上升, 毒副作用的增加, 人们越来越推崇和喜爱传统的推拿疗法,其治疗原理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并以经络的传导理论为依据,以医者的手为工具,在小儿体表穴位或一定部位施行特定的补泻手法,通过经络传导与脏腑相关性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及特点部位, 激发经络传导感性增强, 以利于疏通经络, 调和营卫气血及脏腑功能,致使郁于肌肤湿毒之邪得以去除,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邪去正安康复之目的。
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疗婴幼儿湿诊,不但有明显的近期疗效,也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其特点疗效明显,复发率低,安全无毒副作用,无需复杂的设备,不受时间的限制,便于操作,既减少患儿服药的痛苦, 易取得患儿配合治疗, 推拿手法治疗湿疹的同时,使皮疹得到改善,其脾、胃、肠都得以保健,免疫力增强了。
二、推拿治疗小儿泄泻,即西医的“小儿腹泻” 。
小儿“脾常不足”常常因饮食稍不注意而产生如积滞、泄泻等疾病。
推拿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 通过调整经络运行,从而达到运脾化滞,分清止泻的效果,常用方法如补脾法、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疗。
三、刺四缝或推拿治小儿厌食、积滞、疳证。
四、贴敷疗法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支气管哮喘、过敏体质患儿。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儿科疾病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中医药的疗效和治疗方法。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本文将探讨中医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的治疗理念源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
在中医看来,儿科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导致了气血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主要关注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使用中草药来治疗儿科疾病。
根据每个患儿的体质和疾病病因的不同,中医师会对中药进行个体化的配方。
中药可以通过煎煮、蒸馏、浸泡等不同的煮法来提取有效成分,进而发挥药效。
中药治疗通常需要一定的疗程,但其疗效持久且对体内有调节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关节炎和哮喘等疾病,针灸常常可见较好的效果。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特有的疗法,通过手法的刺激和按摩来调节气血流通,消除病理因素,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于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推拿按摩可以缓解病痛,促进康复。
4.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的调节对于病情的影响。
针对儿童所患疾病的特点和病因,中医师会给出相应的食疗方案。
比如,对于脾虚食积的儿童,可以适当进食易消化、温补的食物来增强脾胃功能。
三、中医在儿科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儿童感冒发热:感冒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感冒发热是寒邪侵袭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身体发热、咳嗽、流涕、喉咙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常常采用川贝、银翘、藿香等中药进行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促进疾病病程的缩短。
2. 儿童湿疹:湿疹是儿童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认为湿热蕴结是湿疹的主要病机。
中医治疗湿疹常采用黄连、连翘等中药外用,以清热解毒,祛湿消痒为主要疗效。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目录1. 拔罐法 (2)2. 耳穴压豆 (5)3. 穴位敷贴 (7)4. 中药灌肠 (9)5. 中药夕卜敷 (12)6. 艾灸 (14)7. 雾化吸入 (17)8. 针灸疗法 (19)9. 熏洗 (23)10. 推拿 (25)11. 刮痧 (28)12. 换药 (30)1. 拔罐法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1.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2. 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5. 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二)目的1. 缓解急慢性疼痛2. 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 腹痛、胃脘痛、消化不良2. 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四)禁忌症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五)告知1. 由于罐内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大小相关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2. 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六)物品准备1. 中医护理盘(拔火罐盘):玻璃管、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小口瓶、纱布2. 治疗单、手消毒剂(七)操作程序1.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2. 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与患者信息3.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4. 在选好的部位进行拔罐,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及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5. 常规留罐10-15min 后起罐6.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7.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8. 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舒适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 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3.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4. 乙醇棉球勿过湿,避免烫伤5.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6. 起罐时切勿强拉,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等待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覆盖无菌敷料7. 使用过的火罐,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2. 耳穴压豆概述: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中医特色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中医儿科学有其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优势病种涵盖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脾系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儿科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儿科常见疾病,以期推动中医院儿科的中医特色建设。
1、肺系疾病肺系疾病主要指现代医学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小儿呼吸道疾病里,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染,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
孩子发烧到普通医院去看,到医院的孩子10个有8个都要输液,仿佛这是西医唯一的最快最好的办法.每次输液后没胃口吃饭,汗多,过几天虽好些,但不久就会反复。
而中医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适合的治疗方法,比如有风寒风热食积等的不同症候,对证治疗,更有针对性。
2、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
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
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
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常用的方法如补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本之法;然后根据证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标之方,如偏寒湿则可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偏食积加清脾胃,拿肚角。
中医儿科学的独特疗法针灸推拿中药

中医儿科学的独特疗法针灸推拿中药中医儿科学历史悠久,其疗法丰富多样,其中针灸、推拿和中药更是独具特色,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针灸疗法在中医儿科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儿童而言,针灸的应用需要特别谨慎和精准。
由于儿童的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穴位的定位和针刺的深度、手法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在儿童中,常用的针灸方法包括毫针、三棱针、耳针等。
毫针疗法适用于多种儿科病症。
比如,对于小儿遗尿症,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如关元、中极、肾俞等,可以调节肾与膀胱的功能,增强其约束能力,从而改善遗尿症状。
再如,对于小儿抽动症,针刺风池、百会、合谷等穴位,能够起到平肝熄风、镇静安神的作用,缓解抽动症状。
三棱针常用于放血疗法,对于小儿发热、咽喉肿痛等实热证有较好的疗效。
比如,在少商穴、商阳穴放血,可以清热利咽,缓解咽喉疼痛。
耳针则是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治疗疾病。
儿童常见的消化不良、失眠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耳针来调理。
比如,在耳穴中的脾、胃、神门等穴位贴压王不留行籽,定时按压,能够促进脾胃运化,改善睡眠。
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学中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一种治疗方式。
它具有操作简便、无痛苦、无副作用等优点。
小儿推拿的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推、揉、按、摩、捏等。
对于小儿感冒,可采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手法,疏风解表,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
对于小儿积食,通过揉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等手法,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
小儿推拿在保健方面也有着显著的作用。
比如,经常给孩子捏脊,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还有摩腹,顺时针摩腹可促进肠道蠕动,防治便秘;逆时针摩腹则能止泻。
中药在中医儿科学中的应用更是广泛而深入。
但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剂型和药物的性味。
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中药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等。
汤剂吸收快,疗效迅速,适用于急性病症。
散剂服用方便,便于加减,常用于慢性病的调理。
丸剂则药力持久,适合长期服用。
对于小儿咳嗽,若为风寒咳嗽,常用麻黄、杏仁、紫苏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中药;若为风热咳嗽,则选用桑叶、菊花、连翘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品。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最新资料推荐------------------------------------------------------儿科中医特色疗法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1、针剂疗法:适用于上感、肺炎恢复、泄泻等 2、推拿捏脊疗法:适用于脾虚泄泻脑炎恢复期治疗 3、拔火罐法:适用于外感风寒等 4、脉冲空位治疗:适用于肺炎及泄泻的恢复治疗 5、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
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
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护理评估(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壅肺证、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护理要点 1.般护理 1.1 按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 咳嗽严重者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1 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1/ 6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2 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 痰呈黄绿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4 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3.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3.2 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店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4.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4.2 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4.3 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
中医儿科技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指通过将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表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儿科技法:
- 熏洗法:利用中药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促进气血畅达、腠理疏通,多用于小儿出疹性疾病、汗证、皮肤病及局部肿胀疼痛等病证。
- 涂敷法:将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或中成药粉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患处,多用于痄腮、疮疡、哮喘、肺炎喘嗽等病证。
- 罨包法:将药物置于皮肤局部,并加以包扎,多用于汗证、积滞等病证。
- 热熨法:将药物和适当的辅料(盐、姜、葱)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患部或腧穴,有温中散寒、畅通气机、镇痛消肿等作用,常在寒证、虚证或气滞引起的多种痛证中使用。
- 敷贴法:将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多用于泄泻、哮喘、遗尿等病证。
- 擦拭法: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主要用于小儿口腔、鼻腔及皮肤,有活血止痛、祛风止痊等治疗作用。
- 药袋法:将药物研末,装入袋中,做成香袋佩挂于小儿胸部,或做成肚兜系于腹部,或做成药枕当枕头,或做成马夹、背心穿戴,用以防治小儿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技法的使用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和操作,建议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儿科中医学术经验

儿科中医学术经验
1. 观察舌苔脉象:中医通过观察儿童的舌苔和脉象来判断其体内的寒热虚实情况。
舌苔的厚薄、颜色和脉象的强弱、快慢等都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2. 调理脾胃:儿童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中医注重调理脾胃,通过中药、推拿等方法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营养吸收。
3. 辩证施治:中医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进行辩证施治。
不同的病症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中医会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推拿按摩:儿科中医常使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来治疗一些儿童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等。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症状。
5. 中药煎煮:中药在儿科中医中也有广泛应用。
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和体质,中医会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煎煮,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6. 预防保健:儿科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儿童的日常保健。
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以增强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些是儿科中医学术经验的一些常见方面,它们体现了中医在儿童健康领域的独特理论和实践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时,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穴位贴敷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穴位贴敷在当前良好的大环境,县级医院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近几年医院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的特色建设,其中儿科主要是采用穴位敷贴、中药汤剂、针刺、推拿等特色疗法,针对哮喘、厌食、温热病、泄泻等疾病进行治疗,今天主要带大家了解的是穴位贴敷的相关知识。
1、中医儿科特色疗法的基本知识中医疗法的原则是通过纠正人体生理活动(包含中医辨证的八岗即虚实、寒热、表里、阴阳等方面,场所是经络、五脏六腑)的偏差,来恢复机体自身抵抗、消灭入侵者的能力。
其运用到现实当中有两个特点,即整体观念(治疗疾病时从全身入手)、辨证论治(治疗是从证候出发,会有不同疾病使用同一疗法、同一疾病使用不同疗法的现象),从而来帮助患者去除疾病、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等。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基于中医中医辨证论治,药材通常来源于自然界、不是化学合成的,副作用极小,常用剂型包括汤剂、丹、散、丸、膏以及外用的酊剂等,服用方式包含内用与外用两种。
非药物治疗就是使用药物以外的其它方式(通过对人体穴位、经络等使用物理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疾病进行治疗。
小孩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脏腑形态都没有发育成熟,具有脏腑娇嫩、稚阳未充、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
而儿科主要是研究孩子的疾病防治、保健以及身心发育,含有三方面的基本特点: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大;疾病对身体造成损伤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自身防护能力也较弱。
此外小儿属于稚阴稚阳,通常容易发病、变化迅速,所以孩子生病后要及时进行诊断并结合孩子的情况、病症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儿科主要是针对小儿的疾病诊治、预防保健、生长发育的一门学科,其各项工作的开展均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以针灸、贴敷、拔罐、中药、推拿、刮痧等疗法为主要手段。
2、关于中医特色疗法穴位贴敷的基本概述中医穴位贴敷的目的是扶正固本,其属于中医一种常用的外治疗法,它的基础是经络理论(包含穴位有独特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整体观等理论),穴位贴敷具有疏通经络、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如三九贴、三伏贴等,其治疗简单易行、副作用少、效果好等很容易被大家接受。
中医对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儿童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学使用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为儿童健康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对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按摩疗法。
一、中草药疗法中医学认为,儿童疾病往往与体虚、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因此中草药疗法成为中医治疗儿童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草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补充脏腑功能,以及解毒、驱寒、杀菌等作用来治疗疾病。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中医师会选用不同的中草药组合来制剂。
这些制剂通常以中草药汤剂的形式给予儿童服用,或者用于局部治疗。
中草药疗法在儿童疾病的治疗中常常能够起到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作用。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于儿童来说,针灸疗法可以起到调整气血、养护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根据不同的病症,中医师会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并进行柔和的刺激。
针灸疗法在治疗儿童疾病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慢性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儿童非常有效。
通过针灸可以调整儿童的身体平衡,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发挥,达到疾病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三、按摩疗法按摩疗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儿童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按摩通过特定的手法和力度对儿童身体的经络、穴位进行刺激,调整气血流通,疏通经络,消除疾病隐患。
儿童的机体发育不完善,按摩疗法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增进消化功能,达到防病治疗的目的。
与药物治疗相比,按摩疗法更加温和且无副作用,适合儿童使用。
综上所述,中医对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按摩疗法。
这些疗法能够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和预防儿童疾病的目的。
在选择适合儿童的中医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应与现代医学方法相结合,因为综合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健康需求。
中医儿科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儿科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儿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中医儿科注重整体观察和治疗,以及个体化的调理方法,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下面将从中医儿科的优势和特色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医儿科的优势1.病因辨证:中医儿科注重病因的辨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观察儿童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比西医诊疗,中医儿科更关注病因,通过辨证施治,既能治疗疾病,又能调理机体。
2.调理防病:中医儿科注重调理防病,强调“治未病”。
中医儿科通过调整儿童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的儿童保健,注重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的调节,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药食同源:中医儿科注重药食同源,强调食疗保健。
中医药的养生理念与中华饮食文化相结合,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调方法,调养儿童的脏腑功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例如,冬天食用姜汤、红糖水等温补食物,可增强儿童的阳气,提高抗寒能力。
二、中医儿科的特色1.温和治疗:中医儿科强调温和治疗,避免过度依赖药物和刺激性的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常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煎剂等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减少对儿童的伤害,降低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感。
2.个体化调理:中医儿科强调个体化调理,因人而异。
每个儿童的体质和疾病表现各不相同,中医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调养。
3.综合疗法:中医儿科倡导综合疗法,综合运用中医的多种疗法。
中医儿科常常将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起来,形成互补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在治疗小儿哮喘时,可以同时采用中药内服和针灸配合使用,既能缓解症状,又能调整机体功能。
4.重视心理健康:中医儿科注重心理健康,认为情志与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儿科医生会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和情志调理,缓解儿童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促进健康成长。
中医儿科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目录1.拔罐法 (2)2. 耳穴压豆 (5)3. 穴位敷贴 (7)4. 中药灌肠 (9)5. 中药夕卜敷............................................ 1 26. 艾灸.................................................. 1 47. 雾化吸入.............................................. 1 78. 针灸疗法.............................................. 1 99. 熏洗.................................................. 2 310. 推拿 ................................................ 2 5 1 1.舌I」痧............................................. 2 8 1 2.换药................................................. 3 01. 拔罐法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1.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2. 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 凝血机制是否正常5. 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二)目的1. 缓解急慢性疼痛2. 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 腹痛、胃脘痛、消化不良2. 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四)禁忌症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五)告知1. 由于罐内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大小相关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2. 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六)物品准备1. 中医护理盘(拔火罐盘):玻璃管、止血钳、95% 乙醇棉球、打火机、小口瓶、纱布2. 治疗单、手消毒剂(七)操作程序1.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2. 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与患者信息3.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4. 在选好的部位进行拔罐,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及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5. 常规留罐10-15min 后起罐6.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7. 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8. 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拔罐时应采取舒适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 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3. 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4. 乙醇棉球勿过湿,避免烫伤5. 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6. 起罐时切勿强拉,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等待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覆盖无菌敷料7. 使用过的火罐,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2. 耳穴压豆概述: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一)评估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 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3. 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 心理状况(二)目的1. 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三)适应症1. 胆石症、胆囊炎、胃痛、腹痛2. 冠心病、高血压病、失眠、眩晕、水肿、颈椎病、腰痛、月经不调、支气管哮喘(四)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五)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菜籽、王不留行籽、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七)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 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 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 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一镊子夹住菜籽、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留豆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5. 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在埋豆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2. 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3. 穴位敷贴概述: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评估1.当前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3. 实施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二)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咳嗽、哮喘、痹症(四)禁忌症1.孕妇腹部2.对药物过敏者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六)物品准备碘酒、酒精、敷贴用药、纱布袋(七)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 取合理体位,暴露敷贴部位,注意保暖3. 遵医嘱选择敷贴部位4. 敷贴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5.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凡用膏药贴敷,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 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布固定贴敷药物3.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4. 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5.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6. 贴敷部位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
4. 中药灌肠概述: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评估1. 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2. 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3. 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二)目的解除或缓解各种肠道疾病的临床症状,降低肠道内毒素血症(三)适应症急慢性肠炎、便秘、肝性脑病、肝硬化腹水等(四)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的病人;腹痛、胃肠道出血及严重心脏疾患不宜灌肠。
(五)告知1. 灌肠后有便意,应尽量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避免立即排出2. 可使原有腹痛等症状加重,应嘱患者尽量忍耐(六)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水温计、注洗器、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钳、止血夹、一次性中单、卫生纸、垫枕、便盆、中药液(七)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2. 测量药液温度,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3. 摆好体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 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4. 润滑肛管前端,与注射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肛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5-20cm ,松开止血钳缓缓推注药液,药液注完后再注入温开水5ml-10ml ,用止血钳夹住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中5. 擦净肛门并在肛门处轻轻按揉6. 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 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1 小时以后再撤去。
7. 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 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2.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 C〜41 C,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 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管,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 ,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5. 中药外敷概述: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
(一)评估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 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3. 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 心理状况(二)目的缓解或解除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的功能(三)适应症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症(四)禁忌症1. 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2. 皮肤溃疡、水肿处3. 孕妇腹部、腰骶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治疗处皮肤瘙痒(六)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七)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 取合理体位,暴漏敷药部位3. 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4. 药末经清水、或醋、蜂蜜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5. 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3. 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4. 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6. 艾灸概述:是指将艾条点燃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反复熏烤,以达到温经通络、趋势散寒的目的。
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评估1.当前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3. 实施艾灸部位的皮肤情况(二)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肝炎、肝硬化、肝癌、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咳嗽、哮喘、痹症(四)禁忌症1.孕妇腹部2.对药物过敏者3. 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 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 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 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镊子、凡士林、小口瓶、以及根据医嘱患者所需要的中药药丸、必要时备屏风和浴巾。
(七)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 遵医嘱选择施灸部位4. 施灸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5.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6. 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凡用药丸施灸,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在点燃艾条距离皮肤3 公分处施灸,及时除掉艾灰,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避免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