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措施和抗震等级的区别和关系

合集下载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1. 引言地震是一种可造成严重灾害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非常高。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标准。

本文将介绍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定义、分类以及各级别的要求。

2.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定义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级的指标之一。

它是根据建筑物所需的抗震性能以及构造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评定的。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划分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类型、高度、地震烈度等多个因素进行。

3.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分类根据《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标准》(GB50011-2010)的规定,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A、B、C、D等级。

3.1 A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A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适用于对地震烈度较小、建筑物对抗震破坏要求不太高的区域。

该等级下的建筑物,一般采用常规的构造措施,并符合规范规定的基本抗震要求。

3.2 B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B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适用于对地震烈度较中等的区域,建筑物对抗震破坏要求较高。

该等级下的建筑物,需要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3.3 C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C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适用于对地震烈度较大的区域,建筑物对抗震破坏要求更高。

该等级下的建筑物,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其在大地震时的安全性。

3.4 D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D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适用于对地震烈度最大的区域,建筑物对抗震破坏的要求最高。

该等级下的建筑物,需要采取最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并符合最高级别的抗震设计要求。

4. 各级别的要求不同等级的抗震构造措施要求不同,根据《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标准》(GB50011-2010)的规定,具体要求如下:•A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要求:采用常规的结构形式和材料,符合规定的基本抗震要求。

•B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要求:在A级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措施,如使用高强度材料、增加梁柱截面尺寸等。

•C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要求:在B级的基础上,加强结构节点和连接部位的抗震能力,增加耐震设备和装置的使用。

抗震设防等级与施工措施要求

抗震设防等级与施工措施要求

抗震设防等级与施工措施要求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抗震设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程要求。

抗震设防等级和施工措施是建筑行业中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以及相应的施工措施要求。

首先,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地震活动性和建筑物的重要性来决定的。

一般来说,抗震设防等级可以分为几个级别。

例如,一级抗震设防等级适用于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核电站、大型水库等。

这些建筑物必须具备极高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级抗震设防等级适用于一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物,如厂房、商业建筑等。

这些建筑物需要具备中等的抗震能力,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级抗震设防等级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建筑物,如住宅楼、小型商铺等。

这些建筑物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但可以适度降低设计标准。

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对于施工措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于一级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物,施工措施要求非常严格。

首先,建筑物的结构必须采用可靠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

其次,结构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采用适当的抗震构造形式,如剪力墙和框架结构。

此外,建筑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如加固地基、设置防震支撑器等。

所有这些措施都需要由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监督,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对于二级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物,施工措施要求也比较严格。

建筑物的结构材料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以抵挡地震的破坏力。

同时,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用一定的抗震构造形式。

此外,建筑物还需要采取一些简单的抗震措施,如加固柱子、设置抗震支座等。

这些措施能够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对于三级抗震设防等级的建筑物,施工措施相对较为简单。

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一定的地震力,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

此外,建筑物还需要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加固,以增加整体的稳定性。

虽然这些措施相对较为简单,但仍然需要专业工程师的设计和监督,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1. 在地震活跃区,建筑物的抗震等级至关重要。

2. 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物应制定不同的抗震等级标准。

3. 抗震等级的划分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频率和强度来决定。

4. 抗震等级越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承受破坏的可能性越小。

5. 抗震等级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6. 建筑物要提高抗震等级,需要在结构设计和土建施工上进行加固。

7.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使用抗震支撑、减震器等技术手段。

8. 抗震构造措施还包括对建筑物的基础和承重墙进行加固。

9. 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需要符合相关的抗震技术标准和规范。

10. 采用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11. 抗震构造措施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减少建筑物的倒塌和损坏。

12. 建筑物的抗震构造措施需要经过专业工程师的设计和评估。

13. 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和重要性。

14. 在地震多发地区,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的建筑物更受欢迎。

15. 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成本通常会比普通建筑要高一些。

16.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应由专业机构评定并出具相应的证书。

17. 抗震等级的提高需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抗震规范。

18.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应根据其用途和结构形式确定相应的抗震等级。

19.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应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性。

20. 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需要与建筑设计和施工同时进行。

21. 抗震构造措施还包括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要求。

22. 建筑物所有者应重视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的重要性。

23. 抗震构造措施的评估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和使用期限。

24. 抗震构造措施还包括对建筑物的局部构件进行加固和改造。

25. 抗震构造措施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和动力特性。

26. 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需要符合建筑材料和构件的抗震标准要求。

27. 抗震构造措施的设计要满足建筑物的抗侧移和变形能力。

28.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应与地震风险相匹配。

中国抗震等级划分

中国抗震等级划分

在中国,抗震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结构类型、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以下是对四个抗震等级的详细说明:
1. 一级抗震等级:
适用于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如核电站、大型交通枢纽、重要国防设施等。

设计要求极为严格,必须能够抵御极端地震事件,保证在罕见地震情况下的结构安全。

通常采用最高强度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使用高强度材料、特殊的结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工艺。

2. 二级抗震等级:
适用于重要性较高的建筑物,如医院、学校、政府办公楼等。

设计要求较高,需要能够抵御较大的地震影响,确保在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稳定,减少人员伤亡。

采用高强度材料和先进的抗震构造技术,如设置剪力墙、框架柱等,以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3. 三级抗震等级:
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如住宅、办公楼、工厂等。

设计要求适中,能够抵御中等强度的地震,保证在地震时建筑物不会发生严重的结构破坏。

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较为严格,但相对于一级和二级抗震等级,其抗震措施较为经济适用。

4. 四级抗震等级:
适用于一般性建筑,这些建筑物在设计时需要满足基本的抗震要求。

设计要求相对较低,能够抵御较小的地震影响,确保在轻微地震时建筑物结构不会受到严重损害。

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较为基本,通常采用标准的抗震构造措施。

每个等级的抗震设计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这些规范详细规定了不同抗震等级的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具体要求。

抗震等级的划分有助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3个概念
[作者简介] 赵清清,硕士研究生,工程师
解答:内力调整属于抗震措施范畴,本例为丙类建筑,抗震措施不提高。 丙类建筑,总高 48m,7 度设防,由《抗规》表 6.1.2 抗震等级取为二级,c 1.3 ,
V 1.3 (320 350) / 5.2 167.5 kN
建筑场地 III 类, 7 度 0.15g, 由 《抗规》 3.3.3 确定轴压比限值时属于抗震构造措施范畴, 宜按 8 度 0.20g 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此时对应的抗震等级取为一级,查《抗规》表 6.3.6 [μN]=0.65。轴压比 N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 和抗震等级 3 个概念
赵清清(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
一、前言 《抗规》1.0.2 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这是 一个强制性条文, 意味着结构设计人员在做设计中必须遵守。 这也意味着大部分工程都涉及 到抗震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可能对抗震设计中最常接触到的 3 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 措施和抗震等级不能清楚地理解。本文通过概念对比和实际案例对这 3 个概念予以辨析。 二、抗震措施 《抗规》2.1.10: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的调整直接受到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影响。 在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3.0.2 有明确的规定:甲类、乙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 抗震措施,即甲类、乙类建筑抗震措施需提高一度对待。对此条文说明有明确解释:本标准 规定重点设防类提高抗震措施而不提高地震作用,同一些国家的规范只提高地震作用 (10%~30%)而不提高抗震措施,在设防概念上有所不同:提高抗震措施,着眼于把财力、物 力用在增加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上,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提高地震作用,则结构的各 构件均全面增加材料,投资增加的效果不如前者。这条也是《抗规》中乙类建筑提高一度查 6.1.2 确定抗震等级的依据。 三、抗震构造措施 《抗规》2.1.11:依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 采用的各种细部要求。 条文说明:抗震构造措施只是抗震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本规范的目录中,可以看到 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等。其中的一般规定(比如体型要求)及计 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而构件截面尺寸和配 筋相关的(轴压比限值、钢筋数量和布置)则属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受到场地土类别的影响。 《抗规》3.3.1 和 3.3.2 建筑场地为 I 类 时, 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但抗震设防 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建筑场地为 III、IV 类 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7 度(0.15g)和 8 度(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 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 震构造措施。 四、抗震等级 不同抗震措施和不同抗震构造措施怎么体现和标志这种差异性呢?需要用一个“梯度” 来划分,这个“梯度”就是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既标志这抗震措施还标志着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抗震措施或者提高抗震构造措施就意味着需要“采取更高一级的抗震等级来对待”。 下面是 一个典型的设计实例,有助于读者来理解这 3 个概念。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非大跨结构) ,总高度为 48m。地震信息如下:抗震设防分类为丙 类,抗震设防烈度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为 III 类。某顶层中柱上、下柱端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为 320kN·m,350 kN·m(同为顺时 针) ; 剪力设计值为 125kN, 轴力设计值为 1750kN,柱截面为 500mm×500mm, Hn=5.2m, λ>2, 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在不采用有利于提高轴压比限值的构造措施条件下,试问,该柱截面 设计时,轴压比限值[μN]及剪力设计值(kN)应取多少?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等级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等级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等级地震是自然灾害中破坏性影响较大的一种,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人身财产的安全。

为了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人们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抗震设防措施。

在抗震设计中,对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和抗震设防类别进行明确是至关重要的。

一、抗震设防类别根据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地质条件和使用功能等因素,国家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主要包括一般性建筑、重要性建筑和特殊性建筑三类。

1.一般性建筑:指对人员生命安全要求一般、地震烈度较低或地震烈度较高但合理的地震能传递的一般性建筑,如住宅楼、办公楼等。

2.重要性建筑:指对人员生命安全要求较高、地震烈度较高但合理处理的重要性建筑,如医院、学校、消防站等。

3.特殊性建筑:指对人员生命安全及相关设备设施的安全要求极高、地震烈度要求较高的特殊性建筑,如核电站、大型水利工程等。

二、抗震等级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等级确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耐震性能等级。

抗震等级从一级到六级,等级越高,表明建筑物的耐震性能越强,抗震能力越大。

1.一级抗震:一般性建筑中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能够在小到中等地震中保持完好。

2.二级抗震:重要性建筑中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较高,能够在中等地震中保持基本完好。

3.三级抗震:特殊性建筑中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非常高,能够在强烈地震中保持一定的功能。

4.四级抗震:较高级别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更高,能够在极强烈地震中保持较高的抗震性能。

5.五级抗震:极高级别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非常高,能够在极强地震中保持基本完好。

6.六级抗震:最高级别的抗震等级,对地震烈度、建筑性质和地质条件的要求最高,能够在任何强度的地震下保持基本完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和抗震等级的明确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重要的抗震措施。

钢筋砼结构构件抗震措施中的抗震计算和抗震等级的关系

钢筋砼结构构件抗震措施中的抗震计算和抗震等级的关系

——钢筋砼结构构件抗震措施中的抗震计算和抗震等级的关系——一、框架结构:(一)“四级”框架柱的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取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顶层和柱轴压比<0.15者外,柱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按下式予以调整:c c b M M η=∑∑ (体现强柱弱梁)9度抗震设计的结构和一级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尚应符合:1.2c bua M M =∑∑(体现强柱弱梁)c η—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 c η=1.4“二级” c η=1.2“三级” c η=1.1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乘以柱弯矩增大系数c η(6.2.1)。

(二)“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层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板)以上的首层)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采用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经6.2.1已增大)与增大系数。

“一级”—1.5 (底层柱底截面=1.4×1.5=2.1)“二级”—1.25 (底层柱底截面=1.25×1.2=1.5) (6.2.2) “三级”—1.15 (底层柱底截面=1.1×1.15=1.265)(三)框架柱,框支柱端部截面(柱上、下端)的剪力设计值按下式予以调整,(四级时可直接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l b vc c c b V M M H η=+ (H b —柱净高)(体现柱强剪弱弯) 9度抗震设计的结构和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1.2()/l b cua cua b V M M H =+ (体现柱强剪弱弯)vc η—柱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 vc η=1.4“二级”— vc η=1.2 6.2.3“三级”— vc η=1.1(四)框架角柱,框支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与增大系数一级、二级、三级增大系数≥1.1底层角柱截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增大系数“一级”=2.1×1.1=2.31(min )“二级”=1.5×1.1=1.65(min ) 6.2.4“三级”=1.265×1.1=1.3915(min )框架柱,框支柱(角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增大系数“一级”=1.4×1.1=1.54(min )“二级”=1.2×1.1=1.32(min ) 6.2.4“三级”=1.1×1.1=1.21(min )(五)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四级时,可直接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gtj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

gtj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

gtj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经受地震作用时所能承受的破坏程度。

中国根据不同地震活动带和地震危险性,确定了一套抗震设防等级系统。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中国抗震等级分为七个等级,分别是:特大型地震,大型地震,中型地震,小型地震,微型地震,特殊反应性地震和无反应性地震。

抗震等级属于技术指标,用来规定建筑物所能承受的地震作用,并要求在设计、施工和验收中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在工程实践中,抗震等级主要与地震烈度有关。

地震烈度是对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是地震效应对建筑物和结构造成的摇晃程度的一种测量。

根据地震烈度和地震活动带的不同,抗震等级确定了相应的设计参数和抗震措施。

抗震等级越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强,能够更好地承受地震作用。

抗震等级包括了对建筑物的地基基础、结构材料、结构形式、结构构造、给排水、电气和防火等方面的要求。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不同抗震等级的建筑物中,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也不同。

首先,抗震构造措施中的地基基础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地基基础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地基基础形式,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其次,结构材料的选择也是抗震构造措施中的关键环节。

这包括了混凝土、钢筋和其他地震能量耗散材料的选用。

强度和韧性是结构材料的重要指标,能够有效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避免产生过大的破坏。

第三,结构形式和构造也是抗震构造措施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对地震作用的响应和抗震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经过合理布局的构造形式,提供合理的刚度和耗能能力。

此外,给排水、电气和防火等方面的安全措施也需要考虑。

这些措施虽然与地震直接关系不大,但在地震发生后,给各类设备留下一定的逃生和维护通道,能够及时疏散人员,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抗震等级知识点总结图解

抗震等级知识点总结图解

抗震等级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抗震等级概述1.1 抗震等级的概念抗震等级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所能承受的地震力的能力。

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物抗震能力被分为多个等级,从而能够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

1.2 抗震等级的分类根据国家标准,抗震等级可分为多个等级,包括一般抗震设防、较大抗震设防和大型抗震设防等级。

不同抗震等级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到设计、施工和监管的要求。

1.3 抗震等级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能力非常大。

因此,抗震等级的设定对于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抗震等级的相关概念2.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

它是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分级标准来确定的。

2.2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震级和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情况而决定的一个数值,它描述了地震对地表运动的影响强度的大小。

2.3 设防烈度标准设防烈度标准是指按照国家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根据当地地震危险性和建筑物用途的不同,在设计建筑物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等级。

2.4 设防等级设防等级是按照国家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和地震区位因素等等,将建筑物划分成不同的抗震等级等级。

2.5 设防烈度与设防等级的关系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危险性等因素而确定的,而设防烈度则是在设计建筑物时所需考虑的地震力的强度。

设防等级和设防烈度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地区的设防等级会随着设防烈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抗震等级的影响因素3.1 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地震烈度的大小会受到地震震级、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形、地层特征、震源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3.2 建筑物的用途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对抗震等级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住宅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相对较低,而公共建筑、重要设施和特殊用途建筑的抗震等级要求则相对较高。

3.3 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也会对抗震等级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其抗震等级的要求也会越高。

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抗震等级等级反应结构的延性要求。

按建筑高度、结构形式、建筑抗震类别、场地条件、抗震烈度查表划分。

需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不影响计算。

建筑抗震类别:甲、乙类按烈度调高一度查抗震措施场地条件:一类场地:抗震构造措施按烈度降低一度查表三、四类场地+7度半、八度半:抗震构造措施按烈度提高一度查表与上一条的调整叠加,场地条件只影响抗震构造措施地下室(顶板为嵌固端):地下一层主楼“相关范围”(主楼外延一到两跨)抗震等级同主楼,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逐层降低。

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抗震等级取三级或四级。

裙房:与主楼相连时,相关范围(主楼外扩不超过三跨)除按自身确定外,尚不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

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增强抗震构造措施。

(抵抗裙房顶板的侧向水平力)当主楼为剪力墙,裙房为框架或框架剪力墙时,在裙房高度范围内,主楼剪力墙和裙房框架形成事实上的框架-剪力墙结构。

此时应按主楼高度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裙房高度范围内主楼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裙房高度以上的主楼剪力墙,仍按剪力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

裙房很小时(不超过3跨20m),可不改变主楼结构的类型,仍按剪力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其他影响因素:(1)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剪力墙与非底部加强区剪力墙去不同抗震等级。

(2)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转换框架和底部加强部位的筒体按部分框支剪力墙确定抗震等级。

(3)部分框支剪力墙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以上,框支柱、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宜再查表的基础上再提高一级。

(4)错层结构错层处的框架柱,剪力墙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5)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核心筒剪力墙应提高一级。

(6)连体结构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

(7)筒体结构,档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雨0.1V0时,说明框架偏弱,剪力墙承担主要地震力,应加强。

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采用。

教你解释抗震等级与构造措施等级的关系

教你解释抗震等级与构造措施等级的关系





抗震墙






抗震墙结构
高度(m)
≤80
>80
≤24
25~80
>80
≤24
25~80
>80
≤24
25~60
抗震墙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高度(m)
≤80
>80
≤24
25~80
>80
≤24
25~80
抗震墙
一般部位







加强部位







框支层框架




框架-核心筒结构
5、抗震等级与结构型式和烈度对比表
表6.1.2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设防烈度
6
7
8
9
框架结构
高度
≤24
>24
≤24
>24
≤24
>24
≤24
框架







大跨度框架




框架-抗震墙结构
高度(m)
≤60
>60
≤24
25~60
>60
≤24
25~60
>60
≤24
25~50
框架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关于抗震规范的网上问答

关于抗震规范的网上问答

2、关于抗震规范的网上问答2.1、关于砌体房屋的层高限制问题问:看到您编写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中抗震规范7.1.3条规定普通粘土砖的层高限值为3.6m,我们有的人说这只是针对多层而规定的,对于单层可不受此限制。

答:抗震规范第7章的所有规定都是对多层砌体房屋的要求(看第7章标题就十分明确);单层房屋设计可不遵循第7章的规定,但应满足规范第9、10章的相关要求。

2.2、关于抗震规范第6.2.1条问:《砌体设计规范》第6.2.1条规定五层及以上房屋的墙体所用材料的最低强度等级为:砖MU10、砂浆M5。

此条是说从1~5层都要用砖MU10、砂浆M5?还是指下部用此强度,上部可以降低强度?答:整楼全部都要满足此要求,实际上MU10级砖和M5级砂浆要求并不太高,尤其是M5要求,没有太大必要降低。

当然我认为在确有依据时上部可适当放松,但规范没有松口。

2.3、关于拐角墙的水平钢筋锚固问题问:《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即03G329-1中第25页拐角节点水平锚固示意(二)中,外墙水平筋绕过拐角,长度为≥,是否可以理解为外墙水平筋进入约束边缘构件后伸到约束边缘构件尽端?答:拐角墙端的水平钢筋应优先考虑通长(如图集的图(一)),当用图集的图(二)做法时,应保证外墙面水平钢筋在墙角搭接,搭接长度满足规范要求,内侧水平钢筋应伸到墙端并弯折,其水平长度不小于15d。

2.4、关于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高度问题问:在杨伟军的2005《模拟试题》P138上有这样一题:某住宅建筑为地下2层,地上26层的含有部分框支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总高95.4m,一层层高为5.4m,其余各层层高为3.6m。

转换梁顶标高为5.400,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试问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至少应做到下列()项楼面处为止。

A:2层楼面,即5.400处;B:3层楼面,即9.00处;C:4层楼面,即12.600处;D:5层楼面,即16.200处。

他的答案是B,只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6”的解释。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

辨析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个概念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辨析。

抗震措施是指为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材料或设计方法。

抗震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形式设计:选择适宜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桁架等,以提高建筑物整体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2.结构材料选择: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提供足够的抗震性能和强度。

3.预应力设计:采用预应力技术对结构进行加固,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4.消能减震装置设计:采用减震器、摆设备、隔震设备等减震装置,减少地震引起的结构位移和振动,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抗侧力措施:采取加强结构抗侧力能力的措施,如加粗柱子、加设剪力墙或加固节点等。

2.结构抗倒塌措施:采取措施防止结构倒塌,如设置合理的层间刚性、加大结构柱的强度等。

3.结构抗震位移措施:采取措施限制结构位移,如设置隔震层、减震装置等。

抗震等级是评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等级制度,它是根据地震作用的强度和频率分布,以及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后的破坏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抗震等级通常分为一般抗震、中等抗震、较强抗震、强烈抗震和极强抗震五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需要满足不同的抗震强度要求和设计准则,以保证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安全性能。

总的来说,抗震措施是指为了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材料或设计方法,抗震构造措施是具体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取的措施,而抗震等级是评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等级制度。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抗震等级的要求来确定适当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与安全防护措施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与安全防护措施

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划分与安全防护措施近年来,地震频发的消息使得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划分和安全防护措施的重视度日益提高。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无法完全阻止其发生,但是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建筑措施,我们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本文将围绕建筑物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与安全防护措施展开讨论。

一、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地震烈度、建筑物的用途和结构形式等因素来进行划分的。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从低到高分为四级:一般设防、地震烈度一级设防、地震烈度二级设防和地震烈度三级设防。

在划分等级时,需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寿命以及区域的地震烈度等因素。

二、一般设防建筑的安全防护措施一般设防建筑主要包括一些较为简单的低层建筑,如居民楼、办公楼等。

这类建筑的抗震设计主要以地震力的传递和分散为主,通过合理布置墙体、柱子等结构来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此外,对于一般设防建筑,还需要合理设置疏散通道、紧急照明等设施,以便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安全撤离。

三、地震烈度一级设防建筑的安全防护措施地震烈度一级设防建筑一般包括一些中等高度的建筑,如学校、医院等。

这类建筑要求具备一定的抗震承载力,需要采用更强的防护措施来保障人员的安全。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配置横、竖向的抗震构件,增加较为坚固的房屋连接方式等。

另外,地震烈度一级设防建筑还应当配置应急设备,如避难层、防灾器材等,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四、地震烈度二级设防建筑的安全防护措施地震烈度二级设防建筑包括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

这类建筑要求具备更高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在设计中,应采用更为牢固的结构形式,如抗震剪力墙、抗震支撑系统等,以有效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此外,还需对建筑结构进行细致的构造计算和合理的工程质量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

五、地震烈度三级设防建筑的安全防护措施地震烈度三级设防建筑主要用于重要设施和关键基础设施,如核电站、水坝等。

这类建筑要求具备极高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强烈地震中保持稳定。

抗震措施和抗震等级的区别和关系

抗震措施和抗震等级的区别和关系
抗震措施:除了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还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规范中这个 概念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总的说明抗震措施既包括计算的内容(地震作用计算、内力调整,承载力计算), 也包括概念设计的内容(抗震构造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不仅要按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 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区别对待,而且要按抗震等级划分,是因为同样抗震设防烈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 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抗震要求。例如:次要的抗侧力构件的抗震等级可低于主要的抗侧力构件;较高的 房屋地震反应大,位移延性的要求也较高,墙肢底部塑性铰区的曲率延性要求也较高,其抗震等级也较 大。
本地为 7 度(0.10g) 本地为 7 度(0.15g)
本地为 8 度(0.20g) 本地为 8 度(0.30g)
8 度/7 度
9 度/8 度
8 度/8 度
8 度/8 度 8 度/9 度
7 度/6 度
9 度/9 度
9 度/9 度 9 度/比 9 度更高
8 度/7 度
7 度/7 度
7 度/7 度 7 度/8 度
抗震措施和抗震等级的区别和关系
一幢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高层建筑无丁类)四个抗震设防 类别。不同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在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地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地震作用和抗震 措施,也就是说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都是以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依据来界 定。现举一例: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地区的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多 遇地震)0.08(0.12) (7 度的);如果为 7 度甲类时,其地震作用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至少为 0.16(0.24) (8 度的),或更高一些,具体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同样 7 度甲乙 类时,其抗震措施的设防烈度按 8 度来确定抗震等级;而 7 度丙类时,其抗震措施的设防烈度按 7 度来 确定抗震等级。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详见以下两表。

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1. 抗震等级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分为不同等级,以应对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

2. 对于高抗震等级的建筑,通常要求采用更严格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证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3. 地震震级的增加要求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也随之提高,这意味着需要更加牢固的抗震构造设计。

4. 抗震等级的评定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建筑物类型、地震历史等因素,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5.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加固材料、设置抗震支撑结构、采用减震技术等,从而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6. 钢结构在抗震构造中通常起到重要作用,其高强度和韧性能使其成为抗震设计的重要选择。

7.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使用也为抗震构造提供了便利,可以在减小施工现场施工难度的同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8. 抗震设计中的基础设计也至关重要,深入了解地质情况并采取合适的基础抗震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9. 抗震设防标准是确定建筑物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的依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建筑物类型会有不同的设防标准。

10. 在地震频发地区,政府和建筑设计单位通常会要求建筑物达到较高的抗震等级,以确保公共安全。

11. 抗震设计工程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结构设计和地震工程知识,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抗震构造措施。

12. 抗震设计中还需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性,以保证抗震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建筑成本。

13. 抗震构造措施的有效性需要经过严格的地震模拟和试验验证,以确保其在真实地震中的可靠性。

14. 抗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变形和位移,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受力合理并避免破坏。

15. 抗震设计中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综合考虑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

16. 抗震设防标准的制定和更新需要与地震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以适应地震动态的变化。

17. 抗震构造措施还包括对建筑物内部设备和管线的抗震设计,以防止设备破坏导致次生灾害。

18. 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是抗震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可以为抗震构造措施的实施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地震是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破坏,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在地震发生后,我们往往能看到建筑物的倒塌和损毁。

为了减轻地震的影响,建筑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关键,而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则是评估其抗震性能的主要标准。

一、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分类抗震构造措施等级分为Ⅰ、Ⅱ、Ⅲ和Ⅳ四级,其中Ⅰ级为最低等级,Ⅳ级为最高等级。

等级越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越强,但建造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Ⅰ级抗震构造措施只是在墙体和柱子上设置少量的钢筋,仅适合在一些住宅或小型公共建筑中使用。

Ⅱ级抗震构造措施要求所有的梁、柱子和楼板必须设置钢筋,从而增强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Ⅱ级适用于中等高度建筑物和办公楼等。

Ⅲ级抗震构造措施比Ⅱ级更加强大,建议用于高层建筑,例如制药厂和医院。

在Ⅲ级等级的建筑物中,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加强特殊构件和地震隔离装置。

Ⅳ级抗震构造措施是最高等级,通常适用于对地震影响特别敏感的场所,例如核电站和高速公路桥梁。

Ⅳ级等级的建筑物中使用了更严格的抗震标准。

二、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选用原则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地震区域、地基土壤条件、建筑物高度、用途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同时,还要考虑建造成本、建筑物使用寿命和未来维护费用等因素。

三、抗震构造措施等级的重要性地震发生时,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是建筑物能否承受地震力量的决定因素。

如果建筑物设计时没有按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规定加固,则很可能会出现倒塌或结构完整性严重破坏,增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民众对安全的提高要求,各级政府已经要求建筑物一定要按照抗震构造措施等级规定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督,以确保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抗震构造措施等级是评估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标准。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等级,可以使建筑物具有更好的抗震能力,减轻地震带来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抗震措施是确定抗震等级的一个因素,反过来,抗震等级(计算和构造两个方面)又来影响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例如在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 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这也正 好说明此情况。
地震作用对应的设防烈度及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多遇地震)
建筑类 别
甲类 乙类 丙类
地震作用对应的设防烈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多遇地震)
本地为 6 度
本地为 7 度
本地为 8 度
本地为 9 度
设防烈度和加速度高于本地区的,具体值要进行地震安全评价报告
6 度/0.04
7 度/0.08(0.12)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北京 【2】《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3-2002 北京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北京 【4】《混凝土结构设计禁忌及实例》 立国胜主编 【5】《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朱炳寅主编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 度/0.16(0.24)
9 度/0.32
6 度/0.04
7 度/0.08(0.12)
8 度/0.16(0.24)
9 度/0.32
建筑 类别

Ⅰ Ⅱ ⅢⅣ
7 度/6 度 7 度/7 度 7 度/7 度
Ⅰ 丙类 Ⅱ
ⅢⅣ
6 度/6 度 6 度/6 度 6 度/6 度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对应的设防烈度
8 度/8 度
8 度/8 度 8 度/ 9 度
本地为 9 度 比 9 度更高 比 9 度更高 比 9 度更高 9 度/8 度 9 度/9 度 比 9 度更高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对应的设防烈度
一幢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根据抗震设防类别、A(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以上两
表得出的设防烈度及建筑高度五个方面来确定;即抗震措施是确定抗震等级的一个因素,其中与抗震措 施对应的设防烈度同另外四个因素(抗震设防类别、A(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建筑 高度)确定用于“严格意义”计算的抗震等级,例如计算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增大系数等;而与 抗震构造措施对应的设防烈度同另外四个因素确定用于构造的抗震等级(非计算的,但实际上是有计算 的成分),例如像柱压比、体积配箍率等。
抗震措施:除了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还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规范中这个 概念理解起来比较费劲,总的说明抗震措施既包括计算的内容(地震作用计算、内力调整,承载力计算), 也包括概念设计的内容(抗震构造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不仅要按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 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区别对待,而且要按抗震等级划分,是因为同样抗震设防烈度下不同的结构体系、 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抗震要求。例如:次要的抗侧力构件的抗震等级可低于主要的抗侧力构件;较高的 房屋地震反应大,位移延性的要求也较高,墙肢底部塑性铰区的曲率延性要求也较高,其抗震等级也较 大。
本地为 7 度(0.10g) 本地为 7 度(0.15g)
本地为 8 度(0.20g) 本地为 8 度(0.30g)
8 度/7 度
9 度/8 度
8 度/8 度
8 度/8 度 8 度/9 度
7 度/6 度
9 度/9 度
9 度/9 度 9 度/比 9 度更高
8 度/7 度
7 度/7 度
7 度/7 度 7 度/8 度
抗震措施和抗震等级的区别和关系
一幢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高层建筑无丁类)四个抗震设防 类别。不同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在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地区分别对应不同的地震作用和抗震 措施,也就是说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都是以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和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依据来界 定。现举一例: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地区的乙类建筑,其地震作用对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多 遇地震)0.08(0.12) (7 度的);如果为 7 度甲类时,其地震作用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至少为 0.16(0.24) (8 度的),或更高一些,具体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及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同样 7 度甲乙 类时,其抗震措施的设防烈度按 8 度来确定抗震等级;而 7 度丙类时,其抗震措施的设防烈度按 7 度来 确定抗震等级。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详见以下两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