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手足口病3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足口病好发3岁以下的患儿,占70.9%,多于发病后1至5天内出现病情恶化;主要合并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多样。

本组36例患儿合并颅内感染5例,合并心肌炎15例,合并肺水肿2例。

所有患儿均对症采取抗病毒、注射丙种球蛋白等治疗,除1例死亡外,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治疗,尽可能阻止疾病向危重症方向进展,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
手足口病是由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死亡病例报道[1]。

病毒通过口腔由人传播到人,儿童好发。

大多数病例恢复良好,然而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病毒性心肌炎等,病情进展极快,短期内死亡[2]。

本文回顾分析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
病患儿,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5月半,最大10
岁9月,5岁2例(5.6%)。

全部于发病后1至5天内出现病情恶化。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依据:(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血糖增高及脑脊液异常、脑电图、磁共振、胸部线、心电图检查可有异常。

(4)确诊依据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所有36例病例均符合重症病例诊断标准[3]。

观察项目:1、临床表现:分析本组病例发热、皮疹特点及神经系统、呼吸、心血管等系统损害表现。

2、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尽可能完善血常规、生化及心、脑电图、胸片、头颅mri等检查并分析其结果。

2、结果
2.1发热皮疹:本组病例中35例患儿出现发热症状,体温
37.7℃~40.5℃,平均最高体温39.1℃±1.3℃,其中1例患儿出现热退后体温不升表现;1例患儿病程中全程无发热症状出现。

本组病例表现手、足、口腔典型皮疹34例,主要表现为手掌心、足底或足趾、足跟、足外侧和臀部出现离心性分布的丘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舌、咽颊处散在小疱疹、溃疡。

不典型皮疹表现2例,手、足仅见小红疹2~3枚,伴口腔
小溃疡1~2枚。

2.2神经系统症状:临床出现易惊25例(69.4%),肢体抖动、步态不稳6例(16.7%),精神差、思睡5例(1
3.9%),呕吐3例(8.3%),颈抵抗1例(2.8%),抽搐1例(2.8%),病理反射阳性1例(2.8%)。

2.3呼吸系统症状:咳嗽12例(3
3.3%),呼吸节律改变1例(2.8%),肺部出现湿性罗音2例(5.6%),气管插管见粉红色泡沫痰涌出2例(5.6%)。

2.4循环系统症状:血压异常2例(5.6%),末梢循环不良3例(8.3%)。

2.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全部病例入院后进行了血常规检查,wbc(4-9.9)×109/l5例(1
3.9%),wbc(10-1
4.9))×109/l28例(77.8%),wbc(15-19.9)×109/l3例(8.3%),在31例白细胞数升高病例中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主29例,约占80.6%。

心肌酶检查36例,其中肌酸磷酸激酶不同程度升高34例(94.4%),伴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升高10例(27.8%);血糖检测36例,其中血糖升高20例(5
5.6%),血糖降低1例(2.8%);血清乳酸测定30例,其中3例血清乳酸不同程度升高,约占(10%);心电图检查26例,结果:正常心电图12例(4
6.2%),窦性心动过速13例(50%),异常心电图1例(3.8%),主要表现过早搏动及部分导联低电压。

x 线胸片检查30例,提示肺炎1例(3.3%),提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21例(70%),正常影像8例(26.7%)。

脑电图检查20例,其中正常脑电图11例(55%),异常脑电图9例(45%),主要表现为弥散轻
一中度异常脑电图,少数病例表现混合单个尖波、尖慢综合波少量。

头颅mri检查6例,结果正常5例(83.3%),异常1例(16.7%),主要表现为:左侧丘脑、右侧桥脑小片异常信号及脑室稍大。

病原学检查:本组36例重症病例均取咽拭子行病原学检查,检出肠道病毒71型阳性12例。

2.6治疗
2.6.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对症处理;全部病例均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喜炎平
(20-40)mg/kg.d,疗程5~7d。

2.6.2糖皮质激素:36例均予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治疗3~5d。

2.6.3丙种球蛋白:26例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总量2g/kg,分2d给予。

2.6.4控制颅高压:36例均给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6h1次,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

2.6.5控制惊厥:2例予地西泮(0.3-0.5)mg/kg/次静脉注射;1例予苯巴比妥钠(5-10)mg/kg/次治疗。

2.6.6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带机时间5d后好转,1例上机后数小时死亡。

2.7转归本组病例中35例治愈出院,治愈率97.2%,死亡1例,死亡率2.8%。

本组死亡病例均为3岁以内幼儿,病程<3d,诊断明
确至死亡时间间隔16h,死亡病例临终前表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柯萨奇病毒a
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4]。

在本组病例中1~3岁婴幼儿为重症手足口病高发年龄段,约占发病数的69.4%,本组病例中除发热、皮疹表现外,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神经系统损害,其中以易惊、肢体抖动、步态不稳最常见,而以精神差、思睡、出汗多、肢端凉为危重症早期表现。

实验室检查方面:本组病例中80.6%的重症病例血常规检查表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生化检查中血糖升高、血清乳酸升高是最主要的表现。

同时,脑电图检查提示弥散性轻一中度异常也是突出表现;本组病例中头颅mri检查异常阳性率仅为16.7%,考虑与治疗及时阻断病毒进一步损害、颅脑形态学改变不严重有关。

本组病例诊断明确后即积极予激素、甘露醇、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出现肺水肿征象积极使用呼吸机,治愈率97.2%,死亡率仅2.8%,考虑与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关。

我们的经验是严密观察病情,尽早识别重症病例,对于表现有易惊、精神差、呕吐、烦躁、肢体抖动、出汗、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以及气促、心率快、
血压升高,周围血白细胞、血糖、c一反应蛋白升高,以及胸片有肺间质改变、mri显示脑膜强化的患儿应给予高度重视[5]。

诊断后积极治疗,尽可能阻止疾病向危重症方向进展,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参考文献
[1]蔡幸生,朱勇斌,张淳等.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救治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3):299-3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2008-11-19.
[3]操德智,付丹,何颜霞等.2008年深圳市8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发现.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9,16(2):148. [4]曹志东,曾大军,王全意等.2008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的规律与传播机制[j].科学通报,2010,9(55):764-772.[5]叶毅华,陈志凤,张素芬等.9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4):97-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