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

小学思品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策略漫谈教研室廖家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分别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开设的两门综合课程。

一、品德与德育概念的认知1、品德——品质道德。

品——指等级、层次的高低;质——指结构质地好坏;品质——行为作风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好坏)道德——核心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道德高尚是指那些用善良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道德低下是指那些用低劣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来处理各种关系。

品德——是指人的思想修养的层次高低、质地好坏的问题。

即在处理各种关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修养的好坏问题。

人的品德就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就是学会“理解”。

学会理解自我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爱、互敬、互谅、互助、互惠、互利、互赢。

3、品德与德育的异同比较:二者都与思想修养有关。

但是,品德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名词,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而德育在这里指的是一个动词,反映的是一个思想修养的过程。

由此可见:品德修养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人与事务、人与人等多种关系的事情,某个人处理关系的好坏反映出这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层次的高低、好坏。

二、课程的基本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地.ppt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地.ppt

一、开放教师形象
2、学习的参与者
《我送老师一朵花》
导入环节 1 、我们在学校学习知识,教我们的老师很多,你能 说说有哪些老师吗? 学生发言 教师出示各学科教师的照片(可以将照片贴在黑板上 ,也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网络资源点击出示照片) 2 、你最喜欢谁或者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呢?能通过什 么方法给我们展示一下吗? 学生发言,边展示边送花。 例如:喜欢音乐老师的学生,可以唱歌跳舞 喜欢体育老师的学生,可以表演一下体育项目 喜欢语文老师的学生,可以背诵古诗等 喜欢数学老师的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做的奥数题 喜欢外语老师的学生,可以表演一次外语对话 3、今天,就让我们送老师一朵花,出示课题
二、谈话讨论,发散思维. 1、师 :想要做好一件事 ,首先必须有计划 ,提出构想 . 看看教室的现状,有什么金点子,好注意,讨论吧! 生:自由讨论. 2、全班讨论,交流.
三、实践操作,指导行为. 1、师:大家提出这么多好的想法,真让老师感动.如果 你的想法可以立即实施,那你现在就行动起来,如果不太好 实施,那你先列一份计划书,写一个方案,课后再实施,好不 好。 心动不如行动,刚才出谋划策的同学在哪里?请你们双 向选择,志趣相投的同学组成智囊团,老师这儿为你们准备 了许多材料,希望能帮上你们的忙.行动起来吧! 2、生自由组合,调整座位,动手实施计划,师指导行为. 3、初见成效后,欣赏评议. 4、颁发美容师勋章.
三、我替“朋友”说说话 1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脑示椅子、路灯、公用电话被破坏的画面),你看椅子 、路灯、公用电话,他们都受到了伤害,你还看到过哪些 类似的画面呢? 2 .(电脑出示一组画面)连我们学习离不开的课桌 椅都有了这样的烦恼。
我们身边竟然有这么多“朋友”受到了伤害,这是一 封公用设施写给我们的信: 亲爱的人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材料

(二)、目标落实要到位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判 断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品德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在教学目标调控下完成的。课 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引导、每一个活动都应该紧扣目标来进行。 目标落实立足情感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新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面对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
(四)过程与方法层面目标
1、所谓过程:是指课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 程、探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方法:是指课 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以及解 决问题的方法。
2、为什么要看重“过程与方法”呢?(1)基于对学生 发展的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 创新融入过程与方法之中。教学过程中没有多样化的思 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方法的比较和尝试,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育出来。(3)具有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价值。我们强调“过程”,其核心是 要关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我 们强调“方法”,是因为“点石成金”的指头,比大块 大块的金子更重要。由此可以看出,过程与方法的价值 就在于能让学生从适应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
四.目标制定要注意深浅适度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 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 公民奠定基础。”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总的目标就 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从规格方面来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 为了培养学科人才,不是为了少数人的成功而是为了多数学生将来能够很好地认识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培训材料: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介绍

教师培训材料: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介绍

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介绍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教材编写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导;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体验形式与认知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力图在生活化、情感性、探究式和面向农村等方面形成特色。

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儿童文化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教材编写的重要追求。

根据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包括“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的教材体系结构。

每册教材分设五个单元,根据不同层面的互相联系和合乎生活逻辑的延展,各单元一般下设3-5个板块主题。

这些主题都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一个个话题,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关注儿童的所感、所思、所悟,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课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遂心而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如,三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下设五个主题,这些主题均以“我”为主体,是孩子们熟悉和愿意参与的话题:《说说我们的学校》引导学生交流校园生活的感受;《校园里的发现》启发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人文环境等;《给学校画张“地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校园环境;《在学校工作的人们》引导他们关注老师和工友的劳动,《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则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学校的热爱。

这些话题的探讨激活了多角度的综合性学习:简单图例等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和需要,尊重他人劳动等品德的培养是在体验中完成的自主建构。

随着话题的展开,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使校园生活变得更为愉快和有意义。

可以说,这样的话题就是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的。

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化为特征。

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一体化图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

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一体化图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
依法治国
增强宪法意识,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
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认清基本国情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
维护民族团结
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我国的民族政策
维护国家利益
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懂得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




培养世界眼光
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知道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日益增强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树立全球观念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国际意识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学会行使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取得的成就,加深热爱之情
珍爱生命,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民族的尊严、增强民族自尊心
乐观向上
制定并积极实现成长目标,活动中积极出主意,想办法
知道人各有所长,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学会调控情绪,悦纳自我,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资料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资料

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做到:第一,依据 “课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 《课程标准》的 “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第二,结合教材。

结合教材的逻辑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资料(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常规一、备课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 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课程主要有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性的特点。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基本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道德存在与儿童的生活中,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 外。

2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

3 .要诊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要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1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教育的基础性与有效性是本课程的追求。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要努力体现以上的课程特点和基本理念,要求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的准备过程, 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的基本保证。

备课工作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 式。

备课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设计课时教学方案两项内容。

(一)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制定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 .学校、班级情况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全套资料汇总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全套资料汇总

第一单元单元知识梳理重点知识详解●这点困难算什么学一学困难是什么?练一练1.生活中常有困难和不如意,如果遇到大懒虫、娇气包、拦路虎和胆小鬼,你会怎么样①早上闹钟响了,可是宁宁却不愿意起床,想多睡一会。

困难此时对宁宁而言就是一只大懒虫。

②小英学滑冰,不小心摔了一跤,她抱着摔红的膝盖哇哇大哭,再也不肯滑冰了。

困难这个时候就是娇气包。

③真真想学弹钢琴,可是每天枯燥的练习让她望而却步。

困难这时就是拦路虎。

④文文是个很有想法的同学,可是老师让文文在讲台上发言时,文文望着台下那么多人,羞红了脸,一句话也不敢说。

困难此时就是个胆小鬼。

做?大懒虫()A.请家里人监督自己按时起床。

B. 晚上早点睡。

C. 用毅力将心里的小懒人打败。

娇气包()A. 哭着发脾气。

B. 摔倒了,坚强的站起来再试一次。

C. 学会勇敢拦路虎()A.坚持训练,不放弃。

B.调节心态、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训练变得有趣味。

C. 不练了。

胆小鬼()A.多练习,多找机会上讲台发言。

B.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C.多看书、多学习,增加知识储备,上台时心才不慌。

【课文链接】在你的眼里,困难究竟是什么?提示:困难会化身为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不顺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拦在通往目标和成功的道路上。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强、勇敢面对,开动脑筋想办法、找方法,坚持、努力,将困难攻破。

我也失败过【例一】肯德基的创始人山德士上校是位退伍军人,退伍后他身无分文,每个月的生活只能靠 政府发的补贴金来维持。

山德士有一个炸鸡的秘方,他决定向各大食品公司推荐他的秘方,但每家公司面对这一个衣衫褴褛的人都拒绝了。

经过多次的努力,他终于被一家食品公司认可。

而后在短短的一年半之内,他开了三百家连锁店,受到人们的喜爱。

【例二】 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当他身上所有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的时候,仍全心全意地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2.请说说肯德基老爷爷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①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
介绍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并提供相应的应对 方法和心理调适技巧。
心理健康的保持
提供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如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饮食、适当 的运动等。
自我保护技能培训
防范校园欺凌
讲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包括如何避免 成为受害者、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如何寻求帮助。
防范性侵害
学校教育的任务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为 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区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01
社区是品德教育的实践场所
社区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教育在品德教育中起着实践作用。
02
社区教育的特点
社区教育具有地域性、互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
社区教育在品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应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其 他学科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社会实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 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亲身实践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
树立榜样
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 如历史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通过他们的故事和成就激励学
03
社区教育的任务
社区教育的任务是提供实践机会、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交流合作,为孩
子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国家在品德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
国家制定品德教育
政策
国家制定品德教育政策,明确品 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 品德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国家提供品德教育
资源
国家提供品德教育资源,包括教 材、师资、设施等,为品德教育 提供物质保障。
教学目标与要求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总 体设计思想
• • • •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 统一 • 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 • • • 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 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品德课与生活课、社会课的综合为学生 开辟了通向生活的渠道,有助于品德培 养的加强 • 课程标准的设计框架
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 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 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及全国中 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以此作为基 本价值导向 • 积极引导的必要
积极引导的必要
•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接受 教育引导的需要。
• 在多元价值的社会里,需要有正 确的价值引导。
课程标准的设计框架
• 品德与生活: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
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四个儿童生活层面为课程框架。 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 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 品德与社会:以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
包括:“我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 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六个生活 领域。
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 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
1 、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 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 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 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不是传统教育的强行灌输、 机械训练,也不是西方道德 教育中的价值中立、道德相 对主义。是在两者结合上下 功夫。
情感态度、行为习惯、 知识技能培养的统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培训资料,成功系列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培训资料,成功系列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培训资料一、填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儿童生活的不同领域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

.品德与社会倡导的评价方法有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儿童的社会环境包括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五、六年级侧重祖国、世界的内容。

.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社区与家乡的内容。

.社会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

.内容标准里采用了“知道、懂得、了解、理解”等动词属于认知的内容。

.内容标准中的“体味、感受、激发、珍惜”等动词属于情感态度的内容。

.内容标准中采用的“观察、调查、讲述、交流”等动词属于活动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内容。

这些行为动词的使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指导的要求,还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

二、判断:对的画“ √ ”,错的画“×”。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中“点面结合”的面是指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 √ ).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学时要特殊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 √ ).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中,突出了综合性,强调了活动性。

( √ ).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惟有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才干实现。

( √ ).评价内容中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指的是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 √ ).内容标准是由内容标准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的。

( √ ).内容标准不是按年级划分的而是按大主题划分的。

( √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不同的生活领域中,通过认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教材培训_完整版

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教材培训_完整版

品德与生活第四册教材培训本册教材提示 1、本册教材是《品德与生活》最后一册教材。

2、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多学科的融合,以往课标中未落实的内容都融在这册书中。

(从目录看:设4个单元,各有侧重。

具体见单元介绍部分。

) 3、注意常识性、知识性,有一定深度。

用知识性的东西承载道德教育。

第一单元我和他人 1、心中有他人 2、我来帮助你 3、我们一起做 4、会赞美多好第二单元我的本领大 1、今天我当家 2、让自己快乐起来 3、面对挑战 4、合理购物第三单元神奇的大自然 1、亲近大自然 2、和动植物做朋友 3、和光做游戏 4、发现有趣的变化第四单元我的家乡在北京 1、我是北京人2、北京名胜古迹多 3、北京的变化大 4、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第一单元我和他人一、单元主题和设计思路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共4课书,帮助学生初步<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学会</B>关心、帮助人,<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学会</B>合作。

意义在于: 1、关心、帮助、合作是传统教育,是现实儿童生活的现状; 2、通过在困难时的行为,体验自己和他人的亲密关系;3、在合作中<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学会</B>调节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第一单元我和他人①心中有他人①心中有他人教学提示: 1、这个“他人”的面要宽,因为是综合课程,所以要把事放在社会生活中去看待; 2、关于寓言“大山的回声”,不必太较真,实际是用寓意反映对别人尊重自己也快乐,可以讲、可以课件,建议不要演小品; 3、反面事例:客观生活中这种事太多,如果回避现实生活则不符合现实,学生说的是同学,但讲时要对事不对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小学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资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版)教材介绍――教科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培训资料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共 4 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共 8 本,先后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

现就该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主要特点和体系结构等简介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编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教材编写力图改变传统德育教材以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为基本要求的目标定位。

注重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积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为学生形成初步的处理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在重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能力的培养。

教材编写坚持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强调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1 / 9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教材编写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力图突破传统德育教材的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

重视引发学生自己产生问题,以有利于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和问题生成,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强制性规范的教材呈现思想。

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教材的形式充分考虑相应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乐于和可能接受的。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教材编写切实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坚持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以生活的逻辑为主导;体验的形式与认知的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

力图在生活化、探究式、情感性和关注农村等方面形成特色。

教材重视内容选择的生活化、综合化。

教材内容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背景,高度尊重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要求。

成系列的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性活动构成教---------------------------------------------------------------最新资料推荐------------------------------------------------------材的主要内容,教材的各个单元主题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

这种紧贴学生生活的教材内容让孩子们感到可亲可信,对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大有裨益。

教材在结构上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综合主题的形式,而不以学科知识点的形式组织、表达课程内容并以单元和板块形式呈现。

根据《课标》的内容标准和年级特点,多层面多角度有机地整合完成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在各单元主题下,根据不同层面的互相联系和合乎生活逻辑的延展,分设了 3~5 个板块主题。

单元主题与板块主题的构建有内隐的系统性、针对性,而并非按照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来编排。

教材重视呈现方式的开放性、探究式。

开放性教材编写思想避免了过去教材内容组织表达的许多局限,以往一课、一篇、一个观点的品德课模式被打破,教材表现形式实现由框式到点状的突破,形成最具丰富联系的主题链接和点状空间。

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成为教材的主要呈现形态。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几乎整个教材就是以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为内容、以主题为纽带而设计的一系列有一定典型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活动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具体感受、亲身体验、相互交流和3 / 9个性化的领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中学,从而达到活动中育人益智的目的。

同时,我们在设计活动时,采用引发问题、解决问题等形式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提示和预设,既体现课程目标对活动的指引,又为师生操作活动预留了很大的创造空间,避免了活动过程的程式化,当然也就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特别是实践探究提供了时空,使我们的教材为达到培养乐于探究的儿童的课程目标,方向明确,措施得力。

如我们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带?和的句式,设计了许多要求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就是在形式上的重要保证。

它们对落实我们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表现,注重学生的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发现的眼光、探索的兴趣,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目标是功不可没的。

教材重视品德教育的情感性、内省化。

教材重视淡化教育痕迹,避免生硬说教,主张快乐先于教育,让学生喜欢,能打动他们,给他们留下印象。

让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

重视情感陶冶,注重以情动人。

重视以现实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案例和审美素材去感染人、感化人。

强调启发道德自觉,注重德育实效。

与此同时,教材的活动设计也注意引发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最新资料推荐------------------------------------------------------牵动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自觉地、适时地用大家共同达成的价值标准去反省自己的认识、情感和行为。

为此,我们的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范例性的内省过程及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教材重视适用范围的针对性,关注农村。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

农村儿童生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

我们的教材在适用范围上定为:面向农村,兼顾城市。

以农村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教材内容的主要源泉,重视反映广大农村儿童的真实生活,表现发展中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的生活理念,充分体现农村生活的积极方面,重视选取农村生活素材,图文资料优先考虑并体现农村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充分考虑农村儿童的现实需求。

关注农村儿童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认真研究农村教材的呈现形式,如设置一些富有农村情调的宜乡村、可城市的活动主题板块;在教材设计、开本、版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农村学校需要,为农村学校师生所喜爱。

三、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品德与5 / 9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精神,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体现课程的活动型综合性要求,构建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由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构成的教材体系结构。

在对课程标准全面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按照相关和相近的原则,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整合为若干单元,为更好地表达教材内容,展现教材呈现形式的创新,每一单元下设 3 至 5 个板块。

单元主题、板块主题的确定源于并体现儿童的现实生活。

60 个单元主题引领228 个板块主题,构筑了全套《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共 4 册)、《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共 8 册)教材的基本框架。

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并对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创新性拓展,确定了各单元主题的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的结构,反映了我们线面结合、综合渗透、创新拓展、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

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线,以儿童逐渐扩大的生活领域为面,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而且力求指引学生未来的生活;特别力求反映我国广大农村儿童的真实的生活。

体现活动型综合性要求,是《品德与生活》教材体系结构追求的目标。

通过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呈现儿童直接参与---------------------------------------------------------------最新资料推荐------------------------------------------------------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实现课堂从教室到家庭、社区(家乡)及儿童其他生活空间的扩展,使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引导儿童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较好地体现课程的活动性特征。

反映课程的综合性要求,也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体系结构追求的目标。

通过单元主题引领板块主题以及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不仅有利于在整套教材中实现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整合,而且能较好地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性发展要求,将教学内容渗透在不同主题中,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的课程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

在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品德与生活》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等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各单元主题之中,每册教材按照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结构排列,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由近及远螺旋上升,能够较好地实现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综合的课程目标。

7 / 9《品德与社会》则按照儿童个人、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与世界等不同生活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设计教材体系结构,由单元主题到板块主题到主要内容,层次分明,功能明确。

在中段(三至四年级)以我、家庭、学校、社区为主要学习领域,辅之以祖国和世界学习内容。

在高段(五至六年级)以社区、祖国、世界以及环境内容学习为主。

在每册内,一般按照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排列。

在逻辑结构上,不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衔接,而且关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

各册教材之间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由近及远螺旋上升。

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布于各单元中,同时进行创新性拓展,以适应不同生活背景学生的需要, 并强调关注农村。

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注重提示和引导儿童去进行观察、操作、游戏、调查、探究等具体实践活动,并给使用教材的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空间。

教材图文并茂。

插图分为情境插图、旁白插图、背景插图和资料性插图等,文字则分为标题文、主题文、旁白文、情境对话文、旁白对话文、提示文、活动说明文和资料(学生作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