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传奇的租界与外滩
上海外滩源简介
上海外滩源简介概述上海外滩源,位于中国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畔,是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外滩源以其独特而迷人的城市风光和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自19世纪底以来,它一直是上海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外滩源的历史、建筑风格以及其对上海的重要意义。
历史起源1.外滩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在此之前,外滩源只是一个沿江区域,没有明显的建筑和规划。
2.外滩源的发展始于上海租界的建立,这是19世纪末由英国人、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居民建立的国际租界。
3.上海租界的建设使外滩源成为国际商业和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外国银行、贸易公司和商店在此设立分支机构。
建筑风格洋楼建筑1.外滩源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洋楼,这是一种以西方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形式。
2.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精美的装饰和独特的设计吸引了无数游客。
3.洋楼建筑主要集中在外滩源的南部,沿着黄浦江一字排开,形成了一个壮丽的城市风景线。
不同风格的建筑1.外滩源的洋楼建筑不仅体现了欧洲古典建筑的风格,还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元素。
2.有的洋楼采用了巴洛克式的装饰,有的则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建筑景观。
3.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表上美轮美奂,而且在其内部也充满了奢华的装饰和精心设计的细节。
对上海的重要意义商业中心1.外滩源一直是上海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国际和国内企业在此设立办事处和总部。
2.外滩源的商业氛围浓厚,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和商务人士在此留步。
文化瑰宝1.外滩源也是上海的文化瑰宝之一,这里保存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和文物。
2.这些建筑和文物见证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于了解上海的过去和现在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景点1.外滩源是上海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2.游客可以在外滩源散步,欣赏黄浦江畔的美景以及壮观的摩天大楼。
3.在夜晚,外滩源的灯光秀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上海外滩建筑(附图)
上海外滩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一带地方,在1845年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根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
1849年法国也在英租界的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但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是到上世纪初,特别是在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
它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经过百年历史沧桑的外滩,在1992—1993年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后,旧貌换新颖,景色更为迷人,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
在这里,一场历经百年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未落幕。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自19世纪四十年代上海被辟为商埠后,就成为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云集于此,一幢幢商业大楼拔地而起。
联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众多经典交汇成上海乃至世界独特的风景。
#1麦克倍恩大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建成于1913年。
1966年前,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长期租用这幢大楼的底层。
1996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至今。
大楼为一幢7层的巴洛克式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折衷主义风格大楼,设计者为英资马海洋行。
建筑风格整体上属于新古典主义式样,立面构图规整,正面有爱奥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处设计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
#2上海总会大楼→日军海军武官府→国际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曾是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
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
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
该楼建成于1864年,是外滩著名的建筑,建筑设计师为H. Tarrant,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
外滩
黄浦公园
黄浦公园曾记载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历 史的黄浦公园,是上海最早的欧式花园,始建于 1886年,她是外滩百年沧桑的见证人。如今,上
海滩人历民史英 纪雄 念纪 馆念 是塔一屹部然中黄挺华立民浦,族公塔百园底年免的费 奋开 斗放 史的 。外
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坐落 在曾经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黄浦公园内,给人以深刻的 思索,三块枪状塔体,寓意鸦 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 以来光荣牺牲的先烈永垂不朽, 内涵有深刻的概括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外滩是这座东方大都会最著名的景观。由于其独特 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 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外面的江滩,长提,以及绿化带乃至美轮美奂的 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司岗世地行61为,石纪,所号0有2上子—22老楼和原贴末原在,4中321海保6号原号2沙,洋为面为地现72号2国分 险0,号为9,逊 原 行中,香,属,世民号行公现,东现洋属,国英港建香现纪族,所司属现方属行英通国上于1港为初特现在大8中为汇中行商商哥海1侨中外7色属地楼9国外浦2理国址怡银特汇福国滩2的年光,。工贸东3银银。和行式丰国农的建年创大原商总发行行洋。建银际业典筑。办银为银公展大,行外 筑企银型。此于行扬行司银楼具。墙风上业行建楼广,,大行。怡采格海有筑耗所用,分限。资在花1公9
陈毅广场
同志们要有做失败
做十市胜里长利南陈京 毅的路 的英尽 塑雄头 像容的昂然陈矗毅立广。场陈,毅新的塑中英像国雄第坐的一北勇任朝气南上,海。用市 易青,铜做浇失注败,的高英5.6雄米,底座用红色磨光花岗石砌成 不,易高。3.5米,塑像再现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
型姿态,显示他一路风尘,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
外滩游记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初夏的上海,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我有幸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踏上了外滩这片充满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土地。
站在外滩,望着对岸的高楼大厦,我不禁感慨万分,这次的外滩之行,让我对这座城市、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历史的长河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东临黄浦江,西靠南京东路步行街,是上海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这里曾是旧上海的金融中心,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
走在外滩的滨江步道上,我仿佛穿越了时空。
沿江而立的一座座古典建筑,见证了上海开埠以来的沧桑巨变。
从英国领事馆、海关大楼到汇丰银行、和平饭店,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我驻足在和平饭店前,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曾是旧上海的最高建筑。
它见证了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也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崛起。
如今,和平饭店已成为一座五星级酒店,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让人不禁感叹时光荏苒。
二、城市的繁华外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城市的繁华象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外滩的夜景美轮美奂。
两岸的高楼大厦灯火辉煌,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黄浦江上,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我沿着滨江步道漫步,欣赏着两岸的夜景。
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区,高楼林立,繁华程度堪比纽约曼哈顿。
而浦西的外滩,则充满了古典韵味,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
夜幕下的外滩,游客如织。
有的情侣手牵手漫步,有的游客驻足拍照留念,还有的市民在这里健身、跳舞。
繁华的都市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三、文化的交融外滩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
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我曾在一家具有欧式风格的咖啡馆里品尝了上海特色的小吃,如生煎包、小笼包等。
这些小吃既有传统的味道,又融入了现代的烹饪技艺,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我还参观了外滩的老字号商铺,如老凤祥银楼、张小泉剪刀店等。
这些商铺见证了上海的商业发展,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感悟与启示这次的外滩之行,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
上海外滩建筑的前世今生外滩英文:The Bund上海话拼音:nga thae「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
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外滩 1 号No.1 The Mc Bain Building外滩1号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
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
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2 号No.2The Shanghai Club Building外滩2号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
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
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
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
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上海外滩
上海外滩外滩[编辑]历史及现况外滩(面向对岸陆家嘴)外滩夜景(十六铺方向)汇丰银行大楼(左)及江海关大楼(中)绿顶的和平饭店及其他外滩建筑1928年的上海外滩1933年上海外滩地图∙为了让世人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将由专家学者重写铭牌,逐一悬挂出准确介绍其身世的中英文“身份证”。
首批重写铭牌的有汇丰银行、海关大楼等23座历史名建筑。
∙由于外滩建筑名称和使用者更迭频繁,而门牌号码却长期相对稳定,因此上海市民通常用门牌号码来称呼这些大楼,如“中山东一路3号”或“外滩3号”。
中山东一路1号1916年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英资马海洋行中山东一路3号1922年有利大楼外滩3号(原为外滩4号)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滩6号英资玛礼逊洋行+F .M . Gratton中山东一路9号1901年旗昌洋行大楼夏姿英资通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3号1927年12月19日江海关大楼上海海关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5号1903年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德资倍高洋行中山东一路17号1923年字林大楼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英资德和洋行中山东一路19号1908年汇中饭店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司各特(英资玛礼逊洋行)中山东一路23号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英资公和洋行+陆谦受中山东一路26号1918年扬子大楼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英资公和洋行北京东路2号1921年格林邮船大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英资公和洋行中山东一路33号1873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半岛大酒店(改建中)Grossman & Boyce中山东一路1号甲1907年外滩天文台[编辑]全景图。
上海外滩发生的历史故事
上海外滩发生的历史故事在上海的黄浦江畔,坐落着一段迷人的历史故事-外滩。
百年来,外滩见证了上海从普通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巨变,也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外滩最为人所知的故事之一就是有关英租界与美租界间的“狗战”。
在19世纪末,上海分为英租界和美租界,两界行政权争夺激烈。
据说,英租界的警犬在一次巡逻中误闯进美租界,引发了双方的激烈冲突。
最后,在数月的争夺后,英租界与美租界达成了协议,对外滩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划归,结束了这场“狗战”。
另一个让外滩著名的事件是1937年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的“血雨腥风”。
当时,日本侵略军攻占了上海,并在外滩一带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日军对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强奸,整个外滩一度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段血腥的历史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抗,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象征。
除了这些战争故事,外滩还承载了许多艺术和文化的记忆。
在20世纪上半叶,外滩聚集了大批的西洋建筑,成为了当时国际大都市的象征。
徐志摩、丁玲、巴金等许多文艺名人都曾在外滩留下过足迹,他们的作品和文化活动也为外滩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如今的外滩已经焕然一新,成为了上海的地标之一。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到繁华的陆家嘴金融区,欣赏到别具一格的现代建筑,还可以沿着江边漫步,感受到外滩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每天夜晚,外滩的灯光璀璨,与对岸的浦东陆家嘴形成了美丽的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和留影。
无论是承载着战争记忆的历史事件,还是流传着艺术和文化的历史故事,上海外滩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上海的骄傲,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走进外滩,你会发现,这里蕴藏着千百年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故事,更是上海的灵魂。
上海外滩介绍简介
上海外滩介绍简介
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起苏州河口的南浦大桥,西至延安东路的长春路,全长约1.5公里,是上海的金融、贸易中心。
外滩历史悠久,是上海的一座老建筑。
外滩也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迁。
外滩在1832年以前叫沙面岛,这片陆地原来是外国租界,所以被称为“外滩湾”。
1888年后沙面岛上先后兴建了外滩湾饭店、英皇娱乐场所和英商码头等,当时这里是上海最豪华的地段之一。
1889年法国领事馆迁至此地,所以被称为“法国领事馆区”。
到了1900年后,外国人开始在外滩修建房屋和旅馆。
到了1910年代,外滩已经发展成为“东方华尔街”、“远东第一大道”和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滩也随着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面貌。
而外滩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外滩湾饭店、英皇娱乐场所和英商码头等。
外滩附近有著名景点:外滩公园、外滩湾大饭店、外滩观景楼、上海博物馆(原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等。
—— 1 —1 —。
小资之旅漫步上海的法租界
小资之旅漫步上海的法租界漫步上海的法租界,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踏入了一个富有历史与浪漫色彩的世界。
这个独特的地方,曾经是法国在上海租借的地区,保留下了许多西方建筑、文化和风情。
让我们一同展开小资之旅,感受这个迷人区域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法租界的建立始于1849年,是为了满足当时法国商人的特殊需求。
这个区域起初只是一个小型贸易港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人逐渐在这里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社区。
法租界最鼎盛的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的文化、艺术、时尚在这里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法国殖民地风格。
二、浓厚的欧洲风情漫步在法租界的小巷中,仿佛置身于欧洲某个古老的城市。
法式建筑遍布街头巷尾,洋气的阳台、雕花的门廊,尽显浓郁的欧洲风情。
还有那些保存完好的老式石库门,它们见证了老上海的繁华与沧桑,给人一种往事如烟的感慨。
三、文化交融的街头小店法租界的街头巷尾,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店。
这里有花店、甜品店、书店、咖啡馆等等,每一个店面都透露着独特的艺术氛围。
在这里漫步,品味一杯香气扑鼻的咖啡,或者选一本好书,坐在阳台上静静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变得静谧而美好。
四、美食天堂除了文化与艺术氛围浓厚外,法租界还是一个美食天堂。
这里的餐厅和小吃摊贩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无论是法国料理、意大利面,还是当地的上海菜和小吃,都能在这里找到。
午后时分,来到一家法式餐厅,品尝一道道精致的法国菜肴,配以一杯红酒,仿佛置身于浪漫的巴黎。
而夜晚来临时,法租界的街头小吃便开始热闹起来,各式各样的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勾起人们的味蕾。
五、文化艺术的殿堂法租界不仅是一处浓郁的历史风貌,还是上海文化艺术的殿堂。
这里有许多画廊、艺术展览馆和文化中心,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
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音乐、戏剧,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
六、与历史对话的步行街如果你对历史充满兴趣,那么前往南京路步行街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条步行街连接着法租界和外滩,是上海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时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上海滩的黄金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成为了中国最繁荣、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以下是一些20世纪30年代上海常见名词的解释:
1. 上海滩,这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代名词,指的是上海的外滩地区,也是当时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和娱乐区域。
上海滩是当时国际租界的一部分,聚集了大量的外国侨民和各国商人,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风情。
2. 国际租界,国际租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中国沿海城市建立的外国租界,上海也有国际租界。
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租界成为了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各国政府和商人的活动地点。
3. 老上海,老上海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上海,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上海的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活风貌。
老上海有着浓厚的外来文化氛围,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也是上海滩黄金时代的代名词。
4. 外滩,外滩是上海黄浦江畔的一片地区,也是上海滩的一部分。
外滩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和浪漫的滨江风光而闻名,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5. 百乐门,百乐门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是当时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夜总会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名流和富豪前来消遣娱乐。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化氛围对当时的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是指上海市的历史时期,一般泛指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主要指1910年代至1940年代间的上海。
这个时期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
老上海的故事众多,代表了这个时期的繁华、浪漫和传奇。
以下是一些老上海的故事:
1. 外滩风华:外滩是老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曾是许多国际租界银行和洋行的所在地。
在外滩,大量欧洲建筑和餐厅林立,成为当时上海最富有和繁华的地区。
许多故事发生在外滩,其中包括许多商人的传奇和文化名人的足迹。
2. 滩头堡的战争:滩头堡是老上海的一处军事防御工事,是上海租界时期的法国人为了保护租界而修建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滩头堡成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据点,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中国军民与法国租界居民的合作与抗争。
3. 大世界的风流:大世界是老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综合娱乐场所之一。
在大世界,演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乐团,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
大世界也是当时上海社交场所的代表,各种社交活动和派对在此举行,成为上海独特的社交文化风尚。
4. 旧式弄堂生活:弄堂是老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是窄长的街
巷,两边是高大的石库门房屋,弄堂里住着许多不同阶层的居民。
老上海的弄堂生活丰富多彩,街巷里人来人往,有着独特的人情味道和社交生活。
这些故事代表了老上海的魅力和特色,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老上海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对于那个时代的遐想和思考,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精神的传承。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
上海外滩古建筑介绍上海外滩古建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景观之一。
位于上海黄浦江畔,外滩地区是上海最具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地方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外滩地区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是上海发展的缩影。
这里的古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风格,展现了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国际化城市的独特魅力。
上海外滩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投资者。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外滩地区开始兴建一系列西式建筑,如俄式、罗马式、哥特式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外滩十大建筑之一的外滩公共租界署大楼,该建筑建于1921年,是上海最早的摩天大楼之一。
这座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风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它成为了上海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象征,也是外滩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建筑是外滩公园。
这座建筑建于1909年,是上海第一个公共公园。
它以其优美的花园和壮丽的景色而闻名。
公园内有一座古老的钟楼,钟楼上刻有“上海市”四个字,象征着上海人民的自豪和荣耀。
这座建筑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外滩地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之一。
除了这些知名的建筑,外滩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古建筑,如外滩俄国领事馆、外滩警察局和外滩主教府等。
这些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了上海的多元文化和国际化水平。
外滩地区的古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上海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这些建筑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承载了上海人民的梦想和希望。
上海外滩古建筑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遗产,更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上海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这些古建筑通过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在探索上海外滩古建筑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繁荣。
这里的每一座古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传奇,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外滩
外滩概况外滩游览区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
它北起外白渡桥,南至延安东路的中山东一路,呈新月型,全长1500米。
1843年上海开埠,1845年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以上海道台公布的所谓“上海土地章程”为依据,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其南侧划得986亩土地为法租界。
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
“外滩“一词的由来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是英文“The Bund”翻译而来,但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上海人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做“里”,下游叫做“外”,上海人以陆家浜为界,黄浦江上游称为“里黄埔”又称“里滩”;下游称“外黄埔”,又称“外滩”。
外滩游览区最具历史价值的是“万国建筑博览”,其历史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3年到1885年为形成期,这一时期外滩完成了有江南传统的城郊乡村向国际性商业化城市社区的转变,并且基本形成国际性商业化城市的格局。
第二阶段是1886年到1915年为发展期,海关大楼、汇中饭店、上海总会大楼等代表性建筑相继落成,巩固了外滩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三阶段是1916年到1937年,为成熟期,亚细亚大楼、汇丰银行、新海关等大楼的建成,使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终成现在的规模。
那么外滩游览区呢有着他几大特点。
一,它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人文景观就是26装建筑,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自然景观就是黄浦江。
二,它是“万国建筑”的百科全书,是西方建筑和中国风情完美的结合;三是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完美的结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黄浦江的奔流则是动的景观。
那么现在呢我们的车已经到了外滩游览区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的物品,于我一起进入历史的长廊。
沙逊大厦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呢就是和平饭店北楼,又叫沙逊大厦,他它位于中山东一路20号,那么沙逊呢是一名英籍的犹太人,是当时上海的“房地产大王”,这幢大楼就是由他的公司在1927年投资建成的,楼高77米,属于美国芝加哥派建筑风格,他开创了上海“摩登建筑”时代。
百年上海租界史
百年上海租界史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的租界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发展也最为充分。
它的设立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中国人接触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
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或回避的历史。
一,租界开埠与变迁1845年11月29日,根据南京条约,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订立《上海土地章程》,设立上海英租界。
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辟设。
图中蓝色为英美租界,红色为法租界。
1845年,英租界划定黄埔江以西,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以南,界路(今河南中路)以东。
后又扩展为北至苏州河,西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英租界外滩法租界起初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1914年,法租界新界扩至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桥,东达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桥,西至徐家汇(今华山路)一线。
法租界大世界美租界在吴淞江(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带,其划定的大约范围为西起今西藏北路,东至杨树浦路。
上海各租界分布图1863年9月,英美租界正式合并为公共租界。
1899年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张,北至上海、宝山两县的交界处(今天目东路),东临周家嘴(今平凉路军工路),西达静安寺。
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四个区。
上海公共租界旗(中央是英美法德等国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纺织业为主的日本资本开始涌入上海,在沪日侨大幅增加,大多居住在越界筑路的虹口北四川路及杨树浦一带。
淞沪会战时,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被日军控制,这部分后被称为“公共租界日本区”,人称“日租界”。
侵华日军海军司令部(四川北路2121号)类似还有白俄侨民聚集的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不少洋人也把它称作“俄租界”。
组成上海的租界是公共租界(英美联合租界)和法租界,其它均为俗称而非正式。
法租界霞飞路从1845年11月设立租界开始,至1943年8月汪精卫政权收回所有租界,历时近百年的上海租界宣告结束。
上海法租界旧址:领略历史名人足迹
上海法租界旧址:领略历史名人足迹上海法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位于上海徐汇区、黄浦区、静安区一带的法租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在上海租界的特殊存在,现如今成为了一处众多历史名人足迹的地方。
法租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南京条约》签订,该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沿海各地开埠的大门,允许外国商人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罗马教皇庇护九世将法国设置在中国主要沿海城市上海的租界,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法租界,与天津、广州等地的法租界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
上海法租界的特殊地位吸引了许多历史名人来此居住、工作和留下足迹。
其中最著名的名人之一是中国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
他在19世纪30年代曾经在上海法租界定居,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也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
徐霞客对中国的地理、文化、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之一。
在法租界的日子里,徐霞客与当时的外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也搜集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理文化信息。
除了徐霞客之外,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在上海法租界留下了他的足迹。
鲁迅在上海从事医务工作期间,居住在法租界内。
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完成的。
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冷酷现实和封建思想的批判,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一次文化思潮的革命。
另外,上海法租界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其中包括法国哲学家沙特波利。
他是法兰西共和国的代表之一,也是法租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沙特波利在上海法租界的居住期间,积极参与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交流活动中。
他倡导文化多元化和自由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深远。
上海法租界不仅有徐霞客、鲁迅等历史名人的足迹,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点,展示着这个区域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外滩,这座长500米的滨江大道是上海法租界的象征之一,也是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
外滩两侧的俄罗斯别墅、意大利风情街等建筑都是上海法租界历史的重要遗迹。
外滩风景区概况
外滩风景区概况一、地位价值•---上海的窗口,上海都市发展的缩影•---中国近代史的见证,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都市旅游的核心资源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外游客评为上海最喜爱的风景点二、地理位置•---外白渡桥至延安东路呈新月形浦西沿江地段(中山东一路)•---长约1.5公里三、历史沿革---位于上海老城厢外的一片沿江滩地(The Bund)---1843年开埠(1845年开辟英租界800亩土地,1849年开辟法租界),沿江筑路(黄浦滩路)、建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临江建造万国建筑博览会(远东巴黎\上海华尔街)---1992—1993年外滩综合改造(防讯墙外移、中山路拓宽、闸桥、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外滩源(北从苏州河,南到滇池路,东至中山东一路,西靠四川北路,总面积17.06公顷。
外滩源是外滩地区发展的起点,辖内有上海近代优秀保护建筑14幢)、南外滩:金色港湾生态住宅区(2.2km)、北外滩:5个功能区(3.5km)四、景区布局与特色• 1.景区布局(五线谱:建筑线—马路线—堤岸线—浦江线—浦东线)•(1)建筑线---时间:1873年开始建起23(33)幢大楼(外滩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风格:以西欧古典风格为主,有巴洛克式、罗马式、哥特式、新希腊式、折中主义式、芝加哥学派、中国民族风格(万国建筑博览)---价值:大多被列为全国和市级优秀保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2)马路线---10车道中山东一路(南北交通要道)---延安东路高架道路(3)堤岸线---1.8公里的管桩支承空厢长廊防汛墙,千年一遇(向黄浦江借空间不借水域,外移20—40 米;减轻防汛墙的自重;利用空厢式开设餐厅、商店、车库)---绿色长廊(32个半圆形观景台、64盏庭柱式方灯、26个碗形花坛)---雕塑(陈毅塑像:坐北朝南、公仆形象,浦江曲:3座圆雕和3幅浮雕)(4)浦江线---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发源于浙江安吉龙王山,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占全市水域面积的82%)---黄歇浦、春申江---浦江游览(十六浦观光码头),双龙戏珠/黄浦秋涛•外滩建筑群从历史进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上海公共租界(英语: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日语:上海共同租界)是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租界,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历史--------------------------------------------------------------------------------------------------------------------设立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
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
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
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
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
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许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
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后。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合并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
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
扩张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数次扩张过程。
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扩展,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
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越界筑路参见: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二十和三十年代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5年,英领事巴富尔和上海道台宫慕九订立《上海地皮章程》,确定将外滩一带作为英国人的居留地,然后不用几年,美租界、法租界便相继设立。
最初,因为中国政府拥有行政司法权,外国人是需要租赁使用居留地内的土地与房屋。
到1854年,英、美、法领事趁“小刀会”起事的混乱局面,擅自成立自治性的市政机关工部局。
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1899年改称为公共租界。
屡经扩张后,上海租界面积达48,000余亩,成为独立于中国制度外的“国中之国”。
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3年夏天,租界才正式取消。
1849年,上海道台麟桂以告示形式同意法租界成立,面积为986亩,当时有9名法国人居住。
“租界”实是法领事敏体尼的发明,此举改变了原来“居留地”的提法,为租界日后成为“国中之国”埋下伏笔。
1862年,法租界脱离了英国人控制的工部局,成立法国人自己的公董局,从此法租界便开始独立行政。
后屡经扩张,到1914年,袁世凯为缉拿革命党人,派员与法领事签订《关于法租界界外马路划分警权协定》,将法租界扩至13,001亩。
至今,上海西南区还保留着“法租界”的独特风貌。
会审公廨是中国政府于1869年依《上海洋泾滨设官会审章程》订立,在英美租界(后称“公共租界”)成立的司法机构。
起初,由上海道委任同知一人为谳员,处理较轻微的案件,但牵涉外国人的案件便须有外国领事会同审理。
后来外国陪审官势力渐大,判决大多以他们的意旨为准,执法权尽为工部局所控制。
1903年至1927年,华人关炯之三任谳员,他敢于与领事团对抗,坚持判决必须公正,其中尤以“黎黄氏案”赢得国人尊敬。
“五卅”运动后,领事团迫于社会上反帝国主义的压力,与江苏省政府签订《收回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暂行章程》,交还公堂,会审公廨便改为临时法院。
成立于1854年的工部局先后是英租界、英美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机关(法租界于1862年退出,另立公董局),受外国驻沪领事团和公使管辖,拥有人事、治安、征税、市政管理与建设等多项权力。
工部局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下设若干咨询委员会,从纳税外国人中选出,直至1928年,才开始有华人加入。
工部局执行部门由万国商团、警务、火政、卫生、工务、书信、教育、总办、华文、财务等机构,以及图书馆、乐队等团体组成,还设有法院、监狱等机构。
至1943年租界取消,工部局亦同时结束。
上海西南区的“法租界”气氛浪漫、环境幽美,浓密的梧桐树绿荫掩映着美丽的住宅,是所谓“高尚住宅区”。
但是,这里的豪宅却只有顶级富人才有能力居住。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法租界开始建造大批新式里弄,这些建有花园的住宅有独立式和复式两种,建筑设计有西班牙式、立体式和日本式等,内部设备齐全,多有热水汀(即热水器)或汽车间。
外墙门窗和阳台栏杆的装饰设计都很讲究,符合城市中上阶层人士的需求。
今天这些里弄大多被列为“优秀近代建筑”而受保护,如上方花园、永嘉新村、新康花园等等,成为一大城市景观。
在公共租界内,治安管理采用英国占领地的模式,如印度模式和新加坡模式。
小刀会起事之后,当局开始雇用西人做巡捕,当中很多是来自印度的英籍锡克人。
他们头包红头布,地位不高,多在街头巡视或者充当门卫,常与车夫摊贩等发生冲突,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
“安南巡捕”则是1900年法租界公董局采用的“以黄制黄”策略,他们是从越南调来的,人数最多时有600名。
他们也负责马路巡查的任务,对违反规例的人力车辆“撬照会”。
公董局警务处竟硬性规定他们每月最少要“撬照会”30张,这样,上海的车夫便遭殃。
1844年,英商租上海县城北沿黄浦江边一段,开设洋行和领事馆。
几年之后,外滩苏州河
至洋泾滨一带已经“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商贸大盛。
现存外滩最早的建筑是建于1906年的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至1937年中国银行落成,外滩的面貌便形成。
这二十余幢大厦气派宏大,是上海的一道风景线。
二十世纪的上半叶,外滩是金融中心,是财富的象征。
在外滩建筑群中,海关、汇丰银行、沙逊大厦(Sasson House)、中国银行等等,都与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