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及答案
精品解析: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解析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历史1.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
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
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项。
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D.移民流入数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
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
2024年安徽历史卷高考真题带答案带解析带分值文字版
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
这一现象表明()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
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 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 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8.下图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
这可用以说明()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 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 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9.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
这体现出()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10.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
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
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海南卷)一、选择题1.西藏地区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000年前后的卡若遗址出现了粟的栽培和猪的饲养;在昌果沟遗址发现了距今3370年前后的炭化粟和上百粒青稞;在故如甲木和曲踏遗址发现了2—4世纪的茶叶、丝绸以及青铜与铁等金属制品遗存。
这有力佐证了西藏地区()A.生态环境受到新物种引进的严重影响B.与其他地区存在持续的物质文化交流C.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D.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2.狮子不是中国本土物种。
有学者研究认为,狮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中国人所了解,其形象从汉代起扎根于中国艺术,代表有看门狮子、象征祥瑞的器物装饰以及狮子舞等,舞狮作为中国民间节庆常有的节目,也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
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见贤思齐的重要内涵B.兼收并蓄的基本特点C.崇德尚贤的思想理念D.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3.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
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隋朝的政治斗争。
《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
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4.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
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
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
”这一举措()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5.图1是《东坡笠屐图》。
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东坡在儋耳→观闵客草舍→偶得一箬笠戴归→归女小儿皆笑,邑犬皆吠,此后陆续增加了“遇雨”“从农家借箬笠穿屐而回”“东坡向海南友人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后自为题咏”等情节。
《东坡笠屐图》的故事不断被演绎的主要原因是()图1A.文人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真实历史场景B.民众借助历史人物故事表达精神诉求C.理学思想强化了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D.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根深蒂固6.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01-06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先秦)
01-06高考题分章节第一章:先秦1.(01全国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2.(01上海1)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商朝的是A.周公东征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平王东迁3.(01广东1)夏朝农业生产使用的主要工具不包括()A.蚌制工具B.木制工具C.石制工具D.铜制工具4.(01江浙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5.(01全国春季2)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民贵君轻B.人应互爱互利C.反对掠夺战争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6.(02上海历史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A 盘庚迁殷B 牧野之战C 周公东征D 共和行政7.(02上海历史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8.(02苏粤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9. (02天津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0.(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11.(03江苏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2.(03江苏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A、西周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13.(04江苏1)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A.夏、商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D.夏、商、周14.(04全国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15.(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山东卷)试题试卷原卷答案解析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A. 陶釜、蚌器、骨角器等B. 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 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D. 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2. 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A. 重构统治秩序B. 限制贵族特权C. 以德行教化民众D. 打破宗法血缘关系3. 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
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A. 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 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 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4. 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
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 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 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 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5. 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分布情况统计。
这体现了()A. 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 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 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 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6. 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
他强调的是()A. 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B. 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 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D. 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
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解析】由材料“X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2024年高考真题) 2024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真题(解析版)
A.《宋史》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D.《宋史纪事本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经历了战和交织的复杂过程,《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且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B项正确;《宋史》篇幅浩繁,且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宋代李心传撰写的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是南宋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根据南宋高宗朝的国史和文集编成的,但是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陈邦瞻创作的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写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许多其他《宋史》中所没有的资料,但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故选B项。
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广泛,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这些人受过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对更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许多新军军官后来成为了革命党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新军的建立并没有起到抵制了列强入侵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新军军官来源构成,军阀势力扩大与新军的来源无关,排除B项;近代军阀混战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去世后军阀混战才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024年高考真题】天津市历史试题(有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天津市历史试题(有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单项选择题: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
这主要体现了周人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2.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
此举A.维护了门阀制度B.破除了门第界限C.改革了选官制度D.削弱了士族集团3.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4.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综合性学堂)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A.百日维新的成效B.统一学制的建立C.社会制度的演进D.洋务人士的反思5.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
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A.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B.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C.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D.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6.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7.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高考历史《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广州市高三一模]波斯帝国境内,伊朗高原通用埃兰语,美索不达米亚通用阿拉米语,埃及通用古埃及语,帝国民间贸易活动广泛使用阿拉米语。
阿契美尼德王朝把使用相对广泛的阿拉米语作为帝国通用语,而纪念性铭文通常使用埃兰语、阿卡德语和古波斯语三种文字。
这一做法()A.保障了帝国的长治久安B.扩大了波斯的统治疆域C.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D.提升了帝国治理的能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根据国内客观形势,实行了灵活的语言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提升了帝国治理的能力,D项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帝国最终灭亡了,排除;语言政策无法扩大疆域,排除B项;材料中的语言政策主要是为了方便治理,而不是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4·天津河北区高三一模]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国王居鲁士(如图)。
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
雕像反映了()A.波斯帝国的希腊化现象B.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样态D.经济发展对艺术的推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埃兰人风格的外袍,戴着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可知,波斯帝国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皇帝居鲁士的形象具有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格,B项正确;波斯皇帝居鲁士形象具有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格,未涉及希腊文明,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地理环境决定文明样态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帝国经济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4·福建漳州市高三三模]据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又曾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和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每题4分)1. 在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崛起,并最终实现了对六国的统一。
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A. 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B. 建立封建制,分封功臣C. 推行军功爵制,以战功论赏D. 制定《秦律》,推行严刑峻法2. 汉代的“推恩令”是一项旨在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
汉武帝通过推行“推恩令”,有效地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请问,“推恩令”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A. 限制诸侯王的财政收入B. 强制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C. 废除诸侯王的爵位D. 削减诸侯王的军队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僚制度之一,它在唐代的政治运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请问,“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强化了皇帝对中央政府的控制B. 使地方官员有更大的自主权C.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D. 促进了中央权力的分散化4. 明代推行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问,以下哪一项是“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A. 全面禁止民间海上贸易B. 开放沿海港口,鼓励海外贸易C. 实行海上封锁,抵御外来入侵D. 推行“市舶司”制度,管理对外贸易5.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商品经济发达。
宋代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对其历史命运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北宋的长久稳定B. 导致了南宋的建立C. 使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D. 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繁荣6. 清朝在康乾盛世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但到了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矛盾的激化,清朝逐渐走向衰落。
请问,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 过度开放的对外政策C. 农民起义频发D. 闭关锁国和拒绝改革7. 在西方近代史上,文艺复兴被视为一场思想文化的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中世纪宗教改革的推动B.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C. 封建制度的强化D. 君主专制的加强8. 在欧洲近代史上,法国的“启蒙运动”被视为理性和科学思想的开端。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A. 西周B. 春秋时期C. 秦朝D. 战国时期答案:C2.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A. 仁B. 理C. 道D. 心答案:A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是哪一个?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B4. "唐宋八大家"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是什么?A. 诗B. 散文C. 戏剧D. 小说答案:A5. 下列哪个古代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A. 周朝B. 商朝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朝答案:A二、判断题1.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全国统一。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科举制度。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是宋朝。
5.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封建农民起义的影响。
答案:封建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起义军的崛起使得封建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引发了朝代更迭。
其次,封建农民起义的发生导致了农民的觉醒和意识觉悟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农民阶级的发展和士农工商阶级的分化。
此外,起义军成立了一些独立政权,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典文化和政治理论,考试通过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让士人具备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再仅依赖出身和家族背景。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也使得士人的地位得到提升。
3. 解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
高考历史考试题目及答案
高考历史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满分2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废于清朝B. 科举制度始于汉朝,废于清朝C.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废于明朝D.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废于明朝答案:A2.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明朝的皇帝?A. 朱元璋B. 朱棣C. 朱由检D. 赵构答案:D3.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E. 望远镜答案:E4.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辛丑条约C. 马关条约D. 望厦条约E. 尼布楚条约答案:E5. 以下哪一项不是五四运动的口号?A. 外争国权B. 内惩国贼C. 打倒帝国主义D. 反对封建主义E. 支持北洋政府答案:E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5题,满分10分)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________。
答案:秦朝2.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答案:李渊3. 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________。
答案:朱由检4. 辛亥革命爆发于________年。
答案:19115.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________年。
答案:1921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题,满分20分)1.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及其影响。
答案: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是指废除其他学派的官学地位,只尊崇儒家学说。
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后世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和结果。
答案: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自强和求富,抵御外侮。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工业技术,建立了一些现代工业和军事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但由于缺乏全面的制度改革,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根本目的,最终未能阻止列强的侵略。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2题,满分30分)1.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23年新课标历史学科高考真题(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综合历史(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 公共墓地出现B. 农业的产生C. 贫富分化加剧D. 文字的使用【答案】C【详解】A、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B、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B错误;C、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D、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D错误。
故选C。
2.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详解】A、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
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
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选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A正确;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B错误;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C错误;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D错误。
高考历届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届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C. 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达到顶峰D. 科举制度在清朝末期被废除答案:C2. 以下哪一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安石答案:D二、填空题1. 公元前221年,_______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
答案:秦始皇2.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是什么时期,有何特点?答案: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间(前179年-前141年)的政治局面。
这一时期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展为特点,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黄金时期之一。
2. 请简述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答案:鸦片战争起因于清朝政府禁止鸦片贸易,英国商人为保护其利益,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清朝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战争过程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款。
鸦片战争的影响深远,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及其对农民的影响。
答案: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主,农民大多为佃农或自耕农。
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
这种土地制度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农民生活困苦,经常因自然灾害或重税而陷入贫困。
同时,这种土地制度也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
结束语:通过对高考历届历史试题及答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学科不仅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更注重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练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2024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2024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附答案)本试参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
这一比喻寄托了()A.隆礼重法的精神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D.选贤任能的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
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和具备这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故选C项。
2.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
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3.“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
唐代的《龙筋凤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
这说明唐代()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答案】C4.《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
广东高考2024历史题目
广东高考2024历史题目一、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位思想家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墨子(答案)A【解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仁爱和宽容。
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明朝(答案)A【解析】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三、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机(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印刷机不属于四大发明之一。
四、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南京条约》是1842年清朝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五、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三三制”原则,是指A. 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员占三分之二B. 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C.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D. 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也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答案)D【解析】“三三制”原则是指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也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是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
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A. 发展轻工业B. 发展重工业C. 发展农业D. 发展服务业(答案)B【解析】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七、下列哪项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设立的经济特区A. 深圳B. 珠海C. 汕头D. 青岛(答案)D【解析】中国改革开放后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青岛不属于经济特区。
八、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其核心理念是A. 共商共建共享B. 互利共赢C. 开放包容D. 和平发展(答案)A【解析】“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强调与沿线国家共同协商、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合作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及答案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一1.2021·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6分【考点】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天朝上国自居;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以概括出双方争执的内容主要为座位次序;第二小问心态,由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第三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此时英国刚刚进行完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2分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2分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分2.2021·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6分【考点】2宋明理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科举制八股取士【解析】2第一小问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或理学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这个角度阐述即可。
【答案】2学派:儒家。
2分原因: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4分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二1.2021·福建文综·19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
材料反映的是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C.不列颠文明D.阿拉伯文明【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地点在欧洲,多山多岛,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发展工商业,形成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故A项正确;古罗马当时地跨欧亚非三洲,不符合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故B项错误;不列颠文明不符合材料“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故C项错误;阿拉伯不符合材料“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故D项错误。
【答案】A2.2021·安徽文综·19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材料中说到的“团体”是指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门阀”,而“公民团体”虽然提及,但是并没有在下文表达他们关于社会地位平等的追求,故A项错误;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政策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在最后进一步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设想,那就是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补救”,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不是着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而且材料第一句话虽然提及集权政治的可能性,但是集权政治并不必然等于“”,故C项错误;按材料所述,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制度预防与限制,不是“必然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B历史古代史高考真题三1.2021·四川文综·9《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它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解析】《十二铜表法》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与罗马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509年,《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说明其属于公民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2.2021·广东文综·18《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解析】《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奴隶没有公民权,不可能参与立法,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C项正确;随着罗马社会的发展,罗马法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C3.2021·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考点】罗马法——司法公平原则【解析】双眼蒙布所体现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则。
法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故A项错误;法官审案侧重听取证人证言,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B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C项正确;法官审案遵从民众意愿,也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
【答案】C4.2021·江苏单科·14“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考点】罗马法——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万民法【解析】“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表明在具体内容上没有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吸收了……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故B项正确;“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罗马法不断发展,3世纪,随着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与“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5.2021·重庆文综·9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
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6.2021·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材料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
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
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
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
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
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
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
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
8分【考点】1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拉丁语【解析】1第一小问相同,由材料一两段话的第一句可知,两种语言都历史悠久,经历了变迁;“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可见它们是文明的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中;“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说明它们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第二小问不同,“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说明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而汉语一直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
【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
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
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6分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7.2021·天津文综·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