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鉴赏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项羽之死》赏析
《项羽之死》赏析一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赏析:此则文字是司马迁笔下项羽被围垓下的一节文字,其千古悲歌使无数骚客文人,豪杰英雄无不唏嘘扼腕,仰天长叹!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之下,我们的末路英雄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其苍凉感喟,其悲歌慷慨,怎使读者不为之动容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极言自己所创功业至伟."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能再跑,这里"乌骓"具有双关意:战马不能闯出重围,当然表示出了处境的危险,但又何不是对自己骑着乌骓马驰骋疆场的怀念呢?想英雄当年,杀宋义,沉渡船,持三日粮,声震距鹿;破函谷,灭强秦,自封西楚,分封诸侯,谁与争锋?!那真是风流倜傥,纵横捭阖,其霸王雄姿,世所罕匹呀!但今天呢?由于入秦前后,坑降卒,杀子婴,掠财宝,烧宫室,搞分封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大失民心;由于鸿门宴上,不听忠言,优柔寡断,大施妇人之仁,不打落水之狗,致使沛公得以东山再起,酿成大错;由于自己胸无大志,沐猴而冠,非弄什么"衣锦还乡"的把戏……,终于落得个敌围千重,四面楚歌,故地尽失,孤家寡人的境地,又怎么能不千肠百结,泣数行下呢?所唱之"虞兮虞兮"的悲歌,只是为知己红颜-哭吗?不!那是在为英雄自己而哭,为霸业消逝,风光不在而哭啊!试想当此末路凄凉之时,纵有拔山扛鼎的气魄,还能做什么呢?于是只好泣下数行,掬一捧伤心的泪水呀!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尝到了胜利,走到霸业顶峰的英雄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那历史长悲的大画面呀:英雄挺立,饮泣悲歌,其左右,其美人都为英雄气短而洒同情之泪,大帐内外一片呜咽呀!这只是项羽在哭,部属红女在哭么?不,这是司马迁在施展平生本事,在驱使手中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末路英雄祭奠而哭呢呀!是在为自己纵有胸中百万丘壑,终于不能被当路所重,能力不能施展而一洒触景生情之悲呀!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原文(续前霸王别姬段):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由《项羽之死》看项羽
由《项羽之死》看项羽项羽四面楚歌,身围垓下,英雄末路,退至乌江,然思江东子弟三千所剩无几,终不肯渡江独存,自刎而亡。
真乃大丈夫,真英雄,吾钦之,佩之,服之,赞之。
重信守诺美君子。
项羽一诺千金,鸿门宴上应允项伯,给刘邦以解释之机会,虽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然项羽岿然不动。
两军阵前,项王以三箭约刘邦,三箭过后,刘邦假他人之力而不倒,项王亦践诺纵之。
如此信诺之人,有人谓之傻,有人谓之迂,吾谓之美君子。
率性惜才伟豪杰。
项羽乃性情中人,惜才爱才,英雄惺惺相惜。
面对樊哙无礼闯帐,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樊哙当面指责项羽虎狼之心,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如此放肆,项羽如何能容忍,皆因樊哙亦真英雄,真豪杰,项羽惜之爱之也。
如此真性情,有人谓之傻,有人谓之迂,吾谓之伟豪杰。
有情有义大丈夫。
项羽情到真处慷慨悲歌,泣数行下,虽为末路悲歌,然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至今仍吟唱耳畔。
虽身陷险境,心中仍牵挂一人一马,何其率真,何其坦荡,何其多情。
有人谓之傻,有人谓之迂,吾谓之伟丈夫。
知廉明耻真英雄。
退至乌江,乌江亭长檥船以待,好语相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然项羽念及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心有愧,便婉言相拒,大战汉军,身被十余创,终自刎而死。
从不苟且,亦不偷安,敢作敢当,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何等英雄,何等豪气。
有人谓之傻,有人谓之迂,吾谓之真英雄。
世人于项羽毁之,谤之,笑之,讥之,然吾愿钦之,佩之,服之,赞之。
因其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可感,坦荡率真。
虽不能终成霸业,却留下一段悲壮豪情,死亦何悔,死亦无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优质课件(67张 )
十二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三十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七十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十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八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字音辨识
歌数 què 麾 huī
旗 yì
字词梳理
骏马名 zhuī 马 jì 者 zhǔ 田 曰 fǔ dài
王我 wànɡ 被十余 chuānɡ
背景介绍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 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 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 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 突围至乌江自刎。
朗读 课 文
情节梳理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第一段
名作动,
驻扎 状语后置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
之数重。
名作状, 在夜里
四面楚歌
于是,就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
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
夜起,饮帐中。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此后,与汉王刘邦争夺天下,史 称“楚汉之争“。自恃武力,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 202年,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自 刎于乌江。一生经历了大小战争70多场。
主要事迹 取而代之 力能扛鼎 钜鹿之战 彭城之战
2、请找出表现项羽动作行为的词,表现了项羽怎样的人物 性格?
项羽之死
钜鹿之战
• 钜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 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 邯hán、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 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 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 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 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 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 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京剧有《霸王别姬》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学习重点
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探讨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3、学会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4
时代背景
• 西楚霸王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 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 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号西楚霸王。楚亡后, 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 吴中(今江苏苏州)。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 万夫,年轻时志向便极为远大。
爱战友是重义
爱女人是重情
•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这里 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 路英雄的悲哀。
第一段: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血性柔肠
多情善感 儿女情长
英雄末路的 悲哀
21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jì) ,麾下壮士骑(qí)从 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于是:在这种情形下。 麾下:部下
乃:就
及:赶上,追上
而:连词,表修饰 东:名作动,向东跑
乃:仅仅,只
译:往左走了,就陷入大片沼泽之中。因此, 汉军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领兵向东跑, 到了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而)汉军追上来的骑兵有数千人。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项羽之死》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情节,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呢?本文将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对文学的韵味进行探讨。
一、钟离汉史《项羽之死》的故事是源自于《史记》所记载的“钟离汉”这个事件,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概括了中国战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最后决定自杀,但是其死亡方式并不是被人所知晓的。
这时,一位叫钟离汉的将军跳入江中,将自己的衣物给了项羽,并表示自己是项羽的忠诚之臣。
项羽化干戈为玉帛,送给了钟离汉。
由此可见,钟离汉在项羽之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韵味1、望断天涯路故事一开始,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身陷困境,孤立无援,寂寞难耐。
此时,他抬头仰望着天空,望断了天涯路,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悲凉的感叹。
这样的句子非常优美,它不仅有着强烈的悲伤情感,还表现出了项羽在那个时候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思念黄河清在故事的后半部分,项羽决定自杀,并在自杀前表现出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今日且死,勿复言愁。
鸣鼓不再、悲从中来。
吴江水冷、梦入平湖。
”这样的句子表现出了项羽的伤感和无奈,以及对黄河的思念之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项羽在自杀之前,思念黄河之清,这不仅表现了项羽不忘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怀,更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三、结尾故事在结尾处有一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句子是在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对其表示哀悼,人们对项羽这样一位英雄的评价和赞誉。
这也是对项羽一生历程的简单诠释,和对其生死的肯定。
而“使君”和“操耳”是关于历史上两位著名政治家的称呼,这样的结束也更加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继承输。
四、总结通过对《项羽之死》故事的文学鉴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传承。
而望断天涯路和思念黄河清等语言都是非常优美、饱含情感的,它们让我们从中品味到了中华民族那种高尚、深邃的文化性格。
浅谈《项羽之死》的多视觉解读
浅谈《项羽之死》的多视觉解读教学《项羽之死》,笔者没有从面上去突破,而是从点上去开掘,多人物、多角度、多视点、细致具体地去看项羽,使项羽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一、泪眼看爱情《项羽之死》中霸王别姬是最为伤情,最为感人的一幕。
项王的绝命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惊天地,泣鬼神。
帝王有没有爱情,项王是最有力的说明。
爱情的伟大在于真和诚,在于责任与担当。
项王在英雄末路的时候不离不弃,实属不易。
想想刘邦逃难时从车上踹下妻子儿女,夏侯婴再三劝阻,刘邦竟然要杀夏侯婴,夏侯婴不得不把刘邦的儿女藏在腋下逃走。
与刘邦相比,项王算是傻得糊涂,傻得感天动地。
《楚汉春秋》中讲,项羽从起兵到称王,一直把虞姬带在身边。
江山和虞姬,项羽一个都不想丢下,而虞姬更是渴望甜美的二人世界,她曾与范增争夺项王,不惜嫁祸于范增,采用苦肉计,让刺客杀她,最后刺杀失败,刺客咬舌自尽。
项王岂能容下杀害他的心上人,赶走了衷心耿耿的范增。
不说项王的糊涂,单说项王对于虞姬的感情已经让人感叹唏嘘了。
《史记·项羽本纪》中,虽然司马迁没有接受《汉书》的说法:虞姬在写下绝命词“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后自杀,但是他们的感情已经走向了永恒,项王是爱情至上的英雄。
传说项王在虞姬死后,带着她的头一路拼杀,一路的血,一路的爱和情,后来滴过血的地方长成一路的虞美人花。
南京十大文明古镇之一的桥林镇,建于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镇,传说因西楚霸王项羽败走乌江,其爱妻虞姬自刎于桥头而得名。
霸王别姬是千古美谈,版本自然色彩斑斓,“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以死相许”,项王和虞姬植下了爱情的种子,史书和传说演绎了多姿的美丽。
二、亮眼看民心关于田父,莫衷一是。
一个“左”字,把项王送上了绝路,神来之笔,让人深思。
也许田父是韩信的棋子,在项王败逃的路上有意等待田父。
也许,田父仅是一个田父,他的回答是有口无心的。
但这合乎逻辑吗?田父有必要这样吗?或者是田父的慌乱中的回答,无意识的欺骗。
《项羽之死》人物赏析)
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拒渡 • 赠马 • 赐头
骁勇善战 知耻重义
三个场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 第一个场面:重在抒情,缓慢深沉,呜咽哀婉。 • 第二个场面:重在叙事,金戈铁马,激烈酣畅。
• 第三个场面:重在语言,江畔陈词,慷慨悲壮。
本文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
1. 首先肯定项羽是一个英雄, 一个有缺点的悲剧英雄。 2. 骁勇善战、临危不惧、勇武豪爽、知耻重义、 宁死不辱、视死如归。 3. 但是从不自察,轻信自负、不知自责自省、 临死之前还一再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项王自叙七十余战,项羽最得意之战: 项羽召黥(qí ng)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 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本纪》 项羽遂西,屠杀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
让 我 们 来 看 一 看 后 人 是 如 何
杜牧认为:男儿应 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 从“包羞忍耻”“卷土 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认为:军民 离心,败势难回。根据 “壮士衰”“势难 回”“肯与君王卷土来” 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李清照认为:项羽 评 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价 项 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 羽 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 的? 仰。
归天难, 杀气腾腾剑光寒, 剑光寒。 力拔青山, 气盖中原。 欲渡江东却无颜, 歌声残。 逐鹿问鼎, 四面楚歌歌声残。 恨地无环。
《项羽之死》解读
《项羽之死》解读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项羽的传说,记载了他的主要事迹。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相遇,项羽败给刘邦,他在战败后自杀身亡,他的死亡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之一——秦汉战争。
《项羽之死》的解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项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英勇的将军,他勇敢地抗击刘邦,但最终仍然败给了刘邦。
他的死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战争的发生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另一方面,项羽的死亡也说明了他的责任感和英勇精神,他在战败后仍然拒绝投降,而是选择了自杀,以此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项羽之死》原文、译文及赏析
《项羽之死》原文、译文及赏析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项羽之死》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项羽之死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以《项羽之死》赏析项羽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论文-政治论文
以《项羽之死》赏析项羽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有人曾这样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暗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
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
赞同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曾这样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夏口绝句》也说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项羽过江,认为过江也不可能卷土重来。
典型代表人物就有和王安石。
点评帝王将相,说项羽之所以失败是他出生贵族,不知底层人民的生活。
刘邦是底层人民,可也混了个泅水亭长,而项羽自幼却追随项梁流浪,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生活体验怎会少于刘邦?不过,话又说回来,提到这方面,陈胜,吴)、一才是绝对的优胜者,征战多年,利益熏心,到头来虽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却也没能成就帝业。
王安石也持同样的意见。
同一个人物,同样的问题,见解如此不同,笔者认为他们只是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而已。
诗人们看到项羽高尚的品格,家看到项羽身处的绝境。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是这样的原因。
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
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儿层之上;鬼雄之雄,高出世人料想。
一个思字,标小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
这一绝句在她婉约的文字,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底蕴的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儿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儿个词的巧妙润色。
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俱的人生姿态。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7《项羽之死》鉴赏 长版
《项羽之死》鉴赏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
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的被撼动。
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
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
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一声“”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
现在的我们连追寻这种快乐的勇气也没有了。
内心被世俗所束缚,标准由舆论在引领,甚至自己“何许人也”也要在别人口中需求答案。
而像刘伶那“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像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更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将船买酒白云边”,难能因而可贵,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也只有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了。
因为他们那人性的激情澎湃,所以我们崇拜。
虽然这些人最终多半“潦倒”或者“失败”,可是,谁能不说——就是项羽的死造就了项羽这个万世英雄。
如果借着一叶扁舟和几多“江南才俊”,即便“卷土重来”,项羽也不过就是一代君主罢了(多半也是昏君),更何况结果还“未可知”!项羽是质朴的,他张扬着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也是幸运的。
其实,君主与英雄——世俗的成功,权力的拥有,对于生命的意义是需要好好思量的。
想起在卢森堡参观美军二战牺牲士兵陵园时的情景,一排排一列列的墓碑,宛如威武整齐的列队;而在墓地最高处的一个,一面美国国旗格外醒目,那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的葬处。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
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
巴顿死于1945年12月。
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
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
《项羽之死》原文
《项羽之死》原文《项羽之死》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不管是武功盖世,铁骨柔情的项羽,还是犹豫不决,自矜功伐的项羽,他都是那个霸气侧漏的西楚霸王。
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原文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项羽之死(解释加译文)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 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则:乃,于是 幸:被宠幸
从:使……跟从
译: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喝 酒,有一位美人名字叫虞,常常受到(项 王)宠幸而跟随(他);有一匹骏马名字 为骓,(项王)常常骑着它。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 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乃:于是 为:作
刈:割,砍
译:今天(我)本来必死无疑,(但是) 我愿意为各位痛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战 胜他们,替各位突围,斩将,砍旗,让各位 知道是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我的)作战 能力有过错。”
麾下壮士骑(qí )从者八百余人(定语
后置) 译: 部下骑马跟从的壮士八百多人
骑(qí )能属者百余人耳 (定语后置) 译:能跟上的骑兵只剩一百多人了。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 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 若德。”乃自刎而死。 面:面对 购:买
德:名作动,做好事
译: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 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 并封为万户侯,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就 自杀身亡了。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qí )将灌婴以五 千骑(jì )追之。
平明:天亮 以:率领 乃:才
译: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觉察到这 种情况,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带领五 千骑兵追赶他们。
项王渡淮,骑(jì )能属(zhu)者百余人耳。项 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dai)曰 “左”。
属:随从 绐:欺骗 左:名作动,向左走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1 数行下,左右 皆泣2,莫能仰视。
歌:名作动,唱 阕:乐曲每终了一次叫阕, 可译作“遍” 泣2:哭
项羽之死
一曲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项羽之死》解读【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感受与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和方法:以诵读、细节品读、问题探讨来解读文本,并理解项羽这个悲剧英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以《垓下歌》为线,诗文互证。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由对文字、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探讨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的准确把握,能个性化评价其性格命运。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项羽。
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然而成为帝王的刘邦后人很少提及,失败的项王我们却追忆甚多呢?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司马迁《项羽之死》来追忆这位悲情的末路英雄到底是个什么的人。
二、整体感知、情节梳理节选部分围绕项羽之死描绘了三个场景,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赏英雄本色在垓下之围中,项羽在身陷重围之时,面对苍穹面对后世之人慷慨悲歌数阙:“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1、这个项羽生平唯一一次作诗,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悲壮?无奈?复杂情绪有悲伤迷惘,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无奈。
项羽起兵八岁矣,结果身边的人和物都抓不住了,护不住了,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所以诗中连续出现“可奈何”“奈若何”。
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评林》吴贤齐”2、解读《垓下歌》诗句内容,赏析项羽的英雄本色。
【英雄之勇】“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在快战之前项羽对楚军将士一番誓言,霸气侧漏,体现项羽这一路走来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这是语言描写。
b\“于是项王大呼..,遂.斩汉一将。
”..驰下,汉军皆披靡——“大呼”先声夺人的效果,“披靡”的意思是汉军四处溃散,体现项羽的作战时逼人的气势。
“遂”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斩将的轻而易举C\“是时,赤泉侯为骑(jì)将,追项王,项王瞋目..数里。
《项羽之死》读后感
《项羽之死》读后感《项羽之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军队围攻,最终落败自刎的悲惨结局。
整个故事被描绘得生动而真实,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的悲壮。
从人物塑造上看,项羽这个角色刻画得深入人心。
他不仅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战士,更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追求的人。
他的骄傲、自信、勇气和爱情都让人感到敬佩。
而刘邦则相对而言显得更加阴险狡诈,虽然最终赢得了胜利,但在人格魅力上却远不及项羽。
从情节安排上看,《项羽之死》非常精彩。
它不仅有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感交流。
比如项羽与虞姬的诀别之恋、项羽与属下的热血友情等,都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
《项羽之死》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它展现了秦朝灭亡、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项羽的英勇和坚定所打动。
虽然他最终失败了,但他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即使面对失败,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尊严。
《项羽之死》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
它不仅有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伟大。
一、导入: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项羽之死”。
二、知作者司马迁与《史记》:1、知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
他童年时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年时入仕却遭宫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他完成了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
2、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它成为我国正史的开端,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明确目标:1、了解项羽悲壮的一生。
2、体会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项羽之死》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 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 击楚军至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 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击,大败,被迫坚 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 封王。
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 军包围于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 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 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至乌江兵败自 刎。
第三段: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亡两骑
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 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勇猛无敌,骁勇善战,自负骄傲
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 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 羽怎么复杂的心里?
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 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 都彭城。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 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分别为王, 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 以争天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 中烧毁所过栈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 之意,以麻痹项羽。
五月,田荣于齐地起兵反楚,刘邦以 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联络各地诸 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 都彭城。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 《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 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 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 本纪、十表、八书、三 十世家、七十列传五种 形式。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 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 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汉语言文学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左磊
摘要:《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本篇课文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
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关键词:项羽末路英雄慷慨悲歌人物塑造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即使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佩可叹的英雄。
历史不容忽视,首先在推翻秦的斗争中,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不畏强敌,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百二秦关终属楚。
而后统治天下,分封诸侯,“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曾有也”[1]。
另外司马迁经受腐刑的屈辱之后,心中有了一种感触,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而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仅仅是个市井无赖而已。
所以司马迁是怀着这种敬重与惋惜、褒扬与责斥的复杂心情为项羽立传的。
节选的《项羽之死》,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
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一、壮士悲歌——英雄末路的苍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1],仅用“兵少食尽”这四个字就写出了垓下围困的项王已是力单势弱、寡不敌众,但汉军慑于霸王的威势,仅“围之数重”,不敢轻举妄动。
在关键时刻,善用人才的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陈平的计策,用了瓦解楚军斗志为主的“攻心”战术,以楚方归顺人员和汉军中善唱歌者,每夜皆唱楚歌,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可见正是刘邦笼络了众多“人杰”,才一步步称霸天下,所向无敌。
而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大惊、夜起、饮帐中,几个动作形象地刻画出众叛亲离下西楚霸王的惊慌、无助与无奈。
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能歌善舞的美人虞姬,唯一倚重的谋士范增也愤而离去,远走他乡。
可以说项羽是一个人在战斗,凭一己之力,奋其私智。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1]。
生死存亡的时刻,最能考验出一个人的真品格、真性情,有的人会垂死挣扎,有的人会跪地求饶,有的人会狗急跳墙。
“悲歌慷慨”使一个不屈服不求饶的壮士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让读者不由地联想起在易水送别慷慨悲歌的荆轲。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连连叹息着“可奈何”“奈若何”,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壮士心中山崩地裂般的痛苦与绝望,接着用“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来渲染和侧面烘托这种悲壮苍凉的氛围。
二、临战宣言——英雄末路的呐喊
项王上马骑,驰走,渡淮,迷失道,陷大泽中。
司马迁有意设置这样曲折起伏的情节,隐含着楚军到了“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的穷途末路。
汉骑追者数千人,楚军仅仅二十八骑,对比鲜明的力量差异也让项王“自度不得脱”,死意已决。
于是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一番临战宣言:“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1]霸气十足的语言刻画出一位战功赫赫、勇猛无敌的武将,也暴露出了“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致命弱点。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对上天的呐喊,穷途末路的霸王仍然不可一世,在他眼中只有天可亡我,人不可亡我,自高自大的性格显露无遗,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狂妄到极点的匹夫之勇。
临死不畏惧,临死仍执迷不悟,赞其何等刚烈,恨其何其愚昧不堪。
三、东城快战——英雄一生的写照
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
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中。
项王的战斗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分二十八骑为四队,调度有方,残兵如有神助,如恶虎下山。
在汉军的重重围杀下,项王口出狂言:“吾为公取彼一将。
”大呼,驰下,简练生动的动作描写如有震天动地的声威,“汉军皆披靡”侧面烘托和渲染了摧古拉朽的气势。
“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斩将的轻而易举,如探囊取物,照应出前文言不虚行。
接着,项羽没有动手,“瞋目而叱之”,怒目圆睁,须眉毕张,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这是何等的神威!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
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部下“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东城快战,是《项羽本纪》中用饱蘸情感的文字详细描写的唯一一次战役,是项羽一生“七十余战”的真实写照,战神这一名称当之无愧。
四、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光辉
上天没有断绝项羽的所有活路,无路可逃之时,茫茫乌江水边,亭长早已备好
船只等候项羽了,“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2]。
在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时刻,项王没有急忙去渡江逃生,反而从容地笑了。
“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庆幸欢笑,不是凄凉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静的笑,在舍生与取义、苟性存活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活的勇士精神。
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知耻辱、重情义;对自己的死丝毫不在意,却不忍心杀掉跟随自己多年的爱马,把它赠给亭长,他的侠义柔情、知恩图报让很多人惭愧难当。
最后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是一个出人意料、千古未闻的壮举。
从此乌江源源流淌着的是英雄不屈的血脉,日月不息,英雄的光辉不灭呀!
“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刻画出了让人悲之叹之爱之怜之的艺术形象。
这悲歌节奏变化,起伏张弛,分为四曲。
第一曲重在抒情,节奏舒缓,情如“幽咽泉流冰下难”;第二曲,慷慨激昂,战鼓擂响,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第三曲重在叙事,多用短句,节奏快,仿佛听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第四曲,“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余音不绝。
太史公传写人物的高超艺术,妙绝。
注释:
[1][2]司马迁:《项羽之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第74页。
(左磊济宁市实验中学语文组27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