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复习参考资料(精简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兽医学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时间紧迫,仅供参考)
1,中兽医学, 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理论与方法,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科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

2,秦: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厩苑律》
汉: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汉:最早的外感病学专著-《伤寒杂病论》
唐:最早的畜牧兽医高等学府-太仆寺
唐: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司牧安骥集》-----李石
唐: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宋:最早的动物病院-牧养监
元:诊断学独树一帜-《痊骥通玄论》
明:综合兽医学典籍-《元亨疗马集》---喻本元、喻本亨
明:划时代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3,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从整体出发,研究事物统一性、完整性和关联性的思想方法。

以不损及机体统一性、完整性和关联性为前提,从整体水平、结构关系及功能动态上研究其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

(2)辨证论治: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动物疾病进行检查、分析、归纳,辨别其发生的原因、性质、部位、变化趋势及正邪消长,从而建立病症诊断,确定防治法则,采取适当方药实施预防和治疗的过程,即为中兽医诊断、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
1,所谓阴阳,是指事物内部或一事物与他事物间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彼此间既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与相互依存,并在一定范围内消长进退,在一定条件下运动转化,成为宇宙万物存在、运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2,阴阳的属性
代表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阴阳具有质的规定性,这就是阴阳的属性。

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代表了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

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动静、有形无形等为准则。

概括起来,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及强壮的均属于阳,而凡是向下的、静的、有形的、寒凉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及虚弱的均属于阴。

阴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前者如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等,后者如人体内部的气和
血、脏与腑,中药的温性与寒性等。

第三节五行学说
1,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不同属性的物质,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以构成整个物质世界,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五行的属性
木-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炎上-温热、升腾、能动、干燥
土-稼穑-生化、滋养、承载、受纳(jia se)
金-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清洁
水-润下-滋润、寒凉、向下、静藏
第二章脏腑
1,基本概念
脏腑是指构成动物机体的内脏器官。

研究机体脏腑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理论,称为脏腑学说。

2,内脏器官
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藏而不泻)—阴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泻而不藏)—阳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兼藏精气(×)
第一节脏腑功能
一、五脏
概念:指肝、心、脾、肺、肾的合称。

特点: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一)心: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附]心包概念:心之外围功能:保护于心与三焦相表里。

(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上联咽喉。

与大肠相表里。

(三)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与胆相表里。

(四)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和四肢,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母” 。

特点:喜燥恶湿,脾气以升为顺
(五)肾:主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
二、六腑
概念: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大空腔脏器。

特点: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一)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二)胃:受纳和腐熟水谷特点:喜润恶燥,胃气以降为顺
(三)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四)大肠:消化吸收精微,传导排泻糟粕。

(五)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总司气化,通调水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概念:是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的总称。

生理:主管发情及孕育胎儿。

由肾所主,与冲、任二脉相连。

★脏与腑的关系(表里关系)
第二节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禀承于先天之精,靠后天水谷精微及大自然清气不断充养。

气、血、津液通过经络运行而输布全身,而经络本身也需要这些物质的滋养。

一、气
(一)概念:气是指形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实体及其功能活动。

中医学所谓气,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称营养之气;二是指脏腑、经络等组织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活动,称功能之气。

★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四)机体气的分类
元气:是秉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依赖三焦通达周身之气,又称原气。

(×)-----激发、推动
宗气:是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积于胸中之气。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与血并行于脉中,是宗气贯人血脉中的营养之气。

是宗气中具有营养作用的部分。

(×)
卫气:卫气主要由水谷之气所化生,是宗气中具有防卫作用的部分。

(×)
三、津液
(一)概念: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来源于水谷,在脏腑作用下生成。

主要是指体液而言,还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液等机体的分泌物。

清而稀薄者叫津,浊而浓稠者叫液。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第三章经络
第一节基本概念
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内运行气血、传递信息、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网络系统。

经,即经脉,有路径的意思,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络脉,有网络的意思,经脉的分支。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有规律地循行和错综复杂地交会,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系统,把动物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诸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四章病因及病理
第二节致病原因
一、外感
(一)六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6种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

六淫:太过、不及或不应时而成为致病因素的六气。

二、内伤
痰饮:是体内一切病理性水湿的总称。

其中,清稀如水者称饮,粘浊而稠者为痰。

第三节病理
一、邪正消长二、升降失常三、阴阳失调
第二篇针灸
直刺:90°左右;斜刺:45°左右;平刺:15°左右。

百会穴:位于腰部背中线,最后腰椎棘突与第一荐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即在腰荐十字部正中凹陷处取穴,一穴。

涌泉穴:第三四趾的第一指骨中部背侧面之间。

第三篇中药
第一章总论
中药:中兽医用于预防、治疗疾病,改善其产品品质和提高生产性能的药物。

兽医中药学:研究中药来源、采制、性能、功效、理化特性和临床应用的科学。

因中药材绝大多数来源于植物,故中药学又称《本草学》。

中药的性能
一、性味
(一)四气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五味酸、苦、甘、辛、咸5种药味
酸—收敛、固涩(入肝):五味子、五倍子
苦—清泻、燥湿(入心):如大黄、黄连
甘—滋补、缓和(入脾):如党参、甘草
辛—发散、行血(入肺):如麻黄、川芎
咸—软坚、泻下(入肾):如海藻、芒硝
二、升降浮沉---中药作用的趋向
升、浮是指药物作用趋上趋前;沉、降是指药物作用趋下趋后。

三、归经---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发挥治疗作用的选择性。

即某药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也就是说凡某种药物能治某经的病症,既为归入某经之药。

如同属寒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作用,然有黄连偏于清心热、黄芩偏于清肺热、龙胆偏于清肝热等不同。

再如同为补药,有党参补脾、蛤蚧补肺、杜仲补肾等的区别。

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补肺的治疗作用进行系统归纳,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中药的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根据的。

由于经络沟通机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证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脏腑,而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所属体表。

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所发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如肺经病变多见咳嗽、喘气等症,心经病变多见心悸、神昏等症,脾经病变多见食滞、泄泻等症。

在临床上,将药物的疗效与病因病机以及脏腑、经络联系起来,就可以说明药物和归经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桔梗的主要作用为止咳化痰,故归肺经;
朱砂能够安神,则归心经;麦芽能消积化滞,故入脾经。

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理论,具体指出了药效的所在,是从客
观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还有一药而归数经者,即是其对数经的病变都能发挥作用。

如杏仁归肺与大肠经,是因为它既能平喘止咳,又能润肠通便;石膏归肺与胃经,则能清肺火和胃火。

在应用中药的时候,如果只掌握其归经,而忽略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

因为同一脏腑经络的病变,有寒、热、虚、实以及上逆、下陷等的不同,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也有温、清、补、泻以及上升、下降的区别。

因此,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入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分的应用。

如同归肺经的药物,黄芩清肺热,干姜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葶苈子泻肺实,其功效是显著不同的。

在其它脏腑经络方面,亦是如此,所以应用时必须认真区别。

中药的归经理论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根据动物脏腑经络的病变“按经选药”,如肺热咳喘,应选用入肺经的黄芩、桑白皮;胃热,宜选用入胃经的石膏、黄连;肝热,当选用入肝经的龙胆、夏枯草;心火亢盛,应选用入心经的黄连、连翘等。

二是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规律选择用药,即选用入它经的药物配合治疗。

如肺气虚而见脾虚者,在选择入肺经的药物的同时,选择入脾经的补脾药物以补脾益肺(培土生金),使肺有所养而逐渐恢复;又如肝阳上亢而见肾水不足者,在选用入肝经药物的同时,选择入肾经滋补肾阴的药物以滋肾养肝(滋水涵木),使肝有所养而虚阳自潜。

总之,既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中药性能,又要熟悉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的配伍
概念:是指根据动物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特点,有目的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这是中兽医用药的基本形式。

基本类型:药性“七情”
1,单行就是应用单味药治病,对于病情较为单纯的病症,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收效。

例如,用单味甘草以解毒,用蒲公英治疗痈疮等。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原有疗效。

例如大黄与芒硝配合应用,能明显增强泻下通便的作用;石膏和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3,相使就是将功用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主辅配合应用,其中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例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补气药黄芪的补气利水功效;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泄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的清热泻火的作用。

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例如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指药物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

6.相恶既两种药物配合使用,能相互牵制而使作用降低或丧失药效。

例如黄芩能降低生姜的温性;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所以说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等。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消肿利尿。

2,黄连:清热燥湿,清心泻火,清热解毒。

3,黄芩:清热燥湿,清肺泻火,清热解毒,安胎止血。

4,黄柏:清热燥湿,清肾泻火,清热解毒,
第四篇方剂
第一章总论
一、概念
是根据动物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成原则及配伍规范,选择适当药物,规定恰当剂量和剂型的药方。

方:即配方,是对组成药物及其产地、炮制方法与品质的选取;
剂:指调剂,是对组成药物剂量、加工剂型及使用方法的标定。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是构成配方的中药组分而言的,一个完整的方剂包括主、辅、佐、使四个部分。

主药针对病因和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起苦寒泻下作用而为主药;
辅药辅助主药起治疗作用。

如补中益气汤中人参、白术、甘草补脾益胃,协助主药黄芪加强补中益气的作用为辅药;
佐药治疗兼症或起监制(或抑制毒剧性)作用的药物。

如银翘散中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止咳,是辛凉解表方中治疗兼症的药物;
使药起引导、协调作用如牛膝下行、桔梗入肺、柴胡入肝等,通过这类药物的导引而更好地发挥方剂的整体疗效。

三、方剂的加减变化
原则:更加切合病情实际
(一)药味加减主药不变,增减辅佐药
桂枝汤:热盛+黄芩;喘咳+杏仁、厚朴麻黄汤:咳喘重-桂枝(三拗汤) (二)药量加减
枳术汤与枳术丸组成:枳实、白术2∶1——消积导滞;1∶2——健脾理气(三)药物配伍---利用七情合和以增强疗效
桂枝:配麻黄——发汗解肌;芍药——敛阴和营;茯苓——通阳利水
黄芪:配人参、白术——补中益气; 当归——补血养血;
(四)数方结合应用---病情复杂,数方合用(气血两燔)
(五)剂型变换---脾胃虚弱:散剂→汤剂
(六)代用药的选择--选择性味功效相近的药物代替党参代人参;珍珠母待珍珠;
1,解表方: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或透疹等作用,以治疗表证的一类方剂,称为解表方,属于汗法的应用。

2,茵陈蒿汤:茵陈200g,栀子60g,大黄45g。

水煎温服;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症。

症见结膜口色黄染而色泽鲜明,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

3,生化汤:主治产后恶露不行,淤血腹痛。

作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4,六味地黄丸:熟地黄80g,山萸肉40g,山药40g,泽泻30g,茯苓30g,丹皮30g;肝肾阴虚症,滋阴补肾。

第五篇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以中兽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动物疾病进行检查、分析与归纳,辨别其发生的原因、性质、部位、变化趋势及正邪消长动态,从而建立病证诊断,确定防治法则,采取适当方药及针灸实施预防和治疗的过程。

第一章诊法
是以中兽医学理论为指导,诊察患病动物,搜集和评价临床症状及其相关资料的方法,属于中兽医诊断学范畴。

诊法包括望、闻、问、切,简称“四诊”。

第二章辨证
辨证是以中兽医学理论为指导,对四诊所搜集的临床症状和检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辨别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部位、变化趋势及正邪消长,从而建立病证诊断的过程。

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搜集到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

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

疾病的类别,不外阴证、阳证;疾病部位的深浅,不外表证、里证;疾病的性质,不外热证、寒证;邪正的盛衰,不外实、虚证。

因此,八纲就是把疾病的证候,分为四个对立面,成为四对纲领,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所以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

八纲辨证要点:临床上的疾病的症象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只有抓住辩证的
要点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及次要征象所迷惑而正确辩证。

(一)辨表里
如果证候单纯,辨别表里是比较容易的。

此时要看其临床表现有无表征特征而加以区别。

若症见发热寒颤并见脉浮,而舌质舌苔无甚变化时,为表征;反之,若症见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舌质舌苔有明显变化时,为里证。

若为表证,又可根据热相与寒相孰轻孰重,分为表寒证和表热证。

如果症候复杂,表证与里证的症状混杂出现时,辨别表里就比较困难。

此时主要看其表里证是同时出现还是先后出现。

若为同时出现则为表里同病,若为先后出现,则为表里转化。

至于半表半里证,是介于表证与里证之间的一种症候,它以寒热往来、脉弦为特征。

(二)辨寒热
如果证候单纯,呈现一派热象或寒象,则应以饮欲、二便、体表温凉和色脉为着眼点,区别寒证与热证。

进而又可根据病史和现症,区别寒热的虚实。

若征候比较复杂时,辨寒热应着重主意分错杂、看转化和辨真假。

(三)辨虚实
辨别虚证与实证的着眼点主要有病因、病程、体质、形态、二便、舌象和脉象等几个方面。

虚证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别;实证的范围广泛,各有其临床特点。

如果在一个病畜上同时出现虚象和实象时,则要综合病因、病程及现症,分清是虚实夹杂,还是虚实真假,这两类症候本质不同,治法也异,不可混淆。

第五节卫气营血辨证P387(好好看看)
卫气营血辨证,是对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温病)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辨证方法。

温病(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外感病的一大类别,以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征。

卫、气、营、血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同时又代表着温热病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

具体来说,温热病邪首先犯卫,邪在卫分不解,则内传于气分;气分病邪不解,则入营分,邪在营分不解,则入血分。

如此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

就温热病四个阶段病变的部位来说,卫分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主里,病在肺、肠、胃等脏腑;营分是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是邪热已深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

温热病的一般治法是,病在卫分宜辛凉解表,病在气分宜清热生津,病在营分宜清营透热,病在血分宜清热凉血。

(一)卫分病证是温热病邪侵犯肌表,卫分功能失常所表现出的证候。

一般见于温热病的初期,属于表热证。

(二)气分病证是温热病邪深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相争激烈,阳热亢盛的里热证。

多由卫分病传来,或由温热之邪直入气分所致。

主要表现为但热不寒,呼吸喘粗,口干津少,口色鲜红,舌苔黄厚,脉洪大。

但因温热之邪所侵袭的脏腑和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证候表现。

常见的有邪热入肺与气分大热两种证型。

(三)营分病证是温热病邪人血的轻浅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其特点。

证见高热,舌质红绛,斑疹隐隐,神昏或躁动不安。

营分病证的形成,一是由卫分传入,即温热病邪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人营分,称为“逆传心包”;二是由气分传来,即先见气分证的热象,而后出现营分证的症状;三是温热之邪直入营分,即温热病邪侵入机体,病初未见卫分、气分症候,致使畜体起病后便出现营分症状。

营分证介于气分证和血分证之间,若疾病由营转气,是病情好转的表现;若由营入血,则病情更加深重。

营分证有热伤营阴和热入心包两种证型。

(四)血分病证是温热病的最后阶段,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

血分证或由营分传来,即先见营分证的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症状,而后才出现血分证见证;或由气分传变,即不经营分,直接由气分传人血分。

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故血分病以心肝肾病变为主,临床上除具有较重的营分证候外,还有耗血、动血、伤阴、动风的病理变化。

其特征是身热,神昏,舌质深绛,黏膜和皮肤发斑,便血,尿血,项背强直,阵阵抽搐,脉细数。

常见的有血热妄行、
热动肝风,气血两燔、肝热动风等四种证型。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外感温热病多起于卫分,病情较轻;继之表邪入里,传入气分,病情较重;进而深入营分,病情更重;最后邪陷血分,则病情最为深重。

这种渐次深入是温热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如《外感温热篇》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由于季节气候的不同,病邪盛衰的差异,以及患畜体质强弱的不同,上述传变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临床上所见的温热病,有的起病就不经卫分,而直接从气分或营分开始。

或出现兼症,卫分症未罢,而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传变除循经而传的情况外,还有越经而传的。

如卫分病可不经气分而传人营分,气分病不经营分而传人血分,酿成气血两燔。

因此,在临床辨证时,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不得生搬硬套。

治疗大法是:在卫,宜辛凉解表;在气,宜清热生津;入营,宜清营透热;入血,宜凉血散血。

第三章防治法则
第一节预防
就是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未病先防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动物疾病的关键,如果将饲养管理搞好,许多疾病就可以避免发生。

此外,清洁卫生,也是预防动物疾病的重要措施,要做到水洁、料洁、草洁、槽洁、圈洁、动物体洁净。

棚圈要定期消毒,粪便要勤打扫,堆积发酵。

二、既病防变动物体各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也可影响其他脏。

治疗时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对患病动物积极进行早期治疗,以防疾病加剧。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护理工作。

第二节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祛除致病原因的基本原则。

疾病本身就是正邪交争的过程。

邪胜正则病进,正胜邪则病退,因而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宗旨。

1. 扶正以祛邪;
2. 祛邪以扶正;
3. 先攻后补;
4. 先补后攻;
5. 攻补兼施。

二、治病求本
正治:是逆反疾病的征象而治(逆治)。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是顺从疾病的征象而治(从治)。

1 寒因寒用(如阳盛格阴)
2 热因热用(如阴盛格阳)
3 塞因塞用(如气虚便秘或发热)
4 通因通用(如食积腹泻)
5 反佐:药味反佐—白通加猪胆汁肠(附子、干姜、葱白、猪胆汁—《伤》)治少阴病。

服药反佐—热药冷饮、寒药温服。

三、同治与异治
第三节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