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调研报告
调查云南佤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引发的思索
调查云南佤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引发的思索佤族是生活于我国西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的古老名族之一,居住地域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也是云南省15个独有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种植旱谷、包谷、水稻等,过去生活水平低,特别是阿瓦山中心地区长期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地处山区,交通阻碍,使得其他名族的史实记载也没有太多对佤族的准确、清晰的记载。
他们自己也就是凭崖画和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来记忆他们遥远的历史,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朴素而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无论在口头文学、诗歌、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佤族特别喜爱歌舞,“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歌舞在民俗生活中和佤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无处不在。
例如:佤族在田间劳动时唱的“点播调”,节奏清晰明郎,听得人干活浑身带劲,点播时男人抄着长长的竹竿铲在前面戳坑,女人挎着种子篮紧跟其后坑中播种,手撒一粒种,脚跟着就盖上土,女人们都是批肩发,弯腰干活中时不时直腰甩发,这一系列生动的动作都被记录在了佤族的传统歌舞当中。
还有,佤族传统盖房子是没有水泥砖瓦的,材料主要用木头和干草。
为了把地压平,就聚全村之力,大家在地上围着火塘整夜挽手踏歌而舞,叫“盖新房调”,里圈由年轻男人们作为领奏和领舞背着各个不同音高的鼓敲打着,时而快板,时而慢板,外圈有其他人们手挽手肩并肩的和着不同节奏高声唱着踏步而舞。
“夸新房调”,是指在新房落成,答谢众乡亲们的帮助,主人请大家到新家做客时,顺便介绍自家的梁是来自哪座山上的什么木,自家的窗是什么木,板是什么木等等。
在佤族地区的各式各类的民歌音乐现在多半被分为风俗歌、山歌、玩调、儿歌四类。
风俗歌:粗犷朴实的音乐风格突出,风俗歌中有:(1)劳动性风俗歌,是在野外集体劳动时对唱,以配合劳动,协调动作的歌曲,有《拉木鼓歌》等。
(2)祝贺性风俗歌,有《结婚调》、《盖房调》。
(3)欢庆性风俗歌,有狩猎满载而归后唱的《猎歌》。
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研究报告
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研究报告
一、引言
佤族青年外出打工已成为当前社会现象,是佤族人民积极参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
本报告旨在探讨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二、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原因
1.经济压力:佤族青年家庭普遍存在经济困难,外出打工成为解决经济压力的一种途径。
2.就业机会有限:佤族所居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外出打工成为他们寻求更好生活的选择。
三、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影响
1.经济效益:外出打工使佤族青年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状况。
2.文化传承:佤族青年外出打工也提供了一种交流平台,他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增加对外界的了解,进而促进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问题
1.家庭关系疏远:长时间外出打工导致佤族青年与家人相聚时间减少,家庭关系疏远成为问题。
2.劳动权益受损:一些佤族青年在外打工时,面临着劳动权益保护
不足的问题,工作条件较差,待遇低下。
五、对佤族青年外出打工问题的建议
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佤族青年外出打工的支持力度,保护他们的劳动权益。
2.加强文化教育:加强对佤族青年的文化教育,让他们在外打工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佤族文化。
六、结论
佤族青年外出打工是一种现实选择,既带来经济效益,又促进文化传承。
然而,也存在着家庭关系疏远和劳动权益受损的问题。
为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文化教育,为佤族青年提供更好的外出打工环境和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佤族青年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佤族文化的传承。
佤族服饰调研报告
佤族服饰调研报告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和泰国等地区。
佤族的服饰独特而丰富多样,反映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本报告将对佤族的服饰进行调研,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
佤族的服饰主要分为男装和女装两类。
男装主要由长衫、长裤和头巾组成,常用的材料有棉布、丝绸和羊毛等。
男士们通常穿着长衫和长裤,颜色以黑色和白色为主。
头巾则是佤族男人的标志,多为红色或者蓝色,用来区分不同的族群。
男士的服饰非常朴素,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
女装则更为华丽,主要由上衣、下裙和围裙组成。
女士们通常会选择颜色鲜艳的丝绸和绣花材料制作服饰,用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身份。
女士们的服饰常常带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刺绣,象征着丰收、好运和幸福。
此外,佤族女士们还会在头上戴着银饰,梳着特殊的发型,塑造出独特的形象。
除了正装,佤族还有很多特殊的服饰用于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
例如,佤族妇女在结婚时会穿着一套由上百件银饰组成的婚装,非常华丽而引人注目。
这些银饰通常包括头饰、耳环、项链、手镯和腰带等,象征着财富和幸福。
此外,佤族的节日服饰也非常丰富多样,常常与他们的宗教和民俗活动相结合,展示出浓厚的民族传统。
佤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也备受重视。
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一些年轻的佤族人开始穿着现代化的服饰,而非传统的佤族服饰。
然而,佤族人对传统服饰的热爱和传承依然存在。
一些手工艺人在努力保留和传承佤族服饰的技艺,同时也在向外界展示佤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佤族服饰的调研报告到此结束。
通过对佤族服饰的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佤族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佤族服饰丰富多样,独特而华丽,是佤族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象征。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为大家提供更多了解佤族的窗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佤族部落通天神鼓木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开题报告
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佤族部落通天神鼓木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文献综述报告题目名称: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族部落通天神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题目类别:毕业论文学院(系):体育学院专业班级:2014级体教B班学生姓名:田勇指导教师:向晨完成时间:2017年8月27日1前言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原始部落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偏远山区,距离沧源县城33公里,至今有近400年的历史,现有103户476人。
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民村和临沧市十大优美村寨。
2012年,沧源自治县启动翁丁原始部落AAAA 级景区创建工作。
近年来,随着民族的、大众化事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渐渐的显现出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备加关注的良好势头。
打造沧源佤族自治县旅游特色,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民族特色就是少不了,打起鼓敲起锣,把佤族最真诚最热情的一面展现给人们。
通天神鼓往往离不开翁丁原始部落的生活,每当节日到了,都会离不开神圣的木鼓。
每逢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月),是佤族过去举行全寨性拉木鼓活动的时节。
节日头一天,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乘黑夜感到事先选好的高大红毛树下,举行祭祀(献祭、驱鬼、念咒、祈祷)后,“魔巴”挥斧砍几下,然后有其他人连夜把树砍倒,捡三个石头放在树桩上,意为给树鬼的买树钱。
神圣的通天神鼓经过佤族人民种种的迷信,最后成形了。
作为佤族的一种标志性的民族文化,佤族木鼓文化在不断前进的时间长河中一定的发展和传播。
其中,佤族木鼓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是木鼓,而且木鼓还是其在进行文化传播开展过程的基础要素,作为传播文化的实物载体,木鼓在佤族文化传承中占有核心地位。
另外,木鼓作为佤族木鼓文化在源生以及传播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将它的传播过程以及源生过程连成一个整体,而在这个过程中,木鼓的功能又是在声音的基础上进行传播。
2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大力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传承、继承、发扬光大。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佤族甩发舞蹈是中国佤族民间舞蹈的一种传统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作为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我对这一独特的佤族舞蹈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进行舞蹈组合的编创实践。
本篇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在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中的过程、方法和成果。
首先,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佤族甩发舞蹈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我阅读了相关舞蹈学专业的研究资料,参观了佤族聚居的地方,观看了佤族民间表演,并与当地的佤族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这些调研和考察,我深入了解了佤族甩发舞蹈的背景和艺术特点,并确定了编创的方向和主题。
在编创实践的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舞蹈动作的梳理和整理。
佤族甩发舞蹈以头发摆动为主要特色,我对各种头发摆动的形式和动作进行了分析和提炼。
我运用舞蹈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佤族甩发舞蹈的风格特点,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舞蹈动作。
这些动作既保留了佤族甩发舞蹈的原貌,又体现了我个人对这一舞蹈形式的理解和诠释。
接下来,我开始进行舞蹈组合的编排。
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我将编创的舞蹈动作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衔接。
在舞蹈组合的过程中,我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力求使整个舞蹈具有流畅、自然的美感。
我还结合佤族甩发舞蹈的音乐和装饰风格,进行了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使整个舞蹈组合呈现出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完善舞蹈组合的效果,我进行了反复排练和修改。
在排练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舞蹈动作的细节,注重舞者的身体控制和表演技巧的培养。
同时,我也要求舞者充分理解佤族甩发舞蹈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以便更好地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
我反复与舞蹈组合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舞蹈组合的表现效果。
最后,我将编创的舞蹈组合进行了一次正式演出。
演出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他们对舞蹈组合的创意和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
我也从这次演出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自己的舞蹈编创能力和艺术实践水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题目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二、研究背景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思茅、临沧、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佤族在基因遗传、身体形态、生理特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然而,至今仍缺乏系统的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性研究。
因此,有必要开展佤族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为佤族健康问题的探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从佤族的基因遗传、身体形态、生理特征等多个方面入手,系统地探讨佤族体质的人类学特征及其遗传学基础。
主要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佤族人类群体的基因遗传特征分析,探讨佤族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
2. 佤族体质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人类学特征的描述和分析。
3. 佤族体质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研究。
4. 佤族体质与一些相关疾病的关系研究,为佤族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内容1. 基因遗传特征分析。
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佤族群体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佤族基因遗传特征和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
2. 人类学特征的描述和分析。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测量和记录佤族人体形态、生理特征等多方面数据,以描述和分析佤族人类学特征。
3. 佤族体质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探讨佤族体质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关性。
4. 佤族体质与一些相关疾病的关系研究。
通过分析佤族人群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因等数据,探讨佤族体质与一些相关疾病的关系,为佤族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测序和基因数据分析。
2. 实地调查、测量和记录佤族人体形态、生理特征等数据,以描述和分析佤族人类学特征。
3.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探讨佤族体质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关性。
佤族民族民间舞蹈调研报告
佤族民族民间舞蹈调研报告佤族民族民间舞蹈调研报告一、引言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等地。
佤族民间舞蹈是佤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他们社交生活和传统仪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就佤族民族民间舞蹈展开调研,探究其特点和意义。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法。
我先是参观了佤族的传统村落,亲身观察了他们的舞蹈表演。
随后,我采访了几位佤族老人,了解他们对舞蹈的看法和观点。
三、调研结果1. 舞蹈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佤族民间舞蹈包括了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会参与其中。
他们的舞蹈形式多样,有欢快明快的舞蹈,也有庄重慢板的舞蹈。
不同的舞蹈体现了佤族人民的不同情感和生活场景。
2. 舞蹈动作独特多样:佤族民族舞蹈动作独特,集中体现了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自然环境。
例如,他们会模仿狩猎、田园劳作等生活场景,通过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3. 舞蹈意义深远:佤族民族舞蹈在佤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舞蹈是佤族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舞蹈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其次,舞蹈是佤族人民举办传统节日庆典的重要环节,舞蹈表演不仅能够展示佤族文化,还能够宣扬佤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最后,舞蹈还能够激发佤族人民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使他们获得心灵的满足。
四、调研分析通过本次调研,我认为佤族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意义。
首先,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反映了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次,佤族舞蹈在社交和传统仪式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佤族人民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最后,佤族舞蹈在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佤族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五、结论佤族民族民间舞蹈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义令人瞩目。
通过本次调研,我对佤族舞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其独特魅力。
希望佤族舞蹈能够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为佤族人民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
佤族调研报告
佤族调研报告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缅甸、泰国等地。
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独特性。
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旨在了解佤族的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
一、社会结构:佤族社会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形式,拥有三姓、十大族和百余个家族。
家族是佤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成员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紧密的联系。
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长幼、男女等级制度,尊重族长和长者的权威。
二、宗教信仰:佤族信仰以“图”(屋)为核心,他们认为图是神明的居所,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佤族还信仰自然神、家神、土地神等,认为他们能保护家庭和社区的安全和祥。
佤族还有一种独特的巫师信仰,巫师被认为能够与神灵沟通,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
三、生活习俗:佤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每年的农历四月是佤族的传统新年,届时会进行丰收祭祀和欢欢喜喜的庆典。
佤族婚礼庆典也是一大特色,新婚夫妇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整个过程充满喜庆和祝福。
四、发展状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佤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传统习俗逐渐衰退;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让佤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
然而,佤族人民积极探寻传统文化的融入发展路径,通过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文化旅游的发展等途径,努力保护和传承佤族的独特文化。
总之,佤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结构,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但是,佤族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保护和传承佤族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多样性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佤族农户调查实践报告
佤族农户调查实践报告实施佤族农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佤族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以及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了解佤族农户的实际情况,可以为相关部门和组织提供参考,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佤族农户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佤族农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收入情况、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情况等。
2. 农田管理和耕作方式:了解佤族农户的耕作方式,包括土地利用情况、农田管理措施、农业机械使用情况等。
3. 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了解佤族农户的农产品种类、产量和销售渠道等。
研究佤族农户的农产业发展潜力,提出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市场拓展的建议。
4. 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科技推广情况:了解佤族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通过调查了解佤族农户对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种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和意愿。
5. 农民收入来源和就业情况:调查佤族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农村劳动力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等。
研究佤族农户的就业问题和收入来源,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建议。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表,对佤族农户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调查。
同时,还可以结合现场观察和实地考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数据,如调查农田耕作方式、农产品销售情况和农业技术应用情况等。
在进行佤族农户调查时,需要注重保护被调查对象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并确保调查过程的公正、客观性和科学性。
同时,还应该与佤族农户充分沟通和交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需求,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对佤族农户的发展需求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佤族农户的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推动佤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龙源期刊网 /doc/f414388901.html,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作者:王齐师春娟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8期摘要采用抽样的方法,从人口状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基础设施和住房状况、社会保障状况、享受惠农政策状况等方面调查了西盟县力所乡王雅村的佤族贫困人口,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分析了致贫原因,提出了培养自我融入、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议,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贫困人口;扶贫;云南西盟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96-04西盟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司岗里的故乡,木鼓与神对话的地方,是全国2 个佤族自治县之一。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西盟的县情可概括为“国家重点扶持县、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典型的民族直过县、地处边境一线的边疆县、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县”。
现有贫困人口51 376人,占总人口的55%,占农业人口的73%。
有贫困危房户11 333户,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西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
结合从事新农村建设指导的工作,于2015年9月,以随机抽样的形式,调查了西盟县力所乡唯一的一个佤族村寨的贫困人口,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状况、生产状况、生活状况、基础设施和住房状况、社会保障状况、享受惠农政策状况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培养贫困人口自我融入、自我发展能力的建议,以便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地自然、经济发展状况1.1 调查地点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拉祜族乡王雅村。
1.2 自然状况力所乡位于县城西部,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3 ℃,常年无霜;年平均降雨量2 739 mm,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2季,干湿分明。
海拔高度900 m,全部为山地,土壤以砖红壤、赤红壤为主,土地贫瘠,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从班洪抗英看近代佤族的民族认同的开题报告
从班洪抗英看近代佤族的民族认同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班洪抗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地区的一次武装反抗活动。
此次反抗活动的主力军是佤族,他们在班洪这个地方发动了对英国人的抗争,表达了自己对外来侵略的强烈反感和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
因此,从班洪抗英事件中探讨近代佤族的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佤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研究佤族人口分布、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资料,以了解佤族的基本情况。
2.班洪抗英事件的背景和过程。
研究班洪抗英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分析佤族参与此次事件的原因和意义。
3.佤族的民族认同。
研究佤族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和表达方式,探究佤族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4.佤族民族认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代社会中佤族的民族认同状态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尊重和维护本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方式和途径。
三、研究意义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尽管他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和历史,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佤族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语言、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具有以下的意义:1.为学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了解佤族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通过研究佤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让人们了解佤族的基本情况,增进对该民族的认识和了解。
2.为佤族维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传统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班洪抗英事件和佤族的民族认同,为佤族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启示,尊重并维护佤族传统文化,为佤族的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3.为推动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帮助。
研究佤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可以对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史料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和个案分析,全面探讨佤族的民族认同问题。
五、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的分析和探讨,本文预计能够解答以下问题:1.班洪抗英事件的起因、过程和佤族参与原因。
佤族舞蹈调研报告
佤族舞蹈调研报告佤族舞蹈调研报告一、引言佤族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之一,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佤族舞蹈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佤族文化,同时也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篇调研报告将对佤族舞蹈的起源、特点以及表演形式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起源与历史佤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佤族民间传说中,他们相信舞蹈中的舞步和动作可以祈祷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因此,舞蹈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特点与表现形式1. 佤族舞蹈的特点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首先是其舞蹈动作的多样性,佤族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如旋转、跳跃、转身等,给人一种轻盈、热情的感觉。
其次,佤族舞蹈注重身体协调性和舞蹈节奏感,舞者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让人叹为观止。
最后,佤族舞蹈的服饰和道具都非常独特,如佤族女性的彩色裙子、头饰和手铃等都体现了佤族舞蹈的独特风貌。
2. 佤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佤族舞蹈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起初,佤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庆祝丰收和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舞蹈表演。
例如,在佤族的“茶马古道节”和“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中,佤族舞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现代,佤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作和改编。
四、佤族舞蹈的意义佤族舞蹈作为佤族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首先,佤族舞蹈是传承佤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舞蹈的表演和传播,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佤族舞蹈能够增强佤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他们更加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
最后,佤族舞蹈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佤族舞蹈的展示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五、结语通过对佤族舞蹈的调研,我们对佤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到佤族舞蹈在传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希望通过对佤族舞蹈的研究和保护,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佤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佤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人口社会学论文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人口社会学论文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人口社会学对贫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调查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的现状,并分析导致他们陷入贫困的原因。
一、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1.1 调查背景和目的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
西盟县则是佤族聚居地之一,该县的贫困人口主要由佤族组成。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的现状,包括其收入、教育水平、就业情况等。
1.2 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选取了力所乡王雅村作为调查样本。
问卷包括了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注重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并确保问卷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可靠性。
1.3 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力所乡王雅村存在相当一部分佤族居民面临贫困的问题。
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较低,教育程度偏低,就业机会较为有限。
其中,女性和老年人的贫困率更高,这与他们受教育机会的限制和就业机会的不足有关。
二、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2.1 教育机会不足佤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贫困家庭无法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机会。
这导致了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偏低,进而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教育机会的不足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脱贫,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的存在。
2.2 就业机会有限西盟县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
贫困人口往往只能从事农村劳动,收入微薄。
另外,缺乏技能和培训也限制了他们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就业机会的缺乏是佤族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所限西盟县佤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
这导致佤族贫困人口很难与外界接触和交流,也限制了他们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2021年**佤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佤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存在问题调研报告沧源佤族自治县茶叶产业调研报告(2020年10月22日)一、沧源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茶叶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广大山区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之一,做大做强做优茶叶产业是推动我县脱贫攻坚步伐,助力乡村振兴的主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在县委___的坚强 ___和高度重视下,沧源县茶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截止XX年12底,茶产业覆盖全县10个乡(镇)、81个村、2.3万户9.31万名茶农,茶园总 ___11.6万亩,采摘 ___11.28万亩,有无性系高优生态茶园5.57万亩,有机茶园认证1.82万亩,无公害茶叶认证1万亩,雨林联盟认证1.5万亩,3次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
全县有茶叶初制所93个,获得生产许可QS(SC)认证的茶叶企业有5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有茶叶专业合作社28个,主要品牌有“碧丽源65里林间茶”、“佤山印象”、“碧螺春”、“怕迫茶”、“沧源红”“仟润红”等。
2018年底全县实现毛茶总产量9080.2吨,精制茶产量达6531.1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50703.09万元(其中实现农业产值22428.09万元,工业产值28275万元),占全县GDP(41.32亿元)的12.27%,单产达78.28公斤。
上交税收374. ___1万元(其中:佤山茶厂219万元,碧丽源146万元,勐省农场3万元,勐来易生茶叶专业合作社6. ___1万元),茶农人均纯收入2410元,全县2.3万户茶农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212户31288人,占种茶农户的35.7%,种植茶叶27477.9亩,实现茶叶产值2282.16万元,户均实现收入2779元,人均收入729元。
(二)CTC工厂原料生产不足。
经深入到佤山茶厂CTC工厂调研,此 ___厂每天需要 ___茶叶10-12吨左右才能满足 ___需求,而自今年7月份运行以来,每天只收到的鲜叶只有2—3吨,,最高水平只有5吨,远远不能满足 ___生产的需求量,所以下步加大规划___力度,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提高产量,达到企业农户共赢的目标,是当前的燃眉之急,也是我们行业部分急需抓好的一项重点工作。
关于佤族“佤(本人)”支系衣食住行的调研报告
2 0 16年 9月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Di a n x i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0 1 . 2 5 No . 3 cp S . 2 0 1 6
和 区域性特 征 。
自僚、濮族之 中,因经蜀郡商人的转手贩运而
得此名 。这种布又称为 “ 白叠” “ 帛叠” “ 榻
布”或 “ 桐华布” 。刘逵 ( 蜀都赋》 说 : “ 檀
华布 ,出永 昌。 ”按秦 、汉之际的设置,僚族 、 濮族居住 的地方已被永昌郡纳入其下 。 阳
二 、“ 本人"的衣食住行
于 “ 巴饶” 。探索 “ 佤 ( 本人) ”支 系的生活文化 , 对于全面了解佤族文化无疑是有 帮助 的。 关键词 : 佤族 “ 佤 ( 本人) ”支系 ;衣食住行 ;调研报告
人类 的生存 ,以一定 的物质条件为基 础。
所 以 ,围 绕 衣 、食 、住 、行 而 展 开 的生 产 活
一
调查资料和地方文献 ,力求展现 出 “ 本人”支 族 乡、耿 马勐撒镇 、双江沙河乡等地 ,人 口 4 系 的生 活文 化概 貌 ,以期 对 佤族 多 元 文化 有更 万多人 ,约占佤族总人 口的 1 0 %左右。 进一步地了解 ,对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
文化 有所 帮助 。 解 放前夕 , “ 本 人 ” 已进 入 封 建 地 主 经
、
“ 本人 "的基本 情况
“ 本人” 是 佤 族 三 大 支 系 中 自称 为 “ 佤”
动 ,必然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在漫长的 “ 阿佤” “ 斯佤 ” “ 日佤 ” 的 支 系 ,有 “ 开 门 发展过程 中,这些生产活动被赋予 了诸多的文 人 ” “ 第 一个走 出大 门的人 ” “ 老 大”等含
佤族人口现代转型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佤族人口现代转型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分析了现阶段佤族人口现代转型状况,探讨了影响佤族人口现代转型的因素。
认为,佤族人口再生产类型已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口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但佤族人口现代转型从程度上来说远没有完成,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发展本地特色经济,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现代转型。
标签:佤族人口;现代转型;影响因素;分析一、佤族人口现代转型的意义人口现代转型是一个综合的多方面的人口发展过程,不仅包括人口再生产的转变,同时也包括人口素质及其观念的转变。
佤族人口大多居住中缅边境,这里多山少平坝、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信息交流少。
佤族人口转型对佤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第一、随着人口再生产的转变,人口增长会从高速增长转向缓慢增长,在当地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的现实情况下,能减少对当地资源环境的需求与压力,对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人口素质的转变,有助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对改变当地人民普遍收入低下的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人口观念转变,将使佤族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向更科学的、更文明方向发展,有助于佤族的经济社会向现代转型。
二、佤族人口现代转型的状况分析佤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云南省,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佤族人口数为396610,云南省佤族人口为383023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96.6%。
在云南,佤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县要属临沧市的沧源县与普洱市的西盟县,前者佤族人口一直占全县总人口的82%以上。
西盟县佤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0%,在绝对数量上,沧源县佤族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西盟县。
由于沧源与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口发展状况相似,所以笔者认为选取该县数据来探讨佤族地区人口转变问题具有代表性。
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型人口转变理论产生于上世纪初,20世纪上半叶是人口转变早期理论的奠基时期,而现代人口转变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形成和发展的。
近年国内佤族研究概述
作者: 胡阳全
出版物刊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4-58页
主题词: 研究概述;习惯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家长奴隶制;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旧石器;民族考古;民族调查;崖画
摘要: 近年国内佤族研究概述胡阳全近年来国内对于佤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将几个方面的研究状况概述如下。
一、民族考古研究佤族地区的民族考古研究过去基本上趋于空白,直到近十余年来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尤以新、旧石器的发掘和沧源崖画的发现瞩目于世界。
张兴永...。
孟连县笼帅佤族钻木取火调查报告
孟连县笼帅佤族钻木取火调查报告
汤新华
【期刊名称】《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2
【摘要】2003年4月,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濒危项目调查组,对孟连县芒信镇海东村笼帅佤族寨最原始的"钻木取火"进行了调查,发现佤族的"送火鬼"祭祀活动与钻木取火有较深的历史渊源.而到目前为止,考古学仍然没有发现钻木取火的实物资料,因此,佤族的钻木取火,映证了人类早期钻木取火的可信性,在考古学、历史学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汤新华
【作者单位】思茅市文物管理所,云南,思茅,6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9
【相关文献】
1.孟连县佤族民间文学初探 [J], 李斌
2.佤族社会分层变迁研究——以西盟马散大寨和沧源岩帅大寨为例 [J], 袁娥
3.透过教育均衡看边境乡村民族教育的发展——以孟连县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公信乡为例 [J], 艾章
4.关于佤族贫困村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思考
——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东勐村为例 [J], 施勇
5.关于佤族贫困村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思考——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东勐村为例 [J], 施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概况
1.建筑
佤族的住房,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 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 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 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
2013-3-7
2013-3-7
2.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 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此外也 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 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 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2013-3-7
佤族男子头饰
2013-3-7
佤族女子服饰
佤族女性服饰,款式多样,因生活的地域部 落民族支系不同,而产生较明显的服饰区别。 “勒佤”方言区主要颁于莫窝、中课等地, 该区的佤族女性穿披肩或无领短衣,无领无袖短 紧身褂,露脐,下系折叠开口长裙或短裙。留披 肩长发,系银质、锡质或篾制头箍,戴耳环,颈 带项圈和若干串彩色珠子,腰系多道黑漆漆过的 藤蔑腰箍和数串彩色珠子,手臂戴手箍,手腕戴 手镯,膝下脚腕戴黑色藤制脚箍,小腿裹布套。
~~调研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佤族
小组成员:纪璇 杨晓丹 康青 杨现逢 高周洁 指导老师:魏小庆
目录
• 基 本 信 息
2013-3-7
• 主 居 住 区
• 宗 教 概 况
• 历 史 传 说
• 民 族 文 化
• 生 活 概 况
佤(wa)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 万多人。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人口比国内多一 些。佤族居住的地区,山岭重叠,平地极少,故 又称阿佤山。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 “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 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 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 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新中 国成立后,1962年正式定名为“佤族”。
2013-3-7
2013-3-7
4.文化艺术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 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 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 一。
2013-3-7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 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 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 “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 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 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木鼓舞和甩头舞是佤族的两大特色,驰名 中外。
2013-3-7
2.婚俗
佤族的婚恋比较自由,有“串姑娘”(即 谈恋爱)的习俗,小伙子到了十七、十八岁的 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了。在过去,依照佤 族的风俗习惯,丈夫去世后妻子可以转房给弟 弟。
2013-3-7
3.节庆——新米节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 新米的日子。 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 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 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 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 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 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 食丰收。
2013-3-7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 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 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 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2013-3-7
民族文化
1.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 为无酒不成礼。 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 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 “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 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 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 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2013-3-7
2013-3-7
3.服装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 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 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 最典型。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服饰也不完全 相同。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 以红为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 传统的佤族服装皆以麻或棉所制,这是受到了 当时生产力的制约。
2013-3-7
历史传说
1.民族来源
佤族对本民族来源,各地传说不一。 比如有从“司岗里”出来;从葫芦里出来; 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达 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抹了口水,因 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在众多传说中,“司岗里” 传说最为普遍。
2013-3-7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 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 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 的回忆。
2013-3-7
2.木鼓崇拜
西盟和沧源等地的佤族普遍崇拜祭器木鼓 (梅克劳格)。 他们认为木鼓可以通神,无论是祭祀或氏 族械斗都要敲击木鼓。平时将木鼓供奉在村中 最高大的树下。有些地区还专为木鼓盖房。氏 族成员环居周围,以求木鼓庇护。 木鼓既被认为可以通神,因此制作时,则 要举行宗教仪式。
2013-3-7
2013-3-7
2013-3-7
谢谢观赏
2013-3-7
2013-3-7
“布饶克”方言区主要分布于图地、打洛、 阿佤来、永不落等地,该区的佤族女性缠黑包 头,戴耳塞或耳环,颈戴项圈和多串珠子,上 穿长袖紧身衣,下系开口长裙。
“佤”方言区主要颁于翁嘎科、班同、永 哈、王莫等地,该区的佤族女性头戴锥形银泡 珠帽,耳带大耳坠,戴项圈,腰部系数十条珠 子串,上着长袖短衣,下系以红色为主带绿色 和黑色条纹的筒裙,在裙子中间系一条带。
2013-3-7
佤族青年女子
2013-3-7
老年女子
佤族男子
2013-3-7
主居住区
•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 澜沧、孟连、 双江、耿马、 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 半山区。 • 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 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 “阿佤山区”。与汉、傣、 布朗、德昂、傈僳、拉祜 等民族交错杂居。 •
2013-3-7
3.猎头血祭
西盟佤族过去在农 作物种植或收获季 节,有以部落为单 位,结合血族复仇 猎取仇寨人头的祭 典。
2013-3-7
随着佤族社会的发展,猎头血祭也逐渐 发生变化。据传,最初由武装猎取改为购买 人头(被出卖的多为奴隶)。以后又用死人 之头或狗头来代替。部分地区改为杀牲祭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猎头血祭已经绝迹。
2013-3-7
2013-3-7
2.近代历史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 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 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 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 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2013-3-7
宗教概况
佤族的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 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解放前各地低族社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在保持原始生产方式较多的西盟、沧源 和孟连等地的低族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保 留的原始宗教形态也就更较明显。
2013-3-7
1.神灵崇拜
佤族认为主宰万物的最大神灵为“木衣 吉”,或称“梅吉”。每年祭祀三五次不等。 每次祭祀,杀猪一头鸡数只。如遇灾祸,则 以村社或部落为单位,举行大祭。
2013-3-7
2013-3-7
佤族男子服饰 西盟地区的男子上身穿无领短衣,裤子短 而宽,裤筒一般宽一尺二寸,喜欢赤足。 佤族传统的男子短发,头缠黑色或红色布 包头,有的也包白色包头。 各地的佤族男子外出时,常常是身佩长刀、 弩弓和铜炮枪,挎织花“筒帕”。如果男子不 佩长刀会被视为衣冠不整,如果不持枪弩则会 被认为没有男子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