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历代称谓

合集下载

进一步掌握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

进一步掌握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

进一步掌握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更有条件、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022年8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进一步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事实和现状,展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必将有力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追求国家统一的精气神,增强岛内和海外反“独”促统力量的信心勇气。

新时代新征程上,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

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留下了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

宋元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

1885年,清朝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

近代以后,台湾被日本霸占半个世纪的历史,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包括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法文件,都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中国从法律和事实上收复了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成为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当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国的主权,其中包括对台湾的主权。

尽管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也决不允许分割,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地位从未改变也决不允许改变。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3

八年级历史海峡两岸的交往3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梳理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1990年、1991年分别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通过会谈,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日益密切的交往: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1、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基石。

经由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中国政府自一九七九年开始实行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这一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的要点是: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早日实现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统一后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的主体(中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统一后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中央政府不派军队和行政人员驻台;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不需借助外国力量。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台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台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台湾历史上的重大事件1三国时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2隋炀帝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3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4: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5:1684年康熙帝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6:1882年清政府设澎湖巡抚巡抚刘铭传7.1895年《马关条约》割给日本8.1945年光复古籍上的记载在中国史书当中,曾经有三国时期之孙权派兵到夷州的记载,有学者据此主张夷州即是今之台湾,但有学者主张目前的证据不足,并无法证明夷州就是台湾,也有学者认为是琉球群岛。

在《隋书流求传》则有这样的记载:“流求国在海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

”此外,在《文献通考》也可以找到以下的叙述:“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

烟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

有学者主张隋朝的“流求国”或“琉求国”就是今日的台湾。

台湾的称呼在历史上时有不同。

古有称“台员”、“大员”、“大湾”、“东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为福尔摩沙,乃“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之意。

西荷殖民统治时期请见主条目:台湾荷西殖民时期《大员港市鸟瞰图》作者不详/油画/约1644年/米德堡哲乌斯博物馆藏15、16世纪,欧洲国家对外扩张势力,开辟往东亚的新航路,发现美洲新大陆,缩短了亚洲与欧洲的距离,世界从此进入海权时代。

在海权争霸的国际环境下,台湾被迫走入历史时期,进入近代的世界史。

17世纪初,除了一些零星的日本人、汉人、海盗游走进出于台湾之外,西方重商主义国家也开始注意台湾。

此时远东海面已成为欧洲三国角逐的形势∶租得明帝国之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菲律宾吕宋岛的西班牙、盘踞爪哇的荷兰,在远东海面展开商业和殖民的竞争。

荷兰人在远东的商业目的,原以明帝国为重要对象,但因受制于葡萄牙人的竞争和明帝国的抵制,荷兰人只好转向澎湖,先后在1604、1622年两度进占澎湖。

澎湖自14世纪中叶,已有元帝国设立澎湖巡检司治理。

所以,明政府乃于1623年派兵与荷兰人在澎湖交战,历经8个月不分胜负,终而议和。

在议和订约中,明政府要求荷兰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占领对面的“化外之岛”台湾,明政府则无异议,经此议和,荷兰人遂在1624年进入南台湾,建“奥伦治城”,后又改建为“热兰遮城”。

古代结婚之后称呼

古代结婚之后称呼

古代结婚之后称呼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通常有“面称”和”背称“两种。

“面称”是夫妻当面称呼对方的,”背称“就是背后称呼的。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代结婚之后称呼,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结婚之后称呼1、丈夫对妻子的称呼面称:娘子,婆娘,老婆,妻,媳妇等背称:贱内、糟糠、内子、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内助、屋里人、执帚、媳妇,太太等2、妻子对丈夫的称呼面称:相公、郎君、官人、老爷、老公等背称;外子、夫君等地方称谓:衰佬”、“衰公”、“死鬼”、“衰婆” 、“婆姨”、“婆娘” 、“孩儿他爹”、“孩儿他娘”、“俺媳妇”、“俺那口子”、“堂客”等等,均属于地方称呼,无法行走全国。

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

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

“郎”为夫君。

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

“郎”多亲切的称呼阿!【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

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

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

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

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

别称大全——精选推荐

别称大全——精选推荐

别称⼤全别称⼤全古代男⼦别称:古代男⼦别称丁:《史记.律书》记载:"丁者,⾔万物之丁壮也。

丈夫、⼤丈夫:"丈夫"不仅仅是妻⼦的配偶,它也是男⼦的别称。

⽽"⼤丈夫"则是⼈们对有志⽓、有作为的男⼦的称呼,如我们常说的"⼤丈夫敢作敢为......"、"⼤丈夫⼀⾔既出,驷马难追"等等。

"后来,⼈们因此⽽称美好的男⼦或⼥⼦爱恋的男⼦为"萧郎"。

"古时以为男⼦之美在于须眉,故以须眉来代称男⼦。

吉⼠、⽟郎:古⼈对男⼦的美称。

美⼈、⾹草:也曾作为过男⼦的别称。

中国古代帝王别称中国古代帝王别称_yu4977的⼝袋_经验⼝袋。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

道家称有帝王之德⽽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

49、驾、⼤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为帝王的代称。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73、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下纥处理政事的地⽅,也⽤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

皇帝皇帝。

皇帝⾃称"朕",其他⼈当⾯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官家"、"⾄尊"等。

南越武帝赵陀超过⼋⼗岁的皇帝只有七位,即最长寿的南越武帝赵佗(约103岁)、乾隆皇帝(89)、梁武帝萧衍(86)、⼥皇帝武瞾(82)、宋⾼宗赵构(81)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镠(81)、元世祖忽必烈(80)。

皇帝的在位时间 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皇帝(1661-1722,共61年)和乾隆皇帝(1735-1795,共60年)。

中国古代帝王别称中国古代帝王别称中国古代帝王别称。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的历史、发展现状、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过程

论述:台湾历史与大陆对台政策演变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

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

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由上可以看出:台湾自古以来就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条件下,面对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提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的建设性意见,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些对台政策有效地缓和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加速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台湾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关切的问题之一,台海局势时时刻刻牵动着我国政府的敏感神经,可以说能不能解决好台湾问题不仅关系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国防安全,更关乎政府的公信力与政权的稳定。

建国60年以来,大陆对台湾政策的演变对发展两岸关系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国初期大陆对台政策与台海关系的缓和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战略方针。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上美国派兵入侵台湾海峡,解放台湾的进程受到干扰。

五十年代,周总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体现了我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在1963年,周总理提出了“一纲四目”;七十年代,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外交斡旋的手段以孤立台湾当局,使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对台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台海地区的战争危机,缓和了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为新时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施和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制定与实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8.10•【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202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二、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完全统一三、祖国完全统一进程不可阻挡(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二)国家发展进步引领两岸关系发展方向(三)“台独”分裂势力抗拒统一不会得逞(四)外部势力阻碍中国完全统一必遭失败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祖国统一(一)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二)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三)坚决粉碎“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四)团结台湾同胞共谋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五、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一)台湾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二)台湾同胞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三)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四)有利于亚太地区及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结束语前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

但一个时期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台湾旧名

台湾旧名

☆台湾旧名在陈寿的《三国志》<孙权传>中曾提到:公元230年(黄龙2 年) 东吴孙权遣将率领甲士万人浮海进征夷洲,俘虏数千人而还。

这里的夷洲,有许多学者认为就是指今天的台湾。

然而,《三国志》中有关「夷洲」的叙述却不多,仅见于〈吴书〉所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 (ㄉㄢˇ) 洲。

……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另外,南北朝时期的沈莹,在其《临海水土志》,则对夷洲有更详尽的描述:「夷洲在临海(浙江台州一带)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

众山夷所居,……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个自别异。

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

作室居众﹐荆(一种多刺的灌木)为蕃障。

土地饶沃,既生五谷(谷)﹐又多鱼肉。

舅姑男妇﹐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

能作细布,亦斑文刻画。

……用鹿酪[骼?]为矛以战斗,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刀斧……如有所召,取大空材以着中庭,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均驰赴会。

……歌似犬嗥,以相娱乐。

得人头,砍去脑,取其面肉,留置骨。

……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

」沈莹的叙述,确实有相当的程度与台湾早期原住民的生活情况相符,而许多学者主要也是引用沈莹的叙述来证明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

不过,除了沈莹的记载之外,却没有更多的史料来证明夷洲就是台湾,因此,也有不少学者仍对夷洲即台湾的说法存疑。

流求也是台湾的旧称,又有琉球、留仇、留求、流虬、小流求等别称。

根据《隋书》〈东夷列传〉记载:公元7世纪初大业年间,隋炀帝曾派朱宽两次到流求国,结果因语言不通而仅掠夺一人及布甲而返。

两年后,不死心的隋炀帝再派陈棱(音ㄌㄥˊ)、张镇州率兵,从义安(今广东潮州)渡海攻击流求国,双方大战,流求人不敌,结果聚落被毁,有数千男女被俘虏。

只是这场军事行动过后,中国大陆和流求国间,似乎又没什么联系了。

《明史》<外国传>中有「鸡笼山」:「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去泉州甚迩。

台 湾 历 史

台 湾 历 史

台湾历史
台湾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台湾的早期开发,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融汇着我们民族的精神。

在中国的史籍记载中,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公元230年(三国),吴主孙权曾派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隋代,隋炀帝曾3次派人到台湾。

唐—宋代,大陆沿海许多人民迁至台湾,从事垦拓。

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管辖。

公元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到台湾“宣抚”。

公元1335年,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

台湾正式有了专门政权机构。

公元1402—1424年,郑和下西洋,曾在台湾停留。

15世纪以后,明朝在台湾驻屯军队。

明万历年间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1642年,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661年郑成功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宝岛。

1683年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4月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在祖国大陆解放(1949年10月1日)前夕,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跑到台湾,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处于分裂状态之中。

祖宗十八代称谓大全

祖宗十八代称谓大全

祖宗十八代称谓大全传统祖宗十八代的称呼,你了解多少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每个家庭的亲戚成分越来越少,由于不经常使用,有些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消失。

现将家族称呼整理后与朋友们一起鉴赏。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家族称呼大全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

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

“郎”为夫君。

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

“郎”多亲切的称呼阿!【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

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

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

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台湾省知识点总结

台湾省知识点总结

台湾省知识点总结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

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

台湾省的历史悠久且丰富。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就曾派遣军队到达台湾。

元朝时,中央政府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明朝后期,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曾先后侵占台湾。

1662 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 年,台湾正式建省。

1895 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194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

1949 年,国民党退据台湾,海峡两岸自此处于分离状态。

台湾省的地理环境多样。

台湾岛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央山脉纵贯全岛,是台湾岛的脊梁。

玉山主峰海拔约3952 米,是台湾省的最高峰。

台湾岛四面环海,海岸线长约 1139 千米。

台湾海峡是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台湾省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 22℃,年降水量多在 2000 毫米以上。

台湾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在 20 世纪 60 年代起,台湾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台湾在电子、半导体、通讯、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台积电、鸿海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此外,台湾的农业也较为发达,盛产稻米、甘蔗、茶叶等农产品。

台湾的服务业也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金融、旅游、餐饮等行业。

台湾省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佛教、道教等在台湾广泛传播。

同时,台湾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台湾的语言以汉语普通话和闽南语为主,此外还有客家话等方言。

台湾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歌仔戏、布袋戏等民间艺术形式。

与台湾交往中与官员交往中的称谓

与台湾交往中与官员交往中的称谓

与台湾交往中与官员交往中的称谓
与台湾交往中,与官员交往中的称谓可以使用以下常见的称呼:
1. 先生/女士:作为礼貌与尊重的方式,可以使用先生或女士作为对
方的称谓,如李先生或王女士。

2. 官员职位:可以使用对方的官员职位来称呼,如部长、议员、市长、县长等。

3. 尊称:对于高级官员,也可使用尊称来称呼,如阁下、府上、阁老、尊敬的长官等。

4. 敬称:对于退休官员或重要人物,可以使用敬称来称呼,如前行政
首长、前浦东新区区长等。

5. 绰号/昵称:在亲近关系较好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对方的绰号或昵
称进行称呼,如小李、老王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台湾使用称谓时,应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

还应根据具体的场合、地位和关系,选择合适的称谓来交往。

秦朝称台湾为

秦朝称台湾为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州”,隋代改为“流球”,宋朝称“毗舍耶”,明初又叫做“东番”,后来则有“鸡笼山”、“北港”、“笨港”、“台湾窝”等诸种称谓。

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开始有“台湾”之称。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曾改名为“东郡”,其子郑经继位时,即更名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归纳起来有几种说法:一说,因为该岛浮海如平,地形似弯弓,故名台湾;一说,根据台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转音而得名;一说,是由闽南话“台员”转音而得名;一说,是从“台湾窝”(高山族浦族中的一个族称)演变而来。

称谓大全:古代称呼大全称谓大全

称谓大全:古代称呼大全称谓大全

称谓大全:古代称呼大全称谓大全话题:称谓大全母亲的弟弟的称呼知识分子女真丈夫直系血亲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

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

“郎”为夫君。

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

“郎”多亲切的称呼阿!【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

台湾与大陆不一样的说法

台湾与大陆不一样的说法

1 地名:意大利——义大利柬埔寨——高棉老挝——寮国朝鲜——北韩(大陆民间还有这样说)马尔代夫——马尔蒂夫新西兰——纽西兰悉尼——雪梨戛纳——坎城佛罗伦萨-翡冷翠(美宝小撇步:“翡冷翠”是徐志摩首译出来的名字,个人觉得比“佛罗伦萨”更好听诶)2 食物:橙子——柳丁(美宝小撇步:陶喆把专辑名称取为《黑色柳丁》背后有很特别的意义,他说:“一般柳丁是黄色的,我的黑色柳丁,听起来就知道多新鲜好玩!而且柳丁是台湾省盛产的水果,潜意识说到柳丁就会想到台湾,继而想到华人,而给柳丁灌上黑色,就是象征一种革命,而且希望大家要勇敢去面对现在台湾的黑暗世界。

” )菠萝——凤梨猕猴桃——奇异果番石榴——芭乐章鱼——花枝吞拿鱼/金qiang鱼——鲔鱼三文鱼——鲑鱼御田(这是什么东西?)——黑轮酸奶——优格/优酪r5凉粉——仙草(话说,如果叫做“仙草”的话,就会比“凉粉”卖得要贵,其实是一个东西!)巨无霸——大麦克赛百味(这又是什么东西?)——潜艇堡方便面——速食面蒸蒸糕——状元糕花生——土豆(难以理解)河粉——粿条粉丝——冬粉西兰花——花椰菜冰棒——冰棍薯片——洋芋片空心菜——通菜(广东也是这个说法)巧克力——朱古力(粤语也是这个说法)圣代——新地现场做的蛋卷冰激淋——叭噗3.交通:地铁+轻轨——捷运公交车——公车摩托车——机车(骂人的话之一)自行车(单车)-脚踏车奔驰——宾士救护车-喔咿喔咿(这个是玩《模拟人生》的时候学到的,XDDD)4 学术:幼儿园/幼稚园小学——国(民)小(学)初中——国(民)中(学)本科——大学部研究生——研究所高考——联考班主任——班导班长——班代挂科——被当掉多选题——复选题向量图→矢量图最小公倍——最低公倍两条不平行的直线——歪斜线递推——递回(递回)概率——机率几率正态分布——常态分配宏观经济学——总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变量——变数经济增长——经济成长纵列数据——平衡纵横数据实物资本——实质资本实际货币余额——实质货币余额全要素生产率——总要素生产率受众——客群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细分——市场区隔渠道——通路/管道大爆炸——大霹雳泥石流——土石流等离子体——电浆研究框架——研究架构知识产权——智慧产权合同,合约——契约情报机构——情治单位司法部——法务部上诉——抗诉(审理过程中对法院的决定、裁定提出)异议——抗告(对法院生效判决的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三审专案组——特侦组5 电脑& 3C相关:复印——影印打印——列印打印机——印表机网络——网路软件——软体程序——程式属性——内容视频——视讯博客——部落格沙发——头香(哈?)打游戏——打电动数码——数位单反(相机)——单眼(相机)(……)鼠标-滑鼠邮箱——信箱收藏夹——我的最爱注销——登出安装向导--安装精灵门户网站——入口网站重装(系统)——重灌(……)刷新——重新整理死机—当机宽带—宽频硬盘——硬碟U盘——随身碟笔记本电脑——笔电我在QQ上叫你,喊你,台湾叫密你网上邻居——网路上的芳邻播放器——播放软体查看——检视上传——上载C盘D盘——C糟、D糟发短信——传简讯(MSN等)发(信息)——丢(讯息)(论坛用语)顶——推(网路用语)楼主——原PO画图——小画家(这个早有耳闻,蛮可爱的叫法。

台湾介绍文

台湾介绍文

台湾介绍文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以来,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状态。

尽管台湾与祖国大陆尚未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

一、地理概况中国台湾地区,是指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以及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等岛屿,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台湾当局“直辖市”,基隆、新竹、嘉义3个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马祖)13个县。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由于海面上升、地质变化,相连的陆地部分被淹没,形成台湾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海峡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1300多公里,最宽处200公里,最窄处130公里。

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位于东南沿海大陆架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台湾岛上三分之二面积为高山和丘陵,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

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和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台湾主要河流有浊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大甲溪、曾文溪。

台湾纵跨温带与热带,北回归线穿过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为热带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常受台风侵袭。

台湾岛上植物超过1万种,被称为“天然植物园”,其中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林木闻名于世;动物超过2.5万种,最著名的是蝴蝶,有400多种,因此被称为“蝴蝶王国”。

米、糖、茶是台湾著名的三大传统物产,被称为“台湾三宝”。

台湾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茶叶、花生、芝麻、烟草、苏麻、香茅草、槟榔、花卉等,水果品种繁多,常见的有香蕉、菠萝、柑橘、龙眼、莲雾、番石榴、芒果等。

台湾地处寒暖流交汇处,台湾岛和澎湖列岛海岸线总长约1520公里,海洋渔业和养殖业发达。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的历史资料

台湾的历史资料台湾省,简称“台”,省会台北,总人口2334万(2013年),有“宝岛”的美称,主体民族为汉族。

台湾省辖区包括台湾本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本岛约3579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是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

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

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封建社会兴盛起来后,中原的王朝与台湾之间有着许多来往。

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极大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当然也记下了中华儿女共同开拓台湾、建设台湾、保卫台湾的辛勤和牺牲,也记下两岸来往的史实。

第一次远征台湾发生在公元230年。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

他们的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因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伤十之八九,最后则带着数千名台湾居民回到大陆。

事实上,这类军事远征并非是杀人越货,而是封建王朝确立和巩固统治范围的常用手段。

带回来的台湾人,介绍了许多台湾的情况。

几十年后,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根据从台湾返回的吴国官兵和带来的台湾居民介绍的情况,在公元264至280年间写下《临海水土志》(见《太平御览》第780卷)一书。

他称这片海上的土地是“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

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

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

”“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

”还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人民、风情、工具、古迹等,其中的“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则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台湾为越国的版图。

台湾有哪些名胜古迹写作文

台湾有哪些名胜古迹写作文

台湾有哪些名胜古迹写作文从太空俯瞰地球,你会发现在祖国大陆东南浩瀚的海面上,镶嵌着许多晶莹的宝石般的岛屿,其中有一个状若芭蕉叶片的狭长开岛屿,这就是美丽富饶、迷人多姿的台湾岛。

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一支葡萄牙船队驶入台湾近海时惊异地发现,在晨曦之中、碧波尽处浮现出林木葱茏、飞瀑若练的一列青山,红日和彩霞将其映照得碧海流金、峰峦苍翠,他们由衷地赞叹“ilhas!formosa!”(意思是美丽的岛)。

这是西方国家首次发现台湾。

所谓的“景”和“大胜”,其实都就是大陆传至台湾的所称。

大陆在宋朝时就用“八景”称谓风光名胜,元、清以后况相效仿,以至沦为时尚。

关于“十二”这个数,在旧日的大陆使用也极为普遍。

因此,台湾各地的风景多以“八”和“十二”来称呼。

台湾八景:①订于清康熙年间的八景就是:安平晚渡、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斐亭听涛、澄台观海。

②订于清乾隆前期的八景就是:香洋春耨、赤镶嵌夕照、雁门烟雨、鹿耳春帆、鲲身集绸、金群晓霞、鲫潭霁月、旗尾秋收。

③定于日据时期的八景是:旭冈、淡水、八仙山、日月潭、阿里山、寿山、鹅銮鼻、东海断崖。

④定于1953年的八景是:玉山积雪、阿里山海、双潭秋月、在屯春色、安平夕照、清水断崖、鲁阁幽峡、澎湖渔火。

⑤现行八景就是:阿里奇景、日月风姿、鲁阁幽峡、南湾极致、阳明风光、北投温泉、野柳公园、乌来飞瀑。

除了全省性的“台湾八景”以外,除了许多各地的“八景”。

基隆八景:鸡山聚雨、狮岭匝云、鲂顶瀑布、鲎屿凝烟、仙洞听涛=社寮晓日、海门、澄清、杙峰耸翠。

后又有新八景为:旭冈晴岚、米瓮晓霞、狮岭匝云、八斗夕照、灵泉晚钟、楮桥秋月、暖暖春水、社寮银澜。

淡水八景:①坌岭调侃雾、峰峙滩音、戍台夕阳、剑潭夜光、芦洲和泛月、淡水吼涛、大溪分潮、屯山积雪。

②罗汉朝佛、半月浮江、龙目甘泉、马炼香房、峰溪石壁、海山石门、石屏锦麟、烛台双峙。

另有全淡八景:指峰凌霄、香山观海、鸡屿晴雪、凤崎晚霞、沪口飞轮、隙溪吐墨、剑潭幻影、关渡划流。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台湾的开发与经营绪 论一、「台湾」的由来1.历代的称谓:岛夷、东夷、夷洲、东鮨、球求、流求、东蕃、大员、台员、东都、东宁等,均是台湾的泛称2.外国的称谓:葡萄牙人东来时,称为「福尔摩沙」;日本称台湾为「高砂国」3.「台湾」地名的使用A.明中叶后,文献上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B.清康熙23年,於台南正式设台湾府,此为官方正式采用「台湾」名称的开始C.清光绪11年,正式建为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二、原住民的世界:以南岛语族为主1.分布:散居於大洋洲及南洋一带;东起东太平洋的复活岛,西至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2.移民A.有谓台湾原住民来自马来半岛,也有谓南岛语族是由台湾散布出去的,说法纷绁B.来台确切时间与源居地皆不详a.最早移入的是泰雅、赛夏族,其次为邹、布农族,可能都由大陆东南沿海移入b.鲁凯、排湾、阿美、卑南四族,可能是由南洋群岛迁入c.最后来台的是雅美族,其与菲律宾巴丹岛的土着关系密切3.分类:A.清廷官方⌒受教化、归附、纳饷的「熟番」与不受管束、教化的「生番」B.日据时期⌒平埔族与高砂(山)族三、近代以来的开发与经营1.晚明,海商郑芝龙率众入垦嘉南,奠定汉人在台的农垦基础2.荷兰统治时期,汉人始较具规模的来台移垦3.明郑后,采行军屯,使垦殖事业大有进展,并且奠定汉人典章制度在台湾的基础4.清治时期A.以消极政策治理台湾,但汉人陆续来台移垦,故增设官府,统治区域随之扩张B.北、中、南三区已大致完成平衡的发展,两岸贸易活络C.已从移垦社会迈入定居社会,社会型态与大陆渐趋一致,同时亦加强对本土认同第一节 移垦与开发一、史前的台湾1.旧石器时代晚期A.代表:a.台东海岸的长滨文化,以采集、渔猎维生,会制造骨针和骨鱼钩b.苗栗丘陵、台地的网形文化c.台南的左镇人为台湾地区出土最早的人类,但其生活状况尚难以推断B.此时台湾还与大陆相连,而石器的型态也与华南一些史前文化颇为类似2.新石器时代A.早期:以大坌坑文化为主,可能是由大陆东南传入a.原始农耕:属「刀耕火种」的游耕方式,种植根茎类作物,并且会制造石锄、石斧,作为农耕的辅助工具b.定居:由於粮食相当稳定,也开始有了小型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c.制陶:技术原始且粗糙,因常饰有粗绳纹,所以又被称为「粗绳纹陶文化」B.中期:北部圆山、芝山岩文化;中部牛骂头文化;南部牛稠子文化a.制陶技术颇有进步,不仅数量大增、火候提高,甚至懂得利用慢轮整修b.已开始种植稻米、小米等谷类作物c.牛稠子文化的垦丁出土的稻壳印纹陶片,是目前台湾所见最早的稻米栽培证据C.晚期:北部植物园文化;中部营埔文化;南部大湖文化;东部卑南、麒麟文化a.普遍出现稻米等谷类作物的栽种,农具也较前期加大,聚落的人口不仅增多,分布上也由海岸向内陆伸展b.社会组织日趋复杂,由陪葬品种类多寡表现的差异,可知已有贫富分化和社会地位的分级c.交通能力颇强,卑南文化制造的人兽形玉蚷曾在圆山文化中被发现,即是明证3.金属器时代:多为平埔族的文化A.代表:北部十三行文化、中部番仔园文化、南部茑松文化、东部静浦文化B.石器、骨角器虽仍继续使用,但生产工具和武器多改用铁来制造a.铁器的使用,使得农耕效率大幅提升,并带动聚落规模的扩大b.为了争夺生活资源,聚落之间的战争也更加惨烈,如十三行遗址出土许多受伤致死和无头的墓葬C.交易往来频繁a.从普遍出土的玻璃、玛瑙等外来饰品,可知当时岛内的区间往来与岛外的交流早已存在b.十三行遗址中发现的唐、宋时代铜镜、瓷器、钱币,也说明了两岸间的接触相当频繁二、中国历朝与台湾的关系1.三国:孙权曾遣卫温、诸葛直率兵浮海征夷洲,为中国经营台湾的最早记载2.隋:A.炀帝命朱宽与何蛮招降流求居民不成,乃命陈棱率军征讨B.《隋书 流求国传》中载有台湾原住民的组织及风俗民情,但尚未把台湾画入其版图3.唐:A.唐太宗时,琉球入贡,唐诸番志中首见「澎湖」一词B.唐末,大陆渔民已在澎湖搭盖临时性的渔寮4.南宋:汉人已开始定居澎湖,从事农渔生产5.元: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将其纳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泉州同安,但未积极经营6.明:A.洪武以后,「琉球」专指现在的琉球,另以小琉求、大员和台员等,称呼今天的台湾B.初为防备倭寇与海盗的骚扰,曾实施海禁与「墟澎」政策,将澎湖居民迁回福建C.中叶因闽、粤居民仍继续进行海上活动,澎湖又渐成为其渔场和移居地D.嘉靖以来,为防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又恢复澎湖巡检司a.海盗集团以澎湖、台湾为巢穴,骚扰大陆沿海,以林道乾、林凤、颜思齐、郑芝龙势力较大b.其中颜、郑集团曾在台湾居留,招徕福建漳、泉二州百姓入垦嘉南一带,奠定汉人在台湾的农垦基础三、荷据时期的经营1.时间:明熹宗天启4年~南明桂王永历15年,共据有台湾38年2.移据:A.两度攻占澎湖,皆为明将沈有容逼退,遂转进台湾B.以安平的热兰遮城(今安平古堡),为军事、贸易、垦殖的中心3.目的:获取商利4.管理与经营:对内殖民统治与对外重商主义政策A.从大陆沿海大量招募移民来台,规定汉族及原住民都必须定期向殖民政府缴纳各种赋税并服劳役B.严格控制与剥削农业生产a.汉族移民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并向荷人租买牛只,承租「王田」耕种b.生产的稻米、甘蔗被迫卖给荷兰东印度公司,并由荷人决定收购价格C.以「贌社制度」禁止汉人与原住民直接交易,并定下社商承包「番社」贸易的种种规定D.海上贸易活动a.台湾的鹿皮、硫磺与蔗糖,成为行销日本、波斯、欧洲的重要商品b.明末中国的丝织品、蔗糖、瓷器三大出口商品,经由台湾转输日本、南洋及欧洲各地,获利极为可观5.结果:台湾开始发展以贸易为导向的海洋文明四、明郑时代的拓垦与贸易1.汉人再增:除文武官兵及其眷属随行的大批军事移民外,亦有逃避清廷「迁界」政策而来的沿海居民,至明郑末年,人口已达十馀万2.经营与管理:为谋解决迫切的军糈民食及立足台湾的需要A.土地的拓垦B.贸易的开发:以走私方式突破清廷的海禁政策,远洋船队并获通洋之利,国际贸易兴盛,英国亦获准在台设立商馆3.结果A.土地的大量开发,加上官民重视水利的兴修,不但能自足,甚至外销漳、泉一带B.独揽通洋之利,使明郑财用益为富饶C.拓垦与贸易,成为明郑政权立足台湾、胸怀大陆的主要凭藉五、清领时期的拓垦与开发1.清廷的移民政策A.康熙:接受施琅的建议,颁布三条渡台禁令a.内地人民渡台,必须取得官厅的「印单」(许可证)b.渡台者不准携带家眷,已渡台者也不准招眷→台湾男女比例严重失衡c.粤地屡为海盗渊薮,不准粤地人民入台 →客家人来台时间较晚B.雍正:已入台者,得搬移眷口→台湾人口激增,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现象趋缓C.闽、粤人民在谋生压力下,仍不顾禁令及渡海的危险,以各种方式偷渡来台2.移垦方向:从台湾行政区划的演变即可反映出移垦的方向及其成果A.荷据、明郑时期:局限在府城及凤山县部分地区,因军事需要,鸡笼、淡水、竹堑等地曾有点状开发B.康熙至乾隆时期:主力在西部平原的开垦a.王世杰、林绍贤等开垦竹堑埔b.「陈赖章垦号」、杨道弘、林成祖等开垦台北盆地c.以张达京为首的「六馆业户」拓殖台中d.施世榜、杨志申、吴洛开发彰化平原C.嘉庆至咸丰时期:转向内陆丘陵及交通不便的后山地区开垦a.吴沙率众拓垦噶玛兰(宜兰)b.李亨等人开垦祈来(花莲)c.「金广福」垦号开发新竹东南山区d.郑勒先入垦埔里盆地3.开发成果:北稻南糖A.农业生产转向精耕细作,稻米不仅自足,还大量输出a.重要灌溉水圳:彰化施世榜的八堡圳、台中张达京的猫雾毋圳、台北郭锡瑠的瑠公圳与林成祖的大安圳b.主要是民间力量完成,显示基层民众旺盛的活力与合股经营的特色B.嘉南平原受限於自然条件,以蔗作为主,康熙年间还曾「禁饬插蔗」以保持稻作劳力;糖廍作坊的熬糖事业,成为当时台湾最重要的手工业C.因贸易通商,使南、中、北三区大致完成了平衡的发展a.台湾的米、糖与大陆的手工业形成经济互补,带动两岸贸易的郊商日渐活跃b.此时台湾对外贸易渐趋闭锁,乃从国际贸易发达之地,转而成为中国大陆经济圈的一环c.「一府二鹿三艋譛」的都市体系出现鹿耳门及安平是台湾南部门户,早期移民渡台大都在此登岸,开发台南地区乾隆年间加开鹿港、八里坌与大陆对渡,使鹿港、艋譛成为商贩聚集之所第二节 政治的演变一、荷西据台的殖民经营1.荷兰的殖民统治:第一个在台湾建立政权的国家A.以荷兰东印度公司执行侵略政策a.享有独占性贸易特权,且拥有强大的陆海军及殖民地的立法、行政、司法大权b.台湾长官为行政最高长官,下设「评议会」作为决策机构,评议员由公司派驻台湾的商务人员及军队首领等组成B.以赤畆的普罗民遮城(今赤畆楼)为行政中心,统治占多数的原住民与汉人a.恩威并施,有效统治原住民✶设南部、北部、东部及淡水四大地方议会区,授以各村社长老权杖,作为统治的权力象徵,否则武力镇压,如麻豆社事件、萧壠社事件等藉宗教怀柔原住民,以罗马拼音的「新港文字」翻译圣经,并开设宗教学校,授以荷兰语文,男女兼收✹原住民受洗信教者日众,不再反抗荷人统治,且成为荷人镇压汉人的工具b.以「结首制」控制汉人的开垦组织,由於难忍荷人长期的贪暴苛虐,终於顺治9年爆发了郭怀一事件2.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A.日本的挑战a.日本在荷兰据台之前,已在台湾活动,双方因徵商问题而屡有争执,如滨田弭兵卫事件b.直到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后,日人在台湾的活动才告一段落B.西班牙的经营(明熹宗天启6年~明思宗崇祯15年;1626~1642年,共16年)a.恐其以菲律宾为基地的东方贸易、传教受到荷兰的挑战,乃沿台湾东岸北上,绕过三貂角(圣地牙哥),进据台湾北部✶在鸡笼社寮岛(今基隆和平岛)建圣萨尔瓦多城,做为其统治中心进据沪尾(今淡水),筑圣多明哥城,即今红毛城前身b.除传布宗教、设立学校外,更开通鸡笼、沪尾间道路,以期发挥两港的贸易转运功能c.经营意愿低落,1642年后遭荷人逐出台湾✶日本实施锁国政策,西班牙对日贸易与传教事业无法扩展,台湾对西班牙的重要性大减,且维持在台防务负担颇重菲律宾境内的回教徒叛乱,亟须台湾兵力支援,乃减少鸡笼守军,使荷人有机可乘二、明郑时期的统治1.郑成功驱荷复台A.郑芝龙、成功父子助南明抗清a.唐王:为郑芝龙所拥立,但后又变节降清;赐成功姓朱,故人称「国姓爷」b.桂王:流亡缅甸,为吴三桂所杀;封成功为延平郡王B.采纳台湾通事何斌之议,攻取台湾做为反清复明基地a.台湾原为其父郑芝龙控制之故地,收回乃理所当然b.在与清军的长期对抗中,金、厦乃弹丸之地,不但粮饷来源不足,家眷安顿也有问题c.海上贸易是郑氏集团的命脉,为了对抗荷兰的势力,保障海上的利权,必须驱逐荷人在台势力C.自鹿耳门登陆,逐退荷人,这是汉人在台湾建立政权的开始2.明郑的治台政策A.时间:郑成功、郑经、郑克棺三代,共21年B.治台政策:郑经主政时,以陈永华谋划下,奠定了台湾日后的建设开发基础a.设置郡县郑成功:改赤畆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台南市)为首府,又置天兴县与万年县,分辖承天府以北及以南地区郑经: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并於南、北二路及澎湖各设安抚司,规画乡治b.奖励屯垦:积极招徕闽粤人民,继续郑成功的军屯政策,并提倡种蔗、煮糖、制盐、烧瓦等c.提倡文教:广设学校,举办科举考试,并在承天府建立孔庙;以免除徭役的优惠,鼓励原住民儿童读书d.发展贸易:特重通海互市之利,突破清廷海禁,台湾商船往返於日本、南洋之间,并打开与大陆的走私贸易途径C.对外政策:为抵抗荷人与清廷的军事同盟,乃以经济利益拉拢英人,形成满清、荷兰和明郑、英国两个对抗集团3.明郑的衰乱与康熙平台A.明郑衰乱a.响应三藩之乱未成,使郑经抑郁以殁b.监国郑克臧遇害,权臣冯锡范立郑克棺,军政废弛,人心离散B.康熙平台a.康熙22年,施琅征台,澎湖一战,郑克棺投降,台湾遂纳入清朝版图b.清廷对台湾的弃留争论不决,因施琅以战略的角度据理力争,留台之议始定c.郑氏政权失败的原因✶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后,得以全力处理台湾问题郑氏在中国大陆与清廷的作战失利,军力大损✹夺权发生内哄,未能一致对外台湾出现清廷内应,动摇抗清意志三、清领初期的治台政策1.「为防台而治台」的消极政策A.严密检查往来两岸船只,并依指定港口出入B.禁止在台居民深入山地,并限制铁器与生铁输入台湾,以防止民间私藏武器C.不许台湾建筑城垣,并避免驻台军队不易节制,设置班兵制度D.设渡台限制,但时禁时弛,至同治年间沈葆桢方废渡台禁令a.原因:嘉庆以后渡台者日众,难以禁止经济社会渐趋稳定,滋事变乱减少,禁令已无必要b.影响:有助台湾的开发与繁荣,以汉人为主体的社会亦从此确立2.对清朝统治的反抗:民变极多A.原因:行政区画与人员配备不足,加上吏治不良,使得官府的控制力相当薄弱,加上会党、原乡与满汉冲突等复杂因素B.大小民变有70多次,故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的说法a.康熙60年的朱一贵事件:为三大民变中唯一闽、客合作者b.乾隆51年的林爽文事件:为清治台湾最大的民乱,后清军配合「义民」与原住民才平息c.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历时最久,也是清廷首次以台勇平定的台湾乱事3.行政区域的划分A.康熙:台湾府(台南市)下辖台湾、凤山、诸罗(嘉义)三县B.雍正:添设彰化县、淡水厅(新竹)、澎湖厅C.嘉庆:增设噶玛兰厅(宜兰),成为一府四县三厅D.历史意义:清代每一次增设行政区划,代表一次重大的内外变乱和民众垦殖范围的再一次跃进4.原住民政策A.立碑或掘土牛沟为界以分离「生番」与「熟番(平埔族)」B.恐汉人与「熟番」相结为乱,严禁汉人承垦「熟番」地,但效果不彰,故雍正时解除禁令C.凡越界入「生番」地者,以偷越关口论罪D.同治末年的牡丹社事件后,清廷始采取「开山抚番」政策,积极统理「生番」地第三节 社会生活一、原住民的社会1.平埔族A.分类与分布B.社会生活:母系社会a.生产方式狩猎:由男人从事渔猎活动,以野鹿最为重要农业:以烧林法从事游耕或轮耕的粗放农业,女性为农事劳动主力✹商业:如台北金山一带的巴赛族,他们熟悉计算,又擅於航行,明郑以前通商淡水、鸡笼、噶玛兰、花莲间沿海地区,并曾远至中国华南进行交易,「艋譛」即由当地平埔族的独木舟而得名b.婚姻情形✶男子入赘女家,随妻居住,此种婚姻方式,与汉人移垦台湾男多女少的情况,恰可互补许多汉人男子觊觎平埔族女子的土地,而大量通婚,因而有「有唐山公,无唐山妈」之谚,更导致许多「番儿至老无妻」之憾c.公共事务✶男子较占优势,年轻者居会所接受训练,年长者始可叁与公共事务;长者会议是重要的权力机构,由部落成员选举产生中部的平埔族曾在大肚溪流域建「大肚王国」,直至满清采取「以番制番」方式武装压制后,才在雍正以后完全衰亡C.宗教习俗a.宗教信仰:属灵魂崇拜,尤以西拉雅族将祖灵的陶罐奉祀於公廨最具特色,因而有「拜壶的民族」之称b.生活习俗:和其他南岛语族一样,也有刺青、拨毛、缺齿、吃槟榔的习俗D.文化丧失a.由於长期与汉人接触,习俗已和汉人社会互相融合,目前仅可从语言、血缘、墓碑、信仰及日籍资料上的记载加以确认b.目前尚能保存平埔族文化传统的仅存东海岸的噶玛兰族和居住在日月潭的邵族2.高山族A.分类: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阿美、卑南、雅美等九族B.经济生活:以粗耕渔猎为主;男人负责狩猎,女性负责农耕C.文化系统差异极大,形成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a.阿美族:母系社会,人口最多,以丰年祭最着名b.卑南族:母系社会,曾出现跨部落的政治组织,并留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c.鲁凯族:父系的贵族社会,由男嗣继承,采阶级内婚制d.排湾族:贵族社会,不分男女长嗣继承,阶级相当明显e.布农族:典型大家族制的父系社会,住得最高,以八部音合唱享誉世界f.邹(曹)族:父系社会,视玉山为圣地g.雅美族:与菲律宾土着关系密切,采部落合议制,属平权的分享社会,最重要的组织是与经济生活最为密切的渔团组织h.泰雅族:没有严整的亲属组织,以称为Gaga的祭团组织最为重要,醮面i.赛夏族:父系社会,人数最少,最有名的祭典为矮灵祭及齐天祭D.宗教信仰a.神灵观念:大多属精灵崇拜泰雅、赛夏、雅美三族只有灵魂观念而没有神的观念邹、布农族的神灵尚未人格化;排湾、卑南、阿美等族具多神倾向,且神灵已人格化b.生命礼仪:如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的猴祭,都是着名的成年礼c.岁时祭仪:祈求狩猎、渔捞的丰收,以雅美族的飞鱼祭、赛夏族的矮灵祭、阿美族的丰年祭最着名E.政治组织主要以部落为单位,但卑南、排湾族曾出现跨族群、部落的政治组织二、移民社会的形成1.三大族群的开垦A.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最多,广东客家次之B.地理分布:与移民的先来后到、原乡生活方式及同类相聚的习性有关a.泉州人:多居於西部沿海平原及台北盆地b.漳州人:多集中分布於西部内陆平原c.客家人:多聚居在西北及南侧的丘陵台地2.人口变迁与人口结构A.嘉庆以前的人口增加属「社会增加」,其后则为移民后代繁衍的「自然增加」B.男多女少、青壮多老幼少的人口比例失衡a.原因:早期移民多属青壮男丁;明郑时期来台兵丁大半无眷;清初只准单身壮丁入台b.结果:✶移民社会婚姻困难,故养子之风盛行,或与原住民通婚谋生不易,多数男子成为无家室、无恒产、无固定工作的「罗汉脚」✹经两三代人口的自然繁衍之后,人口失衡的现象始趋於正常3.血缘、地缘观念浓厚A.血缘的宗族组织a.唐山祖宗族✶原因:为联络情谊、凝聚力量或集资创业,成立同宗或同姓的「祖公会」(客属称之为「祖尝」),奉祀大陆原乡世代较远的祖先作法:设有祠堂、族产和族谱,并定时举行祭祖活动,通常采自愿叁加b.开台祖宗族✶原因:移民在台繁衍,人丁渐多,族人间有明确血缘关系,乃另供奉开台祖作法:在分产之际抽出部分作为「祭祀公业」,建立公厅或祠堂,编纂族谱c.意义:此为移民社会趋向定居生活的普遍现象B.乡土观念、祖籍意识浓厚a.同族聚居,形成奉祀不同主神的祭祀圈,各以其寺庙为中心,畛域分明b.各分族类,闽粤漳泉,泾渭分明C.层出不穷的民间械斗:包括闽粤、漳泉械斗a.经济因素:移民争夺垦地及水源地b.社会因素:游民人数众多,好勇斗狠,拜盟风气盛c.政治因素:行政区画不敷实际需要,官方管辖鞭长莫及;官吏统治失当,使民间遇事则以私斗了断三、社会结构与民间结社1.清初移垦社会的结构A.少科举出身的官绅文士,上层多是经营商、垦的富豪,以及具任侠精神、驭众能力的豪强之士B.无明显的贱民阶层,妇女地位也较高,社会风气也较平等开放2.定居社会的多元现象A.随着文教日兴,士绅渐崛起於社会上层,并与豪商地主同列领导阶层B.下层社会出现了少数操持贱业,号称「下九流」的贱民C.人才上升流动活泼,社会上层始终拥有大量的绅商富豪,有助於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3.民间结社A.一般性团体:为满足成员的共同目标而组成,如诗文社与「神明会」B.秘密结社a.小刀会:在中南部地区形成,目的在抵抗官员兵丁的欺凌b.天地会:以抗清为主要诉求,如林爽文、戴潮春事件等四、文教俗化与宗教生活1.由粗俗无文,进而「海东邹鲁」的社会A.早期移民多属下层民众,志在谋生或图利,故陋俗盛行,有识之士深以民间「衣饰侈僭、婚姻论财、豪饮呼卢、好巫信鬼」为忧B.经济繁荣后,官绅乃积极倡导兴学,各地文教转盛,精致文化随之而兴C.文风由南渐向北发展a.明郑时期,陈永华在台南建孔庙、设官学,使台南成为学艺中心;民间亦有沈光文在罗汉门(今高雄县内门乡)教化原住民b.清朝则有官方的儒学、社学(教化原住民)与民间的书院、义学、书房(私塾)等文教机构,其中书院更成为台湾教育的中心c.随着汉人北向拓垦,至道咸年间,今桃、竹、苗和宜兰地区文风渐盛,终至形成另一学艺中心2.浓厚的经济取向A.闽、粤地方原有重商趋利的传统,当地来台移民的主要动机,就是谋取经济利益或改善生活B.移垦社会的重财好利之风a.现象:竞相种植经济作物;冒险患难,富於创业精神;竞尚奢华浮夸b.影响:在社会转型后,仍延续下来,影响到日后的台湾经济发展3.民间宗教盛行A.原因:a.离乡背井,渴望获得安全感,且渡台必须跨越「黑水沟」,冒风涛之险b.登岸后须面对瘴疠疾疫、毒蛇猛兽、民变匪乱等各种险恶的生存竞争B.神 种类a.初期以乡土神的崇拜为主泉州人以观音佛祖、保生大帝(大道公)、清水祖师等为守护神;漳州人奉祀开漳圣王;客家人多信仰三山国王历经械斗与迁徙,对居住区认同增强,祭祀圈随之扩大,各地的乡土神逐渐转而成为地方信仰b.海神:因渡台航海,祈求平安,故崇敬妈祖、玄天上帝、水仙尊王等海神c.医神:为驱疫消灾,广泛崇拜王爷之类的瘟神和保生大帝之属的医神d.土地公:因具有保护农业和兴利聚财两种神格,故普遍存在e.厉鬼祭祀:为免客死他乡或遭变横死者变成孤魂野鬼作祟,多应公庙、大众庙C.宗教活动的作用a.具有强烈的功利取向,主要在消灾解厄和祈福求财,满足信众的心理需求b.作为凝聚人心或规范行为的手段,发挥统整社群的重要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