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白粉病的科学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白粉病是传染和流行性病害,发病初期在病症主要集中在中下部,病症严重的已到旗叶和穗上,下部叶片已干枯,上部叶片被病菌覆盖,一扒白粉乱飞,严重损坏叶片制造养分功能。
白粉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出现白色霉斑,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
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下面来分析一下白粉病的原因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田间的温度以及湿度都有很大关系。
首先,春季温度回暖,当温度达到20度左右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其次,春季降水量也不少,当遇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田间的湿度就会增加,就会加大白粉病发生的概率,所以在4、5月份应格外注意田间温度湿度的变化。
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
2、做好田间的管理措施,提高小麦的抗病性,肥料供应一定要到位,底肥、追肥不可少,出现干旱时及时灌溉,另外,在前期如果有旺长情况也要及时进行控旺处理。
3、发现白粉病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理,常用药剂有:烯唑醇、氟环唑、三唑酮、吡唑醚菌酯等单剂,也可使用戊唑·嘧菌酯/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己唑·多菌灵/苯甲·丙环唑等复配药剂。
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均有较好防效,而且持效期长达15天以上。
小麦生长中后期白粉病、锈病和纹枯病常混发,同时防治这3种病害可以优先选用唑类杀菌剂。
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药量不能过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前要注意天气变化,避免使用后有强降温天气,以免对小麦生长造成过度抑制。
由于三唑酮在生产上应用多年,小麦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该药的抗药性不断上升,导致防效下降。
该药与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等唑类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在白粉病病菌和锈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的地区,用其他唑类杀菌剂防治效果往往也不好,可换用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醚菌酯等药。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措施介绍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措施介绍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如何防治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措施吧!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1、种植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
4、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引言: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小麦白粉病常常给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助你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和减轻小麦白粉病侵害的首要措施。
通过培育和引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风险,并提高产量。
因此,农民应该积极咨询专业人士,选取适合本地气候和生态条件的抗病小麦品种。
2. 科学肥料管理合理的施肥是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量施肥会导致小麦株体肥强,生长旺盛,容易受到病害的侵害。
因此,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高小麦的抵抗力。
3. 疏苗、整枝及早疏苗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时疏除过密的苗子,有利于提高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避免病害的蔓延。
同时,要及时进行整枝修剪,保持小麦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菌滋生。
4.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也有重要作用。
过度灌溉会造成土壤湿润,增加病害的传播风险。
相反,干旱条件下,小麦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会降低。
因此,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5. 病害监测和早期防治及早发现小麦白粉病的侵害是防治的关键。
农民应定期检查小麦植株的叶片和茎秆,注意观察并记录病害的症状。
一旦发现病变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如局部剪除受感染的植株部分,及时喷洒防治药剂等。
6. 合理农田管理合理的农田管理是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这包括了健康的土壤管理、杂草的及时清除、土地轮作等。
保持农田的健康环境,有助于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从而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率。
总结: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科学肥料管理、及早疏苗整枝、合理灌溉、病害监测和合理农田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
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
怎样防治小麦白粉病?该病是危害小麦的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
叶鞘、茎秆、穗上亦可发病。
叶正面的病斑比背面多,病部最初出现短绒毛状色白霉层,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严重的能覆盖全叶。
随着病情的发展,霉层逐渐变为灰
色至淡褐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
严重发病的地块叶片黄枯卷曲,植株枯萎,不能抽穗。
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天时放出大量子囊孢子侵染麦苗。
雾大多雨,水肥过
高或过低,植株过密和生长过旺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结合预防锈病、赤霉病等,选用抗病丰产的当地良种。
(2)拌种预防。
在经常发病的地区或播种不抗病的品种时,可用25%粉锈宁按种
子量的0.1%拌种进行预防。
(3)加强裁培管理。
要根据地力和施肥水平,确定播种量作到合理密植,防止植
株过密和生长过旺。
避免通风透光不良,要合理灌溉防止田间过湿,多雨条件下注意
围间排水,防止植株生长柔嫩和倒伏,都可减轻或防止发病。
(4)喷药:对发病地块,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退菌特1000倍液喷酒1~2次,效果很好,并可兼治锈病和赤霉病。
喷洒0.5度的石硫合剂或胶体硫黄的200倍液,
效果也很好,而且成本低。
用25%粉锈宁1500倍液喷洒,效果更好,但成本高些。
防治小麦白粉病注意事项
防治小麦白粉病注意事项引言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保障小麦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农业生产者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注意事项。
本文将从病害的特点、防治方法、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小麦白粉病的特点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它主要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病害的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结粉,随后逐渐扩展并侵袭茎、穗等部位。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天气条件、土壤状况、病原菌数量等。
在高湿、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易于爆发。
防治方法1. 良好的栽培管理一个健康的小麦生长环境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农业生产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调整适宜的密植度,保持植株间的通风。
- 适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 注意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以免促进病害的发生。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策略。
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能够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业生产者应该选择经过育种改良的抗病小麦品种,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种植。
3.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当小麦白粉病发生后,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化学药剂来进行防治。
使用药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根据药剂的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的浓度和施用时间进行喷洒。
- 注意根据病害的程度和发展情况,确定合适的药剂数量和频次。
- 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避免病原菌对药剂产生抗性。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来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例如,灰蝇和瓜蝇等昆虫可以吃掉白粉菌,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此外,一些益生菌和拮抗菌也可以通过喷施的方式来减轻病害的发生。
预防措施除了以上防治方法外,农业生产者还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1. 保持田间的通风良好。
及时修剪、除去杂草和遮荫物,以减少高湿环境的形成。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害,也是造成小麦减产、降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原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在实际生产中,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并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就从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两个方面,对小麦白粉病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湿度超过85%,气温在15-22℃之间时,这种气候条件最为适宜小麦白粉病病菌的生长繁殖。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小麦叶片上的气孔开放,易被病菌利用,从而促进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状况土壤的肥力状况也是影响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肥的土壤容易使小麦生长过于茂盛,而促进白粉病的发生。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过高或不平衡也容易造成小麦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小麦对白粉病易感性增强。
3. 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小麦白粉病菌。
这种病原菌生活在植物体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能在植物体上迅速繁殖,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对小麦的叶片、茎秆、穗部等进行侵染,从而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调控气候条件要防治小麦白粉病,首先要合理调控气候条件。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调控,保持合理的湿度和温度。
比如在气温较高的时候要及时通风通气,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湿气过重;在气温偏低时,要注意及时限制浇水,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水汽过大,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肥,尽量避免过度施肥。
适量施肥,尤其是尽量避免使用氮肥过量,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于茂盛,从而增加白粉病发病几率。
还要注意合理施用磷、钾等肥料,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遭受白粉病侵染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 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白粉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时间如何掌握,以及白粉病怎么防治吧!
一、小麦白粉病防治时间
小麦白粉病的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有关。
小麦白粉病可以发生的温度范围为0~25℃ ,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时易流行危害。
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二、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症状
白粉病发生在叶、嫩茎、花柄及花蕾、花瓣等部位,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
三、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1、小麦越冬期的白粉病防治
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剂稀释液喷或涂枝干。
注意,瓜叶菊等易受药害的花卉不能施用。
地面喷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使用25克至30克,消灭越冬菌源。
2、小麦生长期的白粉病防治
在发病前可喷保护剂,发病后宜喷内吸剂,根据发病症状,气候情况及农药的特性,间隔5至20天施药一次,连施2至5次。
一种内吸剂只能施1至2次。
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3、小麦病害盛发期的防治
可喷15%粉锈宁10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10%多抗霉素1000至1500倍液;也可用白酒(酒精含量35%)1000倍液,每3至6天喷一次,连续喷3至6次,冲洗叶片到无白粉为止。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常出现在小麦生长期间,对小麦的发育和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小麦白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茎、叶、穗等绿色部位被白色粉状菌丝物覆盖,植株表面呈现白色粉末状。
小麦叶片表面常形成白色斑点或弧形白斑,严重时,叶面会呈现完全白色,导致小麦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物质代谢。
当小麦穗芒、叶鞘、叶柄、叶鞘舌等部位被侵染此病原菌时,严重时也能导致产量和质量的降低。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真菌类的白粉菌属物种,其中以小麦大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为主要病原菌。
这种真菌菌丝非常细,能在植物体表面吸取养分,利用植物细胞形成菌丝实体和分生孢子。
这种病原菌喜好温度适宜、湿度高的生长环境,多在春季、秋季发生,特别是植物的邻株之间距离过小、通风不良的微气候条件下,容易在田间传播。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 环境管理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合理的田间管理和环境控制是关键,对于预防小麦白粉病有着重要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保持适当的间距:行距应适中,通风良好。
要保持行距10厘米以上,植株间距不能太小,最好能留下一定的空间,有利于气流的流通和阳光的照射。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地减少小麦发生此病的风险。
•清除栽培废料:在栽培完成后及时将小麦剩余秆叶焚烧或深耕入土,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合理施肥:对于小麦的肥料施用也是相对有影响的,应避免过量施用氮肥,控制肥料用量,同时合理施用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2. 农药防治农药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果病情已经严重,需要及时采取农药防治策略。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公认有效的化学农药:如咪鲜胺、氧化锌等有效成分,尽量减少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小麦白粉病如何进行防治?
本文格式为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 1 页 共 1 页 小麦白粉病如何进行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纳配方施肥
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依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小麦白粉病用粉绣宁或腈菌唑,硫磺三唑酮,粉唑醚菌酯等农药防治。
小麦白粉病用粉锈宁喷雾防治。
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20%乳剂兑水喷雾。
选种抗耐病品种,平衡施肥,合理管水,准时施对症药剂防治。
小麦白粉病用氟硅唑比较好。
小麦白粉病可用粉绣宁或粉唑醚菌酯等农药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假如发生病害药物防治。
小麦白粉病发生了应准时治疗,准时防治以免影响小麦的产量。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喷施粉锈宁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应实行以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详细应抓好下述环节:(1)选用抗病品种红芒22,晋麦2148,粤6,贵农19、20、21、22,川麦25等表
现较好,可因地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
配方施肥,清沟排渍降湿,促根系生长,防止植株早衰和倒伏。
(3)
药剂防治播前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粉拌种;发病初期(病
叶率≤10%)选喷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
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1~2次,隔7~10天一次,喷匀喷
足。
(以上内容为农技人员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白粉病的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防治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白粉菌是一种寄生性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当气候湿润、潮湿时,白粉菌孢子易于发芽生长,感染小麦植株,从而引发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气候条件:白粉病主要在潮湿、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如春季多雨、露水多、温度适宜时易发生白粉病。
2. 病原菌源:病原菌源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种子、秸秆、残株和土壤中的病原菌。
3. 田间管理:如连作、密植、高肥等不良农业措施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生。
以上因素导致白粉病引起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给小麦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白粉病进行及早预防和综合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二、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适度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保持小麦植株生长平衡,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氮肥过量引发白粉病。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育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已经推广应用,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热水处理或药剂处理,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得到改善,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过于密植的小麦易形成潮湿环境,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适当的稀植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
5. 喷施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采用喷施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针对白粉菌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真菌所致,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质,并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主要是由真菌所引起,通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潮湿的环境中。
同时,农田土壤的质量、管理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会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对策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采用以下措施:1. 纯净的种子和饲料种子和饲料是小麦的重要来源,所以选择健康的育种材料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非常重要。
同时,在选用育种材料之前,还应该对其进行检验和处理,以确保其全面无菌。
2. 合理的土壤管理通常,土壤的质量和管理方式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害的能力,因此,如何保持农田土壤的优质状态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
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施肥,促进土壤的内生菌群,从而提高小麦的免疫和抵御病害的能力。
3. 合理的控制害虫害虫也是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害虫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环保的防虫剂来控制害虫,例如使用拟除虫菊酯、微生物制剂等。
同时,定期检查并清除积水、杂草等,以减少害虫的生存空间。
4. 严格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障农田生长环境的重要手段。
强调田间整洁、定期喷洒防治药剂、杜绝草食动物进入田间等手段,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遵守科学施药原则最后,防治小麦白粉病还需要遵守科学施药原则。
在选用药剂的时候,要选择有效、安全、环保的浸剂和喷雾剂,按照规定的施药量和时间进行施药。
此外,还应该定期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确保小麦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措施,从种植管理、土壤管理、害虫控制、田间管理到科学施药,都应该有序开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障,我们才能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健康发展。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31致富与农资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大、危害损失严重的常发性病害,是影响小麦丰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的生产安全。
本人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科学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病规律及防治策略介绍如下。
发生发病规律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大气条件对发病的影响较大。
该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15~20℃,低于10℃时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度普遍在2.5米以上,又逢七八月高温,玉米地里温度过高,农户一般不太愿意进到地里进行病虫害防治。
特别是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较重,当玉米受害较重时,一般减产20%~30%;严重发生时,被害株高达90%,减产30%左右。
建议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通过应用热雾工程技术,来防治玉米灌浆期的病虫害,使玉米活秆成熟,粒大粒饱,千粒重高。
五、适当晚收保增产农民朋友一般习惯于将玉米70%、氮肥施用过多、群体过大,特别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麦田极易发病流行,定陶区白粉病始发期一般在4月底5月初。
白粉病侵害小麦植株的地上部分各器官,主要侵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发病初期,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苞叶发黄作为玉米成熟的标志。
但科学实验表明,玉米在苞叶刚发黄时,虽然籽粒上部发硬,但下部仍发软,含水分较高,说明还处在继续灌浆期,叶片仍在进行光合作用,茎秆和穗轴内营养物质仍在继续向籽粒内运转。
如在此时掰玉米则会影响千粒重。
据测定,当玉米苞叶刚发黄时,收掰的千粒重为269.64克,而将玉米苞叶发黄期向后再推迟8~10天收掰的千粒重为350克,可增产13.6%。
(贾友江 鄄城县农业局)致富与农资32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对于小麦种植户朋友来说,小麦白粉病是一种非常让人感到头疼的病害,由于小麦白粉病不仅危害严重而且爆发快,如果没有及时做到正确防治,就会严重影响产量。
下面一起学习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
一、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1.品种原因一样来说,不同品种品种在抗病能力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相同的生育条件下,使用抗病能力差品种种植的小麦,白粉病发病率会更高。
虽然说现在很多小麦品种都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但大部分的品种在抗白粉病性的实际能力并不太高,这是导致导致小麦白粉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温度原因小麦白粉病在0-30度的环境中都可以发病,但是最合适的发病温度范畴尾15-20度,当温度高于35度或者低于10度时,发病率会减少,病情发展会受抑,病害程度会减轻。
一样来说,小麦白粉病大多产生在天气暖和、湿度较大的季节,春季的3-5月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是小麦白粉病的高发期。
特别在春季回暖比较快、湿度比较大的地区,早春时很容易爆发小麦白粉病。
3.湿度原因在湿度方面来说,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70%,小麦极有可能产生白粉病,但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80-85%以上时,就会导致小麦白粉病大范畴的爆发流行。
这一点在正常年份降雨少、但当年春季多雨的小麦种植区,白粉病危害较为严重。
另外,在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时,如果播种期过早、种植密度过大、郁闭不透风、氮肥使用过量的麦地,在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天气,都有可能造成白粉病的爆发流行,特别在遇到大风时容易产生倒伏,会进一步的加重病情危害。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4.施肥不当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户仍旧存在偏施氮肥、磷钾肥使用不足的不良施肥习惯。
在墒情肥力较好的情形下,氮肥使用过量,会造成苗株体内营养比例失衡,小麦因过旺生长、贪青旺长、茎秆细长瘦弱、易倒伏,从而着落自身的生理抗病抗逆性,在白粉病高峰期更容易染病受害。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表现小麦在感染白粉病早期时,先会在叶片上方显现1-1.5毫米大小的白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逐渐发展和扩大为长椭圆性或近圆形且长有白色霉粉的白色霉斑(白色霉粉是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发病后期时,这些病斑会连合成片、变成灰白色或浅褐色,并显现很多针头大小的散生黑色小点粒(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病情十分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植株看起来从上到下整体覆盖着一层灰白色到淡褐色的霉层。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一
、
病 害症 状
面的多 , 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严重 , 其症状特 用过高时 , 植株生长过茂 , 贪青徒 长 , 一方 面增高 点是病部表面覆有一层 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 田问小气候湿度 , 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 另一 现 分散 的 白色丝 状霉 斑 ,逐 渐 扩 大并 互 相 联 合呈 方面植株组织幼嫩 , 抗病力降低 , 所以本病往往严 长 椭 圆形 的较 大 霉斑 , 严 重 时可 覆 盖 叶 片大 部 , 甚 重发生。 但是 , 在栽培管理不当 、 水肥不足 。 土地干
一
/览 / 种 /业
尽 / 在 /大 / 观
2 0 1 3 年 第 5期
一3 7—
黄 ,卷曲枯死 ,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
二、 传播 途 径
有 显 著差 别 , 近年 周 口市 推广 的小 麦 品种 中 , 均 表 现该病菌可 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 到感病小麦叶片上 , 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 , 病菌萌 穿透叶片角质层 , 侵入 表皮 细胞 , 形成初生 吸器 , 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 ,后在菌丝丛 中产生分生 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成熟后脱落 ,随气流传播蔓 延, 进 行 多次 再 侵染 。 病 菌在 发 育后 期进 行 有 性 繁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 ,但 以叶片和 子形 态 或潜 伏 于小 麦组 织 内的 菌丝 越冬 。此病 的 叶鞘为主 , 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 以抽穗到 发生适温为 1 5 ~2 0 c I 二 , 最低为 1 2 ℃, 病 害发生后 成熟期危害最为严重 。 小麦发病后 , 光合作用受到 如温度降至 1 0 %以下则发展缓 慢 。在适宜条件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技术作者:马凯军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5期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
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最初出现白色霉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白色霉斑,病斑近圆形或长椭圆形,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
一般叶片正面的病斑比叶片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
发病最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一、症状:(1)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
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
病部表面附有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
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
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
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有利于侵染。
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杆和穗部。
从幼苗至成株期皆可发生。
病斑部位初期长出丝状白色霉点,以后表面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毛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有性进代,闭囊壳。
二、加强春季田间管理,预防病害发生小麦白粉病是由气体传播的病害,对湿度比较敏感,在高温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侵入和发病。
因此,在小麦春季田间管理上,应尽量避免大水漫灌,提倡细水渗灌,并及时做好排涝工作,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害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阴闭、植株嫩弱的田块,或偏施氮肥、植株徒长的田块,或施肥不足、杂草丛生、植株生长不良的田块,小麦白粉病常严重发生。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一、合理田间管理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合理轮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小麦连作,有助于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扩散。
3. 清除病残体:在小麦收割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源头,防止病害的越冬和传播。
4. 调整种植密度:适当调整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日照,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科学施肥1.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 适量追肥: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适量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小麦的抵抗力。
三、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1. 定期巡视田间:定期巡视小麦田,观察小麦植株的生长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病害初期症状。
2. 及时防治病害:一旦发现白粉病病斑,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喷洒药剂、剪除病叶、清除病残体等。
四、合理使用药剂1. 选择合适的药剂:根据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和小麦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2. 注意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频次: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药剂的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频繁使用药剂,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1. 建立病害监测系统:建立小麦白粉病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变化,及时发出预警。
2. 积极防控:根据病害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和范围。
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1. 加强病害研究:加大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特性、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科学防治技术:将科学防治技术推广到农民中,加强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合理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合理使用药剂、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方面。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doc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
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1.小麦白粉病的农艺措施小麦白粉病发生轻重与生态条件和品种的抗病性有很大关系,采用正确的农艺措施可减轻发病。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三是合理密植,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四是清除带有病菌的残株。
2.小麦白粉病的药剂防治近年来,生产上常用防治白粉病的主要杀菌剂是粉锈宁。
当小麦起身后或病情指数达到4以上时即可喷药防治。
一般每公顷用20%乳剂600-750毫升加水37.5-150千克水稀释后用迷雾机喷雾,或加水900千克进行常量喷雾,病情较重时可间隔7天左右再喷药一次。
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一定要记住哦!希望小编的介绍能为大家带来帮助。
想要了解更多病虫害的信息,请关注火爆农资资讯。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性或耐性的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首要措施。
通过选择品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良好的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包括以下几点:-土壤改良:合理施肥和土壤调理,保持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的湿度,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播种密度控制:合理控制小麦的密植程度,增加植株的通风和阳光照射,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病株清除:及时发现和清除病株,减少病菌的传播。
-病虫害综合防控:及时发现和综合防控小麦病虫害,避免病虫害的交互感染。
-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注意灌溉的时机和方式,减少病原菌生长和传播的条件。
3.种植健康种子:使用经过处理的健康种子进行播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种子处理方法包括热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4.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常用的有益微生物包括拮抗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
5.化学防治:如发现小麦白粉病的早期症状,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包括三唑酮、噻菌酯、氟酰硫醇和多菌灵等。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注意剂量和施药时机,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6.轮作和间作:采用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传播。
避免连作,间作其他作物可以打破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周期,减少病害的发生。
7.防治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和研究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经验,寻找科学的防治方法。
通过科学研究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总的来说,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种子处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轮作和间作等。
只有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最大限度地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是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大,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
叶片受害后,表面密布一层白色粉霉,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同时由于病菌吸取养料,可使叶片变黄乃至枯死;植株生长衰弱,使麦粒不饱满,受害严重时可减产20%以上。
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
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每年3—4月份,是病害流行高峰期。
1 病害症状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面上,也可发生在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
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被害重,其症状特点是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霉层。
病部最先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乃至褐灰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
病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缩不能抽穗。
2 传播途径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
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3 发病规律
(1)气候条件。
小麦白粉病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侵染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冬小麦出苗后,来自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或越夏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麦苗上,造成侵染,并以分生孢子形态或潜伏于小麦组织内的菌丝越冬。
本病的发生适温为15-20℃,最低为12℃,病害发生后如温度降至10℃以下则发展缓慢。
在适宜条件下,病害的潜育期很短,在21-25的℃条件下,仅为3天左右,病原菌繁殖一代只需6天,所以在适温范围内如天气多雨,则本病会迅速发展而流行,因此,在雾大露重湿度高的地区本病往往严重发生。
高湿虽然是本病流行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本病发生的限制因素。
因为白粉病菌对湿度的要求并不严格,在相对湿度低于54%以下时,其分生孢子仍能萌发和侵染寄主,所以本病在较低相对湿度下仍有所发生和发展,氮肥施用多、种植密度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2)栽培管理。
在肥沃土地特别是在氮肥施用过高时,植株生长过茂,贪青徒长,一方面增高田间小气候湿度,有利于病菌的繁
殖和侵染,另一方面植株组织幼嫩,抗病力降低,所以本病往往严重发生。
但是,在栽培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时,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力降低,本病也往往严重发生。
4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在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防控结合,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植株透光通风不良,抗病力下降。
及时排灌,做到不渍不旱,植株生长健壮。
用干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孕穗至抽穗期,亩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农药喷雾,一般要喷2次间隔10天。
虫害防治可用48%毒死蜱1000—1500陪+10%四螨嗪
1000-15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