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名词解释整理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大众传媒的名词解释

大众传媒的名词解释大众传媒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和渠道向广大公众传递信息和内容的活动。
它是一种集中集团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以满足和引导公众需求为主要目的。
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形式的传媒媒体。
下面将对大众传媒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传媒:传媒是传播媒体的简称,是指由传媒机构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广泛传播的行为和活动。
传媒包括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表现形式。
2. 媒体:媒体是指传承信息、知识、文化和娱乐的工具和渠道。
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
媒体通过传播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
3. 广播: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将声音信号传送给大范围接收者的一种传媒方式。
广播媒体可以直接向大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具有传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
4. 电视:电视是通过电磁波将图像和声音信号传送给接收器的一种传媒方式。
电视媒体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传输信息,具有直观、生动、多样化等特点。
5. 报纸:报纸是平面媒体的一种,主要通过印刷机印刷在纸上,传递文字、图像等信息给读者。
报纸媒体可以提供详尽的信息和深度的报道,具有传统性和可保存性等特点。
6. 杂志:杂志是定期出版的刊物,包括时事、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以供读者阅读。
杂志媒体通常具有较长的发行周期,内容多样化且更加注重深入剖析。
7. 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通过互联网传输协议(TCP/IP)将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互联网媒体可以提供各种信息和内容,具有高度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
8.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分享、评论各种内容。
社交媒体具有用户生成内容、社交互动、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9. 新媒体:新媒体是指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媒体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对传统传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
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
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
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
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
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大众传播学的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的名词解释大众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媒如何产生、传播和影响信息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各种类型的传媒形式。
通过研究传媒的运作机制和特点,大众传播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并对公众态度、行为和社会变革产生影响。
1. 观众/受众在大众传播学中,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解读传媒信息的人群。
观众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他们还是信息的主动选择者和解码者。
观众的背景、价值观和经验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2. 媒介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各种载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媒介的选择和运用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电视新闻中,图片和声音的结合可以加强信息的冲击力和记忆性。
3.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传媒中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编码,来分析其特征和趋势。
内容分析可以揭示传媒报道的偏见、态度以及呈现模式,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各种信息的特点和影响。
4.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传媒信息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受众对信息的注意和记忆)、态度效果(受众对信息所表达观点的认同或反对)和行为效果(受众在行动上的改变)等。
5. 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是指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和Twitter等。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公众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研究人员也关注这类媒体对社会互动模式和话语权的影响。
6.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个体或组织对媒介运作和使用的理解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意味着能够理解并适应不同传媒环境下的信息,并准确地使用媒介进行交流和参与。
7.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和创意产品为基础,通过媒介形式销售,从中获取经济收益的产业。
电影、音乐、出版物等都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
研究文化产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媒介和创意产品如何满足公众的需求,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闻学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
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考研专业课新闻学新闻结构形式与主题2009-08-10 10:39:13|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倒金字塔结构:1特点:a完全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不是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
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
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城市、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合法的发言权等。
单向传播: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向过程。
在单项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面的“给予”和“接受”关系。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
一般来说,人类给中传播活动都是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项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双向传播: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
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
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传播过程: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媒介

⼤众传播媒介⼤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众之间的媒介体。
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播节⽬。
⼤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影响⼤等特点。
⼤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功能和⽂化积累功能。
⼤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类:印刷类和电⼦类。
这两类媒介都有各⾃的特点。
印刷类⼤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
报纸的发⾏量较⼤,因⽽是受众⾯最⼤的印刷类⼤众传播媒介,是企业⽐较青睐的传播⼯具,因⽽报纸有许多优点。
第⼀,信息较为详细。
同电视⽐较⽽⾔,报纸所载信息⽐较深⼊细致、详细、全⾯,读者可以获得⽐较系统的信息。
第⼆,信息具有可选择性。
现代⽣活节奏块,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但读者可以根据⾃⼰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有兴趣的加以阅读,⽽不必象看电视和听⼴播那样,不管喜欢与否,都得照看(听)不误。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读者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以备索⽤。
⼴播、电视虽声声⼊⽿,画⾯⽣动,却转瞬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期保留。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
报纸价格相对较低,不必⼀次性投⼊⼤量资⾦,群众能够接受。
电⼦设备投⼊较⾼,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且电脑还需要⼀定的操作2、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特指专门⽤于⼤众传播活动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播,电视,⽹络和图书等六种媒介。
3、作为社会组织,是指能够向社会⼤众⼤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站以及媒介集团等。
媒介演变与⼈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作⽤的关系。
其中,⼈类社会的进步(突出表现为⽣产⼒的进步)是主导原因,媒介的进步受⼈类社会的程度决定,但在⼀定程度上也能反作⽤于⼈类的进步。
打个⽐⽅来说,⼆者的关系就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类使⽤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 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绪论※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以解释和分析我们如何吸收、处理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下面是一些关于传播学的重要概念的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意义在人群之间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信息的生成、编码、传输、解码,以及反馈回路。
2. 媒介:媒介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或工具,可以是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电子媒介(如电视、广播),还可以是新兴的数字媒介(如互联网)。
3.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传播信息的媒介。
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以影响大量的受众。
4.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使用户能够创建、共享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社交媒体的特点是用户参与程度高,信息传播更快、更广泛。
5. 媒体效应:媒体效应是指媒体对于受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可以是社会化影响、认知影响、态度影响、行为影响等多种影响方式。
6. 观众/受众:观众或受众是指接收和处理传播信息的人群。
观众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组群,根据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
7. 市场营销传播:市场营销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和媒介来推销和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种传播方式涉及到广告制作、媒体购买、公关活动等手段。
8. 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指在特定的传播背景下,根据目标和目的制定的传播方案。
传播策略包括传播目标的设定、受众分析、信息设计以及传播渠道选择等。
9. 互动传播:互动传播是指双方或多方参与的传播过程。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互动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和参与,有助于增强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的实现。
10.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关于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传播伦理研究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保护受众利益,维护公众利益,遵守道德准则。
这些概念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传播现象,提高传播活动的效果和规范性。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指传播媒介为了达到宣传目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成员传递信息的过程。
2、传播者:从事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工作的人,是大众传播的主体。
3、发送者:在接收者与传播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个人或组织。
发送者不一定是传播者。
他们既可以是传播内容的创造者,也可以是传播活动的主持者。
4、接受者:通过信息的输入和反馈,对传播者施加影响的人。
他们不但直接控制传播活动的进行,而且通过传播活动影响传播者。
因此,接受者是传播者的另一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5、媒介:所有大众传播的媒介。
6、信息:人类以语言、文字、音响、图像、动画、程序等方式记载的有关世界运动变化的客观事实。
7、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机器和设备,如电台、电视台、电话、报纸、杂志、书籍等等。
8、信源:在特定的时间里提供信息的源泉,它决定着大众传播的内容和方向。
9、信宿:收到信息后作出反应的人。
10、噪声:信息中那些不需要的成分和干扰信息传播的因素。
11、有意性:传播者在选择信息、整理信息、提供信息和编排信息的过程中,始终遵循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符合传播者的利益。
12、易受性:任何人都不是绝对的“免疫”。
当外来的信息刺激被感受器时,并不是绝对不起作用的。
有些能量和内容在不同程度上打动和吸引人们。
13、感染性:受众对外来信息的吸收、消化和接纳的速度。
14、传播效果:外部信息经过人们传播系统作用于受众的结果,它是由一系列特征表现出来的。
15、控制性:人们对传播系统的控制和支配。
16、范围:人们可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
17、社会性:指受众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认知,包括群体的归属感、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态度和行为规范等。
18、符号:人们在传播活动中使用的特殊物质手段。
19、传播渠道:传播者的意念和作品发出以后到达受众的途径。
20、效果:即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把意念和作品传达给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众心理反应及其情感反应。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1)大众传媒的种类:第一类: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体语第二类: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第三类: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等(2)作用(功能):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监督功能:它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2)网络传播媒介的优缺点有哪些优点:1.匿名性。
减少产生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顾虑,一定程度上保证公众的话语权,使得调研能够进行。
2.大众传播的宠儿。
最广泛的影响,最低成本的投入,最丰富的媒介应用,最宽阔的信息平台,最受关注的经济成长方式,最广大的发布载体。
信息爆炸时代来临的重要标志。
3.互动性。
实时互动,无边界交流和反馈,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关利器。
尤其是在公关危机处理方面。
(在本田汽车,丰田召回事件中有重要作用。
)4.公共会议。
表现在公共关系有线和可视会议方面缺点:1.信息的选择困难。
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
由于信息发布者可以采用假名,并且网络信息发布商和论坛非常多,对这些信息的阻截不会有太大成效,对流言和恶语无法有效地直接制止。
所以企业多采取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的方式。
3.垃圾信息导致相关公共关系调研的效果大打折扣。
某网站的改版调查中,有效回收只占全部发放调查册的35%左右,严重影响了形象调查。
4.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网络病毒和黑客已经成为威胁企业信息的重要对象。
包括反病毒公司等网络安全组织都曾遭遇黑客门事件,不但影响公众的访问,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形象。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名词解释大众传播

名词解释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不具有保密性。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是受众。
受传者是大量的、隐匿的、分散的各不相同的。
所传信息是由职业把关人把关,信息经过净化、优化处理之后,再提供给社会以满足受众的多元要求,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信息传播速度与效果直接受制于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
同时,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众传播方法:广告:通过各种媒体向大众宣传产品或服务。
新闻发布:通过新闻媒体发布重要信息,以引起公众关注。
社交媒体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广产品或服务。
公关活动:通过公关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
博客或在线文章:通过撰写有关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博客或文章,向目标受众传播信息。
视频营销:制作和发布有关产品或服务的视频,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子邮件营销:向目标受众发送有关产品或服务的电子邮件,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量。
线下活动:组织线下活动,如展览、研讨会或路演,以吸引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
口碑营销:通过客户评价和推荐,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信誉度。
联盟营销:与其他公司合作,共同推广产品或服务,以扩大市场份额。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1.传播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2.信息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3.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4.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自我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
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5.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6.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7.霸权批判学派的学者把霸权看做是支配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行使社会主导权和文化主导能力,通过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
第二章1.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2.传播过程模式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过程中各要素及相互关系;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传播过程运动特点和规律。
3.5W模式指的是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的描述传播过程的模式,拉斯韦尔在这个模式中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5个W代表这五个要素,它们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第三章1.传播者传播者是发起传播行为的人,是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以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沟通是通过大众媒介交流信息的过程,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
亦称“大众传播”。
指一群人经由一定的大众传播工具(报纸、电台、电视、电影等)向社会大众传送信息的过程。
大众沟通的传送者通常是庞大的组织体,沟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进的科技结晶体,而收受人则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众。
含义
通过大众媒介交流信息的过程,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
其特点在于信息主要是借助于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等技术手段传播的。
发信者往往是一个群体,有许多人参加准备工作。
在这里信息的生产和信息的传播是两种职能,如编辑是信息的生产者,广播员是信息的传播者。
在大众沟通中,受信者是不知名的群众,发信者不知道受信者是什么人。
讲演和讲座是大众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独具的特点。
社会心理学重视研究大众沟通的效力,如电视暴力场面对侵犯行为的影响等。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名词解释大众传播是指广泛的公众对信息的接收、交流和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集体的、群体性的传播活动,涉及到大量的个体和社群。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将信息、观点和价值观传递给广大的公众。
大众传播的名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媒介:媒介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传递信息、观点和故事。
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也包括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
通过媒介,大众传播可以覆盖广大的公众,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
2. 受众: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关键要素,它指的是接受信息和影响的大众群体。
受众包括广大的社会大众、特定的群体和个体。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对于大众传播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受众的兴趣和心理特征。
3. 消息:消息是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它可以是新闻、文化、娱乐等各种形式的信息。
消息可以通过媒介传播给受众,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
消息的内容和质量对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具备可靠性、可信度和吸引力。
4. 传播过程:传播过程是大众传播中信息传递和影响发生的过程。
它包括信息的编制、传播和接收,同时还包括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解码和反馈。
传播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者,包括媒介机构、传播者和受众。
传播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5. 影响力:大众传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可以改变受众的态度、行为和观点。
影响力是大众传播的目标和效果,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影响,大众传播可以塑造受众的认知和态度。
影响力的大小和程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的可信度、传播者的权威性和受众的心理特征。
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同时也可以塑造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名词和概念,对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传播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媒体从业者和决策者来说,了解大众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传播战略的制定和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1、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2、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于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来意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
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评价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议程设置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二级传播理论】
概念往往是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二级传播理论就是指意见从媒介到舆论领袖到受众再从受众到媒介的过程。
又叫两级传播理论。
二级传播理论出自拉扎斯菲尔德的著作《人民的选择》。
这本书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于年在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的关于选民如何在总统大选时作决定的研究集结。
雪伦罗瑞与梅尔文·德弗勒在《传播研究里程碑》一书中将这一理论列为大众传播研究的里程碑之一,“最重要的理由是‘两级传播’的理念吸引了研究学者的注意。
……两级传播的假设开启了新的理论前景。
在这之前,大众社会理论和魔术子弹理论都强调大众社会中个人的孤立,从未将社会因素视为重要因素。
但是本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大众传播过程中最重要
的一环”,“两级传播虽是本研究意外的发现,回顾起来,竟是该研究最伟大的贡献。
二级传播理论的贡献
二级传播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否定了当时影响很大的枪弹论,为人们研究大众传播效果提供了理论武器。
但该理论在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抽样技术和实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
而且片面的过分地夸大了人际关系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舆论领袖】
又译为意见领袖。
是指那些较多地参与大众传播、将从中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社会成员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态度的中介者。
大众传播往往是通过人际关系来影响受众,发挥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效果。
其内容基本上是由大众传媒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他们传向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
舆论领袖既是受众中的一部分,同时又能够影响一部分受众。
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其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力。
在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所建立的二级传播论中,舆论领袖是一个核心概念。
其中对舆论领袖所下的定义是: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往往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
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
与社会正规组织的领导人物不一样,舆论领袖是非正式的领导,给人出谋划策,其影响力常常比大众传媒更大。
传媒人论坛(/bbs/)会员yuanzhenmao搜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