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教材
新高中生物教材教案设计
新高中生物教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学习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理解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机制4.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机制4.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或事件,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概念讲解: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3.分类和特征:介绍不同生物类群的分类和特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特点4.进化和适应机制:讲解生物的进化和适应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变化5.实验演示:进行生物实验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6.讨论与总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资源:1.教材:新高中生物教材2.实验器材:显微镜、试剂等3.多媒体教学:投影仪、电脑等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实验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技巧掌握程度拓展任务: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和生长状况2.课外读物:推荐相关生物学书籍或期刊,拓展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了解和兴趣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定期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上是一份新高中生物教材教案设计范本,可以根据具体授课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5篇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5篇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了解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2)掌握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学元素的作用;4)通过生物体组成元素与非生物的对比,理解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认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初步学会抓住知识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及这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2.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是碳;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过程: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已知的大约200万种。
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个体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
但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科学家通过研究各种生物体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查明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和作用。
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由物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世界上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那么组成生物体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教学设计班级:教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三、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用图片情境引入,点燃学习热情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结合初中阶段已学过的人的血细胞、草履虫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将人的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比较不同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也可以补充学生熟知的变形虫、酵母菌、乳酸菌、红细胞、神经元、肌肉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引出本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
(二)、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问题引领建构内环境概念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组成和功能,以人体生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串引领教学。
(1)肝是参与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每天合成大量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来自哪里?帮助学生理解:肝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肝细胞时刻与组织液进行着物质交换。
(2)组织液中营养物质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运来,代谢废物又如何源源不断地送走呢?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做过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认知血细胞的生存环境是血浆,理解借助血液循环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5篇)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15篇)高中生物教案1一、教材与学情分析《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
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这一节关于蛋白质的功能中提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引出酶在细胞代谢中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质。
这些资料告诉我们,酶的研究经历了近70年的漫长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质。
这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科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酶的作用和本质(2)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应用确立依据:酶的作用和本质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因此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材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为依托,介绍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这一科学方法将贯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终,因此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确定为本节的第二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4篇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4篇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2、通过观看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力量以及比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减数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安排到两个子细胞中。
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现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
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状况标出。
学生思索后答复,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需削减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答复,教师总结。
之后连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削减一半的?又是削减了怎样的一半?学生依据有丝的学问发表自己的猜测。
教师确定学生的猜测,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是怎样进展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削减的呢?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看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状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5篇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下来是关于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
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
(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
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
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
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
最新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5篇
最新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5篇高中必修二生物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能力方面(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1、教法及媒体选择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
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展示: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⑴荧光水母的图片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第三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教材分析《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3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本节是学习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开端,又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2.教学难点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资料分析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思考题准备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的物质成分,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个基本的生命系统,我们来认识由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可以看到细胞膜的功能对于一个细胞的正常运作是必需的;当然细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绍的三点,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了解,总结。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统一的,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看看完成细胞膜功能的是靠细胞膜上的哪些成分来完成的。
借助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我们大可以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得知,但是我们手头上没有大家能利用的仪器。
我们有什么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来分析一下细胞膜的成分。
(投影:1.发现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过细胞膜;2.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被溶解;3.如果用蛋白酶来处理细胞,发现也能破坏膜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设计3:5.4.3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 优质教案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能力目标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生命科学的价值,从而乐于学习生命科学。
二、教学重点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四、教学流程二、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讲述: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内因由自身遗传物质决定,外因主要为光、二氧化碳、温度、水、矿质元素等。
农业生产主要通过调控光、二氧化碳、温度、水、矿质元素等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从而提高产量。
1.实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讲解参考案例——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进行变量分析、理清步骤,根据结果分析得到结论。
参照案例思路,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施实验方案,力求探索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有效和实用措施。
(1)实验原理利用真空渗入法排除叶内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CO2放出O2,由于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在细胞间积累,结果使原来下沉的叶片上浮,根据上浮所需的时间长短,即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2)控制变量自变量的设置:强、中、弱三种光照。
因变量的检测: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无关变量的控制:使小圆形叶片内的气体逸出;放入黑暗处待用。
(3)实验步骤①选取生长健全、年龄近似、厚薄均匀的成长叶片数片,用直径约1cm 的打孔器打小圆片30片(注意避开大的叶脉)。
②堵住注射器前端的小孔并缓慢拉动活塞,使小圆形叶片内的气体逸出。
重复几次。
③将内部气体逸出的叶片,放入烧杯中,放在暗处备用。
这些叶片因为细胞间隙充满了水,所以全部沉到水底。
④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mL富含CO2的清水。
⑤分别放入10片叶片,然后进行不同强度的光照。
观察浮起叶片的数量。
(4)实验结果(5)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加快,超过一定值后光合作用强度趋于稳定。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涵盖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的组成、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
此外,还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针对高中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生物分子的组成及其作用。
(2)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掌握基因与遗传规律。
(3)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4)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5)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生物学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
教案板书设计高中生物
教案板书设计高中生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丝分裂的定义和步骤。
2.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原理。
3.理解有丝分裂在细胞分裂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的步骤和原理。
难点:理解有丝分裂的细节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科书、课件
2.实验器材:显微镜、玉米种子、注射器、生理盐水等
3.教学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有丝分裂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概念讲解:讲解有丝分裂的定义和步骤,包括前期准备和四个阶段。
3.实验展示:通过显微镜观察玉米种子的有丝分裂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观察细胞分裂的奇妙过程。
4.概念理解:让学生讨论有丝分裂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
5.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与有丝分裂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拓展有丝分裂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丝分裂的定义和步骤,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和原理,理解有丝分裂在细胞分裂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的内容。
在选择性必修三中,我们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深入学习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部分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基本原理,提高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命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生态系统内部的复杂关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本教学设计将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了解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演替规律以及生物间相互关系。
(4)掌握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基本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5)培养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和规划。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生物学信息的能力,提高实证意识。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物多样性进行探讨,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多样性的情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8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8篇)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2、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能力方面: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
⑵细胞凋亡的含义。
2、教学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及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五、教学程序:[问题探讨]1、人体衰老表现出哪些特征?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3、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4、人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教师总结: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关,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
⑴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都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现象。
从总体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⑵对单细胞生物体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⑶对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不等于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如幼年个体中每天都有细胞衰老、死亡。
个体的衰老不等于细胞的衰老,如老年个体中每天也有新细胞产生。
那么细胞衰老有何特征呢?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学生阅读教材P122相关内容)教师总结:一大:细胞核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衰老细胞的特征一小:细胞内水分减少,萎缩变小,代谢速率减慢。
一多: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两低: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有些酶的活性隆低。
[资料搜集和分析]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叫同学们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投影展示出来,结合教材P123讨论题讨论分析之。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
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细胞死亡有两种形式:1、细胞坏死,它是由某些外界因素造成细胞急速死亡,是一种被动性死亡;2、细胞凋亡,这是一种特定基础控制的主动性死亡。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设计篇一: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教案高中生物(必修1)1-1、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体验探究和分析过程,激发学习兴趣,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资源的选择:多媒体课件2341-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I课时)一、三维目标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双基提要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_______________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____细胞。
2.蓝藻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__素和_________素,是能进行____________作用的自养生物,属于____________核生物。
水体富营养化会出现_____________,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其中有多种蓝藻。
3.细菌细胞中没有成形的_______________,绝大多数种类是营_________或_________的异养生物。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①具有相似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②______与细胞的遗传和代谢关系十分密切。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不同的地方体现在:没有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_,DNA 分子呈_________状,位于_______________中。
5.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_______________和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___________和生物体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1册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与实验探究—阐明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基本操作程序,针对生活和生产需求,尝试提出利用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或PCR技术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并进行实验设计和制作;(2)社会责任—能够基于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流程的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基因工程的研发和应用,认同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基因工程领域取得的成就;面对日常生活中与基因工程相关的社会热点,基于实证运用相关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讨论。
二、教学重点(1)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2)PCR扩增目的基因。
三、教学难点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苏云金杆菌Bt蛋白抗虫机制;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并试图写出大概的操作步骤。
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主要需要四个步骤:从苏云金杆菌中获取Bt基因,将Bt基因结合到载体上;将重组DNA分子导入棉花细胞,棉花表现出抗虫性状,即表明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抗虫棉。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的4大步骤,与转基因棉花培育操作基本相同;分为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二)讲授新课一、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1.目的基因:用于改变受体细胞性状或获取预期表达产物等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也可以是具有调控作用的因子。
目前被广泛利用的主要是与生物抗逆性、优良品质、生产药物、毒物降解和工业用酶等相关的基因。
为同学们举例: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所需要的Bt基因,以及植物的抗病毒、抗细菌基因和人的胰岛素基因等都可以是目的基因。
2、筛选合适的目的基因(1)方法:从相关的已知结构和功能清晰的基因中进行筛选(2)实例: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棉之前,科学家就已经知道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和杀虫作用相关,并且科学家对Bt基因的序列信息和蛋白产物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而,Bt基因就是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理想目的基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1册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教学难点: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min
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为引导,以草履虫为例分析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胞参与各种器官的组成,最终得出“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内环境让每一个细胞共享,也靠所有细胞共建。”
1min
小结
本节课重要概念小结
10min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任务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的?和问题2: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是通过哪些器官排到体外的?绘制内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概念图。
归纳概括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建立物质交换路径,内环境也是外环境和细胞之间的中转和缓冲。
分析细胞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认同单细胞生物需要生活在水环境中,并提出问题:“人体内的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2 min
人体内的液体环境
认识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观察血液高速离心后的结果,初步认识血浆。
15min
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认识内环境
任务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都有哪些物质?
2. 通过绘制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的关系图,阐明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内环境是一个整体;通过绘制简图表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阐明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模仿并运用绘制关系图的方法直观表现生物知识。
新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设计
新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部件的结构和功能;
3. 能够描述细胞的工作原理和生存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胞质内的细胞器及其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细胞的结构图,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4. 细胞质内的细胞器及其功能
三、展示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20分钟)
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展示细胞的工作原理和生存机制,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四、小组讨论和合作实践(20分钟)
分组讨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实验验证细胞器的功能,并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五、课堂展示和总结(10分钟)
每组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课外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领域。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课件
2. 细胞结构示意图
3. 相关视频资料
4. 实验材料和设备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发现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学生借助导学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了自学,教师批阅了学案上的基础梳理。
课堂上教师复习提问引入新课,然后以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为主线,理解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穿插联系生活实际的讨论,解决自学产生的疑惑,构建正确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并通过导学案上的对点讲练的重点解析来引导学生进行矫正反馈。
本课设计的基本模式就是:自学质疑——实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矫正反馈——精讲点拨。
教法方法设计结合多媒体技术,实验演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边讲边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方法指导①观察比较法:在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中,先观察实验过程再作比较。
第1、2组比较,第3、4组比较,第1、2组和第3、4组比较。
②探究学习法:对于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探究出“转化因子”和遗传物质是什么。
③归纳教学法:归纳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时安排1课时
媒体设计用PPT演示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用 Flash动画演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的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①染色体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组成。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学
习,我们知道染色体在生物传种接代
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染色体中的蛋
白质和DNA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呢?)
②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其基
本组成单位是、由几部分构成
(引入新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是遗
传物质。
②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其基本
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3部分构成,并
在黑板上画出了图。
以熟悉的知
识内容自然
过渡到新课
组织教学让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大声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
教材
回顾历史20世纪20年代人们为什么会认为蛋
白质是遗传物质?到20世纪30年
代?
学生们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从历史背景
了解人们的
推测。
实验材料PPT演示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体
和菌落图,让学生观察图认识R型菌
体和S型菌体。
总结菌落的特征。
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两种细菌的菌落特征
的比较
菌落荚膜毒性
R型粗糙无荚膜无毒
S型光滑有荚膜有毒
加深学生对
两种细菌的
了解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体
内
转
化
实
验
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首先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
挑战的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而艾弗里的实验是在英国科学
家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分那几个步骤?各看到那些现
象?
②第一组实验和第二组实验对比说明了什么?第二、三组说
明什么?第三组和第四组实验对比说明了什么?
③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
组?
④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
学生边看书边讨
论、边看图解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总
结出: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
化实验过程可分为
四大步骤:注射无
毒性的R型活细菌,
小鼠正常;注射有
毒性的S型活细菌,
小鼠患败血症死
亡;注射加热杀死
了的S型细菌,小
鼠正常;注射“R型
活细菌+杀死的S型
细菌”,小鼠患败
血症死亡。
第四组
的实验结果表明,
被加热杀死的S型
细菌中,存在着使R
型活细菌转变成S
型细菌的“转化因
子”。
这一“转化
因子”究竟是什么
物质,当时的格里
菲思并不知道。
②第一、二组说明
了R型细菌不具有
致死性,S型细菌具
有致死性;第二、
三组说明了死亡的
采用“设疑
导入——问
题驱动——
探究讨论—
—归纳总结
——反馈运
用”的教学
程序
么?
⑤观察分析图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可分为四大步骤:注射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小鼠正常;注射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注射加热杀死了的S型细菌,小鼠正常;注射“R型活细菌+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四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着使R型活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这一“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当时的格里菲思并不知道。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③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
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
④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体外转化实验S型菌内有这么多物质都混合在一起,怎么能知道“转化因子”
是什么物质呢?如果让你做实验证明,你会怎么做?最关键的设
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
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蛋白质和核酸对于高温的耐受力是不同的。
在80℃——100℃的
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会失活,DNA双链将会解开;当温度降至
55℃左右时,DNA双链能够重新恢复,但蛋白质的活性却不能恢
复。
①此实验的主要设计思路是什么?
②比较第一、二、三组的实验结果,可知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
③在实验中设置DNA酶处理DNA的目的是什么?(解释:DNA酶
①将S型细菌
内的DNA与多
糖、脂质、蛋
白质、RNA分
开,单独地、
直接地观察
各种物质的
作用。
②DNA。
③进一步说
明DNA是转化
因子。
④DNA才是使
使学生弄懂
肺炎双球菌
转化实验的
原理和过程
可以水
解DNA)④本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艾弗里通过将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其作用,得出了“DNA 是转化因子”这一结论。
但仍然有人对此表示怀疑。
他们为什么怀疑?(提示:从P44第三段找答案)DNA纯度最高时还有0.02%的蛋白质。
即DNA与蛋白质没有完全分开。
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
它的头部和尾部都具蛋白质的外壳,头内部含有DNA。
没有细胞
结构,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①吸附——②注入——③复
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④组装——
⑤释放
学生讨论艾
弗里实验的
不足之处
①结构:没有
细胞结构,只
含有DNA和蛋
白质
②生活方式:
高度寄生
③作为生物
的理由:复制
繁殖
学生积极回
答问题
①用同位素
标记法。
②用35S、32P
观察实验过
程一目了然
进一步确认
DNA是遗传
物质,而蛋
白质不是遗
传物质
用 Flash
动画演示噬
菌体侵染细
菌的实验过
程
1、标记细菌:分别用含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细菌的DNA 和蛋白质就分别被35S、32P标记,这样就得到了分别被35S、32P标记的细菌。
2、标记噬菌体:用未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被标记的细菌。
①吸附——②注入——③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④组装——⑤释放
3、用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标记是因为
DNA中P的含
量多,蛋白质
中P的含量
少;蛋白质中
有S而DNA中
没有S。
而DNA
和蛋白质中
均含有C和O
两种元素。
③用带35S的
噬菌体侵染
细菌,产生的
新的噬菌体
都不带标记。
用带35P的T2
噬菌体侵染
细菌,产生的
新的噬菌体
带标记。
用35P
标记蛋白质
的噬菌体侵
染后,细菌体
内无放射性,
即表明噬菌
体的蛋白质
没有进入细
菌内部;而用
32P标记DNA
的噬菌体侵
染细菌后,细
菌体内有放
射性,即表明
噬菌体的DNA
进入了细菌
体内。
④由实验过
程分析可知:
噬菌体是在
自身DNA的作
用下在细菌
体内完成增
殖的。
DNA是
自我复制形
成的,蛋白质
是在DNA指导
两个经典实
验都证明了
DNA是遗传
物质,从而
认同了科学
结论的获得
最基本的方
法是实证的
方法。