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发表时间:2012-11-27T16:03:35.4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0月总第99期供稿作者:周国庆钟挥云[导读] 科学素养,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并能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生活体验有关的问题。
周国庆甘肃省高台县罗城学区侯庄小学734300;钟挥云甘肃省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734300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活动体验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揭示了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是说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科学素养,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并能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生活体验有关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都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们科学知识以外,更要从小就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孩子一种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他们通过科学教育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
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关键场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汇报,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鼓励学生的“求异质疑”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意识、科学的关系观和系统观、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
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空间培育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与内化。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识物讲理”,教学中科学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种科学实验中都应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中的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发现。
三、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经历”两字强调了科学是一种实践过程,一种创造过程。教师应创设情境,拓展时空,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是要创设情境,引导实践。《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二是要引导主动参与,注重过程体验。《课标》强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在教学时,应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三是拓展时空,课外延伸。《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总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任务。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的情感;在课堂中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优良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动脑、动手,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