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纪实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倒“歧视”的墙,掀开“偏见”的帘

——志愿者纪实故事这个暑假,我跟随及时雨团队到威权康复服务中心、仁爱园、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伍仲珮纪念医院等地进行了志愿服务,主要包括举办生日会、庆中秋系列活动、志愿协助等。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真切的经验和感悟,特别是在与仁爱园的园友相处的过程中。

仁爱园是一个为十四至六十岁残障人士(主要包括脑瘫、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等)提供康复治疗等服务的机构。

当天,我和队员带着仁爱园的园友们去篮球场进行了接力赛。接力赛的规则是队员推园友的轮椅前进,园友们互相传球。社工姑娘在一旁告知:最好让他们自己传球,实在不行你们再帮忙。是的,即使是让他们把球传到另一个人手上这样一个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对许多园友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身体的限制,他们的手不能拿稳球,也很难朝正确的方向伸开他们的手,球频频掉下。因此有些队友几乎就是直接帮园友传球的,但我努力克制了自己,因为我知道,他们能完成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过分的帮助既是无益的也是无礼的。

接力赛后,社工姑娘给园友们分发了盒装的饮料。我问园友:“你能弄开(吸管)吗?”又问她:“你能戳开吗?”她点头,于是我将吸管还她。在看她戳吸管的过程中,我想,我若是刚接触这些肢体不便的人士,会一味好心地直接把一切事情都办妥。但现在,我不会这样做,因为我开始懂得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

取下吸管,拆开,戳好,普通人可能三五秒就能完成,可是一位肢体不便的人士,他可能需要三十秒、一分钟,甚至是更长时间来完成。即便如此,每一件在他能力范围内的事,都应该让他自己去完成,这是对他的尊重。

在还未与残障人士有这么多接触时,我认为“歧视”只是异样的眼光、不尊重的言语,而到现在,我开始觉得,一味的同情、无时无刻的“帮助”,其实也是一种对他们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种“歧视”。

这两件事在我的记忆里闪闪发光起来,它们让我知道,在志愿服务的这一路上我是不断在进步的,并且想用这些小小的事,告诉那些较少和残障人士接触的朋友,如果你们有机会和残障人士共处,希望可以更多地去考虑他们能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帮助”。这是对他们应有的尊重,也是对一个人价值最起码的肯定。

除了在仁爱园的经历,一位先生和我的交流也使我受益匪浅。这位先生的公司非常鼓励残障人士到他们那里就业。在简单的交谈中得知,这位先生在与残障人士共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残障人士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同样的工作,残障人士常常比普通人做得更好、更出色。我提出了一个也许是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与残障人士共事会有什么障碍吗,比如沟通交流障碍?这位先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说,他至今没有觉得与他们共事有任何障碍。他举了一个例子,在他们公司有一位聋哑人士,所在岗位需要较多地与人沟通,我们通常认为聋哑人士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但这位先生说,这位聋哑人士通过写字等方式与人交流,工作至今,同事们都没有觉得与他交流有

障碍,没有觉得他是一个残疾人。

但是,假想,如果他因为残疾,一直接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和同情,如果他把这一切的帮助都当作了理所当然,那么,他还能再融入社会,找到一份工作,用心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吗?

这次短暂交流的经历,让我对与残障人士的相处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推倒“歧视”的墙,掀开“偏见”的帘,我想,在未来的实践中,及时雨队员们将对服务对象重新定位,发掘他们的能力,也将这种精神传播出去,更好地帮助社会热心人士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